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大會講話詞
時間:2022-06-08 09:21:00
導語: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大會講話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今天,我們召開由市、縣、鄉、村四級干部和農業特色產業帶頭人參加的特色產業發展大會,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統一起來,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根本,順應天時地利,順應市場經濟規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個發展特色產業的新高潮,力爭把特色優勢做到最大化,早日實現富民強市的目標。按照市委、市政府討論的意見,我講四個問題。
一、為什么要發展特色產業
我市既是一個農業大市,又是一個農業弱市。加快科學發展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加,沒有農民和農村的富裕,的科學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實現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改變農村的貧窮落后面貌,必須從的實際出發,必須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的客觀條件和現實依據,必須把光熱水土資源的比較優勢發揮到最大。可以說,發展特色產業是的優勢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選擇。
首先,具有發展特色產業的鮮明優勢。發揮比較優勢是經濟學的一般原理,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調整的重要依據。發展經濟必須深入地研究比較優勢,科學地把握比較優勢,充分地發揮比較優勢。到工作幾個月來,給我最深刻的影響就是獨特的自然條件。既有山高溝深,立地條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條件嚴酷的一面,又有光熱水資源豐富,海拔低,全省無人能比的上江南一面。復雜的自然稟賦構成了資源的多樣性,天然地構成了發展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是唯一的產茶區,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國油橄欖的最佳適生區,在全國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澤之艷品質之優,同樣無人可比。因此,在我看來,滿眼都是特色和優勢,到處都是財富和潛力。無論是從自然條件、生態環境,還是光熱資源、生物資源來看,發展特色產業的條件在全省獨一無二,無人能及,在全國也是得天獨厚,優勢明顯。發展經濟就必須順應天時地利,順應市場規律,依據比較優勢,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把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特色產業做到最大化。
其次,廣大人民群眾具有發展特色產業的強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國最貧窮的地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長期位列全省十四個市州之末,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強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和實現這一愿望,不僅關系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而且關系到我們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的鞏固,是對我們的執政能力、發展能力、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考驗。在幾個月的工作中,所到之處,我深深地感到,廣大人民群眾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的愿望十分強烈,而且已經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縣碧口鎮李子壩村、禮縣雷王鄉山坪村、康縣陽壩鎮宋溝村、武都區城郊鄉渭子溝村、成縣陳院鎮大埡村、文縣尚德鎮、武都區馬街鎮等一批依靠特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目標的典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通過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大發展。千百年種糧貧窮依舊,但發展特色產業,才實現脫貧致富,這個道理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思。面對落后的現實,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面對資源優勢和特色,作為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地擔負起發展特色產業的組織領導責任,把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強烈愿望轉化為我們抓特色產業的決心和信心,轉化為抓好特色產業的政策和措施,轉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覺行動。我們的各級干部都要有這樣一種認識,不發展特色產業,我們就愧對一方山水,不會發展特色產業,我們就愧對自己的崗位,特色產業發展不起來,我們就愧對一方百姓。
第三、發展特色產業符合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生態、和諧、富庶,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務。加快科學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發展特色產業。
首先,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特色產業,既是經濟建設,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拉動經濟增長;又是生態建設,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時又是人文建設,可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和諧發展之路,是“多贏”的發展之策。
其次,特色產業開發,體現了全面發展的要求。特色產業開發,縣縣有優勢,縣縣有特色,不僅各縣區、鄉鎮、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實際,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可以帶動的全面發展。
再次,農業特色產業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和資源消耗型經濟,全市工業的50強中其中有36戶是礦業企業。就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言,工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不可再生的資源,總有枯竭的時候,而農業特色產業資源,只要處理好建基地、強龍頭、深加工、創品牌的關系,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環利用,永續利用。所以,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內涵式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
二、用什么樣的思維指導特色產業的發展
特色產業發展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全市農業基礎條件最好的區塊并不一定是特色產業發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條件嚴酷的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得好,農民收入增加得快。經濟上的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貧窮,觀念上的貧窮和發展能力水平上的貧窮,發展特色產業不僅要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投資等客觀性要素,更重要的是發展模式、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轉變思維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確把握的基本市情,順應天時地利,順應市場經濟規律,揚長避短,把自身優勢轉化為市場需求,使我們的特色優勢與兩個市場對接,形成大項目、大產業、大市場、大園區。把自身優勢最大化就是要改變傳統的自給自足生產模式和生產方法,從背著“糧食包袱”抓農業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把優勢做優,把特色做特,延長產業鏈條,把“三農”這個繞不過的“難點”,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轉化成為快速崛起的“亮點”,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把農業這個安天下的產業,轉變成富天下的產業,把的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買成錢,轉化為財富。
具體到發展特色產業方面,確立新的思維就是要從思維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實現六個轉變。
一是由高山平川種植冬小麥一種模式,向順應天時地利、發展特色經濟片帶轉變。就是要徹底打破千百年來種糧為主的傳統農業模式,打消害怕沒糧吃的思想顧慮,從全球全國的市場來看,有錢就有糧;從的實際來看,種小麥產量低,效益差,且銹病嚴重,退出小麥生產不僅不會影響國家的糧食生產,而且是對糧食安全的貢獻;從特色產業發展得好的一些茶葉專業村、蔬菜專業村的發展實踐看,改變了種糧為主的傳統種植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問題。
二是由低產低效粗放式的傳統產業模式向高產高效的優勢產業轉變,就是要發展特色農業、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增強農業的比較效益。
三是由小而雜、小而弱的模式向一縣一品或數縣一品轉變,向一個縣就是一個大園區轉變,向大基地、大產業、大項目轉變,不斷擴張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一縣為主,跨縣輻射,建成若干個特色鮮明,規模較大,產業聚集度較高的特色經濟片帶,為產業化經營創造條件。
四是由千百年來以糧為主的農耕模式向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發展農業轉變,向經濟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轉變,掌握駕馭市場經濟的主動權。
五是由賣原料向賣產品轉變,實現由農向工的互動轉變,就是要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開發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消費需求大,市場競爭能力強的品牌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創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產自食向出口創匯轉變,使經濟增長方式由外延式擴展,向內涵式提高轉變。在農產品數量、質量、安全、效益和生態上下功夫,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川水地都要實現萬元田,山地實現雙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種糧食的山坡地塊要全部退下來,種植特色經濟,我們優勢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發山的財,不能愧對這樣一方山水。
三、發展特色產業的任務目標是什么
實現特色產業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號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而是要落實在具體的措施、具體的辦法上。實現最大化就是規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體來講,就是“十百千萬”的奮斗目標,即建成十個百萬畝工程,樹立百面發展旗幟,實施五個千人到村,培育一萬個特色產業重點戶示范戶。
1、建設十個百萬畝工程,壯大產業規模。特色產業發展是規模和效益的共同體,規模和效益相輔相成,但規模是前提和基礎。沒有規模就沒有足夠的市場份額,就不能主動地調節市場,增強競爭能力,也就很難產生真正的效益、較高的效益。因此,發展特色產業第一位的是把產業規模做大。“十一五”時期,我們要著力建設十個百萬畝工程,即300萬畝核桃,200萬畝花椒,100萬畝中藥材,200萬畝馬鈴薯,140萬畝區域特色產業(30萬畝油橄欖,30萬畝銀杏,20萬畝茶葉,10萬畝蠶桑,50萬畝優質蘋果),新增生態林120萬畝,出欄商品豬100萬頭,牛羊飼養量100萬頭(只),雞飼養量達到500萬只,蔬菜達到50萬畝。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資源條件的鄉村都要大力發展水產業。使適宜發展特色產業的縣、鄉、村整體覆蓋,實現特色產業規模最大化。縣、縣要建成全國核桃大縣,要建成全國花椒大縣,要盡快建成全國核桃第一大市,全國花椒第一大市。
2、樹立百面旗幟,加強分類指導。認真研究建立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分類指導體系,要按照三江一河谷區、地區、及高寒陰濕地區三大塊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發展重點及近、中、遠期發展目標,拿出指導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具體方案,提出不同的發展模式,總結和樹立一百個發展特色產業的鄉鎮和典型村,作為旗幟和樣板,讓典型說話,見賢思齊。提出諸如茶葉專業村的文縣李子壩模式,康縣宋溝村模式,蔬菜專業村的文縣尚德鎮田家壩村模式,兩當縣楊店鄉豆坪村模式,組織農民宣講團,以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以鮮活的發展經驗,啟迪全市農民的智慧。既要抓一縣一品的大產業,又要抓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區域性特色產業,不斷培育特色產業新的增長點。
3、實施“五個千人(戶)到村”,提升服務水平。加快特色產業發展,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而是要在幫助指導,提供服務上下功夫。具體來講,就是要組織好“五個千人(戶)到村”,把對特色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和扶持服務落到實處。
一是千所農民科技學校創辦到村。要依托現有的職業教育、社會教育資源,創辦不少于1000所農民技術學校,根據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對農民進行大規模、有針對性的培訓。
二是千名科技人員服務到村。要轉換農業科技部門的職能,按照產業配置資源,把市、縣、鄉三級農業科技人員全部配置到特色產業第一線去,作為科技特派員,每人定點到一個村,一定五年不變。把科技人員的報酬與產業的效益掛起勾來,實施雙向承包,實現合作雙贏。同時要聘請院士、博導等頂尖級專家擔任我市特色產業顧問,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聯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幫助指導到村。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分管領導、農口各部門全體干部、鄉鎮全體干部都要定點聯系一個村,幫助指導村委會理清發展思路,爭取項目資金,把幫助和指導特色產業發展的情況作為干部考核,評優、選拔使用的重要依據。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養到村。要分產業、按區域,確定不少于1000戶科技示范戶,培養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為發展特色產業的樣板戶,成為壯大特色產業的帶頭人。
五是千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到村。要認真總結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經驗,探索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000家,基本覆蓋各個特色產業,覆蓋各個區域和生產、加工、營銷各個環節,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
4、培育一萬個特色產業重點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特色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能人經濟,種植養殖業如此,營銷加工環節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產業的規劃布局,分產業、分區域、分年度,著力培育一批發展特色產業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萬個發展特色產業的重點戶、示范戶。這些示范戶既要有種植業的示范戶,養殖業的示范戶,也要有加工業和營銷的能人大戶,通過重點戶示范戶的成長壯大,促進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能人大戶集中,使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出來,形成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在特色產業發展中,龍頭企業是核心和關鍵,它能夠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能夠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關系,避免市場風險,提升產業競爭力。要樹立抓特色產業首先是抓龍頭的意識,通過發展龍頭加工企業,促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
要圍繞特色產業規模的擴大,大力興辦各種類型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改變目前龍頭企業“低、小、散、弱”的狀況,促進龍頭企業向“大、高、外、強”的方向發展,切實把龍頭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的轉化增值,帶動農村種養業和其它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條,開拓產品市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創辦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引進大企業獨資經營,發展外向型經濟,同時啟動民資民智,扶持培育當地能人大戶,依托民營經濟把龍頭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各縣區要盡快興辦至少三到五戶龍頭加工或出口創匯企業,要有出口產品,取得自營進出口權,提升我市特色產品的等次和質量,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產品認證注冊,加強標準化生產。隨著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積極推進特色產業的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積極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產品質量標準,使我們不但成為標準的執行者,而且成為標準的制定者。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以標準創品牌,靠品牌拓市場,向品牌要效益,創立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
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綠色食品認證體系。高度重視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原產地域保護認證、GAP認證、GMP認證工作,使更多的特色產品獲取市場通行證。各縣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個農產品的綠色或有機認證,注冊三個以上農產品商標。通過農產品注冊認證,爭創品牌,打開市場通道,為農產品的大范圍流通和加工增值創造條件。
7、完善市場體系,搞活特色產品流通。市場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關鍵環節,完善的市場體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農產品,統籌發展城鄉農產品專業市場,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基礎,加快建設一批具有現貨交易、期貨定單、網上拍賣、物流配送等現代化功能的高標準、高效益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進一步增強集散能力,為農產品銷售打開通道。參加廣交會、農業高科技博覽會、農業博覽會等“節會”,打通銷售渠道,建立外銷網絡。同時,我們要立足花椒、核桃等產品舉辦大型節會,把各方面的物資和生產要素“請進來”,激活物資交易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努力將建設成為特色產業的富市,綠色食品工業的強市。
四、如何加強對特色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
要實現特色產業的最大化,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工作措施,舉實招,出硬招,真抓實干,務求實效。
1、把“五個一”責任制落到實處。實現特色產業最大化,我們已經具備了天時地利。關鍵是要各級干部來抓,靠廣大人民群眾來干。要按照確定一名領導干部掛帥,成立一個專門班子,選好一個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學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辦法的“五個一”責任制,把抓特色產業的任務落實到市、縣、鄉三級領導干部身上,落實到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產業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特色產業開發。每個優勢主導產業都由一名市級領導主抓,由一個或幾個部門配合。縣、鄉兩級也要按照“五個一”責任制的要求,組建抓產業的班子,明確領導的分工和責任,領導干部抓特色產業的責任、任務、目標要向全社會公布,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各級干部抓產業的成效,要通過行政考核和技術考核兩項考核進行檢查監督,獎優罰劣,形成鮮明的導向。
2、把分類指導具體化。認真研究建立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分類指導體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壩河谷區(主要是縣沙灣以下到區、縣、縣)、丘陵盆地地區(主要是縣、縣、兩當縣)、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陰濕地區(主要是、縣、縣)三大塊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發展重點及近、中、遠期發展目標。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嚴波同志學習,像同志抓核桃產業一樣,撲下身子,深入鄉鎮村社、田間地頭,和農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導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具體方案,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和幫助。既要抓一縣一品的大產業,又要抓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區域性特色產業。不同片帶、不同區域要根據氣候特點確定主導產業;川壩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區如何抓,要有具體措施;富裕鄉鎮如何做,貧困鄉村、民族鄉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辦法。根據各個產業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進行指導,抓住關鍵,抓住要害,促進發展。
3、把各類資金整合起來。由于我市財政困難,農業特色產業開發方面的投資比重偏小,與加快特色產業開發很不適應,今后必須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動大發展方面多動腦筋、多想辦法。把財政支農資金、扶貧資金、兩州一地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農業項目和其它方面資金等七項資金有效地整合起來,向特色產業開發集中,形成合力,加快發展。對整合資金問題,市政府要拿出一個具體辦法,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原則,以加快特色產業為目標,采取各顯神通、各盡其責、各計其功的辦法,形成集中使用與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縣(區)、各部門都要充分認識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氣下定決心狠抓特色產業開發的重要意義,以大局為重,事業為重,盡其所能,服務和支持特色產業的發展。
要創新投入機制,既要爭取國家投資、銀行融資,更要注重啟動民資、招商引資,實行國家、集體、個人、外商投資一齊上,努力改變投資主體單一的局面,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引導、金融投資為支撐、招商引資為渠道、農民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體制。鼓勵農民以土地等其他農業生產資料方式,科技人員以知識產權,企業以資金等形式聯合投資,實行股份制經營,走“企業+農戶+科技人員”的產業化經營道路。真正把行政推動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驅動這只看不見的手都硬起來,以大投入促進大發展。
同志們,實現特色產業最大化是富民強市的千秋大業,是加快科學發展的根本大計。發展特色產業的主體力量是人民群眾,關鍵因素是各級干部,通過這次會議的召開,希望全市上下能夠振奮精神,群策群力,開拓進取,掀起特色產業大發展的新高潮。各級領導干部要從一般性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從接待應酬中解脫出來,從會海中解脫出來,從抓實事入手,深入到特色產業的主戰場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狠抓落實,打開局面,把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抓出實效,為富民強市目標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
- 上一篇:電大教育和發展工作會發言稿
- 下一篇:縣發展和改革局季度總結和目標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