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基金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09:34: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主權基金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主權基金論文

篇1

建筑物因其價值大,不易移動、隱匿、毀損等特點,往往成為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首選對象。對建筑物采取保全時,要仔細其各種紛繁復雜的情形:

(一)對建筑物的保全應否包括土地使用權

對建筑物的保全應否包括土地使用權,其實質是建筑物的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的關系。在具體實務中要區分三種情況:第一,當建筑物的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一致時,對建筑物的保全應包括土地使用權。第二,當二者為不同所有人所有時,只要建筑物屬于被申請人所有,應當予以保全。申請人在向土地使用權所有人支付相應的費用后,有權取得相應的土地使用權。第三,當土地使用權已被保全時,對建筑物進行保全是可以的。在處理時,土地使用權保全的申請人應當享有優先權,建筑物保全申請人可以取得所保全建筑物范圍內相應的利益。

(二)建筑物未取得權利證書時的保全問題

被保全的建筑物必須為被申請人所有,但被申請人因各種原因未取得權利證書時能否保全,應具體,關鍵要判斷被申請人是否合法取得建筑物的所有權并實際占有建筑物。

(三)對建筑物訴訟保全的其他幾種特殊情況

對同一建筑物可以分割保全;對聯建建筑物,可對被申請人投資部分保全;違章建筑物中那些可以通過補辦有關手續,進行權屬登記,使其成為合法建筑的可以進行保全,而必須予以拆除的違章建筑物,由于其行將消亡,不能對其采取保全措施;建筑物租賃權能否保全的關鍵是保全申請人對被申請人的承租權是否具有代位權、租賃建筑物是否具有實際價值,具備這兩個條件,能保全;反之不能。

(四)保全范圍的完善

保全的對象不能局限于有形的財物,不能局限于物權,而應擴大到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立法上在完善財產保全的同時,應對行為保全作出明確的規定。

關鍵詞

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權利證書;保全范圍

對建筑物進行訴訟保全是指人民法院根據申請人的申請,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被申請人的建筑物所采取的查封或凍結手續。但建筑物作為訴訟保全的對象,有各種紛繁復雜的情形,比如:建筑物是依附于土地的不動產,當建筑物的所有權與土地的使用權不一致時如何保全;依據規定,建筑物要取得權屬證書,但未取得權利證書的建筑物能否保全;對面積較大、價值較大的同一建筑物能否分割保全;對違章建筑物、聯建建筑物能否保全;等等。民事訴訟法對財產保全適用范圍的規定過于原則,對上述問題沒有予以明確,這就要求從上予以解答,以解決實踐中的困惑,進而完整實現財產保全制度設置的目的。

一、建筑物的保全應否包括土地使用權

建筑物的保全應否包括土地使用權,其實質是土地與建筑物的相互關系問題。對于土地與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建筑物能否相互獨立的問題,國外有一元主義和二元主義立法例之別。以德國、瑞士民法為代表,采用一元主義立法例,其基本觀點為建筑物為土地的一部分,不能構成獨立的不動產。《德國民法典》第二章第93條至96條對不動產作了規定,其中第94條規定:“土地的重要構成為定著于土地之物,特別是建筑物及與土地尚未分離的土地出產物。”這一立法例深受羅馬法“附著于土地之物即屬該土地”思想的。二元主義立法例以法國民法和日本民法為代表,其基本觀點是土地和地上之建筑物是相互獨立的不動產,即建筑物可以獨立于土地而存在,《法國民法典》第二篇第一節對此作了規定。

有關土地與建筑物的關系,我國的理論界和民事立法應當屬于一種折衷主義的立法體例,即以一元主義為基礎,兼采二元主義的模式。從理論界看,大多數學者認為,土地與地上之建筑物為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地隨房走”或“房隨地走”成為最通俗的表達。現行立法也主要采納了土地與建筑物不可分離的觀點,典型的法條體現在《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之中,它規定了在一般情況下,轉讓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筑物要隨之轉移,反之亦然,只有在特殊情況下,通過特定的手續,才允許分割轉讓。這種結合的模式,有利于對房地產的統一管理,也有利于減少因土地和房屋分離而引起的交易中的各種糾紛。

在民事實務中,折衷主義立法體例處理建筑物保全時,要考慮以下三種情況:

1、當建筑物與土地使用權為同一人所有時

這一問題并不復雜,因為土地是建筑物的載體,已經存在的建筑物必須依附于一定的土地之上,同時,土地使用權歸屬于被申請人,不影響到第三人的利益,因此,此種情況下對建筑物保全應當包括了對土地使用權的保全。實際上,在對建筑物進行價值評估時已經包括了土地使用權的價值(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補償金、開發費用等),對建筑物進行保全已經不存在對土地使用權經濟價值的影響問題。在具體執行時,如果對建筑物整體進行保全,則包括了對該建筑物所依附的土地的使用權的保全,如果是對部分建筑物進行保全,則包括了對其相應的土地使用權的保全。

2、當建筑物與土地使用權不為同一人所有時

土地與建筑物是兩種獨立的商品,具有各自獨立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經濟學上的這種差別導致了土地與建筑物的權利主體可能不一致。當建筑物與土地使用權為不同的所有人所有時,如果對建筑物進行保全,只要建筑物屬于被申請人所有,應當允許。但并非是包括對土地使用權的保全,因為土地使用權非為被申請人所有,即不應當適用“地隨房走”的原則。當然,在處理建筑物時,可以適用我國土地使用權條例第24條的規定,即申請人在取得建筑物所有權時有權取得相應的土地使用權,但必須注意向土地使用權所有人支付相應的費用。而在保全建筑物時,應當扣除相應土地使用權的價值。

3、當土地使用權已被保全時

由于土地使用權的保全并不禁止建筑物的建造,權利人仍然可以繼續建造建筑物,這時建筑物的所有權仍然屬于業主,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建筑物進行保全是可以的,而不應當適用“房隨地走”的原則。但由于土地使用權已被保全,而兩申請人分別地成為所有權人時,都可能限制對方權利的行使和實現,故存在一個合理性或順序的問題。由于土地使用權保全在先,因此,可以參照我國土地使用權條例第23條的規定執行,在處理時,土地使用權保全的申請人應當享有優先權,建筑物保全申請人可以取得所保全建筑物范圍內相應的經濟利益。

二、建筑物未取得權利證書時的保全問題

由于對建筑物的訴訟保全是對被申請人所有的建筑物采取的保全措施,因此,被保全的建筑物必須為被申請人所有。而確定建筑物為誰所有的簡單和直接的辦法是審查建筑物的所有權證或共有權證。因為房屋所有權證和共有權證是國家依法確認和保護房屋所有權的合法憑證。《城鎮房屋所有權登記暫行辦法》規定,城鎮房屋所有人必須在限期內到房屋所在地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房屋所有權證。據此可以推定,房屋所有權證是證明房屋為誰所有的最為有效的證明。依據房屋所有權證對房屋進行保全不會產生權屬上的爭議。

但是,在某種情形下或因為某種原因,建筑物所有人并未取得所有權證,但建筑物確實為其所有,如:建筑物正處于建設過程中;已支付全部或部分購房款但未辦理產權證或轉移過戶手續;接受贈與或繼承的房屋尚未辦理過戶手續的;建筑物已經竣工正在辦理產權證書的;等等。對這些尚未取得產權證書的建筑物能否進行訴訟保全,理論上的認識和實踐中的做法都不一致。

有人認為,在我國,建筑物要取得所有權就必須進行權屬登記,而且這種登記是強制性的。因為《城鎮房屋所有權登記暫行辦法》第18條規定:“凡未按照本辦法申請并辦理房屋產權登記的,其房屋產權的取得、轉移、變更和他項權利的設定,均為無效。”如果嚴格按照這一規定,人民法院對不具有權利證書或沒有辦理過戶手續的建筑物是嚴格禁止保全的。這顯然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甚至可能成為債務人惡意逃避債務的有效手段。筆者認為,應對不具有權利證書的建筑物是否可以保全進行具體分析,而不能完全局限于建筑物的所有權證書。

從民法理論上來講,所有權的取得有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兩種方式。就建筑物的原始取得而言,作為建筑物的原始投資人,因其投資而產生出新的替代物(建筑物),根據一物一權的原則,他當然是建筑物的所有權人。只要該建筑物所有權的產生符合民法規定的實在要件,即使未取得權利證書這種形式要件,同樣可以對其采取保全措施。因為,房地產權屬登記屬于政府房地產管理部門依其職權而實施的行政行為,這種行政行為的缺乏并不妨礙某些民事行為的實施,并不阻卻民事行為的有效性。

就建筑物的繼受取得而言,除了考慮當事人之間就建筑物的所有權轉移達成一致意見、或贈與意思表示真實乃至繼承的法律事實發生外,還必須考慮建筑物是否實際交付或轉移,在法律上,交付是指將自己占有的物或所有權憑證移轉給他人的行為,不論是有償還是無償取得建筑物的所有權,實際占有建筑物或其權利證書應當是一條考慮能否保全的主要標準,具體來講,符合所有權取得的實質要件,只是沒有辦理建筑物的權屬登記手續的,可以確認建筑物為實際占有人所有,進而,可以對其進行保全。反言之,不實際占有建筑物或權利證書就不能確認其所有權,在此情況下,是不能對其進行保全的。

當然,這并不否認或降低房地產權屬行政登記的法律效力。相反,行政權屬行政登記可以強化權利,并有利于權利的行使和實現。只是在處理一些特殊情況時不能完全局限于行政權屬登記而已。所以,能否對未取得權利證書的建筑物進行保全,關鍵要判斷被申請人是否合法取得建筑物的所有權并實際占有建筑物。

三、在幾種特殊情況下對建筑物進行訴訟保全的

1、對同一建筑物的分割保全

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申請訴訟保全的數額應當與其所主張的債權數額大體一致。因此,當同一建筑物的價值大大超過申請人的申請保全數額時,就產生了能否對同一建筑物采取分割保全的問題。應該說,當同一建筑物在建造時就區分成若干小單元,依據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對其進行保全是比較簡單的。問題是當同一建筑物沒有分割或某一單元的實際價值又超過申請保全價值時如何處理。比如,某機械廠擁有一座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廠房,經評估,其價值約為人民幣3000萬元。因銀行貸款到期,一工商銀行分理處對其提起訴訟,并以該廠經營管理不善、判決可能難以執行為由,申請保全其價值人民幣2500萬元的廠房。法院依據申請,裁定凍結該廠房。該廠在收到裁定后,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認為保全的價值已遠遠超過申請保全的價值,要求減少保全的廠房面積。但法院認為,該廠房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能分割,故駁回其異議。筆者認為,法院駁回被申請人的異議是合理的。在此情況下,對建筑物的整體應統一保全,至于在處理該房產時發生的實際差額可以通過相互補差的來處理,而不能片面地強調申請保全價值與所保全資產的完全一致,否則,可能因分割處理而無形中降低甚至破壞了原有建筑物的價值,導致對被申請人利益的損害。

2、對聯建建筑物的訴訟保全

聯建建筑物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投資聯合開發建設的建筑物。在聯建過程中,經常以一方當事人的名義(通稱業主)辦理開發建設的有關手續,其他方(簡稱投資方)以資金或其他方式投入,最后按出資比例分割房產或分配利潤。對于聯建建筑物的保全必須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對于業主而言,由于其投入并非是建筑物的全部,雖然建筑物的所有權在其名下,但由于有其他投資方的投入,因此,只能保全其實際投入的部分。而對于其他投資方而言,盡管其不擁有對建筑物名義上的所有權,但實際投入資金,故同樣可以對其實際投入的部分進行保全。

3、對違章建筑物的訴訟保全

違章建筑物通常是指違反建筑法令,不能取得建筑執照,致無從辦理所有權登記之建筑物。除此以外,未辦理有關建筑手續而正處于施工過程中的建筑物也屬于廣義上的違章建筑物。

司法實踐中,有時對建筑物進行保全時發現雖然建筑物工程已經完成有時甚至已經投入使用,但其施工手續不完備,在房地產管理部門未辦理有關法定手續,對其能否保全,上無明文規定,實踐中有爭議。

筆者認為,對違章建筑物能否保全取決于兩個條件:第一,違章建筑物的所有權權屬必須明確。違章建筑物只是在施工手續上不符合建筑法的規定,但違章建筑物不因其無從辦理所有權登記,而喪失物權客體之資格,原始建筑物人應是該違章建筑物的所有權人。故在保全時首先必須查明該違章建筑物是否為被申請人所有。第二,該違章建筑物能否合法化。盡管從學角度看,違章建筑物有其相應的經濟價值,也可能確為被申請人所有。但有些違章建筑物通過補辦有關手續,可以進行權屬登記,成為合法建筑,對于此類違章建筑物可以進行保全。而有些違章建筑物必須予以拆除的,由于其行將消亡,故不能對其采取保全措施。

4、建筑物租賃權

在司法實務中,經常遇到一些貿易性公司,其既沒有固定資產,又沒有流動資產可供執行,即使其營業地點也是承租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皮包公司”或者是實際已經資不抵債但由于某種原因而沒有破產的公司,僅有的就是房屋租賃權了,對其能否保全存在分歧。

建筑物租賃權是指承租人依據建筑物租賃合同的約定對其所承租建筑物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在租賃期限內,只要不違反租賃合同的約定,承租人對其所承租的建筑物享有較為完整的物權。建筑物租賃權不僅是有償取得,而且其本身體現了一定的價值或者創造一定的價值。

有人認為,建筑物租賃權的實質是使用權,而且是有償使用,對其進行保全無實質性意義。但還有人認為,建筑物租賃權體現了一定的經濟價值,通過使用所租賃的建筑物能夠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因此同樣可以保全。

筆者認為,建筑物租賃權能否保全的關鍵問題是保全申請人對被申請人的承租權是否具有代位權和是否具有實際價值的問題,這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對于已經支付租金尚未到期的應當可以保全。因為,已經支付的租金本身就是一種直接的經濟利益,它肯定了承租人在約定的期限內的使用權,同時,它又不損害出租人的利益,在此情況下,應當肯定申請人的代位權。至于保全的價值應當以已實際支付的租金扣除已使用期限應支付租金的余額為準。而對于即使租賃合同的期限未到,但未支付租金的,不能進行保全,因為,一方面,申請人必須支付租金后才能取得代位權,這對申請人無實際意義,另一方面,租賃的價值難以確定,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財產保全的適用范圍及其完善

財產保全的適用范圍是指財產保全的對象(即保全什么),以及財產保全的價值量(即保全多少)。建筑物只是財產保全的部分對象。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財產保全的適用范圍為:第一,財產保全的對象為財物。《民事訴訟法》第94條規定:“財產保全限于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9條、第101條也分別談到財產保全的對象為“商品”、“物品”、“不動產”和“特定的動產”。無論是“財物”,還是“商品”、“物品”、“不動產”和“特定的動產”等,它們在現實中都表現為已有物、有形物,屬于民法上物權的對象。由此可以引申出財產保全所保全的僅是物質性權利、財產案件。第二,財產保全的價值量限于申請人請求的范圍內。這一點相對容易操作,但如果申請保全的對象不能分割,而其經濟價值又超過了請求范圍,像前文中提到的對同一建筑物的分割保全問題,在法律上就是空白,亟待解決。

法律對財產保全的范圍的規定過于狹隘,又易造成誤解,導致實踐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不統一,了財產保全制度的完全實現。有的法院把財產保全的對象理解為已有物、有形物和易辨別物,在進行財產保全時把到期的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排除在外,不對它們采取保全措施。這不利于保護當事人的民事權利,比如侵犯知識產權的盜版行為,如果人民法院不對侵權音像制品查封、扣押,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就可能受到更大的侵害。筆者認為財產保全的立法旨意就是要實現申請人的經濟利益,因此,只要有助于實現申請人經濟利益的民事客體都可以成為財產保全的對象。也就是說,財產保全的對象不能局限于有形的財物,不能局限于物權,而應擴大到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對于到期債權的訴訟保全,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解釋第105條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即“債務人的財產不能滿足保全請求,但對第三人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以依債權人的申請裁定該第三人不得對本案債務人清償。該第三人要求償付的,由人民法院提存財物或價款。” 知識產權是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復合權利,對于這類案件,人民法院可對有侵權爭議的音像制品查封、扣押。繼承權是在人身權基礎上衍生的財產權利,對于繼承案件,人民法院也可以對涉案財產予以查封,以制止、限制被申請人對爭議財產的處分。

我國民事訴訟法將保全稱為財產保全。然而,財產保全不能覆蓋保全的全部形態,將保全局限在財產保全范圍,是我國保全制度的一大缺陷。顧名思義,財產保全就是要保護申請人的財產權利。但在司法實踐中很多非財產權利也存在臨時救濟的客觀必要,而我國的保全制度只限于財產案件,不能適應司法實踐中非財產權案件臨時救濟的需要,如人身權、通行權以及知識產權等就無法通過財產保全制度獲得救濟。

鑒于現行法欠缺行為保全制度,暫時滿足權利的制度也不健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對此予以了一定的完善,海事訴訟程序法規定了海事強制令制度。海事強制令,是指海事法院根據海事請求人的申請,為使其合法權益免受侵害,責令被請求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強制措施。海事強制令的性質也是保全,是通過對當事人行為的強制,達到保全海事請求的目的,因此,理論上也稱為“行為保全”。海事強制令制度的創立,將保全的對象從當事人的財產擴大到當事人的行為,彌補了民事訴訟法的缺陷,完善了我國的保全制度。

有學者對此問題已經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立法建議。江偉、孫邦清在他們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初稿》的第八章“臨時救濟”中,分別設“財產保全”和“行為保全”各一節,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財產保全的用語過于偏頗,難以對有些民事權益予以保障,而這些民事權益又確實需要法律給予救濟,因此,保全應當包括財產保全和行為保全,這樣的保全才是完整的,筆者對此是贊同的。行為保全是指對于非財產權的請求,因債務人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判決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制止某種行為的保全。行為保全的對象是人,或者說是人的行為。在實施行為保全時不能像財產保全那樣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法院可以根據情形采取選任管理人、禁止為一定行為或者責令為一定行為等。如果立法規定有行為保全,那么,離婚案件中對未成年子女的探視權就能解決,人民法院可依申請人的申請,強令撫養未成年子女的一方作出某種行為以保障探視權的實現。

綜上所訴,對建筑物財產保全情形的折射出財產保全的復雜性,也顯現出法律對財產保全適用范圍規定的不完備。擴大財產保全的范圍,規定行為保全的,使保全成為包括財產保全和行為保全的完整制度,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立法應解決的問題。 資料

[1]《法學方法與民法》 黃茂榮 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2]《訴訟法理論與實踐》 1996年卷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3]《海事訴訟法對民訴法的》 金正佳 翁子明 《人民法院報》2001年02月07日

篇2

論文摘要: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金融全球化與中國是一種良性互動關系,但它對中國的經濟主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中國政府必須在對外開放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有效地維護中國的經濟主權。

在當代,中國作為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發展中大國既受惠于經濟全球化及其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全球化提供的重大機遇,又面對著它們提出的主權方面的嚴峻挑戰。如何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快的進程中積極而審慎地對待金融全球化、切實有效地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是中國政府必須審慎考慮的重大問題。

一、 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現

金融全球化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它既可以指金融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也可指現代金融制度在全球的擴展,使世界各國金融政策趨同化,還可以指金融風險意識和金融全球監管共識的達成。金融全球化主要的含義應當是指金融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與金融的相互依存關系日益緊密的一種客觀歷史趨勢。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現為:一是金融自由化。20世紀8年代以后發達國家紛紛進行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自由化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條件。二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全球金融電子網絡的形成,證券交易所或證券交易系統的聯合或合并,全球性、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和大批離岸金融市場所構成的覆蓋全球的金融市場運作體系,標志著全球統一的 “24小時”全球金融市場的形成,實現了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創新和金融資產的膨脹化。從 20世紀60年代起,各國金融機構先后掀起了金融創新浪潮,隨后生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資產迅速增長,不斷擴張,全球經濟虛擬化。四是國際金融證券化。它包括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據不完全統計,僅1996年到 1998年上半年,亞洲市場上通過公開方式發行資產證券達 30多億美元。從融資方式來看,20世紀 80年代以后國際債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5年國際債券在國際籌資總額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國際信貸,占國際籌資總額的58.9%。五是國際金融資本規模膨脹,全球經濟頻繁波動。

1990年以來,國際金融資本規模急劇擴張,無論從總量上還是速度上已經遠遠脫離了世界貿易和世界總產出等實物經濟指標的增長,由于金融市場的內生波動性和全球金融資本無限供給,自由流動,導致金融市場劇烈波動,金融資產價格的暴漲暴跌更為頻繁。六是金融監管國際化。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國際金融資本巨額流動于各個金融市場,特別是短期投機資本的追逐投機,潛在的金融風險隨時都會發達。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巴西的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各國都認識到金融風險的巨大破壞作用,金融安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安全首要關注的問題,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來,“巴塞爾協議”、“清邁協議”等的簽署,各個層次上的國際銀行監督合作的空前發展,等等,所有這些都使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更趨國際化。

二、金融全球化對我國經濟主權的挑戰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金融對外開放不是迫于“胡蘿 b加大棒”壓力下的開放,而是出于發展經濟的自發選擇。實行金融開放并逐漸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進程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利益,中國與國際金融的互動是一種良性互動。

但是,金融全球化對中國經濟主權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為:第一,發達國家主導的當今國際金融體系缺乏事實上的公正、合理性,對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具有危害性。發達國家操縱著國際金融市場規則的制訂權和主要國際金融機構的主導權,國際金融機構的各種規則制度,基本上是發達國家長期實行的金融管理規則的翻版。雖然規則建立后一視同仁,機會均等,但這種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實際上的不平等。在現實中,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因為對這一套規則一無所知勢必屢屢違規操作而受到懲罰,同時為了獲得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好處而被迫主動對金融管理權限作出某些讓步,西方發達國家仍處于 “金融霸權”地位。第二,金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有形的主權讓渡和無形的主權銷蝕將對中國的經濟主權產生深刻的影響。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向一些國家提供援助時,不僅規定要監督援助資金的使用,而且還要求受援國改變經濟政策,進一步開放市場。這就對一個國家主權構成嚴重干涉和破壞。一旦中國經濟發展出現問題而求助于國際組織,國際組織干涉中國經濟主權亦不可避免。無形的主要銷蝕主要表現為金融全球化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國家主權的行使。短期資本的不規則涌入和涌出,國際金融投機者在市場上的作亂,將會引發我國貨幣匯率波動和資本市場的震蕩,在一定程度上將限制中國的利率主權,使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面臨沖擊的風險。第三,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對我國經濟主權的挑戰。金融危機主要是通過一體化的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從眾行為、資產組合選擇行為、資產相關操作以及預期心理等復合渠道在國家間傳遞的。金融市場的跨市場 “羊群效應”和 “交叉感染”EI益顯著。金融資本市場的全球統一性,使民族國家依靠傳統的領土主權來保護一國的經濟利益和安全成為不可能。中國之所以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受損失較小,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國內市場的廣闊和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時也與中國整個市場開放程度較低分不開。第四,金融全球化放大了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缺陷,引發信用危機的風險增大,給我國金融監管當局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我國,目前的金融風險從自身來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國有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高,承受市場風險的能力、競爭力較差;另一方面是我國的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低,金融改革幾近于零,法制建設落后,沒有健全的風險控制機制,自我保護能力較差。隨著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在外資大規模流入、在高競爭、名品牌戰略面前,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缺陷因行政手段的掩蓋的終結而被放大,極可能引發國內金融界的信用危機,也對我國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三、金融全球化視域下國家經濟主權的維護

篇3

    【論文關鍵詞】歐債危機;危機原因;啟示

    過去的2011年,是內憂外患多種因素繁雜交織的一年。 歐洲債務危機持續發酵,主權信用危機惡化,歐美各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全球經濟再度衰退的憂慮充斥市場。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怎么應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探究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之前,我們先簡單談一下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歐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1、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將債務杠桿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政府聯手利用公共財政的“再杠桿化”掩蓋了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但是這種掩蓋是暫時性的,自從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人們最常想起的詞語就是“高赤字”。

    2、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歐元區經濟政策結構不平衡

    歐元區現階段實行的是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然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常年的不對稱性使得各項矛盾和問題得以積累。在08年全球次貸危機的沖擊之下,矛盾開始暴露,直指主權債務危機。盡管貨幣一體化為歐元區成員國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資平臺和競爭優勢,但是由于經濟狀況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對稱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些優勢。另一方面,歐元區簽訂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并沒有完全遵循最優貨幣區的要求,各國的實體經濟結構不盡相同,這樣更容易遭遇“不對稱沖擊”的影響。由于各成員國經濟周期不同步,歐元的誕生也未能顯著縮小這種差異。同時歐洲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的選擇上,無法也不可能滿足成員國不同的貨幣政策偏好,從而增加了危機蔓延的可能性。

    3、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歷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著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隨的則是高稅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歐洲各國在經濟發展上缺乏一種活力,并且在財政支出上遠高于非高福利國家。不得不說,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個重要源頭。

    二、歐債危機給中國的影響

    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顯現出來。歐美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由于中國的經濟主要還是外向型經濟,出口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各個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一)導致人民幣“升值”

    最近在歐債危機的沖擊下,避險資金紛紛轉向美元資產,隨著美元走強,人民幣也跟著升值。從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升值達到15.9%;同期人民幣對英鎊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已經因歐洲債務危機而對主要非美貨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幣“被升值”還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調整。

    (二)影響中國對歐洲國家出口

    由于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企業如果用歐元和英鎊收匯,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此外,由于歐系貨幣貶值,歐盟對中國動出口將會增加,中國的貿易盈余還可能會繼續下滑。

    (三)外匯儲備縮水

    歐元和英鎊貶值,將使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出現縮水。我國防范外匯資產的縮水問題,必須采取動態的資產管理模式,即不僅需要關注投資的收益,也要關注匯率變動帶來的資產價值變化,以保證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投機資本流入可能增加

    現在人民幣對歐元和英鎊升值,歐元和英鎊投機資本流入同樣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因此防范走弱貨幣如歐元和英鎊等資產的流入。

    (五)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對中國的外需影響較大

    歐債危機已經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恢復步伐,同時還增加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歐洲國家經濟恢復增長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外需短期內繼續承壓。

    三、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一)財政刺激計劃要在可控的范圍內,把握好財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國的國家債務和財政赤字遠低于國際公認的風險臨界點,但是不能太樂觀。因為首先,我國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觀”,使得地方政府盲目舉債搞發展,財政入不敷出;其次,當面臨經濟下行是,政府刺激計劃會使財政負擔加大,可能造成通脹的壓力以及對私人部門的擠出效應。所以中國必須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與債務負擔,做好債務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

    (二)注重轉方式、調結構,由投資出口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

    希臘的局面警示我們不能過分地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出口是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殺手锏,但是這種方式極易受到外部沖擊。從長期來看,出口導向型模式是不可維持的,中國應該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外需轉到以內需為主,擴大內需是經濟結構轉換的核心環節,消費是拉動經濟更好更長效的動力。此外,在出口戰略上,將主要向歐美國家出口轉向亞洲新興國家、東盟、非洲國家的出口,出口產品也應全面轉型升級。

    (三)與國際接軌,增加中國財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國財政透明度整體較低,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國應與國際接軌,加強與國際機構的溝通、協調,縮小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財政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的差距。

    (四)正視地方債務風險,防范于未然

篇4

論文提要: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正不斷地改革,在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降低其替代率的同時,大力發展企業年金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據第5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近年來,老齡化趨勢正逐漸加劇.根據專家預測,2005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7.53%,老年人口總數將會突破一億大關;2020年左右,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10%,年齡中位數將超過36歲;2040年,我國將步入嚴重老齡化時期,平均每5個人中就會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

二、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面對巨大的養老任務,我國為養老做的準備如何呢?1995年3月,由國務院6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確定將個人賬戶制度引入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進行改革.1997年7月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規定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實現由“現收現付膜式的養老保險制度向“部分積累膜式的養老保險制度過渡。但是,決定實施前已經退休的“老人”,因為他們以前沒有任何積累,因此需要籌集足夠支付其全部退休養老金的經費;還未退休但在舊體制下工作過腳中人”則需要對其在改革前的工作年限視同繳費年限進行補償,兩者相加所形成的歷史欠賬高達67145萬億元.由于這部分歷史欠賬并沒有指明通過何種渠道籌集,當社會統籌繳費不足以支付離退休職工的養老金時,個人賬戶的不完全積累金理所應當的成了彌補的主要資金來源.據統計,1998年開始全國養老保險基金首次出現赤字,缺口為53億元;1999年缺口擴大到150億元;2000年缺口達到300億元;2003年中央財政補助已經達到470多億元.

三、大力發展企業年金的必要性

企業年金是一種與職業掛鉤的退休保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參加人在退休后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它主要采用完全的基金運作模式,是一種個人收入的縱向調節機制,即人們在工作階段將雇主繳費和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存放在企業年金賬戶里,通過相關機構投資運營獲得收益,當他們退休時再把錢從賬戶中取出.在投資工具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最大幅度地調動社會資本,并實現資本配置的最優化。

目前,隨著老齡人口的劇增,也由于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益劃分的客觀要求,以前那種“統賬結合、棍賬管理、空賬運行”模式的社會養老保險模式己經很難再運行下去.我國已經加入WTO,養老保險制度方面也面臨著要與國際接軌.從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出發,以長遠的眼光來審視和考慮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巫須我們發展企業年金制度.

2000年國務院頒布了第42號文件《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彭,明確規定:“有條件的企業可以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并實行市場化運營和管理。企業年金實行基金完全積累,采用個人賬戶方式進行管理,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繳納,企業繳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從成本中列支.”該文件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文件中提出企業年金的概念和相關制度與政策安排。這是我國企業年金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將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尤其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四、發展企業年金的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企業年金制度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為推進這一制度健康發展,要加快完善有關制度和政策.

(一)采取適當方式逐步降低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我國確定的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將逐步降到60%以下,目前總和替代率仍接近80%。這在國際上是很高的替代率水平(國外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普遍在40%左右).基本養老保險水平過高,也意味著降低了發展補充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和彈性空間,不利于發揮個人、企業在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作用.

(二)完善發展企業年金的扶持政策.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是激勵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的重要手段。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補充養老保險之所以達到較高的覆蓋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稅收優惠政策的激勵.我國在遼寧試點中對企業年金規定了4%的稅收優惠政策,應當逐步推廣到所有類型的職業年金制度.同時,考慮在供款、投資和領取三個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建議采取國際通用的EET稅收優惠模式.

(三)進一步完善企業年金有關制度規定.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模式是自愿的、繳費確定型的基金積累制度。因此,需要對目前的企業年金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第一,關于舉辦資格。目前,勞動部門規定了四個基本條件,即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依法納稅、具有經濟承受能力和民主管理基礎.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一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如果一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意味著企業年金要完全根據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規定來確定自己的發展空間、規模和水平,同時意味著沒有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鎮從業人員、鄉村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沒有辦法舉辦企業年金.這個問題值得研究。第二,關于舉辦主體.目前,我國舉辦企業年金的主體比較多,有行業部門、大型企業、工會組織,還有社會保險管理部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企業年金的發展模式,應當確定企業為舉辦主體.第三,關于企業年金參保對象和權益保護.從理論上分析,所有企業員工都有資格得到企業年金,但作為企業自主建立的企業年金制度,應當允許企業在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根據員工工齡、貢獻等方面的不同有一定的自主權,使其發揮吸引人才、穩定隊伍、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

篇5

論文摘要:物業管理在我國已經逐漸步八正軌,目前施行于各個城市的管理模式都是從香港或國外引進,與中國實際有所差距。本文從人員素質、基金運作,管理模式和企業規模四個方面詳細論述,目的是找到一種新的思路,從而使我國物業管理能進步發展。

物業管理產生于十九世紀的英國.伴隨工業革命逐漸興起.發展到今天已經有近二百年的發展歷程.因此它的理論、運作模式與西方經濟理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國的物業管理脫胎于國外為了能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發展實際.就必須從各方面對其進行調整.開辟一條新思路。筆者在從事物業管理教學實踐操作中.認為從以下四方面可以進行新的嘗試:

一.物業維修基金的運作模式的改進

維修基金是物業企業對物業區域公共設施設備大中修的資金來源。關于它的收取國家有明確規定:由市住房資金管理中心.在業主交納售房款的時候由售房單位從住宅售房款中提取.多層住宅2o%.高層住宅3o%.然后再由業主按照房改成本價房價的2%交納。如果專項維修資金花光或者不到首次交納金額的3o%.就要啟動續籌機制。盡管如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出現兩犬問題:(1)物業管理企業私自挪用占有:(2)業主無故拒繳續籌基金。由此產生的結果.公共部位年久失修小區整體環境破壞嚴重。我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改進

1明確基金使用程序

由物業公司確定維修計劃以及維修費用.確定要維修的工程.報業主大會同意后.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分攤到維修工程涉及的各家各戶,到銀行的維修管理系統提取資金,銀行再從每家每戶中扣取專項維修資金。如果費用不高,經過業主大會直接授權業委會批準,到銀行支取就可以了,如果費用比較高就實行階梯性的交費,比如先預支30%,讓維修工程先運行起來,在維修期間分階段地支取最后留有5%的質保金,過了保修期后就可以全部交付。在業委會沒有成立之前.維修費用的使用則要求物業公司提出維修計劃和預算報告,政府相關部門受理.并指定專業鑒定機構進行評估,最終由市國土房管局批準到專戶銀行支取費用。

2建立基金審查制度

每個財政年度,由房地產行政部門牽頭,聯合財政、審計部門對各物業區域的維修基金賬戶進行審查。檢查內容包括:核查每筆資金支出程序是否合乎程序.核查每筆資金的使用過程。專項維修資金在存儲銀行時.所得的利息都存八相應的業主名下.利息由銀行操作系統分攤到各個業主的名下。除了維修工程外.其他任何的形式都不能提取專項維修資金。基金賬戶是在銀行備案的專用賬戶。根據1998年的213號文件.閑置的專項維修資金經過業主大會的決策可以委托銀行購買國債.但是有金額的限制.不能把所用的專項維修資金都用來買國債.同時專項維修資金不能用于風險較大的投資.如股票等。最終審查結束后.將審查結果在物業區域張榜公布.使每個業主及物業使用人都了解清楚.資金使用透明化。

3.建立續籌資金的籌集制度

對于續籌資金.應明確各戶繳納比例.通常是按建筑面積計算。繳納時刻有物業公司直接上門收取.也可直接存入維修基金專門賬戶.以匯款憑據為證。對于遲繳緩繳.應建立滯納金制度.每遲一日按一定比例收取滯納金。長期不交費的業主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確實經濟困難的應辦理緩繳手續.延長繳費期限并收取利息對長期無故拒繳的業主應有懲罰措施.如停止物業管理服務等。

二.創建新型物業管理模式

目前.絕大多數城市的物業管理都推行一種模式.即所有居住小區普遍由物業公司進行管理。這樣雖然能對整個小區實行集中統一管理.提高專業化程度。但也存在管理費用較高.很多中低收入居民承受不起的問題.是當前物業管理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應該打破物業公司管理一種模式的體制.引入我國臺灣地區普遍實行的業主自營式物業管理.實行物業公司管理與業主自營式管理兩種模式并用的物業管理新體制。所謂業主自營式物業管理.就是將整個社區的建筑物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私產(即居民的住房).由業主自己負責:另一部分是公產.包括庭院、各種公共活動場所和臨街的配套建筑物.由社區全體成員管理。他們自己選出一個比較精干的管理委員會.全權負責本管理純屬義務.沒有任何報酬。委員一般任期一年.每月開會一次.討論決定社區物業管理的重大問題。物業管理組織非常精干.專職人員只有兩位.一位是干事.另一位是門衛兼監控員他們的房間有對公產部分進行監控的先進電子設備:并且24小時錄像.保留2周).另外有少量的臨時工.如保潔員、修理工等.由干事根據需要聘請。管理經費來源是將公用房屋出租.從中收取管理費.所收的管理費在支付了人員費、設備費、公產運作費、衛生費.以及其他費用公共開支以后.一般還有節余。我國臺灣省各城市的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水平均比內地高出許多.尚且普遍推行業主自營式的物業管理,而我們在大多數居民收入較低的條件下.卻普遍推行公司經營式的物業管理,其結果是許多中低收入者交不起物業管理費.而物業管理公司由于收入較少.出現經營困難.使小區物業管理難以開展。因此可以對現行的物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由單一的物業公司管理模式.改為物業管理公司與業主自營式管理并用的兩種模式。

三、實現規模經濟在物業管理行業中的應用

物業管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本應是一個科技含量高.專業性強的獨立的行業.但現在業界卻把它演變成單純的勞動密集性行業.成了以獸一手工勞動為主的管理行業。相當數量的物業企業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經營.服務產品單一管理項目和類型少服務手段原始、粗放經營等。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行業準入門檻低:二是專業服務沒有形成市場;三是資源分割.物業管理區域規模小四是物業費偏低.收繳率不高。針對這些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行業監管.斷絕與房地產企業”父子關系”

很多小物業公司之所以能生存正是由于原所屬房地產公司供血.而由此出現大企業吃不飽.小企業吃不了.資源浪費嚴重的市場狀況。行政主管部門應從兩方面人手加強監管(1)每年進行財務審查.由政府的審計部門審計物業公司的經濟賬目.斷絕雙方的資金支持:(2)強制推行物業區域的招投標.每個小區的物業管理都要進行招投標.由政府組織向全社會公開.實現透明化。

2建立物業企業資質等級制度

制度應在注冊資本、專業人員管理經驗等多方面進行規定.不同資質的企業管理的區域規模有不同要求.達不到一定規模則不準注冊.從而提高了準入門檻。

3.有效整合物業管理資源

針對中小城市居住小區面積偏小、居民收入的特點.我們可以將物業區域按類型、位置進行聯合.統一進行招投標。區域面積大了.既能充分挖掘企業潛力.提高企業人員工作能力:同時又因為降低了經營成本:從而能減輕業主交費負擔。

四。全面提高各方的物業管理素質

物業管理雖然發展迅速.但畢竟只有二十多年的發展.人們在觀念上認識層次上還需要更大的提高。正是由于差距的存在.使得企業在實施管理過程中,業主在接受服務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錯誤行為,提高各方素質刻不容緩。筆者認為應進行以下工作:

1對業主委員會人員進行崗前培訓

根據《物業管理條例》規定各類居住小區都應建立業主委員會.作為業主代表行使業主權利。加強業主素質教育就應從委員會成員做起.以點帶面.推動全員物業管理知識的普及。具體做法是(1)當地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定期免費開班培訓.凡是新成立的業委會均應派5o%以上成員參加.否則該業委會不予注艦(2)業委會在小區內定期培訓業主.宣傳物業管理方面的知識。2對物業公司專業人員數量作硬性規定

目前我國已推行物業管理資質認證工作.每年都進行物業管理員(師)資質考試.但由于沒有對人員數量硬性規定.各企業對專業培訓很不重視.物業服務也因此極不規范。所以各城市應在這方面有規定出臺.迫使企業加強專業人員引進和培訓工作.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

篇6

【論文關鍵詞】 經濟體系 國際貿易。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40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后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并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國際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等。 一、金融自由化的風險。 金融全球化的本質是金融資本的全球高速流動以尋求最大利潤。巨額資本的快速流動增加了金融系統的潛在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不健全、具體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產生金融危機的誘因可以說無處不存,無時不在。主要是因為: 1.短期資本的大進大出,國際游資頻繁在各國外匯、股票市場流動,具有投資、投機兩重性。短期資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經濟結構性失衡,形成“泡沫經濟”,一旦出現逆差或貨幣貶值,資金便迅速抽逃,導致國際信用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便是典型例子。據IM F估計,國際短期游資多達7.2 萬億美元,約占世界總額的20%。其投機性、流動性和逐利性構成了對發展中國家金融經濟安全的嚴重威脅。

2.作為資本流動載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點便是其“杠桿效應”,能以較少“定金”買賣幾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約金額的金融產品,如遠期合同、期貨、期權和互換等,形成以證券料匯、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預期為客體的金融衍生資本。一家金融機構的少量交易即可牽動整個國家經濟甚至整個國際金融市場,金融鏈條上的任何環節出問題都可能使整個金融系統遭到毀滅性打擊。 3.“對沖基金”規模不大,但借貸能力特別強,能夠迅速籌集資金投放市場。一批基金聯手再加上眾多世界級銀行財團的支持及其在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中的強大游說能力,足以將任何一個市場置于危機之中。 [中 華 勵 志 網 Www.ZHLzw.Com] 二、 國際經濟體系中的美元霸權霸權。 雖然從理論上說,國際美元本位像任何關鍵貨幣一樣,對于提高國際交換效率和降低國際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后布雷頓森林會議體系中,作為國際本位貨幣的美元畢竟只是由美國政府法令強制使用的一種純粹的、完全不兌現紙幣,它的“生產”完全受到美國國家機器的控制,它所服從的完全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制訂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國內規則。所以美國不會,也沒有義務把別的國家的利益置于美國的國家利益之上。 三、 貨幣一體化理論。 貨幣一體化就是各成員國聯合起來,結成固定的匯率,執行共同的貨幣政策。西方學者對不同層次的貨幣一體化進行了劃分:(1)匯率同盟。(2)假匯率同盟。(3)貨幣一體化。(4)貨幣聯盟。

貨幣一體化理論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越不能靠經常的匯率變動來改變相互之間的貿易條件和本國的國際收支地位,這兩國(或多國)走向貨幣一體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體說來又主要是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貨膨脹率;②要素流動的程度;③一國的經濟規模與開放程度;④商品多樣化的程度;⑤工資、價格的(變動浮度);⑥商品市場一體化的程度;⑦財政一體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貨幣一體化的主要收益來自于匯率穩定。匯率經常經常性變動會影響正常貿易和投資的開展,使用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而外匯風險會象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進出口,同時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而外匯風險會象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進出口 。當前貨幣一體化理論的最新進展就是運用理性預期的形成,時間不一致性,信譽問題以及匯率決定等宏觀經濟學的新概念、新理論及分析方法對貨幣一體化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在貨幣中立問題方面:弗里德曼和盧卡認為因為有理性預期的存在,長期來看,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并不存在著此消彼長的交替關系,應該存在著與通貨膨脹率毫不相關的自然失業率。在時間不一致性問題方面,在對“貨幣中立建議”西方學者進一步運用時間不一致性觀點來考察貨幣一體化的成本。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中,國與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作為全球化的核心,跨國公司總體上畢竟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反映了當今世界資本和技術流動快而勞動力相對不流動趨勢下資源優化配置和市場競爭的需要。筆者認為,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影響,與其說取決于跨國公司,還不如說取決于本國的政策。對跨國公司既要加以利用,又必須予以限制。而且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商業行銷、科研開發等眾多功能于一體的巨大復合體,是一種時代潮流。發展中國家只有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參與全球經濟,才能在國際國內市場占有有利地位,分享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利益。

篇7

論文摘要:此次金融危機帶給了我們許多教訓,而我們更需要思考發生這樣規模巨大的金融危機的原因。當今世界存在的美元國家貨幣體系是引起此次危機的重要原因。

隨著世界經濟的回暖,世界各國已經漸漸走出了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但是,危機過后我們更加需要冷靜思考這次金融危機出現的原因。美元體系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為美元體系內部存在著不可逆轉的泡沫生產機制,如果不能真正改變國際貨幣體系,出現像周小川行長提出的超主權貨幣,那么下次金融危機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我將解釋我這個看似極端的觀點背后的道理。

國際美元信用本位體系的建立還要追溯到1944年的夏天,那年夏天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后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布雷頓森林確定了二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雖然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終止美元與黃金之間固定兌換比率標志著該體系的瓦解,但是由于當時美國在政治軍事及高科技領域任然具有巨大優勢,所以美元任然是主要的國際貨幣,大部分國際貿易仍然以美元進行結算。也就是說國際美元信用本位體積還在繼續。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天。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等大部分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例迅速下降,這一現象被稱為“去工業化”。美國的制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在1965年達到28%的高峰值后,便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之中。對于“去工業化”的原因,瑙索恩和納瑪斯旺(Rowthorn and Ramaswamy,1997,1999)指出主要是國內因素引起的,比如需求模式從制造品轉向了服務,制造業的生產效率相對服務業大幅度提高,以及與之相關的制造品價格大幅度下降。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競爭這一外部因素對去工業化的貢獻不足五分之一 。在完成了去工業化的過程之后,美國國內的生產行業基本上轉移到了亞洲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于此同時,美國也從一個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體轉變成為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體。在后工業時代的美國,很多人認為服務經濟可以很好的取代商品經濟,就如同19世紀它從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體轉變為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體是一樣的。

因為兩者同樣能賺錢,產生巨大的GDP。但是這混淆了錢與財富的區別。

在美國漸漸喪失生產能力的同時,另一個不好的消息是美國100年來形成的超強消費能力和借貸消費方式。美國消費量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保持在70%以上了,而從1856年,I.M. Singer公司的市場營銷總監Edward Clark想出一招為他們公司的縫紉機進行分期付款開始,美國的借貸消費模式已經開始在美國這片肥沃的土地生根發芽。時至今日,美國人的信貸項目已經從當年的縫紉機發展到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以及最近世界矚目的次級貸款。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就一針見血的指出,即使在金融危機下的情況下,美國的消費方式仍然不會改變。

篇8

學  科  分  類    中職動漫專業    

課  題  名  稱   依托地方產業,建設面向  

區域經濟的中職動漫專業的研究

課 題 負 責人    林 妙 清      

負責人所在單位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填  表  日  期  2011年11月17日

、基本情況

課題名稱

依托地方產業,建設面向區域經濟的中職動漫專業的研究

負責人

姓名

林 妙 清

性別

民族

出生年月

1967年11月

行政

職務

專業部主任

專業

職務

中學一級教師

學歷

本科

研究專長

專業部

專業教育

教學管理

工作單位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辦公電話

0754-86983320

郵箱地址

ywlmq3351@126.com

手機號碼

13715933351

通訊地址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廣益街道環翠路中段北側

郵政編碼

515800

    

 

 

 

姓 名

出 生

年 月

工  作  單  位

林萌

1959.04

高級

本科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李小澄

1956.04

高級

研究生

碩士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

陳勃

1972.01

高級

技師

本科

學士

廣東驊威玩具工藝股份

有限公司

林思盛

1964.02

中一

專科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陳郁青

1982.01

講師

本科

學士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許惠迎

1976.10

講師

本科

學士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謝秀瑜

1987.06

助講

本科

學士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盧煥庭

1980.12

中一

本科

學士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陳毓青

1987.09

助講

本科

學士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林廣坤

1984.04

助講

本科

學士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周帆

1982.02

助講

本科

學士

澄海職業技術學校

預期的主要成果

B、C、E

A、專著 B、論文 C、研究報告 D、工具書 E、其它

經費來源及數額

學校教科研課題經費和廣東驊威玩具工藝股份

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專項基金約50萬元

預期完成時間

2013年12月

 

 

 

 

 

 

 

 

 

 

 

 

 

 

 

 

 

 

 

 

 

 

 

二、課題論證

1、對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論證。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 號)》明確提出:

要“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要“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繼續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

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大力推進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要“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要,制訂地方和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劃。”

——黨和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重要決策,是本課題構建的理論依據。本課題踐行科學發展觀,落實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決策,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本校所在的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玩具禮品產業平均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長,產品70%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玩具出口量近二成,是國家科技部批準建成的“國家火炬計劃汕頭澄海智能玩具創意設計與制造產業基地”,是央視“動畫形象玩具產品指定生產基地”,“廣東省動漫(玩具)創意產業集群”,“廣東省玩具禮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是全國聞名的首個國家級玩具禮品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

近年來,澄海區堅持把動漫文化產業作為玩具禮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引導企業將動漫創意元素注入玩具產品,推動傳統玩具業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發展具有澄海特色的動漫玩具創意產業,精心構筑動漫玩具發展服務平臺,致力推進產業集群建設,涌現了奧飛、驊威、群興、小白龍、全宇、凱利達、實豐等20多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造型設計、原料供應、模具加工、零件制造、裝配成型等專業分工協作的產業體系。

動漫市場及其衍生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引起各大企業和商家的關注和大量的投入,但是動漫產業的發展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缺乏動漫產業的專業人才,動漫原創能力不足,導致產業鏈不完整,品牌知名度低。本課題的研究,著重通過專業技術教育與綜合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創造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因而企業十分關注和支持動漫專業人才的的教育培養,廣東驊威玩具工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為我校提供了發展動漫玩具的首期教育基金10萬元。

——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需要,相關企業的關注和支持,是本課題得天獨厚的社會環境,是本課題實施的重要動因,也凸顯了本課題的實踐價值。

 

 

2、對課題所達目標和主要內容的論證。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主要內容包括:

(一)構建校企合作、面向區域經濟需要的辦學模式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態勢下,汕頭市澄海區致力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動漫及其衍生行業逐漸向高端發展,對動漫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量越來越大。職業技術學校要尋求發展和突破,需要改變人才培養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機制,面向區域經濟需要,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構建新的辦學模式。

廣東驊威玩具工藝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玩具行業知名的龍頭企業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僅有的5家上市玩具公司之一。公司一直致力于高新技術與益智娛樂一體的玩具系列產品設計開發、制造和市場營銷,通過產品創意設計與動漫影視傳播,提高公司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形成了公司主導產品在品質和品牌方面的領先優勢,是中國玩具行業同時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和“出口免驗”證書的玩具企業。

我校將與驊威玩具工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由企業派技工和師傅參與學校專業教學和培訓,進入動漫實訓課堂,指導學生的實訓課程。同時,組織學生在校期間就接觸并參與企業動漫玩具產品的生產流程,適應企業對動漫行業人員的生產技能、操作管理、工作節奏的要求,并盡可能參與企業生產、開發新產品,加快培養切合生產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

(二)開發適應地域經濟發展的動漫產業特色課程

本課題擬根據地方動漫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完善中職動漫專業培養標準,制訂適應市場需求、面向區域產業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完善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動漫產業特色課程。擬開發以下課程:

1.雕塑與動漫玩具工藝造型課程

隨著動漫產業的發展而衍生出的以動漫、影視主題玩具、游戲周邊產品等,具備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是動漫產品中重要的盈利部分。當前,企業急需專業的動漫手辦模型制作人才,因而,我們擬開設跟手辦模型制作相應的雕塑與動漫造型課程。

我們擬堅持打好扎實的造型能力基礎,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雕塑制作流程和熟練操作方法后,著重訓練學生能夠迅速抓住市場動漫形象的造型特點和變化,以最高效、最快捷的方式制作出動漫造型手辦,以適應動漫產業迅猛發展的需要。

2.布絨動漫玩具工藝制作課程

布絨玩具在玩具禮品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將布絨玩具工藝制作跟動漫產品相結合,制作成布絨動漫玩具,已經成為工藝玩具產業發展的一種新趨勢,相關技能型人才也勢必成為澄海區地方動漫玩具產業發展的新需求。

我校在2011年4月與驊威玩具工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嘗試以中國澄海國際玩具禮品博覽會會徽“獅頭鵝”的卡通形象作為原形,運用布絨玩具工藝制作方法,設計制作出動漫形象“鵝之祥語”,參加首屆澄海動漫節COSPLAY比賽,榮獲“最佳表演獎”。我們將總結借鑒諸如此類的成功案例,調整課程設置,將動漫與布絨玩具工藝制作結合起來,開發新的課程——布絨動漫玩具工藝制作,以適應市場和行業發展的需要。

3.動漫玩具英語課程

汕頭澄海玩具市場已經國際化,其玩具禮品70%的產品出口,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動漫玩具所占比例的增長,企業對于動漫專業英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迫切。

我們擬基于中職動漫專業學生英語學習水平、專業及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獨具特色的動漫玩具英語課程,設置以下幾個板塊:①動漫專業英語基礎知識;②動漫玩具歷史文化知識;③動漫商務口語;④玩博會動漫專業交際英語。

(三)建設“學研產”一體的動漫產業實訓基地

我們擬根據動漫玩具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需求,建立學校動漫玩具實訓基地,將其建成動漫玩具“學研產”一體的基地。

學校動漫玩具實訓基地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學校與企業合作、合資,由學校提供場地,由企業投入資金、提供并安排各種設備。實訓基地主權歸學校所有,引入市場運作機制,組建成相對獨立的實體。實體組織形式和運作方式由學校專業教師組成的專家組和企業商定,實行更靈活的管理機制,合作雙方共同努力,將實訓基地也辦成動漫及其衍生產品研發基地,并積極創造條件使實體融入市場,開拓發展空間,爭取更大的收益。

通過建設學校動漫玩具實訓基地,我們努力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讓學生有條件直接參與動漫玩具的市場研發、設計和生產,在最真實的環境中得到歷練,努力培養一批原畫設計師、玩具開發設計師、手辦設計師、影視廣告設計師、插畫設計師、游戲開發人員、網頁動畫設計師專業人才,一畢業就能夠投入到動漫產業的開發和生產中去。

除了校內實訓基地,我們還將繼續建設若干校外實訓基地,拓展辦學空間,實現工學結合。如,我校將以中國澄海國際玩具禮品博覽會為工學結合的一個校外實訓基地,由玩博會派出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培訓,我校師生參與玩博會的策劃、服務、表演等工作,如動漫角色扮演、禮儀接待、英語翻譯等,通過崗位零距離教學,教學做合一,鍛煉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應變能力。

 

 

 

3、對課題實施設計和保障條件的論證。

我校在汕頭市教育系統率先開辦動漫設計專業,現在已初步成為規模化的培養動漫設計人才的學校。我校具備優越的動漫設計專業辦學條件,建有現代化、高標準的綜合教學樓、獨立的綜合實訓大樓,配置功能完善的各種實習實訓專用場室,如動漫實訓中心、計算機網絡中心、專業計算機機房等,均能夠同時容納100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此外,我們得到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若干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專業實踐教育的平臺。

我校師資精良,配備專業專職教師16名,其中高級職稱2名,高級技師2名,雙師型專業教師16名人,均具有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外聘兼職專業教師5名,均為企業資深技術人員。學校專業指導委員會及澄海玩具協會為我們提供了專業技術的指導和支持。

幾年來,我校為本地動漫產業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就業率高達98%,不少畢業生成了企業手板制作等專業的技術骨干。近兩年來,我校動漫專業師生自行設計制作角色造型、服飾道具,在近兩屆中國澄海國際玩具禮品博覽會和第23屆廣州國際玩具及模型展覽會上,表演動漫角色真人秀,還參加首屆澄海動漫節卡通形象制作與表演。參與社會動漫玩具相關活動的成功展示,贏得社會和動漫、玩具行業人士的廣泛贊譽,顯示了我校動漫專業的特色和實力。

本課題實驗所需經費,除學校教科研課題經費外,驊威玩具工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發展動漫玩具教育的首期基金10萬元,廣東永駿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也將提供后續的支持。

綜上所述,本課題具備足夠的實施設計和保障條件。

三、預期研究成果

序號

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

階段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承擔人

1

2011.11-

2012.12

建立校本實訓培訓基地

論文

實訓基地

林妙清

2

2011.12-

2013.6

與玩博會組委會聯合辦學

作品、論文

實訓基地

林妙清

3

2012.1-

2013.6

與驊威玩具工藝股份

有限公司合作辦學

產品、論文

實訓基地

林妙清

動漫角色扮演服飾、

道具制作

COSPLAY服飾道具論文

周帆、謝秀瑜

4

2012.1-

2013.12

雕塑與動漫玩具

工藝造型課程

講義

陳郁青、林廣坤

動漫英語

講義、論文

許惠迎、陳郁青

布絨動漫玩具工藝制作

講義

林思盛、盧煥庭、陳郁青、林廣坤

動漫專業實用寫作

教材

林妙清

序號

完成時間

最終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承擔人

1

2013.6

建立三個動漫專業產業研發基地、開發動漫及衍生品

產品、論文

實訓基地

林妙清

2

2013.12

編印專業課程講義、教材四份

講義、教材

林妙清

3

2013.12

動漫專業學生成果展

就業報告

作品展

林妙清

林思盛、陳郁青

4

2013.12

課題研究論文集成

篇9

[論文摘要]金融監管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于金融監管法的始終,充分體現了其法律目的和根本價值,反映了金融監管法所調整的金融監管關系的客觀要求,并對這種關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都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準則和指導思想。根據金融監管法在金融體系中所起的作用和金融監管法的立法目的和根本價值,結合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提出六個金融監管法的基本原則,以指導金融監管法的實施。

[論文關鍵詞]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法;基本原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擔負著貨幣供應、資金融通、資本形成、風險管理、支付服務等一系列特殊職能,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是利益產生的同時風險也相伴而生,另外金融市場的多變性、自發性等特點也決定了金融市場必須要有法律和制度的監管,才能確保金融活動的穩定進行。因此,金融監管法在整個金融法體系中占有基礎的重要地位。

一、金融監管法

金融監管是金融監督管理的簡稱,是金融監管機構利用公權力對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進行直接限制和約束的一系列行為的總稱。而金融監管法則是調整金融監管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根據我國分業監管體制,我國金融監管法包括銀行業監管法、證券業監管法和保險業監管法等。金融監管法在整個金融法律體系中處于重要的基礎地位,是規制整個金融市場的最有力工具。進行金融監管可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和債權人利益。進行金融監管是維護金融秩序、保護公平競爭、提高金融效率的要求。金融監管法作為金融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制定和實施有利于確保金融監管行為適時、適度、規范進行,防止監管過度和不足等“失靈”現象,保護金融市場秩序和金融運行效率,實現金融監管的理念和目標。

二、金融監管法基本原則

金融監管法的基本原則是指金融監管法所確認并反映金融監管法本質和特征,其效力貫穿于金融監管法律規范之中,對金融監管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實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礎性或本源性的法律準則。金融監管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于金融監管法的始終,充分體現了其法律目的和根本價值,反映了金融監管法所調整的金融監管關系的客觀要求,并對這種關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都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準則和指導思想。另外,金融監管法的基本原則還具有彌補金融監管法律空白的重要作用。因此,更值得我們加以研究。金融法的基本原則在不同性質的國家有所不同,在同一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也會有別。它往往與一國某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貨幣金融政策目標等密切相關,是一國特定的經濟、金融環境在法律上的反映。

我國對金融監管法的基本原則并沒有統一的定論,說法不一,但是根據金融監管法在金融體系中所起的作用和金融監管法的立法目的和根本價值,結合我國現有的《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人民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以及巴塞爾《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以下介紹我國金融監管法應遵循的六項基本原則:

(一)依法監管原則

依法統一監管是憲法依法治國理念和行政法依法行政原則在金融監管法領域的具體體現。所謂依法監管,就是監管法定,是指金融監管活動必須依照法律規定。依法監管包括監管主體的法定性、監管內容的法定性﹑監管程序的法定性和監管權力的法定性等。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條規定,“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銀行業實施監督管理,應當遵循依法、公開、公正和效率的原則。”《證券法》第七條與《保險法》第九條也分別規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督管理”,“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保險業實施監督管理”。依法監管原則要求合法的金融監管主體利用合法的監管職權,遵照法定的程序進行法定的監管行為。該原則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所有金融機構應毫無例外地接受監管;①第二,金融監管機關的設立及其職權的取得必須有法律依據,這是金融監管機關行使監管職權,進行監管活動的必要前提和條件。第三,金融監管職權應依法行使,也就是說金融監管職權的取得,范圍和程序都應該依照法律的規定。第四,金融監管應有平衡制約機制,必須控制金融監管自由裁量權的濫用。權力是把雙刃劍,既然法律賦予權力,就應同時對權力加以限制,避免濫用。

(二)監管主體獨立性原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Quintyn And Taylor(2002)在2002年發表的“監管獨立性與金融穩定性”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監管獨立性的概念及其構成要素。這一原則要求金融監管機構有明確的責任和目標,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權和充分的資源。金融監管機構獨立性包括監管機構相對于政治干涉的獨立性和相對于被監管機構“行業俘獲”的獨立性兩個方面。只有以上兩個方面的獨立性都能得到保證,金融監管機構才能夠保持充分的獨立性。作為巴塞爾協議的核心原則,監管主體獨立性主要是指監管主體應獨立于政府。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五條規定銀行監管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時,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對其進行干涉。按理論講,一個獨立的金融監管機構應具備組織獨立、執行獨立、規制獨立和預算獨立四點特征。

(三)合理適度監管原則

適度,即適當。行政執法不僅要求做到依法行政,更要做到合理行政。金融市場合理、適度的監管是遵循市場規律的必然要求,金融市場保持活力的必要手段。合理適度監管是指金融監管主體必須以保證金融監管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尊重金融市場的規律,運用有效的監管措施增進金融效率,維護公平競爭,以此促進金融業的發展。根據適度監管原則,金融監管主體的監管行為必須滿足以下要求:第一,金融監管必須以金融市場的自發性調節為基礎,尊重市場自身的規律。市場有自身的運行規律,應讓其自我調節機制得到充分發揮,只有在出現市場失靈、市場的成本過高的情況下,才需要金融監管機構的介入。第二,監管者應避免直接微觀管制金融機構。直接微觀管制金融機構容易造成對經營者權利的侵犯,抑制市場活力,監管者應盡力避免。第三,在金融市場失靈、金融行為不當時,應該能及時應對、運用適當的方法、有力的措施,維護金融穩定;第四,應對監管對象實行分級分類,區別監管,運用激勵相容的金融監管理念,實現監管者與被監管者行為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

(四)公開、公正原則

公開原則或稱金融監管的“透明度原則”,其基本含義是金融監管行為除依法應保密的以外,應一律公開進行。根據公開原則,有關金融監管的目標、框架、決策及依據、數據和其他信息等需要全面、方便、及時地告知社會公眾和有關當事人,以保障社會公眾和有關當事人對監管過程和監管結果的知情權。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條規定,“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銀行業實施監督管理,應當遵循依法、公開、公正和效率的原則。”《證券法》第三條規定,“證券的發行、交易活動,必須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而公正原則是指金融監管主體要按照公平、統一的監管標準和監管方式對金融機構實施監管,規范金融機構的市場行為,保證金融市場正常有序運行。公正原則要求監管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平等對待金融市場上不同的被監管者。公開、公正原則不僅是金融監管活動應該遵循的原則,也是其他金融活動應該遵循的重要原則。

(五)安全與效率并重原則

安全與效率是金融監管的永恒主題。金融安全原則要求監管者采取各種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系統的安全、穩健運行。金融安全關系著整個金融市場的健康和穩定,也是金融監管的根本出發點。而金融效率原則是指監管者應為金融機構創造一個良好的、公平的競爭環境,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為本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作用。效率原則是有效金融監管理念的必然要求,是確保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生機活力的重要保證,同時也為防止金融監管過度所必需。金融安全與金融效率并重,金融安全是金融效率的前提,金融效率是金融安全的體現和終極目標。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一條就規定:“為了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督管理,規范監督管理行為,防范和化解銀行業風險,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制定本法。”體現了這一原則。金融監管的效率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金融監管應講求經濟效率,即金融監管不應導致金融機構效率的喪失,而是要通過規范、引導和鼓勵等來提高金融業的整體效率;二是金融監管應講求行政效率,即金融監管應以盡可能小的成本達到最大化的金融監管目標和效果。金融安全原則和金融效率原則并重,才能最好的激發金融市場的活力,保證金融市場健康穩定。

(六)協調監管原則

篇10

    【論文關鍵詞】公立高校;多元化融資;風險防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校基礎設施的改造和擴建,主要是改造老校區和建設新校區;科研設備和圖書資料的更新和配備;科研成果的轉化;優秀人才的引進,無論哪方面的規模擴張,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資金短缺。

    公立高校巨大資金缺口形成的直接原因:(一)擴招導致辦學規模急速擴大、高校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二)辦學規模擴大引發高校擴建、合并風。政府對公立高校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形成資金困擾的重要因素。具體分析主要是:(一)政府對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總量不足,根本無法滿足擴招的需要;(二)政府對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存在結構性問題,中央部屬、重點高校投入多,地方普通高校投入少,而且不能及時到位。

    1.我國公立高校經費籌集中的主要問題

    1.1 渠道單一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雖然我國政府和學者一直期望實現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多元化,但實際上,公立高校資金來源目前仍是以財政撥款和學雜費收入、銀行貸款為主的三元結構。

    1.2 風險加大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融資風險、特別是貸款風險逐漸顯現,2007年8月14日,國家發改委在《上半年社會事業發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議》中指出:“高校債務風險逐步顯現,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05年底,高校貸款余額達2001億元。”吉林大學的財務危機就是其中的典型。高校的融資風險已經嚴重影響到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制約了高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2.多元化融資探析

    國內公立高校經費來源主要由:政府撥款、學生繳納學雜費、銀行貸款、資產置換、TOT模式、BOT模式、融資租賃、企業資助和個人捐獻、銷售與服務收入等幾個部分組成。以下內容是對這幾種收入來源進行分析。

    2.1 政府撥款和學費收入

    國家財政撥款非常有限,國內學生招生規模和收費標準穩定使學費收入已經上升空間不大。如果迅速擴大全日制學生招生規模,撥款和學費收入雖能增加,但是學生宿舍等基礎設施嚴重跟不上而且要進一步加大基建投入或租金投入。例如云南開放大學建設和云南“橋頭堡”建設為學校提供了一個發展契機。首先通過擴大招收遠程教育學生可節約對校舍等基礎設施投入的費用;同時留學生收費的自主權相對靈活,通過擴大招收東南亞外國留學生可以增加學校的辦學經費。

    2.2 銀行貸款

    負債融資特別是向金融機構借貸是高校籌集資金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全國幾乎每所高校都背負了一定程度的債務,少則上億,多則數十億。銀行貸款籌資方式中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向政策性銀行貸款或與商業銀行簽訂授信貸款協議較適合。

    2.2.1 向政策性銀行貸款

    我國有三大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通常政策性銀行比普通商業銀行貸款的期限長、利率低。其中國家開發銀行在高校融資中的優勢較明顯:第一,高校從銀行貸款,主要是用于高校基礎設施的建設而且呈現一種中長期的特性,從開行給高校貸款跟國家開發銀行開發性金融的“兩基一支”政策性投向是相吻合的,同時由于國家開發銀行是專門經營中長期貸款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因此從開行資金投向來看,跟高校貸款資金需求是相吻合的。第二,開行在做中長期貸款中,咨詢財務顧問,圍繞貸款做了一些金融服務,做得比較好。高校貸款應該說期限比較長,投入資金量比較大,前期設計論證,開行在這一塊可以發揮優勢。第三,國家開發銀行在助學貸款這塊做得比較有特色,助學貸款貸給學生的貸款,償還率比較高,高校就沒有必要拿出自己的錢為學生來擔。因此開行做高校本身的開發貸款,或者給高校貸款,會比其他銀行有優勢。

    2.2.2 向國家商業銀行簽訂授信貸款協議

    授信貸款是指和幾家商業銀行簽訂貸款協議,采用這種方式貸款的優點是:對于高校來說可以貸到金額非常大的貸款;對于銀行來說降低了風險。1998年,西南財大在全國率先吃“螃蟹”,向成都農行貸款修建第一幢學生公寓。2001年12月1日,南京大學與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中國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等五家銀行行長共同簽署了授信貸款協議,獲得總計達50億人民幣的貸款信用額度,以推動南大創建世界高水平大學。

    2.3 資產置換

    高校的資產置換是指通過經營學校自身的資產來籌集新校區建設所需資金的方式,包括轉賣老校區、出讓學校閑置資產、出租設施、轉讓技術等。資產置換的優點包括:有助于高校快速完成自我重塑;有助于合理解決高校長遠發展與教職工近期利益之間的矛盾;有助于更新辦學理念,教學管理向規模型方向發展;有助于為城市發展做出貢獻。

    例如:沈陽某高校為了擴大發展規模在2000年通過沈陽市政府劃撥的方式,在位于沈陽渾南新區的大學城內獲得了1150畝土地,用于建設新校園。同時,為了彌補建設資金的不足,學校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將市內原有老校園西校區7.7萬平方米的土地轉讓變現,賣給市內一家房地產公司,獲得了3.2億元的現金收入,再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籌得其余新建校園所需款項。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同沈陽市規劃局和國土資源局下屬的沈陽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簽訂了《有償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書》,由政府收回土地的使用權,并以土地出讓的價格代為拍賣,最終由沈陽市銀基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購得,政府又將拍賣所得款項中的3.2億元返還學校。

    在采用“資產置換”的方式時應特別注意處理好法律關系。因為從物權和產權角度看,高校的土地為國家所有的劃撥土地,高校無權擅自進行轉讓處置和收益。2008年國土資源部已經界定公立高校的土地置換行為是不合法的,應嚴厲禁止。但是在本案例中,高校并沒有就土地問題直接與購地的開發商進行協商或交易,而是政府先對高校土地使用權的收回,再同開發商之間進行土地和金額的交割,最后又把資金劃撥給學校。此做法值得公立高校在進行土地置換過程借鑒。

    2.4 TOT、BOT模式

    TOT是“移交—經營—移交”的簡稱,目前主要是面對國外投資者,高校可以嘗試將其擴展到排除國內有實力的私營企業、金融機構等。具體做法是:在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后,高校把已經運行的基礎設施移交給對方經營若干年,可以一次性融得一筆資金,用于建設新的基礎設施;特許經營期滿后,合作方再把設施無償移交給高校。

    BOT是“建設—經營—移交”的簡稱,由高校提供土地,由項目公司建設學生公寓、食堂等經營性設施;投資方通過經營收取使用費或服務費,回收投資;合同期滿,高校收回設施所有權。

    高校應用TOT融資方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①經營權出讓期的確定。應用TOT方式融資,必須依據高校總體規劃,科學分析、合理確定經營權的出讓期限。在確定經營權出讓期限時,應充分考慮學校基建周期、建設資金需求量和收入組織能力。如果學校基建周期較長、資金需求量較大、收入組織能力較差,為確保基建項目順利完工。宜選擇較長的出讓期限;反之,宜選擇較短的出讓期限。②經營權轉讓價格和融資標的回租價格的確定。 TOT、BOT項目融資需要經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審批,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經營權的合理定價是必須的。由于在經營環節采用回租方式,經營權的轉讓價格確定相對簡單,可采用收益現值法。收益現值法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擬轉讓的項目經營權的真實價值。由于經營期間風險的不確定性。承讓方一般要求比較高的回報率。在確定融資標的回租價格時,應在轉讓價格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種風險因素進行修正,使價格趨于合理、可行。北京科技園國際學校應用BOT方式籌集12億元建設中關村國際學校,以及南開大學深圳金融工程學院采用“模擬BOT”項目融資方式,合作方投入基本建設僅僅3.3億元,項目建成運營30年后,項目公司無償把學院資產移交南開大學。這都是高校應用BOT的成功案例。

    2.5 租賃融資

    在學校經費支出中,設備購置及學校自籌基建支出占總經費支出比重較高,如果全部進行貸款不僅會增加學校的負債,而且在學校資產不能抵押的前提下,學校很難實現全額信用融資,即使能從銀行獲得資金,進一步融資將受到影響或增加融資成本。因此,如果通過租賃的形式獲得設備和基礎設施的使用,既可滿足教學的需求,又可避免學校背負過重的債務負擔。租賃的優勢在于,學校可向出租人或投資商簽訂租賃合同,在合同期內只需支付租金就可獲得使用權,租金與貸款利息一樣,為分期支付,不同的是貸款需要還本金而租賃則不需要。當合同期滿,學校可根據需要續租、退租或留購。融資租賃是在分期付款的基礎上,引入出租服務中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特性,租賃結束后將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的現代融資方式。融資租賃是以融物的方式達到融資的目的。盡管冠名“融資”還不如冠名“融物”,因為企業在租賃交易過程中不僅得不到資金,還要支付租金。但在租賃期間,承租企業可以擁有租賃物件的占有、使用、收益三項權益,足以滿足發展的需要。

    融資租賃在高校中的應用一般為后勤設施,如學生公寓,這也屬于后勤社會化引資的一種方式,一般由投資公司開發,學校租賃,產權開始屬于投資公司,而隨著逐年支付租金,產權也逐步過渡到學校,并在租賃期滿以象征性價格轉讓給校方。

    2.6 爭取社會團體、個人、企業和校友多方面的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