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根據與理論意義
時間:2022-12-11 11:52:00
導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根據與理論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事業(yè)已經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今天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在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中進一步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边@是我們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獲得的一個最新的重大理論成果。回顧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過程,得出這一重要論斷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總體布局、科學內涵和奮斗目標的新認識。
一、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的新認識
布局問題,在工作安排上是一個戰(zhàn)略部署問題,在理論上是一個結構問題。自從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要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來,我們黨為了全面推進這一偉大事業(yè)的發(fā)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要從“總體布局”上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們黨在對這條道路進行成功探索的同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對“總體布局”的認識,同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直接相聯系。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后,我們不僅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zhàn)略轉移,而且認識到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技這“四個現代化”,還包括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等要求。1979年,同志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面,并不是說現代化事業(yè)只以這四個方面為限。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發(fā)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這里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從總體上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第一次提出了“總體布局”這一概念。決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闭歉鶕@樣的認識,黨的十三大確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明確地把“富強、民主、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并沒有全面而又堅定地堅持這一“總體布局”,工作中出現了“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失誤。為糾正這一失誤,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同志鮮明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zhí)行,一以貫之。”這以后,他在講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時候,總是反復強調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這里所講的“全面”,不僅包括“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且包括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即后來同志概括的“政治文明”的要求。與此同時,同志還多次提出“要認真研究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把社會建設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因此,多年來,黨中央一再強調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做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實踐使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加強社會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本來,我們黨在上一世紀80年代已經意識到社會建設的意義,在制定五年計劃時,已經把“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F在,更加認識到“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在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歷史任務時,已經明確把“社會更加和諧”同“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一起提了出來。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現階段社會矛盾發(fā)展的特點,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不僅提出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而且把它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并列提出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新思考。特別是同志在2005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fā)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就決定了我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僅要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而且要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并使它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總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不僅要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建設和規(guī)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且要從社會建設方面建設和規(guī)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這樣一種新認識,已經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系起來,并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任務。正是這一重大理論突破,使得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二、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內涵的新認識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從各個方面作過許多論述。其基本精神是: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二是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根據這個精神,他從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關于社會主義,他強調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fā)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并且科學地精辟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關于既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又切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他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是同社會主義法制相輔相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等??梢哉f,鄧小平同志已經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反映社會主義本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屬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第一次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使得我們在這個重大而又基本的理論問題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認識。
這一認識,既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又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客觀實際。從理論上講,社會和諧不僅是人類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且是科學社會主義對未來社會構想的美好圖景。在東西方大量的思想文獻中,已經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社會和諧是人類追求的理想境界。從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來看,在空想社會主義那里已經把建立和諧社會作為理想社會的社會模式。比如,傅立葉把他設計的理想社會制度叫做“和諧制度”,歐文把他在美國實驗的共產主義公社稱作“新和諧公社”,魏特林的著作題目就是《和諧與自由的保證》。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進行批判的時候,恰恰對于他們“提倡社會和諧”這一點作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是“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當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到了“消滅階級對立”的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也就是說,我們要建立的和諧社會要求更高,是科學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由此決定了,我們?yōu)楣伯a主義理想而奮斗,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為爭取社會和諧而奮斗。從客觀實際講,今天我們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就是為實現未來的和諧社會而奮斗的現實表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經歷著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越來越需要推進社會和諧。從社會和諧的角度來再認識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內涵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厘清我們以往在社會主義問題上發(fā)生的諸如以階級斗爭為綱等一系列重大錯誤,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
有些同志曾經提出,社會和諧作為社會建設的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總體布局中是同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又包含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內涵,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應該講,和諧社會不是一種社會形態(tài),而是一種社會狀態(tài)。這種社會狀態(tài)是社會屬性的外在表現。正如一個具體的事物具有多種屬性一樣,一個具體的社會也會有多種社會屬性,比如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屬性。在形式邏輯中,事物的屬性各有自己的規(guī)定性,相互區(qū)別,相互并列。辯證邏輯則進一步指出,事物的屬性雖然各有自己的規(guī)定性,但同時它們之間也有機地聯系和結合在一起,使事物成為一個由多種屬性構成的有機的整體。因此,我們全面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握住它所具有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等各種不同的社會屬性,要清楚地認識到這種種社會屬性都會在實踐中發(fā)展變化,而當我們根據實踐的需要重點考察“社會和諧”這一屬性的時候,則還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屬性并不是割裂的,相反還要通過這些屬性來實現社會和諧。因此,從這些社會屬性各有其規(guī)定性而言,它們之間是并列的關系;從這些社會屬性是相互聯系的而言,我們所重點考察的社會屬性與其他社會屬性之間又是包含的關系。在我們今天重點研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候,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屬性,而要實現這一本質屬性還要靠我們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來努力。
所以,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新認識
《決定》不僅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而且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同以往的提法相比,其中最大的變化是把“和諧”同“富強民主文明”一起,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提了出來。
從理論上講,和諧社會建設既然在結構上已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內涵上已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那么,我們就理所當然地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但是,從認識史來研究和評論這一問題,這一重要論斷實實在在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貢獻。它反映了我們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認識的深化,反映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識的深化,反映了我們對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認識的深化。我們黨經過長期的探索,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終于認識到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線是能夠保證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地向前發(fā)展的唯一正確的路線。這條路線,明確地規(guī)定了我們現階段的奮斗目標是要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五大還把這三大奮斗目標拓展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因此,當我們把“社會和諧”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明確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意味著我們對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認識豐富和深化了。
由此可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有科學的理論根據和重大的理論意義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zhàn)略任務,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 上一篇:社會要和諧 首先要發(fā)展
- 下一篇:著力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