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領域信息化工作報告
時間:2022-07-09 04:22:00
導語:電子政務領域信息化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信息化發展回顧。
1.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期間全市信息產業以年均22%的速度快速增長。20*年實現銷售收入408.2億元,比“*”末增長2.8倍;增加值118.9億元,增長1.6倍,占全市GDP的比重達6.3%,比“*”末提高2.8個百分點。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143.6億元,軟件產業95.3億元,信息服務業169.3億元,分別是“*”末的3倍、7.9倍和4.2倍。規模以上企業223家,比“*”末增加56.7%,其中過億元企業12家,過10億元企業3家,過百億元企業1家。全行業人均勞動生產率18.*萬元/人,是全市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的4倍。*市成為全國重要的軟件產業基地之一,軟件產業年均增速35%,獨立軟件規模與實力居全省首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列第6位,齊魯軟件園建設規模居11個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之首。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形成了以計算機/服務器、通信網絡設備、數字家電和半導體元器件為主要產品的產業集群,涌現出一大批在國內占有較高市場份額的優勢產品,浪潮服務器連續10年國內品牌市場占有率第一。
2.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以光纖通信為主、衛星通信、移動通信、微波通信為輔的高速寬帶多媒體通信網絡體系已基本形成。固定電話升至8位,無線市話網、800M數字集群專網、CDMA網、數字電視系統建成開通。建成并依托市公用信息平臺搭建了各領域業務系統,整合各領域信息資源并開展了多種信息服務,為全市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公共支撐環境。20*年,全市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44線/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45部/百人,互聯網用戶普及率24%,城市居民家庭電腦普及率53臺/百戶,分別比“*”末增長1.3倍、3.1倍、8.8倍和1.7倍。
3.以電子政務為重點的各領域信息化取得明顯實效。75%的市直部門實現辦公自動化,電子公文傳輸系統覆蓋所有縣市區和部門,“金稅”、“金財”、“金盾”等“十二金”工程不斷完善,政府工作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圍繞政府機制體制改革實施的跨部門政務協同工程成效顯著,為政府管理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財稅增收信息化工程實現工商、國稅、地稅、質監等20個部門企業基礎數據的交換共享,為社會綜合治稅提供了數據支撐;行政審批信息化工程以網絡為支撐實現“一廳式”并聯審批服務,項目審批周期平均縮短三分之一;政府資金網上結算工程實現全市資金統一結算單位的遠程報賬和財務信息查詢,有力保障了政府資金管理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信息技術在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公用事業、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領域廣泛應用,藥品集中采購電子商務平臺、“五險合一”社會保障信息系統、物價監測信息系統、章丘農村基層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等一大批信息化工程在各自領域成為全國或省內的示范項目,有力帶動了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4.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取得初步成果。工業領域實施了以電子商務為發展方向的企業信息化工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研發、生產、管理、營銷4個環節普遍應用信息技術,以客戶關系為核心的供應鏈體系初步形成。培育的全市20家示范企業發揮引導帶動作用,3家企業入選全國企業信息化500強,19家被列入省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重點企業,濟鋼、重汽等企業成為省級示范企業。農業領域實施了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的農業信息化工程,開發了60多個具有區域特色和實用價值的農業數據庫,建成山東金農信息網、中國農業書店網等100多個農業類網站,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絡實現村村覆蓋,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流通以及水利、林業、氣象等領域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商貿流通領域實施了國家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示范項目,實現200多家家電上下游企業的資源整合,創造了供需鏈競爭的新優勢,電子數據交換、客戶關系管理等信息技術在大型超市和商貿企業得到普遍應用,在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發展環境逐步優化。制定了《政務信息公開暫行辦法》、《信息化工程建設管理規定》、《鼓勵軟件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等政策規章。加強了信息技術教育培訓和信息化知識的宣傳普及,駐濟高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在校生達3萬余人,全市15200人次取得了“計算機應用能力考核合格證書”,2萬多名公務員和機關工作者通過了電子政務培訓考核,信息化人才隊伍的質量和數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功舉辦了兩屆國際信息技術博覽會,成為*市對外宣傳的新窗口和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
通過“*”以來的建設和發展,*市信息化在信息網絡、產業發展和人才資源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優勢,但對照國內信息化先進城市,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夠強,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弱,規模膨脹速度慢,本地化產品配套能力差;二是信息資源開發不足,利用不夠,效益不高;三是信息化人才資源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高級信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人才使用的綜合環境需進一步改善;四是信息產業招商引資的規模和質量亟待提高,政府引導和配套資金投入不足,信息產業規模投入尚未形成;五是信息化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工作機制不夠完善,重復投資、分散建設現象仍然存在。
(二)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形勢。
1.從國際形勢看,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推進一場深刻的全球性產業革命,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走向新的歷史高度。以計算機、微電子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是迄今為止發展最快、滲透性最強、應用最廣的關鍵技術。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催生了大量新興產業,使社會經濟結構、人類勞動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成為決定生產力發展速度和經濟競爭力高低的關鍵因素。目前,國際信息產業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調整布局,將在信息技術新一輪快速發展的帶動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步入下一輪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市作為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加快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等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2.從國內形勢看,實施信息化帶動戰略是黨在新時期加快*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戰略決策?!?”以來,黨中央把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確立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信息化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時期是*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2020年)》,將推動信息化建設在“*”發展基礎上,實現從戰術地位到戰略地位、從局部推進到整體推進、從技術驅動到業務驅動、從重網絡建設到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從政府主導到政府和市場共同推動等五個轉變。雖然,*市信息化建設已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但如何適應這五個轉變,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及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重大課題。
3.從區域發展形勢看,區域競爭日趨激烈,信息化已成為城市現代化及區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信息(知識)的生產、加工和服務能力已成為一個區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期間,國內和省內許多城市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設作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區域輻射能力的戰略舉措,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技術應用在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建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市是全省的網絡樞紐和信息中心,要適應區域合作和競爭的新形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將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產業發展融入區域經濟的主流體系中,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增強*市城市綜合競爭力、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作用。
4.從*市發展形勢看,“*”期間是*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社會結構轉型等諸多繁重任務。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就必須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增強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能力,就必須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資源整合的力度,利用信息化的外力和創新變革的思維,推動行政機制體制改革的深化;要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城市,就必須打造國際物流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平臺,提高城市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因此,要實現全市“*”總體發展目標,就必須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在整體效能上突破,在服務發展中提升,進一步增強信息化服務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發揮省城優勢,發展省會經濟”的總體發展思路,把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作為“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的戰略措施,堅定不移地實施“信息化帶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以技術、體制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優化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信息資源,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和帶動作用,不斷推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實施原則。
1.統籌協調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既要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又要著眼需求,講究實效,有重點、分步驟推進。
2.資源共享與深化應用相結合。要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
3.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堅持政府先行,充分發揮政府在統籌規劃、宏觀調控、政策導向、組織推進等方面的作用,調動各方面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堅持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按照市場規律推進信息化建設。
4.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相結合。加強國際和國內信息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倡導和鼓勵技術創新,注重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信息技術創新體系。
5.產業發展與信息技術應用相結合。深化信息技術應用,為產業發展拓展市場空間;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為信息技術應用提供堅實基礎,形成信息技術應用與信息產業發展的互動機制。
6.保障安全與信息化建設相結合。堅持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同步建設,同步發展,以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促進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10年,基本建成產業發達、設施先進、資源豐富、服務便捷、管理高效的區域性信息中心城市,初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建成體系完備、特色突出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成為全國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之一。信息產業累計投入6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00億元,年均增長25%,增加值達45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12.2%,規模以上企業達600家,過億元企業30家;
———信息基礎設施規模和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區域信息傳輸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60線/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90部/百人,數字電視普及率80%,互聯網用戶普及率60%,城市居民家庭電腦普及率85臺/百人;
———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建成區域性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中心城市。信息技術在工業、商業、農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傳統產業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基本建立完善的電子商務運行服務和保障體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其商務交易總額的30%以上;
———基本建成電子政務體系框架,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顯著增強。建成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法人信息、人口信息和空間地理信息三大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基本建立,政務信息資源的公益性服務能力明顯增強,90%以上的市直部門采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
———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深入的應用,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市政管理、城市交通、環境監控、行政執法等城市管理職能得到高效整合,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社區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信息化工程基本建設完成。
到2020年,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實現6000億元,成為全市最具活力的主導型支柱產業,形成網絡先進、產業興旺、資源雄厚、技術普及,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完善的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三、“*”發展重點
(一)信息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省會人才、技術和市場等要素的優勢,著力實施“園區聚集、骨干拉動、外向帶動和應用推動”4大戰略,建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產業、信息服務業3大國家級產業基地;以骨干企業和龍頭產品為依托,逐步完善軟件、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微電子、信息家電、汽車電子和信息服務6大產業鏈;加大重點領域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增強*信息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深入推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拓展行業發展空間,形成信息技術應用與信息產業發展的互動機制。
1.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中心,建設“浪潮科技園”、“歷下工業園”、“中新電子工業園”、“長江實業(微軟)工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向東突破*臨港開發區延伸至明水工業園,向西突破槐蔭民營工業園延伸至長清晶恒工業園,形成“一個中心多個園區,東西延伸協調發展”的國家級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基地。到2010年,累計投資290億元,實現年銷售收入540億元,利稅50億元,出口創匯5億美元。
(1)以浪潮科技園為主要載體,建設門類齊全、競爭力強的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產業鏈。重點發展商用服務器、特種計算機、存儲系列產品、計算機外設等計算機產業群;壯大以稅控機、二代身份證讀寫機具為重點的智能終端設備產業群;推進基于下一代互聯網和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的關鍵技術及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
(2)以晶恒工業園為基礎,以高新開發區新區、臨港開發區、明水工業園、歷下工業園為重要補充,打造微電子產業鏈。以半導體分離器件產品為基礎,引進半導體晶圓生產項目,建設半導體分離器件和光電子生產基地。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制造業,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積極發展面向通信類、家電類和IC卡應用的集成電路以及嵌入式芯片的設計生產。大力發展芯片封裝業,提高晶恒工業園成品封裝、測試能力,逐步形成集成電路設計、制造、測試、封裝相配套的協作體系。
(3)以山東松下等企業為重點,發展智能家電、數字終端和小家電為主導產品的信息家電產業鏈。推進山東松下工業園的規?;l展,加大技改投入,擴大背投、等離子、液晶等數字彩電的生產規模。推進數字電視機頂盒、數字多媒體終端的產業化進程,壯大智能家電產業的生產規模。以民營工業園九陽電器等骨干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小家電和智能測量儀器產品,增強豆漿機、電磁爐等產品的市場優勢。
(4)以重型汽車電子產品為先導,形成較為完整的汽車電子產業鏈。培植優勢企業,加快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建設,吸引相關企業集聚,做大汽車電子產業規模。
2.軟件產業。進一步優化齊魯軟件園國家軟件產業基地的配套設施、政策、研發和人才環境,帶動浪潮軟件園、中間件產業基地、嵌入式軟件園、信息安全產業基地、軟件出口基地、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歷下軟件園等特色園區加快發展。完善齊魯軟件園綜合技術支撐平臺,構建行業聯盟體系和服務支撐體系。重點發展中間件軟件、信息安全軟件、行業應用軟件和嵌入式軟件四大類優勢產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在全國擁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產品,壯大一批帶動力強、規?;a的“拳頭”產品,進一步提升“齊魯軟件”品牌效應,形成體系完備、特色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軟件產業鏈。到2010年,累計投資150億元,年銷售收入達360億元,利稅38億元,出口創匯3億美元。
(1)大力發展軟件外包產業。充分發揮“齊魯軟件出口聯盟”的作用,加快軟件出口基地建設,搭建統一的出口協作平臺,整合軟件企業的優勢資源,推進軟件能力成熟度(CMM)捆綁認證,形成企業的群體競爭優勢,不斷擴大軟件出口規模。到2010年,軟件出口企業超過100家,出口額達到2億美元以上。
(2)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軟件。充分運用浪潮、中創等骨干軟件企業的品牌和市場優勢,整合具有鮮明特色和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建立壯大一批行業聯盟和產業協作體系,實行強強聯合、強特結合。大力發展企業管理、信息安全以及電力、交通、電信等行業應用軟件產品,形成獨具特色的軟件產業優勢。
(3)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扶持企業開發生產數字游戲、網絡多媒體、共性軟件和基礎軟件,加速軟件產品產業化、商品化,提高軟件產業核心競爭力。
3.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傳輸和增值服務業,建設國家級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加快信息內容服務業產業化,大力發展信息咨詢服務業,進一步培育信息消費市場,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形成技術先進、內容豐富、服務便捷、競爭有序的信息服務產業鏈。到2010年,累計投資160億元,年營業收入達300億元。
(1)以山大路商務區為中心,提高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能力,培育以信息服務業為主的科、工、貿一體的產業集群,建成具有較強區域帶動和輻射能力的國家級信息服務業基地。
(2)加快以網絡運營商為主體的電信運營業有序發展。努力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加強網絡增值業務的開發與應用,大力推動寬帶及移動信息服務業,增強綜合信息服務能力。積極開拓下一代互聯網及第三代移動通信服務業務,不斷提高通信服務質量。
(3)加快信息內容服務業產業化步伐。支持企業和社會中介機構從事信息資源公益性和商業性開發,推動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行業開發數字音視頻、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數字化產品,提供網絡化服務。
(4)大力發展網絡游戲、網絡視頻、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互聯網信息服務,推動綜合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網站和專業信息服務網站的發展。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各種傳統信息服務業的服務能力,帶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
(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繼續建設完善寬帶、高速、多媒體城域網,進一步強化公用信息平臺的支撐服務作用,形成覆蓋全市城鄉、具有國內先進水平、適應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體系。
1.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圍繞“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加快網絡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加強地下信息管線的集約化和規范化管理,重點搞好政務中心、奧體中心及東、西部新城的網絡基礎設施配套和“大經十路發展帶”、“三大商業圈”的信息管線綜合改造。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完善無線電管理基礎設施,加強無線電行業監管力度。實施“寬帶*”工程,加快和規范寬帶接入網建設,開發低成本多樣性適用的信息終端,實現市區100%的社區和80%以上的家庭寬帶入戶。
2.優化升級公用信息平臺。結合政務中心建設,升級擴容由公共基礎平臺和公共應用平臺組成的市公用信息平臺,強化平臺的技術性能和服務功能,為全市信息化建設提供統一完善的網絡和信息資源支撐環境。
(1)公共基礎平臺。完善網絡交換中心,采取虛擬專網(VPN)等方式為各部門搭建業務專網,實現各類信息網的高速交換,避免網絡建設的重復投資;建設公共數據中心,重點建設法人單位信息、人口信息和空間地理信息三大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實現城市公共基礎信息的共享整合和集中管理;完善信息交換中心,完善信息交換標準和共享機制,為跨部門數據交換、共享提供支撐。建設信息安全中心,完善身份認證、網上支付和容災備份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為各部門開展網絡應用和網上服務提供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
(2)公共應用平臺。建立電子政務支撐系統,實現政務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形成由部門業務信息資源、基礎信息資源、公開信息資源、共享主題信息資源等構成的物理分布、邏輯集中的政務協同信息化應用支撐環境,開展政務決策支持、審批服務、網上資金結算等跨部門政務協同應用;建立城市管理支撐系統,實現規劃、市政、環境等城市管理信息的整合共享,開展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市政管理、環境監測等應用;建立社區服務支撐系統,實現教育、科技、文化、社保、民政等部門社會服務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開展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等應用;建立“三農”信息服務支撐系統,實現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開展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綜合信息服務。建設電子商務支撐系統,完善安全認證、信用服務和在線支付等公共基礎設施,為電子商務應用提供應用支撐環境。
(三)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
圍繞新型工業強市戰略,完善技術支撐體系、應用示范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突出抓好汽車、鋼鐵、石化、機械裝備、建材、食品藥品等重點行業的改造,信息技術在節能、節水、降耗、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上取得突破,促進企業實現經濟效益、生產能力、管理水平、創新能力、產品市場占有率的“5個提升”。到“*”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以上基本實現制造過程自動化、企業管理信息化、商務交易電子化,企業新產品開發周期平均縮短30%,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增長50%。
1.建立技術支撐體系。建立以軟件企業和大型企業研發中心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支撐體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應用技術,提高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技術水平。加快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企業資源計劃等技術的推廣普及,加速技術升級和工業質態的提升。推進信息技術在發展循環經濟、節約型經濟中的應用,加快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的有機結合,促進工業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
2.完善應用示范體系。培育一批在設計、生產、管理、營銷等環節各具特色的試點示范企業,著力培植20家省重點示范企業和30家市重點示范企業發展,帶動全市工業企業的信息技術改造。
3.完善中介服務體系。大力扶持項目評估、工程監理、成果轉化、技術培訓等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制定企業信息化統計和評價標準,開展投資擔保、共性技術應用和管理診斷等服務。
4.突出抓好重點行業的改造。加快信息技術在鋼鐵、石化和建材行業的應用,利用信息技術降低企業能耗、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節約型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信息技術在汽車行業的應用,縮短開發和生產周期,發展汽車電子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和智能化水平。發展以數控技術為核心,以數控機床、數控鍛壓機械、智能試驗機和循環硫化床鍋爐等產品為重點的機械裝備業,研制開發高精尖數控加工設備,提升中高檔數控機床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加快信息技術在食品藥品行業的應用,實現生產工藝和流程的精細化控制,提高食品藥品的質量。
(四)電子商務發展。
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為目標,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建設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立健全網上支付體系、安全信用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培植網絡經濟新亮點。到“*”末,形成網絡基礎設施健全,社會信用環境良好,物流配送網絡發達完善的電子商務運行體系。
1.推進面向企業(B2B)的電子商務應用。重點推進骨干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充分發揮骨干企業在采購、銷售等方面的帶動作用,以供應鏈管理為紐帶,整合上下游企業資源,實現企業間業務流程的融合,形成供應鏈競爭新優勢,提高企業的市場反應能力。著力抓好重點行業的電子商務應用,制定符合行業特點的電子商務發展規范,建立汽車、鋼鐵、石化、建材、食品藥品等行業電子商務交易系統,帶動各行業電子商務發展。
2.促進面向消費者(B2C)的電子商務應用。完善面向消費者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加速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加強對傳統商貿流通業的信息技術改造,發展以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為代表的現代商業形態。做大做強三聯家電、山大路信息服務基地和*茶葉市場等重點企業的電子商務平臺,完善重點行業網上交易系統,建立*電子商務門戶網站,整合旅游餐飲、批發零售、農副產品等特色行業的資源,為消費者提供“一網式”電子商務服務。
3.突出抓好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建設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支撐平臺,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市場信息、管理咨詢、資金擔保、人才支持等公共服務,有效降低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成本,帶動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4.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發展以信息流為引導,集運輸、倉儲、配送為一體的現代物流產業。重點加強*市東部、西部、北部、西北部四大物流園區的信息化建設,實現貨物存儲、管理、提取的智能化。運輸業推廣應用衛星定位技術(GPS),實現貨物在途的實時監控和調度。建立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整合物流資源,形成信息流引導的物資流和資金流快速聚集、合理配置的現代物流中心。
(五)政務信息化。
圍繞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政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依托公用信息平臺建設完善電子政務基礎設施,推進政務信息共享公開,整合業務應用系統,加快政務協同系統建設,提高政務信息資源公益性開發和服務水平。到“*”末,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機制,基本建成政務信息資源科學部署、部門間高效協同的電子政務框架體系。
1.完善關鍵業務信息系統。(1)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促進經濟管理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增強政府宏觀經濟調控能力。(2)社會治安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公安綜合業務信息系統和各級指揮中心系統建設,為“和諧*”建設提供支撐。(3)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預算編制、國庫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購等業務應用系統,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監管水平。(4)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增值稅防偽、稅控認證、發票協查等信息系統,提高稅收監管水平和監管質量。(5)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國有資產的統計、匯總、分析,提高國有資產監管的質量和效率。(6)工商管理信息系統。完善經濟戶口管理數據庫與應用系統,增強市場監管能力。(7)質量技術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完善質檢業務監督、申報審批等業務系統,提高產品質量監督和檢驗水平。(8)審計管理信息系統。建立“預算跟蹤聯網核查”的信息化審計模式,提高審計工作效率。
2.建設完善跨部門政務協同信息系統。(1)政務決策支持系統。建設面向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數據倉庫和數據分析系統,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2)行政審批信息系統。延伸市級行政審批網絡到鄉鎮和社區,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規范審批行為,實現“一站式”網上審批服務。(3)財稅增收信息系統。完善社會綜合治稅信息支撐平臺,健全稅源監管體系;加強進出口領域部門的協同辦公,提高口岸信息服務水平和通關效率。(4)社會聯合征信信息系統。整合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為“誠信*”建設提供數據支持。(5)食品藥品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工商、質監、公安等部門相關信息的共享,提高食品和藥品監管力度。
3.建設“中國·*”門戶網站。完善各級黨政機關網站建設,以市政府公眾信息網站為基礎,連接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等機關的網站,形成全市黨政網站群;整合各部門政務公開、政策咨詢、業務受理、監察舉報等對公服務系統和公益性網站資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務的門戶網站,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六)城市管理信息化。
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和管理領域的推廣應用,整合市政、規劃、交通、環保等領域的信息資源,實現城市管理資源的科學配置和高效調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到“*”末,形成城市管理信息支撐體系及應用體系,城市管理水平居省會城市前列。
1.完善全市統一的城市空間地理數據庫。建設涵蓋城區數字化地形圖、交通道路地理信息、市容環境地理信息、市政設施地理信息、城市房屋土地資源地理信息、城市園林綠化地理信息、城市國土資源地理信息等內容的城市空間地理數據庫,為城市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2.完善重點業務協同信息系統。建設完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系統,加強各聯動單位之間的配合和協調,提高對重大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反應和處置能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聯動監察信息系統,健全12319服務熱線的信息采集、指揮調度、部門聯動、責任監察等系統建設,實現市政管理、業務咨詢、搶險搶修、生活服務的集中受理和快速反應。
3.建設完善一批城市管理信息化工程。(1)市政管理信息化工程。實現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城市照明、主要河道、重點地區以及地下綜合管網的實時檢測和監控。(2)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工程。實現城市規劃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標準化和規劃信息服務的網絡化。(3)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設完善城市公交、客運出租管理系統和調度系統,實現動態交通監管和公交、客運出租的智能調度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監控、疏導、指揮能力和效率。(4)環境監控信息化工程。實現城市大氣、水質、危險廢棄物等生態環境信息的在線監測和動態分析。(5)行政執法信息化工程。實現市區各級執法機關網絡互聯,建成信息傳輸、投訴指揮、綜合應用的城市綜合執法信息系統,提高城管執法快速反應能力。
(七)社會事業信息化。
以建設“和諧*”為目標,實施以社區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事業信息化工程,提高社會事業現代化水平和社區管理服務水平,讓廣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便利。
1.完善一批重點工程。(1)醫療衛生信息化工程,整合醫院信息系統,發展遠程醫療,建設全市疫情檢測和防控體系。(2)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整合勞動、人事、民政、衛生、公積金管理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完善社會保障信息服務系統。(3)勞動就業信息化工程,整合勞動服務機構和勞動力市場信息資源,向社會公眾提供求職招聘、政策咨詢、職業測評、失業登記、異地勞動關系轉移等勞動就業服務。(4)教育信息化工程,整合開發教育信息資源,大力發展遠程教育,提高教育事業現代化水平。(5)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門和社會的有價值的文獻、圖片、音像資料、檔案等信息資源,建立數字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6)科技信息化工程,完善科技信息管理系統和科技信息數據庫建設,建設數字化科技文獻館和科技開發與技術成果推廣信息系統。
2.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支撐平臺。完善市、區、街道、居委會網絡基礎設施,依托各類基礎性、公益性大型數據庫,建設社區服務門戶網站,整合社區家政、物業、呼叫中心等社區服務資源,實現電子政務向社區的延伸和各項公共服務在社區層面的集成整合。
3.建設信息化示范社區工程。依托社區公共服務信息支撐平臺,實現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為社區居民提供信息查詢、遠程教育、就業培訓、網上繳費、家政服務、物業管理、緊急救助等服務。到“*”末,建成30個信息化示范社區,帶動全市“文明社區”建設。
(八)農村信息化。
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進步為目標,加快涉農信息資源開發整合,建立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和農村管理中的應用,逐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到“*”末,固定電話、有線電視和寬帶網絡實現村村覆蓋,信息技術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支撐手段。
1.建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三農”信息服務支撐平臺,整合農業、教育、科技、衛生、勞動等部門的信息資源,整合鄉鎮“七站八所”、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及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站等農村信息服務資源,建立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隊伍。加大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網絡覆蓋范圍和通信服務能力,開發低成本的雙向信息終端。廣泛開展農民信息技術培訓,大力發展農村信息服務中介機構,增強農民信息應用能力。
2.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加快信息技術在品種選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以及氣象、土壤、植保等領域的推廣應用,促進集約化、優質化的高效農業發展。開發完善一批具有實用價值和區域特色的農業數據庫和農業專家系統,建設農業與農村經濟決策支持、災害處理等信息應用系統,提高農業管理現代化水平。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訂單農業”,建設農產品網上交易市場,實現名、特、優、新農產品網上交易。扶持一批各具特色的數字農業示范園區、農戶和示范企業,加快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的推廣與普及。
3.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村管理的應用。加快鄉鎮政務信息化建設,推動審批服務、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科技服務、勞動就業、教育文化、防災減災等政務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到鄉鎮的延伸和整合,推進公益性信息服務向農村的不斷深入,用信息化促進基層民主建設,提高農村管理水平。
4.建立農民工信息服務系統。針對農民工的迫切需求,整合勞動、公安、工商、文化等相關部門信息資源,建立農民工管理服務信息系統,向農民工提供勞動就業、技術培訓、社會保障、權益維護、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九)信息安全保障。
堅持“積極防御、綜合防范”的方針,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建立信息安全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信息安全產業,保障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
1.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責任體系,培養壯大信息安全人才隊伍,完善信息安全應急處理預案,形成信息安全快速響應機制。加強對網絡攻擊、病毒入侵、網絡失竊密及傳播有害信息等行為的監管。
2.完善信息安全服務體系。加強信息安全防御體系建設,加快信息安全評測、應急響應、身份信任和容災備份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急需的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設備的開發力度。研究制訂符合*市實際的信息安全標準規范和重大項目安全解決方案。
3.加快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抓好*市以商用密碼產品為龍頭的信息安全產業發展,在密碼機、密碼卡、智能密碼鑰匙、安全服務器、信息安全管理系統等方面開發一批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龍頭產品,培育一批立足國內市場的骨干企業。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進一步理順信息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全市和各區縣信息化工作機構,市政府各部門及重點企業要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形成“一個領導小組決策,一個職能部門歸口管理,各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和“統一領導、協調一致”的管理體制。加強對重大信息化項目的監督管理,完善工程立項、招標、監理、評測、驗收、審計等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在溝通協調、咨詢服務、公證監督、維護市場秩序和各方合法權益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健全的社會服務體系、行業自律機制和中介服務市場。
(二)優化信息化法規政策環境。
完善《*市鼓勵軟件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市信息化工程建設管理規定》等相關政策規定,研究制定鼓勵信息產業發展、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吸引和激勵信息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優化信息化政策環境。制定完善網絡互聯、數據交換、應用系統等方面的標準規范,逐步完善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堅持依法執政,加強信息化領域的執法監督、法律服務等各項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健全信息化投融資機制。
以重點園區和骨干企業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采取專業招商、網上招商、委托招商和高層招商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信博會”等招商引資平臺,引進一批投資額大、帶動能力強的重大外資項目,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積極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吸引風險投資注入,引導銀行貸款向信息化建設傾斜。設立鼓勵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信息化建設等與國家和省扶持資金相配套的專項資金,加大政府對信息化建設的引導性投入。
(四)建設信息化人才高地。
建立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相結合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擴大齊魯軟件學院和網絡工程師培訓基地的辦學規模,增設山大軟件學院和浪潮軟件技術學院,重點培養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抓好信息化人才校企對接,面向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為推動信息化人才在濟就業創造條件。大力扶持社會培訓機構發展,培養多層次、多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大力發展人才市場,加強高層次和復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引進,支持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制定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獎勵政策,努力營造激勵創新、倡導誠信、有序競爭、促進合作的人才環境。到“*”末,全市信息化人才社會培訓機構達260家,比“*”末增長136%,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型實用人才超過16萬人,比“*”末翻一番。
(五)建立產業發展創新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強化企業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駐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優勢,加強國內外技術交流合作,推動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著力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開展技術集成、成果轉讓、技術培訓等服務。進一步強化創業服務中心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服務功能,建設以科技孵化器等各類創業中心為主體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為科技創新提供專業化服務。完善齊魯軟件園綜合技術支撐平臺,大力推動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
(六)加大信息化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加強信息化宣傳和輿論監督,在主要媒體開辟信息化專題或欄目,設立信息化宣傳周,普及信息化知識,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識。深化信息化理論研究,加強對信息化工作的理論指導。辦好定期舉行的“國際信息技術博覽會”、“信息化論壇”等大型活動,總結推廣信息化建設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信息化、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信息化的良好氛圍。
- 上一篇:縣級煙草局競崗講演稿
- 下一篇:公司生產副經理競職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