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社會工作發展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6-26 08:33:36
導語:工會社會工作發展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社會目前正處在社會急劇轉型的關鍵期,社會矛盾層出不窮。職工群體的問題、需要以及要求逐漸變得復雜化和多元化,造成原有的工會工作模式難以解決當前工作中所存在的難點問題的局面。工會工作需要推陳出新,工會組織改革迫在眉睫。當前,工會組織改革采取了將社會工作的傳統和經驗引入工會工作并與其進行有機結合的方式,借鑒專業的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運用新的視角和思路解決問題和矛盾,創新工會工作模式,促進工會自身發展達到新的高度。但在社會工作介入工會工作的實際過程中,由于二者在基本內涵、性質、功能、工作理念與工作方法上存在差異,會導致社會工作在工會系統的開展遇到一系列難題。文章旨在通過分析工會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工會社會工作實施提供新的切實可行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工會社會工作;工會工作;工會改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階級和階層結構逐漸發生轉變,中國工會也逐漸出現角色定位“政府取向化”,功能擔責“全能化”,以及組織人員和工作方式“機關化”等問題[1]。為了促進工會系統恢復自身活力與生機,工會組織需要自我革新,工會工作需要回歸社會,才能使工會更加廣泛地參與社會治理,更加踴躍地回應職工多元化需要。工會工作者職業化和社會化,是推進工會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即在工會改革的進程中,在基層工會中適當引入社會工作者,以實現工會組織與職工群體的水乳相融,打通服務職工的“最后一公里”。中國的工會工作與社會工作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2],并且在近些年的探索與實踐中,民政部、組織部、共青團、工會等部門已然認識到社會工作與本部門工作結合的重要性,并達成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是一種現實可利用的工作手段的共識[3],因此,在工會等部門的工作中引入專業社會工作,成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重要選擇。但社會工作介入工會組織,是一個新課題、新舉措、新思路,發展不夠成熟,難免在介入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筆者于2016年在B市H區Y街道總工會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工會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策略,以期促進新時期的工會社會工作走向更加趨于規范化和專業化。
一、B市H區Y街道工會
社會工作發展存在的問題B市H區Y街道工會服務站隸屬于B市H區Y街道總工會,由B市H區總工會統一管理。服務站配備工作人員共9名,包括6名以大學生助理員身份入駐工會進行日常工作的專職社會工作者。服務站主要工作為:下級工會組建、工資集體協商、工會經費稅務代收辦理、法律咨詢、勞動爭議調解、職業發展助推、互助保障辦理、緊急救助辦理、幫扶系統管理、工會三級服務體系管理等等。按照上級總工會的工作安排,服務站還積極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如聯合社區進行居家養老項目、災后困難職工家庭心理康復服務等,以著力打造職工溫馨家園,努力發揮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但是,由于該工會服務站工會社會工作開展時間短,經驗少,并且缺乏專業理論的指導,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免出現一些現實性的問題。(一)專職社工身份非專業化。該服務站的6名專職社會工作者都并非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甚至其中有人并沒有取得相應的社會工作者資格證。假定不存在利用社會關系謀取工作崗位的現象,那么這6位工作者以專職社工的身份進入街道工會服務站工作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點:(1)擁有B市戶口,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借助工會服務站過渡;(2)擁有B市戶口,工會系統沒有多余的編制名額容納過多的工會工作者,而又需要大量的工作者維持日常工作,工會服務站以工會專職社工的名義吸收這些編外人群,緩解人員編制問題;(3)擁有B市戶口,憑真實能力考入工會服務站。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工會社工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限定不是專業社工人才,而是B市戶口。我們不難推斷,即使是優秀的專業社工人才,也可能因為戶籍的限制,而不能進入工會進行工作,這會造成大量優秀專業人才的流失。此外,工作人員非專業工作者,沒有經過專業技巧的訓練,不具備專業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在工作中全憑經驗積累來總結工作方法,會造成其對社會工作缺乏認同感,接納程度也較低。(二)專職社工工作方式非專業化。由于專職工作者來源廣泛、身份非專業化,其工作呈現非專業化的問題是顯而易見并且合情合理的。這里的非專業化包括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非專業、不規范。在專職社工開展工作時,會出現處理問題公式化,對要運用專業技巧的問題不敏感,或已經運用到了專業方法,卻不能及時意識到的局面。例如,在進行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時,在給予經濟幫助的基礎上,工作者還會介入其家庭、工作或社區等環境,幫其鏈接可用資源,并給予其心理上的支持;對于經濟能力困難但尚有工作能力的職工選擇對其進行技能培訓使其能夠再就業的幫助方式,改善以往工會大包大攬導致職工一切依賴政府的現象,使困難職工能夠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助。這同時體現了社會工作“個別化、人在情境中”原則、“助人自助”的理念等等。但是這些專職社工對這些理論的認知程度明顯不夠,或是缺乏對這些理論的認識。再譬如,在進行社區工會的建設時,應用了完整的、專業的小組工作方法,但組織人員并未意識到這就是社會工作的一種專業方法,而是將其認定為工會工作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從前輩或上級單位處沿襲得到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遭遇“倫理兩難困境”,不能夠客觀公正對待,往往堅持以大局為重原則,難免忽視職工的真正需求。(三)培訓工作側重點失衡。依照相關政策,上級政府設置獎勵制度鼓勵工會工作者考取相關資格證,以期工會工作者能夠學習到相關知識與理論,在開展工作時,能夠更具專業性,是以社會工作能夠輔助工會工作進行為前提的;而在具體實施中,卻造成一種培訓工作側重點失衡,上行下不效的現象,即這種獎勵會導致工會工作者的考取動機偏向功利性。筆者認為,這種激勵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設置方式上是不合理的。在這種激勵制度下,會引發一種不正確的學習動機。此外,這種現象也從側面體現出現行對工會專職社工的培訓與教育工作中,上級政府對于專業工會社工人才建設持重理論、輕實踐的態度,并缺乏實踐的指導與經驗的積累。而理論與實踐脫節,會使工作者在遇到問題時束手無策,難以更好地開展專業服務。(四)工作范圍邊界模糊。在日常工作中,會出現行政人員將本職的行政工作分流在社工身上,導致專職社工不僅承擔本職工作,還承擔工會日常工作的現象。這是一種角色意識不清以及角色概念混淆的現象。首先,工會工作具有政治合法性的同時還具有社會屬性,既要滿足職工需求,還要“向上負責”,因而工會工作有自身固定的工作范圍和工作思路。但實際上,工會工作與工會社會工作內容有交叉,導致專職社工不能明確自己的工作任務,不清楚哪些是社工該做,哪些是社工不該做的,使得二者邊界模糊。這其實是社會工作對工會工作的一種沖擊。此外,出于對上級政府的服從和對社會效益的考慮,工會還有很多工作不讓社工介入,但也沒有界定專職社工的具體工作范圍,使社會工作在工會的開展上喪失獨立性與專業性。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前來尋求幫助的職工群體造成困擾,使專業服務的開展受到阻力。首先,工會社會工作對于職工群體來說是新詞語、新概念,職工群體接納度較低,甚至可能出現反感的心理。其次,對于工會社會工作的不熟悉,加之工會工作與工會社會工作內容的交叉,使得職工不知何時需要工會工作的服務,何時需要社會工作的服務等。(五)缺乏社會支持。社會支持網絡的強大與否,關系到社工開展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工會在進行社會工作時,呈現出缺少社會支持的態勢。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正式支持,以工會為主導的“準正式支持”,以及由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和專業組織提供的專業技術性支持。1.缺乏政府制度支持。目前工會專職社工待遇普遍較低,并且沒有編制。考慮到現實的殘酷性,很多專業人才不愿競聘這種崗位,而寧愿去從事專業不對口的高薪工作。國家不解決編制、不提高待遇、相關政策和體制不改革會造成大量專業人才的流失。2.缺乏工會內部支持。在工會引入專業社工人才時,原有工會工作者基本對社會工作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社會工作。引入專業社工人才后,由于引入人才并不“專業”,不能展示真實有效的社會工作方法和理念,原有工會工作者還是不了解社會工作,造成整個工會出現不認同、不接納、甚至排斥的現象。這種工會系統內部不了解社會工作的局面會導致社會工作在工會的開展從一開始就不受到工會內部支持,并且現有專職社工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度也不夠高,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服務的推廣和開展,從而影響社會工作在工會工作中的應用與發展。3.缺乏社會資源支持。社會工作者在幫助服務對象的過程中,要幫助服務對象進行資源的挖掘、調動以及整合,承擔著資源鏈接者的角色。但目前,工會專職社工在幫助職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能依靠工會經費和上級工會所賦予的一些制度性資源,其本身無法有效地鏈接相關社會資源,以幫助職工群體建構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并且,對于專職社工來說,幫助職工群體整合及鏈接社會資源不能只局限于國家政策之下,而應該在深刻了解、熟悉轄區情況后,積極主動幫助有需求的職工鏈接合適的社會資源,如通過社會媒體聯動所需資源,申請有關公益基金和NGO的支持等。綜上,工會工作在引入社會工作的進程中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相關方面引起重視,并及時提出有效率、可利用的解決方案。筆者認為,可以在空間范圍上以政府為主體,組織形式上以工會為依托,堅持以職工為本,運用專業的方法為職工進行服務。
二、對策建議
社會工作與工會工作的有效結合,有利于工會社會工作的良性發展,最終獲益最大的仍然是廣大職工群體[4]。筆者認為,應從政府、工會、社工自身三個層面來分析應對策略。(一)政府層面。1.加大工會專業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力。加大工會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促進工會社會工作的職業化與專業化,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央和地方政府可適當增加工會社會工作者崗位,完善工會用人機制;在各級工會中設立專門的社會工作部門,提高就業崗位,搭建發展平臺;根據實際情況向下級工會配備社會工作人才,實現專人專用。2.實行工會社工職業準入制度。嚴格有力的職業制度化保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工會社會工作發展,使其更具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通過政策倡導,對工會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從源頭保證從業者的專業性,實現高質量就業。中央和地方政府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年度職業考核制度,促進工作者對自身工作進行反思,并保持與時俱進的專業知識與素質,更好的服務于職工群體。3.提供合理薪資待遇。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考慮統一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工資,并給予其應有的福利待遇。在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基礎上,可考慮給予異地戶口工作者一定的生活補助;另可實行獎金激勵制度,激發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吸引更多的優秀專業人才加入工會社會工作者的隊伍。地方政府在有富余編制名額的條件下,可以考試、考核或考察的方式分配給工會社工,以擴大專職社工的覆蓋率。4.加強大眾媒體宣傳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積極利用社會媒體資源,大力弘揚專業社會工作理念,鼓勵在工會工作中運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提倡在工會工作中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使職工群體明白為何需要專業社會工作服務,何時需要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如何接受專業社會工作服務,以促進工會社會工作的發展,提高工會對社會工作的認同感,增強基層職工群體對工會社會工作的接納。5.積極建設多元社會支持網絡。中國政府對于資源配置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社會工作在進行專業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以支撐其開展服務。中央政府應積極倡導建設政府主導、多元并舉的社會支持系統框架:包括政府和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主導的正式支持;以工會為主導的“準正式支持”;由個人網絡提供的社會支持;由社會工作專業人士和組織提供的專業技術性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還應在合理、適當的前提下給工會配置更多的資源,給予工會更多的調動資源的能力,幫助工會更好地履行服務職工的功能,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二)工會層面。1.加強在崗專職社工培訓力度。對在崗工作者進行專業性質的培訓。針對理論學習,可以設置單位內分時間段考核制度,在復習專業理論的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溫故而知新;針對技巧培訓,可以利用工作實習或同事觀摩互評等方式,反思不足,總結經驗。2.加強在職人員價值觀念“再塑造”“再塑”的價值觀念不僅包括國家層面要求的加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還包括工會層面必須做到的破除行政化、走群眾路線,培養“孺子牛”精神和“公仆意識”等等,以真正實現基層工會“有人辦事,有專人辦事”。具體設置可以為在基層開展向模范代表學習活動,觀看榜樣事跡紀錄片,定時進行思想匯報工作等。3.提倡工會工作與社會工作互相學習。應大力提倡工會工作與社會工作互相學習,可通過成立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會議、舉行宣講會等方式,增強原工會系統工作者對社會工作的認同感,提高對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的認知程度,消除雙方工作人員的障礙與隔閡,實現工會工作與社會工作的協調和互補。4.積極拓展工會社會工作實務。要積極拓展工會社會工作實務,推廣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具體工作中,工會在為困難職工提供其所需要的物質幫助后,可為職工個人提供心理疏導、減壓放松、問題評估與治療等服務;可為職工家庭提供改善家庭內部關系、鏈接社會資源等服務;還可根據不同層次職工的特點及需求,制定豐富多樣的娛樂休閑方案,以放松身心、減輕工作壓力。5.積極整合鏈接有效社會資源。工會可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整合和鏈接管轄范圍內的可利用資源,從職工隊伍中尋找可利用的資源,加快從政府購買模式轉變為自主購買模式的步伐。除行政性資源外,工會可與轄區內社區、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各類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簽訂服務計劃,確保能夠利用相關資源。但一切要堅持黨的領導,爭取政府支持。6.建設工會社工線上服務板塊。工會可建立社工線上服務系統,設置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及時推送和相關信息,并開通線上疑難解答等服務,打造工會社工O2O模式,為職工群體提供便利的服務。(三)社會工作者。1.積極發展契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指導理論工會社會工作發展時間短,經驗不足,并且缺乏專業理論的指導。社會工作者要在合理運用專業工作方法,以及積極發揮社會工作“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務”“社會化運作”的優勢進行工作的基礎上,加強工會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總結出適合工會領域的社會工作理論,建構有本土特色的工會社會工作。2.積極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專業的工會社會工作需要專業的社工人才開展。工會專職社工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具體可通過閱讀專業書籍、總結工作經驗、同前輩學習與交流等方式來實現。3.及時更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職工群體面臨的問題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其所需要的專業服務也隨之不斷變化。社會工作者應不斷創新和豐富工作內容與技巧,不斷創新實務工作方法,注重知識水平與服務技巧的提高,以滿足職工多元化的復雜需求。具體可通過外出交流學習、成立學習交流小組、觀摩示范單位等方式來實現。4.擴大服務范圍,拓展服務模式。面對職工群體,社工不僅要運用專業工作方法幫助其處理現實問題,還要注重問題發生前的預防工作,以及后期的能力恢復和發展工作,真正做到助人自助。社工可以在原有的工作方法體系上,擴大服務范圍,拓展服務模式,如為職工群體壓力和情緒管理、問題評估、法律咨詢等等,真正實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三、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社會階層分化日益嚴重,引發多種多樣的社會問題,造成職工群體問題也隨之社會化和復雜化的現象。工會工作作為我國社會事務管理與服務的重要領域,其傳統的工作思想官僚化、工作方法單一落后的工作模式已經無法解決當前職工群體所面臨的問題。面對新形勢、新情境、新問題,工會組織需要進行改革,開拓與創新工會工作模式,以適應時展的新要求。為切實維護和爭取職工合法權益,并關注職工身心健康、家庭關系、社區融合、社會支持、福利待遇等,工會工作需要引入專業的社會工作,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幫助工會工作更加具體、可操作并且人性化。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工會工作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契機。雖然當前的工會社會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其在理論與實踐上已取得的成就和進步。工會社會工作方興未艾,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抓住每一次機會,正視每一個挑戰,實現工會工作與社會工作一致性的協調,打通服務職工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馬小涵 單位: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 上一篇:經濟下行壓力下工會主動作為路徑
- 下一篇:醫院工會管理工作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