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農業農村意見

時間:2022-11-03 02:37:00

導語:全市農業農村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農業農村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部署,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努力實現“五年再造一個新**”的奮斗目標,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總書記視察安徽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四屆五次、六次全會和市“兩會”提出的各項任務,緊緊圍繞“五年再造一個新**”的戰略目標,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以抓百村促千村為抓手,以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為主線,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推進農業改革開放,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保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為實現“一強三大”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2.主要目標。圍繞“五年再造一個新**”的戰略目標,未來五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主要目標是:到2012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80億元,實現五年翻一番;農業增加值達4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城鎮化率達到46%。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初步形成,農村社會更加穩定、更加和諧。

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3%。

二、繼續實施“抓百村促千村”新農村建設工程

3.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各地要從實際出發,采取有效措施,廣開增收渠道,努力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加。繼續把鄉村旅游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切入點,加快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鄉村旅游大發展。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培育壯大特色支柱產業。強化集鎮規劃編制與實施,抓好農村中心集鎮和小城鎮建設,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生產要素向城鎮積聚,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科學規劃和安排好第二批示范村的建設,努力培育一批鄉村旅游、農業支柱產業、加工企業和科技帶動型等新農村建設樣板,以典型的力量推動新農村建設。力爭今年全市100個示范村率先達到“十有”目標,同時,再有150個左右的行政村基本達到“十有”目標。

4.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好新農村建設規劃,以“三清三改”工作為重點,加強村容村貌整治。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設施建設。今年重點解決9萬人飲水困難,改造通村公路500公里,全市94%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4000口。加大農村電網投資改造力度,全面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農村、農民基本覆蓋,突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確保今年區縣轄區三分之二鄉鎮衛生院和市級示范村衛生室達到合格衛生院、室的標準。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農村低保擴面提標工作,加快農村“五?!惫B服務機構建設,提高“五?!惫B的集中供養率。加快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制定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逐步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保險覆蓋面。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中職學校學生資助”政策,提高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加強中小學危房改造,積極開展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的管理應用培訓。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工程,推動農村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滿足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增加扶貧投入,確保今年實現2萬人穩定脫貧。認真落實庫區移民扶持政策,促進庫區經濟發展,移民增收。

三、加強特色主導產業基地建設

5.加快主導產業基地建設。要高度重視年初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嚴重損失,繼續把茶葉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來抓,重點實施茶葉“雙十”工程,從今年起用三年時間,依托10個左右省、市級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建設10萬畝高效生態茶園,以此促進品質的提升,推動品牌的塑造。力爭今年全市無性系良種茶園發展到8萬畝,改造低產低效茶園8萬畝,茶葉產值突破8億元,綜合系列產值突破30億元。進一步加大林種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毛竹、蠶桑、油茶、山核桃、枇杷、食用菌、菊花等特色產業、產品,做大基地規模,提高效益。力爭今年全市新發展毛竹、油茶等經濟林1.2萬畝,新辟桑園1.2萬畝。

6.高度重視“菜籃子”產品生產。加快蔬菜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精細蔬菜和高山反季節蔬菜,力爭今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28萬畝,其中大棚等設施栽培面積達4萬畝。突出發展養殖業。從今年起,重點實施養殖業“451”工程,即力爭到2012年,全市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0%,畜禽規?;B殖比重達50%,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超1000元。切實抓好生豬生產,大力發展蛋(肉)雞、土禽、菜牛、中蜂等特色養殖和無公害養殖,積極推進奶牛業的發展。加強養殖小區和規?;B殖場建設,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促進養殖業發展。

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7.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全力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125”提升行動(即到2012年,全市年營銷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達10家以上,營銷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2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年營銷收入超50億元),力爭今年全市年營銷收入超5000萬元龍頭企業達14家,其中超億元的龍頭企業達5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年營銷收入增長25%以上。千方百計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龍頭企業落戶我市,加快龍頭企業的重組、改造和升級。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加大農產品對外宣傳力度,力爭更多的優質農產品打入世博會和華東各大超市。鼓勵各類企業爭創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和國家、省名牌產品,全面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8.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專業大戶和基層組織,創辦或領辦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培育一批農民經紀人、創業帶頭人和營銷大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今年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0個,力爭到2012年全市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戶數達60%左右,通過合作組織統一經銷的農產品占30%以上,加入合作組織的農戶比當地同類型農戶人均收入增加30%以上。

五、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9.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以“三線一流域”為重點,切實抓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世行貸款和德援項目等生態工程,推進公路沿線綠化景觀帶建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爭取實施松材線蟲病三道防線工程,切實抓好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建設。積極開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開發,抓好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全市新造林5萬畝(含補植補種),封山育林515.8萬畝,中幼林撫育25.57萬畝,鞏固70萬畝退耕還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5平方公里。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普查和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山區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積極推廣天然氣、沼氣和秸稈氣化等清潔能源,推進農村節能減排。

10.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新安江、青弋江、閶江等流域的綜合治理,扎實做好月潭水庫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立項。切實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列入去年省計劃的33座病險水庫,汛前要全面完成主體工程建設任務,確保安全度汛。列入今年省計劃的52座病險水庫,各地要盡快完成工程設計和審批工作,爭取盡早開工建設。要切實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抓緊編制和完善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修訂完善防汛抗旱工作預案,落實抗旱減災長效機制。加大水毀工程修復力度,加快推進水源工程建設,力爭全年完成土石方482萬方,投工334萬個,新增抗旱機井1040眼,清淤塘壩4100處,新增蓄水池540個,改造機電灌站54座。

11.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認真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發展茶葉機械加工和茶園管理機械化,積極推廣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技術,因地制宜發展菊花、蠶桑、食用菌、箬葉等高效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積極扶持發展農機大戶,培育農機服務中介組織,加強農機安全管理。

六、切實增加“三農”的投入

12.切實增加“三農”的投入。各地要按照“三個高于”的要求,全面落實中央惠農強農各項政策,不斷加大“三農”的投入,確保每年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高于其財政性收入增長幅度,政府土地出讓金純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重要達到20%以上。市里將繼續安排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形式,重點扶持茶產業發展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新農村示范村建設等方面。加快建立資金捆綁使用和協調配合機制,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認真研究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抓住中央和省強農扶農的政策機遇,積極對接市場主體,精心編制包裝一批牽動性強的項目,加大跑部跑省力度,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增強發展后勁。

七、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13.加強農業招商引資,擴大對外開放。充分發揮**生態、物產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落實優惠政策,創新招商方式,積極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來我市發展現代農業,興辦加工流通企業和特色種養基地,不斷提高農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今年全市農業招商引資項目150個,引進外來資金占全市招商引資總額的15%。繼續辦好**茶葉暨名優農產品交易會,進一步擴大**茶葉和名優農產品在以上海為重點的長三角地區的知名度、美譽度,努力把**名特優農產品推向國內市場,推到發達地區。

八、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支撐

14.積極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堅持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五新”教育的根本,以培養新型農民、技能型農民和農村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大力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和“陽光工程”,切實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創業能力,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力爭今年全市引導性培訓農民工3萬人左右,其中陽光工程培訓8000人,培訓新型農民3000人。

15.加快農業科技推廣。緊緊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推廣有機茶生產、省力化養蠶、秸稈綜合利用、無公害畜禽和設施栽培、節水灌溉等一批集成與配套技術。繼續實施種養業良種工程,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實施范圍。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今年全市重點扶持600戶科技示范戶,引導支持80—100名農業技術人員到基層擔任科技特派員。進一步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抓緊健全相關機構和隊伍,確保必要的經費。

16.加快農村信息化和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范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建設,著力建好市、縣、鄉(鎮)三級農村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加快村級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深入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和“新網”等工程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加快建立農產品現代物流配送中心,提高農產品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能力。依托農業信息網建立網上交易平臺,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大力培育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中介服務組織。

17.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今年力爭新增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6000公頃。切實加強農產品產地監測力度,嚴格農業投入品尤其是茶葉投入品的管理,確保茶葉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實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專業化防治隊伍,推進重大植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強動物免疫力度,確保養殖業健康發展。

九、繼續深化農村改革

18.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抓緊實施農村綜合改革方案,全面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三項改革,加快建立農村工作新機制。進一步完善為民服務全程制,以村級為重心,健全三級網絡,擴大服務范圍。同時,按照鎖定舊債、制止新債、區別性質、分類處理的原則,妥善做好債務化解工作,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化解農村義務教育的歷史債務。

19.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步伐,力爭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林地的確權發證主體改革,確保今年完成集體林權改革階段性目標任務。認真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改革措施,積極推進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補償、林權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不斷消除制約林業發展的各種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激活林業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

20.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探索以土地股權化等方式分離土地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采取土地入股、租賃、抵押、技術承包和土地融資等多種形式拓展土地流轉途徑,不斷完善土地流轉辦法,實現農村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進農業規?;?、集約化經營發展。同時,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積極鼓勵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向農村延伸,依法探索多種形式的民間融資途徑,培育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爭取年內建立1—2家農村合作銀行。

十、切實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21.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全市上下都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三農”工作在“五年再造一個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覺地關心關注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堅持做到抓“三農”工作的思路不變、力度不減。各級黨委、政府都要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切實加強組織和協調指揮。主要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帶頭研究和解決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分管領導要集中全部精力抓落實,在一線指揮調度,抓點促面。各級各部門尤其是涉農部門要牢固樹立重農、扶農、富農、強農意識,切實履行好為農服務的職責。尤其是對一些涉及到跨部門、跨行業的重大事項要協同研究,齊抓共管,確保農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堅持和完善考核機制,繼續開展農業農村經濟觀摩活動,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2.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緊緊圍繞“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新家園”主題教育活動,深化“三級聯創”,大力抓好“先鋒工程”的實施,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村黨員自覺實踐黨的先進性要求,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繼續抓好“五個好”鄉鎮黨委和“五個好”村黨組織建設工作,選準配強基層黨組織。扎實做好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進一步落實“兩個大學生村官”工程,努力使每個村擁有一名大學生村干部,每個村培養一名村干部大學生,全面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大力發展農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群眾自治組織,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投勞的機制和辦法。切實做好村務公開,強化公開內容、時間、形式和程序,推進黨務、政務和村務公開上臺階。建立健全農村矛盾調解機制,加強農村社會治安,建設平安鄉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