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表演教學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分析

時間:2022-07-08 10:59:09

導語:小品表演教學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品表演教學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分析

【摘要】本文闡述了什么是小品表演,明確了小品在表演教學中的銜接作用,指出小品表演教學對學生觀察能力、理解力與文學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小品編導能力對學生未來演藝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具有保障作用。并且,本文還從小品創(chuàng)作方法與規(guī)律出發(fā),對如何積累生活素材、怎樣明確小品的主題立意、小品事件的選擇如何具有情節(jié)性以及怎樣創(chuàng)造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等問題上,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小品;表演;教學;創(chuàng)作方法

小品表演,是一種內容短小、精煉的表演藝術形式。自20世紀80年代初,小品表演在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嶄露頭角,便一路走紅。小品的長度一般在十分鐘左右,故事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它們或是詼諧幽默,博人一笑;或是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淚下;又或者是語言辛辣,針砭時弊,引人深思;可以說,小品表演已經成為了深受廣大觀眾熟悉和喜愛的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

一、小品教學的意義

(一)小品教學的銜接作用

小品表演,在表演教學中是演員基礎訓練的重要手段。它是銜接基礎技術和舞臺創(chuàng)作方法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它與一般的表演練習不同,一般的表演練習,人物的行動比較單一,沒有什么矛盾沖突,心理活動也比較簡單。而小品則要更加地復雜一些,它要求有完整的故事結構、有明確的中心事件、合理的矛盾沖突。并且,它還要能蘊含某種思想和情感主題,能夠給予觀眾一定程度上人生的啟迪與價值的思考。

(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錘煉

小品表演訓練,不同于劇目片段訓練。它需要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自己去構思與創(chuàng)作小品劇本。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觀察、想象等創(chuàng)作能力。現(xiàn)今大部分學習表演的同學,他們重視“演”,而不重視“編”。對現(xiàn)有的、現(xiàn)成的劇本過度依賴。而讓他們自己去構思創(chuàng)作新的小品時,往往感到捉襟見肘、畏首畏尾。還有的同學,由于把握不住小品構思的特點與技巧,創(chuàng)作出的小品往往缺乏生活的氣息、思想的深度與人物形象的真實感。在表演時,人物行動內在情感線索模糊、行動依據(jù)不充分、缺乏合理性,最終導致表演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學生未來長足發(fā)展的保障

好的構思與創(chuàng)作能力,不僅是提升表演水平的重要途徑,更是一位演員未來職業(yè)長足發(fā)展的保障。放眼如今的演藝圈,像姜文、周星馳、徐崢,以及在2021年因自編自導電影《你好,李煥英》而榮登票房寶座的賈玲。在這些優(yōu)秀的演員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卓越的演技與高超的編導才能相互輝映,使得他們的演藝之路光芒萬丈、粲然奪目。

二、小品構思創(chuàng)作方法

小品在表演教學中有著重要意義,那么在實際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中,我們又該怎樣去構思和創(chuàng)作小品呢?

(一)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

生活是小品創(chuàng)作的來源。小品的創(chuàng)作,不能閉門造車、冥思苦想。被譽為“小品之王”的著名劇作家焦乃積,就特別強調小品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為了創(chuàng)作小品,他親臨明星演唱會的現(xiàn)場,去真實地感受“崇拜文化”“偶像效應”。通過冷靜細致地觀察,他成功地捕捉到了粉絲身上那種狂躁、荒誕的言行舉止,以及他們行為背后內心荒蕪、信仰缺失的精神狀況,成功地創(chuàng)作出了讓人忍俊不禁又發(fā)人深省的小品《追星族》。我們要觀察生活,首先就需要我們走進生活,用細致的眼睛去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不僅要觀察他們的外貌體征,言談舉止,更重要的是在觀察同時感受與思考,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比如,我們拿“聊天”來舉例:你和某位朋友聊天,你感到非常愉快。經過仔細分析思考,原來這位朋友不僅知識淵博,你所談論的話題都在他的知識結構框架內。并且他還能夠給你一些新的知識與觀點,讓你們的談話能夠順暢進行。朋友還總是很尊重你的觀點,不時地對你進行肯定和贊揚。在聊天的過程中他神情專注,樂于傾聽,這些都讓你感到非常愉快。而有的人你和他聊天總讓你感到不快,讓你不愿與他交流,這樣的人不僅孤陋寡聞,閉目塞聽,還盲目自大,夸夸其談。和他談話時,他的目光不是躲閃游離,就是面露狡黠。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般文化知識水平和個人素養(yǎng)都比較低,在思想上固步自封,很難去傾聽與接納他人的觀點與想法,也很怕自己既有的認知受到挑戰(zhàn)。所以當別人對某事提出觀點時,他們也總是會先用“不是”作為開頭去回應他人,然后再談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觀點。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最大程度上幫助我們了解人,了解社會中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與規(guī)律。當然,一個人的直接生活觸角,畢竟是有限的。所以許多時候,我們間接的生活體驗往往也能給我們帶來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與刺激。比如,我們所聽到的、讀到的、看到過的視頻、圖片等,這些都能成為小品素材的來源,擴大生活認知的廣度與深度。

(二)小品的構思要明確小品的主題立意

通俗來講,主題立意就是小品的創(chuàng)作者通過小品要向觀眾傳遞什么、表達什么,要給予觀眾怎樣的思考,或者要給予觀眾怎樣的啟迪。這是在構思小品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小品的主題立意,往往表現(xiàn)在具體的小品情節(jié)之中。例如:小品《別給差評》中,電商女青年由于外賣小哥不肯幫她收走垃圾,而堅持要給外賣小哥差評,兩人為此爆發(fā)了矛盾。在這里如果我們只是單一表現(xiàn)電商女青年如何百般刁難外賣員,二人之間爆發(fā)了激烈的爭執(zhí),那么這個小品,觀眾可能感覺到的只是女青年的刁鉆蠻橫或者是外賣小哥的艱辛不易,顯然立意單薄一些,也缺乏一定的深度。我們不妨想想,電商女青年與外賣小哥,二人都是屬于服務行業(yè),女青年可以對外賣小哥差評,那么女青年的客戶能不能給她差評呢?換句話說,女青年可不可能遇到蠻橫不講理的客戶呢?顯然,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在小品中,當女青年志得意滿,為自己“斗”走了外賣小哥而沾沾自喜時,突然她收到一條客戶要投訴,并揚言要給她售賣的產品差評的消息時,她又會怎樣?她一個勁兒通過語音信息,向客戶解釋道歉的窘迫形象,和剛才她刁難的外賣小哥又是否相似?當她一通忙亂后,坐在沙發(fā)上,疲憊不堪,從她悵惘的眼神里,觀眾是否讀到了比爭吵更加深刻的含義?顯然,如果我們在情節(jié)上這樣處理,那么主題就比單純地爭吵,單純地表現(xiàn)蠻橫與弱小深刻得多。施暴者在結局中又變成了弱勢者,小品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題清晰地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害怕苛責、渴望寬容,而每當急火攻心、火氣上涌時,卻往往會不顧及對方尊嚴地暴跳如雷、惡語相加。87版《西游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為什么能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除了優(yōu)美的旋律,它的歌詞更是道盡人生的真諦:“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生途漫漫,試問萬丈紅塵之中,誰又不是負重前行。多一分理解寬容,少一分刁難苛責,這也許是我們能夠給予生命中每一個萍水相逢,最真誠的鼓勵和最深切的祝福。所以,一個好的主題立意,能夠讓觀眾非常迅速、準確地領會你要表達的內容,并且還能引發(fā)觀眾積極思考,讓觀眾在受到教育的同時,收獲有益的人生啟迪。

(三)小品事件的選擇要具有情節(jié)性

不是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能夠成為小品中的事件。一般小品中的事件,具有較強的情節(jié)性。我們經常講到“情節(jié)”二字,但多數(shù)情況下,許多創(chuàng)作者對“情節(jié)”二字的理解卻似是而非。情節(jié)簡單來講,就是影響人物關系變化的事件。什么是人物關系的變化?簡單來講,就是在小品中人物情感態(tài)度與認知發(fā)生了改變。比如,兩個朋友,如果本來關系就很好,那么小品里只是表現(xiàn)他們如何好、如何好,就很難構成一個小品。又比如說,兩個多年沒見的好朋友,小品里只是表現(xiàn)他們見面后如何寒暄,如何懷舊,直到小品結束他們也還是一直在那里感嘆過往時光,那也不能稱為小品,只能算作一個生活事件,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表演練習,而不是小品。如果,原本兩個關系很好的朋友,在小品里由于某個誤會而劍拔弩張,最終真相大白,誤會解除而重歸于好,那么這個事件就能稱其為一個小品。因為這里面人物的情感發(fā)生了變化,由好到壞再到好。經過誤會雙方都懂得了友誼間信任的重要,由此,人物的認知也發(fā)生了變化。所以,一個小品的事件,要具有較強的情節(jié)性,要影響到人物情感認知的變化。例如,宋丹丹與黃宏表演的小品《手拉手》,女青年因購買到劣質高跟鞋,于是憤怒地找到老板,要求退貨。黃宏扮演的老板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提出用強力膠為她補鞋。不料強力膠竟將二人手黏在一起,兩人掙扎一番無果,只得無奈地原地坐等化膠。二人談論起現(xiàn)實生活中各自令人哭笑不得的遭遇。彼此詼諧的語言、機智的調侃以及樂觀善良寬容的生活態(tài)度,使二人由緊張對峙到相見恨晚,進而彼此心生好感。在這個“退貨”的小品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感覺到男女青年前后情感認知的變化。因此,小品中的事件要具有情節(jié)性,要在小品中去思考與設計可以使人物之間產生情感認知變化的情節(jié)。

(四)人物形象要具有真實感

小品創(chuàng)作是生活到舞臺的藝術化過程,小品的情節(jié)是虛構的,小品中的人物也是劇作者想象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品中的人物是否真實可信,是一個小品能否成功的基礎。小品中人物形象的真實感除了要求人物的動作符合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征、符合人物的欲求之外。最重要的是,小品中人物情感變化發(fā)展的過程要符合生活的規(guī)律。在實際的表演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學生編導的小品,由于忽視人物情感變化發(fā)展的過程,而導致小品失真。前一秒還是“自私自利”的人,后一秒立馬就變成“慷慨解囊”的人。為了完成高尚立意而不惜放棄對人物心理的細致表現(xiàn),生拉硬拽,缺乏人物情感邏輯的真實性。應該說人的情感發(fā)展是螺旋式、循序漸進的,而不是直線型、一蹴而就的。人在做出某種決定、進行某個行動之前,他都有著多方面的思考,這種思考的過程越是細膩、生動,也就愈能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真實。在這一點上,無數(shù)優(yōu)秀的舞臺藝術作品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例如,由魏明倫編劇,講述戲曲藝人苦難人生的川劇《變臉》第二幕中,當膝下無子卻一心渴望孫子的爺爺“水上漂”,發(fā)現(xiàn)從人販子手中買來的狗娃竟然是女孩兒后,“水上漂”憤怒不已,他給了狗娃盤纏干糧讓她離開。狗娃卻苦苦哀求、不愿離開,承諾自己會比男孩更加勤快,認真學本事,聽安排。面對靈巧可憐的狗娃,“水上漂”動了惻隱之心,但重男輕女的觀念以及變臉絕活“傳男不傳女”的行規(guī),讓“水上漂”收起了那一絲惻隱與同情。他毅然將狗娃推上岸,自己駕船離開。任憑狗娃在岸上如何哭求,他也不再回頭。直到狗娃“撲通”一聲跳入水中追趕小船,“水上漂”才如夢初醒。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人性中的善良最終戰(zhàn)勝了觀念里的愚昧落后。“水上漂”奮不顧身跳入水中,將狗娃從冰冷的江水里救了上來,留在了船上。這段戲中,“水上漂”從要拋棄狗娃,到最后留下狗娃,人物情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是合情合理,符合邏輯的。尤其是“水上漂”對狗娃是“趕”是“留”的輾轉思考、利弊權衡,真實細致再現(xiàn)了老漢內心的矛盾與糾結。狗娃的痛訴身世、哀求承諾,到最后不顧生死跳入江中追趕“水上漂”的小船,這些合乎情感邏輯的行動,將一個亂世中受到損害的幼小心靈表現(xiàn)得真實可信、催人淚下。要構思創(chuàng)作一個好的小品,除了要有觀察生活的能力,還需要對小品中的立意、情節(jié)、人物等多方面地去考量。小品構思創(chuàng)作的方法很多,但縱觀那些優(yōu)秀的小品,它們都具備了上述談到的方方面面。小品的構思與創(chuàng)作是學生深入觀察生活,有深度地分析理解人物的一種極好的訓練方式。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表演水平,更能夠成為學生未來職業(yè)長足發(fā)展的動力。

作者:李哲皓 曹鵬 單位: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