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建設實踐工作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8 09:27:00
導語:民政建設實踐工作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全市民政系統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從踐行科學發展觀、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大民政理念,以改善民生為抓手,以社區建設為基礎,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有力地推動了首都民生事業和社會發展,得到了中央、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并向全國民政系統進行了推廣,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本文將在認真總結梳理大民政建設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廓清大民政的發展思路、目標和任務,深化大民政建設,為首都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新時期首都民政工作面臨的問題
在新的歷史階段,黨中央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發展。民政工作源遠流長,在各個歷史時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相比,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比,我市的民政工作還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問題,概括起來是“五多五少”:
(一)對民政工作研究的多,對社會建設研究的少。受傳統民政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的影響,我們或多或少地局限于傳統工作業務、傳統工作對象,沒有完全從傳統民政中走出來,對社會關注的少,研究的不夠。應該說,與計劃經濟體制相比,社會發展呈現許多新的特點。例如:隨著全市經濟結構不斷調整,非公經濟加快發展,新社會階層逐步形成,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利益格局日趨多元化;隨著市場化進程加快,新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大量涌現,大量“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以“單位制”為主要特征的傳統體制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任務越來越重;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人們的民主法制意識、政治參與意識明顯增強,表達個人意愿、參與社會事務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這些新的變化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出發來審視民政、謀劃民政,加強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建設等社會領域的研究,充分發揮民政部門在社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基礎作用。
(二)對城市關注的多,對農村關注的少。由于自然環境、發展基礎和歷史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受城鄉二元體制慣性思維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在政策支持、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等方面更多地向城市傾斜,城鄉的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還存在明顯差距。比如,城市和農村的義務兵,由于身份的不同,優待金標準不一樣。以前,我們的老年優待、喪葬補貼等政策,較少考慮農民這個群體,更不用說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了“同命不同價”。又如,盡管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但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沒有縮小,絕對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除朝陽、海淀、豐臺三區實現低保標準城鄉并軌外,其他區縣城市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410元,農村低保標準最低僅為每人每月170元。再如,農村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較低,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較差。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我們更多地關注農村,加大對農村民政工作的傾斜,縮小城鄉差距,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對點上的事務抓的多,對面上的制度建設抓的少。民政業務繁雜具體,而且相對分散,很多的工作精力都用在具體事務辦理上,非常辛苦,經常加班加點,但效果沒有預期的好,總給人一種“按下葫蘆起來瓢”的感覺,一個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有冒出來了,一部分人的問題剛解決完又引起另一些人的訴求。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我們對制度體系建設重視不夠,導致社會政策制定出臺的少,一些業務法律法規滯后、制度缺失,有的政策制度雖然已經制定,但相互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政策落實的效果大打折扣。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結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民生需求和社會問題更加復雜多樣,迫切需要加強制度和體系建設,多研究出臺社會政策,用制度和規范系統地解決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養老、醫療等民生問題。
(四)對當前工作抓的多,對未來戰略考慮的少。在工作中,常常是做一些應急性工作,更多關注最迫切、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對工作只了解大致情況,對基礎數據、具體情況掌握的不全面、不準確,很少對相關數據、相關問題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比如,如何應對我市人口老齡化加快的現實,我們還缺乏長遠規劃和有效應對措施,養老服務還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組織建設方面,長久以來,側重于管理,對如何培育和建立一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組織體系缺乏科學規劃。為更好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民政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兼顧過去的發展基礎,加強對社會發展趨勢的分析和研判,制訂民政工作的當前重點和未來的發展戰略。
(五)政府主導的多,社會參與的少。近年來,民政工作作為民生的基礎內容,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民政工作還更多地停留依賴于公共財政預算,尚未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民生和社會建設。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多樣,社會資源的不斷豐富,必須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提升社會服務的水平和效率;充分挖掘首都豐富的社會慈善資源,引導知名企業和慈善家奉獻愛心,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民政事業的良好氛圍。
這些問題,有的是我們工作傳統慣性形成的,有的是著眼大環境不夠、發展速度不快形成的。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科學發展的新要求下,需要我們把握時展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思路,更好地推動民生和社會發展。
二、對“大民政”的思考和認識
適應首都發展需要,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我們對新時期民政工作的方向、目標、思路和重點進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在工作實踐中提出了大民政理念。應該說,大民政是科學發展觀在民生領域、社會領域的具體體現。相對于傳統民政工作而言,“大民政”更加重視建立與民生和社會建設規律要求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更加重視城鄉社會管理、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協調發展,更加重視民生問題的整體解決、社會建設的統籌發展。大民政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大在要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而已超過9000美元。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是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是不斷改善民生和提高社會發展水平。一方面,經濟發展,財力提高,為社會建設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社會建設水平提高了,反過來能更好地促進和支撐經濟發展。因此,建立公共財政投入機制,確保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拉長社會建設這條短腿,使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兩條腿”走路,國家會走得更快、更穩。適應這一趨勢和要求,民政工作要在完善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的同時,拓展工作領域,大力推進社會建設,全面履行好建設、管理和服務社會的職能,統籌民政與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建設發展。特別是要調動、整合社會服務力量參與民生和社會建設,加強社會政策銜接,建立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協調的社會建設發展新格局。
(二)大在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我們從城鄉一體化發展來考慮社會保障、福利、救助制度,以體現公共財政資源的均等化。我市提出了要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民政工作必須將工作重心、工作布局放在城鄉統籌上,在政策、制度、資金、設施、人員等方面,研究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提升農村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城鄉各項制度并軌,縮小城鄉社會發展差距,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大在以人為本,關注和服務對象既有窮人,也有邊緣人群和流動人口。隨著醫療、住房、教育等改革,我市低保邊緣群體面臨醫療、住房、教育等困難。此外,流動人口為首都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需要政府和社會予以關注。要轉變民政工作傳統定位,在優先解決特殊群體、困難群體、優撫群體的民生問題的基礎上,給予低保邊緣人員及全體市民更多的關注,建立起適度普惠、水平較高的民生保障體系,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提高全民社會福祉水平。同時,將社區服務、就業、子女入學等基本公共服務拓展到流動人口,使他們共享首都發展成果。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社會事業,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好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人員的服務需求。
(四)大在既兼顧過去的發展基礎,也著眼今天的現實和未來的發展戰略。未來將從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向高收入國家水平邁進,經濟社會城鄉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民政事業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朝著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我們要在這個戰略框架下,逐步制定一些規劃和政策,明確每一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發展思路,逐步落實。既要立足現有的基礎和條件,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當前的現實問題,又要放眼未來,系統、科學、全面地把握民生目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
(五)大在既研究制度,也研究服務。制度是大民政的內在要求,服務則是大民政的外在體現。大民政就是要將制度與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遵循社會建設發展規律,以制度保障服務,以服務體現制度的優越性,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民政工作在進步,服務水平在提高。工作性質決定了民政部門在社會建設方面要出思路、出政策、出規范、出標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制定惠民政策,將人民群眾生活、養老、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納入制度化保障中。構建民政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為人民群眾提供個性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務。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從以下“五個關系”來詮釋:
大民政與大民生。大民政的核心內容是民生,解決民生問題是大民政的根本任務。發展大民政,統籌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就是要實現民生保障對象全覆蓋,既包括以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優撫群體為主的傳統民政對象,也包括邊緣人群和流動人口,更要服務全體市民;就是要實現民生保障內容全方位,既要整體解決人民群眾生活、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基本民生問題,又要全力滿足人民群眾公益性服務、社區服務等服務需求,人民群眾生存需求、發展需求、福利需求都得到基本滿足,真正實現“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民生保障機制可持續,建立起保障標準科學增長機制,并根據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科學調整提高保障標準,確保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與經濟發展適度同步提高。
大民政與大統籌。推進大民政建設,就是要在統籌經濟社會、統籌城鄉、統籌部門方面取得突破。加強經濟社會統籌,就是把民政工作重心轉向民生和社會建設領域,加大對社會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拉長社會建設這條“短腿”。加強城鄉統籌,就是將民政工作重點放在政策、制度、資金、設施上向農村民政工作傾斜,大幅提升農村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水平,縮小城鄉差距,逐步實現民政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加強部門統籌,就是打破部門分割,打破社會建設資源分散,加強民政與保障、衛生、教育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注重社會政策的統籌銜接,構建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民政事業與社會建設協調發展。
大民政與大發展。發展是解決民生之本。大民政就是要發揮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領導、推進民生事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加強部門之間的團結合作;制定民生事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不斷拓寬社會籌資渠道,完善社會興辦民政事業的政策,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推進民生事業多元化發展。
大民政與大穩定。當前,社會不穩定很多是由于民生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引起的。如果群眾反映“吃不起、讀不起、住不起、病不起、養不起、死不起”,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大民政就是要發揮民政部門社會兜底保障和基礎性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不穩定的問題。
大民政與大民心。民生決定民心。大民政的理念,就是要通過傾聽民聲、反映民意,最大限度解決民生問題,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從而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民心,動員和帶領更多的群眾跟著黨走。
三、大民政理念的探索與實踐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努力將大民政理念貫穿于民政工作,以社區建設為基礎,以改善民生為抓手,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統籌民政與社會保障、衛生、財政、投資等各方面政策,在大民政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
(一)加強制度建設,創建社會建設管理新模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建設,針對新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專門出臺了《市加強社會建設實施綱要》和《關于加強社會領域黨建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市社區管理辦法(試行)》、《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試行)》,形成了市社會建設新格局的基本框架,標志著社會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社區作為社會建設的基礎,是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首善之區的重要載體。我市積極探索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一分、三定、兩目標”的社區管理體制模式。
“一分”就是把社區居委會與社區服務站的職能分開。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主要依據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行使職能;社區服務站在街道辦事處領導下和政府部門指導下提供公共服務。同時,強調社區居委會與社區服務站的相互協作。
“三定”就是定事、定人、定錢,明確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的編制、經費、任務,確保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工作到位。
“兩目標”,一是把的社區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型社區;二是培養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社區工作隊伍。
注重社會組織培育和管理。社會組織是社會建設和服務的重要力量。為了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辦社會,轉變政府職能,針對社會組織存在的政社不分、活力不夠,自主發展、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等問題,在社會組織管理和管好控住兩個方面創新思路,分期分批將社會組織與主管行政部門在人、財、物上徹底分開,完善社會組織的設立程序,建立分級管理、分類負責的管理模式,搞好“放心的”,管住“鬧心的”。
加強社會領域黨建工作。為了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推動社會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上的領導作用,我市提出了“社會領域黨建”這一新概念,形成了網絡化管理格局和責任體系。建立街道社會工作黨委試點,鞏固和發展社區黨建工作成果。結合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體系,開展社會組織黨建試點,努力實現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全覆蓋。
(二)推行適度普惠政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當前,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社會建設有了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們通過制定新的標準、加大財政投入等手段,推進傳統的補缺型福利模式向適度普惠型轉變,讓城鄉居民共享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建立城鄉無保障老年居民福利養老金制度。為解決無保障老年人的基本保障問題,財政出資為城鄉無保障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200元福利養老金。這項福利政策出臺后,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擁護和歡迎。全市有55.9萬人享受老年保障,其中農村老年人41.9萬人,占75%,城鎮老年人14萬人,占25%。全市福利養老金年發放13.4億元。
出臺老年人優待政策。為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社會福利水平,出臺了《關于加強老年人優待工作的辦法》,對60歲以上老人給予醫療服務“六優先”、社區衛生服務“三優先”、各級文化館免費開放等11項優惠。其中,65歲以上老人可以免費乘坐地面公交車,免費游公園。同時建立高齡津貼制度,對90至99周歲的老年人每月發給100元的高齡津貼,對百歲及以上老年人每月發給200元的高齡津貼。明年,按照“九養”政策,這個門檻還將降低。
建立“一老一小”大病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政策。一直以來,醫療保險制度主要以有職業者為保障對象。2007年底,為解決無醫療保障老人和學生兒童看病貴的問題,填補醫療保險制度的空白,我市建立了“一老一小”(城鄉無醫療保障老年人和學生兒童)大病醫療保險制度。籌資標準為老人每人每年1400元,學生兒童每人每年100元,其中,財政每年為參保的城鎮無保障老人每人補貼1100元,為參保的學生兒童每人補助50元,老人和學生兒童分別只需繳納300元和50元即可享受相關待遇。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一老一小”大病重病的醫療救助政策。
統一城鄉殯葬待遇和義務兵優待政策。按照城鄉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出臺了《市城鄉無喪葬補助居民喪葬補貼辦法》,農民和城鎮失業人員與企業、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同樣享受5000元的喪葬補助,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喪葬費補助待遇城鄉同標準、全覆蓋。2008年起,不再區分農業和非農戶籍,只要是本市義務兵,都按照每人每年1萬元標準給予優待。今年又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5萬元。
(三)完善政策體系,用大保障統籌城鄉
社會福利、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險都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大民政”角度出發,做好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救助政策的銜接,打破城鄉二元政策界限,讓城鄉居民共享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統籌城鄉醫療救助,“先保險、后救助”。一是為解決弱勢群體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按照“先保險、后救助”的思路,資助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和生活困難補助對象等參加各項城鎮大病醫療保險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取消大病醫療救助報銷起付線,報銷額度最高標準由1萬元提高到3萬元,有效緩解了特困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三是加強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做好醫療救助與相關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確保低收入群體享受醫療優惠政策。
統一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實施農村低保分類救助。為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緩解物價上漲帶來的影響,在先后兩次提高了城鄉低保標準,將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410元,農村低保最低標準從年人均1780元提高到2040元的基礎上,又實施農村分類救助制度,對農村低保對象中沒有勞動能力的重殘人按城市低保待遇救助。規范臨時救助制度,使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政策惠及到60萬低收入群眾。
(四)社會參與大民政,推廣社會化服務
我市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注重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建設,將民政的社會服務職能逐步交給社會,提高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鼓勵社會力量辦社會福利。針對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在強化政府責任、加大養老機構建設力度的同時,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努力實現“9064”(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在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集中養老)養老服務模式,逐步建立完善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按照每收住1名老年人給予每月100元、150元、200元三個標準對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給予補貼。按照每張床位8000元至1.6萬元標準給予社會辦養老機構一次性基本建設補助。為切實解決我市養老與助殘問題,提出了九條居家養老(助殘)政策,包括建立居家養老(助殘)券服務制度、百歲老人免費醫療制度,社區養老(助殘)餐桌,社區托老(殘)所,街道、社區招聘居家服務養老(助殘)員,配備街道養老(助殘)無障礙服務車,全面實施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為老年人配備“小幫手”應急電子服務器,解決老年人(殘疾人)諸多不便的問題。
推動慈善事業快速發展。慈善事業是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調節利益分配、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的重要途徑。市重視弘揚慈善事業,全力以赴支援南方地區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去年累計捐款捐物23億多元。成立“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將12.3“國際助殘日”定為首都慈善公益日。推出“攜手助老送健康”、“愛心成就未來”、“美麗心聲”、“為生命續航”等慈善公益項目,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廣泛開展慈善捐贈活動,推動首都慈善事業快速發展。
發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以建設專業化、職業化隊伍為目標,制定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實施社會工作人才“百、千、萬工程”計劃,組織社會工作人才職業考試,共有4235人取得社會工作師和助理社會工作師資格,為全面提高社會工作水平儲備了大量優秀人才。2006年以來,本市共選聘8000余名高校畢業生擔任“村官”助理。今年已招聘2600名大學生充實到社區工作隊伍,計劃3年內招聘5000名大學生進入社區工作隊伍,使每個社區有兩名大學以上學歷的社區工作者。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志愿者工作的意見》,完善志愿者注冊登記、管理培訓、評價激勵機制,推進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制度化。
四、推進大民政建設的思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首都民政事業正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建設,為推動民政事業跨越發展創造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首都經濟持續發展,財政實力顯著增強,為推動民政事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為民政事業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首都發展優勢和特征,今后五年,民政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圍繞一個指導思想、實現四大奮斗目標、堅持五大發展戰略、實施九大惠民工程”。
(一)圍繞“一個指導思想”
今后幾年,首都民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民政部的決策部署,按照制度化、一體化、均等化、社會化的要求,以爭創全國一流為目標,以加強黨的建設為保障,努力構建大民政格局,推動民生事業和社會發展,為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首善之區做出新的貢獻。
(二)實現“四大奮斗目標”
到2014年,基本形成以四大格局為主要特征的首都大民政框架,完善以科學發展為基本要求的首都大民政指標體系,體現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的首都大民政的核心價值。
基本形成與首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格局。民政工作融入首都發展大局的程度、服務首都發展大局的能力顯著增強,大民政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構建起民政工作投入與經濟發展適度同步增長機制,全面履行好建設、管理和服務社會職能,不斷拓寬社會建設領域,形成與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相適應、相協調的民政工作格局。
基本形成民政工作城鄉統籌發展的格局。建立健全城鄉民政工作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入、設施建設、人才建設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實現城鄉民政工作統籌布局、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并軌,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覆蓋城鄉居民的大保障格局進一步形成。
基本形成民生福利適度普惠的格局。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社區服務、殯葬服務等民生領域建立起適度普惠、水平較高、持續發展的民生福利體系,提高社會福祉水平。完善民政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擴大服務對象,豐富服務內容,逐步實現民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形成民政工作機制高效運轉的格局。綜合協調有力、部門協作有序、社會協同有效的民政工作機制更加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深化民政管理體制改革,民政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標準化發展軌道。轉變民政事業發展方式,社會參與民生事業的機制更加健全,社會化服務廣泛開展,民政工作充滿活力。
(三)堅持“五大發展戰略”
順應發展新階段、新特征要求,科學規劃、長遠謀劃民政事業發展,把民政工作置于“人文、科技、綠色”建設、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建設中,堅持“五大發展戰略”,推動首都民生和社會發展。
一是堅持跨越發展。隨著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民生和社會建設,民政工作作用更加突顯,迫切需要民政部門及時調整發展戰略,主動搶抓機遇,高效率推進民政工作,努力實現民政事業跨越式發展。明年,將制定實施“十二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及老齡事業、福利事業、社區建設等專項規劃,將首都民政工作納入市、區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使民政工作在服務大局中持續快速發展。積極爭取加大對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渠道作用,使新增財力以一定比例用于改善民生,確保民政事業費與公共財政適度同步增長。主動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人力社保、衛生、住房城鄉建設、教育、規劃、編辦等部門的協調配合,贏得相關部門對民政工作的支持,合力推動首都民政事業跨越式發展。
二是堅持統籌發展。未來五年是首都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加強城鄉統籌,從制度并軌、體制創新、政策傾斜、設施建設入手,統籌城鄉民政工作發展,努力實現民政工作城鄉一體化。著眼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工作機制,著力構建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社區管理體系、社會組織管理體系、社會工作運行體系、社會領域黨建工作體系,提高社會建設和管理水平。加強政策銜接,形成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覆蓋多層次需求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民生問題整體解決。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在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本市居民與流動人口以及不同人口群體之間公共服務不均等問題,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均衡的公共服務。
三是堅持創新發展。改革創新是民政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辦法去破解民政事業發展中的障礙和難題,推進民政工作制度、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民政體制機制。適應社會建設不斷加強的趨勢,進一步拓展民政工作領域,將服務保障范圍擴大到全體社會成員,將服務保障內容由基本需求向發展需求拓展,將服務方式由政府直接提供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轉變;深化民政管理體制改革、民生領域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民政工作從傳統走向現代,大幅提升民政公共政策、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動員等能力,切實履行好改善民生、發展民主、服務社會的基本職責。
四是堅持規范發展。圍繞建設法治民政的目標,根據國家出臺的法律法規,加快首都民政法制建設步伐,適時在社會救助、慈善事業、殯葬、基層民主自治等領域出臺地方性法規,形成比較完備的民政法規政策體系。以全面貫徹落實《市加強社會建設實施綱要》為重點,在統籌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建立適度普惠社會福利制度、發展社區服務事業、擴大基層民主、加強社會組織建設、發展社會慈善事業等方面出臺一批惠民政策、制定一批服務標準,做到各項民政工作有制度、有政策、有標準,推動民政事業規范化發展。嚴格依法行政,完善綜合行政執法機制,全面提升依法管理行政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
五是堅持率先發展。作為國家的首都,民政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一樣,理應走在全國同行業前列。我們有責任、有條件、有能力在民政領域做到率先發展。要立足首都特殊地位,充分發揮首都人才、資金等優勢,創新民政事業發展模式,把各種資源利用起來,把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發展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慈善事業格局、推進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創新、統籌推進城鄉和諧社區建設等方面,創造更多的先進經驗,為民政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實施“九大惠民工程”
今后五年,局黨委將緊緊圍繞首都改革發展大局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全面實施“九大惠民工程”,實現首都民政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和諧社區建設工程。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和諧社區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社區治理多元化、社區制度規范化、社區服務社會化、社區網絡信息化、社區保障專業化、城鄉社區一體化”的思路,力爭用五年的時間,把城鄉社區基本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按照“一分、三定、兩目標”的要求,進一步明確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的職責任務,實行“職能分開、協作治理”的模式,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社區自治組織為樞紐、社區服務站為工作平臺、社區社會組織和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多元治理體系。積極探索業主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有效銜接,切實維護社區居民和業主的合法權益。創新社區服務模式,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具體方式和項目運作的有效途徑,鼓勵社會組織、企業開展便民利民服務,大力發展社區志愿服務,使功能完善、水平較高的社區服務覆蓋到全體居民。加強農村鄉鎮社區服務中心、農村社區服務站建設,實現城鄉社區服務站全覆蓋,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健全農村社區商業網點,統籌城鄉社區發展。加強社區工作隊伍建設,鼓勵社會工作者到城鄉社區就業,提升社區工作專業化水平。
二是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工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深入開展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推進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積極探索擴大基層民主的有效形式,進一步提高社區居委會直選比例。深入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創建活動,使95%以上的鄉鎮和村達到示范單位標準。完善居、村民自治,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的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動。
三是社會組織建設工程。按照“一口審批、分類規范、政府監督、扶持發展”的工作思路,創新管理體制,加大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力度,推行社會組織由民政部門直接登記管理、政府部門業務指導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制定社會組織發展扶持政策,拓寬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渠道,采用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管理、委托承接等方式,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服務社會、保障民生的作用。積極探索社會組織黨建新模式,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建立登管并重、分類指導、屬地監督、社會參與的社會組織管理模式,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依法查處非法社會組織和社會組織違法行為,維護首都社會穩定。
四是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充分發揮首都社會工作人才集中的優勢,率先建立與國際接軌、符合中國國情、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社會工作制度,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社會工作隊伍,五年內全市有上千名中級社會工作人才,上萬名初級社會工作人才。制定社會工作者職業標準、職業規范、薪酬體系和繼續教育等制度,開展社工登記管理和繼續教育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把民政教育管理學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社會建設人才培訓基地。完善政府主導、民間運作的社會工作模式,探索建立公共財政支持社會工作發展的長效機制。大力開發社會工作崗位,多渠道吸納社會工作人才,拓寬社會工作服務領域,不斷提高專業化社會服務水平。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常態化、制度化,五年內全市社區志愿者達到100萬人。
五是適度普惠福利制度建設工程。適應人民群眾公共需求、福利需求日益增長的趨勢,加強養老、醫療、教育等相關福利制度整合力度,統籌規劃全市社會福利政策體系,逐步擴大社會福利服務范圍,增加福利項目,提高福利標準,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構建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按照“9064”養老服務發展目標,加快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五年內全市養老床位達到10萬張。制定養老服務政策,拓展社區養老服務功能,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以“九養政策”的落實推動居家養老事業全面發展,用三年左右時間在全市具備條件的城鄉社區建立養老(助殘)餐桌,托老(殘)所覆蓋全市城鄉社區,打造老年人“居家生活幸福圈”。大力發展兒童福利事業,加快殘疾兒童服務設施建設,認真做好孤殘兒童養育工作,將服務范圍拓展到社會孤殘兒童。完善福利企業扶持政策,打造知名品牌,做大做強福利企業,切實保障殘疾職工權益。擴大社會福利彩票的發行,為社會福利事業提供更多的發展資金。積極拓展社會福利的覆蓋面,逐步擴大到全體社會成員,探索多元化的社會福利服務供給模式,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福利的需求。
六是首都慈善事業建設工程。以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為切入點,以完善的政策體系為支撐,整合全社會的慈善力量和慈善資源,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倡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慈善事業發展機制。健全慈善組織體系,壯大慈善工作隊伍,積極探索政府向慈善組織購買服務的有效方式,扶持慈善基金會發展。優化經常性的社會捐助動員機制、運行機制、監管機制,規范突發性災害的社會捐贈工作。加強對慈善事業的規范運作和管理,打造“善行天下”系列慈善品牌,充分挖掘首都豐富的慈善資源。大力弘揚慈善意識、慈善文化,獎勵和表彰對慈善事業有突出貢獻的機構和個人,設立“慈善排行榜”,形成人人向善的社會氛圍。
七是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程。以健全制度、統籌城鄉為重點,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各項專項救助制度相配套,臨時救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覆蓋全體居民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實現社會救助制度城鄉一體,推動救助標準城鄉并軌,擴大臨時救助覆蓋面和受益面,加大對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力度,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家庭收入核對信息庫,提高社會救助工作動態化管理水平。統籌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構建跨部門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救災應急預案和快速反應機制,建立救災物資配置制度,加快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形成以市級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庫為依托、分庫為輻射、區縣儲備庫為補充的救災備災物資儲備網絡體系。加快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設施建設,創新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救助管理模式,健全集中救助、跨省救助、社會參與等救助管理機制。
八是優撫安置保障體系建設工程。以雙擁模范城(縣)創建工作為抓手,加大撫恤優待、退役士兵安置、軍休人員接收安置和服務管理的改革創新力度,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有利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優撫安置制度體系。加快推進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城鄉一體化進程,將優撫對象納入全市醫療、住房保障體系,確保優撫對象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推進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健全退役士兵安置辦法,完善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優惠政策,對有需求的城鄉退役士兵實現全員免費培訓。推進軍休干部接收安置、服務管理、住房保障、醫療保障改革,完善軍休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落實軍休干部“兩個待遇”,依法維護軍休干部合法權益,推進軍休干部共同享受地方同職級離退休干部待遇和地方惠民政策,實現軍休工作管理規范化、保障一體化。建設全國一流的軍供站,實現保障服務部隊一體化、優質化。
九是民政專項社會事務建設工程。做好行政區劃與首都新城建設總體規劃的銜接,穩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建立數字化的界線管理系統。深入開展平安邊界創建活動,提高行政區域界線規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嚴格依法管理,弘揚行業文明。繼續推進殯葬改革,不斷提高殯儀服務水平。依法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合法權益,大力弘揚社會正氣。繼續完善征地超轉人員保障機制。認真做好來京上訪人員接濟服務管理,維護首都社會穩定。
大民政建設任重道遠。以上是本市大民政建設的一些初步實踐和探索,很多問題還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繼續探索、深化和完善,努力使大民政理念更加豐富完善,大民政建設更加科學發展,推動首都民生和社會建設取得更大成績。
- 上一篇:建筑學生能力及適應能力
- 下一篇:全市汽車維修快修店指導意見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