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生產規劃總結
時間:2022-02-18 03:06:00
導語:農業綜合生產規劃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章“十一五”回顧
“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業緊緊圍繞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和實現農村大變樣,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載體,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全面實現,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間,全市每年改造中低產田土8萬畝以上,高產穩產基本農田達到耕地面積的85%,連續獲得省政府“李冰杯”改田改土獎勵,其中2007年獲得“李冰杯”一等獎。年全市糧食產量176.8萬噸,實現連續七年增產,單產、總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市農業結構持續優化,糧經飼作物比發展到56:37:7,助農增收效果更加顯著。年全市種植產值預計可達85億元,比2005年增加36億元,增長70%,年平均增長11.2%;種植業增加值預計58億元,比2005年增加25億元,增長76%,年平均增長11.9%;種植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87元,年平均助農增收150元。
(二)特色效益農業快速發展。堅持以“一村一品”為載體,進一步發展壯大東部丘陵伏季水果、中部平壩優質糧油、中部淺丘優質柑桔、岷江沿岸優質蔬菜、西部山區優質茶葉的特色農業產業帶,成功打造了全省最大的泡菜、柑桔、枇杷、澤瀉生產基地,最大的藺草生產加工基地,茶葉基地占全省十分之一。新建成了區泡菜、仁壽縣清見2個“中國特產之鄉”,成為特產之鄉最集中的地區。、仁壽、洪雅、青神等4個區縣被確定為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培育縣,強縣比例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其中洪雅縣年被命名為全省首批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
(三)泡菜產業成為名片。把泡菜作為農業拳頭產品,推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強力推進泡菜產業發展的決定》和系列配套文件,強力扶持和發展泡菜產業。全市泡菜年加工量達到85萬噸,占全省的50%以上,產值40億元,實現了10年30倍的發展奇跡。市確立了泡菜發源地、主產區、核心區、排頭兵的形象,被授予“中國泡菜之鄉”稱號。泡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5個中國馳名商標,先后走上了中央全會、全國兩會代表餐桌,成為人民大會堂國宴食品。2009和年,規模盛大的“中國泡菜國際論壇”和“中國泡菜國際品鑒會”成功舉辦,泡菜享譽中外,成為的一張亮麗名片。
(四)農業標準化走在全省前列。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制定市級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標準和主要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準36個、縣級地方農業標準124項。依托各類項目每年培訓農戶100萬人次、推廣規程面積150萬畝次以上。建成全省市州一流農業質量檢測中心,配備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檢測儀器設備,順利通過省級“雙認證”。2007年,仁壽縣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枇杷標準化生產基地,開西南地區先河。年,區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食品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市6個區縣均全面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全市經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面積達到393.5萬畝,其中耕地242.8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95%,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居各市州第一。
(五)農村沼氣建設成效明顯。“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0萬口,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61%,在全省市州僅次于攀枝花市。同時,以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為紐帶,創新“一池六改”的生態家園建設模式,多次接待全國政協、農業部、省委省政府領導視察以及外國專家學者學習和考察,打造了一大批具有明顯川西民居特色的鄉村清潔工程和新農村典范,被省農業廳譽為“全省農村沼氣建設的一面旗幟”。大力推進以沼氣為核心的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全市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新農村示范片70%以上的村達到了“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標準,成功創建了36個國家級、省級生態村。2009年,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村社”活動啟動儀式在我市舉行,市農業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村社活動先進單位,是全省市州級唯一的受表彰單位。
(六)農村各項改革深入推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惠農政策,全面落實減、免和停征農業稅政策,兌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種子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一免兩補政策;規范村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加強服務性收費的監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施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增強執法能力,規范執法行為,依法維護農業生產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認真貫徹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長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積極探索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0余萬畝,占農村土地承包面積的20%以上,引進業主3000多個,投入資金近30億元,實施規模開發15萬多畝,為特色效益農業基地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全市已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50家,覆蓋農戶21萬戶,內部管理進一步規范,對農業發展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雖然“十一五”全市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們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約因素。一是農業基礎依然薄弱,抗御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有限,保持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的壓力較大,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后,農業科技創新不足。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產品基地規模化、集約化層次低,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鏈短、加工增值率低、品牌影響力弱,農民專合組織分散、弱小,與現代農業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三是影響農業發展的許多深層次矛盾和障礙并沒有消除,農業投入仍然不足,農業整體上仍處于弱勢地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比較滯后,農村民主管理的機制尚不健全,農村土地糾紛、農業投入品坑農害農、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等仍有發生,農業基層服務體系職能弱化,農村勞動力持續減少,農業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越來越大,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任務艱巨。
第二章“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也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階段。根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市“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結合全市農業發展實際,提出如下規劃。
一、“十二五”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全市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四大目標”和“創一流、出經驗”的總體部署,從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的特點出發,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改善農業發展環境,創新農業經營和管理機制,堅持確保糧食安全和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兩條主線”,堅持增產與增收、生產技術指導與農村經營管理、農業投入品監管與農產品營銷服務“三個并重”,努力推進我市由種植業大市向農產品加工強市跨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二、“十二五”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到2015年,全市基本建立起品種優良、布局合理、加工發達、產銷協調的高效農業結構和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機制,初步構建起產業化、標準化、生態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框架,農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三百”工程和三個“率先”。
——種植業助農增收100億元:始終樹立種植業助農增收的主力軍作用,依靠科技、依靠投入、依靠產業化、依靠機制創新,推動農業產業持續穩定發展、農業效益持續穩定提高、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到“十二五”末,全市農民種植業純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人均4000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其中:糧食產業收入30億元,蔬菜(含食用菌)產業收入25億元,水果產業收入25億元,茶葉產業收入10億元,油料(含花生、大豆)產業收入5億元,中藥材、藺草、蠶桑等產業收入5億元;全市種植業總產值達到140億元以上,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50%。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100萬畝: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建設生產規模集中成片,田路水電“四網”完善,良種良法集成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帶動有力,專合組織健全,社會服務配套,地域品牌知名,產品競爭力強,生產效益較高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100萬畝,其中:現代水果產業基地40萬畝(柑桔20萬畝、枇杷10萬畝、葡萄5萬畝、梨桃等5萬畝),現代蔬菜(食用菌)產業基地30萬畝(加工蔬菜20萬畝、鮮銷蔬菜10萬畝),現代茶葉產業基地20萬畝,現代藺草產業基地5萬畝,現代中藥材產業基地5萬畝。到“十二五”末,全市糧經飼作物比調整到55:39:6;培育壯大糧食、油料、水果、蔬菜、茶葉等重點龍頭企業100個,其中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20個,新增銷售收入30億元;泡菜加工量達到100萬噸,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
——建設高標準糧田100萬畝:深入開展糧油高產創建,建設優良設施、優良土壤、優良品種、優良技術、優良機械“五優”配套的高標準糧田100萬畝,增產糧食5萬噸;到“十二五”末,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80萬噸,測土配方施肥%以上,糧食良種覆蓋率95%以上。
——在全省實現“三個率先”:“十二五”內,全市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75%以上,在全省市州率先創建沼氣化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達到300個以上,在全省市州率先創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市;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200個以上,在全省率先建成“一村一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市。
- 上一篇:工業園區管委會相關職責
- 下一篇:擬訂農家樂旅游接待戶標準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