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技術發展規劃

時間:2022-09-10 07:16:00

導語:質量技術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質量技術發展規劃

**(**—2010年)是新疆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為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優勢資源轉換,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大力實施以質取勝和名牌戰略,充分發揮質量技術監督在經濟建設中的技術保障作用,培育壯大支柱產業,提高新疆產品質量總體水平,使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促進新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的現狀、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的現狀

**期間,質量技術監督工作在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強化質量建設與治理,確保經濟建設的質量和安全,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及人身財產安全,實施名牌戰略,強化標準化和計量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質量管理不斷深入。對1140家企業(百萬元以上資產規模)建立了質量電子檔案,1000多家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909家企業取得國家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171家企業取得國家“3C”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8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85個產品獲得“新疆名牌”產品稱號,17個產品確定為國家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石河子市、奎屯市被評為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通過貫徹以質取勝工作方針,開展質量月活動,推進質量振興工作的不斷深入,在提高產品質量總體水平、淘汰落后產品、保護自然資源、推進節能降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質量監督力度明顯增強。制定重點產品質量監控目錄,建立質量“紅黑榜”曝光制度,采取分類管理、跟蹤檢查等方式,加大了對食品、建材、農資、棉花、強制認證和許可證管理產品的監督檢查力度,生產領域監督檢查覆蓋率達到90%以上;企業生產產品合格率由64%提高到74.89%。通過監督抽查,對生產或經銷不合格產品的企業提出了整改措施,督促企業確保產品質量。

3.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穩步推進。實施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形成自治區、地州市、縣鄉監管體系。通過對7609家食品企業(包括小作坊)建立質量數據庫檔案,確定了質量安全等級,實行了動態監管。強化申請、核查、檢驗三個環節管理,完成了“15類食品”(米、面、油、醬油、醋、肉制品、乳制品、飲料、調味品、方便面、餅干、罐頭、冷凍飲品、速凍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的市場準入,啟動了啤酒、茶葉等13類食品的市場準入工作,1139家生產企業取得了生產許可證書。通過對米、面、油、醬油、醋產品的監督抽查,產品合格率達到91%,比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前提高了34個百分點,其中:小麥粉和醬油的合格率分別提高了31個和40個百分點。

4.標準化工作不斷加強。標準化工作由工業和農業向環境保護、信息產業、服務業等領域拓展,從單一標準的制定,向構建產業群標準體系的方向發展;制定環保、衛生、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等地方標準499個,備案企業產品標準6359個(其中:自治區備案企業產品標準1057個),企業產品標準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完成“消滅無標準生產”目標;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產品數達501個,加快了與國際接軌步伐;制定了《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發展規劃(**—2010年)》和《自治區主要農產品目錄》;實施國家和自治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12個,地、州、縣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109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達20%,不斷地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完成了烏魯木齊“重要技術標準研究”試點城市和試點企業國家專項課題,7家企業通過“國家標準化良好行為試點企業”驗收。

5.強化法制計量,企業計量水平不斷提高。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量值傳遞體系,83個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和4個授權專業計量站通過考核,122家社會公用計量行(站)通過了計量認證,971家企業獲得了計量檢測體系確認和計量合格確認證書,25家企業獲得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依法強制檢定用于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的計量器具531.76萬臺(件)。加大對電表、水表、燃氣表計量器具的監管力度,組織開展對定量包裝商品量的監督檢查,規范了市場計量行為,為促進企業加強計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節能降耗、增加效益等發揮了作用。

6.特種設備安全運行狀況明顯好轉。履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管理職能以來,開展了特種設備的普查與整治,建立健全了特種設備數據庫和動態監管體系,以及自治區、地州市安全監察預警報告制度,安全監察網絡初步形成。定期檢驗鍋爐3.6萬臺、壓力容器3.78萬臺(輛)、氣瓶149.81萬個、電梯1.65萬臺、起重機械1.92萬臺、廠內起重車輛0.79萬輛、游樂設施1915臺。實現了特種設備設計、制造、安裝、改造、維修、檢驗/檢測和使用7個環節的有效監管,使特種設備安全運行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基本杜絕了特大或重大事故的發生。

7.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開展了查食品及消費熱點產品保人民群眾安全健康、查農資產品保春耕生產、查建筑材料保工程建設的“三保”活動,加大了對重點產品、重點市場、重點區域的專項整治和對“地條鋼”、“土煉油”、“黑心棉”等專項打假的力度。累計查處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案件77781起,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14.64億元,端掉制假售假窩點1000余個,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4077.89萬元,基本遏制了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的猖獗勢頭,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8.質量技術監督法規體系基本建立,行政執法水平明顯提高。以加強法制建設,強化行政執法監督為重點,創建行政執法案件三級審理制度,建立質量、標準化、計量、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四位一體的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全面推行質量技術監督行政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制和執法案卷評查等制度,行政執法水平及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9.檢驗/檢測技術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建立了全疆質量檢驗/檢測技術體系,重點組建了“石油化工”、“棉花”和“果蔬”等國家級產品質量檢驗中心。303家檢驗/檢測實驗室(含授權的技術機構)通過了計量認證,其中:101家檢驗機構通過了計量認證/審查認可驗收(縣級質檢機構45家、地州市質檢機構和授權檢驗站56家),22家汽車安全檢測機構通過了計量認證。完成了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試點及檢測實驗室布局工作,對建筑、公路、水利工程實驗室進行了檢測能力驗證等,檢驗/檢測技術機構的管理和檢測能力明顯增強。

10.基礎設施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通過實施《縣級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三年規劃》、《技術機構改革與發展三年規劃》和《質量技術監督系統信息化建設三年規劃》,全系統固定資產總額達到了4.76億元,與**時期末相比,增長2.86倍。可用于事業發展的資金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檢驗檢測技術機構的綜合實力得到明顯增強。

通過實施《質量技術監督教育培訓三年規劃》,全系統干部職工知識結構及專業理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開拓創新能力及依法行政能力有了進一步增強。同**時期相比,全系統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的比例,行政管理部門由60.4%提高到89.1%以上,事業單位由53.3%提高到63%以上(含工人身份),高級技術職務的專業技術人員比列由4.8%提高到了5.6%(含工人身份)。

(二)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1.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和中央關于“穩疆興疆、富民固邊”總體戰略部署的貫徹落實,新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優勢資源轉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發展重要能源及石油天然氣和重化工、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生產加工、特色農牧產品及紡織和無公害綠色食品加工、高新技術及科研開發和技術服務、民族旅游產品生產和特色旅游、向西出口加工及現代物流等六大支柱產業體系,推進棉花、糧食、特色林果和畜牧產品四大基地建設,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最大化,必須堅持以質取勝的方針,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強化質量建設與治理,發揮標準化、計量、認證認可技術基礎作用,提高產品質量總體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2.發展貿易和外向型經濟,把新疆建設成為國家面向中亞、西亞乃至東歐國家重要的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國際商貿中心,必然要求建立標準化、計量和認證認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產品質量貿易技術措施體系,應對貿易技術壁壘和檢測市場的開放,發揮質量技術監督在履行《世界貿易組織貿易技術壁壘協定(WTO/TBT)》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對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新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執法統一和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質量技術監督管理新體制。實現從生產源頭抓質量,提高服務經濟建設的有效性;從基層抓落實,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營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為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適應市場需求,擴大出口,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未建立從生產源頭抓質量的機制和科學的質量分析、質量信譽評價體系,產品質量總體水平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比較大的差距。不少產品檔次低、質量差、監督抽查合格率低,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直接影響了經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2.企業標準化總體水平低,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工業標準化工作落后于科學技術發展,農業標準化未完全形成體系,服務業、旅游業標準制定的較少,企業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比例偏低,滿足不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發展要求。標準化技術基礎功能作用還沒有在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中得到充分發揮。

3.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長期投入不足。技術機構專業化程度低、科技創新和服務于經濟的能力較弱。產品質量檢驗、特種設備檢驗、標準化研究、計量技術和裝備水平及執法裝備配置等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特別在棉花、食品質量安全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檢測能力等方面,滿足不了改革與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期間,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全局,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頒布的《質量振興綱要(1996—2010年)》,緊緊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優勢資源轉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從提高產品質量總體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入手,大力實施以質取勝和名牌戰略,加強質量管理和監督,充分發揮標準化、計量和認證認可技術基礎作用,加強檢測技術服務于經濟建設的能力,強化食品和特種設備的質量安全,進一步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增強全民的質量意識,努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促進新疆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通過實施“人才強檢、科技興檢”戰略,做到人力資源開發與事業的發展相一致。

2.堅持“全面履行職能、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原則。全面履行質量技術監督在質量、標準化、計量、纖維檢驗、食品質量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等方面的綜合管理和行政執法職能,使質量技術監督各項工作在加快新疆優勢資源轉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健康水平上體現其服務的主動性、超前性和有效性。

3.堅持“改革創新”的原則。積極推行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加強履行職責的能力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按經濟發展需求和市場規律調節行政行為,以公正、公平、科學和優質的服務實現高效管理。

4.堅持“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推進”的原則。做好規劃實施的組織、工作調整和重點建設項目論證等條件準備,開展技術機構用人制度的改革試點,健全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和機制,組織實施重點建設項目,使各項工作全面協調推進。

三、總體發展目標

建立健全從產品生產環節抓質量的監管工作機制,努力轉變管理模式、監管方式和工作作風,建立精簡高效的綜合管理體系、公正廉潔的行政執法體系、科學規范的技術保障體系和完善周到的服務體系,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和“人才強檢、科技興檢”戰略,加強質量建設與質量治理,發揮標準化、計量在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中的技術基礎作用,提高食品質量安全及特種設備安全運行的保障能力,提升檢驗/檢測技術機構的整體實力,培育和發展一批技術含量高、質量信譽好、市場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確保重點監控產品關鍵質量指標接近和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從根本上促進新疆主要支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新疆產品質量總體水平躍上一個新臺階。

四、主要任務

(一)抓質量建設,以質取勝促經濟發展

加強宏觀質量調控,從生產源頭抓質量,從基層抓落實,把工作機制從具體的事后監督把關,向引導企業自律、加強政府監管、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圍繞質量問題進行綜合治理的方向發展。大力推進以質取勝和名牌戰略實施為重點,扶優扶強,優化經濟結構。從“四大基地”和“六大支柱產業體系”建設中篩選拳頭產品,作為培育“中國名牌”和“新疆名牌”的重點,會同有關部門和企業組織制定自治區《名牌產品培育規劃》,以發展名牌產品,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和新疆經濟“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圍繞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向產品名牌延伸和產業化方向發展,促進資金和生產要素向名牌產品生產企業流動,充分發揮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示范、拉動和輻射作用,提高產品質量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期間,力爭實現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5個、新疆名牌產品150個、國家免檢產品30個的目標。

質量建設要以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質量安全、工業產品質量為重點,提高服務質量和全社會的質量意識,創新質量管理機制,加強質量工作體制和制度建設。鼓勵和推動企業采用科學的質量管理方法,通過質量認證或名牌產品認定、節能降耗、降廢減損活動、缺陷產品召回、工程設備監理、產品防偽監督管理和“質量月”活動等,使質量與效益全面提高。通過全面推行“質量興市(縣)”工作和實施政府質量獎制度,完成企業質量普查與建檔,加快質量誠信體系與質量競爭力評價體系建設,開展宏觀質量狀況分析,為各級政府的宏觀決策提供依據,降低或消除質量風險,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二)抓質量治理,規范市場質量秩序

堅持以食品質量安全為主線,認真組織好食品、農資、建材等三個重點專項整治,建立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長效機制,從源頭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活動,營造良好的消費、競爭和投資環境。制定新疆《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建立以“12365”打假舉報電話、各級申訴處理機構、網上申訴舉報受理中心和自治區打假舉報指揮中心為核心的質量安全處理網絡;建立全疆聯動、上下互通、層級負責的監督檢查新體制,形成齊抓共管打假治劣工作的新格局,規范市場質量秩序,注重社會公平。

進一步完善質量治理方面的預警制度、快速反應機制、獎勵舉報制度、行政轄區打假責任制和制假“黑名單”等五項執法打假制度。整合監督資源,搭建監督抽查工作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期間,行政執法案件結案率、案卷抽查平均合格率和責任制考核合格率均達到90%以上;生產領域監督檢查的覆蓋率達到95%以上;生產領域中重點監控產品的監督檢驗合格率由**期間的79%提高到90%以上。

(三)抓標準化及計量和認證認可工作,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

積極發揮標準化對經濟建設的技術基礎作用和規范社會的管理作用。在圍繞“四大基地”建設中,以工業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謀劃現代農業發展,制定和實施先進農業標準,充分發揮農業標準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技術支撐作用,加快農業新技術推廣,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走農業品牌之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組織實施《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發展規劃(**-2010年)》,制定種植業標準390項,畜牧業標準260項,林業標準250項,水產標準200項,農機等其它標準400項;按照一個產品一個體系的原則,建立主要農產品標準體系40個;加大農業標準化示范力度,實施國家級示范區41個,自治區級示范項目20個,地、縣級示范項目100個,使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種植面積)提高到40%以上;建立農產品標準化批發市場20個,實現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

拓寬標準化服務領域,做好環保、節能節水、旅游服務業、食品安全等方面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標準制修訂和實施工作。加強標準化研究,從單一標準的制定,向圍繞產業群體構建標準體系方向發展。加強自治區標準化信息中心和WTO/TBT通報咨詢中心建設,加大采用先進標準的力度,加快標準的制修訂速度,走高標準之路,增強市場競爭力。**期間,采用國際標準的主要工業產品數達到900個以上,90%以上規模生產企業實現標準化動態信息網絡管理,80家以上企業成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建立企業標準審查監督制度,重點清理企業制定的食品標準,提高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水平;認真做好新疆地理標志產品的申請及受理工作。

在配合“六大支柱產業體系”建設中,加強纖維、纖維制品,特別是棉花質量監督工作,保護和開發纖維資源,建立纖維質量監督管理長效機制,推動農業和紡織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棉花公證檢驗實驗室的建設速度,按國家部署完成棉花質量檢驗體制的改革,建立起先進的檢測體系,使新疆棉花檢驗手段和檢驗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為棉花產業有效應對技術壁壘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提供技術保障。完成國家毛絨纖維質量檢驗中心、國家麻類纖維質量檢驗中心和新疆纖檢業務信息系統的建設任務。

加強計量對社會和科技發展、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性技術支撐作用。完善新疆的計量法規體系、量傳溯源體系和技術保障體系,改革計量監管方式,規范市場計量行為,切實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大群眾關心的計量熱點問題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計量違法行為。全面實施計量放心工程、計量安全工程、計量能源工程和計量服務工程,加快計量信息化建設。全面貫徹國務院《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加快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和計量技術機構建設,建立起現代科學計量體系,維護計量單位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發揮計量是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柱和技術基礎作用,培育和發展校準市場,加強原材料、能源的計量管理,為建設節約型經濟和社會作貢獻。促進企業的計量檢測體系實現“設備管理”與“數據管理”相結合,使企業的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和經營管理得到計量保證。認真組織企業開展計量檢測體系認證。**期間,用于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強檢計量器具周期受檢率達到95%以上,完成新疆行政區域內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的構架研究,70%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3—5項達到國際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0%以上,90%的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通過計量保證能力評價,獲得“C”標志使用權;9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通過國際標準ISO10012:2003的測量管理體系認證。

借助國際通行的認證認可手段,提高檢測技術機構的工作質量與技術管理水平,通過制定強制性標準、招商引資中的標準化審核、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強制性認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等法制和技術手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產品升級換代,淘汰質量低劣和技術落后的設備與產品。積極推進質量體系認證,幫助企業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活動,使更多的產品通過認證和合格評定,取得進入市場的通行證。加強實驗室資質管理,規范認證機構的行為,推動檢測市場體系的建設,完善認證市場準入、退出和淘汰機制。**期間,自治區級的法定技術機構、自治區級授權建立并經考核合格的技術機構和3-4個地、州(市)級的檢測/校準實驗室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達到國內同類實驗室的先進水平;9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通過國際標準ISO9000: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重點、特色和優勢產品通過產品認證。

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建設。圍繞加快優勢資源轉換和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打造標準、計量和認證認可支持技術平臺,完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研究WTO有關規則和對策,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并組織、協調和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為減少貿易摩擦和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四)抓食品安全監管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把好食品與生產安全關

認真落實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職責,全面開展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企業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大力推進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工作。進一步探索建立“統一管理、層級負責、分類監管、重心下移”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機制,為各族群眾鑄造好食品質量安全放心工程。堅持監管和發展并舉的方針,加快推進食品質量安全的標準體系、控制體系和檢測體系建設。完成“28類食品”的生產許可證發放工作,制定新疆《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力爭將“企業自律、市場引導、行政監管、群眾監督”四位一體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建到城鄉的基層單位居委會和村一級,做到快速應對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將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降到最低。完成功能齊備、保障有力、管理規范的食品安全檢測實驗室的建設任務,為把好食品質量安全關,提供技術支撐。

從保障各族群眾生命財產和生產運行安全入手,抓好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加快建立安全監察的法規、動態監管和評價體系,嚴格動態監管。認真落實安全監察責任,特別是現場安全監察,將主體安全責任制、技術把關安全責任制、監管安全責任制和協調安全責任制落到實處。提高特種設備的檢驗率和檢驗質量,積極推進行政許可、規章體系、現場監管、檢驗機構和科技的改革創新,力爭做到減少一般事故,遏制重大事故,杜絕特大事故。**期間,特種設備使用登記率、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定期檢驗率和事故結案率基本實現100%;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指標的萬臺事故起數控制在每年0.5起以下,萬臺死亡人數控制在每年0.8人以下。

(五)抓重點項目建設,奠定事業發展基礎

建設符合國際發展趨勢,滿足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公共檢測研究與服務的檢測/檢驗實驗室,解決加入WTO后,技術壁壘、經貿、科技、以質取勝和名牌戰略、社會公共事務綜合管理和行政執法等方面日益增長的檢測需求問題。**期間,規劃建設的重點項目:

1.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

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加快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為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工業、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行政執法,以及把好食品質量安全關,提供技術保證。根據新疆的實際,建設1個國家級食品檢驗實驗室、14個地州(市)級食品檢驗實驗室、30個重點縣級食品檢驗實驗室和40個一般縣級食品檢驗實驗室。能夠按照國家和國際標準要求,進行全項目檢驗;能對有毒有害及不明物質、國內外食品安全領域的熱點問題、國內外發生的各種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具備較強的檢測與分析研究能力。

2.棉花公證檢驗實驗室建設

根據國務院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合理分布,新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棉花檢驗實驗室15個,形成年公證檢驗皮棉150萬噸以上的能力,為服務企業,提高棉花質量,促進棉花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3.質量技術監督檢測基地建設

為滿足“東聯西出、西進東出”全方位開放戰略的需要,立足新疆、輻射周邊國家和服務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檢測/檢驗的需求,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檢測基地的建設,征地150畝,建設40000m2實驗大樓和10000m2的配套建筑。項目完成后,具有計量檢定、產品質量檢驗、特重設備檢驗、檢測/校準、樣機試驗、基礎性能(環境性能、安全性能、可靠性能、電磁兼容性能等)試驗、產品鑒定、設備監理、檢測技術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等,多學科公共技術服務功能。

4.特種設備檢驗(測)能力建設

落實《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自治區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建成國家A級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技術機構、14個地州(市)鍋檢所(鍋特檢所)建成國家B或C級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技術機構,能夠按照國家技術標準,覆蓋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的各領域,在特種設備設計、生產、安裝、使用、改造、維修、人員培訓和咨詢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技術服務。

5.產品質量檢驗(測)能力建設

貫徹落實《質量法》和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加快產品質量檢驗(測)能力建設。自治區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重點開展“六大支柱產業體系”的產品、名牌產品和生產領域中重點監控產品的檢驗,檢驗能力提升到3000個產品及參數以上;地州(市)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的檢驗能力提升到500-1000個產品及參數,滿足當地主導、優勢或特色產品質量檢驗(測)需求;縣(市)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的檢驗能力提升到100個產品及參數以上,滿足當地主要產品質量檢驗(測)需求。

6.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

根據《計量法》和國務院《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的要求,結合新疆實際,完成行政區域內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的構架研究與建設。新建20—25項最高等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填補急需的計量檢測空白;新建400項以上的其它等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提高地、州(市)、縣行政區域內計量檢測能力;對已建809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實時進行技術改造,滿足國家技術規范更新后的要求。項目完成后,全疆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總數達到1200項以上,可開展“十大計量”的500種以上計量器具檢定/校準工作,全疆年檢定/校準計量器具數達到130萬臺(件)以上,計量技術水平基本實現與新疆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

7.標準化體系建設

根據《標準化法》和《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發展規劃(**-2010年)》,滿足技術發展、市場變化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新制定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地方標準1800項(其中:農業和農產品標準1500項;工業、環保、節能節水、食品安全和旅游服務業標準300項),發揮標準化對經濟建設的技術基礎作用和規范社會的管理作用。

8.節水器材產品等10個國家質檢中心建設

新建節水器材、礦產品、珠寶玉石、毛絨、亞麻、煤炭、壓力管道、低溫罐箱、起重機械和氣體監測產品等10個國家級質檢中心,滿足新疆地域特色產品、節水器材、安全環保和特種設備等質量的檢驗與監督需求。

9.信息化建設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金質工程”項目規劃,推進電子政務和產品質量電子監管,建設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信息中心網站、地州(市)行政機構局域網和縣行政機構局域網,實現質量技術監督各項業務在網上實時、高效和便捷辦公,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提高質量技術監督信息化服務的整體水平。

10.行政執法保障能力建設

全面落實“從源頭抓質量、不斷提高質監工作有效性,全面推進從基層抓落實、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解決基層單位無執法辦公用房、無執法特種車輛及應配備的執法裝備等問題,為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工作質量和效率,提供基本硬件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轉變觀念,構建服務型質量技術監督

在新的形勢下,質量技術監督工作要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工作制度,明確監管責任,實施責任追究,健全領導干部考核辦法,建立起長效機制,將有效監督和優質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在提高把關服務能力和工作有效性上下功夫,使質量技術監督工作切切實實為政府需要,為企業歡迎,為群眾信任,為社會贊譽。

加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職業道德建設,樹立“依法行政、嚴格把關、科學公正、廉潔高效、服務人民”的良好行業形象,為規范市場質量秩序恪盡職守,當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動力的技術推進器,全系統邁入自治區“精神文明行業”。

(二)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全社會的質量意識

緊緊圍繞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適應加入WTO等重點,加快質量技術監督地方法規和規章的制修訂工作,進一步完善地方法規體系。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堅持把關與服務相結合,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加強質量技術監督宣傳工作體系建設,搭建覆蓋全疆、溝通上下、聯結社會各層面的質量技術監督宣傳平臺,強化名優企業、打假治劣、依法維權和質量誠信的宣傳報道。引導消費,提高全社會的質量意識。

(三)實施人才工程,打造高素質質量技術監督隊伍

開發人力資源,建立新的用人機制,實現人才的科學管理,創造人才輩出的新格局。抓好領導干部、管理人員、執法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通過突出重點和分類培訓、構筑終身教育體制、創建學習型組織和設立人才工程基金,為質量技術監督事業全面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四)加快檢測技術機構改革與發展,提升科技水平

在體制上,按照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的原則,確立檢測技術機構的獨立法人地位,使其享有內部管理和經營自主權。在用人制度上,實行競聘上崗,建立分配激勵機制,加快走市場化道路的步伐。打破部門、行業、地區行政分割,整合檢測技術機構。進行檢測資源優化配置,使檢測技術機構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做大做強的方向發展。通過實驗室的認證認可、授權考核,加強資質建設,切實保證第三方的公正性和權威性。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設立科技創新專項基金,建立科技信息平臺和科技創新人才庫,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科技水平。實施“科技興檢”戰略,建設適應市場運作、符合政府要求、具有綜合實力的檢測技術機構。

(五)積極開展交流,加快同國際接軌與合作步伐

積極鼓勵技術機構與國內外相關機構進行合作與交流;積極組織參與國際或地區的雙邊或多邊標準化、計量、質量和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等交流活動,開發國際或地區合作項目;通過同國外權威機構與實驗室的互認,努力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全面提升技術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技術能力;充分發揮技術機構的各種優勢,走出國門、拓寬服務領域和擴大服務項目,提高國內外知名度,加快同國際接軌與合作的步伐。

(六)堅持垂管體制,確保經費供應,增強事業發展能力

妥善解決實行省以下垂管后出現的問題,按預算管理原則,確保經費供應。事業發展所需基本建設投資,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逐步解決,同時爭取中央加大對新疆扶持和投資力度的特殊政策與自治區的配套資金,使質量技術監督事業協調、持續和健康發展。**期間,堅持“經濟合理、效益優先、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科學安排事業發展建設規模,積極籌集資金力爭完成十個重點建設項目。

六、規劃實施和評估修正

本規劃是**期間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行動綱領和發展藍圖,要嚴格執行。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根據規劃要求,將規劃與具體工作安排相結合,制定相應的階段或年度工作計劃,對規劃執行情況和效果進行監督、檢查和評估,對反映的突出問題及時上報。在執行過程中發生重大變化或遇到對規劃發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根據實際情況,報規劃批準部門同意后,對其相關內容進行修正,以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