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專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09:30: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遺傳學專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遺傳學專業

醫學遺傳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為開展醫學遺傳學的課程思政教學,在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有效的設計,達到在課程教學同時樹德育人的培養目的。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醫學遺傳學”是用人類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遺傳病應用于醫學實踐,從親代傳至子代的特點和規律、起源和發生、病理機制、病變過程及其與臨床關系的學科。“醫學遺傳學”是一門由遺傳病這一紐帶把遺傳學和醫學結合起來的學科,從遺傳學角度系統地描述了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變過程。“醫學遺傳學”課程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法醫學等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對于充滿人文精神的醫學科學來說,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價值觀的引領決定了我們培養什么樣的醫學人才。培養健康中國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本科醫學人才是醫學教育的目標,這一目標要求醫學課程的建設和教學不僅僅是在專業上的突破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而是在專業教學的同時塑造醫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夯實醫學生成才成長的德育基礎,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發展。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專業課程,“醫學遺傳學”如何結合專業知識設計和開展課程的思政教學成為課程建設和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1-2]。

1“醫學遺傳學”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和整體設計思路

醫學遺傳學在課程教學的頂層設計上,把思政培養作為課程教學的目標放在第一位,結合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著力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培養。在教學實施中有目標有意識地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將其作為一種學科思維,提煉出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基因”,將知識與之融為一體,轉化為具體化、生動化的“教學載體”,達到課程教書育人的功能[2-3]。課程設計的育人目標:(1)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分析中國對罕見病、出生缺陷等的防治政策和實效,了解我國在這些方面的策略和措施、取得的實效,領會我國醫療衛生政策的優越性,造福廣大人民群眾的成果,增強學生對我國相關情況、政策、成就的了解,培養愛國主義和自豪感。講述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培養民族自豪感,也培養醫學生學習為人類解除病痛的職業素養和醫學精神。(2)科學的態度、探索的精神:梳理醫學遺傳學發展歷程中里程碑式知識點,如豌豆雜交實驗、先天性代謝病的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解析、人體染色體數目與疾病的發生、產前診斷、基因編輯技術等。這些知識點都是經反復研究、在不斷質疑聲中建立起來的,從而培養醫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斷創新探索的科學精神。(3)醫學遺傳學中的倫理問題: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明確將專業性職業倫理操守和職業道德教育融為一體,給予其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及情商能力。(4)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從孟德爾的遺傳學說到DNA雙螺旋的發現;從染色體技術到基因診斷、基因編輯技術;大數據時代遺傳醫學的進展,科學技術對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通過這一要素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哲學觀。(5)人文關懷,責任心培養:出生缺陷人群、罕見病人群的醫療需求以及關愛培養學生作為醫者的社會責任心和人文情懷。

2課程思政教學與對應知識點設計

查看全文

遺傳學課程教學問題及對策

摘要:遺傳學已成為眾多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本科生重要的必修或選修課程,但是該課程理論性較強、內容廣、難點多,本科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覺得難度大、缺乏主觀能動性。本文針對目前遺傳學課程本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遺傳學課程教學改革對策,以期為建立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遺傳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遺傳學;問題;對策;教學改革

遺傳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一門歷史悠久且不斷發展的學科,遺傳和變異是該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1]。作為生命科學中一門系統完整且發展迅速的理論科學,遺傳學研究對探索生命本質、不斷推動相關生命科學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遺傳學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育種過程中以及人類遺傳疾病的防治方面都具有實際指導意義。因此,遺傳學是生命科學、動植物生產、食品科學等專業的骨干基礎課程,在高等院校生物相關專業本科生教學計劃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向高校生物相關專業本科生開設遺傳學課程,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方法,提升遺傳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生物專業人才。

1遺傳學課程的特征和重要性

遺傳學課程具有高等學校課程專業性、研究性和前沿性的典型特征。在教學方面,遺傳學課程內容多、難點多,因而學生需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礎和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先修課程的扎實鋪墊才能學好這門課程。遺傳學起源于人類的育種實踐,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便開始嘗試改良動植物品種,直至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發現。隨著細胞學和胚胎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于細胞結構以及細胞活動(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授精及細胞分裂)的認識不斷加深,同時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研究的飛速發展也促進了現代遺傳學不斷豐富和發展。目前,數量遺傳學、群體遺傳學以及分子遺傳學的相關研究廣泛應用于農業、畜牧業和醫學等領域,與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醫學領域,遺傳學技術可用于遺傳疾病的檢測篩查和生物制藥等;在農業生產方面,遺傳學技術可以用于改良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性狀等;在科學研究方面,遺傳學技術能幫助人們探究人類的起源、揭開生命的奧秘。遺傳學的理論性和實用性都比較強,對于生命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整合和新研究方向的深化與開拓具有重要意義[1]。學習遺傳學課程能夠使學生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最新進展,理解當代生命科學中的新方法、新技術,了解遺傳學的應用前景。揚州大學農學院在為碩士研究生開設高級遺傳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本科生培養方案,將遺傳學課程作為農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園藝和植物保護等專業本科生二年級上學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該課程介紹遺傳學的發展歷史、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和發展方向。現對遺傳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本科生遺傳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2遺傳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大學農業專業遺傳實驗課程教學研究

【摘要】遺傳實驗是遺傳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農學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最常見、最有效的教學手段。針對農學專業遺傳學試驗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機制等方面對本課程進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為應用型高等院校農學專業遺傳學實驗課程建設和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農學;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教學策略;創新性實驗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的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2]。“新農科”背景下的應用型農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應更加注重學科的融合、動手能力的融合、綜合素質的融合、知識和道德的融合[3]。遺傳學是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中發展快速、多學科交叉融合較好的一門理論科學,其基本原理的發現與發展對于整個生物科學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4]。其中,遺傳學實驗是遺傳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鞏固和驗證課堂理論內容,鍛煉實踐動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與醫學、生物學專業不同,農學專業的遺傳學實驗課程內容主要是對理論課程中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多倍體誘導等相關內容進行的驗證性試驗,課程內容較為基礎,課時較少,僅12個學時。同時,受學時不足和實驗平臺條件等的限制,實驗課程中大部分的準備工作,包括材料的種植、收集和處理,試劑的準備,儀器的調試,實驗條件的選擇等均由實驗準備員完成,學生只需按照實驗指導進行操作即可,上課過程簡單,導致部分學生對實驗過程缺乏興趣。同時,現代大學生從小缺乏勞動鍛煉,動手意愿和動手能力較差,對于實驗課的參與熱情低。再者,由于遺傳學實驗課的考核機制不完善,學生認為實驗課不重要,即使實驗失敗了也沒有關系,抄好報告冊就能順利通過,導致部分學生對于實驗過程敷衍了事,操作不標準,實驗技能沒有得到鍛煉,使得實驗課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因此,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根據本學校的辦學條件,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生源情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制度等方面對遺傳學實驗課程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旨在為地方農業院校的遺傳學實驗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1重視實驗教學過程,反哺理論課堂

遺傳學實驗課程的設立初衷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和現象的觀察過程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和理解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分析、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由于課時數的限制,目前本校農學專業的遺傳學實驗課程內容只包含植物根尖有絲分裂和壓片技術、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及涂抹制片技術、孚爾根核反應染色法、永久片制作和一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實驗課程的內容安排順序由簡單到復雜,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實驗技能。在進行實驗課程的安排時,我們將其與理論課程的授課進度一致。例如講授完植物有絲分裂和細胞周期后,安排植物根尖有絲分裂觀察實驗;而孚爾根實驗則安排在細胞質遺傳之后。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將實驗結果與理論知識進行聯系,鍛煉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從而達到鞏固理論教學內容的目的。同時,在筆者的實際授課過程中發現,很多的學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理論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較少,理論教學課堂氣氛不活躍,但是在實驗課堂上卻截然相反,大部分同學相對較為活潑。因此,教師應重視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通過教學過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反哺理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在授課過程中,首先教師通過講解實驗目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再由學生進行具體操作,在顯微鏡觀察時,由教師進行一一點評,最終完成實驗報告的撰寫。教師的指導貫穿整個的實驗課教學環節,這種授課方式能夠保證每位同學都能親自動手進行操作,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實驗的興趣,保障實驗的順利完成。就筆者的教學經驗,良好的實驗課教學氛圍能夠有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理論課堂的教學效果。

2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式

查看全文

大學農業專業遺傳實驗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遺傳實驗是遺傳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農學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最常見、最有效的教學手段。針對農學專業遺傳學試驗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機制等方面對本課程進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為應用型高等院校農學專業遺傳學實驗課程建設和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農學;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教學策略;創新性實驗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的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2]。“新農科”背景下的應用型農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應更加注重學科的融合、動手能力的融合、綜合素質的融合、知識和道德的融合[3]。遺傳學是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中發展快速、多學科交叉融合較好的一門理論科學,其基本原理的發現與發展對于整個生物科學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4]。其中,遺傳學實驗是遺傳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鞏固和驗證課堂理論內容,鍛煉實踐動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與醫學、生物學專業不同,農學專業的遺傳學實驗課程內容主要是對理論課程中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多倍體誘導等相關內容進行的驗證性試驗,課程內容較為基礎,課時較少,僅12個學時。同時,受學時不足和實驗平臺條件等的限制,實驗課程中大部分的準備工作,包括材料的種植、收集和處理,試劑的準備,儀器的調試,實驗條件的選擇等均由實驗準備員完成,學生只需按照實驗指導進行操作即可,上課過程簡單,導致部分學生對實驗過程缺乏興趣。同時,現代大學生從小缺乏勞動鍛煉,動手意愿和動手能力較差,對于實驗課的參與熱情低。再者,由于遺傳學實驗課的考核機制不完善,學生認為實驗課不重要,即使實驗失敗了也沒有關系,抄好報告冊就能順利通過,導致部分學生對于實驗過程敷衍了事,操作不標準,實驗技能沒有得到鍛煉,使得實驗課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因此,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根據本學校的辦學條件,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生源情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制度等方面對遺傳學實驗課程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旨在為地方農業院校的遺傳學實驗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1重視實驗教學過程,反哺理論課堂

遺傳學實驗課程的設立初衷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和現象的觀察過程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和理解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分析、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由于課時數的限制,目前本校農學專業的遺傳學實驗課程內容只包含植物根尖有絲分裂和壓片技術、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及涂抹制片技術、孚爾根核反應染色法、永久片制作和一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實驗課程的內容安排順序由簡單到復雜,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實驗技能。在進行實驗課程的安排時,我們將其與理論課程的授課進度一致。例如講授完植物有絲分裂和細胞周期后,安排植物根尖有絲分裂觀察實驗;而孚爾根實驗則安排在細胞質遺傳之后。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將實驗結果與理論知識進行聯系,鍛煉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從而達到鞏固理論教學內容的目的。同時,在筆者的實際授課過程中發現,很多的學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理論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較少,理論教學課堂氣氛不活躍,但是在實驗課堂上卻截然相反,大部分同學相對較為活潑。因此,教師應重視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通過教學過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反哺理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在授課過程中,首先教師通過講解實驗目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再由學生進行具體操作,在顯微鏡觀察時,由教師進行一一點評,最終完成實驗報告的撰寫。教師的指導貫穿整個的實驗課教學環節,這種授課方式能夠保證每位同學都能親自動手進行操作,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實驗的興趣,保障實驗的順利完成。就筆者的教學經驗,良好的實驗課教學氛圍能夠有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理論課堂的教學效果。

2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式

查看全文

遺傳學實驗教學系統優化及實踐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是高等農業院校多個專業(農學、動物科學、園林園藝等)的一門主干基礎課,遺傳學教學質量的高低對于農業院校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遺傳學既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也是一門迅速發展的學科,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從廣度和深度等層面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遺傳學的理論內容,同時遺傳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遺傳學實驗教學環節作為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培養學生掌握遺傳學基本實驗技能、學習實驗設計以及數據綜合分析能力和開拓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切入點[3-4],而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遺傳學實驗教學的效果。近年來,農科類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轉變為培養厚基礎、寬專業、高素質、具有創新意識的“大農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這就要求遺傳學實驗教學必須跟上學科發展的步伐,要求教育工作者認真分析遺傳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和特點,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對原有的實驗教學體系進行改進,建立新的實驗教學體系[5-7]。筆者結合多年來在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總結的經驗和發現的新問題,對農業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優化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提高遺傳學實驗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1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各高校遺傳學實驗教學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點:①各農業院校中各專業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均大同小異,將“驗證遺傳學基礎理論”作為主要教學目的,以染色體操作實驗以及經典的遺傳學驗證性實驗為主,涉及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的內容相對較少;②學生基本不參與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實驗時目的不明確,單純為做實驗而做驗,對實驗的全局設計思路缺乏思考;③缺乏系統訓練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環節;④實驗教學方法僵化、手段落后,很難激發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⑤實驗教學考核方法單一,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教學效果;⑥實驗室管理存在一定問題,有些實驗資源不能很好地共享,實驗室在開放時間上不能滿足學生課余時間開展實驗的需要。

2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優化的措施

遺傳學實驗教學體系優化途徑見圖1。

2.1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重組與整和在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首先針對原先設置的實驗內容進行了重新調整,將實驗劃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研究創新型)實驗3大類[8-9],針對農業院校不同專業先從實驗內容上建立一個既能突出專業特點,又能提高學生實驗技能,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體系。

查看全文

微生物遺傳學BOPPPS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方式缺少互動和反饋,學生學習效率偏低。結果導向教育(OBE)和導學互動的加式教育(BOPPPS)教學模式作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漸成為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主流觀念。為提升微生物遺傳學的教學質量,本文總結了在OBE教育理念指導下運用BOPPPS教學模式開展微生物遺傳學教學的實踐方法和經驗,以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知識的興趣,培養提出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形成合作學習意識,達到增強課堂學習效果的目標。

關鍵詞:結果導向教育;BOPPPS模式;微生物遺傳學

微生物遺傳學(microbialgenetics)是在經典遺傳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研究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一門學科。由于以微生物作為研究材料具有動植物難以比擬的優勢,在1930年以后的短短半個世紀,微生物遺傳學實現了高速地發展,并且為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分子診斷學、以及臨床醫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近年來,以微生物為研究對象的高水平論著和成果層出不窮,愈發彰顯微生物遺傳學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地位[1]。值得關注的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缺少有效互動和反饋,因而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普遍較低[2]。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改革,越來越多的高校希望盡快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結果導向教育)是以學習成果產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能力的提高,重點圍繞學習成果產出并以學生為中心合理安排教學活動[3]。在微生物遺傳學教學改革實踐中,針對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問題,本課程將采用OBE教學理念,聯合BOPPPS(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導學互動的加式教育)教學法[4]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開展以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培養深入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應用能力,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BOPPPS教學法的要素

BOPPPS是教學設計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法,此教學法是基于認知過程和層次對教學過程劃分為6個要素,分別為導入(bridge-in,B)、學習目標(ob-jectivesoutcome,O)、前測(pre-assessment,P)、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P)、后測(post-assess-ment,P)、小結(summary,S)[5]。

2OBE教育理念指導下微生物遺傳學BOPPPS教學法的具體實踐

查看全文

醫學遺傳學臨床適用能力教學研究

摘要:精準醫療模式需要臨床醫生掌握基因測序、數據分析等能力。文章以醫學遺傳學課程為切入點,通過調整部分課堂教學內容、增加遺傳數據庫查詢實踐、講授基因測序報告解讀方法、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建立與基因測序公司交流與合作等方式,在臨床醫學本科生教學中逐步引入精準醫學的內容,不但提高臨床醫學本科生對精準醫學知識的認識、運用和掌握,也增加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以期培養出更適應于精準醫學要求的新時代醫學本科生。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精準醫學

得益于近年來生命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二代基因測序、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為代表的生物學前沿技術迅速浸入醫學領域,由此催生不同于傳統診療模式的精準醫療模式的出現。其主要特征在于海量的基因測序結果與患者臨床資料相結合,在分子水平對患者疾病進行分析,精確尋找發病原因和治療靶點,從而對不同遺傳背景的患者提出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1]。這一全新的醫療模式代表著臨床醫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目前,精準醫學正在各級醫療機構“自上而下”地推廣與應用,但是臨床醫生對基因測序技術、生物信息學、大數據分析等基本技能尚缺乏深入掌握,因而對高校現有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戰[2,3]。醫學遺傳學主要在DNA水平研究疾病與基因的關系,既是醫學與生物學的交叉學科,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橋梁學科,其理論和實踐與精準醫學有著天然的契合度。經典的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重點包括單基因病的遺傳及單基因病介紹、染色體畸變及染色體病、群體遺傳學等,為臨床工作中遺傳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和咨詢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在精準醫學適用范圍不斷擴大的新形勢下,傳統的教學內容與精準醫療的培養需求存在脫節,由此造成的弊端可能有:①學生工作后囿于傳統診療模式,看不懂基因測序結果或者不能有效甄別基因測序結果的準確性;②鈍化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敏感性,工作后可能忽略了對新發現基因型或表型的首創性研究[4]。為此,我們嘗試以醫學遺傳學課程為切入點,在臨床醫學本科生教學中逐步引入精準醫學的內容。目標在于通過將部分精準醫學知識融入醫學遺傳學課程,提高臨床本科生對精準醫學知識的認識、運用和掌握,提升其在臨床工作中對遺傳病的識別、診斷能力,并加強臨床工作中對遺傳病的基礎研究能力。

1實施對象

實施對象為我校2021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部分學生,在第二學年第四學期學習醫學遺傳學課程,已修完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課程。

2教學改革的內容

查看全文

五步教學法在醫學遺傳學課堂的應用

摘要:醫學遺傳學作為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性及科學前沿性。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寧夏醫科大學醫學遺傳學課程組創新性采用DIAPP五步教學法,即采用設境(D)、探究(I)、分析(A)、解決(P)、親驗(P)五環節組織課堂教學,達成教學目標。文章就醫學遺傳學課堂DIAPP五步教學法的應用與實踐進行闡述,以期為地方醫學院校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生培養提供借鑒和示范作用。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DIAPP教學法;課堂教學

2019年4月,教育部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其中“新醫科”理念提出將醫學教育需求從以傳統治療為主的教學訴求逐漸過渡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延展,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大健康理念[1]。而這一理念恰好與醫學遺傳學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不謀而合。人類從生到死的生命全周期過程所涉及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疾病就是由于遺傳結構的缺陷或是環境發生顯著變化打破了二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后而產生的。因此,人類要想從根本上認識疾病、治療疾病,最終還需要從遺傳物質DNA上尋找突破口。因此,醫學遺傳學也成為整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焦點及關鍵點,同時成為指導臨床工作的必修課程之一[2]。本校醫學遺傳學已建成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教學模式。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學生可以有效進行自主性和拓展性學習。然而,作為三步教學環節的核心-課堂教學,如何能有效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帶動學生參與課堂的各個教學環節始終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為此,我們在以往BOPPPS教學法的基礎之上[3],根據我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課堂組織活動的有效性,量身定制了創新性DIAPP五步教學法,即采用設境(designthesituation,D)、探究(inquirytearning,I)、分析(analyticallearning,A)、解決(problem-sol-ving,P)、親驗(participation-basedteaching)五環節組織課堂教學,以達成教學目標。這種方法不但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我校醫學遺傳學課堂創新性DIAPP五步教學法的應用與實踐進行闡述,以期為地方醫學院校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生培養提供借鑒和示范作用。

1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本校醫學遺傳學授課對象為大學三年級學生。通過前序基礎醫學課程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臨床思維,具有一定分析臨床案例的能力。然而,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功利心強的問題,認為遺傳學與其今后的臨床工作關聯性較低,重視程度不足,因此在學習內容及方法上急于求成。此外,作為地方醫科院校,我校學生大多來自本省,普遍性格內斂,主動參與及討論的意識不強,但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善于探究和分析,對遺傳病診治的過程及邏輯關系興趣濃厚。同時,學生普遍表現出學習思維固化,常拘泥于課本知識,糾結于某個知識點或某種遺傳病的內容記憶,無法有效建立起遺傳知識的邏輯體系與內在關聯,因此無法完成知識的內化及臨床應用。隨著“新醫科”教學理念的推行及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普及,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漸顯現出力不從心的局面,首先表現出的是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理念與成果導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教學的概念模糊[4],思路不清且與專業教育、職業精神融合不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有效彌合科學與人文、醫學與社會之間的縫隙,不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價值體驗。此外,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對于數字化教學資源運用的針對性不強,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率低,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師生互動困難,學生體驗感較差。最后,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遺傳學在生命全周期中的表現和作用很少明確體現在現有教材和大綱中,因此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與遺傳學發展的匹配出現巨大矛盾,新醫科理念融入度低,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從而導致課程創造性低,高階性不足。

2情境設計及實施流程

查看全文

留學生醫學遺傳學教學探討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及對外交流合作的加強,留學生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2]。為了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接軌,加強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升學校的國際知名度,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近年來,遵義醫學院(下稱本校)也積極努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并成立了留學生專門管理機構———國際教育學院/貴州-東盟醫學教育學院。本院醫學遺傳學教研室(下稱本教研室)承擔了本校留學生醫學遺傳學課程的教學工作。醫學遺傳學是現代醫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程,是連接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橋梁課程之一。從未來醫學發展的層面來看,醫學教育者和工作者應能夠利用醫學遺傳學的相關理論,研究疾病發生的機制、病理、診斷、預防和治療等。在培養留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本教研室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和教訓,現總結如下,以期為本校留學生教學模式的優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和建議。

1留學生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1.1語言交流障礙

課堂上教學知識的傳授及課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均離不開語言的媒介[3]。首先,大部分留學生留學之前均沒有接受過漢語言的專業培訓,漢語基礎較為薄弱,雖然具備了簡單的漢語溝通能力,但是對于專業漢語詞匯仍然欠缺。其次,一些留學生英語口語發音中也帶有較為濃重的地方口音,本校大多數教師均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在英語口語表達上還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與留學生溝通交流。因此,語言是留學生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克服的一個障礙,也是教師教學授課中面臨的一個難題。

1.2文化基礎參差不齊

留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國家,每個人的文化基礎水平各有差異,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不一。此外,本校開設的醫學遺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其所在國家的內容也不盡相同,由于之前沒有深入了解不同國家醫學遺傳學教學授課內容之間的差異,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未能與留學生的本國基礎教育相互銜接和互補,甚至導致了某些知識點的重復授課。

查看全文

動物遺傳學教學質量研究

摘要:動物遺傳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除了一些比較簡單的遺傳學基本定律及染色體理論外,還涉及核酸的結構與功能、基因表達調控、非孟德爾遺傳、動物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動物的遺傳操作等。課程理論性較強,難以理解,還有一些涉及遺傳操作的知識,若沒有完整的同步實驗講解,學生靠想象來理解就更難了。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們提出的知識難點,動物遺傳學教研小組根據學生們的需求,因才施教,研究出一套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學校科研型人才培養打下了基礎。講授好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除了具有廣博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外,授課形式的多樣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遺傳學的教學中,華南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學教研組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嘗試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專題討論、微課制作、小電影、翻轉課堂甚至申請了“MOOC”平臺的建設。生動的教學形式往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和更深層的求知欲望,從而可以做到自覺自愿地探索求知,結合學生們的需求和學習特點,最終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們在切實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拓展了視野,激發了求知欲和探索欲。

關鍵詞:動物遺傳學;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質量;翻轉課堂;因材施教;創新人才;自主學習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一節課以討論課的形式

開篇在過去,按照傳統的教學思路,課程第一章都是緒論,主要介紹一門課的學習內容、學習目的、章節及參考書目等。為了首先引起學生們對動物遺傳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教研組將動物遺傳學第一節課改為討論課,設置了兩個問題:第一,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第二,人類的進化史你了解多少?對課程作了簡單介紹之后,先給學生們播放了一段傳記片電影《造物弄人》,這是一個特別的關于達爾文和他如何撰寫偉大巨著《物種起源》的故事。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學生們了解了達爾文頂著種種壓力,冒險撰寫了《物種起源》的前因后果。活生生的人物故事勝過千百次說教。學生們被達爾文的科研精神吸引的同時接收到的信息是:達爾文為進化的信念提供了理論基礎,指出進化的動力在于生存競爭產生的自然選擇。辯論總是正反兩面的,為此課程又給出另外兩個網上爭論熱點:第一,“進化論遭質疑史前文明有證據”。新西蘭遺傳學家MichaelDenton在《出現危機的理論:進化論》一書中一針見血地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很多專家認為“進化論”不僅誤導了整個生物學,而且誤導了心理學、倫理學和哲學等許多領域,誤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第二,介紹了遺傳學家、進化理論學家尤金•麥卡錫提出的“人類是黑猩猩與豬雜交結果的假說”(review.jschina.com.cn/system/2013/12/05/019527540_02.shtml)。給出論題后,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歸納后大致分四類:第一類觀點是支持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先有雞后有蛋,認為雞是別的鳥類進化來的,所以先有了雞才有蛋;而人也是由高等動物進化來的。第二類觀點是認為先有蛋后有雞。學生們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算雞是別的鳥進化來的,那也必須先有一個蛋的變異形成雞的遺傳物質后才能變成雞。學生們同時認為人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因為人類最聰明,是人類在主宰和改變其他生物。第三類觀點認為一切生物都是基因重組的結果,基因才是進化的根本。第四類觀點認為什么雞啊,蛋啊,人類啊,都是宇宙運行規律改變的結果,地球生物是由宇宙中其他星球的高等生物送來的,比如人類離開地球,到太空中就會發生分子重組,到達另外的星球后,若想生存,必須分子重組后適應新的星球環境。學生們的觀點新奇而獨特,說明他(她)們在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也充滿了好奇心,課程開篇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們,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們學習熱情高漲時,及時鼓勵他們課下認真找資料,看相關書籍,找到理論支持,在課程學習到一半后,會開設一次大型辯論課,好的開端已是成功的一半。

2變高深的概念術語為通俗易懂的民間俗語,加深學生們對概念的理解

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更加符合學生們的認知。教研組在講授什么是“遺傳”時,先給出課本的概念:遺傳(heredity)指子代與親代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即生物親代與子代之間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行為本能方面的相似性。字面意思雖然很好理解,但卻抓不住學生的注意力,缺少生動性,但如果在這里結合學生們熟悉的俗語來幫助理解:遺傳便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通俗易懂的俗語,不僅生動,而且加深學生們對概念的理解。在講解“變異”的概念時,引入”一娘生九子,連娘十個樣”的俗語。學生們很快明白,原來“變異”是指生物在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在子代與子代之間表現出一定差異的現象。諸如此類的概念或術語,都盡量用通俗易懂的俗語來解釋,學生們能輕松理解并掌握這些概念,且繼續保持學習的熱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