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10 04:57:00

導語: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根據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安排,**年5月中旬,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吳強帶隊,組成考察組對四川、江西、浙江三省的部分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點)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

一、三省的主要做法及其特點

浙江、江西、四川三省,分屬東、中、西部地區。中央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部署后,他們結合省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可支配財力資源,從實際出發,進行有益探索,一些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不少經驗可供借鑒。

近年來,浙江省在分析本省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重要發展階段的基礎上,以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為先導,逐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政策傾斜,以縣城、中心鎮和塊狀特色經濟發展帶動產業和農業人口集聚,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中心,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川省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出發點,在城郊地帶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在落后邊遠山區以扶貧開發方式幫扶,并逐步變“輸血”式單項扶持為“造血”式互動幫扶。江西省從農民利益出發,以村莊整治為切入點,逐步發展壯大特色新產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著力進行資源整合,實施結對幫扶,發動社會各方力量合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堅持規劃先行,努力做到發展有依據,建設有藍圖

以科學的規劃為指導,有計劃、分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新農村建設,是避免新農村建設盲目性和隨意性,確保科學、合理、健康推進的基礎和保證。浙江省制定并實施了《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目前,已完成環杭州灣、溫臺沿海和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三大產業帶規劃(區域規劃)、城市群規劃、省域城鎮體系規劃,33個設市城市、36個縣、783個鎮和540個鄉集鎮的城鎮體系規劃(鎮域規劃),全省已全部完成縣域村莊布局規劃,50%以上的村莊完成了新一輪的村莊建設規劃或整治方案。四川省成都市堅持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制定和實施了城鄉一體化規劃,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工作中,把規劃當作城鄉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依據,嚴格按照科學規劃來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并取得顯著成績。目前,全市中心城區控制性詳規實現了滿覆蓋,完成了郊區縣城和30個重點鎮的規劃編制工作。江西省把村鎮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公共事業規劃作為龍頭來抓,要求各地按照科學性、適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則,做好新農村建設各層次規劃,并要求將村莊、圩鎮、產業等規劃到戶。

(二)堅持因地制宜,努力實現建設顯成效,發展重特色

這次考察的三省區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都注重突出區域特色,著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挖掘自身優勢潛力,努力構建產業支撐,積極培育主導產業。

一是因地制宜顯特色。主要表現為:1、積極培育區域特色富民主導產業。如浙江省的大部分鄉(鎮)、村,基本上形成了“一縣一業”、“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江西省信豐縣通過構建獨具特色和優勢的萬畝臍橙帶,實現了每家每戶“一座山頭一棟房、一片果園一欄豬、一口沼氣一眼井”,已成為“中國臍橙之鄉”。臍橙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富裕的主導產業之一。2、突出農村傳統文化特色,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如四川綿竹市尊道鎮棚花村,充分挖掘當地傳統的年畫文化資源,通過政府科學引導,實施年畫上墻工程,并積極培育以字畫產品經營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休閑旅游服務業,已成為全國有名的年畫村。四川省綿竹市清平鄉鹽井村,地處山區,自然生態環境非常好,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合理進行功能布局,并結合當地適合生長銀杏樹的自然特點,因勢利導,逐步擴大人工銀杏樹種植規模,規劃建設生態家園,培育“中國銀杏溝,特色山村游”的良好形象。3、尊重民族文化傳統,挖掘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如四川茂縣牟托村是一個“羌族村”,該村尊重農民意愿,規劃引導民宅布局建設,積極培育水果主導產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已建成凸顯濃郁羌族文化特色的新山村,以羌族民俗風情為特色的“農家樂”生態旅游服務業蓬勃發展。

二是量力而行見成效。浙江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大力推進村莊“改路、改水、改廁、改房”,建立起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體系。衢州市衢江區杜澤塘沿村全村80%的農戶從事生豬養殖,既是全省有名的養豬專業村,也是遠近聞名的臟、亂、差村莊。自2003年底被列為整治村以來,村兩委加強組織領導,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通過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村干部以個人名義貸款(對示范整治村,政府要求,先見成效,后才予以適當補助)、發動群眾捐款等方式,以環境整治為切入點,采取筑路、路面硬化、治理荷花塘、建設排污渠、發展沼氣、植樹鋪草、集中規模養豬等措施,徹底改變了昔日的舊貌,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民自主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和文明程度也大為提高,優化了村容村貌和村風。

(三)堅持城鄉統籌,努力構筑城鄉統籌網,促進城鄉一體化

近年來,浙江省通過統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城鄉配套改革等,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既提高了城市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加快了近郊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素質。同時,通過努力培育一批“中心鎮”,促進了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使全省有268個鎮進入了全國千強鎮行列。而新的城鎮又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近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達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已達到65%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4%。

(四)堅持機制創新,努力實現推進有動力,發展有活力

新農村建設的實踐過程,也是理念、體制、機制、方式等多方面改革和創新的過程。成都市錦江區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按照“工業進園區、農業進基地、住宅進社區”和“城鄉政策一體化、農業生產工業化、農村發展城市化、農民生活市民化”的思路,突破了傳統城鄉二元的規劃、土地、戶籍、就業、教育、社保等多方面的體制障礙,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的運行體制和機制,實現了“三統”(統一戶籍、統一社保、統一教育),讓農民當股民、當工人、當房東、成市民,享受股金、收取租金、領取薪金、獲取保障。江西贛州市全面實行鄉鎮科技特派員制度,實行干部帶頭、黨員帶頭幫扶,組織機關干部工作隊,將新農村建設、包鄉扶貧、扶貧開發、農村先進性教育等工作結合起來,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口幫扶、結對幫扶活動,實行城鄉互動。

(五)堅持示范帶動,努力實現政府有作為,試點示范有突破

進行試點示范,不斷總結經驗,典型示范,以點帶面,逐步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在“中國花木之鄉”——三圣街道(原三圣鄉),以確保農民失地不失權、不失利、不失業為出發點,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手段,以現代農業項目為載體,以政府引導、社會投入、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突出生態保護、產業支撐,把土地資源轉變為開發資本,把開發資本轉變為發展資金,把發展資金轉變為農民資產,著力打造了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步伐,帶動了農村融入城市文明,促進了農民就地變市民,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目前已成為遠近聞名獨具特色的城郊型度假休閑、農業觀光旅游景區,也成為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實踐的成功典范。江西省贛州市推行以“五新一好”[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培訓新農民;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以創建文明村鎮為主導,塑造新風貌;以“三民(親民、愛民、富民)”活動為抓手,創建好班子]為主要內容,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廁、改路)為切入點,推進新農村建設,已形成“贛州經驗”。

二、對推進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科學規劃,體現科學性、適用性和前瞻性

科學的規劃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藍圖和行動指南。建設新農村,既要搞好總體規劃,又要搞好產業發展、基礎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村莊治理等分項規劃。制定規劃一定要體現以人為本,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統籌兼顧,在政府指導下,多方參與共同編制,在規劃編制中要體現各項規劃的銜接協調,在規劃管理中要落實城鄉互動。特別是村莊布局、村莊建設規劃一定要讓農民積極參與討論。制定和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要以縣為單位、村為基礎,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主線,各類專項規劃為支撐,村莊規劃為基礎,特別要把土地開發規劃、城鎮空間布局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以縣為單位的新農村建設規劃體系。省地級要制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發展綱要,同時指導好縣級新農村建設實施規劃及村莊布局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的編制。在規劃基礎上可考慮選擇一些不同發展階段的村鎮,開展先期試點,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構造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加強農村生態建設,著力推進環境整治,優化村容村貌,努力為農民創建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加快農民和生產生活設施向縣城、小城鎮和小康村集中,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

2、創新機制,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發展區域特色農業,推進特色農業向特色化、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以工業化帶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民收入多元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3、重視農村公共社會事業發展。加快普及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建立全面覆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切實提高農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和文明程度。

(三)加大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加強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自我創收的能力;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切實提高非農收入比例。加大對農民的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逐步促進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更加注重婦女同志的培訓工作,特別是田間勞動技能和傳統手工藝技能培訓。

(四)大力深化綜合改革,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

積極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努力在資源配置、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構建起城鄉平等統一、資源共享、人力互動、要素互配、產業互補的新機制。建立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的財政和投融資體制,改變農業農村在資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在投資方向上向“三農”傾斜,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活力;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建立多渠道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創新經濟社會管理方式,改革勞動就業、戶籍管理等制度,保證新農村建設始終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