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實施方略思考
時間:2022-10-24 11:34:00
導語:新農村建設實施方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市**鎮黨委、政府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中,立足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廣普及科技新技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鎮經濟和人均收入得到持續快速增長,農業與農村經濟實現了新的跨越和發展。但如何進一步推動全鎮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全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就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通過走訪座談、對當前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鎮共有16個行政村,全鎮有黨員332人,黨支部14個,面積520平方公里,人口11000人,耕地42150畝,人均4.8畝。農民人均純收入5976元。
二、發展現狀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趨于合理,特色產品得以開發,農業項目穩步發展。發揮農業特色和優勢,根據市委提出的新型農業發展戰略“四區一線”產業布局玉米、番茄已成為我鎮兩大支柱產業。二是招商引資從無到有。2002年全鎮招商引資幾乎是一片空白,到2007年全鎮有規模以上企業2家,為我鎮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創造了有效途徑。三是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中學、2所小學,并常年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班。四、是干部群眾思想觀念逐步解放,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在機關倡導并建立了“雷厲風行,務求實效,扎實穩重”的辦事作風,工作節奏明顯加快,辦事效率明顯提高。五是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2005年在全鎮16個村實行了村干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黨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這次調研的情況看,我鎮新農村建設,總的形勢較好,部分農民比較富裕,房子比較漂亮,農村也比較穩定。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1、村級經濟實力薄弱,牽引力不大。近年來,由于鎮村兩級加大對重點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及文教衛生等項目的投入和建設,使鎮村兩級債務沉重,少則數萬元,多則上十萬、幾十萬,甚至更多。村級經濟實力薄弱,發展經濟包袱沉重,使經濟發展難以形成牽引力、向心力。
2、傳統農業難以拓展,支撐力不強。我鎮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農業在全鎮的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但是,現代農業發展緩慢,特色農業加工規模和檔次不高。同時,傳統農業還受自然災害、市場供求等因素影響,處在一種“望天收”的極不穩定的狀態,經濟效益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十分有限。
3、加工產業規模偏小,帶動力不足。近年來,各村都相繼建設了一批小型加工企業。但由于資金有限,投資規模小,市場風險大,經濟效益差,這些企業都還處在創業的初期階段,自身的生存發展還十分困難,更不用說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4、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在深入基層調研中,我們深深地感到:農民增收門路狹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致富”問題。大部分農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雖然收入相對較高,但受群眾觀念、農民素質、就業門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穩定就業,也不是長遠之計。
5、農村投入嚴重不足,資金渠道窄。免征農業稅后,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6、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思想不解放。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7、社會事業建設滯后,保障不健全。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不高。雖然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萍嘉幕度氩蛔?,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文化活動室設施落后和相應圖書不夠,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市鎮沒有足夠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
8、基層組織建設不強,發展能力差。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四、對策和建議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針對現在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規劃先行,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務求實效”的原則,以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方式推進。著力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投入機制;建立黨政各工作部門合力、協調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工作機制;建立引導農民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辛勤勞動建設自己幸福家園的激勵機制;建立引導全社會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為此我們當前必須著力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要堅持富民為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盡管“十五”期間,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76元,初步具備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條件,但農民收入渠道不寬,增收基礎并不穩固,靠天吃飯、靠農業增收的現狀并未根本改觀,偶遇自然災害,稍遇市場波動,增幅就會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振興全鎮經濟的中心任務,擺在一切經濟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采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辟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采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并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2、要發展現代農業,鞏固和發展農民增收基礎。在現階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把調整的著力點從局部面積的加加減減轉到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上來,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一是優化品種結構,加大示范帶動。結合本鎮實際,通過引進高產、優質品種,發展高經濟和綠色農產品。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開發特色農業基地,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資源的綜合效益和潛力。三是整合農業資源,打造農業特色品牌。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就地從事其他職業和創業,減少農民,將有限的土地等資源通過二次承包、租賃等形式向大戶或企業轉移,開發農業基地,提高農業效益。同時將一些農業品牌資源進一步集中和整合,促進形成自己的農業品牌,使其做大做強。
3、要加快發展工業,構建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推進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現階段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要在“多予”上下工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立足農村建農村、放眼未來建農村,還要跳出農村建農村,在加快發展農村工業經濟上尋求突破。加快發展工業經濟有利于增加農村經濟增長的整體活力,有利于促進農業資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加快農業生產資料向大戶集中,有利于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利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農村居民向中心村莊或集鎮集中,有利于推進城鎮化進程,有利于建立加大對農村投入的長效機制。所以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是推進新農村建設,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的關鍵,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勞動力剩余,增長方式粗放,現代化、產業化、專業化水平低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們在加快農村建設的同時,一要始終堅持招商引資不放松。引進外部資金建設工業經濟項目,開發優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建立農業產業化基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參與新農村建設。二要始終堅持工業強鎮不動搖。農業是基礎,工業就是重點,工業化進程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增長的關鍵,工業對財政的貢獻大,只有工業發展了,才能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農業發展,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三要全面掀起全民創業新高潮。要以“創新創業、興我**”解放思想大討論為契機,迅速掀起全民創業的新高潮,鼓勵支持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和綠色農業;引導農業大戶不斷擴大規模,形成產業,做成企業;扶持民間資金開發農業項目和工業項目,發展本地企業,啟動民間資金。
4、要創新工作機制,加強和培植市場主體。一是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通過對一些市場意識強、科技素質高的種養大戶,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導、農戶投資的辦法,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引進優良品種,采用精細的管理方式,逐步發展狀大起來,使他們不僅是科學種養致富的典型,而且成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二是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植科教、流通、農資服務的主體。要引導農村大戶、運銷能人、基層干部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領辦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三是引進農業開發項目,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加工基地。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國際、國內大企業參與開發特色農業產品,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專業化、現代化、企業化水平,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基地、轉移傳統農民。目前在傳統牛、羊養殖的基礎上;鼓勵農戶積極開展土雞、生豬特色養殖,促進形成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為能引進加工養殖大型項目奠定基礎,為培育市場,富裕農民提供保證。
5、要推進城鎮化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一要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二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鎮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6、要強化規劃整治,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緊緊借助中央、省、市、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以科克薩拉村、**村兩個示范點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范點建設的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做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在充分深入實地勘察,聽取群眾意愿,尊重歷史環境,方便生產生活的基礎上,提出盡可能集中,盡可能超前的村莊布點規劃,既要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又要跳出現有村莊布局。對居住區,農業生產區和工業建設用地進行明確的劃分,對各個村莊要進行科學的建設規劃,力求道路整齊、節約土地、方便生活、有利生產。二要重點做好當前的村莊整治和為民服務。新農村建設雖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但我們當前必須要做好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向農民展示村莊建設的前景,提高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做好村莊整治規劃和整治工作,著力做好“五清”、“四改”、“四通”,使村莊面貌在較短的時間呈現嶄新面貌,解決村莊內的臟亂差。同時要加強為民服務工作,在全面取消農業稅后,將工作的中心轉移到引導、扶持和為民服務上來,切實將為民服務全程工作,抓實、抓細、抓好,進一步增進黨群、干群關系,在工作中取得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7、要加速轉移農民,拓寬農民增收新領域。近幾年,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速度呈加快趨勢。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在城市務工的年收入一般在6000元左右,文化層次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農民,年收入超過萬元?!胺N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賺錢蓋新房”,正日漸成為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圍繞新農村建設今后幾年,要繼續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本開發,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消化三分之一,發展非農產業吸納三分之一,發展外出打工輸轉三分之一。一是加強外出務工的組織引導。我鎮農村勞動力外出主要依靠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就業的盲目性較大。要結合全縣“創新創業”、勞務輸出信息服務和陵陽農民技術學校,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和輸轉,注重勞務市場和勞務中介組織的發育,特別要在勞動力務工集中的地方,以駐外辦事處和本地人在外創辦的企業為依托,提供農民工勞務信息和維權保障服務中心,讓農民外出先培訓、人人有技能,使其出得去、能就業。二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農村外來企業和中小企業是農村工業化的骨干,農民就業的“蓄水池”。要進一步放活創業環境,大力招商引資,鼓勵外來投資者在我鎮投資創業,鼓勵千家萬戶創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的濃厚創業氛圍。發展工業企業、農村小型企業、旅游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就業量大、市場有需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農民進廠務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
8、要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9、要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和農家樂旅游;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要繼承并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10、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學雜費,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讓農民真正看病方便、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
- 上一篇:發揮司法行政職能思考
- 下一篇:干部群眾問題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