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篇1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城市化;人文內涵;意義

一、前言

新農村建設是現代城市文化與城市形態的產物,彰顯著城市的文明與進步,既是一個城市外在的表現形式又是內在文化涵養的體現。是獨立而又特定的外部空間中為城市創作的具有普遍大眾審美與藝術魅力的城市視覺導視媒介,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新農村建設,拋棄了傳統城市孤立冰冷的高貴冷漠氣質,創作更加要求“接地氣”,追求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可的公共性,不僅通過藝術達到觀者情感的共鳴,還有更高層次體驗的魅力。達到視覺,觸覺,聽覺多種形式的統一與契合。更能體現出設計帶來的城市人文性體驗。

1、因地制宜要求

綠色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不管是那種新農村建設其對生態環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使用新農村建設開展城市環境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達到新農村建設的生存標準。所以,在進行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時候,一定要依照自身環境情況,依照農村建設的特征和對自然的要求來規劃。讓農村建設符合自身的生態習性與栽植地環境相符合。這就需要有關人員在規劃的時候充分重視該地的環境要素(比如氣溫、濕度、光線等),還要對上述要素進行縝密的檢測以及整體研究。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新農村建設方案。在公共環境種植規劃方案需要很好的展現生態農村的環境特征以及地區特征。不可以無目的引進其他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而是要選擇以及使用該地新農村建設。

2、生活性和藝術性相融合標準

在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建設需要展現出生活氣息,站在公眾角度思考設計方案,盡量大道社會公眾的要求。另外,新農村建設的運用還需要依照美學理論,展現新農村建設個體和群體的魅力,另外在公眾觀賞的時候還需要重視整體藝術美。依照藝術性標準,不只要注重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景觀,還需要關注到新農村建設的時節變化。此外,有關人員還需要提前設計好各類新農村建設的形狀、顏色、線條和配備比值。另外,關注新農村建設間的互相關聯和搭配,盡量營造出一種寧靜、平和、安逸的氛圍,達到大眾觀賞的標準。整體藝術布局要符合城市設計的標準和要求。新農村建設的組合一般使用對植、行植等標準,另外在自然式城市綠化設計中,就使用不對稱的組合方式,盡量展現新農村建設原料的原有形態。不論是哪種環境都要使用各種不一樣的種植方式,比如在建筑物周邊一般使用規則式種植,但是在自然環境不好的建筑周邊,就可以使用自然式種植,這時需要充分關注空間整體韻律感,盡量營造一種整體協調的感覺。

3、文化要求

城市綠化是維持以及營造城市風情、文脈以及特征的核心部分,需要將自然環境以及本地新農村建設當做根基,把各種民俗、優秀習俗、信仰、歷史等加入到新農村建設設計中,讓城市綠地體系展現地域性以及文化性特點,突出特點以及個性。依照人和自然整體協調的要求,重視人的感受,依照生態要求,從視覺感受、生態氛圍、公眾舉動等部分來思考,營造一種自然和社會和諧統一的氛圍。另外設計人員還需要全面思考新農村建設本身觀賞特點,全面利用其特征提升景觀可欣賞性。更好的提升整體觀賞效果,提升可看性。

4、生物多元化要求

上述要求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綠地自然化的前提,其是提升綠地整體系統作用的基礎。因此,新農村建設綠化需要充分關注恢復以及建設生物多元性。第一,需要全面維護地區自然遺產以及新農村建設,為生物創造更適合他們生存的環境。第二,提升種類意識,關注不同種類新農村建設的綜合使用,另外還要充分重視對變種的選擇和同化。營造極具地區特點以及新農村建設個性的景觀;第三,提升綠地的適應水平,嚴格制定綠地中各個物種所占的比值等。第四,依照地帶性群落的物種分布、組成特征以及規律,正確挑選合適的建設方案。新農村建設搭配一定要突出重點,按照設計要求,使用具有不同特點的新農村建設,盡量在同一個地區使用多種新農村建設或者是兩種新農村建設。

二、對未來城市景觀發展定位

新農村建設的出現與發展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向前發展的必將結果。城市作為比鄉村、城鎮更高級的聚落,更發達的所在,匯聚了尖端的科技與工業文明,前沿的信息與精神文明,匯聚了素質更高的人口群體,更先進、便捷的基礎設施與生活、服務設施。在這個嶄新的信息時代,科技突飛猛進的后工業化時期,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速度也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展現著人類城市化進程的輝煌成就。但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也給人類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如過度擁擠的人口密度、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生態失衡等;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壓抑乏味的城市環境空間,讓人們希望通過新農村建設的建設,找到擁抱自然,擁抱藝術的新生活;人們渴望著更美好的生態綠色家園,渴望受到精神上的撫慰,希望壓力的舒解;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新農村建設呼喚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享受,呼喚更舒適悅目的城市化空間。

三、結論

現代城市建設走向公共領域,成為優秀的公共藝術,在藝術創作上應創造出與自然環境,人文氣質相吻合又賦予城市地域個性,充分體現藝術和大眾無限親和的作品。在迅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中,我們已然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陶瑞峰 朱芳玉 單位:東北電力大學新校區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由于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現大量失業農民工,其中有諸多曾在全國各大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工作的農民工,擁有資金,技術和項目,以至于形成了農民工反向自主創業的熱潮。反鄉自主創業的農民工逐漸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并且返鄉農民工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可以看出,鼓勵和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重大意義和作用。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給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的路徑,并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給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的路徑

農民工返鄉創業形成了一條良性發展的梯級化的新農村建設道路,返鄉創業農民工通過在大中城市流動打工普遍提高了其綜合素質,獲得了一定的人力和金融資本,并向鄉鎮和農村聚集,創辦工、商企業和經濟實體,容納更多返鄉創業者,促使當地的經濟發展并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此推動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村剩余人口。這樣的新農村建設策略既避免了高速城市化,又發揮了城鎮化的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帶來大量實際資金投入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當前,各級政府都重視對農村地區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并采取多種積極的措施加快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和政策的不斷支持,但是我國需要進行新農村改造的地區較多,政府的財力有限,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政府的財力投入遠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資金問題成為了一個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瓶頸,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而返鄉農民工在自主創業的時候投入了一定的資金,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政府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投入不足的問題,也為更多的投資者和創業者進入農村進行創業和尋找發展打開了一條良性通道,新的投資又為新農村經濟社會的建設積累了更多的資金,有利于逐步改善新農村的投資環境,形成良性發展。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用先進生產力推動新農村建設

1. 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回了城市先進生產力

城市擁有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技術、信息、資金等必要的生產要素。返鄉進行自主創業的農民工在城市地區有過工作經驗,因此他們有農村地區所沒有的創業能力和精神,他們逐步在接受城市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因此與一直待在農村地區的人相比,他們的綜合素質更高。而且返鄉農民工對家鄉的資源,環境更為了解,能夠把在城市打工時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技術,帶回的項目更好地與當地資源整合,形成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生產力,并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2. 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

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回了城市的先進生產力和科學的發展思想,他們通過創辦企業和經濟實體,有效帶動一大批農民走上共同就業創業的富裕之路,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了當地經濟水平,政府增加了稅收可以更好地推動和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返鄉農民工還能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之中,如農村水利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活環境和基礎條件,還給農業生產和農民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創新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優化了農村社會結構

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助于實現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金融資源,返鄉創業農民工在大中城市積累了一定的資金,返鄉進行創業,資金投入到鄉鎮和農村的發展之中,形成了金融資源和資本的有序流動。二是人才資源,歷經市場洗禮的返鄉創業農民工們大都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接受了城市先進文明的熏陶,了解了一定的技術和知識,農村企業的創辦和發展需要具有創新和開拓精神的人力資源,農村可以以這批返鄉創業者為“核心”,吸收來自各地的優秀資源,并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加快當地人才資源發展的進程。三是信息資源,包括市場信息、技術信息、共需求信息等,返鄉創業農民工將他們所了解的外地市場信息和家鄉資源進行有機結合,以獨資、合資、聯營式和引進式等方式創辦企業和經濟實體,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四是勞動力資源,農村大多具有豐富且較為廉價的勞動力,返鄉創業農民工在創辦企業時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這也給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均衡發展。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

農民工在外打工積累的各要素為他們返鄉創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這也使得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優勢資源逐漸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不斷加快自主創業的進程,也給自主創業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他們的成功創業和投資能充分調動農村創業的積極性,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助于農村經濟體制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大多數農民工返鄉后依托打工時掌握的資源、技術并與家鄉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不再局限于從事農業發展,而是有更廣的方向供他們選擇,他們不僅帶回了當地缺乏的市場信息和技術資源,在某些規模化養殖、種植及農副產品加工行業中更是起到了相關技術的示范和推廣作用,形成了較好的規模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甚至在當地形成了特色、龍頭產業,對農業生產經營化和農村經濟體制結構的調整起到了推動作用。農民工返鄉創業也容納了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而返鄉農民工在自主創業方面的成功也將給當地農民提供范例,逐漸改變農村比較單一的種植業結構,吸引更多的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的生產,逐步改變當地的生產結構,不斷推動經濟的發展并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合理發展。

(四)促進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與完善

農民工在創辦企業和經濟實體時不僅將城市現代思想、技術、文明和生活方式帶回農村,也促進多種金融組織形式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如民營小額信貸銀行、合作銀行等,不斷推動公平競爭的金融市場環境的建立。在企業創辦發展的過程中引入了競爭機制,這很好的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構建了和諧競爭的氛圍,促使農村市場的穩定發展,完善農村市場結構,豐富農村產品市場,加快發展技術、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農村市場經濟秩序,穩定了農村地區的基本經營制度,促使農村地區經濟體制的完善。

四、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新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為新農村建設引進了一批較高素質的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返鄉創業農民工為農村地區的新興企業帶來了一大批優秀產業工人和技術管理人員,使他們成為新農村發展和建設的骨干力量。返鄉創業農民工除了創辦企業和經濟實體以外,還從事了新型農業、工商服務、教育、衛生等行業,還有的擔任了村干部,參與農村民主管理,加強了新農村的人才隊伍建設。

(二)返鄉農民工帶來現代城市新風尚,促進農村文明建設和發展

返鄉創業農民工是農民工中最有活力、最有創造力的群體,他們不僅帶回了城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完善全面的市場信息之外更帶回了現代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他們既是城市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者,又是現代文明的傳播者,他們引導著廣大農民對教育和文化追求的提升,更加關注知識學習、子女教育培養、奮斗致富、團結協作等,樹立了農村的文明風向,從而推動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促進了農村文明的建設和發展。

(三)返鄉創業者是新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強化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民主制度和集體意識

農民共在外務工時,現代民主法制觀念和團隊協作集體意識逐漸內化為他們價值取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擁有較強民主意識、組織能力和較高管理水平的“精英”,對我們農村原有的管理結構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他們不僅帶來了更多新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員參與到了村干部的民主競選當中,直接或間接參與農村的民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政治結構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同時他們作為新型產業工人階層,他們將在工作中學到的集體意識、民主意識、組織紀律和科學的管理方式運用到基層工作的管理過程中, 逐漸強化新農村的民主制度和集體意識,并逐步改變農村地區的落后思想,改變當地死板的工作方式,為新農村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推力。

篇3

認識只能來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提升。核心價值體系也是如此,只有貼近農民才能不斷養成,價值體系是靠一定的空間和具有獨特樣貌的象征物呈現出來的,唯有如此才能活靈活現。美國文化倘若離開了好萊塢和迪斯尼,離開了麥當勞和可口可樂,那就只剩下空洞的國家意識形態,其世界影響力無疑就會大打折扣。打造核心價值體系的獨立呈現空間意義重大,當然,農村社會其他思想的空間呈現與核心價值的空間呈現存在著諸多連接和交叉之處,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農村生存的根基,應當引起關注,努力使之為我所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素質的提高、思想文化建設不能光靠僵硬的說教,需要一系列可觸、可視、可感的物體來呈現,如體現文化價值的實物景觀以及各種文化載體等。如果思想只剩下“調料”,沒有可觸感的東西,這就如同空中樓閣、買櫝還珠。農民群眾中包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諸多優秀因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現實生活當中,在平常人做的不平凡的事情當中,均可感覺到并富有借鑒意義。“農事的全場面”顯然不單純是一般意義上的田間勞作,而是有著傳統文化底蘊的經濟民俗事象,農村生活的現場比書齋要實在得多,也有趣得多。農民群眾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體和創造者,離開了基層的實踐和農民的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農村就會失去基礎和土壤,就會出現如梁漱溟先生所批評的“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的狀況。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注重農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養成,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變得生動具體,更有吸引力和說服力。例如,河南省平頂山市小山溝村自1999年起,堅持每年舉辦“曬被子”節,該節的主要內容是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來到村部,把自己準備過冬的被子晾曬起來,接受全村男女老少的“檢閱”,根據被子的薄厚和干凈程度評出“敬老模范戶”,并對此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曬”出了小山溝村人的家庭和睦與尊老愛老,更“曬”出了小山溝村的文明、和諧,該村現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并被平頂山市確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總之,實踐養成是新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落腳點,要讓農民清楚在生活中應該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褒獎什么、譴責什么,從而內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化傳統“感性”為現代“理性”

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當前很多農村地區仍然延續著與傳統基本一致的、簡單的生產生活方式②,缺少外部新環境帶來的沖擊和壓力,大多繼續著長輩延續下來的傳統觀念和生產經驗過著單調的生活,甚至可以說,生活理念、價值理念和經營方式不過是在對傳統的克隆。對此先生曾經幽默地指出:“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以抄襲來做自己的生活指南。”這種感性的生活復制方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理性而科學的進步生活方式極不相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人們必須大膽擯棄傳統的、落后的生活理念,這就要求要在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中要注入新的內涵。意大利者安東尼奧•葛蘭西把包含核心價值的意識形態稱之為“社會水泥”,認為“在保持整個社會集團的意識形態的統一中,意識形態起了團結統一的水泥作用。”分田到戶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滿足了農民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意愿,生產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村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利益格局也進行了再分配,導致了農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進一步增強③。這種局面的存在,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樹立不可能是靠完全自發和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的,最有效的、最現實的辦法是長期不懈地加強農民教育陣地的建設:一是加快推進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繼續加強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建設的基礎上,要不斷加大對村鎮文化服務中心、農村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使之真正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陣地。如山東省平陰縣自2006起,先后投入1700余萬元完成了6個鄉鎮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陣地建設格局;二是豐富教育載體。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向農民群體傳遞先進文化。一方面要繼續做好廣播電視的“村村通”工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作和播放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愿意接受的節目,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在農村地區中的宣傳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繼續抓好“文化下鄉”活動,根據不同形勢與任務直接將先進文化帶下鄉,通過與農民群眾面對面的交流,把思想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④。

三、結束語

篇4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思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的重要戰略部署,它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其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影響了其順利進行,本文就其問題與相應的對策做一簡單探討,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依據。

1、存在的問題

1.1思想意識上的誤區

在新農村建設上有些基層領導干部存在著低熱情、為難不配合的情況,而且在工作上也表現的不積極主動也沒有創造性。同時也沒有認清新農村建設過程所存在的長期性、復雜性以及艱巨性的情況只是盲從的將硬件建設、規劃建設放在重點,忽視了軟件建設和執行管理的重要性。新農村建設面對的是農民的農業生產及增收問題而非所謂的重點抓村容村貌的整潔。

1.2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建設資金缺乏

進行新農村建設就是為了要增加農民的收入,但是當前農民卻面臨著農資價格上漲,農產品和畜禽產品價格下跌的情況,讓農業增收的空間變窄。因此資金的投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前顯得尤為重要。而如今的形式是:1、有限的政策支持,國家在新農村建設中提供的資金有限占總建設資金的30%,還有很大的資金有待補充。2、地方財政困難,對新農村建設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3、有限的自籌和社會籌資,在中國若要說自籌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就會有75%的農民說沒錢,但是也不可能從社會上籌到40%的建設資金。4、信用貸款門檻高,很少有商業銀行將款項放到農村,除非是政策性銀行或者農村商業銀行可能會提供部分的貸款但也只是杯水車薪。

1.3農民擔憂農業生產是否能穩定發展

當前農村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不僅體現在從業人員素質低這一項,還展現在規模化和區域化難形成的問題。首先,小規模、雷同農產品的生產。當前的產業結構是由農民自主決定而非政府行政干預,結果就形成了無規模的雷同產品遍地開花,最終導致農產品囤積難賣。其次,低程度的產業化生產出劣質農產品。再次,農業科技含量低,從業勞動力的素質底下。最后,不健全的服務體系和落后的農業技術在科技農產品的生產上無法發揮作用。

1.4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

現在農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較低,其思想概括出來就是等、靠、要,沒有所謂的市場經濟意識,因此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沒有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迷信、賭博、早育超生方面嚴重與現在的文明脫離,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新農村的建設,制約了農民的收入。還有就是,農民對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態度的冷淡和當前不佳的農村醫療衛生以及低下的醫務人員水平也阻礙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2、解決對策

2.1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和大力度的宣傳

新農村建設全員的工作,而非各級領導干部的工作,因為此項建設涉及的面廣、內容多、任務重。通過輿論氛圍將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意義以及采取的方針政策和總體目標深入人心的同時也要徹底的消除廣大農民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最重要的是宣傳時要讓農民知道他們的財產、自治都會得到尊重,而他們在建設過程中還擁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2.2 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把好事辦好

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工作人員要深入基層傾聽廣大人民的心聲,切實的結合鄉村情況制定出完善的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徹底改變之前“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努力為新農建設制定出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根據所處鄉鎮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制定出一個利于掌控、操作和實施的方案來管理道路維修、水電改造和沼氣池建設的資金籌措和農民集資、人工投入及基礎設施管理等方面的問題。

2.3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的加強和物質條件的完善

可蓄可疏是當前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的重點,此工程的建設需要社會力量和大量資金的支持。在農村推行新能源建設通過改圈、改廁、改櫥以及草堆的清除來建立沼氣、太陽能、秸稈氣化爐,這樣不僅改善了農村的整體環境和農民的生活環境還將農村的垃圾統一納入城鎮化管理。

2.4 加強基層隊伍建設,繁榮農村文化事業

因為在新農村建設中基層隊伍有著強大的推動力,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好,以鄉鎮為基地,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分批次的對村干部進行培訓再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其次,不定期舉辦三農問題村干部交流會,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開創新思路;再次,提高待遇,先讓村干部成為明理、會技術、會管理、消息靈通的領軍人,讓其凝聚基層工作的向心力改變對村干部不想當、不好當和不敢當的思想。

2.5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的協調發展

通過深入的走訪調查,建議相關部門對鄉鎮小學制定出合理的實施方法對貧困學生進行兩免一補讓他們實現上學的夢想,徹底讓九年義務制教育政策得以全面落實。認真、規范的做好新農村醫療合作改變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招聘專業人員、組織專業的醫療志愿隊對現有醫護人員進行培訓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解決當前鄉村醫院人員緊缺、設備閑置的現象。

2.6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

通過培訓學習讓他們都能成為有文化、有技術、懂管理的新型農民,同要吸引廣的人才到農村搞農業發展。首先,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優秀的師資隊伍和教育規劃讓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其次,職業教育技術的加強,為農民提供專業的技能培訓,培養創業型農民。再次,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宣傳,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劉超. 淺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藝生活.2013(03):141-142

[2]王艷.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9(6):117 -118.

篇5

農村文化具有四個主要功能:一是傳承文明的功能。農民在長期的歷史活動中積累了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并通過文化活動使它們得以繼承發揚。二是社會和諧功能。文化活動可以促進人們相互交流思想,減緩矛盾沖突,取得社會共識,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三是生活服務功能。文化活動是農民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讓廣大農民廣泛參與其中,可使農民充分享受休閑娛樂,寄托情感,提高審美水平。四是經濟發展功能。健康積極的文化活動增進人們之間的信任和了解,有助于降低經濟活動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 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時代特點

2.1 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更加強烈。今日農民,大部分不再是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莊稼人了。他們在勞作之余,有的參加自發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有的揣著書本或一頭扎進圖書室看書學科技;有的看電視,聽音樂;還有的打開電腦遨游于網絡世界,表現出對文化生活的強烈渴求。

2.2 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加快。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娛樂工具也跟進了時代步伐。彩電、音響等家電已進入了農村干家萬戶,各種群眾文化活動遍地開花,一些偏僻的農村也日漸熱鬧起來了。不僅縣市有電視差轉臺,而且很多鄉鎮也建起了電視差轉臺,有些鄉鎮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帆,絲毫不亞于城市。卡拉OK歌廳、電子游戲機、錄相、桌球等原來屬于城市的文化娛樂設施快速向農村延伸、普及。

2.3 群眾性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農村文化事業的加速發展,娛樂項目的不斷增加,極大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節假日,“送文化下鄉”活動給農民送來了文化大餐,在接受現代文化熏陶的同時,沉寂多年的傳統文化也被挖掘出來,并被賦予新的內容。以不同的藝術形式給予了農民精神享受,深受農民群眾的喜愛。現代文化與傳統藝術的并舉,滿足了不同層次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陶冶了農民的思想情操,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3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特殊作用

3.1 促進鄉風形成的主導力量。鄉村文化是農村社會經過長期的積淀形成的,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推陳出新。其內容或是優秀傳統的積累,或是現代時尚的體現,是在農村弘揚優秀傳統和倡導時代新風的有效載體,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和歷史價值,還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它往往引領農村社會某一時期思想和精神領域所崇尚的主流,這一主流主導著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農民的群體性格,對農民價值觀念、是非標準、審美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有什么樣的鄉村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農村鄉風。

3.2 增強農民素質的重要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的素質是最為關鍵的,因為只有農民的素質提高了,農民才會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積極地、能動地參與到社會變革和生產發展的實踐中去,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長遠而根本的保證。而農民素質的提高,除了通過政策引導、法律規范、思想教育之外,農村當地所蘊涵的文化底蘊對農民潛移默化的熏陶,包括對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的培養,往往能起到更為有效和深遠的作用。

3.3 改變農村面貌的智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通過發展生產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必須通過擴大民主來改進農村社會的管理。當前,生產效率較低、管理體制滯后,是我國農村存在的不爭事實,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產力和落后的觀念。要改變這一狀況,一要增長農民知識,二要更新農民觀念。為此,除了著力發展農村教育之外,鄉村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所具有的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優勢,更容易受到農民歡迎、吸引農民參與,有利于推廣科普知識、宣傳時代新風,從而增長農民見識、開闊農民視野,幫助農民認渺》部世界,激發農民學習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3.4 凝聚農村人心的有效手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央要求“要尊重農民的意愿”,這是對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這里所講的“意愿”,應該是農民的集體意志。但是,受幾千年來形成的“小農意識”的影響,在很多情況下,特別是涉及農民個人、家庭利益時,農民的意愿很難得到統一和貫徹。鄉村文化所具有的群眾性、大眾化特點,對農民之間的個性差異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較好地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使農民在活動中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相互比試、較量、欣賞,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結”的團隊精神和群體氣質,形成集體崇尚的追求目標。

篇6

一、正確認識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領會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豐富內涵。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準確判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征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加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重大舉措。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對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和綜合競爭力,對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對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認識這一重大決策,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任務抓緊抓實抓好。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建設的基本要求和內涵。其中,生產發展是基礎,生活寬裕是根本,村容整潔是表現,鄉風文明是風貌,管理民主是保障。它涵蓋了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方方面面的內容,全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是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行動綱領,是黨對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

我們一定要認真領會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豐富內涵,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和省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決策和部署上來,切實做到“三個充分認識”: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重要戰略和重大創新。

二是要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三水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認清形勢,切實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1、正視我鎮“三農”工作的成就,堅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和決心。

近年來我鎮“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農村建設有了很大發展,對推進全鎮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我鎮建設新農村工作奠定了基礎。

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村工業化步伐加快,工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二是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農民收入明顯提高。

三是鎮村建設得到加強,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四是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有了新進展。

2、正視差距,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緊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鎮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城鄉二元結構還沒有明顯改善,鎮村發展不平衡。

二是農村經濟總量小,財政實力較弱。

三是鎮村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

四是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質量還有待高。

我們既要看到我鎮農業和農村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須客觀看待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準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堅定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信心和決心,增強建設新農村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明確發展目標,搶抓發展機遇,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工作成效。

三、抓好當前幾項工作,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和市委五屆五次全會的工作要求,我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從實際出發,以實施強鎮富民、安居樂業、生態文明、扶貧濟困、固本強基等“五項工程”為抓手,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加快農村“三化”步伐,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五項工程”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既注重經濟建設,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既注重推進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又注重推進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是我鎮新農村建設必須牢牢把握的工作重點。當前需要重點抓好的幾項工作:

1、促進生產發展,壯大鎮村經濟。

(1)用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一是要以大力發展適應城市經濟和出口市場需要的優質高效農業、旅游觀光農業和都市休閑農業為方向,將組織工業化大生產的投入、技術、標準、管理以及市場流通等產業環節“嫁接”到農業領域,市場化配置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發展水平。二是要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三是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四是要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五是要突出生態特色。六是要加強基本農田的管理、維護和建設,不斷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和效益。

2、構建長期穩定的“反哺”新機制,使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一是繼續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二是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三是加強農村衛生工作。四是繼續推進農村社會保障。五是改善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六是落實建立征地事前公告聽證和征地款預存制度,完善征地補償收入和農村土地收入村帳鎮代管制度,切實保護征地農民利益。七是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清理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著力解決農民工在子女入學、勞動權益保護、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3、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營造農村新環境。一是加強鎮村規劃。二是推進農村地區交通、水利、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4、提高農民素質,培育農村新風尚。一是提高農民的實用技能素質、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和民主法制素質。二是抓好農村基層干部培養。三是抓好新觀念、新理念和農村文明新風的培育。

5、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健全農村管理機制。一是建立精干、統一、高效、廉潔的農村基層政權組織。二是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產權改革。三是落實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

篇7

關鍵詞:黑龍江;社會主義新農村;統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0-0187-2

0 前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要加快農村發展,就必須更新觀念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再到社會各界,共同的目標就是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扎扎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歷來對農村問題高度關注,對新農村建設問題投入充分的精力。為及時全面地認識和了解黑龍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展情況,特別是進一步了解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期盼,我們黑龍江大學課題組對省內14488個村屯新農村相關情況組織細致的統計研究,并對結果進行了深刻分析。

1 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現狀

黑龍江省多年一直堅持確保農業生產不滑坡,農民增收不放緩,新農村建設不松懈,堅持大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堅持把保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首要任務,加大“三農”資金投放,工作重心向“三農”集中,其他要素向“三農”整合。

近幾年黑龍江省全面推進農業發展,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持續加快發展優質糧食產業,糧食產量屢創新高,對農業重視程度逐年加大,去年全年省級投入“三農”專項資金93.4億元。農機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田間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成果不斷擴大農民持續增收,生活水平日漸提高,09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新農村建設試點也深入推進,重點示范村建設進展順利。集中解決了4000個村屯,20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鄉村居民最低生活保證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100元,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4.4%,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全覆蓋,均超過原定目標。,縣鄉兩級文化體系也基本形成。在國家“汽車下鄉”、“家電下鄉”政策的引領下,農民乘惠民政策的順風車,積極購置家庭必須品和農業生產工具,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為農民持續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基層財政保障逐步完善,逐年提高貧困家庭寄宿學生生活補助費標準,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使得農村人口受教育情況明顯好轉,大幅度提高。在經濟上,全省積極推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

通過我省近幾年的綜合發展,可以看出,我省新農村建設初步取得并高于預期效果,隨著發展與改革的深入,我省新農村建設的優勢項目和突出問題也逐漸顯現,為了進一步科學有效的考察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我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我省新農村的基本情況作適當的分析。

2 黑龍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的統計分析

這里根據黑龍江省省情和全國新農村評價經驗,將二十字方針引申為包括農業人均產值,人均耕地面積等各23個具體指標,從而有助于具體問題的量化與分析:

2.1 多元回歸分析

對于收集的23個具體指標,我們通過做相關分析發現,各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均接近于1,說明個指標間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做回歸分析會產生嚴重的多重共線性,使結果的實際意義大打折扣,為消除多重共線性,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將這23個具體指標綜合成了四個主成分,這四個主成分已經能夠代表總的的98.97%。將這四個主成分記為P1,P2,P3,P4。現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Y,以綜合指標P1,P2,P3,P4作為解釋變量(見表1),做多元回歸,建立模型Y=a+b1P1+b2P2+b3P3+b4P4。

得出回歸模型,人均純收入

(var2)= 94.0957+1.4776p1+0.0045p2+1.0995p3+2.1428p4;

由于模型中p2不顯著,去除變量重新擬合得到(圖1):

(var2)=99.4539+1.4778p1+1.0989p3+2.1419p4。

圖1

將08-09年數據回帶到原模型中,可以得到如下結果(表2):

由于我省從04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將08,09年的數據帶入回歸方程的預測分析,發現兩年的實際值均大于預測值,這說明,我省的新農村建設情況好于預期,效果顯著。

2.2 聚類分析

下面選取新農村指標中較有代表性的數據20項指標(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生活消費支出、住房價值、鋼筋混凝土結構等覆蓋20字方針的指標)與全國新農村建設的情況做聚類分析,根據結果上PSF、PST2和RSQ值及CCC值的綜合分析看,我國新農村建設情況大體可以分成四組:

(一)北京,浙江,上海,天津,江蘇。

(二)遼寧,山東,福建,廣東,河北,內蒙古,湖南,吉林,黑龍江。

(三)江西,湖北,山西,安徽,四川,河南,海南,重慶。

(四)廣西,寧夏,新疆,貴州,甘肅,云南,陜西,青海,。

這也基本符合我國國情。

從分組上看,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與臨近省吉林遼寧有很大的相似性。

3 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的特征分析

3.1 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特征

農業是黑龍江省的優勢產業,雖然具有重化工業和資源型產業方面的優勢,但重化工業及資源型產業將越來越受到資源枯竭的約束,而農業資源的優勢會日益顯示出來,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農村發展水平有較多相似性。加之近年來國家對黑龍江省的支農政策和工作力度逐步加大,黑龍江作為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得到國家較多的政策支持。此外,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改造重點企業等方面給予充分的政策支持,這些是黑龍江省獨有的優勢條件。

3.2 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不足

3.2.1 資金缺口大,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 缺少充足的資金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行之有效的長期投入機制,資金支持難以持續已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瓶頸。農村金融問題也亟待解決。雖然目前黑龍江有多家面向農村的商業性金融機構,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市場調節,商業銀行大多轉向大中城鎮,導致了農村金融體系嚴重萎縮,農村金融渠道日益干涸,嚴重阻礙了龍江農村經濟的發展。

3.2.2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技術人才急需加強 人才是發展的關鍵。但從收集的數據中可以看出黑吉遼三省的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人才相當匱乏。一些面向農村推廣的實用農業技術不被農民接受,這說明農民文化認知不夠,沒有技術,使本來受制約的農村建設進行的更加緩慢。

3.2.3產業結構單一,文教衛生有待提高 黑龍江省農業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又以糧食比重偏大。產業結構中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都不夠發達,顯示出弄錯產業結構的單一。這種單一的結構使農業經濟發展緩慢,進而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農村的一些地區,精神面貌還比較落后,缺乏文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這種落后的面貌是我們建設新農村必須改造的。

3.3 黑龍江新農村建設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3.3.1 完善金融體系,發展多種金融形勢 積極履行政府財政職能,建立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同時完善相關農業類銀行的職能,加大政策支持,鼓勵發展農村金融業務。以多種金融業務形式為后盾,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逐漸形成各種金融機構體制健全、功能完善、責任清晰、競爭有序的現代化新農村金融體系。

3.3.2 加強農村教育,注重人才培養與引進 加強落實貧困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全面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大力降低輟學率。同時也要遵循培養與引進高素質人才和專門人才雙管齊下的戰略方針,只有素質提高了,思想觀念才會跟著發生改變,以優異的待遇,吸引外來技術型人才,為我省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也必將會受到明顯的成效。

3.3.3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充分利用黑龍江省得天獨厚的生態和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產業。二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證高質優效糧食作物生產的同時,積極推進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發展規模經營,實現機械農業。使黑龍江省的農業盡早實現現代化,從而全面提高黑龍江省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3.4 大力發展文化衛生事業,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要重視文化體育生活,利用農閑時間積極開展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農民生活,培養本土的文化活動帶頭人,為農村做福利。普及鄉村衛生知識,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爭取全省的全面覆蓋,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大力普及科學常識和法律常識,除封建迷信,使農村擁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圍,倡導農民以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權利。

4 結論

農村比較效益下降,經濟就缺乏強大的競爭力,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就快不了;產業結構單一,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不起來,就扛不住風浪的襲擊,發展方式傳統、粗放,就必然被淘汰出局;體制機制固化,非公有制經濟薄弱,整個經濟就缺乏活力;民生問題得不到改善,社會就難以穩定。這幾年黑龍江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加大投入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也在積極解決著不斷涌現出的問題,可以說,在新農村建設的探索上,黑龍江省充分發揮優勢,克服先天不足,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在今后的探索中,黑龍江省的新農村建設定會更上一層臺階!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學生學術科技創新項目資金資助項目。

篇8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老年人、坊鎮、解決方案

一、新農村建設現狀

本文主要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村風狀況、農民自身狀況等方面做出描述性分析。

和陽村等代表了本地區新農村建設工作進展較好的一類村莊,賀家村等代表著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類村莊,靈井村等次之,太里村等代表著地理位置較偏遠、發展較慢的一類村莊。以和陽村為例:

和陽村處在坊鎮的中部,全村400余戶,約2000余人,發展較快,部分村民搞個體經營經濟長足發展。該村莊自來水到各家各戶,公共汽車通達四方,農民整體上多居平房,少有土瓦房,巷道全部鋪設水泥路,全部設有路燈,村中央有社區服務中心,小廣場周圍有村委會、老年人退休干部活動室、衛生室、計生服務站、縣城連鎖村分超市、小飯館、裁縫鋪、健身娛樂器材以及其他小店等等;村容村貌與數年前相比,已是煥然一新;村里文化底蘊濃厚,著名的雷簡夫故里、雷半仙故里、史夫人故里均在此,每年陰歷二月初八,村里舉行社火,敲鑼打鼓,扭秧歌,文化活動甚是火熱。

二、新農村建設問題

調研時發現調研區新農村建設已經在各方面取得一定進步。但各村新農村建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1、建設新農村,相關部門的宣傳引導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對象是農村農民,在調研中發現,一方面很多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不能宣傳到戶,不能落實到位,當然也有村民自身政治覺悟不高,只注重眼前短利的原因;另一方面大部分村民只注重個體發展,雖然對村里發展抱有期望,但沒有實質性的建設幫扶工作,整體缺乏積極性,普遍缺乏向心力。

2、建設新農村,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出現嚴重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一些村村領導班子建設不健全現象非常嚴重。對于建制完整的,村民對其貪污受賄,以公謀私,不辦實事好事,或辦事不公等作風多有不滿;其次,村民普遍反應村委會換屆選舉不民主,存在“后臺關系決定選舉成敗”現象。

3、建設新農村,農民期望精神文化享受,現實卻不能滿足

老年人多渴望有一個專門的活動場所,但農村現有的老年人活動室等多因宣傳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而被廢棄或挪作他用。其它基礎設施也極其缺乏,偶爾自發組織的健美操等群體娛樂活動,常因缺乏設備,沒有專門場所或無各方面支持而中斷;人們對集體性文化活動包括社火之類的很熱衷,但整體而言,數十個村莊,僅有個別經濟發展較好的村莊逢節組織,絕大多數村莊村偶爾組織,或基本不組織等。

4、建設新農村,老年人問題不容忽視

調研時對老年人精神訴求、身體狀況、經濟狀況、家庭關系、政治素養等方面進行了細致調查,發現農村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患有惡疾,身體狀況堪憂,精神營養嚴重不足,急需相關政策的落實保障。

5、建設新農村,建后工作更重要

新農村建設工作雖然尚未面面俱到,但已經實施的工程項目卻面臨嚴峻的建后問題。比如某些村莊的路燈管制,山區水泥路面塌陷,水利灌溉渠道的修護(賀家莊村灌溉渠道),村莊體育等公共設施亂刻畫毀壞(和陽村),基礎設施建成后的養護工作不到位等等問題。

二、 新農村建設問題解決方案

針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探討分析,需要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1、 要以“公正、務實、為民”為出發點加強農村村委會領導班子建設

領導班子的建設關系到村莊的建設和發展,并最終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與敗。村級各類組織都要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自身建設,并負責抓好直接管轄的各類組織的建設,發揮他們的作用。清廉,實實在在為民辦事,為民服務,為村建設的村委才能服眾,村里也才能政通人和,才能擺脫當下這種村民與干部烏煙瘴氣的現象。

2、 要加強管理與引導,落實和維護好國家新農村建設政策

要拓展宣傳覆蓋的廣度,為建設文明鄉風提供示范;要嚴格執行上級政策措施,將惠民政策落到實處;要加強管理和引導,協調好人員和工作,引導各項措施順利實施。農村建設不能僅靠單一部門的引導,而要多個部門協同引導和配合。

3、 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新農村的平衡協調發展

在相關部門引導下,不斷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開拓新渠道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比如靈井村前村長提出的要在農村建養老院等;要積極探索完善農村醫療保險的新路子新辦法,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不斷提高醫療保險金額和醫療保險覆蓋率;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建立生活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援助、脫貧援助和社會互助一體化的社會救助體系。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捐贈、資助。

4、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良好道德風尚

不斷宣傳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學方法,移風易俗,除舊布新,盡快掌握致富本領;不斷宣傳孝道文化,提倡敬老愛幼,堅決抵制“厚養薄葬”不良風氣;積極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例如好兒媳、好婆媳、好丈夫等的創評優等;加強普法教育,爭取早日創建出符合國家要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鳴謝 “益暖”大學生公益團隊對合陽坊鎮地區詳細的專題調研。本文所用數據主要來自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益暖”大學生公益團隊的調研數據。

參考文獻:

[1] 楊尚勤,石英,江波.陜西社會發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7

[2]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3]劉德友,陳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意義及途徑[J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3

篇9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新農村建設;作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1)05-0033-0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這最終必然要落實到村莊上,落實到農民生活的空間上。因此,發展好農村中經濟合作組織,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定位

指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農業小生產者為了維護和改善自己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強群體的競爭力,按照“自愿、平等、互助、互利”的原則,遵守相關法律及規章制度,聯合從事特定經濟活動而形成的一種企業經營形式的組織。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經之路

目前,農村的土地主要有三種經營方式:一是承包農戶自己經營,家庭收入有限;二是承包農戶將土地轉讓給村莊里其他人經營;三是承包戶進城打工,土地由缺乏勞動能力的留守人員經營。這三種經營方式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特征:都是以家庭生產為主的小農經營,規模經濟低下。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土地制度的創新改革就順勢而為地提上了日程。學者溫鐵軍認為:在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基本國情矛盾和城鄉二元結構基本體制性矛盾的雙重制約下,只有通過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城鎮化改變三農問題面臨的外部條件與加強小農村社經濟內部化制度建設并重,才可能提高農業經營規模,實現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可持續發展。[1]因此,他倡導在農村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

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意義。

學者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意識到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意義,他主張通過農民合作組織來發展鄉土工業,從而使農村經濟的發展的收益真正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并認為合作社是中國與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相競爭的一條可能的出路,“我們的制度根本上是要使經濟生活融合于整個生活之中,使我們能以生活程度的伸縮力和資本主義的牟利主義相競爭。(2)237具體來講,它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現實意義:

1.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可以降低交易費用及風險。制度經濟學家康芒思認為,任何一項交易活動,都存在著交易成本。而有效的農村合作組織的建立,可以發揮經濟規模效應,降低交易費用,同時減少交易的不確定性,減弱風險,提高抗風險能力。

2.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可以提高農民市場競爭地位。現實中,農民處于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由于整體素質普遍不高,往往是高價的農業生產資料接受者和低價的初級農產品的提供者,是農業剪刀差的直接受害者。建立農業合作組織,可以改變農民在市場競爭中不對等地位,維護農民權益。

3.發展農業合作組織可以增加農民純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農業合作組織使企業與農戶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將分散的農戶小生產納入到社會化大生產之中,提高了農業的增值能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新機制,這是農村繼以后,在農業管理、產業組織和經營形式上的一次創新。

4.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對策分析。從全國的范圍來看,絕大多數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仍處于探索徘徊的階段。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對策:

(1)加強政府的引導、監督和管理。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制度還不夠完善。我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現階段地位依然薄弱,這需要國家強有力的介入干預。2007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并實施,標志著我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進入了一個有法可依的新階段,同時,政府應該積極推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合作金融+農業保險+流通體制改革”四位一體的改革,為農村合作組織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政府要發揮好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大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拓寬貸款渠道,破解農村融資難問題,在政策與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

(2)完善土地流轉,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這里的土地流轉不包括農戶間自發的、小塊承包地的代租代耕,而是指土地向適度規模化經營集中,經營權向業主、種田大戶以及一些農業產業化的公司流轉。在不改變集體土地所有權前提和用途管制的原則下,探索集體土地使用權有償流轉的方式,允許農民或社區集體組織以土地使用權入股,同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按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組成利益共同體。

(3)培育新型農民。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及職業教育,做好技術推廣、定向培訓等工作,重視提高務農勞動力的素質和勞動技能,培養一批具有企業管理理念的農業經營者,重點扶持農業專業大戶,并通過他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引導和示范周邊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此外,應完善和強化農業推廣服務功能,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

總之,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經之路,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重大意義,我們必須加強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更好更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文集(第2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高偉.我國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必要性和模式選擇[J].南方經濟,2002.8.

篇10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背景;水土保持;問題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農業生產中,水土保持工作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力支撐,水土保持工作也有效地承載了其建設的穩定性。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有著必然性,必須通過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等來實現。在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那些偏遠山區,面臨著巨大的水土保持工作壓力。必須保護好水土資源,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從而提升土地生產力,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生產條件與生態環境,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

1 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標與任務

水土保持是指通過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和利用水土資源,以此保持土地應有的生產力,并釋放其可能的生產力潛能。這個過程能夠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良好互動。水土保持的首要目標就是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建設新農村過程中,水土保持能夠解放與發展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進而改善農民生活。水土保持工作的任務就是有效地推進農村鄉風文明,保證村容整潔,為管理民主提供外部條件。要發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引導群眾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實現“山-水-田-林-路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保障農村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為農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農業生產。

2 水土保持工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2.1 減少干旱帶來的損失,做到減災保豐收

水土保持工作能夠為抗旱減災提供基礎性的保障作用,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在一些多旱山地地區,通過積極開展基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獲得了較好的水利條件,不但保障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用水,而且在應對干旱時能夠發揮重要的農業抗旱減災作用。

2.2 為農業發展提供力量,促進農村發展

水土保持工作能夠夯實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使得農業發展更加具有活力。在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中,小流域的綜合治理促進了坡面徑流灌排調控體系的配套和完善,使得一些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得到了遏制。通過遏制水土流失,農業生產條件獲得了明顯改善。

2.3 保障現代農業發展,為特色產業提供發展動力

水土保持工作能夠保障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外部條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能夠構建良好的農業基礎條件,對于吸引農業投資是必不可少的。以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玉豐鎮雞頭寺村為例,其通過構建優越的基礎水利設施,保障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許多民間投資用于發展特色產業。種植園林綠化樹種,大力培植花卉產業,促進觀光旅游業的發展;建立中藥材生產基地,發展中藥產業;進行種植果蔬,構建高效特色產業。

2.4 搭建農民增收平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水土保持工作能夠調整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為農民增收搭建起一個良好的平臺。民營農業生產企業的進入能夠帶給當地農民大量的工作機會,這就需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良好的生產環境。可以通過果樹種植、水產養殖和牲畜養殖,為當地農民提供工作平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2.5 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通過實施水土保持項目,構建起完善的水保林與經濟林體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立起綠色生態環境。通過建立供水站,保障當地人畜飲水安全,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

2.6 聯系黨干群關系,促進鄉村文明建設

水土保持工作能夠打造出一系列致富工程,做到讓農民滿意。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做到一事一議,這能夠促進村民參與村務的積極性,提升鄉村文明水平。這將能夠密切聯系黨群、干群關系,打造真正的“鄉村文明”。

3 水土保持工作中尚且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尚且存在著深層次的矛盾,這些問題有:全國總體上的需治理土地面積高達了3.57億hm2,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繁重;新增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大,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與土地石化嚴重,尤其是東北黑土地黑土流失嚴重威脅到了東北糧倉的穩定;人口與環境和資源的矛盾總體上屬于激化狀態;政府和民間對于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與總體生態形勢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適應;水土保持專業隊伍建設尚不完善,民眾對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欠缺,基礎研究薄弱。

4 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形成立體化和系統化的工作體系。通過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提升行業規范水平,促進依法行政;開展廣泛的水土保持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推動水土保持的科技創新,提升水土保持工程的科技含量,以科技為推動力;完善社會參與,引入市場機制,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組織協調性,建立起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

參考文獻

[1] 謝海燕,趙健.水土保持強力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人民長江,2008,39(5):99-100.

[2] 鄂竟平.扎實做好”十一五”水土保持工作努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J].中國水土保持,200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