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10:46: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咨詢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咨詢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探討

摘要:哲學踐行從抽象和純理論的學科走向指導并服務生活的趨勢,而哲學咨詢作為哲學踐行理論內容之一,其與心理咨詢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們都在討論研究。當然,兩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二分法,通過從對話方法、邊界性、三條路進、相互補充三條路徑歸納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別是輔導員工作中,將哲學咨詢和心理咨詢兩種方法聯系融通起來,進一步為輔導員工作的理論根基和實踐方法提供了新范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咨詢;心理咨詢

1哲學踐行理論、哲學咨詢的內涵

哲學被認為是抽象和純理論的學科,20世紀80年代,哲學家們提倡哲學應該指導并服務生活,哲學踐行(Philo-sophicalpractice)理論由此開始盛行。美國婁·馬里諾夫(LouMarinoff)教授是哲學踐行理論創始者,并一直致力于推動哲學踐行理論的發展。他的著作是各個國家的哲學踐行者們學習的范本,而后又成立了美國哲學踐行者協會(APPA),“為哲學家提供培訓和輔導,并且在哲學踐行者與來訪者之間建立聯系”。[1]而在中國大陸將哲學踐行理論最早引入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歐陽謙教授。目前,哲學踐行在中國重要的推廣和發展:潘天群教授基于邏輯的“思想分析”技術、黎建球教授“哲學咨商”等等。本文的討論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語境。近年來,在中國哲學踐行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學者們也致力于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相結合,建立中國語境下的哲學踐行理論與應用。然而,隨著20世紀80年代哲學踐行理論的興起,作為哲學踐行理論內容之一的哲學咨詢也應運而生。德國哲學家阿亨巴赫將哲學咨詢機構化第一人。為了后面的探討,我們首先需要厘清哲學咨詢是什么?國內學者楊玉昌提出:“由一個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幫助個人處理其所遇到的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與價值、意義有關”。[2]學者劉亞品認為:“受過哲學專業訓練的教育工作者運用哲學方法對因認知和倫理問題受到困擾的大學生進行咨詢或疏導的活動”。[3]而學者歐陽謙指出:“運用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幫助人們解決思想上的種種困惑”。[4]學者馮周章則認為:“通過考察生活的意義、自我、經驗和幸福本質,來幫助自己澄清價值觀和態度,幫助來訪者澄清意識中模糊的概念,使其借助合理性的概念重新審視用語言所表達的世界”。[5]馬里諾夫認為:“為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個別問題以及人類處境所產生的一般問題提供一種非病理的、非醫療的以及非病癥性的解決方法”。[6]彼得·哈特勞(PeterHartel-oh)則認為:“是一種在哲學家與不必然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們之間進行的關于工作中問題、關于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的選擇等問題的一對一的談話”。[7]綜上國內外學者所述,可以總結出哲學踐行概念的詮釋集中在幾個關鍵詞:“受過哲學訓練”“來訪者”“思想困惑”“意義和價值”“對話”。而對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心理咨詢,已經普遍成為人們緩解和解決心理困惑和精神健康尋求的路徑。

2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關系

關于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們都在討論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二分法,而通過分析歸納目前有三條路徑,一是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對話”方法。學者馮周章提到:“心理治療和哲學咨詢都要用到對話方式。”衛春梅也提到:“力圖通過談話、指導、建議等過程與來訪者交流、溝通。”[8]二是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是有邊界。也就是馬里諾夫所提到的等同于“劃界問題”。根據馬里諾夫教授的觀點,“哲學咨詢是對心智健全人的治療”[9]潘天群教授的觀點則認為,“思想分析師一種哲學踐行,思想分析的又一個理論預設有健全的心靈”[10]實際上,馬里諾夫教授與潘天群教授的觀點是一致,也就是說,心理咨詢師或者精神科醫生面對是有心理疾病問題的人,哲學咨詢師面對的是心靈健康的人。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咨詢對象方面的邊界。除此之外,上文提到兩者都是通過“對話”方法解決問題。而學者楊玉昌在肯定“對話”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對話中的“地位、內容、雙方關系”不同。另外,兩者的咨詢方法、建立的關系、處理的關鍵問題、達到的咨詢效果也是不同的。綜上分析,這些不同構成了兩者之間的邊界,但是,事實上世界是非理性的,理論上的“劃界”可以邏輯清晰,而實踐問題中的邊界卻并非是單向度的。我們也清楚地知道,討論兩者邊界性的價值在于為實踐咨詢中的方法運用的選擇提供理論基礎。三是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是相互補充。主要代表有美國埃利奧特D柯亨(ElliotD.Cohen)、馬里諾夫等。柯亨提出:“哲學在心理學中運用”,[11]而且他明確指出“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無關聯”這一觀點是錯誤的,通過分析阿爾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從而論證了心理學踐行與哲學踐行其實是相互融通,兩者并不是排他性。哲學咨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同樣心理咨詢也是。馬里諾夫則認為,哲學咨詢能夠在心理咨詢進行過程中提供幫助。他又進一步分析,在一個完整的談話咨詢過程中,咨詢開始于心理咨詢,目標是讓咨詢者接納問題產生的情感狀態,而終止于哲學咨詢,目標是讓咨詢者接納問題的本身。

查看全文

心理咨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迪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心理咨詢;思想政治教育;啟迪

論文摘要:心理咨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有益嘗試。高校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心理咨詢的工作理念,方法、態度正在逐漸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詢以其獨特的工作角度和方法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培養出了身心健康、品學兼優的新世紀人才。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大的變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學生已成為心理問題較多的群體。當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滿熱情,他們往往對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種偏激看法,甚至表現出排斥、反感、厭惡和抵觸情緒。為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們認為有必要將心理咨詢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通過加強心理疏導和行為引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進而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以適應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要求。

一、心理咨詢的概述

(一)心里咨詢的內涵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態度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康復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的過程。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工作發展論文

一、與高校德育結合,構建高校心理咨詢的教育模式

高校心理咨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model)要求心理咨詢應當遵循教育的而不是臨床的、治療的或醫學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詢教育模式側重于借助價值干預的方法讓求詢者學會作出決定和新的行為,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潛能,以形成更為適當的應變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詢者看作是應付生活壓力而需要幫助的健康人。結合我國國情,筆者認為,心理咨詢應與高校德育結合起來,構建其高校心理咨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詢與高校德育結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開展心理咨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高校德育工作體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詢和德育能夠結合是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培育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兩者在本質上都是幫助人們解決困擾其成長的心理認識問題,都是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層次上進行,并立足于教育和發展,以達到使其自我實現的最終目的。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高校心理咨詢也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也是發展中國高校心理咨詢所必需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作為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著高校心理咨詢模式的構建。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西方心理咨詢理論、方法的引進和改造以及創新的關系,而且對于我們完整地認識高校心理咨詢的學科特點,確定高校心理咨詢的性質、目的、對象和方法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事實上,德育工作者在嚴格接受專業化培訓后,從事心理咨詢有一定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表現為:熟悉學生生活的(有92%),有做人的工作經驗的(有78%),善于觀察人、理解人的(有52%),工作熱情高、責任感強的(有51%),善于與人打交道的(有37%)。此外,還表現為有社會經驗,知識豐富,心理素質好,表達能力強等”。

查看全文

輔導員心理咨詢角色定位方法與對策論文

摘要:從高校學生工作輔導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意義出發,分析了輔導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優勢,探討了其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并針對思考的問題提出了有效開展心理咨詢的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學生工作輔導員;心理咨詢工作;角色定位;方法與對策

近年來,我國在物質文明、經濟指標、綜合國力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社會競爭不斷增強。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們由于心理失調導致各種問題的產生,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高校學生工作輔導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意義

1995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中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黨委高度重視,切實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緊抓好。

隨著心理咨詢工作在高校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輔導員經過培訓后,參與到心理咨詢工作中。高校學生工作輔導員兼職心理咨詢工作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心理咨詢專業隊伍的有效補充,對于健全心理健康保健的三級網絡,提高學生工作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成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查看全文

學校咨詢師職業枯竭的原因與建議

近三十年來,職業枯竭日益成為國內外研究所關注的重點課題,其研究涉及組織行為的各個領域。我國對職業枯竭研究多集中于醫療和教育領域,其中對教師職業枯竭的研究較多,而對高校心理咨詢師職業枯竭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心理咨詢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長期面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但卻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認可,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必將損耗其工作熱情,導致職業枯竭。

一、“職業枯竭”的內涵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職業枯竭的概念,即那些服務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1981年,Maslach等人確定了職業枯竭的三個核心成分:(1)情緒衰竭,是枯竭的個體壓力維度,表現為個體情緒和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情感資源枯竭,工作熱情完全喪失;(2)非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際關系維度,表現為個體以一種消極的、否定的、麻木的態度去對待自己身邊的人,甚至把人當做一件無生命的物體看待;(3)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評價維度,表現為個體對自身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下降,自我效能感喪失,時常感覺到無法勝任工作,從而在工作中體會不到成就感,并不再付出努力。這一職業枯竭的三維模型得到了理論界的廣泛認同,并且被證明為具有跨文化、跨行業的適用性。我國學者在20世紀末才開始關注職業枯竭現象,國內職業枯竭問題研究專家許燕教授認為,職業枯竭是一種在工作的重壓之下身心疲憊的狀態,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也可稱為心理枯竭。

二、高校心理咨詢師職業枯竭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高校心理咨詢師數量不足與工作任務重的矛盾。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師由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兩部分組成。其中專職心理咨詢師主要包括學校獨立的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人數極少。這部分教師能較好地勝任心理咨詢工作,但他們除了要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之外,還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活動,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和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們身心疲憊,喪失對工作的熱情。而兼職心理咨詢師主要由心理學或教育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從事思政工作的教師和輔導員組成,兼任心理咨詢工作會讓他們更加疲憊不堪,出現情感枯竭和非人性化行為。

查看全文

高校心理咨詢德育管理論文

摘要:教育部長周濟同志指出:論文應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德育實效性。我們構建高校心理咨詢模式,就是要讓心理咨詢成為大學德育的有力助手,共同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模式;高校德育;全面發展

一、與高校德育結合,構建高校心理咨詢的教育模式

高校心理咨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model)要求心理咨詢應當遵循教育的而不是臨床的、治療的或醫學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詢教育模式側重于借助價值干預的方法讓求詢者學會作出決定和新的行為,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潛能,以形成更為適當的應變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詢者看作是應付生活壓力而需要幫助的健康人。結合我國國情,筆者認為,心理咨詢應與高校德育結合起來,構建其高校心理咨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詢與高校德育結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開展心理咨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高校德育工作體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詢和德育能夠結合是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培育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兩者在本質上都是幫助人們解決困擾其成長的心理認識問題,都是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層次上進行,并立足于教育和發展,以達到使其自我實現的最終目的。

查看全文

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

為了貫徹教育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精神,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校園。本學期,我校心理咨詢室正式建立。咨詢室計劃開展以下工作:

一、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普及心理衛生常識。

1、進行心理咨詢室“知心屋”的前期籌辦工作,爭取在*月份接待學生的來訪。

2、3月底,向學生介紹心理咨詢室的相關事宜、心理咨詢的有關知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咨詢與心理咨詢工作,加大“知心屋”在全校范圍內的影響。

3、開設心理輔導講座,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訓練和心理指導。某些心理問題在特定的年級或班級具有普遍性,為了避免單純個別咨詢的重復低效率,本學期,心理咨詢室將從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出發,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講座,為同學們切實解決一些問題。擬安排6月份,組織部分畢業班學生參加升學考試減壓活動。

4、利用學校廣播站、宣傳畫、板報及主題班會等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通過宣傳相關知識,發動更多的學生去主動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吸引更多學生解除顧慮,大膽走進心理咨詢室,及時與輔導老師溝通交流,從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新生心理咨詢管理論文

摘要:當前高校入學的新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男女關系等問題上存在很多的困惑,心理咨詢可以很好的為其提供解決的辦法。通過增進新生對心理咨詢的了解和參與,將心理咨詢不斷滲入到新生入學教育中,進一步發揮心理咨詢在新生入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新生入學教育;校園建設

前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擴招的人數越來越多,面對更多的高中生、社會有志青年等踏入高校大門,如何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所謂新生入學教育就是指在大學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天起,為了提高其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而對大學生進行的各種教育。其中,心理咨詢方法的引進,對我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當多的高校都已建了的心理咨詢的專門機構。

一、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開展心理咨詢的必要性

1.學習壓力的釋放,心理空虛。剛剛踏入校門的大學生,經歷了巨大的升學壓力,從一個近似封閉的學習環境轉變到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提倡多方面自由發展的環境。這就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個很大的落差。在這樣的轉變時期,很容易出現“無所事事”“心理空虛”等不良的心理現象。更有甚者則會出現精神頹廢、退學等問題。每年在高校新生入學不久就會出現很多這樣的例子。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新生入學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查看全文

心理咨詢與德育研究論文

<FONTsize=2>提要:文章集中討論了人格與品德、心理咨詢與德育、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者得角色沖突與統一等問題。心理咨詢與德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個體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發展,具有促進個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詢有著不容忽視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詢與德育依據的理論、運用的方法、涵蓋的內容及運行的機制等存在差異。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者之間往往存在角色沖突而使兩者不能有機地結合.為此,必須加強心理咨詢與德育之間的朕系,以豐富德育的內涵,提高德育的效率.<BR><BR>一、兩個誤區:心理問題德育化與德育問題心理化<BR><BR>近幾年來,我們逐步體會到,德育要與心理咨詢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其內涵,擴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建立了心理測試咨詢中心,研究了心理測試咨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學”不同于“德育學”一樣.心理咨詢畢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認識上明晰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對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務,特別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與心理咨詢的關系上至少存在著兩個誤區,既心理問題德育化和德育問題心理化.<BR><BR>長期以來,很多人是把心理與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的,沒有弄清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品德問題來處理,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長期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溫飽問題上.心理問題沒有受到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心理咨詢是現代社會的奢侈品,就像“休閑文化”是發達地區的奢侈品一樣.(2)過分強調政治,往往把人們的一切心理問題都看作是思想覺悟和政治觀念問題,不能科學和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心理問題.(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容易把個體的動機和需要簡單地看出對物質利益的追來,而忽視社會變革給人們內心世界帶來的振蕩和不安.(4)對人的素質要來上只重視思里覺悟、知識水平,而忽視了人們心理素質的提高,往往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品德問題,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混為一談.這就導致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心理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或事倍功半.<BR><BR>但近年來隨著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有些人又過分夸大了心理咨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認為心理咨詢應該完全代替德育,導致德育問題心理化。隨著心理咨詢熱的不斷升溫,一些人認為傳統的德育工作已經過時,提出心理咨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嶄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一種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咨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詢取代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這就導致德育工作矯枉過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BR><BR>以上有關心理咨詢與德育關系的兩種認識偏向。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必須在理論上加以糾正.而這首先涉及到的是對人格與品德這兩個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關系的認識問題.<BR><BR><BR>二、兩個范疇:人格與品德(道德品質),心理咨詢與德育<BR><BR>1.人格與品德.習慣上,我們認為心理咨詢是解決人格問題,而德育是解決思想品德問題。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人格一詞雖然廣泛使用,但卻很難為之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本文傾向于將人格定義為“個體在適應客現環境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個性是在環境、遺傳、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個體的心理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個人的人格只有一種,但組成人格的心理傾向和特征卻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興趣、動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觀、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個體的內在政治、社會信仰、世界觀、道德觀及法律意識等等.人格與品德是既有聯系但又有區別的兩個范疇.<BR><BR>(1)它們都指個體內在素質因素,都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二者均屬于心理現象的范疇.雖然這種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觀等,而且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義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卻是有差別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觀事物偏重于一定社會或階級意識.如社會主義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備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等,而我們在研究人格結構時,卻并未強調個體所處一定社會的階級利益、政治背景多與社會意識相聯系的杜會傾向因素.如《卡待爾十六種個性因素》測試。對于“樂群性”個性特征的測試,某些學生表現的緘默、孤獨、落落寡合、處事謹慎等;也有些學生外向、熱情、合作隨和、適應能力強等.從這些特征中我們無法知道個體的政治立場、思想和道德狀況如何,一個緘默孤獨和一個外向熱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熱愛祖國的.<BR><BR>(2)它們雖然都有優劣或好壞之分,但二者的具體標準存在差別,同時又具有統一性.如我們在講人格健康的標準時,一般強調個體了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能正視現實,接納他人,能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對社會有責任心;具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心地善良,對他人有愛心;有獨立、自主的意識等等.我們講品德(道德品質)的標準時,一般指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政治素質包括鮮明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思想素質包括社會主義的思想覺悟和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素質包括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著眼于社會、國家和時代的任務,而人格內容強調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著眼于社會、國家和時代的任務,而人格內容強調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的關系等.相對來說,品德更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而人格更強調個體的自然屬性.但二者又有統一性,是表現在同一個體身上的不同素質待點.所以有人從兩者的統一性出發,把它們歸結為人的心理素質的1O個要素:強烈的愛國心、進取心、獻身精神;正直、誠實、守紀律,遵守社會公共行為準則.法制觀念;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關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確評價自己,善于理解別人;適應社會環境.懂得適時、適度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具有廣闊的視野和靈活的頭腦,樂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以積極心態對待變革和變化;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有不斷吸收新知的自覺要求,善于自學并靈活運用知識.樹立攻克難題的心理優勢;自信心、意志力、勤奮刻苦槽神,敢于面對挑戰.正確對待挫折,鍛煉受挫的恢復力;具有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投入生活;腳踏實地,樂于從基礎實踐做起,從“基層”起步;樹立效率觀念.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學會以最少投入獲最大效益等等.從上述要項可以看出.它們是個體的人格與品德因素的高度綜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統一的.<BR><BR>(3)兩者的聯系還表現為形成過程的統一性.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發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個體人格的完善過程.因為思想品德形成發展過程的實質是個體知情意行的發展過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動過程是許多人格因素,如動機、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參與及協同作用的結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動機、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無論人格的發展還是思想品德的發展.都是諸種心理要素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結果.<BR><BR>2.心理咨詢與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以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德育旨在使個體具有一定的政治觀點和立場.具有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及一定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等等,而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信息傳遞方式。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是一種促進自我認識。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它是一種技術性的服務·也是一種教育影響.心理咨詢與德育有著共同的目的,即培養人格完善的全面發展的人.但它們的內容、實施方法及其理論依據是有區別的.(1)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心理咨詢主要是以心理學理論,如精神分析、行為分析及認知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德育主要是以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2)雖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體任務不同.德育主要是解決政治觀念.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規范及法律意識等問題.心理咨詢則強調個性和諧,使對象擺脫消極情緒,確認內在價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點,提高自我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明確生活目標,建立“社會--個人”協調的生活模式.(3)兩者的內容不同.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范、勞動觀念及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詢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理衛生、學習生活、智力發展、戀愛婚姻、人際關系、職業選擇、人格評定、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變態心理等.(4)兩者采用價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說服、集體教育、環境熏陶、實踐鍛煉等方法.具有公開性、群眾性等特點.心理咨詢則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聯想、角色轉換等方法.具有個別性、保密性、教育者傾聽等特點.(5)運作機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規范”過程.個體被動適應它提供的價值體系、行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開性肯定、獎勵.“不符合”就予以公開性否定、批評、懲處.而心理咨詢雖然也會提供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讓學生參照,但首先是讓學生學會在自己接受的基礎上改造、建構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詢中教師一般沒有對學生的否定權。教師永遠理解、尊重、信任、接納學生,即便對有嚴重心理障礙者也一樣.這與在德育工作中對待犯了嚴重政治、思想錯誤的學生的態度是不同的。<BR><BR>3。心理咨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與心理咨詢的聯系與區別,但心理咨詢究竟對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說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BR><BR>一是補償功能。(1)觀念補償。心理咨詢使德育工作者進一步豐富了德育觀的內涵,它明確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僅是主導者、權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應是協助者和治療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過程中不僅是組織者和設計者,更應該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僅是道德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內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過程不僅是以掌握道德知識、訓練行為習慣為基礎的過程,更是一個注重學生潛能開發、元認知能力培養及其他人格因素發展的過程.(2)方法補償:傳統的德育主要運用說服、榜樣、評價、鍛煉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想品德.雖然這些不失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體運用時往往過分強調外在強化、強調社會要求等外在影響.而在心理咨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導者、權威者變為協助者和治療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據精神分析、行為分析和認知分析等理論中的具體方法,如疏泄、自由聯想、暗示、系統脫敏、厭惡療法、催眠療法等來發掘學生心理中的潛意識能量,注重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病態行為等人格問題,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3)內容補償:傳統的德育,主要使學生在政治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等較高層次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它主要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哲學思想及杜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問題,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一些最起碼、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內容,如學生的社會適應、職業選擇、應付挫折、情緒調適及人際交往等.而心理咨詢本身是完善人格、發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實施的內容為德育內容提供了補償.<BR><BR>二是指導功能.(1)在對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詢為德育提供了客觀基礎。如通過心理咨詢中常見的測試、疏泄、自由聯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學生的“內在沖突”、“心理危機”、‘行為障礙”及人格特點,有利于分析學生人格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針對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論基礎。傳統的德育把學生當作社會關系中的一個社會角色來要求,在心理咨詢中,我們把學生當作人際關系中一個具體的人來要求,它強調尊重學生人格、理解學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對學生暴露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作出判斷,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合適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BR><BR>三是調節功能.(1)克服意義障礙。影響教育效果的內在因素是學生受教育時的心理狀態.所謂學生的意義障礙是指由于學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對道德要求和意義的理解受到阻礙,從而對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消極態度和消極行為‘學生產生意義障礙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當的方法,如壓制、懲罰等,一般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變換等方法,效果肯定會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彌散性特點.如心情愉快時會感到周圍的一切充滿生機.富有一種喜悅的情緒色彩:抑郁不快時,就可能“見花落淚”、“對月傷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調動人的主動性,提高活動效率.心理咨詢則能改善學生的不良心境.指導他們采用自我暗示、適當發泄、轉移注意等方法來調節自己的心境,以達到人格發展與環境和諧統一.(3)矯治心理疾病.目前,許多學生由于不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而產生了各種生理、心理反應,如恐怖癥、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等。一般的醫藥措施只能緩和癥狀,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但如果采用咨詢中的某些行為治療方法,則能幫助他們克服某些行為障礙,從而進一步改善情緒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癥狀.<BR><BR>三、德育與心理咨詢的角色沖突與統一<BR><BR>在實際工作中,無論德育工作者還是心理咨詢工作者,常常會產生多種角色的沖突.<BR><BR>首先是工作依據上的沖突.作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體驗,工作的依據是比較確定的政治觀點、哲學思想和道德標準等.常常使用它們來教育學生掌握其內涵并以此來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從而讓學生作出價值判斷,并通過強化途徑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而作為心理咨詢工作者的角色體驗,其工作的依據是充分尊重、理解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格,不把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標準等強加給學生.由此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出現“價值導向”觀點與“價值中立”觀點的沖突.<BR><BR>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沖突.前面已闡述過德育的著眼點在于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方面,強調社會的政治觀念、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等,傾向于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而心理咨詢是著眼于個體的自然屬性,強調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本能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取向,達到獨立自主.自控實現.傾向于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現是以“社會利益為重“還是以“個體利益為重”的矛盾與沖突.<BR><BR>再次是工作原則上的沖突.工作原則是工作指導思想的保證,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銳的眼光,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發現問題要及時向有關方面匯報,與有關人員取得聯系并盡快解決好問題,這是一種“公開的”教育原則。心理咨詢卻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詢的首要原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學生懷著對心理咨詢工作者的信任,傾訴自己內心的隱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幫助。為來訪的學生保密是心理咨詢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也是心理咨詢取得學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聲譽的重要保證.因此,工作中把有“公開性”與“保密性”的原則沖突.<BR><BR>面對德育工作者與心理咨詢工作者角色的種種沖突,我們應開拓視野,尋找減少沖突、協同發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進心理咨詢與德育間的聯系,以提高學生做人的素質。<BR><BR>因為從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實踐中可以看到.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在于改變其認知觀念上的偏差.這就需要找們從哲學的角區去分析學生真正的內心感受,從德育的角度來把握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學生中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原因.以及思想認識上出現的誤區,設身處地的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他們。這就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備優秀的思想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認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學規律.有效的改進我們現有的工作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兩種角色的矛盾和沖究.從而做好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FONT>

查看全文

德育心理咨詢論文

心理咨詢與德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個體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發展,具有促進個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詢有著不容忽視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詢與德育依據的理論、運用的方法、涵蓋的內容及運行的機制等存在差別。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者之間往往存在角色沖突而使兩者不能有機地結合。為此,必須加強心理咨詢與德育之間的聯系,以豐富德育的內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兩個誤區:心理問題德育化與德育問題心理化

近幾年來,我們逐步體會到,德育要與心理咨詢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其內涵,擴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建立了心理測試咨詢中心,研究了心理測試咨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學”不同于“德育學”一樣,心理咨詢畢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認識上明晰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對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務,特別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與心理咨詢的關系上至少存在著兩個誤區,既心理問題德育化和德育問題心理化。

長期以來,很多人是把心理與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的,沒有弄清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品德問題來處理,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長期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溫飽問題上,心理問題沒有受到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心理咨詢是現代社會的奢侈品,就像“休閑文化”是發達地區的奢侈品一樣。(2)過分強調政治,往往把人們的一切心理問題都看作是思想覺悟和政治觀念問題,不能科學和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心理問題。(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容易把個體的動機和需要簡單地看成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而忽視社會變革給人們內心世界帶來的震蕩和不安。(4)對人的素質要求上只重視思想覺悟、知識水平,而忽視了人們心理素質的提高,往往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品德問題,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混為一談。這就導致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心理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來隨著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有些人又過分夸大了心理咨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認為心理咨詢應該完全代替德育,導致德育問題心理化。隨著心理咨詢熱的不斷升溫,一些人認為傳統的德育工作已經過時,提出心理咨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嶄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一種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咨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詢取代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這就致使德育工作矯枉過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