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基金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20:58: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主權基金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主權基金主導權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主權財富基金易形成對東道國金融市場主導權的潛在挑戰;政府主導是當代金融市場的基本特征;主權財富基金的“原罪”;主權財富基金的發展趨勢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為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為確保金融市場及時糾偏以發揮應有的功能、東道國政府處于金融市場最后貸款人的地位、東道國政府在金融市場的主導權以鑄幣權為基礎、主權財富基金的形成有其客觀的原因等,具體資料請見:
一、政府主導是當代金融市場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場作為當代經濟的靈魂和神經中樞,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然而由于商品經濟的內在缺陷,當代金融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也面臨著一系列無法克服的困難:1經常處于失衡狀態的實體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實體經濟與資產價格的超調,相互刺激,形成經濟泡沫,往往會扭曲金融市場的原有功能。2金融市場上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無法加以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繁榮造成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金融市場任何環節的紕漏都可能因牽一發而動全身釀成金融災難。3僅僅市場預期轉壞就能通過金融市場的劇烈收縮,引發國民經濟整體的通貨緊縮。因為建立在樂觀預期基礎之上的信用是金融市場的核心和基礎,而預期一般是很不穩定的。4金融市場吸引的資金來自于全社會的方方面面。資金來源的廣泛性意味著一次金融災難往往伴隨著一次社會動蕩,甚至引發社會暴亂。
為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為確保金融市場及時糾偏以發揮應有的功能,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會對金融市場的運行實施必要的監管與調控,以免金融市場過度動蕩,或者被拖垮。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與金融機構形成了唇齒相依、利益共生的緊密關系:一方面,政府是金融機構的監管者,金融機構必須在政府允許的規則下運行,通過“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實現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市場化運作的金融機構盡管必須為自己的決策承擔一切經濟后果,但當它們停業或破產清算危害公共利益時,政府會給予它們必要的援助,政府與金融機構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二、主權財富基金易形成對東道國金融市場主導權的潛在挑戰
東道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與調控,手段多樣,渠道多種。但總體而言,它們都具備下面三個最明顯的特征:第一,東道國政府處于金融市場最后貸款人的地位。第二,東道國政府在金融市場的主導權以鑄幣權為基礎。第三,東道國政府的行政管理是金融市場有效運行不可缺少的。然而在主權財富基金參與的情況下,上述三大特征不再清晰,或者說東道國政府監管和調控金融市場的行為可能會受到意外的干擾。首先,主權財富基金不以東道國政府為最后貸款人。東道國政府充當最后貸款人,是為了避免金融市場的動蕩誘發社會不安,是政策救市,不可避免地帶有利益輸送的色彩。然而對于主權財富基金而言,由于出身的不同,它不可能享受到國內金融機構的國民待遇。其次,在金融市場動蕩時,主權財富基金可以成為僅次于甚至優于東道國政府的選擇。在救市行為中,東道國政府往往會提出必要的整改要求,這必然迫使相關金融機構權衡利弊,部分求助于主權財富基金,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東道國政府的權威。再次,相對于國內金融機構,主權財富基金更容易逃避東道國政府的監管。規避管制是任何經濟活動主體的本能。實力雄厚的主權財富基金通常盡可能地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防患于未然,從而使東道國政府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最后,在東道國政府調控金融市場時,主權財富基金在暴利的誘惑下可能逆向操作。逆向調控金融市場是政府干預的基本特征,然而這也意味著對金融市場的調控缺乏實體經濟面的支撐,東道國政府必須承受主權財富基金“對著干”的風險。
探析主權基金與國際貨幣互補性研究論文
摘要:主權財富基金是指一國政府所有的投資基金,它具有主權性、來源于超額外匯儲備、無負債、資本市場中的長期投資者等特性。主權財富基金的崛起來源于當今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的霸權地位和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直接促成了主權財富基金的成立。
關鍵詞:主權財富基金;外匯儲備;國際貨幣體系;美元
一、定義及特征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WealthFunds,SWFs)''''又稱主權基金,與私人財富相對應,是指一國或地區政府通過特定稅收與預算分配、不可再生自然資源收入和國際收支盈余等方式積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與支配的,通常以外幣形式持有的公共財富。到目前為止,國際社會并沒有對主權財富基金的定義形成共識。IMF認為主權財富基金是一種基于許多宏觀經濟目標而建立的政府所有的基金,通常靠投資于長期海外的外匯資產轉移形成。主權財富基金機構對它的定義為:一種國家所有的投資基金,通常由股票、債券、房地產或其它金融工具所組成的金融資產,外匯資產為其提供資金。這些外匯資產包括,國際收支盈余,官方外幣運作,私有化收入,財政盈余以及商品出口收入。摩根士丹利的StephenJen認為:主權財富基金有5個特征,即主權性、很高的外幣暴露、無負債、高風險容忍度、長期投資。美國財政部對其的定義為:一種由外匯資產融資的政府投資工具,它(SWFs)管理那些從貨幣當局(中央銀行和財政部的儲備相關職能)的官方儲備中分離出來的那部分資產。
在現實中,目前沒有哪個國家的類似基金取名為主權財富基金,有的叫投資公司,有的叫控股公司,有的甚至叫養老基金。因此,主權財富基金是一類活躍在國際社會里的以國家或地區為所有者的投資基金的總稱。盡管各支主權基金在投資管理、投資渠道、資產來源等方面都有不同。在本文中,筆者所指的主權財富基金應具有以下方面的共同特征,即所有權歸政府所有、資產來自擁有國的巨額外匯儲備或自然資源出口、無負債、致力于長期投資,杠桿化較低、追求可容忍風險下的收益最大化。論文
二、當前的規模
國外主權財富基金管理探究論文
一、國外主權財富基金管理的做法
(一)實行商業化的治理模式。成功的主權財富基金如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挪威政府石油基金等,都致力于效仿私人投資公司的組織形式,突出董事會與專業投資委員會的核心決策職能與自主權,講究組織上的精簡與決策效率。他們的員工隊伍中極少有公務員,而是竭力在國際金融市場招聘一流金融人才,多數基金經理都是外聘的專業人員。在眾多主權基金中,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得到廣泛認可。該公司董事會成員來自不同的領域,具備豐富的投資和管理經驗。現有的10名董事中,來自官方的只有4名,另外6名屬于外聘。淡馬錫控股公司對下屬企業董事會的設置非常注重董事會的有效運轉和職責發揮,不局限于公司內部狹隘的控制權觀念,并且根據個人能力在世界范圍內招聘,控股子公司真正有才能的人也可兼母公司的董事。
(二)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主權財富基金存在多層委托關系,而有效的監督機制是保證資金安全和運作效率的關鍵。為此,許多國家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制度,以保證基金不被擅自動用。挪威的石油基金法案規定,石油基金可以被轉移到經挪威議會批準的中央政府預算基金中,除此之外不能用于其他任何目的。新加坡建立了保護關鍵資產和外匯儲備的“兩把鑰匙”制度。該制度規定,新加坡總統對政府動用或減少既有外匯儲備的決定擁有否決權。同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淡馬錫控股公司主要高級管理人員的任免也必須得到新加坡總統批準。這實質是要求管理者必須在任期內保持預算平衡,不得動用過去的儲備。除嚴格的法律制度,挪威政府石油基金的對外投資要求遵循一定的道德標準:一是使基金增值,使后人能從石油財富中受益。二是合理行使所有權。如,股票投資所有權的行使應符合聯合國“全球協議”和經合組織的“跨國公司準則”。三是將嚴重違反人權、嚴重腐敗和破壞環境的國家和企業排除在投資范圍之外。
(三)有明確的投資規則。新加坡的兩只主權財富基金分工明確,其中淡馬錫控股公司主要側重于戰略性投資,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則側重于金融組合投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投資領域除美、歐政府債券之外,也包括股票、固定資產、貨幣市場證券、房地產和特殊的投資項目。淡馬錫控股公司最初只負責對新加坡國有企業進行控股管理,現在也廣泛投資于國際金融和高科技產業。挪威石油基金的投資管理實行在風險適度的前提下追求高回報的投資戰略。挪威財政部規定的投資基準組合把年收益率確定在4%。挪威財政部規定了基金投資的資產種類和地區分布基準組合:最初只允許投資含息工具,后來允許投資組合中的20%投資股權,在獲得一定經驗后,將這一比例逐步提高到40%。另外,60%用于購買債券(其中歐洲市場占50%,美洲和非洲占35%,亞洲和大洋洲占15%)。韓國投資公司(KIC)的主要職能是提高韓國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率,其投資范圍受到嚴格限制:不允許進行任何高風險的投資,不能涉及房地產、私有股本和非投資評級的證券,只能投資AAA級別的證券。
二、我國主權財富基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主權財富基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可通過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的投資表現反映出一些問題。首先,“中投”被賦予了過多的宏觀任務,使其目標和制度設計過于復雜,這與“中投”對風險和收益純粹出于商業考慮相沖突。其次,內部治理結構嚴重行政化,七人管理委員全部是正副部級的高官,專業投資人士相對缺乏。再次,缺乏明確的收益率目標,投資領域及投資比例的界定很模糊,也沒有專門的法律來約束“中投”的決策行為以及避免外界對“中投”的行政干預,這意味著“中投”的投資權限和相關責任不明確。此外,在薪酬結構上,“中投”按照國有商業銀行的標準制定,大大低于市場平均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將相對低效的激勵機制引入了“中投”。除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外,“中投”公司目前還面臨許多壓力。第一,受次級債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出現不景氣跡象,美聯儲大幅度降息,全球資本市場波動隨之加劇,這給“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資增加了難度。第二,“中投”公司必須承擔巨大的資金壓力。“中投”公司的資本金來自財政部發行的1.55萬億元特別國債,“中投”公司必須承擔由此帶來的債務成本。如果“中投”公司不能產生足夠的收益來抵補財政部所發行債券的利息支出(年利率約4.5%),財政部將面臨財務虧損。最后,主權財富基金敏感的政府背景很容易被視為帶有特殊的政治經濟動機,“中投”公司更是備受西方挑剔。一方面因為其他設立主權基金的國家大都是小國,外匯儲備規模遠低于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有限。另一方面,“中投”管理層的行政化使外國理所當然會相信“中投”的投資是有戰略目的的政府行為。
淺談外匯結構多元化的實現渠道論文
論文關鍵詞:美元資產,外匯儲備,外匯資產
論文摘要:我們應該優化外匯資產結構,通過降低美元儲備比例、加大礦產資源投資和股權投資,實現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多元化。未來美元貶值的風險很大。而通過美元貶值以緩解美國的國內危機,是美方慣用的手段。
我們應該優化外匯資產結構,通過降低美元儲備比例、加大礦產資源投資和股權投資,實現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投資模式不僅可為我國運用外匯儲備投資提供一種新路徑,而且能更好地平衡外匯儲備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多重目標要求。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超過2.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在巨額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占有較大比重。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財政支出大幅增加。過去10年美國國債增加了1倍,目前規模超過了13萬億美元,占GDP的90%,未來美元貶值的風險很大。而通過美元貶值以緩解國內危機,是美國政府慣用的手段,1985年通過《廣場協議》壓迫日元升值就是典型的例證。
一、世界各國美元外匯資產多元化運用現狀
近年來,各國政府對美投資活躍,不僅投資規模持續擴大,由2005年的不到2萬億美元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4萬億美元,年均增幅超過18%;而且在各國對美投資總額中的比重穩步上升,由2005年的25.5%上升到2009年的35.2%。各國政府對美投資體現出了如下幾個特點:
公共財政預算管理論文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平衡、穩固、強大的國家財政,財政部明確提出了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改革目標。1998年的機構改革,國務院對政府管理職能進行了較大的調整,進
一步理順了財政職能,財政部肩負起了統一管理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的職能碩士論文。在新的職能范圍下,如何在公共財政框架下對主權外債實施預算管理,是值得
探討的新問題。
一、利用政府主權外債與公共財政的關系政府主權外債,是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義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或外國政府所舉借的,再由財政部、轉貸銀行或其他轉貸機構向地方或部門轉貸的債務。目前,財政改革的方向已經確定,各項改革措施正朝著公共財政的方向邁進。公共財政充分體現了政府提供“公*品”的特征,以市場失靈為界限,在克服“市場失靈”的同時,合理引導資源配置,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作為首都財政部門,按照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要積極、合理、有效地提供“公*品”,就要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籌集、配置資金,以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的投入,支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前,隨著國民經濟的良好發展,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加,但是,僅靠現有的財政收入難以滿足對大量建設資金的需求。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對基礎設施等公共工程建設的依賴程度很大,而公共工程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財政資金的投入。這樣,財政收入的有限性與財政支出的擴張性之間的矛盾將長期伴隨著財政改革。如何緩解這對矛盾?發行國債當然是一條渠道,而與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加強財政合作也是緩解矛盾的一副良方。因此,為合理提供“公*品”,進一步開拓籌資渠道,積極運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是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也是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客觀要求。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數十個國家建立了良好的財政合作關系。
截止到1999年,僅世界銀行對我國提供貸款達324.6億美元,約折人民幣2694.2億元(資料來源:《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管理》,主編金力群,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P21);亞洲開發銀行對我國提供貸款達8l.5億美元,約折人民幣676.2億元(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業務政策與程序》,主編金力群,經濟日報出版社,P257);利用外國政府貸款458億美元,約折人民幣3801.4億元(資料來源:《外國政府貸款工作實用手冊》,財政部國債金融司編著)。對我國需要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北京市利用政府主權外債貸款的主要領域是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以及基礎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等,其中大部分已建成投產。政府主權外債貸款在我市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資金流向。除外資貸款金額外,由于貸款項目的實施,還將帶動大量國內配套資金,從而可以通過對外融資,引導國內其他資金流入公*品領域,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平均國內配套資
全球金融危機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分析
摘要: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遭受重創,作為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監管機構的IMF的表現卻不令人滿意,尤其是在救助求援成員國和監管成員國國內貨幣政策方面備受詬病。本文將在對IMF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改革建議,以期對于IMF今后在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在進行全球金融監管方面更好地發揮其職能。
關鍵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危機;困境
一、全球金融危機折射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的迫切性
2007年,隨著房地產行業經濟泡沫的破滅,美國次貸危機爆發。2008年9月,先后經歷了雷曼兄弟倒閉,華盛頓互助銀行告急,美國國際集團(AIG)國有化,危機急劇惡化,并進一步演變為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然而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面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作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監管機構發揮的作用卻顯得不盡如人意。一方面IMF未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成員國的國內金融體系進行嚴格有效的監管,致使歐美等發達國家過度發展金融衍生產品、過度使用杠桿,以謀求資本利潤的最大化,這最終導致了金融市場的道德失控。另一方面,IMF在救助危機國家方面也少有作為,這主要源于IMF貸款資源的匱乏、貸款條件的僵硬以及對國家經濟主權的入侵,都阻礙了成員國向其尋求救助。此外,由于IMF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權利結構的失衡從而導致的IMF治理結構的失衡,也制約了其防范危機發生、遏制危機蔓延的能力。IMF在全球危機下的無能為力更多地折射出IMF改革的迫切性。要徹底改革IMF,必須在重新審視各國基金份額的配比、廢止少數發達國家事實上的一票否決權、提升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反應迅速、卓有成效的國際金融救援機制,擔負起危機救助及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不公平的份額制及投票表決制
金融全球化視域下經濟主權分析論文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現
金融全球化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它既可以指金融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也可指現代金融制度在全球的擴展,使世界各國金融政策趨同化,還可以指金融風險意識和金融全球監管共識的達成。金融全球化主要的含義應當是指金融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與金融的相互依存關系日益緊密的一種客觀歷史趨勢。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現為:一是金融自由化。20世紀8年代以后發達國家紛紛進行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自由化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條件。二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全球金融電子網絡的形成,證券交易所或證券交易系統的聯合或合并,全球性、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和大批離岸金融市場所構成的覆蓋全球的金融市場運作體系,標志著全球統一的“24小時”全球金融市場的形成,實現了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創新和金融資產的膨脹化。從20世紀60年代起,各國金融機構先后掀起了金融創新浪潮,隨后生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資產迅速增長,不斷擴張,全球經濟虛擬化。四是國際金融證券化。它包括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據不完全統計,僅1996年到1998年上半年,亞洲市場上通過公開方式發行資產證券達30多億美元。從融資方式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債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5年國際債券在國際籌資總額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國際信貸,占國際籌資總額的58.9%。五是國際金融資本規模膨脹,全球經濟頻繁波動。
1990年以來,國際金融資本規模急劇擴張,無論從總量上還是速度上已經遠遠脫離了世界貿易和世界總產出等實物經濟指標的增長,由于金融市場的內生波動性和全球金融資本無限供給,自由流動,導致金融市場劇烈波動,金融資產價格的暴漲暴跌更為頻繁。六是金融監管國際化。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國際金融資本巨額流動于各個金融市場,特別是短期投機資本的追逐投機,潛在的金融風險隨時都會發達。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巴西的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各國都認識到金融風險的巨大破壞作用,金融安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安全首要關注的問題,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來,“巴塞爾協議”、“清邁協議”等的簽署,各個層次上的國際銀行監督合作的空前發展,等等,所有這些都使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更趨國際化。
二、金融全球化對我國經濟主權的挑戰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金融對外開放不是迫于“胡蘿b加大棒”壓力下的開放,而是出于發展經濟的自發選擇。實行金融開放并逐漸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進程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利益,中國與國際金融的互動是一種良性互動。
國家經濟主權分析論文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現
金融全球化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它既可以指金融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也可指現代金融制度在全球的擴展,使世界各國金融政策趨同化,還可以指金融風險意識和金融全球監管共識的達成。金融全球化主要的含義應當是指金融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與金融的相互依存關系日益緊密的一種客觀歷史趨勢。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現為:一是金融自由化。20世紀8年代以后發達國家紛紛進行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自由化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條件。二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全球金融電子網絡的形成,證券交易所或證券交易系統的聯合或合并,全球性、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和大批離岸金融市場所構成的覆蓋全球的金融市場運作體系,標志著全球統一的“24小時”全球金融市場的形成,實現了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創新和金融資產的膨脹化。從20世紀60年代起,各國金融機構先后掀起了金融創新浪潮,隨后生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資產迅速增長,不斷擴張,全球經濟虛擬化。四是國際金融證券化。它包括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據不完全統計,僅1996年到1998年上半年,亞洲市場上通過公開方式發行資產證券達30多億美元。從融資方式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債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5年國際債券在國際籌資總額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國際信貸,占國際籌資總額的58.9%。五是國際金融資本規模膨脹,全球經濟頻繁波動。
1990年以來,國際金融資本規模急劇擴張,無論從總量上還是速度上已經遠遠脫離了世界貿易和世界總產出等實物經濟指標的增長,由于金融市場的內生波動性和全球金融資本無限供給,自由流動,導致金融市場劇烈波動,金融資產價格的暴漲暴跌更為頻繁。六是金融監管國際化。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國際金融資本巨額流動于各個金融市場,特別是短期投機資本的追逐投機,潛在的金融風險隨時都會發達。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巴西的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各國都認識到金融風險的巨大破壞作用,金融安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安全首要關注的問題,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來,“巴塞爾協議”、“清邁協議”等的簽署,各個層次上的國際銀行監督合作的空前發展,等等,所有這些都使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更趨國際化。
二、金融全球化對我國經濟主權的挑戰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金融對外開放不是迫于“胡蘿b加大棒”壓力下的開放,而是出于發展經濟的自發選擇。實行金融開放并逐漸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進程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利益,中國與國際金融的互動是一種良性互動。
計算機科學與探索投稿須知
《計算機科學與探索》是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主管、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計算機學報級高級學術期刊,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刊,工業和信息化部優秀科技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英國《科學文摘(SA/INSPEC)》”、“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IC)》”收錄。月刊,大16開。歡迎踴躍投稿。
辦刊方針
堅持“雙百”方針,傳播計算機信息,把握行業動態,探索計算機發展規律,開拓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新思路,促進科技交流。報導范圍計算機(硬件、軟件)各學科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導向性、開拓性及探索性的科研成果。刊登內容提要高性能計算機、體系結構、并行處理、計算機科學新理論、算法設計與分析、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系統軟件、軟件工程、數據庫、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計算機圖形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虛擬現實、多媒體技術及交叉學科的相互滲透和新理論的衍生等(如:認知科學、神經信息學、量子信息學、生物信息學等)。
稿件類型
1.綜述•探索:就某學科領域的總結與展望,指明當前研究熱點及可能的突破方向;具有可行性的探索性研究成果,有較強的思想性、前瞻性和開拓性。2.專題報導:通過一組文章就某新的研究方向、領域展開全面深入的報導,對出現的新技術、新成果的評述分析,要求主題突出,角度準確,內容完整,有深度。3.學術研究:在理論研究中有創新內容的研究成果。4.實踐創新:在研究與開發中,取得創新成績的有應用價值的實踐成果,要求有方法、觀點、比較和實驗分析。
投稿要求
宏觀調控政策信息管理論文
「摘要」2000年是世紀交替之年,經濟工作如何,對全局影響重大。當前經濟形勢
良好,但不容忽視嚴峻的一面,做好經濟工作要把握和處理好幾個帶有全局和戰略意義
的關系,同時要抓住重點,加大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
「關鍵詞」經濟形勢經濟環境實施宏觀調控改革和發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的最后一年,是改革、發展、
穩定的關鍵一年,是世紀交替之年。這一年經濟工作做得如何,對全局影響重大。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