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三個群體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13 03:00:00

導語:民政局三個群體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三個群體調查報告

三個群體”指困難群體、優撫群體和孤老孤殘孤兒等特殊群體。作為社會上最弱勢、生存條件最差、發展能力最弱的群體,他們的保障和救助工作,群眾關心,社會關注,是黨和政府實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舉措的核心性、關鍵性內容,也是民政部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和重要載體。特別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國內經濟發展遇到困難、低收入群體生存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三個群體”民生保障,確保他們的生活水平不受影響,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保障“三個群體”民生工作的影響分析

目前,我市“三個群體”人數約有6.1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45%。其中,城鄉低保對象3.4萬人,五保對象10111人,城市“三無”對象、孤兒以及復退軍人精神病患者460人,重點優撫對象2.7萬人。此外,全市還有低保邊緣群眾約1.1萬人,困難學生1.3萬人,殘疾人16.8萬人。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負面影響的日益加深,對保障民生工作特別是如何保障“三個群體”的基本生活提出了嚴峻考驗。

首先,外貿出口受阻,經濟增長放緩,造成保障“三個群體”民生的財政投入增長壓力加大。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需求顯著減少,我國外貿出口明顯回落。據海關總署統計顯示,自2008年11月份以來,我國出口連續4個月負增長,今年2月份出口額僅為649億美元,同比下降25.7%,貿易順差縮減至48.5億美元,環比下降87.6%。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0%,外貿出口占GDP的三分之一,受出口下降影響,2008年我國第三、第四季度GDP的增長速度分別比上季度降低1.1%和2.2%。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財政收入增幅也呈下降趨勢,2009年1-2月份,全國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1315.55億元,下降11.4%。就市來說,在金融危機大環境下,2008年外貿進出口明顯放緩,全年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18.05億美元,增長率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也同比回落了2.8個百分點。在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的情況下,保障“三個群體”民生的財政投入增長壓力加大。

其次,就業崗位減少,職工收入降低,造成“三個群體”隱性數量增加。內需減弱和出口下降引發了中小企業“倒閉潮”,一些外資企業也紛紛撤資,就業崗位大幅減少,進而導致農民工“返鄉潮”和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速下降。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調查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崗位數除以求職人數)為0.85,是2002年以來的最低值,約有2000萬流動民工因金融危機失業返鄉,2008年年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同比增加了0.2個百分點。我市也出現了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就業人數下滑的現象。據統計,自2008年10月份開始,我市外貿企業崗位投放數就開始下降,今年2月底城鎮集體單位在崗職工人數較去年同期減少3.9%。就業崗位的減少造成部分群眾收入來源喪失,勢必導致困難群體數量增多,“三個群體”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第三,發展空間縮小,生存壓力增大,造成“三個群體”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困難加深。“三個群體”多為老、幼、病、殘,原本在勞動技能掌握和就業等方面就明顯處于劣勢,自身發展空間有限,社會競爭和生存壓力較大。在當前經濟發展相對低迷、就業崗位大幅減少的特殊時期,與普通群體相比,受到的沖擊和影響格外明顯。例如部分低保對象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有較多機會通過努力走出低保,但在就業困難時期,發展空間進一步縮小,就業和生存壓力進一步加大,依靠自身能力走出低保的困難程度進一步加深,弱勢地位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懷和救助。

二、進一步加強“三個群體”民生保障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任何時候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都是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金融危機帶來的“寒流”,感受最深的是困難群體。越是困難時期,越是需要政府向百姓雪中送炭,越需要關注最弱勢的“三個群體”。

(一)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本思想要求切實加強“三個群體”民生保障工作。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尚書》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就體現出民本思想的萌芽。孔子“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思想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張,體現出對弱者的關懷。從賈誼的“國以民為本,君以民為本,吏以民為本”,到黃宗羲的“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都要求當政者順民之意、從民之欲、恤民之苦、惜民之力,從而博民之心、取民之信,進而謀國家之安寧。倡導仁愛、敬老、慈幼、濟困、助殘、互助互濟、患難相恤的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繼承弘揚這些傳統文化,切實加強“三個群體”的民生保障,是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要求,也是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求切實加強“三個群體”民生保障工作。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證了人民群眾依法參政議政和實現當家作主。2009年全國兩會,民生問題特別是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據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聯合開展的網上調查顯示,位居關注度前10位的熱點問題中,8個直接關系民生,兩會代表的提案議案超過半數與民生密切相關,充分反映了廣大群眾高度關注民生、迫切要求改善民生的強烈愿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各級政府應恪守為民之責,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保障和改善“三個群體”的民生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三)統籌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要求切實加強“三個群體”民生保障工作。2008年我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達到3266.8美元。根據發達國家發展經驗,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為加強弱勢群體民生保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建設,民生為重。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改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別是保障好“三個群體”的生活。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切實履行職責,發揮宏觀調控和統籌調節職能,加大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二次分配上的投入力度,同時積極倡導和推動社會捐贈、慈善事業等三次分配的發展,保障“三個群體”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從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安定有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切實加強“三個群體”民生保障工作。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把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作為目標,追求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黨中央和國務院一再強調要堅持執政為民,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民生是群眾利益的集中體現,改善民生就是解決人民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兩會前夕,總理說過:“民生是國家之本”、“政府的投入一定要把民生擺在首位,要讓人民得到實惠。”因此,改善民生,特別是保障和改善“三個群體”的民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高舉旗幟,踐行宗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

三、幾點建議

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指出,“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要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好事。”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重民生、促和諧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按照中央領導的要求,在經濟發展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應把改善民生當作保增長、保穩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加強“三個群體”的民生保障作為改善民生的基礎性工作,必須優先抓好,使群眾得到實惠,從而提振信心、凝聚民心,形成有利于發展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發揮政府在二、三次分配中的主導和推動作用,切實保障和改善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建立健全以城鄉低保為主體,政府救助、社會互助和個人負擔相結合的城鄉生活困難居民救助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快推進城鄉社會救助一體化進程,提高救助效率,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是完善低保制度。城鄉低保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防護網”,不僅事關民生,更關乎穩定。在落實上級補助政策及物價上漲與提高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補貼聯動機制的基礎上,應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水平,探索建立低保標準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機制,確保困難群體的生活水平與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完善低保配套救助政策,建立城鄉低保對象分類施保制度,對因老、幼、病、殘等原因導致日常消費支出過大,明顯影響基本生活的低保家庭,適當增加補助金額。完善低保對象醫療救助制度,提高教育救助水平,緩解城鄉低保對象等困難群眾因患重病或子女上學而導致的深度貧困。應探索制定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失業保險、最低工資和再就業政策相銜接的有效措施,鼓勵低保對象自我發展、積極就業、走出低保。

二是加強城鄉生活困難居民救助工作。根據保民生、促發展、促穩定的要求,加大資金籌集和投入力度,統籌兼顧,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社會救助資金、資源分配體系,更好地解決困難群體所面臨的各種困難,保障其生活、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權益。應發揮救助體系的整體效能,推進社會救助向農村傾斜,向邊緣群體延伸,不斷擴大惠及范圍,提高保障水平。具體抓好以下方面:為全市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五保對象和撫恤定補優撫對象辦理老年人意外傷害組合保險。對全市90至99周歲的老年人,每人每年發放高齡補貼100元;是對修繕房屋的農村優撫對象、低保對象和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給予資金補助;規范臨時救助工作。對因遭受意外事故或自然災害,致使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給予及時救助。

三是大力推進慈善事業。認真總結近年來我市發展慈善事業的經驗做法,探索新形勢下推進慈善事業的有效方式,不斷健全完善“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慈善工作機制,發揮慈善事業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作用。應組織好“慈心一日捐”活動,推出一批能夠激發公眾愛心的定項捐助項目,例如包括針對農村低保戶、五保戶、優撫對象的危房改造捐助項目,針對全市貧困大病患者、在校貧困學生的捐助項目等;做好企業認捐慈善基金利息收繳工作。在當前經濟不景氣、企業普遍遇到困難的情況下,采取靈活方式收繳基金利息,例如實行冠名救助,提高企業交納基金利息的積極性;廣泛開展慈善救助活動。按照應助盡助原則,對貧困高考新生給予及時救助,對低保對象、五保對象和生活困難大病患者實施大病救助;開展“夕陽扶老”、“燭光工程”、“情暖萬家”等救助項目,對敬老院和老年活動室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困農村教師、困難群眾進行幫扶。

(二)加強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和政策制度建設,切實改善和提高特殊群體的供養水平。一是改善敬老院設施條件。農村敬老院是保障五保對象幸福生活的重要陣地,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不斷完善功能,逐步實現由過去單純的吃有糧、穿有衣、住有房的傳統溫飽型敬老院,到吃講營養、穿講質量、住講環境、醫講保健的多功能福利型現代化敬老院的轉變。實施“五個一”工程,爭取每個敬老院有一套取暖設備、一套洗浴設備,每個房間有一臺電視機、一臺電風扇,每位老人有一套統一的服裝,讓五保老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繼續開展好市直部門聯系幫扶敬老院活動,為敬老院軟硬件設施提供必要支持,促進敬老院建設上檔升級,爭取全市敬老院全部達到省一級以上標準。二是加強市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院和縣級綜合性社會服務中心建設。加快市社會福利院的搬遷建設,在為城市“三無”和優撫對象提供收養、治療服務的基礎上,面向社會開展養老、醫療等服務。完善兒童福利院功能,從保障孤兒的“養、治、教”等基本生活,逐步向更加關注孤兒在醫療康復、特殊教育以及成年后的就業安置、住房、健康回歸社會方面轉變。發揮兒童福利院的集中收養兜底作用和實施家庭寄養、收養的依托和載體作用,逐步將社會散居孤兒納入保障之中。應建立一支專業化與志愿者相結合的兒童福利服務隊伍,聘用專業社會工作者,建立兒童福利志愿者登記制度,全面提高兒童福利服務的水平。加快縣級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建設步伐,拓展延伸功能,在社會福利中心增掛敬老院、老年公寓、社會救助中心、愛心護理院等牌子,使社會福利中心成為集服務對象生活、居住、療養、保健、娛樂、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三是提高供養標準。按照不低于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則核定孤老供養標準,并根據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建議今年將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2800元。在全市全面建立一體化的城鄉孤兒保障機制,城鄉孤兒實行統一的保障標準,經費由財政負擔,并建立自然增長機制,推動補缺型社會福利向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發展。

(三)加大政策落實和改革創新力度,切實保障和維護優撫群體的合法權益。優撫對象為國家和社會做出過重要貢獻,應從他們的實際需求出發,認真解決事關他們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維護好軍政軍民團結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一是提高優待撫恤標準。認真落實上級政策和自然增長機制,及時籌措資金,做好各類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準和其他相關補助標準的提標工作,確保我市撫恤補助和優待標準在全省處于較高水平。二是加強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落實《市撫恤定補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今年在全市全面建立以現有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為依托、以政府補助為支撐、以社會優惠減免為補充的新型優撫醫療保障模式,對一至六級殘疾軍人進行重點保障,對其他優撫對象的住院醫療、門診醫療和門診慢性病進行補助。組織優撫對象按時、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是完善優撫對象精神撫慰機制。在已建立以發放光榮牌、貼春聯、送喜報、發慰問信和座談慰問為主要形式的優撫對象精神撫慰機制的基礎上,創新形式和內容,以確保優撫對象政治堅定、思想穩定、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為目標,開展重點優撫對象短期療養、健康查體以及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讓優撫對象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及全社會的尊重,進一步增強光榮感和責任感。四是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按照與國防建設相適應、與社會發展相協調、與市場經濟相銜接和城鄉一體的原則,研究探索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應強化義務兵的“義務性”,研究士官專業化、軍官職業化的發展方向。城鄉退役士兵應統一安置方式和標準,重點是加強勞動就業技能培訓,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參與競爭的能力;軍官安置研究就業安置和貨幣化安置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實現全面的貨幣化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