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扶貧辦工作總結

時間:2022-06-08 03:40:00

導語:農業扶貧辦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扶貧辦工作總結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積極跑辦,爭取試點,最大程度爭取財政扶貧資金;大力實施科技扶貧工程,提高貧困群眾素質;創新扶貧模式,扎扎實實推進產業化扶貧“細胞工程”;廣泛動員,發揮社會力量的幫扶作用;2010年工作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素質、開展村級互助資金培訓、實施“雨露計劃”,大力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按照“政府主導、部門組織、龍頭帶動、市場運作”的要求,從本地實際出發,大膽探索周轉項目的有效機制,大力推廣“龍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化扶貧新模式,堅持連片開發,逐步建設一批有龍頭企業帶動、有規模、有特色的扶貧集群項目片區、圍繞“新農民工程”圍繞我市四大扶貧主導產業實施,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培訓為重點,采取半培訓班,邀請專家現場指導、以“雨露計劃”為依托,搞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深入實施以奶牛、斯格豬、肉鴨為主的“周轉畜”和以棚菜為主的“周轉棚”的扶貧開發細胞工程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2009年是深入實施對第三批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扶持的關鍵一年,我辦堅持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解決全市貧困人口脫貧這個目標,堅持項目到村,扶貧到戶,堅持整村推進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積極貫徹省、市“三下鄉”活動領導小組的指示精神,落實各項扶貧政策,規范項目管理,創新工作機制,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努力使全市扶貧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積極跑辦,爭取試點,最大程度爭取財政扶貧資金

2009年,我市260個貧困村扶貧開發工作全部啟動。到目前,我市共爭取財政扶貧資金總計5555.5萬元,比2008年4887萬元增加362萬元,增長7.4%,其中勞動力轉移培訓資金377萬元,科技培訓資金59.18萬元。全省10個以獎代補縣,我市阜城、饒陽兩縣被省評為扶貧開發以獎代補先進縣,各獲獎勵資金150萬元。

二、大力實施科技扶貧工程,提高貧困群眾素質。

1、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素質。一是舉辦培訓班,邀請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授課,并深入到貧困村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服務,為農民提供科學技術信息,把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二是我們把棚室種植、防治棚室蔬菜病蟲害、畜禽飼養管理等知識印制成“明白紙”,發放到貧困村、貧困戶手中,廣泛深入開展送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下鄉活動,深受農民群眾歡迎。三是多次組織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到外地參觀學習。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全市共組織交叉學習及外地參觀學習431次,組織政策和技術講座132期,參訓人員達15300人次,受益群眾達3.5萬人;印發技術服務材料5.2萬份。

2、開展村級互助資金培訓。為了有效緩解貧困農戶發展所需資金短缺問題,2006年起我市開展“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簡稱“互助資金”)的試點工作,目前,互助金試點擴大到86個貧困村,得到了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貧困農戶的歡迎,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村生產發展資金不足的矛盾。為了使更多的貧困群眾了解互助金,我辦及各縣扶貧辦開展互助金培訓學習,共舉辦講座及培訓11次,培訓5820余人次。

3、實施“雨露計劃”,大力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我辦依托全市30個培訓基地,把“規范管理,提高培訓轉移的質量”作為考核各基地培訓資格的重要指標,建立競爭機制,實施動態管理,加強跟蹤服務,提高培訓質量。2009年,我市爭取勞動力轉移培訓資金377萬元,涉及完成培訓轉移4934人,參訓學員95%以上通過初級技能等級鑒定,并全部安排了就業崗位,轉移就業率達到100%。

三、創新扶貧模式,扎扎實實推進產業化扶貧“細胞工程”。

按照“政府主導、部門組織、龍頭帶動、市場運作”的要求,從本地實際出發,大膽探索周轉項目的有效機制,大力推廣“龍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化扶貧新模式,堅持連片開發,逐步建設一批有龍頭企業帶動、有規模、有特色的扶貧集群項目片區,帶動貧困戶興業脫貧。我市扶貧縣組建各類扶貧合作社57個,4萬多個貧困戶成為合作社社員。重點扶持以奶牛、斯格豬、肉鴨為主的“周轉畜”和以棚菜為主的“周轉棚”。一是奶牛產業。采取武強托牛所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周轉奶牛養殖。對奶牛養殖我們實行了“四統一分”的管理模式,即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產品銷售和分戶飼養,實現奶牛養殖的規范化運轉、標準化生產,既能保證奶源質量,又能保證養殖戶有穩定收益。2009年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安排148萬元發展奶牛470頭,涉及740個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二是斯格豬產業。利用國家級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扶貧龍頭企業河北省裕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京安分公司的帶動作用,在8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參照縣)實施斯格豬“周轉”扶貧工程。在飼養模式上,借鑒武邑縣朱洼村養殖模式,引導貧困戶建養殖小區,適當集中養殖能繁種母豬、分戶育肥仔豬,并為養殖戶提供“五統一”服務(即: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供應種豬、統一防疫治病、統一免費配種、統一保護價回收),確保斯格豬“周轉”扶貧工程的順利實施。同時,與沼氣池建設相結合,以養促建,以建保養,改善貧困戶養殖生態環境。2009年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安排435.59萬元發展周轉豬項目,其中斯格種母豬3119頭(2008年完成574頭),涉及貧困戶1596戶,戶均收入增加3000元。我辦已組織有關部門完成了2009年價格聽證會,組織貧困戶搞好圈舍建設,斯格豬已發到貧困戶手中。三是肉鴨養殖產業。以武強正大公司為依托,按照政府、銀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五位一體”的模式,建成集飼料加工、種鴨孵化、肉鴨飼養、屠宰分割、羽絨加工為一體的肉鴨一條龍產業經營體系,帶動貧困戶發展肉鴨養殖。通過養鴨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全面的技術指導,并負責鴨苗的發放和成品鴨的保護價回收,降低市場風險,保護貧困戶利益。2009年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安排351.285萬元,新建鴨棚21.65萬平方米,引進鴨苗457.2萬只。,涉及貧困戶1132戶,戶均增收3500元。四是蔬菜產業。大力發展以設施蔬菜為重點的“周轉棚”。尊重農民意愿,利用當地優勢,按照“市場+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培育典型,建設產地市場,發展合作組織,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在種植形式上,日光溫室、春秋大棚、小拱棚、露地菜多樣并舉。2009年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安排482.71萬元發展溫室棚175個占地415畝,涼棚1486個占地3764.8畝,小拱棚390畝,露地菜3240畝,涉及貧困戶3137戶,戶均增收6000元。

四、廣泛動員,發揮社會力量的幫扶作用。

從2008年開始,我市安排128個單位包括93個市直單位、26個大中型企業,9所大中專院校幫扶我市128個貧困村,確保了幫扶單位覆蓋率達到100%。我辦對128個幫扶部門定期調度,組織幫扶單位開展社會幫扶工作,2009年,省市幫扶單位共投入社會幫扶資金859萬元,組織外出參觀2300人次,邀請專家到貧困村技術指導75次。大大推動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有效的推進了貧困村的新農村建設,使廣大貧困群眾受益。同時圍繞“新農民工程”把先進實用技術最大限度地交到農民手中,為農民群眾提供科技、政策、市場、項目等多方面的信息,有效增強了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提高農民素質搞培訓。

五、2010年工作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1、圍繞“新農民工程”圍繞我市四大扶貧主導產業實施,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培訓為重點,采取半培訓班,邀請專家現場指導,外出參觀等多種有效形式的技術服務,提高貧困村農民素質。

2、以“雨露計劃”為依托,搞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積極探索,創新機制,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充分利用全市30個培訓基地,搞訂單培訓,確保培訓一人就業一人,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3、深入實施以奶牛、斯格豬、肉鴨為主的“周轉畜”和以棚菜為主的“周轉棚”的扶貧開發細胞工程,創新扶貧機制,扶持發展扶貧扶貧專業合作組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服務,提高貧困戶組織化程度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快貧困戶脫貧出列,為貧困群眾引資金、上項目、扶企業、促加工、降風險、提效益,通過扶貧開發,形成縣有龍頭企業、村有主導產品,戶有增收項目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