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建筑展與公共藝術項目研究
時間:2022-09-19 08:54:08
導語:國際建筑展與公共藝術項目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埃姆歇公園國際建筑展所處的歷史背景和區域振興訴求,從整體策劃中整理出引入藝術作為手段進行區域社會、經濟、生態方面提升的策劃方案,進一步解讀在策劃指導下根據當地獨特空間環境進行創作的公共藝術項目,總結出在策劃和項目兩個層面上,藝術在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由此初步得出應將區域振興策略與多元形式的公共藝術有機結合,以發揮藝術對區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結論。
關鍵詞:埃姆歇;公共藝術;社會;經濟;生態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美化空間、凝練精神,多作錦上添花之用。在當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藝術能否為城鄉發展服務,又如何為發展中面臨的區域社會、經濟、生態問題雪中送炭,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埃姆歇公園國際建筑展中的公共藝術項目作為德國魯爾區以重建為目的在藝術領域的首次探索成果,為藝術在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發展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提供了實踐經驗和策略指引,給予我國建設美麗的新城鎮以藝術的啟示。
1埃姆歇地區概況
魯爾區位于德國西南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作為德國最大的城市群,曾以歐洲最大的工業區之一而聞名。它的工業歷史開始于14世紀,以煤炭首次在地表開采為標志。到了18世紀和19世紀,采礦和鋼鐵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隨之形成了包括礦井、焦化廠、鋼鐵廠和礦渣堆在內的工業景觀(圖1、圖2)。延續了150年工業歷史的埃姆歇地區是德國魯爾區中以重工業為標志的區域。直到20世紀70年代,工業蔓延、煙囪遍地還是這里常見的景象。1960年,魯爾地區發生了煤炭過剩危機,10年后又發生了鋼鐵行業危機,導致該地區的工業遭遇重組,許多礦山和工廠相繼關閉,從前代表蓬勃生機的工業景觀轉眼成了無人問津的棕地,亟待新生。埃姆歇地區作為其中受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也面臨著工業衰敗、工人失業、生態惡化等一系列尖銳的社會問題(圖3)。這是工業時代的隕落,也是振興的開始。
2埃姆歇公園國際建筑展——藝術介入區域修復建設
埃姆歇公園國際建筑展(IBAEmscherPark)項目,是由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政府部門規劃和建立的。該項目旨在通過德國長期以來的國際建筑展傳統,以重建工業衰敗地帶、再生被污染的棕地、提升魯爾區整體面貌為目的,來展示和促進區域發展(圖4)。在卡爾·甘澤爾(KarlGanser)教授①的帶領下,埃姆歇公園國際建筑展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策劃并完成了埃姆歇河沿線120余個重要項目。項目主要從埃姆歇河整治、工業景觀修復、廢棄工業設施的再利用等幾個方向來進行區域的改造和提升。作為德國首次引進藝術作為區域復興手段的IBA,在項目推進期間,主要負責人與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設計師們通過交流合作,探索和制定了一系列以文化藝術推動建設的計劃。這些計劃依據區域空間資源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提出了許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本文嘗試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更新計劃按照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側重方向進行了分類整理,讓藝術在IBA中表現出的作用更加鮮明的同時為在其中建設的公共藝術項目做一個初步的定位。
2.1社會措施——關注區域文化與創新
IBA在進程的后期引入“文脈理論”(KontextTheorie)作為社會政策的理論指導。這種觀點認為,要將建成區的修復看成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強調區域空間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連續性,以尊重人的精神積淀和維護社會結構穩定為前提,借助景觀、公共藝術、文化設施等設計項目對區域內部空間進行綜合性設計,融合實體空間與精神存在,達到個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由此,IBA開始關注城區、街區和鄰里關系的內生潛力,利用社區關系網絡將失業群體包容進項目中,或在個別項目中針對特定群體的需求進行更新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區域發展的壓力。IBA開展了名為“感受創新”(InitiativeErgreifen)的激勵計劃,引導市民開展集體創新行動并提供資金支持。計劃開始后的5年間,在IBA覆蓋的地區中——通常是典型的魯爾工人集中居住區,共有18個項目通過這一計劃得以實現。這張社區關系網絡在空間秩序和人文環境的提升中連接得更加緊密。在關注社區群體的同時,對于社會和經濟問題較嚴重的“具有特別更新需要的城區”(StadtteilenmitbesonderemErneuerungsbedarf)②,IBA也從“文脈理論”的角度采取了行動[1]。
2.2經濟措施——激勵區域文化產業發展
在IBA規劃項目的推進和負責人卡爾·甘澤爾教授的推動下,工業遺產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經生態修復的空間中,新觀念也逐漸在社區居民心中逐步發展起來。特別體現在IBA青睞于引入區域特色文化和藝術的元素進行改造提升的方案。埃姆歇地區也因此吸引了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建設者加入,進一步激發地區創造性和想象力。一方面IBA開展各具特色的單體項目激勵社會創新[2],聯結起區域中具有標志性和紀念意義的煤礦、工廠以及帶有典型“包豪斯”風格的采礦業協會大樓,探索工業遺址的文化價值。隨后,一大批工業遺跡和工業棕地被改造成為文化景觀,面向當地居民以及世界各地參觀者開放。工業文化遺址在不斷更新中重新定位自己在就業和旅游市場中的位置,從而推動區域整體的提升[3]。
2.3生態措施——催化區域自然過程
IBA把生態作為區域經濟環境復興的重點,推進了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使得被工業化嚴重破壞的景觀再次具有生態功能。具體的,IBA打造了貫穿埃姆歇地區東西南北的綠廊,極大地改善埃姆歇河流域的周邊環境,為當地居民增添舒適的休閑空間。與此同時,IBA機構對于向社會征集的創意項目也具有較高的可持續性要求,表達了對生態環境負責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喚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作用。在IBA制定的眾多改造計劃中,“Landmark-enkunst”(“LandmarkArt”)是首次嘗試建筑師與藝術家合作的計劃,目標是重新定義曾經以工業遺跡為標志的整個地區[4]。在此之前,魯爾區幾乎所有關于工業景觀的未來規劃都沒有考慮到這種可能性。面對工業化產生的生態破壞的困境,藝術和文化開始作為修復劑加入自然過程。“Landmarkenkunst”計劃在魯爾地區的山區和礦渣堆上鋪設了一個藝術設施網絡,不僅可以作為全景視點覆蓋周圍景觀,還可以作為地標和整個地區的視覺參考點。
3埃姆歇公園國際建筑展中的公共藝術項目
3.1“通往天堂的階梯”————藝術凝聚
社會文化精神在“具有特別更新需要的城區”的蓋爾森基興市俾斯麥區,一座礦渣堆覆蓋在前萊茵爾貝煤礦原址之上。礦渣堆是由煤炭和礦石開采過程中移除的覆蓋層或鑄造廠的熔爐產生的副產品轉移堆積而產生的[5]。赫爾曼·普瑞格恩(HermanPrigann)③在1998年至1999年期間對其進行了設計研究和改造提升(圖5)。完成改造后,游客能夠沿著環繞礦渣堆的路徑上坡。中間攀登的過程模擬一段從低洼森林到樹的天際線,再經過一片高山池塘,最后攀登到天空的旅程。最后一段礦堆頂部的臺階通向“天際線”(Himmelstreppe)——一個高12米、重18噸,由35塊從已拆除的礦井中取出的混凝土板構成的堆垛。從進入礦堆到“天際線”的整個空間構成,組成了完整的“通往天堂的階梯”。參考新石器時代的人將火作為其社會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普瑞格恩將記憶、火、能量、警告標志和慶祝活動的觀念融入其中。對于埃姆歇地區乃至整個魯爾區來說,煤礦開采是能源的供應基礎,由火轉化而成的能源則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在這里,普瑞格恩將火視作現代工業文明的催化劑。工業區的火燃燒舊時代,也照亮新時代。普瑞格恩選擇將篝火納入開幕式,為作品帶來原始意境中與火的關聯,以填補作品本身沒有燈光裝置供夜間照亮的空白。礦渣堆的工業象征被自然逐漸取代,新的“階梯”鋪設在曾經的火焰上。基于公共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藝術語言被作為手段為工業遺址蒙上薄紗。但在埃姆歇后工業景觀的背景下,過去工業的形象與現在人們周圍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普瑞格恩的作品和礦廠的少數遺跡讓社區居民意識到,那段火熱的工業時代不曾遠去,而是成為了當下美景的一部分。
3.2“四面體”——藝術寄托經濟發展夢想
“四面體”(圖6)項目是德國建筑師、城市規劃師沃爾夫岡·克里斯特(WolfgangChrist)④在作為IBA城市規劃部門專家組成員期間接受的委托。該項目位于博特托普(Bottrop)的一座由礦山的廢石堆放而成的人造山頂部。建設其上的“四面體”,在“工業文化之路”中也因龐大的體量和醒目的結構起到了地標的作用[6]。項目主要由信息標志牌和四面體構筑兩部分組成。作品的信息標志牌(圖7)提供了一個關于“四面體”的體驗設想和解讀建議:畫面中有一個戴著頭盔和靴子、攜帶著一個等邊三角形的有翼人影的輪廓。他飛行的軌跡猶如從夢想的實現,到生產力的巔峰,再到最終的毀滅。畫面中的文字部分在避免了對畫面上這位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的遭遇進行破壞的同時,也省略了對當地煤炭行業軌跡的評論。這一信息意圖說明,相較于去除工業化的成果,IBAEmscher所展示的結合藝術和建筑創新的礦渣堆修復技術和后工業景觀美學是一種進步趨勢[6]。“四面體”由外部幾何構筑、懸掛式樓梯和三個平臺構成。為避免公眾將當代建筑的解構主義趨勢與引起魯爾經濟結構變化相關的不穩定形式相聯系而產生消極的共鳴,克里斯特最終選擇柏拉圖式實體中結構最穩定的四面體,作為作品的外在形態。當游客進入“四面體”沿著樓梯攀登而上時,其開放的側面和懸掛的樓梯給人一種升入天空的感覺。同時,微風或降水會直接穿過構筑物,讓人感覺到暴露在環境中。在氣候較溫和的日子里,游客會感受到大氣的相對溫度,以及隨著季節變化的自然景象。在這些方面,“四面體”依靠自然來實現其美學效果。克里斯特的“四面體”凝聚了工業文化地標的精神力量。一方面,由內而外地通過穩定性結構與不穩定的感知去講述魯爾工業經濟發展的夢想與現實;另一方面,從簡單的形式中創造使人能夠深入體驗自然的結構,體現了IBA在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上的走向。
3.3梅赫滕貝格山(MechtenbergHill)提升計劃——藝術探索生態農業前景
梅赫滕貝格山(MechtenbergHill)是蓋爾森基興唯一的自然高地,在德國的古代傳說中被稱為“蓋爾森基爾欽最高峰”。在“Landmarkenkunst”計劃帶來的影響下,原本保留著工業化人造環境中難得的天然山丘,也被認為可以拿來做更多的分析和利用。1992年,在一次由景觀設計師、規劃師和居民參加的設計研討會上,討論了有關山丘改造提升的各種策略。兩年后,綠、黃、藍三種顏色的“地毯”覆蓋了山坡。這三種顏色的“地毯”由草、油菜和褐飛虱編織而組成。7月底植物開花后,農民將六個菱形的形狀犁入收獲的土壤中,以更新空間效果。進一步的,在最長軸上,豎起了一個白色的帆布遮陽篷,以標記通往山頂的軌跡。這一項目在帶來大量游客、增加當地收入的同時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適合用于景觀藝術的植物種類有限;其次,多變的天氣條件使得運營方很難把握植物的最佳觀賞期以及觀賞期的延續時間。伴隨著這些不確定性的,是項目的投入和產出無法保持利于發展的平衡。例如,在1994年,這些植物只開花兩周。此外,與大地藝術相比,涉及使用生長植物材料的“繪畫”將風景如大尺寸畫布一般使用,只能從空中窺其全貌,更遑論游客。然而,在項目持續了兩年后,IBA決定繼續這一想法,并啟動名為“LandArtGalerie”的項目。“LandArtGalerie”提出每年將在曾被集約農業使用過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壯觀”的設施。這一舉措通過高效農業的布局和種植,改善土壤結構,獲得生態價值。IBA在1999年區域的整體項目告一段落期間決定繼續對這一動態自然過程的探索。當然,創作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所涉及的風險要比簡單地設置靜態對象大得多。這一具有挑戰性的藝術不是將意外或不可預測視為令人厭惡的干擾,而是將其視為見證導致未知結果的過程的機會[4]。
結語
在埃姆歇公園國際建筑展致力于改善區域整體的社會、經濟、生態問題時,來自藝術的力量在其設計和實施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地藝術家普瑞格恩創作了“通往天堂的階梯”,以火元素為切入點,找到埃姆歇地區社會文化的共鳴。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克里斯特,在設計“四面體”時從穩定的外在結構與不穩定的參觀感受中描繪出對于地區經濟發展路線的美好展望。梅赫滕貝格山上的升級行動,致力于挖掘自然生態的藝術價值,同時讓藝術以動態自然過程的挑戰性去檢驗區域發展的決心。多元的公共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為區域的振興發展提供助力。德國空間規劃學教授克勞茲·R·昆斯曼(ProfKlausRKunzmann)⑤在評價IBA的成功經驗時提出,“創新與美學、社會和生態質量管理聯系在一起,并與思想開放的利益相關人之間能夠進行深入的溝通,就能夠將棕地轉變為集空間靈感和創新為一體的場所[7]。”IBA正是通過一系列與藝術融合的大膽創新,才能收獲豐富的意外之喜。盡管德國埃姆歇地區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的更新過程是個特殊案例,但作為德國首次有藝術介入的區域整體規劃,或許能為藝術如何應對區域發展中需要面臨的諸多問題提供參考。目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面臨著一系列城鄉發展、人居環境優化等問題,亟須切實可行的提升方法。但是如何把他國經驗應用于本國實際,仍需各方人士深入探討。
作者:張新宇 裘昀 徐博群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筑學院 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筑學院 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筑學院
- 上一篇:住宅現場施工技術與安全風險管理對策
- 下一篇:包裝機械設計新方法和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