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內科門診患者的效果觀察研究

時間:2022-09-08 09:19:36

導語:心內科門診患者的效果觀察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內科門診患者的效果觀察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全程動態疾病管理在改善心內科門診患者軀體癥狀、負性情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9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45例)與對照組(45例),研究組接受全程動態疾病管理,對照組僅在門診的時候接受優質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軀體癥狀、負性情緒、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結果干預前,研究組、對照組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CL-90評分、SAS評分均顯著下降,研究組各項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提升情況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心內科門診采用全程動態疾病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軀體癥狀、負性情緒,且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值得應用。

關鍵詞:全程動態疾病管理;心內科;門診;軀體癥狀;負性情緒

心內科門診接收患者多病情復雜、發病速度快,且中老年患者居多,對臨床管理造成較大難題[1]。心內科患者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情反復,加之患者治療信心不足,治療依從性較差,導致疾病控制效果不佳。此外,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流行趨勢呈持續增高趨勢,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已占疾病病死率的40%左右[2]。隨著心內科門診就醫人數顯著增多,門診工作量增加,患者對門診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規管理雖然能滿足心內科門診需要,但是其管理方法單一、管理缺乏針對性,導致患者滿意度較低。全程動態疾病管理屬于延續性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根據心內科門診收治病例疾病類型、疾病嚴重程度等,為患者提供動態、準確的評估,但目前關于其臨床應用價值的報道研究比較少,潘揚[3]將全程動態管理模式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結果表明該護理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提升服藥依從性,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運動能力,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當前臨床關于全程動態疾病管理在心內科門診患者中具體應用價值的系統性研究較少,對此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內科門診于2018年1月開始試實施全程動態疾病管理,效果確切,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45例)與對照組(45例)。研究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18~69歲,平均(44.87±3.76)歲;其中高血壓15例,冠心病12例,室性早搏9例,心律失常5例,心肌炎4例;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19例,Ⅲ級23例,Ⅳ級3例;受教育程度:小學與以下14例,初中11例,高中與中專14例,大專與以上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18~70歲,平均(44.91±3.80)歲;其中高血壓16例,冠心病12例,室性早搏8例,心律失常4例,心肌炎4例,心律不齊1例;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17例,Ⅲ級26例,Ⅳ級2例;受教育的程度:小學與以下12例,初中13例,高中與中專15例,大專與以上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心功能NYHA分級、受教育程度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經過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家屬均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1)美國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Ⅱ~Ⅳ級,均為心內科門診收治病例[4];(2)知曉本次研究并自愿參與;(3)精神正常、可正常交流、理解醫護人員指令和要求;(4)全程積極配合,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2)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意識不清者;(3)中途失訪者;(4)不愿參與本次研究者,精神異?;蚰δ墚惓U?;(5)血液系統疾病、器質性疾病或中轉上一級醫院者。1.2方法對照組患者,僅在門診診療時接受相關知識講解、注意事項教育等;協助患者進行排隊、掛號、候診與就診、劃價收費、接受相關的檢查及辦理入院手續等;全面、系統地評估患者個體狀況,明確其心功能分級,積極監測病情變化情況。研究組除此之外接受全程動態疾病管理,具體如下:(1)心內科醫護人員接受相關培訓,了解全程動態疾病管理的方法、流程及教育內容等,患者建立門診檔案時,將全程動態疾病管理的相關內容告知并獲取患者同意后,統一建檔,留取其基礎信息如姓名、性別、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并和患者所處社區醫院進行溝通和交流,與社區醫療單位為患者協同提供全程動態的疾病管理;醫院指派??漆t生常駐社區醫院、微信群等跟蹤隨訪,明確掌握患者的治療進展、疾病情況、心功能等,建立完善的健康檔案,每周對患者的心功能變化、癥狀及體征等進行1次隨訪調查,并且記錄在冊,改正治療重點與干預重點,針對性地改變疾病的治療計劃;(2)與社區醫療單位一同舉辦心血管疾病健康知識講座,與患者、家屬學習疾病相關知識、注意事項、飲食原則、運動方案、早期康復知識等,叮囑患者家屬每日記錄患者院外治療及康復情況,根據記錄結果實時調整干預計劃;(3)出院后加強患者出院后隨訪,指導患者每月進行一次門診隨訪,全面評估患者身體狀態,詢問患者感受,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治療方案;(4)通過微信、電話等多種形式與患者、家屬及時保持聯絡,叮囑家屬每日協助患者測量血壓,告知心血管疾病可能會引發的相關并發癥,告知其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針對病情發生惡化者及時與醫師聯絡采取對應處理或前往醫院接受相關診療。動態管理3個月后進行效果評價。1.3觀察指標(1)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5]:量表包含軀體化、強迫癥狀、憂郁、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偏執、恐怖、敵對、精神病性9個因子評價,共計90個問題,每題0~4分代表無明顯癥狀、輕度、中度、較重及嚴重,分數越高表明軀體不適感越強。(2)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6]:量表包含20條癥狀,每項1~4分,分數≥50即為存在焦慮癥狀,輕度:50~60分;中度:61~70分;重度:>70分。(3)統計兩組護理滿意度,通過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7]評估,包含19個條目,滿分95分,評分>85分為非常滿意,67~85分為一般滿意,<67分為不滿意,滿意度=(一般滿意+非常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4)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作出評估,評估包括8個維度: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8個維度生理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滿分為100分,當評估分值越接近滿分則代表著患者生活質量越好,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1.4統計學方法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x±表示,符合正態分布,以t檢驗分析對比;計數資料使用%表示,以χ2檢驗分析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SCL-90評分及SAS評分比較干預前,研究組SCL-90評分、SAS評分、SD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CL-90評分、SAS評分顯著下降,研究組各項評分改善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3.33%)高于對照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兩組生活質量比較采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對兩組的生活質量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近年來心血管病患者逐漸增多,成為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心血管門診中患者多為中老年,且患者多伴有各種突出的心血管軀體化癥狀,如胸口疼、肩膀疼、身體乏力等,這些癥狀與患者某種心血管疾病加在一起,容易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也容易使患者出現一些心理問題[8]。根據相關研究[9]表示,全程動態疾病管理可以完美解決上述問題,可以確保心內科門診患者的治療效果,對其實施全方位護理。全程動態疾病管理通過長期、持續、漸進的干預、指導及管理,不僅可發揮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動性,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及配合度,同時對預后改善有積極作用。臨床醫生在干預的過程中,在每周評估患者的心功能等情況,并在患者每個月復查中對其階段性治療情況、病情變化及進展等進行準確判斷,轉變上一階段的干預方法,針對本階段指導患者飲食、運動、治療等,不僅更有針對性,同時對于患者而言,在不同階段的干預方式不同,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與干預,提高生活質量。研究組患者SCL-90評分為(82.10±28.6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132.19±33.2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本研究結果看出,全程動態疾病管理有助于提高心內科門診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心內科門診病例數較多、疾病類型亦相對復雜傳統管理,雖然當下形式能滿足醫院正常運行,但是管理質量較差,影響患者預后。而全程動態疾病管理的實施側重于患者出院后的干預,通過疾病隨訪監測、藥物指導、定期隨訪等,借助電話、微信等社交軟件,有助于動態了解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從而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根據WHO指導,生命質量不僅是個人感受到的軀體、心理、社會等方面良好適應狀態的綜合測量,同時也是其滿意度、幸福感及滿足感的表示[9]。通過全程動態疾病管理,責任醫生每周與患者溝通、交流,指導其生活注意事項、放松心情,并且每周對患者的心功能、體征與癥狀等進行評估,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治療方式心中有數,同時可及時解決患者對疾病的困惑,緩解其壓力。研究組SAS評分為(40.00±5.16)分低于對照組(46.58±5.2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本研究結果看出,全程動態疾病管理能減輕患者焦慮癥狀,改善患者不良的負性情緒。分析原因為,全程動態疾病管理的實施,能從不同角度為患者提供科學的管理,干預過程中通過開展講座、借助互聯網等,能提高患者對疾病與治療方法的認識,糾正患者錯誤及不正確的認識,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護理服務。另由本研究結果還可得知,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心內科門診患者對全程動態疾病管理模式滿意度更高,可能是因該護理管理措施可更加有效地緩解患者軀體癥狀,減輕抑郁、焦慮情緒,故患者更加滿意。同時研究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評分健康均高于對照組,在護理后研究組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比對照組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本研究發現,全程動態疾病管理能提高心內科門診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全程動態疾病管理的實施能針對心內科門診收治疾病特點,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學的干預模式,能彌補常規管理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利于患者恢復。綜上所述,在心內科門診患者的治療、管理中,采用全程動態疾病管理有助于減輕其軀體癥狀、負性情緒,同時可降低各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顯著意義,且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為這方面的護理開拓了新的發展方向,護理應用價值高。

作者:程亞楠 蘇凱 單位: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臨床服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