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20 09:02:00
導語:農村醫療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健制度,是實現農民人人享受初級衛生保健的有效途徑,對于滿足農民基本醫療需求,減輕農民負擔,解決因病致貧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最近,縣政協人口和健康委員會以促進我縣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發展為課題,開展了深入調研。現綜述如下。
一、發展現狀
近幾年,在市、縣政府領導下,在各鄉鎮政府的努力下,我縣農村合作醫療事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農戶參保率從*年的19.1%上升到*年的100%,實現了應保盡保;人均繳費金額從*年10~20元上升到*年的50元,合作醫療基數逐步擴大;市、縣投入從*年的100萬元上升到*年的1294萬元,合作醫療基金總額不斷擴大。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也因此提高了參保積極性,為鞏固和發展合作醫療奠定了基礎。我縣農村合作醫療基本保障實施福利型和控大病風險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障機制。5000元以下門診、住院費用實行鎮辦鎮管,核算段的劃分和具體補償比例由各鄉鎮自行制定,要求補償比例不低于25%;住院5000元以上醫療費用實行全縣統籌,按全額分檔計算給予補償,年補償金最高為2.5萬元,對尿毒癥、腫瘤病人第二年封頂線實行減半處理。近年來,合作醫療主管部門逐步完善各項制度,基本確保了平穩運行和收支平衡。*年受益66.51萬人次,*年受益88.70萬人次。
二、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縣合作醫療事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一是建立了較好的資金籌措機制。合作醫療基金的籌集以農民為主,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包括鎮、村企業)參與,政府給予一定扶持,并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加大扶持力度,確保合作醫療基金收繳到位并逐年增長。二是建立了新型的醫療保障機制,采取了“鎮辦鎮管”和“縣大病統籌”分級管理的運行模式,大大減輕了農民患大病時的經濟風險。三是形成醫療保障與醫療服務聯動機制,以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目標,不斷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基本醫療網絡、基本醫療隊伍三大體系建設。四是健全了嚴格的服務管理體制,形成了“政府領導,衛生主管,部門配合”的合作醫療管理體制。
三、存在問題
(一)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不順。實行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是鞏固和發展合作醫療的重要保證。目前我縣的管理模式是:由鄉鎮合作醫療管理站(屬鄉鎮政府下屬事業單位)負責轄區內的合作醫療工作,審核基金使用和醫療費用補償;鄉鎮衛生院承擔“法人”角色,對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實行考核聘用,并負責鄉村醫生的業務培訓和執業管理。目前,各鄉鎮的村衛生室已由原來的村辦村管改為由鄉鎮衛生院管理,但沒有明確應由鄉鎮衛生院的哪個科室具體管理,實際管理的網絡不暢,特別是在合作醫療基金的管理上,沒有發揮“主角”作用,醫、患、管三者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
(二)農工統籌資金收繳困難。農工統籌資金是合作醫療社會籌資的重要渠道,也是合作醫療基金的重要補充部分,其收繳情況直接影響到合作醫療基金的平衡以及參保人員醫療待遇的享受。由于大量的鄉鎮企業已轉制為股份制企業,現在的企業經營者大多強調經濟困難,加上此項收費在法律上缺乏依據,收繳工作很難開展。
(三)農民現金墊付困難,報銷周期較長。目前,我縣合作醫療的報銷方式是先由個人支付現金,再經審核后給予報銷。這樣的運作模式下,一方面,農民經濟上有一定困難,遇到患大病、重病,所需醫療費用數額巨大,籌資更加困難;另一方面,由于管理部門人員緊缺等客觀原因,農民自付現金后再到鄉鎮合作醫療站報銷的周期較長,一般都在1個月左右。群眾迫切希望能轉變支付方式,實行住院分類記帳辦法,方便群眾,減輕群眾負擔。
(四)鄉村醫生青黃不接,后繼乏人。農村鄉村醫生絕大多數從赤腳醫生延續至今,在農村基層衛生戰線上工作已有幾十年,年齡在50-60歲之間的占80%左右。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及時補充,鄉村醫生隊伍很快即將出現斷層,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對今后社區衛生的防病治病工作以及促進合作醫療發展都將帶來很大的影響。
四、幾點建議
(一)強化鎮村一體化管理,不斷增加資金投入。一是要加強對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的契約化管理,進一步明確供需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形成合作醫療管理站牽頭“搭臺”,鄉鎮衛生院“唱戲”的局面,實現鎮村醫療機構組織管理、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財務管理及藥品采購的“五個統一”。二是不斷完善制度,提高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要根據形勢的不斷變化,適度調整合作醫療的報銷范圍、報銷比例、籌資辦法和支付辦法等,使合作醫療制度更貼近農民、貼近實際,讓農民從合作醫療中得到更多實惠。三是適度提高繳費標準,擴大合作醫療基金總額。縣、鄉鎮兩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同時適度提高農民參保金額(目前的適宜標準應該是個人繳納100元左右),相應提高企業繳費金額,共同把合作醫療基金的盤子做大做實,從而逐步擴大報銷范圍和比例,盡可能解決農民50%左右的醫療費用,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二)加強對合作醫療基金的監管,確保發揮最大效能。一是對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要建立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監督約束機制,確保合作醫療基金安全,防止基金移作他用。每年的鄉鎮合作醫療基金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全部上繳縣合作醫療基金財政專戶。由縣合作醫療管理部門建立會審制,實行統一管理。每月對鄉鎮申報經費進行檢查核實,在規定時間內下撥合作醫療經費。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按不同情況預支一定備用金給鄉鎮調劑使用。二是加強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由政府對支付能力較差的純農戶和貧困人群進行相應補貼。對純農戶,可提供一定比例的合作醫療上繳數,對于貧困人群和殘疾人員給予全額撥付。三是對合作醫療基金實行科學化管理。要利用保險公司在精算、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按照基金總量對合作醫療基金實施方案中的起付線、分段補償比例、最高補償限
- 上一篇:商業專項規劃工作方案
- 下一篇:學前教育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