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培訓總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15:24: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工培訓總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全市人才培養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發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根據《佳木斯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現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按照省、佳市關于社會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以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為方向,以探索社會工作制度為核心,以全面提高社會工作者專業素質為目的,以崗位需求為取向,積極探索適合我市發展的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的新方法、新途徑,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職業化、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間運作、社工引領、自愿者服務、群眾受益”的運行機制,推動我市各項事業科學跨躍發展。
二、工作目標
按照“一年試點探索、三年打開局面、五年初見成效”的總體思路,整合各類資源,組建社工隊伍,開展社工培訓,爭取在社工持證上崗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評價、使用制度和社會工作激勵機制,完成社會工作崗位開發,拓展社會工作服務領域等工作任務,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社會工作制度體系,全面推進我市社會工作的開展。
三、試點范圍
社工隊伍擴建方法
一、目的意義
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目標。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重要舉措。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的專門職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主要分布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復、優撫保障、社區建設、司法矯正、教育衛生等領域,專門從事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等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
二、目標任務
年8月底前,通過組織開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實踐,進一步明確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完善社會工作政策制度體系,探索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評價、使用和激勵模式。以社區居家養老專業社工介入服務為突破口,司法矯治、青少年輔助、社區建設等領域推行試點工作,提高社區建設質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三、主要內容
建立和完善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計劃
建立和完善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
為構建預防和減少犯罪工作體系,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進一步夯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基礎,推進新一輪平安建設活動的深入開展,根據全市政法工作會議的部署和安排,結合我市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工作實際,決定在@@市、@@區試點工作基礎上,在全市推廣建立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和諧南通為目標,緊緊圍繞全面騰飛的大局,按照“政府推動、綜治牽頭、部門聯動、司法管理、資源整合、社工運作”的總體思路,以推進社區矯正、安置幫教、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反邪教、禁毒工作為突破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探索新時期預防和減少犯罪新舉措,為建設全面小康的新南通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組織領導
加強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建設是一項面廣量大的社會工程,又是一項創新性的事業,必須堅持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整合社會資源,整體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工會社會工作發展問題及對策
[摘要]中國社會目前正處在社會急劇轉型的關鍵期,社會矛盾層出不窮。職工群體的問題、需要以及要求逐漸變得復雜化和多元化,造成原有的工會工作模式難以解決當前工作中所存在的難點問題的局面。工會工作需要推陳出新,工會組織改革迫在眉睫。當前,工會組織改革采取了將社會工作的傳統和經驗引入工會工作并與其進行有機結合的方式,借鑒專業的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運用新的視角和思路解決問題和矛盾,創新工會工作模式,促進工會自身發展達到新的高度。但在社會工作介入工會工作的實際過程中,由于二者在基本內涵、性質、功能、工作理念與工作方法上存在差異,會導致社會工作在工會系統的開展遇到一系列難題。文章旨在通過分析工會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工會社會工作實施提供新的切實可行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工會社會工作;工會工作;工會改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階級和階層結構逐漸發生轉變,中國工會也逐漸出現角色定位“政府取向化”,功能擔責“全能化”,以及組織人員和工作方式“機關化”等問題[1]。為了促進工會系統恢復自身活力與生機,工會組織需要自我革新,工會工作需要回歸社會,才能使工會更加廣泛地參與社會治理,更加踴躍地回應職工多元化需要。工會工作者職業化和社會化,是推進工會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即在工會改革的進程中,在基層工會中適當引入社會工作者,以實現工會組織與職工群體的水乳相融,打通服務職工的“最后一公里”。中國的工會工作與社會工作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2],并且在近些年的探索與實踐中,民政部、組織部、共青團、工會等部門已然認識到社會工作與本部門工作結合的重要性,并達成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是一種現實可利用的工作手段的共識[3],因此,在工會等部門的工作中引入專業社會工作,成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重要選擇。但社會工作介入工會組織,是一個新課題、新舉措、新思路,發展不夠成熟,難免在介入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筆者于2016年在B市H區Y街道總工會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工會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策略,以期促進新時期的工會社會工作走向更加趨于規范化和專業化。
一、B市H區Y街道工會
社會工作發展存在的問題B市H區Y街道工會服務站隸屬于B市H區Y街道總工會,由B市H區總工會統一管理。服務站配備工作人員共9名,包括6名以大學生助理員身份入駐工會進行日常工作的專職社會工作者。服務站主要工作為:下級工會組建、工資集體協商、工會經費稅務代收辦理、法律咨詢、勞動爭議調解、職業發展助推、互助保障辦理、緊急救助辦理、幫扶系統管理、工會三級服務體系管理等等。按照上級總工會的工作安排,服務站還積極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如聯合社區進行居家養老項目、災后困難職工家庭心理康復服務等,以著力打造職工溫馨家園,努力發揮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但是,由于該工會服務站工會社會工作開展時間短,經驗少,并且缺乏專業理論的指導,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免出現一些現實性的問題。(一)專職社工身份非專業化。該服務站的6名專職社會工作者都并非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甚至其中有人并沒有取得相應的社會工作者資格證。假定不存在利用社會關系謀取工作崗位的現象,那么這6位工作者以專職社工的身份進入街道工會服務站工作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點:(1)擁有B市戶口,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借助工會服務站過渡;(2)擁有B市戶口,工會系統沒有多余的編制名額容納過多的工會工作者,而又需要大量的工作者維持日常工作,工會服務站以工會專職社工的名義吸收這些編外人群,緩解人員編制問題;(3)擁有B市戶口,憑真實能力考入工會服務站。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工會社工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限定不是專業社工人才,而是B市戶口。我們不難推斷,即使是優秀的專業社工人才,也可能因為戶籍的限制,而不能進入工會進行工作,這會造成大量優秀專業人才的流失。此外,工作人員非專業工作者,沒有經過專業技巧的訓練,不具備專業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在工作中全憑經驗積累來總結工作方法,會造成其對社會工作缺乏認同感,接納程度也較低。(二)專職社工工作方式非專業化。由于專職工作者來源廣泛、身份非專業化,其工作呈現非專業化的問題是顯而易見并且合情合理的。這里的非專業化包括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非專業、不規范。在專職社工開展工作時,會出現處理問題公式化,對要運用專業技巧的問題不敏感,或已經運用到了專業方法,卻不能及時意識到的局面。例如,在進行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時,在給予經濟幫助的基礎上,工作者還會介入其家庭、工作或社區等環境,幫其鏈接可用資源,并給予其心理上的支持;對于經濟能力困難但尚有工作能力的職工選擇對其進行技能培訓使其能夠再就業的幫助方式,改善以往工會大包大攬導致職工一切依賴政府的現象,使困難職工能夠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助。這同時體現了社會工作“個別化、人在情境中”原則、“助人自助”的理念等等。但是這些專職社工對這些理論的認知程度明顯不夠,或是缺乏對這些理論的認識。再譬如,在進行社區工會的建設時,應用了完整的、專業的小組工作方法,但組織人員并未意識到這就是社會工作的一種專業方法,而是將其認定為工會工作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從前輩或上級單位處沿襲得到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遭遇“倫理兩難困境”,不能夠客觀公正對待,往往堅持以大局為重原則,難免忽視職工的真正需求。(三)培訓工作側重點失衡。依照相關政策,上級政府設置獎勵制度鼓勵工會工作者考取相關資格證,以期工會工作者能夠學習到相關知識與理論,在開展工作時,能夠更具專業性,是以社會工作能夠輔助工會工作進行為前提的;而在具體實施中,卻造成一種培訓工作側重點失衡,上行下不效的現象,即這種獎勵會導致工會工作者的考取動機偏向功利性。筆者認為,這種激勵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設置方式上是不合理的。在這種激勵制度下,會引發一種不正確的學習動機。此外,這種現象也從側面體現出現行對工會專職社工的培訓與教育工作中,上級政府對于專業工會社工人才建設持重理論、輕實踐的態度,并缺乏實踐的指導與經驗的積累。而理論與實踐脫節,會使工作者在遇到問題時束手無策,難以更好地開展專業服務。(四)工作范圍邊界模糊。在日常工作中,會出現行政人員將本職的行政工作分流在社工身上,導致專職社工不僅承擔本職工作,還承擔工會日常工作的現象。這是一種角色意識不清以及角色概念混淆的現象。首先,工會工作具有政治合法性的同時還具有社會屬性,既要滿足職工需求,還要“向上負責”,因而工會工作有自身固定的工作范圍和工作思路。但實際上,工會工作與工會社會工作內容有交叉,導致專職社工不能明確自己的工作任務,不清楚哪些是社工該做,哪些是社工不該做的,使得二者邊界模糊。這其實是社會工作對工會工作的一種沖擊。此外,出于對上級政府的服從和對社會效益的考慮,工會還有很多工作不讓社工介入,但也沒有界定專職社工的具體工作范圍,使社會工作在工會的開展上喪失獨立性與專業性。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前來尋求幫助的職工群體造成困擾,使專業服務的開展受到阻力。首先,工會社會工作對于職工群體來說是新詞語、新概念,職工群體接納度較低,甚至可能出現反感的心理。其次,對于工會社會工作的不熟悉,加之工會工作與工會社會工作內容的交叉,使得職工不知何時需要工會工作的服務,何時需要社會工作的服務等。(五)缺乏社會支持。社會支持網絡的強大與否,關系到社工開展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工會在進行社會工作時,呈現出缺少社會支持的態勢。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正式支持,以工會為主導的“準正式支持”,以及由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和專業組織提供的專業技術性支持。1.缺乏政府制度支持。目前工會專職社工待遇普遍較低,并且沒有編制。考慮到現實的殘酷性,很多專業人才不愿競聘這種崗位,而寧愿去從事專業不對口的高薪工作。國家不解決編制、不提高待遇、相關政策和體制不改革會造成大量專業人才的流失。2.缺乏工會內部支持。在工會引入專業社工人才時,原有工會工作者基本對社會工作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社會工作。引入專業社工人才后,由于引入人才并不“專業”,不能展示真實有效的社會工作方法和理念,原有工會工作者還是不了解社會工作,造成整個工會出現不認同、不接納、甚至排斥的現象。這種工會系統內部不了解社會工作的局面會導致社會工作在工會的開展從一開始就不受到工會內部支持,并且現有專職社工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度也不夠高,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服務的推廣和開展,從而影響社會工作在工會工作中的應用與發展。3.缺乏社會資源支持。社會工作者在幫助服務對象的過程中,要幫助服務對象進行資源的挖掘、調動以及整合,承擔著資源鏈接者的角色。但目前,工會專職社工在幫助職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能依靠工會經費和上級工會所賦予的一些制度性資源,其本身無法有效地鏈接相關社會資源,以幫助職工群體建構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并且,對于專職社工來說,幫助職工群體整合及鏈接社會資源不能只局限于國家政策之下,而應該在深刻了解、熟悉轄區情況后,積極主動幫助有需求的職工鏈接合適的社會資源,如通過社會媒體聯動所需資源,申請有關公益基金和NGO的支持等。綜上,工會工作在引入社會工作的進程中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相關方面引起重視,并及時提出有效率、可利用的解決方案。筆者認為,可以在空間范圍上以政府為主體,組織形式上以工會為依托,堅持以職工為本,運用專業的方法為職工進行服務。
二、對策建議
社會工作者年度總結和工作安排
開展社會工作實踐相對較晚,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相應滯后。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在部分領域已經造就了一批初步掌握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正在向職業化和專業化方向邁進的社會工作人員。這些人員主要集中于市的各級民政部門、城市社區和義工、志愿者組織。市民政系統主要由市民政局、市轄9個縣(市、區)民政局和各鄉鎮(街道)民政辦組成,共有工作人員896人。目前共有城市社區155個(其中椒江區2個、黃巖區1個正在籌備中,尚未正常運行),專職社區工作者854人,兼職社區工作者206人;社會慈善、福利機構102個,工作人員600余人;縣級及以上義工、志愿組織33個,固定工作人員62人,各類志愿組織注冊社工28000余名。
一、年社會人才工作總結
年以來,我市社會工作人才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人才辦的指導下,按照全市人才工作計劃,積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市社會工作局面和人才隊伍建設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一)積極部署,建章立制,社會工作環境日益優越
今年來,我局認真調研,牽頭起草了《社會工作人才規劃》,同時,年內將以市委、市府的名義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社區工作人才的要求、待遇等方面作了原則性規定。縣統一全縣社區專職工作者工資福利待遇,探索社區經費撥付方式,起草了《縣社區專職工作者工資福利待遇和社區經費管理辦法(討論稿)》。路橋區已為社區專職工作者辦理了住房公積金。臨海市的社區工作人員工資自年以來,已經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現在的平均年薪3.5萬元(含獎金、社保);市已初步擬定社區工作人員的加薪制度,預計自年始社區主任、社區黨委書記均可參加鄉鎮、街道基層公務員的選拔。
(二)加強培訓,夯實基礎,社會工作者職業能力不斷提升
三社互動民政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三社互動”機制,推進政社分開,形成以“三社互動”為主體形式的基礎治理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格局,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社區服務創新、提高社區服務管理專業化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工作原則
(一)立足基層,面向社區、服務群眾;
(二)政府引導、社區主導、社工參與;
(三)資源共享、試點購買、全面建設。
社工站工作計劃
經一年半禁毒社會工作的實踐探索,為進一步落實市委政法委“預防犯罪工作體系”建設和區禁毒辦、自強總社的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訂如下工作計劃。
一、提高服務質量,降低復吸概率。
1、積極開展服務對象個案工作,隨時掌握對象動態情況。對復吸者指導其以科學的戒毒方法逐步減少濫用量和使用頻率,做到階段性戒用;對于階段性戒斷者,努力幫助其改善家庭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恢復適應社會的能力,盡可能防止復吸,從而降低潛在社會危害。
2、認真跟蹤、評估綠色戒毒防復吸工程參與對象實施情況。
3、引入“同伴輔導”服務內容,聘請本區內一、兩名戒毒成功人士擔任輔導員,定期開展幫教活動,以身說法。
4、擬開展“父母心、愛子情-----快樂家園”,開設常識、戒毒心理、親子技巧等專題講座,提高家庭助戒能力,創造條件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強化案主自然支持系統功能。
街道人事科室基層建設工作計劃
年,我科室重點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提高素質、夯實基礎,進一步提升社區基層黨建工作水平
1、利用社區黨校分校教育資源,組織開展基層黨務工作者黨務知識培訓。集中一段時間。通過以會代訓方式,抓好新進黨建社工專業知識培訓,社區基層黨組織負責人能力培訓,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
2適時調整配備黨組織負責人。根據區委組織部安排,抓好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依據社區基層黨建隊伍實際情況。公開公正地招聘錄用黨建社工,進一步充實社區基層黨組織隊伍力量。
3、以點帶面、以弱帶強,全面加強基層黨建點建設。加強黨員服務站(點)實體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進一步整合和利用組織資源,豐富服務內容,培育特色工作,全面開展黨員服務示范點創建工作。擬按照“一個黨組織有一個特色”建設的要求,探索開展“一黨組織一品”建設,切實發揮基層黨建點引領作用。在升平黨建示范點創建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內容,完善黨組織建設相關制度,以升平黨總支黨建示范點為標準全面推廣開展基層黨建示范點建設,提高整體建設水平。
4、抓好七一表彰工作。抓好基層黨組織“兩優一先”評比表彰工作。按照區委組織部統一安排,采用自下而上、層層推薦的方式,真正評選出一批群眾信得過、認可的基層黨組織、黨務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
出版社工會工作總匯參考2篇
《一》外語音像出版社工會工作總結
新一屆工會在學校工會的領導下,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按照校工會的要求,針對音像社合同制職工較多的特點,組織職工學習《工會法》、《勞動法》。在職工工資待遇、勞動防護、四金交納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做到依法維權,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配合校工會做好工會實事工作,動員職工參加學校文體活動。我社多名職工參加了校工會組織的乒乓球、羽毛球等文體活動和第二屆科技文體節。取得迎知識競賽優秀獎,校園攝影比賽一等獎。同志獲體育優秀個人獎。
每月下旬發出通知,收理職工醫療理賠單,送交保險公司,按時做好職工醫療保險理賠工作。
配合校工會重大節日對職工的慰問工作。每次校工會發放大米、油等農副產品,部門工會組織人員進行發放,把校工會對職工的關心送到每位職工的手上。
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論文
社會福利社會化改革以及社區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而作為社會福利服務和社區建設的主要社會載體的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發展卻不容樂觀。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從業人數、專業化程度、實踐能力水平、成長土壤并不理想,需要尋求合適的機制或模式推進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健康良性發展。面對專業化社會對專業社會工作的日益增長的需求,各類成人教育可大有作為,立足于成人教育視角,探索研究如何構建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培養模式,以期促進成人教育的發展、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發展。
一、構建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培養模式重要性
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源自“One(內外合一)-two(二元結合)-three(三維互動)”,該模式的構建將對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的發展有著較大的推動作用。“OTT”培養模式強調建立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加強專業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強調制定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規劃,加快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培養大批社會工作急需的各類專門人才,提高整體專業化社會服務水平,提升社會工作機構社會管理能力。筆者希望,通過踐行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培養模式,促使社會工作專業的良性發展,促進從業者各項能力水平的提升,促進成人教育高校的事業發展。
二、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培養模式解讀
1.One:內外合一——整合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1)整合國內外教學資源國外的網絡開放課程為學習者提供了多元的學習選擇、便捷的學習方式、輻射優質教育資源。許多精品課程、講義、課程教學被上傳到網絡,成為免費的開放課程資源。而國內有許多成人高校貫徹開放教育模式,如建立“學分銀行”,開設網上課堂、網上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網上學習論壇、社工QQ群等豐富的網絡開放課程資源供學員學習。諸多國內外的教學資源的整合,無疑將為廣大社會工作教育培訓學員的無時間、無地域、無空間限制的開放學習提供便捷和素材。(2)整合校內外資源社會急需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各類成人教育應適應社會需求,積極主動與相關政府部門(如政府、組織部、教育局、財政局、民政局、人保局、社區辦等)、社會團體(如各級工會、婦聯等)、各類企事業單位等聯系協商,努力探索“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開展建設各類社會工作成人教育培訓項目,加快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制定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規劃,加強專業培訓和教育,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3)整合課堂內外資源專業理論是社會工作教育的核心,實務技能是社會工作教育的關鍵。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培養模式強調整合和利用課堂內外的資源,通過面授教學、專家講座、專題討論等夯實綜合素質基礎理論。充分挖掘課堂外資源,如組織學員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參加區政府社區辦組織的各項活動,學習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經驗等,開展與其他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之間的聯誼交流,參加各種規格和類型的社會工作研討會,組織人員到社會工作發展較為成熟的深圳、廣州等地進行考察訪問,不斷提升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2.Two:二元結合——銜接二元,相輔相成(1)銜接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在強調加強學員專業理論學習的同時,注重學員實務能力的訓練和培養。①專業研討會專業研討會可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開展專家系列講座,邀請知名學者為社會工作者作各類學術報告;第二階段圍繞專家講座主題開展小組討論,通過社會工作教育培訓學員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各取所長,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拓寬學員的視野,檢驗提高學員的專業實踐能力。②專題調研實踐活動社會工作教育培訓學員可開展多項專題調研實踐活動,如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家庭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價值和倫理守則、社會求助關系的社會和文化基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等,撰寫相關實踐報告。③專業實踐活動(個案服務、社區服務、社區工作)社會工作教育培訓學員與成人高校指導老師和社工機構督導一起制定整體的實習計劃,討論專業服務的內容和設計,制定詳細的個案服務、小組服務、社區服務的專業服務計劃。通過此項專業實踐活動,學員可直接參與一項個案社工服務、觀摩或參與社工機構的小組社工服務、觀摩或參與社區社工實踐活動,撰寫相應的服務記錄和總結報告。④實踐基地活動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強調建立并充分利用各校外實踐基地開展各種實踐教育活動。例如,探訪實踐基地并完成相應的機構探訪報告,協助社區進行社會工作服務的宣傳、個案和團體活動室的布置、社會工作資料的整理與歸檔,參加社區組織的“義工”活動等,不僅對社區的社會工作者進行實踐培訓,還有力地支持社區社會工作實務的規范開展。(2)銜接專業督導與專業教師在建立社工教育實踐基地的基礎上,聘請基地具有社會工作背景或者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機構工作者擔任專業督導老師顯得十分重要。專業督導與成人高校的指導老師一起對社會工作教育培訓學員的專業實踐進行指導,如幫助學員制定實踐計劃書;安排學員了解機構,為學員實踐提供必要的專業指導或專業督導;參加各類實踐工作會議;指導學員完成相應的機構實踐總結報告等。(3)銜接崗位培訓與學歷教育溝通長期輪訓和短期培訓、溝通崗位證書與學歷證書、溝通整體素質提高和專業技能提高,在短期崗位培訓項目與成人學歷教育間搭建起橋梁,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學歷水平和實務能力。3.Three:三維互動——三位一體,模式創新(1)校外培訓計劃、開放課程、專業教學計劃三位一體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強調積極尋求和拓寬校外資源,以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培訓計劃為契機和依托,以國內外、校內外開放課程資源為支撐,以成人高校的專業教學計劃為主干,通過多種方式開展社會工作教育,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的基礎上適應社會工作者培訓和注冊上崗制度的需要,既滿足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為成人高校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提供新思路。(2)理論研究、人才培訓、社會工作實務三位一體依據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社會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強調社會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專業性,實現理論研究、人才培訓、社會工作實務的優化組合,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努力提高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水平,為社會工作人員提供專業培訓,介入引導社會工作實務過程。(3)政府等校外資源、社工機構、成人高校三位一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校外資源大力扶持,提供各項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社工機構大力支持,保證學員的學習時間、實踐機會等;成人高校在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搭建崗位培訓與學歷教育之間的橋梁,在學員取得相應的崗位資格證書和助理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證書或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學歷和學位證書。
三、“OTT”培養模式對成人教育高校教師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