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林業結構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31 05:15:00

導語:調整林業結構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調整林業結構調研報告

*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總土地面積1245萬畝,轄15個鄉鎮蘇木,總人口60萬。1978年到*年的27年間,全旗造林保存面積達409萬畝,年均15萬畝,由于生態建設成就顯著,國家有關部委先后授予*旗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三期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治沙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全國科技興林示范縣、全國林業宣傳先進單位、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旗“全球500佳環境獎”,*年全國綠委會、國家林業局又單獨授予*旗“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稱號,“綠色*”已成為對外交往的一張“名片”。但*旗林業經濟貢獻率還很低,圍繞效益調整林業結構,追求林業效益最大化,是保持*旗林業高位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重新定位林業,明確發展方向

從1980年開始,*旗以小流域為單元,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林木產業從小到大,迅速成長起來,目前,全旗有林面積達533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2.8%,森林覆被率達39.96%。但綠起來,并為富起來,*年全旗林業產值才達1.88億元,只占全旗地區生產總值6.1%,農牧民來自林業收入只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4.3%,農牧民收入低與林業經濟貢獻低有關。主要問題是:林業樹種結構不合理,楊樹、松樹占主體;可利用資源少,年可利用楊樹只有6-8萬立方米,沙棘果*噸左右;林業資源利用率低,粗加工產品多,資源浪費的多,有好多沙棘果采摘不了。因此要提高林業的經濟貢獻率,由林業大旗變為林業強旗,必須調整林業結構,由單一生態型向生態經濟型轉變,走向依靠林業自身提升來拉動林業的發展之路。*年,旗委、旗政府在上三級林業部門的指導下,制定*年至2010年《*旗生態建設規劃》,為全旗生態建設繪制了中長期發展藍圖,提出堅持生態立旗戰略,以項目工程為依托,實施二次創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努力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統一,促進全旗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建設楊樹防護兼用林、山杏經濟林、沙棘經濟林、灌木飼料林、蠶桑基地等五大林業產業基地,建設中密度纖維板廠、沙棘飲品、杏仁飲品等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到2010年,全旗人均來自生態產業收入達到1000元,變林業大旗為林業強旗。

二、多措并舉調整結構,全力提高林業發展水平

一是發揚接力賽精神,營造良好生態建設氛圍。*旗歷屆領導始終將生態建設作為立旗之本、生存之本、發展之本、振興之本。在工作中,始終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幾大班子共同抓,堅持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接力賽精神,換人不換目標,換屆不換藍圖。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旗委換了七任書記,政府換了七任旗長,生態建設不僅從未間斷,而且形成了一任比一任建設得多、建設得好的勢頭。實行生態建設一票否決制度,在干部使用方面,有10多個鄉鎮因生態建設滯后被一票否決,有近百名在生態建設中做出突出成就的干部先后被提拔任用。幾年來,由注重生態效益向注重經濟效益轉變,形成了用生態建設和生態產業開發綜合績效評價干部和用人機制及“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創業精神,圍繞基地建龍頭,建設龍頭帶基地。全旗形成了以造林推動開發,以開發帶動造林的良好生態建設氛圍。

二、突出農牧民及財政增收,加強林業基地建設。*年以前,為治理沙化和水土流失,*旗主要實行帶網片、草灌喬相結合,以生態效益林為主。隨著全旗防護林體系的初步建立,圍繞農牧民和財政增收,依托國家生態建設工程,重視林產業發展,加快了楊樹防護兼用林、山杏經濟林、沙棘經濟林、灌木飼料林、蠶桑基地等五大林業基地建設步伐,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取得了明顯成效。*年以來,建設仁用杏基地46萬畝、楊樹商品林基地29萬畝、沙棘經濟林基地21萬畝、葉用桑基地9萬畝、飼料和能源轉化灌木林基地15萬畝,占五年營造林面積的76%。目前全旗林業產業基地達236萬畝,占全旗現有林業面積的44%。據不完全測算,全旗每年木材產量達10萬立方米,年產值2600萬元;農戶燒柴40%來自于林木副產品,價值2900萬元;經濟林產值達140萬元;林木種子產值達700萬元;天然食用菌產值120萬元;林木飼草價值930萬元。六項總計達到6090萬元,年為農牧民增收114元。農牧場防護林體系的建立,還促進了農業和草業的發展,初步估計,農田防護林對糧食和秸稈年均增產價值達0.95億元,農牧民人均增收178元;草和草籽年均增產價值0.49億元,農牧民來自林業人均收入400多元。

三是大力進行林產業開發,推動林業建設再上新水平。*旗重點抓了木材深加工和山杏、沙棘開發利用等骨干項目,以拉長產業鏈條。上個世紀90年代,為使沙棘、山杏得到開發利用,建成了年生產能力為1.2萬噸的杏仁、沙棘飲料廠;利用沙棘葉成功地制出了沙棘茶,建成天源茶廠;為了解決“小老樹”更新利用和小徑材銷售難的問題,投資建設了年生產能力為3萬立方米的中密度纖維板廠。新世紀圍繞山杏、沙棘資源,又新建設7個飲料廠,位于新惠新州工業園區內蒙古康健沙棘有限責任公司,投資1.9億元,建設沙棘油、沙棘酮、沙棘飲料等5條沙棘系列產品生產線正在緊張施工中;此外,全旗還有60多個星羅棋布的小型木材加工廠點,使原木增值1倍以上,*年僅木材加工產值就達*多萬元,原木產值達1800多萬元。同時,加大了灌木飼料加工業、蠶絲加工業和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業等產業建設與開發力度。走公司+基地+農戶道路,與江蘇省瞧寧縣王集供銷社合資興建*旗蘇敖繭絲綢有限公司。由于產業開發給農民帶來了林產品經濟效益,農牧民大力調整樹種結構,圍繞杏仁、沙棘、木材、蠶絲等加工龍頭企業進行造林營林。對小老樹逐步更新,植新品種,優良鄉土樹種增加,高效益品種增多。

四是實施政策制度激勵,強化利益驅動。長期堅持“誰造誰有,一次到戶,過期不補,長期不變,限期治理,允許繼承和轉讓”的優惠政策,用政策調動群眾積極整地、籌款買種買苗。在種苗供應上,最初由財政無償為群眾供苗,到實行半價供苗和以獎代補政策。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采用家庭承包、聯戶承包、集體開發、租賃、股份合作、拍賣使用權和無償劃撥等多種形式治山治沙,近幾年,依托國家投資項目,推出了集中會戰和專業隊治理相結合的全新生態建設組織形式,利益機制得到充分體現,群眾積極性空前高漲。隨著國家對生態建設投資的加大,將“國家要綠”和“群眾要利”有機結合起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出臺后,進一步加大了政策調整力度。目前正在全力推進林業產權制度、國有場圃、林業分類經營、任期目標管理責任制、重點工程項目管理、種苗市場化和舍飼禁牧等七項重大變革。同時,加大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努力開辟全方位、多層次的林業投資渠道,打造全社會辦林業的現代林業格局。全旗現已形成追求造林和林業產業開發的政策標系和產權機制。

五是堅持科技興林,提高建設質量。仰仗科技,*旗發明、制造和應用了開溝犁造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比傳統方法提高30%,大大加快了全旗造林綠化進程。堅持“不整地、不造林”的原則,形成了深溝大坑整地、良種壯苗、苗木保濕、浸苗補水、適當深栽、擴坑填濕土、分層踩實、培抗旱堆等八個以開源節水為中心的抗旱造林系列技術,為全旗林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為有效地進行山地綜合治理上,采取了客濕土、洇濕土、營養袋、覆膜、坐水栽植等造林新技術,大力推廣應用ABT生根粉、根寶Ⅱ號、保水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引進和推廣黃柳網格沙障技術,使流動、半流動沙地一次性得到治理。同時,充分尊重生態平衡和水分平衡規律,因水定林,所有造林全部實行兩個以上樹種混交造林,大力優化林種樹種結構。在營造林中充分兼顧農林牧三業的最佳組合,對人工造林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對重點林進行集約經營,以全面提高林業建設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