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素養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16:09: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素養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媒體素養教育論文
關鍵詞:媒體素養教育理論實踐困境
[摘要]:
本論文在前期對臺灣媒體素養教育發展進程的分析研究基礎上,總結探索目前臺灣媒體素養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面臨的困境。研究發現,臺灣媒體素養教育的困境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其一、理論上的困境。“拿來主義”的西式媒體素養教育理論在臺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環境中“水土不服”。其二、實踐中的困境。臺灣媒體素養教育的實踐不僅指提高受眾媒體素養的教育實踐,而且包含著構建健康媒體環境的實踐。前者的困境主要在于完整系統教育規劃的缺乏;后者在困境在于黨、政、軍力量退出媒體與媒體公共化的搏弈困局。
ABSTRACT:Consideringthespecialenvironment,themedialiteracyeducationinTaiwannotonlydeemedtheimprovementofaudience’sliteracyasthebasicobjective,butalsoputmuchmoreemphasisonthetransformationofadversemediaenvironmentandtheconstructionofhealthymediaenvironment.However,becausethemedialiteracyeducationwasbasedonthetheorieswhichderivedfromwesterncountries,ithasturnedouttobesomethingunsuitableinTai-wan.Thepracticebasedonthesetheoriesinevitablyhadagreatimpactonthecompetitivestructureofpoliticalpartiesandgroupsandthevitalinterestsofcapitalforces,whichwerehidingbehindthemediaecologyinTaiwan.Allinall,themedialiteracyeducationinTaiwanfaced,faceandwillfaceupwiththestrongobstructionandchallenge.
KeyWords:MediaLiteracyEducation;Theory;Practice;Dilemma
從1993年臺灣媒體素養教育學者吳翠珍發表《解“毒”電視?解讀電視——談媒體教育中的電視識讀》一文開始,到今天臺灣學術界和民間團體開始著手推進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制的教學規劃,臺灣媒體素養教育已經走過十余載的歷史。十多年來,臺灣媒體素養教育在教材出版、師資培訓、節目制作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不過,臺灣媒體素養教育卻一直在困境中艱難前行。
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現況
摘要:景觀生態學是風景園林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各類實踐的重要理論。以西華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為例,通過對景觀生態學課程“理論+研究性實驗”的教學改革實踐,對風景園林專業本科的生態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實踐表明:以辨析學術論文類別、精讀學術論文、論文寫作3個步驟實施的研究性實驗改革,啟發了學生對科研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研究性思維,激發了對課程內容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了與專業設計類課程的銜接。為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景觀生態學;學術論文閱讀;研究性實驗
1引言
中國的風景園林學科是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是以協調人和自然關系為使命的綜合的、交叉的學科[1],有6個二級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園林與景觀設計,地景規劃與生態修復,風景園林遺產保護,風景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技術科學[2],三大基礎理論:空間與形態營造,景觀生態,風景園林美學[2]。生態是現代風景園林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景觀生態學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洲[3],為了應對與空間相關的用地及生態問題,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指導的景觀生態規劃自20世紀80年代后大量出現[4]。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任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風景園林學科教育承擔著為社會發展培養具備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專業人才的責任[3]。通過景觀生態學課程學習,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增加其生態知識儲備、使其深入理解生命體之間及它們與所屬環境之間的關系,還可以作為生態規劃應用的理論,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類實踐需要。西華大學于2012年開設了風景園林本科專業,在專業課程的建設中,參考建筑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景觀生態學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在第6學期開課,有2個學分32學時,課程教學模式是“理論+實驗”的結構。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景觀生態學教學現狀和問題進行總結,從啟發學生研究興趣的角度出發,提出結合學術論文閱讀的“理論+研究性實驗”的改革策略和途徑,并通過教學組織應用進行實踐,為改善風景園林本科的景觀生態學教育培養體系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2景觀生態學課程在非生態類專業的教學現狀及問題
2.1教學模式適宜性
農業生態學教學變革及實踐
作者:李翠蘭張晉京單位: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農業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及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其自然和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應用性科學。目前,我國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農業生態學課程,作為農學、生物、環境等專業的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農業生態學的飛速發展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如何提高農業生態學的授課質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學方法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教學方法本身又是在改革中不斷發展變化的。在多年的農業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的理論講授與事實舉例等教學方法,已越來越不能滿足21世紀大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對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我們以所講授的農業生態學課程為例,就如何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做了一些嘗試。
一、多媒體授課與板書授課相結合
教育部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多媒體教學具有容量大、直觀性強等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盡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從而起到促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為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積極探索將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板書授課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進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具體的做法包括:
1、制作并使用農業生態學多媒體課件從2002年起,我們收集了大量有關生態學的圖片、圖像等資料,先后獨立完成了農業經濟管理(30學時)、土地管理(54學時)、農業資源(40學時)、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38學時)等專業本科生授課所需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并從2003年開始進行多媒體與傳統板書授課相結合的教學。在多媒體幻燈片的制作上,以圖形、動畫和色彩的設計為主,文字部分則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以板書和講授為主而不是照著幻燈片去念,甚至對于概念和比較重要的文字敘述,也可以只在幻燈片上寫上這個概念的名稱和文字的標題,具體內容由老師講解學生記筆記,這樣避免了很多學生反映“多媒體上課記筆記時記不下來或記不全”的現象發生,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講授而不是忙著記筆記上。
2、收集生態學科教片,以開闊學生視野農業生態學本身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但由于學時、條件和經費的限制,學生往往不可能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獲得對基本理論的直觀認識。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充分利用生態學擁有一定數量教學資料片的有利條件,收集了一些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的農業生態學科教片。我們發現,通過這些科教片與課堂講授相配合,可以形象化的聲像資料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拓寬農業生態學教學視野、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十分有效的,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農業生態學課程最后一章主要是介紹中國的生態農業,單一的講授法不能給學以深刻的印象,為此我們選用了一些介紹中國生態農業典范的錄像片(如“春光永駐的土地”、“黃土高原的奇跡”等)穿插到教學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淺談科技期刊編輯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
科技期刊既是學術信息和學術成果主要的交流與平臺,更是引導學術研究方向、培育學術新人、促進科技進步、引領行業發展的重要媒介。因此,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擔負著對國家與社會的責任、對學術與文化的責任、對讀者與作者的責任,只有充分、正確地認識和理解這些責任,并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履行這些職責。
1科技期刊編輯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1.1恪守職業道德
學術期刊在申報課題與結題、職稱評聘以及單位要求完成科研目標考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編輯自身必須自律,“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無視學術文章發表的原則,發表一些關系稿、人情稿,從而影響期刊的整體質量,弱化作為科技期刊的社會功能與職責。因此,期刊編輯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恪守職業道德,倡導學術正氣,對那些功利主義及實用主義的人予以抵制,做一名合格的把關人。
1.2努力培養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以及廣博的相關知識為基礎,因此,編輯要不間斷學習各類新技術、新知識,才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要做到:遇到問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不盲從;培養自信心,認為對的要堅持,反之堅決反對;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力,為實現目標不懈努力;勇于開拓創新,保持強烈的進取心。編輯要努力做到并踐行,才會有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期刊獨特風格的形成。
大學英語學生生態意識構建研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要求。高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應自覺承擔起價值引領和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英語課堂中構建生態意識,有助于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推動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從而更好地拓展高校德育內容,培育時代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學術英語;生態意識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加快了經濟發展和文明交流,中國也正在經歷著產業結構的巨大轉型。與此同時,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也日益嚴重。在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學生教育管理是當前學生培養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將生態意識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將生態系統由課外引入課內,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將生態思維傳遞給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生態教育是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通過系統全面傳授生態環境知識為手段的教育理念。生態教育不僅有助于讓學生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且要求將生態意識、生態系統、生態思維融入課程教學,通過系統的學習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作為高等學校專門用途英語(ESP)系列教材之一,《學術英語•理工》秉承“以結果為導向”的學術英語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學術水平的同時,其課文內容以生態環境為主線,將生態意識貫穿于語言教學中,將高校德育和智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語言訓練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
《學術英語•理工》采用多種英語教學方法,將語言訓練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生態意識。第一,大量閱讀的輸入。該教材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若干單元主題,每個單元主題安排至少三篇學術論文或學術文章。教材以學術英語論文寫作任務為重點,共分六個單元。教材中設定的單元主題分別為:選擇(論文)題目、查找信息、聽講座、撰寫文獻綜述、撰寫學術文章、做口頭展示等。課文內容涉及網絡生態、環境生態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如:網絡黑客與信息泄露、人工智能的利弊、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造成的影響、核輻射的危害、轉基因食物的優勢和風險等。第二,定量、原汁原味的、有思想的文章有利于學生對生態意識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如:Unit2Text9GlobalWarmingandItsEffects一文中,教材用1752個詞的篇幅詳細闡述了全球變暖對于氣候變化、動物王國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全球變暖造成極端天氣的出現、動物數量的銳減和臭氧層被破壞,這些后果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使學生意識到全球變暖會影響到每一個人。課文通過列舉數據、引用例證的方式增強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讀性,將大學英語由日常語言交流學習推向了學術思考的新高度。又如:Unit2Text10GlobalWarming一文中,作者通過數據例證的方式證實在過去的70年間,地球比上一個千年的任何時候都要熱,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這種變暖在急劇加速。雖然可能會有年長的親戚告訴我們他們回憶過去的某個時候,那時夏天更熱、天空更藍,但與客觀數據相比,這僅僅是選擇性記憶的情況。課文以不斷上升的氣溫趨勢這一事實為依據追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源:除了人們熟知的工業廢氣的排放之外,還有太陽輸出的變化(黑子周期)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并詳細闡釋了這些因素導致氣候變暖的過程,引起學生對于生態意識的辯證思考,提高思考的質量和深度,拓寬學生的思維角度和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問題。第三,以生態項目教學為主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術技能和學術素養。《學術英語•理工》突破語言教學的傳統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開展生態項目教學研究,在培養學生系統了解有關生態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的綜合能力。如:Unit4WritingaLiteratureReview中各篇文章的共同主題是核污染及其危害,基于生態項目教學,要求學生閱讀幾篇有關核污染及其危害的文章,并掌握文獻綜述的書寫格式和規范、撰寫要點、如何撰寫獨立文獻(Self-containedLiteratureReview)和撰寫為論文一部分的文獻綜述(WritingaLiteratureReviewasaPartofanEssay)、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課文撰寫摘要以及避免學術剽竊等。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結合課文中核污染與人類健康這一主題進行生態項目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學習到文獻綜述的撰寫技巧和學術規范的相關知識,又可以將學生置于生態保護、人類健康這一宏觀背景之下,運用課文練習撰寫文獻綜述或課程論文,并通過課堂展示、小組展示的形式匯報交流,有助于學生系統、精準地提高語言技能和生態意識。
2生態系統由課外引入課內,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
農村金融業建設問題及措施
1新時期農村金融業建設存在的不足
1.1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不合理。目前,一些農村金融業的發展并沒有將戰略設計內容與新時期農村金融業發展條件相對接,這就使得一些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工作很難憑借業務合理性的有效調整實現對新金融體系建設工作的支持。農村一些金融業務對民間借貸的重視程度不足,而農村在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可以憑借傳統形式的民間借貸實現金融體系建設工作的諸多目的,保證農村的民間借貸工作可以在金融業務體系的價值得到優化處置的情況下,進一步按照金融體系合理建設的特點進行農村金融業價值的分析處理。一些農村的金融業務建設工作缺乏對金融體系特點的關注,這就使得民間傳統的金融業務處理模式難以憑借金融體系的建設優勢實現對借貸業務的規范化處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村金融體系與現代金融業發展的對接緊密度。一些農村金融業在具體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貸款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需求,但部分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工作并沒有對銀行融資體系進行足夠寬松的處理,導致一些農村金融體系無法憑借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適應金融業整體發展需求,不利于農村經濟建設工作得到優化促進。1.2農村居民金融素養不達標。完善農村金融發展。農村金融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當代農村的經濟發展,而農村現在卻普遍存在著金融產業基礎設施差、資金不夠等諸多問題,且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等金融產業對農村金融的單一性的壟斷使市場競爭不夠,服務質量差,忽視農村對保險、貸款、股票等中長期資本市場的需求,農村金融體系儲蓄動員功能發揮充分,但儲蓄投資轉化效率普遍不高,甚至繼續惡化,導致農村資金的大規模流失,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全面健全農村金融機制,政府加大對金融發展的支持力度,打破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引進新企業,促進市場的合理競爭。金融產業積極引導居民的金融理念,讓居民在銀行不只停留在儲蓄的表層上,刺激農村居民對信貸、保險的需求,促進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1.3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不充足。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影響新時期農村金融業整體發展質量的關鍵性因素,但是一些農村在進行具體的金融生態業務建設處理的過程中,缺乏對農村金融業務質量分析體系的關注,并沒有按照農村的產業結構類別進行金融生態業務的應用方案設計,難以保證資產管理性質業務的價值可以在金融生態環境實現改善的情況得到優化應用。一些農村在推進具體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過程中,缺乏對信用度調查控制體系的關注,并沒有按照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要求進行農村具體信貸活動的設計,不利于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主體價值的實現。一些農村金融環境優化建設的策略缺乏對農村信用性質業務環境的關注,并不能按照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的推進特點進行整體信用度管理體系的建設,這就使得一些具備不良操作特征的農村生態業務很難在經營性工作的效率特征得到充分明確的情況下,順應農村居民的信用業務體系管控要求,很有可能在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無法得到改進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對農村具體融資工作的支持。1.4農村金融業組織形式不完善。目前,一些農村在推進具體金融業務的過程中,對于金融活動推進過程中的組織體系建設工作關注度不足,并沒有針對金融活動的實際要求進行金融工作組織形式的建設,使得一些農村的金融工作難以充分發適應資金運行風險,不利于金融工作憑借組織性優勢實現經驗累積與自我完善。一些金融組織的設置工作存在過于簡單化的問題,并不能保證金融業務執行過程中的各類營利性因素充分發揮其指導價值,十分不利于金融機構價值的充分體現。一些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依然受到行政性機構建設理念的影響,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單純的憑借行政級別的理念加以建設,不利于完整適應市場環境對于融資工作的實際需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村金融工作的業務操作價值。一些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工作長時間保持在較為被動的地位,經常需要相應地方經濟建設戰略而提供投融資服務,無法憑借市場經營優勢為融資業務領域爭取優質資源的支持。
2新時期農村金融業務優化發展策略
2.1提升農村金融業務體系建設合理性。首先,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業務需要強化對經驗累積體系的關注,充分結合新時期農村經濟建設工作的實際需要,對金融業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的戰略性因素進行價值判斷,為更多金融業務的直接優化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農村金融業務的發展還必須強化對金融體系建設模式的關注,充分按照金融業務體系的價值分析特征,對諸多傳統文化因素對農村非常規融資的影響加以調查,并對非常規融資的風險性因素進行分析,為農村新金融業的發展開辟良好的思想認識基礎,保證新金融業的突出優勢可以得到廣泛的認同與關注。要結合貸款業務的實際需求,對農村現代金融業的優化發展需求突破,并且結合農村金融業務體系的建設特點,對更多金融體系優化建設過程中的金融業務模式予以研究,保證更多的貸款活動可以在金融業務實現優化運行的情況下與金融業優化發展的實際條件相適應,為金融業務模式價值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2.2增強農村居民金融素養。對農村農民進行專業化培訓,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并不是指降低城市的地位去屈就農村,而是將農村的地位適當提高。城市化不是代表農村、農業的消失,而是意味著農業應該擺脫過去的散漫、無規則、不科學的生產經營方式,建立現代化農業制度。現代農業制度首先是機械化,機器代替手工勞作,大幅度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對農民進行農機具使用的培訓是必不可少的,農機具使用范圍的擴大可以使單位內農民的生產管理范圍得到擴大,促進農業的生產發展。現代農業制度更是農業生產的科學化,目前農業生產并不能滿足我國消費市場的需要,消費市場所需要的商品,以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并不能生產,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因市場需求量小而過剩,循環阻礙農業發展,因此對農民進行農業科學培訓是勢在必行的。2.3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村金融業的從業人員,必須強化對金融業務運行資質的關注,并且結合新時期農村金融業建設過程中的信用體系意識特點,對農村整體信用考察模式加以研究,為中小型企業進一步適應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需求創造有利條件。農村金融業務體系的建設工作還要強化對信用意識管理特征的關注,并且根據農村經濟建設活動的特定需要,對農民的信用意識優化方案進行制定,以此保證具備不良操作特征的信用資源可以在金融業發展中發揮一定的作用,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逐步優化提供示范性影響。農村金融環境建設工作還要以省為單位,更好地借鑒當前行政性質的機構建設特點,并且憑借信用度管理業務的實際操作要求,對農村地區諸多經營性業務特征加以分析,為經營效益優勢的更好實現創造有利條件,憑借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進程實現對新時期農村金融工作體系的優化建設處理。2.4加大農村金融業務機構建設力度。首先,農村金融工作的執行人員需要加強對金融活動執行過程中,組織形式建設工作的關注,有效地保證金融業務可以在執行的過程中適應資金資源優化管控的實際要求,為資金業務體系的建設創造有利條件。要結合新時期農村金融業務體系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對金融工作的主體執行價值進行全面分析,結合可能出現的金融業務風險,對農村金融工作執行過程中的效益因素進行研究處置,為農村金融業發展前景的明確處理創造有利條件。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工作還需要結合融資工作本身的資金收益特點,對融資工作的各階段風險進行預測,結合新時期農村經濟建設的具體要求進行金融業建設具體問題的分析設計,為金融機構更好地實現其融資價值創造有利條件。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機構還需要在社會領域更好地尋求自身的優勢地位,要結合金融機構優化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控制體系特點,對金融工作的實際執行價值進行全面的研究分析,為更多資金供給業務體系的優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并保證自身的服務性業務優勢可以在金融業務體系的價值得到充分實現的情況下得到進一步推進。機構建設的經驗要結合金融環境特點進行管理細則制定,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正常運作創造穩定的外部環境。
3結論
新時期金融業的發展為社會各領域參與金融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從農村金融業優化建設的角度出發,針對新金融業務優化建設的實際需要進行金融業務建設工作的完善化處理,對提升新時期農村金融業整體發展水平,具優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研究
一、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的問題分析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工作依然面臨著較多的問題。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作用,這些問題逐漸呈現出互相浸透影響、愈發密切相關的發展態勢。
(一)學生層面上。一方面,學生態度不夠認真,論文寫作投入不深。就當前的本科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而言,部分本科生并沒有高度重視或充分意識到,“畢業論文的目的不僅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嘗試”[1]。由此而出現的現象有:對待學校的論文寫作規定及指導教師的論文修改意見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按格式要求寫作和基本不作修改;東拼西湊,不論出處不看來源,在網上搜羅出相關文字內容就直接拼湊成文;平時基本不主動和指導教師聯系,更有甚者,從頭到尾都避開指導教師的多方聯系,只在最后答辯的前夕才和指導教師碰面;較多學生在論文寫作期間并不留在學校,而是在校外尋找就業工作崗位或實習崗位,重心并沒有放在畢業論文寫作上,只寄希望在答辯之前返校突擊完成。另一方面,學生自身專業基礎不牢,科研素養不夠。部分本科學生在大學期間并沒有認真學習,反倒是將較多的時間花在網絡游戲、談戀愛等等之上。甚至有的同學習慣性地逃課、曠課,到了期末考試時期就突擊復習,認為所學課程只要達到及格即可。而恰恰有別于高中時期的傳統教育方式,大學中的學習更需要本科學生主動探索專業性、積極拓寬知識面。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堅持專業探索和尋求教師幫助,才能夯實自身的專業基礎,同時不斷提高個人的科研素養。正是本科期間不甚牢固的專業基礎知識及不夠深化的科研素養,造成學生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中出現語句不通、格式錯誤、專業術語不對、論文研究面寬而泛等等基本性問題,從而導致論文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二)教師層面上。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質量如何,是與教師的指導程度密不可分的。現在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較大的提升,這其中,論文指導教師層面上所出現的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第一,教師指導的畢業學生人數超負荷。在較多的高校中,作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指導者,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師承擔著超負荷的畢業生論文指導工作,即使再勤奮再負責的老師,在精力和時間上也是捉襟見肘的。例如,有些高校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所帶的畢業生人數達到20多位,基本上不可能對每位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都進行精心的指導。造成這種畢業論文超負荷指導的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學校院系里本來就師生比例失衡,導致畢業時每位教師必須指導較多甚至嚴重超負荷的學生論文;二是有些教師為了完成課時量,爭著搶著要帶更多的畢業學生,但實際上確定下來后,又根本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一一指導。第二,教師本身的科研教學任務繁重。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師都承擔著較為繁重的科研任務和教學任務,尤其是科研任務。許多學校對教師的各方面評定都是依據其申報和完成的科研項目來進行的,由此導致高校教師自身也非常重視科研項目的相關工作,有的甚至將其看重于教學任務之上。于是,面對著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部分教師在承擔著繁重科研和其他教學任務的同時,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具體指導。第三,教師對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不重視。現今,在部分高校的少數教師中存在有這樣的觀念,即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只是走個形式,并不指望其真的能夠寫出具備一定專業水準的精品,所以只需要簡單指導一下,能夠馬馬虎虎通過答辯就行。“也有些教師認為,本科生的就業形勢嚴峻,讓他們安下心來寫論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論文指導中,教師對學生的論文沒有進行嚴格的審閱與修改”[2]。如此等等,教師對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不重視,直接導致學生自己在論文寫作上的放松和懈怠,有的學生甚至更加覺得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件沒有多大利害關系的事情,隨便糊弄一下就行,反正在答辯時指導教師最終都會幫忙通過的。
(三)學校層面上。本科學生在畢業階段一般都面臨著兩件大事,一是完成畢業論文寫作和最終答辯,二是外出畢業實習解決自身就業。本來這兩件大事都是與學生切身利益休戚相關的重要環節,但在時間安排上,往往二者都是重合的,以至于學生很難在外出實習的情況下進行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寫作。迫于高校就業率的統計壓力,部分學校會在教學安排上為學生的畢業實習開綠燈,有的甚至要求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負責自己所帶畢業生的就業催促工作,導致上至指導教師下至學生自己都產生了這樣一個錯覺:解決就業更加重要,畢業論文只要不是太差,學校一般都會讓通過的。另一方面,學校在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基本上,高校都會制定有關本科畢業論文的管理規定或細則,用以對本科學生的論文寫作進行小到格式字體、大到版權原創的各方面約束。但在實際的操作當中,學校自身又對這些畢業論文管理規定或細則的具體執行缺乏強力有效的監督機制,以至于當學生畢業論文出現質量問題時,并不能準確地界定是指導教師沒有悉心指導,還是學生自己敷衍了事,由此而導致的本科畢業論文蒙混過關,甚至當問題解決不了時還會出現師生互相推諉責任的負面情況。
二、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的對策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探討
摘要:畢業論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學校辦學質量的體現,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檢驗,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創新思維十分有益。本文立足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目前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醫學檢驗;畢業論文;探討
一、畢業論文的重要性
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大學生在畢業前對所學知識和自身素質的自我檢驗與認定,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創新思維十分有益。1.是對教學成果的綜合檢驗根據人才培養計劃,三年制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需要完成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在進入實習單位后,開始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為撰寫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畢業論文的寫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深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科研能力等都通過畢業論文撰寫的過程中得以檢驗。2.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手段創新是人類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果沒有創新思維,人們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科研論文的完成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對大學生創新素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醫學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日新月異,創新思維的養成對學生日后繼續學習深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3.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手段論文寫作是對所學知識實際的運用過程,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搜集材料、調查研究、實習實踐等過程,對專業知識進行消化、鞏固和延伸。同時,論文寫作過程十分辛苦,通過這個過程的磨煉,可以更好打磨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培養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二、目前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1.選題不當,缺乏創新。目前筆者學校醫學檢驗專業畢業生論文的選題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實習帶教老師推薦的課題,多是實驗類論文;二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自主選擇的課題,多是綜述性論文。從目前上交的論文來看,綜述性論文創新性不足,有些學生甚至直接照搬教科書,沒有提出任何新的觀點。2.格式欠規范,語言表達欠佳。雖然筆者學校對畢業論文有著明確的格式要求,但有些學生的論文在格式上仍舊欠規范,不能按照要求書寫,比如圖表的格式、參考文獻格式、字體的大小、段落間距等。而在論文的語言組織上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語言不夠簡練,白話較多,學術用語匱乏,也有些學生的論文存在語句不通順、邏輯性差、錯別字較多的現象。3.學生態度不夠積極。就業問題對畢業論文的沖擊越來越嚴重。筆者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畢業論文要求學生在實習期間完成,實習結束后返校進行畢業答辯。而現實情況是學生在進入實習單位后,往往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實習工作中,實習快結束時,他們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轉本的升學考試或者找工作上,對畢業論文的思考則較少。目前筆者學校還沒有因為畢業論文而影響畢業的學生,所以使得學生在主觀上認為畢業論文并不是很重要,到時候突擊一下就可以完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質量。4.指導老師指導欠缺。一方面,學生的論文選題、實驗過程和論文寫作都在實習期間進行,與校內指導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較少,導致輔導不及時。另一方面,雖然學生的畢業論文都安排有指導老師進行輔導,但是由于老師較少,每名老師需要輔導6至10名學生,而且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人均輔導的學生人數還有上升趨勢,加上老師平時教學任務繁忙,學校對論文指導的工作量認定較低,以及學生書寫論文不積極等原因導致老師的輔導積極性不高。
科技期刊在學術生態建設的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者獲取最新學術成果的主要平臺,是我國科研成果面向國際的主要窗口,同時也是科研誠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數量與質量快速發展,出版內容的可見度大幅提升;同時,相關的倫理道德問題不斷出現。因此,重視科技期刊出版倫理制度建設和學術失信懲戒制度建設,加強期刊隊伍的價值體系建設,對提升科研誠信水平、凈化學術生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科技期刊編輯而言,一方面應做好學術不端行為的守門員和防火線,主動探測、防范科研誠信相關問題;另一方面也應自身過硬,恪守出版倫理與職業規范,認真履行科技出版的責任與使命。同時,科技期刊編輯也應積極參與科研誠信與出版倫理體系建設,建言獻策,共同打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
1科技期刊應對科研誠信問題進行有效規范與監督
一篇科技論文的發表包括投稿、評審、編輯、出版等環節,其中每一步都涉及對科研誠信問題的核查與監督。科技期刊在處理稿件的過程中,應對常見問題高度敏感,盡量主動發現,提前排除。1.1對常見的科研誠信與出版倫理問題進行規范說明。在實踐中,絕大多數科研人員都做不到熟知誠信倫理相關的所有知識,而且不同研究領域往往還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習慣。因此,科技期刊可在投稿指南、稿件處理流程等公開信息中提煉出本刊常見的科研誠信與出版倫理問題與規范,供作者比對、參考。這是科技期刊參與誠信體系建設的最基本途徑,也是我國部分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較為薄弱的環節[1]。以生命科學領域經典期刊《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中文名為《生物化學學報》,創刊于1905年)為例,在投稿指南中,除了期刊特有的出版政策,還包括編審流程、科研成果共享原則、醫學倫理政策、數據可獲取性要求、版權要求、撤稿要求、圖片處理要求、利益沖突說明、署名標準等等[2]。可以看出,這些往往是科研工作者最困惑、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如果作者能夠理解并遵守,期刊能夠有效監督,通常可以滿足科研誠信與出版倫理方面的基本要求。具體而言,期刊可要求作者必須按照要求提供相關的原始數據;科研圖片必須反映原始的結果,不得過度處理;圖文版權轉移、再使用需要遵守相關規定;作者必須申明論文所涉及的學術工作沒有利益沖突,著作權人需要從書面上對科研誠信做出保證;論文中涉及的實驗方法與材料、軟件數據等要與所有科研人員共享;科研工作必須符合相關的學術倫理規定;涉及人體的研究需要提供相關的審查文件;作者署名和排序要符合相關標準,通信作者要承擔相應責任與享受應有權利;等等。1.2對科研誠信相關問題高度警惕并主動核查。在論文編輯過程中,科技期刊編輯應關注出版全流程,主動探測、挖掘潛在的科研誠信與倫理規范問題,并充分利用各種工具、信息進行排查。同時,學術不端行為也呈現出越來越隱蔽的趨勢[3],期刊編輯應積極學習交流,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對新老問題都能保持熟知與警惕。在出版過程中,需要集中核查的問題包括重復發表、抄襲與剽竊、不合理引用、非正當署名、違反出版法律相關法規、未完成實驗倫理審查、政治問題等。對于每篇投稿,重點問題都應至少排查1次,且力爭早發現、早處理,避免后期的無效投入。目前,已有多種軟件和支撐數據庫來幫助期刊完成這一過程,如中國知網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AMLC以及國外檢測系統CrossCheck、eTBLAST、PaperFree等。國內外大多數主流期刊已將軟件核查作為文章處理的必需流程,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投審稿系統EditorialManager的標準流程中,甚至包含了對每篇投稿進行科研誠信方面的人工核查,只有核查通過的稿件才能送達編輯部手中。對于存疑的稿件,期刊編輯部應及時通過多種方法確認,如對于稿件,可參考業內專家總結的方法進行識別和防范[4-5]。確認存在疑似學術不端行為以后,期刊編輯部應盡量進行退稿而非退修,退修往往會使初次發現的學術不端行為變得更加隱蔽,為編輯部帶來更多隱患[6]。1.3嚴格遵循同行評議的原則與規范同行評議是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沿用數百年的核心規則。同行評議既是對科研誠信相關問題的監督,同時也是一個本身容易出問題的環節。例如,2017年4月,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對旗下雜志《腫瘤生物學》所發表的107篇來自中國的文章進行一次性撤稿,其原因就是作者推薦了虛假的審稿人,得到了虛假的評審意見。然而,在此過程中,《腫瘤生物學》編輯部并沒有對審稿人資質進行嚴格審查,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7]。研究指出,對于高質量科技期刊來說,編輯部審稿制度結合同行評議制度可大幅提升期刊的運行效率[8]。期刊編輯部在組織同行評議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從制度上維護審稿的獨立性,合理確定評審模式(單盲、雙盲、單雙盲結合、開放評審等),合理制定審稿的流程和審稿人規范,保證其他各方(包括主編、編委會等)不進行非正常的干涉。其次,期刊編輯應仔細評估審稿人資質與質量,慎重對待作者推薦和回避的審稿人。再者,期刊編輯對審稿過程中所出現的異常現象應高度敏感,比如過快過慢的速度,過好過差的質量,可能存在的偏見,等等[9]。最后,期刊應該尊重同行評議的結果,不隨意刪改評審意見,并幫助評審人與作者進行適度溝通,同時合理地處理申訴。當前,同行評議的公正與規范已經成為期刊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
2科技期刊從業人員本身應恪守職業道德與倫理規范
在已公布的科研誠信案例中,涉事主體除了科研人員以外,有時還包含了期刊編輯,其中有些是期刊編輯有意為之,有些是工作中的粗心與失誤。可見,科技期刊編輯不僅要對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有效監督,也應潔身自好,恪守職業道德與倫理規范。2.1加強對編輯隊伍的價值體系建設。期刊編輯的工作往往難以被讀者、作者所直接了解,工作量和質量也難以進行量化和考核。對來稿的核查標準更多地依賴于編輯本身的精益求精,這也是期刊編輯職業素養和敬業態度的最直接反映。因此,應重視編輯隊伍的價值體系建設,使其真正成為科研誠信的捍衛者和防火線。加強編輯隊伍的價值體系建設,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牢記自身崗位在科研誠信共同體中的責任使命,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知識,以科學公正的態度對投稿論文嚴格把關。第二,嚴格遵守期刊制度,崇尚道德自律,按照期刊標準處理稿件,拒絕利益稿、人情稿、關系稿等[10]。第三,嚴格遵守科技期刊出版在過程中的“第三方服務邊界”[11],不與中介公司、等不合理、不合規的第三方服務公司合作。第四,編輯稿件嚴謹耐心,一絲不茍,嚴格遵循我國現有的編輯出版相關標準與規范,實現內容的標準化、精品化,切實為科學家提供優質服務。2.2對涉及的失范行為謹慎而積極地處理。之后,將由廣大讀者監督并反饋科研誠信相關問題。對于此時暴露出來的潛在失范行為,期刊不應消極回避,而應該謹慎核實其真實性,積極面對,按正當程序及時嚴肅地處理,必要時可與作者所在機構溝通商討解決方案。對于可能出現學術不端問題的稿件,最常見的處理方式是撤稿。撤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有明確證據顯示文章內容不可靠(不論有意還是無意);內容在之前發表過;構成抄襲;研究過程不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作者一致主動要求撤稿。撤稿的最終決定權在于編輯部而非作者,對于符合撤稿標準的稿件,期刊應按撤稿規范妥善處理,在所有版本上撤稿聲明。撤稿聲明應單獨成文,免費開放,并在網絡版本上與原文互為鏈接。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于某些不符合撤稿標準的稿件,不應簡單粗暴地進行撤稿,而應采用關注聲明或更正聲明[12]。其中,關注聲明主要針對以下情況:存在疑似但無法確定的學術不端行為;作者的解釋相互矛盾,短期內無法達成一致;對于疑似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需要時間較長,等。更正聲明主要針對論文中存在的少量非主觀性錯誤。對于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相關的多種倫理問題,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簡稱COPE)提供了解決方案和建議,尤其是COPE流程圖[13-14],是實際工作中期刊編輯的有益參考。2.3積極主動地履行傳播科技的責任與使命。除了保證內容真實和符合法規,科技期刊還應關注自身在科技傳播方面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在實踐中促進研究內容在學術共同體內的分享。這不僅是出版倫理的延伸,也是科技期刊在學術生態建設方面的重要價值體現。首先,論文內容應按照既定模式保證文章內容的可獲取性。獲取模式主要包括訂閱、開放獲取和延遲開放獲取。這由期刊所有者、出版機構等共同商討決定,一旦確定就應遵守,無論是作者、期刊還是第三方,不得對訂閱論文擅自進行免費傳播,也不能對免費的論文進行收費售賣。其次,論文的獲取模式也應尊重相關規定,促進科技論文的開放與共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要求,所資助的研究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6~12個月后應在國家平臺上免費開放獲取。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也規定,所資助的研究論文在出版1年后,應進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研究知識庫并免費開放獲取。期刊應支持并監督這一投放過程。第三,期刊應監督文章支撐數據的妥善存儲。國際上科研共同體建立了多個公益性開放數據庫,專門存放期刊無法直接發表但對后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的數據,如蛋白質數據銀行、核苷酸序列數據庫等,期刊出版者應監督作者按照已有規定提供相關內容妥善存儲。
3完善學術生態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期刊編輯視角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探討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意見》還強調,要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1]。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既是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學術論文既是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表現形式,也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期刊編輯的視角,對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問題成因及策略等進行探討,為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寫作提供幫助和規范,以期提高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專業表達能力。
一、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常見問題
作為一名學術期刊的專職編輯,筆者在多年的審稿工作中發現,部分中小學教師的論文有鮮明的、豐富的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但缺乏學術論文的規范表達。學術論文除了個人認識、見證敘述外,還要進行邏輯論證。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常見問題有:一是理論不自恰,主要表現為有實踐無理論,或者理論表達不完整;二是實踐不落地,主要表現為有理論無實踐,或者實踐操作性不強;三是理論與實踐脫節,主要表現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關性或因果關系不明顯。
(一)理論不自恰
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理論不自恰,主要有兩種具體表現。一種是論文內容多是教育教學中的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并沒有對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作理論提升,未揭示出客觀事物的本質或規律。比如,關于“叢林造屋”的論文,原文只是描述了幼兒“叢林造屋”的游戲過程,作者沒有闡述游戲的設計理念、游戲的價值,也沒有對幼兒完成游戲后進行經驗總結或問題反思。另一種是論文中有理論視角,但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理論視角的功能不明顯,抑或只是作為一個獨立詞語存在。比如,《體教融合理念下高中排球教學改進措施研究———以發球與接發球為例》一文從學生發球、接發球技術是體教融合的重要任務,做好體教融合需要教師轉變思路,做好體教融合還需教師在教學之外主動作為三個部分,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進行論述,但“體教融合”這一理論視角僅在引言的第一句話以及各層級標題中有所提及,它的內涵、特征或價值等未做單獨論述,對教學實例的分析也沒有體現“體教融合”的理論。
(二)實踐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