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低碳工業發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20 05:06:00
導語:地區低碳工業發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發展觀轉變等多種方法,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主要特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
工業是經濟的主體,要發展的低碳經濟,關鍵是加快低碳工業的發展。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走科技先導、結構優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低碳經濟道路,我區的低碳工業發展已有一定的基礎。但與、昆山等先進地區比,與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比,我區低碳工業在產業培育、政策扶持、技術研發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引起高度重視。
一、我區低碳工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區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財政資金用于支持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一是節能降耗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到2012年,全區累計已投入6000萬元節能降耗專項扶持資金,其效益已十分明顯,實現萬元GDP綜合能耗累計比2005年下降18.5%,能耗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均處于全市領先水平。二是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全區已經累計投入24.06億元用于污水管網建設,投入3億元用于12家熱電企業完成脫硫改造,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氣環境、水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2012年,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93天,占有效監測天數(359天)的81.61%,比上年增加41天,為十年來最高。三是傳統產業低碳化改造不斷提速。我區傳統產業以“九大產業升級規劃”為抓手,以技術改造、裝備和產品升級為重點,轉型升級力度不斷加大,低碳生產技術發展迅速,尤其是印染行業的中水回用、紡織行業的變頻技術應用,為傳統產業向低碳生產模式轉型樹立了典型。四是新興低碳產業發展迅猛。近年來,我區以新能源產業為重點的低碳產業發展迅猛,呈現出起點高、產業鏈完善、發展潛力大等特點。2012年,全區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完成投入11.16億元,其中超億元在建項目4個,成為我區工業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正式出臺實施。
雖然我區的低碳工業發展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傳統工業經濟向低碳工業轉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我區又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據分析,我區在發展低碳工業中尚存在不少問題,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1.產業規劃和引導機制有待完善。一是尚未制定低碳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目前,我區還沒有明確的發展低碳產業的重點領域和產品,沒有專門的引進低碳產業優惠政策,在項目的選擇、引進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缺少低碳生產技術發展的有效引導機制。當前,我區低碳技術研發和關鍵設備制造能力有限,企業應用低碳技術和發展低碳生產還處在一個自發狀態,在低碳技術開發和推廣方面未能形成較為有效的引導協作機制和配套體系,資源整合有待加強。
2.政策扶持體系尚待整合。一是現有政策體系尚未形成合力。近年來,我區在低碳產業發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高新產業發展、鼓勵技術創新、節能降耗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如何將現有政策體系與低碳發展的扶持政策體系有機結合,形成政策合力,尚未進行系統性的研究落實。二是政策導向力度偏弱。對新能源、電子商務等低碳產業領域,我區尚未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與、鄞州等地區相比,我區在技術創新、高新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明顯偏弱。
3.轉型升級力度有待加強。我區工業經濟以傳統制造加工業為主,資源、能源消耗大,效率低。產業升級力度不大。我區主導產業向產業鏈上游、價值鏈高端升級的比例不高,如我區五大主導產業之一的機械汽配行業,目前仍以基礎零部件加工為主,附加值高、技術密集的系統集成產品較少。產品低碳化轉型慢。主導工業產品仍然以紡織品、化纖等高能耗產品為主,產品單位能耗較高,企業忽視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環節,加上企業工藝管理標準粗放,使產品結構優化遠遠滯后于裝備升級,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
4.低碳產業比重偏低。與機械汽配、紡織化纖等傳統產業相比,我區在高新產業、新能源等低碳產業發展方面投入力度偏弱,產業比重偏低。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不高。我區高新技術產業占全區工業經濟比重只有13%左右,明顯低于濱江、余杭等地區。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用于技術創新、研究開發的資金偏少,產品開發缺少系統性和前瞻性,市場應變能力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加上企業自主擁有的各類科技人才明顯不足,尤其是學術帶頭人嚴重缺乏,科技隊伍的穩定性不夠。新興產業平臺建設滯后。把2012年確定為“新興產業培育年”,計劃用4年時間,重點打造4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和5個百億級新興戰略性產業園區,到2012年,新能源產業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區在新興產業平臺建設方面明顯滯后。從和兩大工業發展平臺新實施的項目看,高新項目比重不高,化工、鋼鐵等產業比重不低,存在低碳產業比重偏低,引進培育力度偏弱的現象。
二、加快我區低碳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低碳工業的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新興產業培育、高新技術發展、傳統產業升級、節能減排推進等各個領域,而且更需要在統一認識、營造氛圍,制定規劃、明確目標,政策扶持、嚴格準入等環節上扎扎實實做好工作。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統一思想認識,營造發展低碳工業的濃厚氛圍。目前,我區工業經濟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依賴石化能源資源的消耗,碳排放總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節能減排形勢非常嚴峻,已經影響到我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而建設生態文明,就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低碳經濟的本質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發展,注重新能源技術、節能技術的創新突破。要在全區上下大力宣傳發展低碳工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教育和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區經發局為低碳工業發展的主管部門。
2.制定總體規劃,明確低碳發展的目標任務。加快制定《區低碳經濟實施意見》,細化低碳工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一是將低碳經濟發展納入全區“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總體安排部署;二是要制定發展低碳工業的專項規劃,提出遠、中、近期的發展目標,實施的重點產業、重點區域以及保障措施,設定低碳經濟的統計和考核指標。要對重點傳統行業的低碳轉型制定發展規劃,引導一批有條件、能轉型的企業向低碳產業、低碳產品轉型;三是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區科技創新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
3.強化政策扶持,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盡快制定專門的低碳產業扶持政策。加大對低碳產業的資源傾斜力度,優先保證低碳產業項目建設用地。特別是要抓緊研究出臺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商務等產業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工業企業技術創新、高新產業發展、節能產品和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產品。鼓勵企業對低碳技術進行戰略投資,發展低碳技術,盡早實現技術升級,支持企業規模化應用低碳技術,將企業的社會低碳責任與產品質量、信譽結合起來。二是加大對低碳產品應用的扶持力度。當前,應該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支持低碳重點工程、低碳產品和低碳新技術推廣應用;在財政預算內安排低碳經濟建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設和低碳技術研究相關工作。
4.加快平臺建設,促進新興低碳產業集聚。一是加快低碳產業平臺建設。對現有國際創業中心、開發區創業中心和五大產業基地等平臺,要加大優惠政策、土地供應等扶持力度,擴大載體,完善功能。特別是要籌劃建立若干個適合我區發展的低碳產業示范園區,加快浦陽江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大鎮街工業功能區投入力度。二是要研究實施項目準入制。通過產業導向、產出效益、技術層次、污染排放等手段,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努力打造高質量的低碳產業發展平臺。必須充分借鑒等地區的發展經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門檻準入,以大項目、高尖新項目帶動,提高產業平臺的項目引進質量,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企業進入,促使低碳產業集聚發展。三是積極推動低碳新興產業集聚。積極推動LED綠色照明在政府公共工程中的示范應用,支持光伏企業參與“陽光屋頂”計劃和電動汽車“十城千輛”的推廣應用,培育發展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等低碳能源產業,LED、鋰電池等低碳節能產業,占領行業制高點。
5.構建創新體系,深化傳統產業的低碳改造。一是鼓勵企業重創新調結構。通過低碳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鼓勵企業積極投入低碳技術的開發、設備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產,加快低碳技術的轉化,調整產品結構和能源結構,降低高耗能產品比例,推進能源節約,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進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二是推動企業研發平臺建設。重點指導現有企業研發(技術)中心進一步整合科研資源,完善組織,健全管理,構建并形成低碳產品和技術的研發、交流、人才培養等較為完整的研發平臺體系。三是狠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要創建一批既能有效服務行業,又能自我發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提升各類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效率。
6.推動節能改造,加快循環經濟發展。一是要繼續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實踐證明,清潔生產對推動企業的節能減排、提高企業素質和檔次,改進企業管理都是十分有益的,要加大清潔生產審核力度,擴大審核范圍,抓緊做好循環經濟示范區塊和示范企業的評比工作。二是要堅持推行項目帶動戰略。加大重點節能改造項目實施力度,在項目的選擇和確認上要嚴格把關,重點支持技術先進、在同行業中有示范意義的項目。三是要加速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經過幾年來的努力,我區不少企業在應用先進的節能技術、節能工藝和節能產品,開展節能技術自主創新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要認真加以總結,加強宣傳,積極推廣。四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對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益的企業的治理力度,建立合理完善的退出機制,引導“三高一低”企業及時退出,騰籠換鳥,加快產業升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