小康社會要建設在可持續的基礎之上
時間:2022-03-10 02:54:00
導語:小康社會要建設在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到2000年我國人民生活已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如果說一個社會從沒有解決溫飽到解決溫飽再到基本實現小康,更多地是表現為一個以經濟為主線的線性增長過程,那么在基本實現小康之后,其發展之路則大不相同。因為在生存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們的需求趨于多樣化和分化,也就是說,一方面,人們不再只是關注物質生活的改善,影響人的自我發展的其他非物質因素也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甚至成為更為重要的目標,如得到尊重、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更舒適的生活環境等;另一方面,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需求表現出差異。因此,在基本實現小康之后,社會的發展應是一種由點到面的擴展完善,是一種在保持協調基礎上的整體性的提高。
構成一個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的要素可概括為四個方面,即四種資產或者四種資本。一是人造資產,即作為人類生產成果的物質產品,如機器、建筑、基礎設施以及金融資產等。二是自然資產,即各種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森林、礦藏、水、空氣、土壤等。三是人力資產,即具有一定技能、知識、才智的人。四是社會資產,指通過社會生活形成的人際網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共同的價值觀等。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福利的持續改善是以這四種資產的積累和合理使用為前提的。盡管有些資產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這種替代是有限度的。如塑料制品在很多方面可代替樹木使用,但是,樹木的很多用途是塑料制品或其他人工產品所無法替代的。因此,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的過程中,不能只重視其中某一兩種資產的增加,而必須對四種資產都給予高度重視。
長期以來,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們往往片面追求人造資產的增加(人造資產的增加與GDP的增長直接聯系在一起),而忽視其他資產的積累,甚至以大量犧牲其他資產為代價來換取人造資產的增加。如通過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開采礦藏帶動GDP的增長。這不僅削弱了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且,在某些方面,直接對人們的福利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世界銀行2000年對全球100多個國家在上個世紀的發展趨勢所做的研究表明,盡管GDP的增長有助于一些社會福利指標(如嬰兒存活率、預期壽命、人均攝入熱量)的改善,但是,對于像中學入學率、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之類的指標并未產生積極的作用,而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指標則隨著GDP的增長而增加,森林覆蓋率則下降,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與GDP的增長的相關系數為0.53。污染排放的增加不僅導致氣候變暖、酸雨等問題,增加未來發展的成本,而且影響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和健康水平,因而直接導致社會福利的損失。
我國在過去二十多年里,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在增加人造資產方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在增加人力資產、自然資產方面,我們的成績也不小。例如:根據第三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23.5%降到2000年的6.7%,減少文盲人口超過1.5億;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由599人上升到3611人;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1年的3年多增加到2002年的7年多;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由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12%上升到90年代末的16.55%。但是,不可否認,我們對人力資產、自然資產和社會資產重視得不夠,導致這三種資產的積累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有些方面甚至遭到比較嚴重的削弱。例如:在人力資產方面,我國不同地區之間教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在1995年以后出現了差距進一步加大的趨勢;在自然資產方面,盡管我國耕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耕地減少、林地流失的現象仍十分突出,由于不合理采伐、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原因,每年有150萬公頃的森林變為無林地、疏林地或灌木林地,我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地退化,而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加劇的趨勢也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在社會資產方面,雖然由于研究不夠我們尚沒有適當的指標和確切的數據來具體描述,但是,人們之間相互信任的缺乏、社會信用的偏低,乃至部分群體道德水平的下降等都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方面的不足對今后社會發展和福利提高的制約已經開始表現出來。
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扭轉以往只重視增加人造資產的片面觀念和做法,對四種資產的有效管理和積累要給予同樣的重視,否則,小康社會的目標便難以實現,或者即使如期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也難以持續下去。在此僅以小汽車進入家庭為例予以說明。隨著我國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將購買小汽車似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目前,我國的汽車保有量約為2400萬輛,即每千人18.5輛,其中小汽車不到30%。如果按平均每輛車每個月使用150升汽油或柴油來粗算的話,那么2400萬輛車需要使用4.2億桶原油所加工出來的成品油。由于我國11億桶的原油年產量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因此,近年來原油進口量一路上升,2003年預計可能超過8000萬噸,占國內需求量的30%以上。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每千人150輛左右,其中小汽車占50%以上。我國是個貧油國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只有240億桶。如果屆時每輛車的汽油消耗量不能大幅下降,無論是我們的石油資源還是經濟能力(為支付進口石油的成本)顯然都是難以承受的。
我們并不是要因此而反對汽車進入家庭。但是,作為政府管理部門,我們必須明確地意識到諸如此類的制約,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來更好地規劃小康建設的目標和步驟,更加注重人造資產之外的其他三種資產的積累,如加大對教育、培訓、保健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人力資本;加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提高整個社會的信用,增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只有通過對四種資產的綜合管理和合理利用,才能使我國的小康社會建設在可持續的基礎之上.
- 上一篇:解讀“焦作現象”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關鍵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