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城市環境保護實施意見

時間:2022-06-15 10:40:00

導語:環保局城市環境保護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保局城市環境保護實施意見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資源,而且還在給予人類物質關懷的同時潛移默化了人類的思想。城市規劃是人類調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雙刃劍”,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同樣帶來了很多問題。

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因素[1],從廣義建筑學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環境的組成因子。然而,在當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城市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環境保護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環境學也成為當代社會的最大顯學。論文百事通

在人類最為積聚的城市中,也是環境矛盾最為尖銳的地方。而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城市規劃,必須融入環境保護學科的相應研究,因此,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研究是基于城市規劃和環境學這兩門交叉學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尋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構建和諧環境的新途徑。

從現象上看,城市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由于居住擁擠、公園綠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質量下降上,而這種質量的持續下降又最終導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又引發了城市交通擁擠、空氣污染、污水處理、垃圾堆積等一系列城市問題

從本質上看,這些都是由于城市發展過程中對于城市規劃的認識問題所引發的,尤其是表現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對于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質——規模——布局”的模式來規劃城市[3]。

所以,在當代的城市化進程中,世界各國的規劃工作者已普遍認識到,以形態環境為基本對象的城市規劃必須同時要考慮環境保護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規劃上考慮環境問題,才可以從根本上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并有利于環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國的經濟和城市建設活動空前繁榮,然而,由于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領域缺乏相應的環境控制和環境規劃,在許多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對環境保護的論述往往還只停留在各個污染點治理的描述上,這種觀念已無法應付日益復雜的城市環境問題。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控制。這樣也直接影響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在城市規劃領域加強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理論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我們將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念應用在這項研究上,重點分析了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設和諧的環境、和諧的城市,并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和諧社會。

1理論基礎

1.1當代城市規劃理論

(1)“反規劃”的思想;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人們應該要考慮保護什么,不是要考慮蓋什么。所謂“反規劃”,就是要考慮哪些東西是不能動的,1000年不能動,1萬年也不能動的。

——俞孔堅

“反規劃”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學俞孔堅等研究學者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我們在考慮城市新物質建設的同時,必須要意識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務:新鮮的空氣、干凈的水、休閑、體育、審美等等。而這些并不是由我們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積累下來的。

“反規劃”的意圖就是:如何先保護大自然的這個生命之樹,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為,這些都是這個生命之樹下的果實。

(2)“田園城市”與“廣畝城市”:

這兩者是當代生態城思考的基點,也是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對于環境保護問題思考的最好體現。“田園城市”是由英國著名城市規劃師霍華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將城市的人造物與自然的環境同時考慮,將城市規劃的人為控制與原初的自然體作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來控制城市規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廣畝城市”是由建筑師賴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為單位性因子提供標準的配給,以系統論的觀點來思考城市,用單一的標準結構控制整體城市的環境。

這兩個途徑分別從區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規劃中對于環境保護的策略,都體現了環境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對于當代的城市規劃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2環境倫理學

在人與動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關系中,存在著一種完整而偉大的倫理,這種倫理雖然尚未被人發現,但它最終將會被人們所認識,并成為人類倫理的延伸和補充*毫無疑問,使人與人的關系文明化是頭等大事。一個人首先必須做到這一點;人類的精神護法為了確保這一點而暫時忽略了對其他存在物的關心,這是無可非議的。這項工作已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可以說是茍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們從頭做起。

一一雛克多?雨果

當人類歷史蹣跚進入*中期時,地球自然生態和人類精神生態呈現出重重危機,人與自然關系的諸多問題引發了西方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別自**代始,歷史、哲學、法律、社會學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學科的研究,都顯現出“綠色化”態勢。在社會領域,*60年代至*代,環境保護運動作為“新社會運動”(NewSocialMovements)的一支,與反戰運動、民權運動、婦女運動等一起席卷歐美,向西方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發起挑戰。改變過去主宰文學研究的“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批評立場,代之以“生態中心主義”的批評。并且在竭力完成一個“朝向以生物為中心的世界觀的轉變”。

回顧整個環境倫理學的發展歷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關“環境身份”的確定問題[4]。身份認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因而,在環境倫理上有關身份的問題同樣具有著重要的作用。用和諧的理念為環境身份問題設定了全新的歸屬,同時也為城市規劃中有關環境問題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實證基礎——當代城市環境問題的調查

認為單純的物質沒有價值的假定,使人們對待自然和藝術的美缺乏尊敬。當西方世界都市化的過程迅速發展,需要對新的物質環境的美學性進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時,認為這類觀念沒有考慮價值的說法達到最高潮*由此產生的兩個惡果是:(1)不顧每一個機體和環境的真正關系;(2)不顧環境的內在價值,而在考慮終極目的時,環境的內在價值是必須充分估計進去的。

——A.N.懷特海

正如懷特海所說的那樣,當代中國的城市化也遭遇著同樣的苦境。以下就是這樣一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和事實:①水體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大量的污水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而直接排入水體,致使水環境遭到嚴重的影響。全國有監測資料的1200多條河流中,850多條受到污染。②大氣質量嚴重惡化:城市中的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將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質排人大氣層,使大氣質量嚴重惡化。而由大氣瀉染引起的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更是直接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③固體廢物污染: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物,由于我國的固體廢物露天堆積,全國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的包圍之中。固體廢物到處堆放,不僅有礙觀瞻、侵占土地、傳染疾病,而且在自身嚴重污染環境的同時加劇了水體、大氣土壤的污染。④噪聲污染:隨著我國城市工業、交通運輸和文化娛樂事業的快速發展,噪聲擾民的現象愈發突出[5]。本文研究的實踐對策正是基于上述的環境危機,近幾十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并開始運用科學的規劃指導城市建設。結合我國實際,按照“五個統籌”以及環境保護所采用的“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總方針和總戰略,通過在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研究,城市規劃領域中應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對策:

論文百事通

(1)城市規劃編制的前期準備應將環境、人口、城市性質、城市規模、城市布局協同考慮。

這些準備工作是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資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態環境、氣象、水文等;城市的社會與經濟狀況,如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等[6];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如大氣、水體、噪聲的監測資料,固體廢物的來源與歷年累計量,對污染的治理狀況等;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與功能區劃等。(2)城市規劃應同時編制大氣、水、固體廢物污染綜合整治規劃。

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城市大氣質量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功能區劃并按擬定的環境目標計算各功能區最大允許排放量和削減量,從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氣污染的治理應根據城市的能源結構與交通狀況確定首要污染物即濃度高、范圍廣、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時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在對水污染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計算最大允許排放量并確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據我國水污染的具體情況,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應該通過改革落后的生產方式,采用少廢、無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提高污水處理效果和資源化利用率,減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處理設施,加強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終達到有效保護水資源的目的。

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環境目標落實各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與處理、處置指標體系并制定最終治理對策。目前我國許多城市處于固體廢物包圍之中,解決固體廢物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的目的是依據城市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城市規模對固體廢物進行回收處理并循環利用。進人新世紀在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中注意“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3)城市規劃編制應將整體環境“區域化”及“節點化”。

區域化就是將城市的環境放到整體的區域中進行思考,用體系和城市群的概念來分析城市環境[8]。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整體的城市,用辨證的思維來思考城市環境。

節點化就是將環境具體化,用相應的尺度來將環境形成特定的可計量模型,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應的條件,通過具體的實驗結果來進行城市的節點性刻畫。

(4)城市規劃編制中環境問題思考的途徑:

在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的結合上,根據我國實際,并以現時的技術手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將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結合得更深入一步:①在城市總體規劃或次區域規劃層次上,確立環境限制是城市或區域發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觀念,并通過對主萼的環境限制因素及潛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規模,選擇適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運輸方案。②在改造和城區重整規劃中,盡一切可能改善環境質量,包括完成基礎設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積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間和綠地,消除用地布局不當如工業與居住相鄰引起的環境干擾。③在郊區發展中,通過對非建設性用地的功能區劃,確定生態保護區和敏感區、景觀敏感區,保護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響。④在市政詳規層次上,將污水管網的設計、污水廠與環境影響評估結合起來。

4實例分析

4.1香港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策略

香港是有著巨大密度的城市,在城市規劃中很好地進行了相應的環境保護研究,并且,也提供了有顯著成效的相應策略,對于我們的城市規劃實踐有很大的借鑒價值,以下是其主要的實踐策略:

(1)降低建成區的建筑密度,盡量提供綠地以改善環境素質。

(2)將污染大以及具有潛在危險的工業遷往中心區以外的適當地區。

(3)設置紓緩區,使居民免受來自交通干線的噪音和黑煙滋擾。

(4)對近郊受采石場影響的地區加以整治,改為康樂或適當的社區發展用途。

(5)制訂一個整體的、長遠的“土地用途~運輸——環境規劃”大綱,使政府能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按照大綱的建議,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礎設施。

(6)自然環境保護策略:包括“維持現狀策略”和“執行策略”。“維持現狀策略”通過分區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執行策略”則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點為受保護地區,然后通過一個資助管理計劃,保護獨特的風景區。

(7)發展管制策略: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類別和發展形式。

(8)建設郊野以及城市公園并通過《郊野公園法》確實加以保護。

4.2反規劃之臺州案例

該項目是由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主持的反規劃實例,俞教授多年來從事“反規劃”與生態基礎設施的理論與實踐,該項目是一項從區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規劃案例。以浙江省臺州市為例,運用“反規劃”途徑,首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規劃,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統的安全和健康;應用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和方法,建立一個生態基礎設施,滿足生態防洪、生物保護、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游憩等綜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保障居民獲得的社會經濟服務一樣,區域和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續獲得生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