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時間:2022-03-27 10:17:00
導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受縣人民政府委托,現將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縣第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并請縣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7年,全縣上下緊緊圍繞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總體戰略和縣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克難奮進,扎實工作,縣域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態勢,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預計(下同)全年實現現價地區生產總值24.9億元,按2005年可比價格(下同)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0.0%,完成年度計劃的105.7%。其中一、二、三產業現價增加值分別達到9.98億元、4.2億元、10.72億元,分別增長2.4%、30.7%和10.7%,均完成年度計劃;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06年的40.7:14.5:44.8調整到2007年的40.1:16.9: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9.1%;縣市財政總收入達到2.16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26億元,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113.1%和120.4%,分別增長21.7%和26.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6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2元,分別增長7.0%和15.9%;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0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5.0%;人口自然增長率3.29‰。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5.42億元,同比增長1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加289元。一是糧油生產全面豐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1.4萬畝,在遭受春旱、低溫等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總產量仍達到21.4萬噸,農民人平占有糧食450公斤;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66萬畝,產量達到1.4萬噸,同比增長12.9%。二是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穩步發展。蔬菜面積19萬畝;魔芋種植面積5.6萬畝;柑桔面積達到10.03萬畝,被列為省水果板塊基地建設縣;藥材面積15.8萬畝;桑園面積1.2萬畝;茶葉面積穩定在3.2萬畝;小雜糧基地5萬畝;兩煙種植面積5.63萬畝,因春季自然災害影響,產量7143噸,同比下降13.0%。三是畜牧生產快速發展。全縣生豬出欄51萬頭,同比增長17.8%;山羊出欄6.52萬只,同比增長7.2%。四是農產品品牌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巴山土家人綠豆、玉米、紅蔓豆、小雜糧炒面、燕麥、大豆取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雙認證標志;綠蔥坡白蘿卜榮登湖北省著名品牌榜,野三關甜椒、雷家坪牌椪柑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標志;“金果”、“神農溪”、“華亞”、“楊柳井”系列綠茶取得有機茶認證標志。五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建戶用沼氣池12000口;新建水池608口19532m3、2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22處,改造水廠3處,鋪設引水管道323.4公里,解決了農村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完成“通暢工程”401公里和“通達工程”84.9公里;完成坡改梯2000畝和火峰土地治理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設4.1萬畝;實施煙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建標準晾房1000間、蓄水池10萬m3,鋪設管網419公里。六是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穩步進行。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達到12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23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和改造農家店94家。完成2006年啟動的整村推進20個村,扶貧搬遷497戶。七是國家惠農政策得到較好落實,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全縣用于支農惠農資金達到2.67億元,其中各項補貼1.2億元。同時,嚴格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和涉農收費檢查,保護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和全縣農業生產安全。
(二)工業經濟快速推進,效益明顯提高。全年實現全口徑現價工業總產值11.39億元,同比增長39.0%,完成年度計劃的106.1%,全部工業增加值3.79億元,同比增長4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現價產值5.19億元,增長24.0%,完成年度計劃的115.3%。一是工業企業快速發展。今年新增6家規模工業企業,水電、農特產品加工、煤炭等支柱產業快速發展,發電量3萬千瓦小時、原煤40萬噸、白酒2500噸、水泥23萬噸、鮮冷藏凍肉產量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66.7%、14.3%、257.1%、9.5%、400.0%。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工,完成投資2500萬元。二是節能減排計劃順利實施,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同比下降4.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8500萬元,同比增長226.9%。三是民營經濟穩步發展。全縣民營經濟從業人數達到8萬人,實現營業收入24.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2.5%,同比增長16.0%。有16家農業企業入圍州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
(三)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消費品市場保持旺盛勢頭。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等傳統行業持續快速發展;房地產業有序進入。旅游業發展步伐加快,在恩施州率先成功創建“湖北省旅游強縣”。全年接待中外游客81萬人次,增長42.4%,直接收入7137萬元,增長140.3%。城鄉消費品零售市場保持旺盛勢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6億元,同比增長17.7%,完成年度計劃的108.5%。
(四)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重點項目建設卓有成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1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9.1%,同比增長25.7%。重點項目建設卓有成效,在建和新開工重點項目36個,完成投資7.8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1.5%。沿渡河流域坪塹電站已投產發電,白磷巖、楊家壩電站正式開工建設。地質災害三期治理工程21個,全部開工建設。三期高切坡治理項目啟動實施45處。基本完成了沿渡河污水處理、東溪公路改造、巴鶴線改擴建、雙神線聶石段、東大線改造、國省道安保工程、渡口達標改造、招呼站候車棚建設。關小公路、平陽壩大橋及接線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新城供水工程進入設備安裝階段,溪丘灣污水處理工程、東壤口鎮垃圾填埋場建設進展順利。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埡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協調服務到位,保證了工程建設正常進行。
(五)財政收入較快增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財政改革穩步推進,稅收征管得到加強。財政總收入達到2.16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26億元,增長26.1%。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0億元,比年初增加6.2億元,增長26.1%,年末貸款余額11億元,比年初增加3.63億元,增長49.3%。
(六)改革開放取得新成績,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一是各項改革順利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得到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進一步規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始試點,農村綜合改革成果得到鞏固;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依法行政的意識不斷強化,部門職能進一步轉變。二是對外開放工作打開新的局面。主動參與周邊地區資源整合,共謀發展;積極開展對外招商推介,先后與吉林省洮南市、浙江省鎮海區結為友好縣市(區),與深圳中技實業(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全年利用外資245萬美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5億元;接受對口支援到位資金及物資折款5620萬元,同比增長233.7%。
(七)移民工作有序推進,城鎮功能進一步完善。完成三峽庫區農村移民生產安置373人,搬遷安置592人,移民投資1.01億元。全面完成水布埡庫區401米以下搬遷清庫工作。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啟動、庫區產業化建設、農村庫周交通建設、水布埡滑坡災民安置、水庫管理、“后三峽”項目爭取等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城鎮基礎設施功能不斷完善。新城供水工程已完成過江大橋管道安裝及補償,新建紅石梁社區供水管網,凈水廠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完成了白土坡居民點道路建設,啟動了城區西陵廣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和完善了巫峽廣場設施及城區綠化,開展了城區環境綜合治理,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八)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工作得到加強。一是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8%。二是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6歲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8.2年,同比增長8.0%;神農溪高中被評定為全州示范高中;“兩基”工作通過了國家級評估驗收,巴東縣一中順利通過省級示范高中驗收,高考連續八年位居全州第一,避讓搬遷取得實質性進展;縣職中通過省級重點職業高中考核評估;寄宿制中小學校校舍改造7250m2,24977名貧困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7500名困難家庭學生得到生活費補貼。三是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基本形成了以縣為中心、鄉鎮為樞紐、村為基礎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和多層次多形式的辦醫格局。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工程全面啟動,住院樓主體封頂,后勤綜合樓、宿舍樓工程進展順利。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茶店子鎮中心衛生院門診樓、大支坪鎮衛生院、水布埡鎮中心衛生院綜合樓主體工程結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2.6%,以戶為單位的參合農民達到35.58萬人,全年補償費用總額為1220萬元。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工作進一步得到加強,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利益進一步得到保護。四是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加強。社會保險新增擴面5048人,征收社會保險費6525萬元,同比增長24.8%。就業再就業工作成績顯著,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02人。五是人口和計劃生育國策進一步貫徹落實,人口自然增長率3.29‰,實現了控制在7‰內的預期目標。六是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民族事務等社會事業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在認真回顧和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較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不足,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產業基地建設規模不夠,名優特新產品不多,龍頭企業實力不強。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工業企業規模小,產業技術層次低,產業結構趨同,產業關聯度不高。三是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對外開放步伐緩慢,投資硬軟環境較差,項目有效儲備不足,經濟發展后續動力不強。四是和諧社會建設任務艱巨,就業形式依然嚴峻,群眾看病貴、食品安全、價格上漲、安全生產等問題較為突出。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積極采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省、州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產業興縣、科學發展、和諧惠民,全力打造實力巴東、活力巴東、魅力巴東”發展戰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推進產業基地建設;著力特色優勢資源開發,加快產業興縣進程;著力夯實基礎,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努力促進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二)主要預期目標。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億元,增長12.0%,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0.7億元、5.12億元、12.18億元,分別增長6.7%、21.0%和13.0%,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38.2:18.3:4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增長15%;縣市財政總收入達到2.8億元,增長3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34億元,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7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600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07元,增長5%;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1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控制在10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
三、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強化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一是繼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確保糧食產量21萬噸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建設和特色板塊基地建設。煙葉產業在切實做好煙路、煙水、煙房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煙葉種植面積達到6.7萬畝。蔬菜產業在切實加強冷藏保鮮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銷體系建設的同時,新增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1萬畝,達到20萬畝。魔芋產業在切實抓好芋鞭良種繁育和病害防治的同時,新增魔芋面積0.4萬畝,達到6萬畝。桑蠶產業在切實抓好鮮繭生產和加工轉化的同時,新發展桑園面積0.8萬畝,達到2萬畝。柑桔產業在切實加強現有基地的培育管理、冷藏保鮮和營銷體系建設的同時,新建柑桔基地1萬畝,達到11萬畝。茶葉產業在切實加強對現有3.2萬畝苗圃進行培育、管理和改造的同時,穩步推進集約經營,大力提升產品質量,做大做強茶葉產業。藥業產業在切實支持時珍堂藥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新發展中藥材基地2.2萬畝,達到18萬畝。小雜糧產業在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大力開發雜糧產品、努力拓展銷售市場的同時,新發展小雜糧基地2萬畝,達到7萬畝。畜牧產業在切實抓好生豬品種改良,加強疫病防治,發展規模養殖的同時,力爭生豬飼養量達到110萬頭,生豬出欄達到65萬頭,努力創建生豬大縣。二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緊緊抓住北京中關村支持我縣“兩村工程”建設機遇,大力發展信息農業和電腦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努力開發名優特新產品,力爭新增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有機產品標識認證10個以上。加快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扶持壯大農村專業合作社,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10個,建設鄉級農家店3家,村級農家店100家。三是大力培植、扶持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依托現有產業,引進、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從種植、養殖到市場商品的轉化增值,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四是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發展的條件。繼續加強農村交通、生態家園、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通暢工程”250公里和“通達工程”77公里,新建沼汽池10000口,解決農村2.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切實抓好庫區綠化帶基本農田建設和土地整理工作,努力提高土地質量和生產能力。認真抓好病險水庫整治、小流域治理和人工影響天氣等工作,努力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五是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已納入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編制規劃的基礎上,切實組織實施,力爭初見成效。繼續強力推動整村推進扶貧工作,今年在繼續抓好現有20個村的扶貧開發工作的同時,再新啟動20個村,完成扶貧搬遷400戶。六是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全面落實好支農惠農政策,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切實抓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維護好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嚴格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堅決查處各種涉農亂收費,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切身利益。
(二)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壯大縣域經濟實力。牢固樹立工業強縣意識,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規模效益為重點,以兼并重組為手段,優先發展水電、礦產、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體系,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8年全口徑工業總產值達到13.9億元。一是加快水電開發進程,強力推進沿渡河流域三、四級電站及后河電站建設,啟動橋河二級電站、泗渡河電站建設,認真做好支井河、廟坪河等流域開發規劃的前期準備工作。二是加快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加強資源勘探,進一步做好資源開發規劃與前期工作。鼓勵全縣煤礦企業實施規模化、公司化改造,促進煤炭資源有序開發。積極支持義和工業硅節能降耗技改,努力提高生產能力和出口創匯能力。三是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全力支持福潤、多仁、綠野、三峽酒業、水布埡酒業、時珍堂藥業、鵬程繭絲綢、野之源、土家人等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升級,擴大生產規模,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力爭新增1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州級龍頭企業。四是抓好“成長工程”和“落地工程”。對現有工業企業要千方百計給予幫扶,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困難,使其不斷成長壯大。對招商引進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圍繞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優化發展環境,搞好跟蹤服務,使其盡快落地并快速發展。重點做好30萬噸煉鋼工業實驗、煤矸石綜合利用、香港益濠服裝基地建設、中密度板生產加工、5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倉儲物流及車站建設、四星級賓館建設、腸衣精加工、長毛兔養殖、巴東城區及縣工業園區天然氣供氣、支井河流域開發、沿渡河流域開發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與協調服務,切實開展好“招商項目落實年”活動。五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打造工業經濟發展平臺。進一步強化野三關“經濟中心”地位,整合各種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管理機制,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快速推進園區基礎實施建設,完成以譚家村小區為主的市政設施建設,啟動巴東二水廠等配套工程建設,為企業入園創造必要條件。優化園區投資環境,提供優質服務,鼓勵企業進入園區發展,力爭3-5家入園企業建成投產。同時要制定園區企業準入政策,建立無績效退出機制,提升入園企業質量,把園區打造成現代工業園區。
(三)切實抓好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一是大力發展交通,使全縣交通條件由經濟制約型向發展適應型轉變。2008年力爭完成省道宜巴線13公里的路面改造工程、巴巫公路沿楚段22公里路面改造工程、東大線13公里路面改造工程、太溪線邊坡治理和27公里路面改造工程、茶稅通鄉油路22公里路基路面工程、北界路基垮塌治理工程、關口山至小溪河17公里的建設任務;啟動李家灣件雜碼頭建設。二是進一步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地災治理進度。完成大坪至巖灣橋道路改造工程、完善西陵廣場建設,完成東壤口垃圾填埋場、溪丘灣污水處理廠建設,并投入運行。加快三峽庫區三期地災治理和高切坡治理進度,加大庫區土地整治力度,完成移土培肥二期工程。三是加強工業及能源項目建設,努力改善投資結構,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力。四是全力支持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埡電站以及即將啟動的滬渝高速公路建設,優化建設環境,保障工程建設進度。五是切實加強重點項目建設管理。嚴格執行“五制”管理的有關規定,加大項目建設的協調督辦力度,確保工程建設進度和質量,確保工程建設安全和干部安全。六是加大項目前期工作進程。依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緊緊圍繞我縣的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緊緊圍繞制約我縣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集中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全力推進前期工作,不失時機地加大爭取力度,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后續力。
(四)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一是繼續深化財政改革。嚴格執行部門預算,加強財政資金監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嚴格稅收征管。二是深化金融改革。進一步做好經濟金融環境的綜合整治,創新信貸方式,拓寬融資領域,提高融資效率,強化金融監管,加大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貸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增幅達20%以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機遇,抓好相關產業的對接和爭取工作。充分利用已經達成的區域合作協議和相關企業集團的戰略協作關系,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充分利用我縣的人脈資源,擴大交流與合作,吸引我縣在外地創業的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建設家鄉。四是加大承接對口支援力度。充分利用北京市和省直相關部門對口支援我縣的機遇,進一步加強工作銜接,全面拓展對口支援領域,力爭取得新的進展。同時,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在民族地區實施“616”工程機遇,加強工作銜接和項目籌劃,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
(五)切實加強移民工作,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一是全面完成三峽庫區175米水位線下的移民搬遷安置任務,確保庫底清理目標的實現。二是進一步抓好庫周交通網絡建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力爭完成平陽壩大橋及連接線的建設,啟動罐子口大橋建設。三是進一步抓好滑坡災民安置工作。加強黃土坡、黃臘石及水布埡庫區滑坡體的監測預警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四是進一步做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項目的爭取和實施監管工作,確保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切實加強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嚴格執行庫區后期扶持政策,確保庫區穩定和諧。五是進一步加強三峽、水布埡水庫的后期管理,圍繞水庫環保及運行安全,做好庫區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的爭取工作和后三峽移民遺留問題處理的相關項目爭取工作。六是科學編制城鎮規劃體系,完善城鎮功能,加強城鎮管理,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城鎮化率達到28%。
(六)推進旅游開發進程,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一是進一步搞好神農溪旅游延伸綜合開發,加快水布埡旅游開發進程,緊緊圍繞神農溪5A景區和水布埡4A景區的創建目標開展前期工作。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00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9000萬元。二是加快民族文化公園建設,做好巴山森林公園、鐵廠荒森林公園、銀金山森林公園的開發工作,抓好小神農架旅游開發的規劃編制,著力打造旅游精品。三是積極籌辦“三峽巴東神農溪•纖夫文化旅游節”活動,強化旅游宣傳促銷,全面提升神農溪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以旅游發展為先導,全面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全力推進民族文化、賓館餐飲、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郵電通訊以及金融、中介、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五是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抓好義務教育,高標準發展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全面鞏固“兩基”成果,加快中小學寄宿制學校校舍改造和教師安居工程建設,全力抓好縣一中搬遷避讓工程和沿渡河中學搬遷建設。六是進一步加強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礎醫療服務。加強重大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抓好惠民醫院和醫院惠民窗口建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進一步抓好縣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工作,努力改善醫療服務的環境和條件。七是進一步加強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和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全面提高勞動技能和就業能力,努力擴大就業和再就業規模。積極做好社會保險工作,努力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切實加強社會保險費的征收工作,全面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八是繼續抓好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進一步抓好鄉鎮文化站和農民體育建康工程,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善縣城體育場建設工程。進一步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努力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建設,爭創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九是進一步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切實抓好優質服務,全面提高生育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質。十是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切實推進“平安巴東”建設。不斷提高人民法制意識,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重視信訪維穩工作,努力化解各類矛盾。強化安全生產意識,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防范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各位代表!我們一定要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縣委的正確領導和縣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大力實施“產業興縣、科學發展、和諧惠民,全力打造實力巴東、活力巴東、魅力巴東”發展戰略,開拓創新,務實奮進,為全面實現2008年經濟社會預期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