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工作要點

時間:2022-08-28 03:11:06

導語:農業農村發展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發展工作要點

2014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市有關農業農村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總要求,圍繞加快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以“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為抓手,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動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業農村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實現金市農業總產值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6%。

一、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一)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選擇1個鄉鎮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下半年在全市鋪開。開展農民房屋產權、農戶宅基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試點。按照市統一部署,在我市先行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根據市改革試點工作安排,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農戶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土地股份制改革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權建設用地流轉試點。

(二)深化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權制度改革長效機制,鞏固林權制度歐革成果,依法維護承包者的承包權益和林權權利人合法權益。繼續完善山林確權,加大糾紛調處力度,強化林權流轉管理,規范林權流轉行為,推進林權抵押擔保貸款。進一步完善果園經營權確權和流轉變更登記工作,推進果園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

(三)開展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在全面核實現有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基礎上,開展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晰工程產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適應市情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機制和良性運行機制。先行選擇1個鄉鎮開展試點。

(四)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管理。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加快推進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防止和糾正擅自處置集體資產資源、侵占集體收益的行為。健全農村集體財務預決算、收入管理、開支審批、資產臺帳和資源登記等制度,嚴格農村集體資產承包、租賃、處置和資源開發利用的民主程序。推動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先行選擇1個村開展試點。

二、抓好觀代農業產業建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

(一)培植壯大優勢特色產業。著力培植蔬菜、煙葉、臍橙、西甜瓜、茶葉、白蓮、仙草、畜禽、特種水產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推進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擴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力爭2014年蔬菜面積達到14萬畝,其中大棚蔬菜0.5萬畝;煙葉種植面積2.8萬畝,收購煙葉8.45萬擔;臍橙種植面積13.5萬畝,新增0.5萬畝;大棚西甜瓜面積1萬畝,新增0.19萬畝;茶葉面積0.9萬畝,新增0.45萬畝;白蓮面積1.6萬畝,新增0.2萬畝;仙草面積0.65萬畝,新增0.3萬畝;生豬出欄41.66萬頭,蛋雞養殖50萬羽;特種水產產量超過4155噸。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力爭全市新增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2個以上。著力打造一批集生產銷售、園林施工、生態觀光為一體的苗木花卉基地,力爭新增苗木花卉基地3000畝,新增速生豐產林1.5萬畝,新增高產油茶林5000畝。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產品深加工業。引導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與合作社、生產基地對接,形成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力爭全市農產品加工率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

(三)加怏現代農業承接平臺建設。抓好本市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精品示范點。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和物流體系建設,積極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倉儲物流、冷鏈物流、連鎖直銷、農超對接、展示展銷等新型流通業態和現代營銷方式,拓寬農產品進入國內外大型市場渠道。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依托我市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打造一批“農家樂”、休閑農莊、觀光采摘園等具有特色的休閑農業景點。

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農業轉型發展

(一)大力培育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對與主導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農戶多、效益高、潛力大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著力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集群發展。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龍頭加工企業,推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力爭全市新增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新增3000戶,農戶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戶均同比增收15Y0以上。

(二)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專業大戶,突出地方產業特色,重點發展一批糧食、蔬菜、煙葉、臍橙、西甜瓜j茶葉、白蓮、仙草、畜禽、特種水產等種養專業大戶。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種養專業大戶登記注冊成立家庭農場,力爭新增家庭農場38家,支持種養大戶以資金、土地、技術等要素入股發展合作農場。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推進示范社建設,進一步提高合作社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年內新增農民合作社52家,新增入社農戶2000戶。

(三)加大新型農民培育力庋。加大農業職業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培養造就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依托“陽光工程”、“金藍領工程”、“雨露計劃”等農民培訓項目,繼續組織實施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力爭年內培訓農民達3萬人次。

(四)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培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組織,逐步建立市、鄉、村三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年內力爭全市農村承包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萬畝以上。加強基層農業公益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村級服務站點建設。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強化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技術協會等服務功能,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有效服務。

四、強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后勁

(一)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增加“三農”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通過貼息、獎勵、風險補償、稅費減免等措施,帶動金融機構貸款和社會資金更多投入農業農村。

(二)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鼓勵開發適合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不斷提高涉農貸款比例,將涉農信貸投放情況納入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和綜合考評體系。積極發展水稻、臍橙、生豬、林木等大宋農產品保險,擴大柑橘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設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擴大涉農擔保業務。整合資源資產,推動龍頭企業上市,借助金融資本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對優勢特色產業生產、加工、貯藏等環節中的難點、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或委托攻關,加快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集成,力爭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加強鄉鎮農技推廣后備人才培養,充實鄉鎮農技推廣隊伍。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搞好新品種展示,確保農業用種安全。積極推廣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業新機具,加快經濟作物、畜牧業、水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機械化進程,重點推進水稻、果業全程機械化。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完善農村聯網基礎設施,抓好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

(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完善市、鄉二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研究“政府+新型經營主體+農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實施市、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項目。開展農業綜合執法標準化建設工作,力爭列入全省標準化建設點。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研究“政府+農業投入品經銷商+新型經營主體+農民”的農業投入品監管體系。大力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等創建活動。組織丹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活動,推進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曰常抽檢,增加監測頻次,完成上級抽樣任務,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抓好重大動物疫病春秋“兩防”,實現“兩個努力確保”目標。堅決制止臍橙早采,杜絕染色行為。

(五)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全面完成23座一般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小(二)型黃金與礤頭坑水庫建設前期工作。加快主要支流治理項目建設,推進3個2013年-2015年規劃內的九堡圩、清溪圩、沿壩圩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設。推進沙洲壩鎮、葉坪鄉山塘整治項目建設。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力推進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百座“五小”水利工程,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0.8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2萬畝。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六)強化用地需求保障。全力保障蘇區振興發展用地需求。繼續開展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工礦廢棄地復墾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三項試點。嚴格耕地保護和土地管理,堅持集約節約用地,探索實行工業用地與單位產出、效益評估相結合的工業用地供應制度,提高工業用地準入門檻。

(七)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監測預警、應變防災、災后恢復等防災減災體系,提高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質災害、動檀物疫病防控和減災應急處置能力。加快推進農村氣象信息服務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與能力建設,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提高氣象為農服務水平。

五、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推進城鄉互惠共榮

(一)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力爭完成8640戶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任務。充分用好扶貧資金,加大對特困群體危舊土坯房改造的扶持力度。加強建房質量監管,提升改造質量與安全水平。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重點完善集中改造點水、路、排污(水)、電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二)推進和諧秀美新農村建設。按照村容美、生態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社會和諧、家庭鄰里和諧、黨群干群和諧“五美四和諧”的總體要求,堅持鎮村聯動發展,抓好128個和諧秀美新農村村點(其中省批村點83個,市縣自建村點45個)建設,力爭打造5個人口集中居住、產業集聚發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農村綜合體和10個組團式、生態化的和諧秀美社區。加快推進25戶以上自然村通組公路和農村電網改造,解決出行難、低電壓的問題。抓好黃柏示范鎮建設。

(三)大力開展扶貧攻堅。以精準扶貧為核心找準貧困戶,探索建立扶貧救助專項基金,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深入開展整村推進扶貧工作,進一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推進移民扶貧搬遷,有序引導扶貧人口由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向市區、工業園區、中心集鎮轉移集聚。強化對口支援、定點扶持,抓住部委對口支援和省級領導“四個一”組合式扶貧機遇,抓好規劃、對接,服務等工作,用足用好對口幫扶政策,爭取部委和省直單位的更大支持。

(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城鄉社會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提高圩鎮的人口承載和集聚能力,引導農民進城入鎮就業創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重點解決好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將進城落戶農民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繳納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保障進城農民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促進有能力在城鎮合法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加強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落實“單獨二孩”生育政策,進一步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

六、加強農村生態保護和建設,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一)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為重點,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積極實施山、水、田、林、路等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村莊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完善“戶分類、村(居)收集鄉(鎮)轉運、市處理”的農村垃圾運行體系,落實完善農赤保潔員制度,適當提高農村保潔員待遇,逐步提高農村生活走圾集中處理率。加快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10.8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二)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實施國家水保重點建設工程,爭取綿江項目區水保生態修復工程等試點項目擴面增量,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平方公里。開展5條“民生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萬畝。

(三)加強森林城鄉建設。以“發展生態產業、建設森林城鄉”為抓手,著力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創建。統籌贛江源地區及其干支流的生態建設和水資源、天然林資源保護。以“三縱三橫”為核心,提升通道綠化水平。力爭全年完成造林綠化面積2.57萬畝,建成森林鄉鎮2個,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及和諧秀美新農村建設,抓好8個以上村莊綠化示范點。通過封、改、補、造,及時更新造林,著力改善林相,提高森林質量。

(四)積極開展低碳農業示范。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建立重點區域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檔案。大力推進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和農村沼氣建設,2014年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0.05萬個、小型沼氣池50處、大中型沼氣工程1處。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綠色植保農藥減量技術,積極推廣“豬一沼一果(漁、菜)”、生豬高床養殖節水減污、生物發酵床等生態種養模式,切實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七、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確保農村改革發展穩步推進

(一)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扎實有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推動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建設,選優配強帶頭人,抓好新一輪村“兩委”換屆,力爭更多農村優秀人才通過選舉進入村“兩委”班子。積極推行“按薷設置黨組織”的工作模式,擴大農村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強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級組織運轉和基本公共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加強大學生村官和農村村民小組長、黨小組長的培養使用。抓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維修改造。積極開展“三培兩帶兩服務”活動,發揮農村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先鋒模范作用。抓好農村基層反腐倡廉教育,進一步規范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履職行為。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腐敗行為。進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機制,規范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大力加強村民理事會建設,有序發展民事調解、文化娛樂等社區性社會組織,發揮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作用。

(二)創新農村基層治理服務。加強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和管理,完善服務功能,規范便民服務行為。加快制訂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引進城市社區管理理念,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加強對農村“三留守”的關愛和服務。充分發揮“三送”干部作用,做好農村信訪、人民調解等工作,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糾紛。學習和推廣“楓橋經驗”,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平安農村創建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宣傳教育,著力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