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創作特點分析
時間:2022-07-20 08:26:27
導語:鋼琴曲創作特點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圍繞中國傳統樂曲創作技法在不同時期與鋼琴曲創作的融合特點進行了分析,并從古典弦樂思維與鋼琴多聲特性相互融合、民間“織體”音樂思維等中國傳統樂器“復合功能和聲”技法的應用、強烈民族自信心的融入、我國鋼琴曲的獨有意蘊四個方面,分析了不同類型中國鋼琴曲的特點。
【關鍵詞】中國鋼琴曲;古典弦樂思維;“織體”音樂思維;復合功能和聲
據《續通考》記載,公元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第一臺鋼琴進入中華大地。但此時的鋼琴并不是現代意義的鋼琴,只能作為鋼琴的雛形,且實際演奏價值較低。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國家的現代鋼琴才作為一種成熟的工業品流入中國。但從1842年開始到晚清末年、民國初年,我國本土主流樂器依然以弦樂器為主,優質曲目較少。從民國開始至今,我國的鋼琴曲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中國鋼琴曲特點鮮明,具備分析價值。
一、中國傳統樂曲創作技法在不同時期與鋼琴曲創作的融合特點
中國鋼琴曲的創作時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一,1915年~1930年。在1915年,我國第一首鋼琴曲《和平進行曲》由近代作曲家、語言學家趙元任創作而成;在1916年,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創作了《哀悼引》《小夜曲》等鋼琴曲目。這個時期內,我國原創的鋼琴曲目普遍具備一個特點——對西方鋼琴曲的模仿痕跡十分嚴重。總體而言,在20世紀10年代~20年代,我國的鋼琴曲并沒有任何中國古典音樂的內容,談不上將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技巧、演繹思維融入其中。這一時期的作品中,盡管也有《新霓裳羽衣曲》這種依據中國古代故事創作的鋼琴曲,但同樣沒有任何與中國傳統樂曲有關的創作內容,實際上是“披著中國文化外衣”,本質還是西方內核。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初始階段出現這種情況實屬正常,表明西方鋼琴文化還未能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效融合。到了1930年,我國音樂家對鋼琴這種樂器的認知水平有了本質性的提升。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原創鋼琴曲為賀綠汀所創作的《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樂曲具有十分濃厚的中國意蘊,整首作品的結構為“三部曲”形式,十分質樸的旋律中處處體現著優雅、優美,所塑造的“牧童”形象具有極強的特點和鮮活的生命力。不僅如此,《牧童短笛》創造性地應用了中國傳統音樂獨有的“復調”技法,這為后來的復調式中國鋼琴曲井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基于此,《牧童短笛》被認為是具有獨特中國風格的鋼琴曲開始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總體而言,這個時期內的中國鋼琴曲以模仿西方鋼琴曲為主要特性。但在積累的過程中,中國音樂家開始注意中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的和聲技法、結構設置、布局調整的融入,表明中國的鋼琴曲創作開始“有只屬于我們的特點”。其二,1945年~1960年。這個時期內,我國很多音樂家、作曲人走遍祖國各地,探尋各地音樂創作文化、傳統樂器與鋼琴的融合方式,很多代表性的鋼琴曲既能夠體現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之美,又能夠展現人民群眾的質樸情懷。比如丁善德在1950年所創作的《第一新疆舞曲》具有十分強烈的時代特性:第一段旋律原本是戴愛蓮所作的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歌舞曲《馬車夫之歌》中的一部分,體現新疆人民群眾在舊社會的生活之艱難。第二段主調部分由丁善德獨立創作。該段旋律充滿了“振奮之情”。這是因為新中國的成立令全國各族同胞歡欣鼓舞,人民群眾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體現在旋律方面,該段鋼琴曲的節奏明顯加快且能夠令人感受到“激昂”。到了第三段,悲憤、亢奮的情緒逐漸消退,旋律重新回到標準的“民族舞曲”模式。這種轉變預示著新疆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終將掃平一切障礙,進而在不久的將來迎接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三段鋼琴旋律層次遞進、情感控制恰到好處。而這樣的中國鋼琴曲的創作風格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極具代表性,絕大多數作品都具有這樣的特點。除此之外,丁善德創作的《兒童鋼琴組曲》《快樂的節日》《第二新疆舞曲》等作品中將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五聲調”音樂結構以及“織體”音樂結構與鋼琴演奏技法進行了完美融合。無論是“五聲調”還是“織體”,實際上都是中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的“復合功能和聲”創作形式的組成內容。這種創作方式的最大特點在于:基于樂器模仿自然世界中的聲音,由此創作而成的樂曲是“真實之音”,而并不是“人為創造之音”,即“融入自然”和“模仿自然”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所創作的樂曲自然也存在高下之分。事實上,進入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家們開始探索基于鋼琴這種樂器實現“復合功能和聲”的嘗試,關于該部分將在下文進行詳細分析。其三,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鋼琴曲的創作不再“制式化”,“敘事風格”開始多樣化。具體而言,很多作曲家開始大膽嘗試“突破創作禁區”,將鋼琴與其他音樂元素融合,希望創新出前所未見的鋼琴曲。總體而言,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鋼琴曲的特點可以進行如下劃分:第一,創作思維呈現出多元特點,作曲家在“堅持中國民族文化優先”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對其他文化的融入,使得新的鋼琴曲創作風格頻出,對新的音響結構的嘗試也從未停止。第二,作曲家對西方音樂文化的理解角度和深度出現了新的變化——注重對西方音樂文化本質的挖掘,希望了解西方音樂人創作鋼琴曲時具有哪些行為習慣,他們的腦海中究竟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感。因此,在西方社會已經流行了多年的鋼琴曲體裁,包括即興曲目、奏鳴曲目、回旋曲目等相繼被引入中國,而中國的作曲家們卻并沒有如民國初期一樣盲目模仿,而是探索新一輪次的東西方音樂文化融合渠道。
二、基于“復合功能和聲”的中國鋼琴曲創作特點分析
(一)將古典弦樂思維與鋼琴和聲相互融合的中國鋼琴曲創作特點
弦樂器是中國古代的主要音樂演奏樂器,包含琵琶、古琴、古箏等均形成了獨特的中式演繹思維。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我國的音樂演奏形成了“五聲調”體系,即宮、商、角、徵、羽[3]。但在鋼琴及西方文化真正開始影響中國人之后,鋼琴演奏的大小調和聲體系便開始對中國的弦樂五聲調體系進行沖擊。如果能夠將這兩種體系合而為一,不僅意味著中國的作曲家能夠通過鋼琴創作出專屬于中國的音樂曲目,還意味著諸多中國古典管弦樂能夠與鋼琴搭配,在鋼琴原本就十分完善的音系中增加獨屬于東方文化的古樸、清脆、柔和、空靈。比如上文提到的《第一新疆舞曲》創作過程中,丁善德為了通過鋼琴模擬出新疆手鼓能夠呈現出的音色,經過多次嘗試,最終確定“小二度和聲”的音色與之最為相似,故在最終定板中予以采用。同樣地,王建中在創作《百鳥朝鳳》鋼琴曲的過程中,需要展現出“鳥群的叫聲”,經過多次嘗試后,最終確定了小二度的和聲音程能夠替代鳥群鳴叫。總體而言,基于鋼琴本身的聲調體系無法生成諸如鳥叫、手鼓搖動過程中呈現出的聲音,但融入中國古典弦樂的演奏思維,通過改變部分音色的方式,使鋼琴曲中呈現出空曠、熱烈,“聲音雖在眼前但發出聲音的實物卻在十分遙遠之處”的縹緲之感,這便是中國古典弦樂演奏思維與鋼琴演奏技法相結合后,在中國鋼琴曲中呈現的特點之一。
(二)基于民間“織體”音樂思維的中國鋼琴曲創作特點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民間音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織體”指代音樂聲部的組合方式。比如音樂曲目可以同時兼顧旋律與和聲,這便是“主調音樂”;同時兼顧旋律與復調,便是“復調音樂”。而在同一首音樂曲目中,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可以同時存在。將這種民間音樂中的“織體”思維與鋼琴演奏相結合時,本質是“將中國傳統音樂追求旋律線條美”的理念融入鋼琴演奏技法,并通過鋼琴的“多聲特性(一般認為,鋼琴的最大特征為:這種樂器能夠發出多種聲音,而多種聲音相互搭配,還能夠產生更多的聲音,相關的‘搭配’已經形成了一種鋼琴演繹思維)”,拓寬中國民間音樂的聲域。比如著名的中國鋼琴曲《梅花三弄》的初始段落中能夠明顯聽到旋律及和聲。二者之間存在“主次之分”——旋律受到了和聲的烘托。通過這種演繹方式,原本由古琴演奏的《梅花三弄》轉變為鋼琴版本之后,曲目開篇呈現出的意境更加深遠。如果從“織體思維融入”的角度進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鋼琴版的《梅花三弄》開篇段落恰到好處地融入了“織體”音樂思維——運用鋼琴的和聲對旋律進行烘托,意味著對主旋律進行了“突出”,這種鋼琴演奏模式完美契合“主調織體”的最大特性——“突出旋律性”。道理相同,王建中改編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一首鋼琴伴奏曲[4]。既然是伴奏曲,那么整首鋼琴曲本身都應該起到“烘托”的作用,而眾星拱月中的“月”便是這首歌曲的演唱者。在具體呈現出的曲目效果中,演唱者的聲音軌跡與鋼琴曲的聲音軌跡大部分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為“演唱者的聲音是鋼琴曲的一部分”,故鋼琴曲烘托演唱者的聲音,也是一種主調織體形式。
(三)融入強烈民族自信心的中國鋼琴曲創作特點
進入千禧年之后,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逐漸復蘇,在近代被國人摒棄的傳統文化正在找回曾經的榮光。基于此,中國鋼琴曲開始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調,以強烈的民族自信心作為旋律,向世界展現出中國的新面貌——中國鋼琴曲開始出現了獨有的意蘊。比如中國傳統文人墨客注重“寄情于山水”,而作曲家則注重將山水等大自然的聲音融入到曲目之中,使曲目具備更大的力量。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作品便是《黃河大合唱》。盡管冼星海創作的這首巨著并不是鋼琴曲,但“九曲黃河怒浪騰,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宏大力量注入《黃河大合唱》之后,對無數中華兒女起到了強烈的激勵作用。受此影響,其他作曲家的思維得到了激發。比如王建中在創作鋼琴曲《瀏陽河》的過程中,在開篇部分直接演奏出了浪花翻涌奔騰的意境,能夠使聽眾在甫一聽到旋律的瞬間,腦海中便能夠浮現出瀏陽河的美感。總體而言,基于鋼琴“寄情于山水”是中國作曲家的獨有情懷,創作出的作品鐫刻了中國人對山水的感情,這是別的國家很難擁有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鋼琴曲的創作經歷了模仿、發展、獨立三個階段,這個歷程與中國近代的發展軌跡完全一致。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中國鋼琴曲的特點能夠展現中國、中國文化的特點,具有深遠的研究價值,值得從文化、歷史等多種角度進行解讀,得出的結論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卻殊途同歸,這便是中國鋼琴曲最大的創作特點。
參考文獻:
[1]成泯宣.從〈彩云追月〉談中國鋼琴改編曲的創作與演奏[J].藝術家,2021,(05):122-123.
[2]張辰柯.從鋼琴曲〈二泉映月〉中看傳統樂曲改編為鋼琴曲的創作特點和藝術價值[J].藝術評鑒,2021,(07):75-77.
[3]余琨.中國鋼琴曲與西方鋼琴曲創作差異和融合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06):187-188+212.
[4]田舒婼.論中國鋼琴獨奏曲中京劇元素創新手法的研究與探討[D].云南師范大學,2019.
作者:劉世靜 趙盛君 單位: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民法典及人格權編人權保障分析
- 下一篇:音樂劇表演教學現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