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培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5 08:0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工培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工培訓總結

篇1

經過這次公司組織的培訓學習,我在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設備模塊情況的掌握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我們正當畢業后踏入社會的時候,經過了培訓使我們在專業的技能知識,職業素養上能夠成長為適合公司,推動公司快速向前發展的人才。培訓使得我的心理完成了初入社會的的轉變,讓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來應對未來的困難和問題。讓我學到了只有努力學習才能不斷使自己進步和提升,同時還要將書本和現實聯系在一起。實踐出真知,不能只讀書不聯系實際,只有兩相應證,知識才會在心中扎下根,遇到實際問題才能處理。

經過學習我發現了自身還存在較多不足之處。比如在設備故障處理上不熟練,對設備模塊內部的結構和連接掌握不全面。在專業理論的認識掌握方面還有較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還有所欠缺和不足,在對設備操作的時候還是不能夠很好的將知識和實際設備聯系起來。

培訓學習是個提升自己的機會,公司將我們安排出來學習,給予了我們期望和責任。對于這次的培訓我有一些建議。在理論學習時,雖然有接觸到一臺服務器,但是不足以讓我們能夠對所有的設備有個初步具體的認識。希望在理論學習的時候能安排我們去相應的設備上根據實際相互參照,能夠更快的掌握住書本上的理論。在安排我們跟崗的時候能夠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操作機器設備,去掌握住設備模塊里面的情況和連接。

篇2

今年以來,在公司裝備部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工程技術開發培訓中心的全體設備管理人員齊心協力,緊緊圍繞中心年度經營方針目標,積極面對中心經營業務,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真抓實干,克服困難,不斷提高對設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積極探索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強化對設備全過程管理,使管理水平有顯著提高,并在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努力工作,確保了中心培訓、施工、科研工作的設備保障。現將2010年工程技術開發培訓中心設備管理工作總結如下:

一、2010年中心設備現狀

 工程技術開發培訓中心目前共有在賬設備130臺套(作業隊移交之后),其中全自動焊機:M300C型2臺、CRC-P260型1臺;半自動焊機:PIPEPR0450RFC型14臺、XMT456 CC/CV型12臺、MPS-500型27臺、ZD7-500型8臺、V350 型5臺、DC400型1臺;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機:STT型12臺、NBC-350型1臺;坡口機:PFM 28"-32"型1臺、OCE-1230型1臺;逆變焊機ZX7-400型6臺、米勒200DX型2臺、WSME-500型1臺、飛馬特 350P型2臺;內燃手工焊機:MPM250型2臺;內燃半自動焊機RANGER 305G型2臺;檢測設備11臺(鐵素體測量儀1臺,油建容器廠2004年借用,自今未還,且下落不明);切割設備4臺;金屬切削機床4臺;特種設備3臺;車輛3輛;加熱器(熱處理儀)2臺;其它設備3臺。

報廢(資產)設備共78臺。其中焊接切割設備62臺,檢測設備7臺,金屬切削機床8臺,發電機1臺。中心設備新度系數78%、設備完好率93.77%,設備利用率67.66%,設備事故發生率0%,實驗設備年檢率達100%。

待處置設備6臺;新購設備1臺,型號為:PMI-MASTER PRO移動式直度光譜儀。

  2010年報批處置報廢設備17臺套;外部租賃設備3臺;內部租賃設備1臺。

二、設備管理主要工作:

1、設備管理組織機構

中心現有設備管理領導小組1個,由中心主任任組長,分管設備的副主任任副組長,各部站及作業隊分管設備的部(隊)長為成員。設備管理歸口部門為中心生產運行部,由生產運行部負責設備的全面管理工作,設備具體管理工作由生產運行部2名管理人員完成,1名設備計劃、統計員,1名庫房管理員。

2、設備臺帳清晰、管理規范、制度健全,開創設備管理工作新局面

生產運行部成立兩年多以來,結合中心設備管理的特點和現狀,圍繞確保滿足生產要求,規范了設備管理流程和完善了設備管理制度,建立了各類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對所有的設備均建立了設備臺帳,并設立了設備履歷本和設備運行記錄。根據公司裝備管理要求,結合設備大檢查中發現的一些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中心今年又重新修訂了“中心設備管理制度”,增補了設備管理目標責任制,加強了設備日常維護管理,進一步完善了檢查總結與評比。在設備管理中做到四點基本要求:即設備有檔案、有運轉記錄、維修有記錄、檢查有標準。設備使用方面做到“四化”目標:管理規范化、調度統一化、維護科學化、使用高效化。為公司和中心生產經營提供堅強的保障。

3、設備內部租賃收支情況

在近幾年公司施工任務多、時間緊的情況下,為了更好的發揮設備的技術效能,中心大力配合公司裝備部的統一安排調配,先后為西氣東輸二線東段工程提供了78臺套施工設備,深然項目部8臺套施工設備,新疆項目部1臺套施工設備,為公司工程如期進行提供了保障。全年設備租內部租出使用費(收入)999116元(1-10月),設備租內部租入使用費(支出)19351.6元。

4、設備的大修及維護情況

設備的日常維修保養管理制度由使用部門負責,生產運行部負責監督。設備維修由設備使用部門向生產運行部填報維修申報表后由生產運行部按公司統一要求送外定點維修。全年完成大修計劃,計劃支出158000元,實際支出136094元,節約21906元。設備常規維修支出21547元(1-10月),車輛維修支出13681元(1-10月)。

5、設備調入、調出情況

調入設備:

(1)內燃叉車(CPCD30N-RW15A)1臺(原公司物資庫);

(2)半自動電焊機V350型5臺(原重慶分公司);

調出設備:

(1)半自動多功能電焊機:PIPEPR0450RFC型40臺套,XMT456 CC/CV型10臺套;

(2)全自動焊機:M300型6臺套,M300B型8臺套,M300C型26臺套,CRC-P260型2臺套;液壓管道坡口機(Φ1016-1219)4臺套,越野車(獵豹 CFA2030C型)1輛。

三、存在問題

1、生產運行部沒有設備維護專業人員,對進出庫設備機情況鑒定工作帶來困難。

2、設備的現場管理工作還有待加強,特別是調配到中心以外的施工作業隊使用的設備,分布較廣,設備管理較困難,經常出現設備退場時設備附件不齊備、衛生狀況差、運轉記錄不齊等現象。

    3、在設備檢查中發現部分使用設備的運轉記錄填寫不規范、不完整,給設備基礎管理資料統計存檔工作造成較大難度,使用設備的

日常維護保養不夠,使用部門未按管理制度對在用設備進行自檢自查。

四、改進措施:

1、進一步完善設備管理制度;

2、加大設備定期檢查力度,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總之,這一年來,在公司裝備部的指導和支持下,在中心領導正確領導下,通過部門全體員工共同協作,以及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

設備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領導和上級要求還存在距離,還需全體部門員工繼續努力和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以及上級部門的支持與理解,使我們的工作更上一個臺階,為公司的生產經營做出貢獻。

 

 

 

 

      

 

                             工程技術開發培訓中心

篇3

從事社工行業已經兩年,在社區訪談工作上雖有經驗,但是不系統的總結過,也非常想向其他同工學習他們這方面的技巧,因此報名了在蛇口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舉辦的社區服務領域培訓沙龍第34期社區訪談技巧,在這期培訓中獲得了不少訪談中遇到的困難的解決方法。

培訓開始時,主講老師唐鉞讓我們模擬一個社工走訪社區居民的情景,我參與了這個情景模擬中的居民扮演,在這個情景模擬中也許是職業病的緣故,讓我太過投入,非常的配合社工的走訪,讓社工的走訪過程一帆風順。情景模擬結束后,唐老師和其他的資深社工都對這次模擬提出了個人的看法。一是社工介入時候的打招呼方式,二是社工在同時走訪多位居民時要兼顧每一位居民,三是維持對話中不能一味的迎合居民的想法,最終導致對話被居民牽住而遺忘了走訪居民的目的的初衷,三是面對居民現場提出的困難,涉及到居民家庭隱私的不應該立即或者詳盡的給予建議,反而應該提醒居民這些對話涉及到了其家庭隱私是否在此時此地還應該繼續,四是如果是帶有孩子的居民,不能只是和家長談話,還應該注意孩子的言談舉止,五是談話中要有同理心,這有助于建立社工與居民的信任關系。

在接下來的培訓中,對于訪談的注意事項和原則,唐老師都為我們做了詳細的分析,唐老師強調,走訪中的語言要盡量通俗,避免出現過多的專業術語,以防居民聽不懂而解釋半天,還現場收集了平時社工們經常不經意就在生活工作中脫口而出的專業術語,投射、督導、案主自決、同工等都榜上有名。

篇4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建立于一套價值理念基礎上的應用型專業,其實習教育方面長期以來一直倍受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就其資源允許的范圍內,對實習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層面、程度和規模進行了很多大膽的嘗試和積累,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在這些成果與筆者初步嘗試基礎上,提出當前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關鍵之一——在于建立和完善實習基地及其督導制度。

筆者認為在當前大部分實際工作機構只是“準社會服務”的情況下,社會工作專業實習要達到其實習目的是困難的。解決此困難的途徑之一是先協助機構逐步轉變成“專業的社會服務機構”,并建構一套督導制以保證學生實習質量。在專業人士和資金缺乏的情況下,應采取靈活、變通,多方挖掘資源,結成一個政府、學校,和國內外非政府組織及教學團體的三方面“伙伴關系”。針對某一機構的特性和環境,在介紹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參與合作,總結以往經驗,使機構自身得以發展的同時,也成為一個真正開展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教學與科研基地。從而以點帶面地促進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

—————————————————————————————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實習一直是其專業教育和發展的薄弱環節。雖然學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參加實習,因學校而異,到政府的社會福利機構和社區開展實習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學生都以不同程度獲得一定的鍛煉,但遠遠不能達到實習目的即與目標人群工作相關知識,方法和技巧以及態度的獲得。這里的問題有許多共同之處,即:人力問題,經費的困難,以及與實習機構的關系等。缺乏足夠的數量、受過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實習督導訓練的老師和經費的缺乏限制教學工作的進行(馬鳳芝,1996);實習機構對實習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難以全面進行實習,不能獲得全面的實習經驗和技巧(史鐵爾,1998)。而目前大多社會服務機構,就其工作性質來說只是“準社會服務機構”(馬鳳芝,1996),工作人員雖然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指導學生的方法是零散、隨意乃至欠缺指導技巧和意識的情況下,要把其經驗有效地傳給學生也是有限的。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員對自己的工作缺乏認識和應有的態度,其工作的方式會給實習的學生起負面的作用。

為解決以上問題,不少專家和學者不斷在研究并通過實踐以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有效實習方式和原則。其中包括:

1.大量培訓合格的督導教師,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請到內地來培訓

(夏學鑾,1994),(阮、麥,1996),(吳溫淑芳,1996);

2.向政府倡導以獲得其社工教育經費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間)社會工作部門(機構)與社會工作教育訓練學校間的伙伴關系。達到教、學相長,教育與實際工作相互促進的目標。(馬鳳芝,1996)

4.在實踐中總結出一系列的原則,如:實習就近原則、專業相實原則、互惠原則等(陳、蘇,1994)。

以上的方法和原則對推動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筆者認為有其局限性。就向政府倡導獲得社工教育經費來看,倡導歸倡導,但真正落實恐怕還有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不能停止的。發展與海外發達地區(如香港)社會工作教育的合作已進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員培訓和資料引進都作了很大的貢獻。但就其范圍來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誠然,追溯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與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聯的特點,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大城市和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得以先發展起來是符合其發展規律的。但中國現在經歷的社會轉型卻是覆蓋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每一個層面。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是跨地區的。因此,經濟相對滯后的地區應針對其地區特點,充分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資源采取主動和變通等多種渠道來發展社會工作的實習教育事業。

同政府機構結成伙伴關系,是中國社會工作得以發展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在結成了伙伴關系后,機構可以提供實習場所,但是否能讓學生得到專業實習卻是問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機構屬于政府的職能部門,工作方式方法有異于社會工作專業。雖然不同的機構因領導對其工作的認識以及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在其工作經驗積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對其經驗進行總結并得到理論方面的升華。按理學校的社會工作教育者可以協助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但由于目前教育者們大部分是從其它專業轉向而來,既缺乏理論學習,也缺乏實際工作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去研究指導實際工作是明顯不合適也難于勝任的。

為了解決上述“兩難”的問題以應對專業社會工作急需在中國發展的要求,筆者認為應把國外和海外資深的社會工作專業人士邀請進這個“伙伴關系”中來作為參謀,從兩方的合作關系發展為三方的合作關系。以機構和社工教育為主體,機構為舞臺,專家為參謀。通過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機構準備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服務機構”,從中物色實際工作的督導員,與教師實習督導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導體制。

顯而易見,要達成這樣的“三方伙伴關系”是有一定的困難,需要長期艱辛的努力。但就筆者的初步嘗試看來,這不是不可能的。社會日益開放、改革的深化、發展要求所帶來的壓力以及專業社會工作被社會,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干部所認識都為機構與學校結成伙伴關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條件,但“第三方面”參謀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難度。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組織聯系、協調、說服、論證的工作。獲得機構上下級應允和支持的情況下,設立研究項目并以項目向國內外基金會申請以求資金援助。同時,從當地社區里,無論是外國人還是本國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會工作教學和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以求他們協助開展機構的工作、工作人員的培訓以及制定督導培訓計劃和聯系海外相關資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應根據當地的資源以及機構的特點來靈活把握。下面筆者就已開展的部分合作作簡單介紹,旨在通過探討,探索這樣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過程更具科學性。

1.通過合作項目以獲得師生培訓方面。

例如: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系其中的一個項目是與英國兒童救助會(SCF)合作,由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的對昆明流浪兒童狀況的調查。此調查歷時一年,訪談兒童人數百余人。其中建立個案跟蹤,參加此項目調查的學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個年級。調查前我們先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SCF給學生提供了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CRC)的培訓,并請專家提供調查方法的培訓。調查中期,我們通過駐澳門的巴迪基金會請資深社會工作者給學生培訓關于磋商和心理輔導的技巧,并把所學技巧通過三人一組的形式用于調查中,這些培訓都是用參與式方法進行的,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授課方式而帶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界限,增強了師生對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的認識,并在調查實踐中得以運用,師生一塊得到了極大收獲。

與此同時,我們與當地收容遣送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現與英國兒童救助會在流浪兒童問題上一起結成三方的合作關系,三方努力對人員就其專業道德和工作方法進行專業參與式培訓,目的是使工作人員了解不同方式用以總結以往工作方式的優和劣。其間社工教師參加培訓并定期參加機構的工作以鍛煉自己實際工作的能力為指導學生打下基礎。

在機構工作人員內物色并培訓社工學生實習督導員,并在專家的指導下,建立督導制,包括督導與學生的搭配;督導的方式(一對一的;小組的;機構督導和教師督導共同的等等多種模式);督導的時間分配;督導對實習學生的評估方式等。

2.挖掘當地資源方面。筆者發現在當地外國人社區內,有不少是具有社會工作文憑和資深的社會工作者。他們可能是在學習中文,可能是某個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的雇員,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質使他們很愿意為所在社區出一分力,而不計較報酬。為此,我們在一門海外社會工作介紹課程上,組織不同國家的社會工作者到課堂上介紹其國家社會工作狀況以及他們的工作經驗。目前來介紹的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挪威等國家。學生反應很好。

同時,我們請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經驗參與到社區服務中心合作的項目中來,有心理咨詢服務的,有幫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兒童問題工作的。這類工作正一步步展開和嘗試中,爭取總結經驗。

筆者認為嘗試“三方伙伴關系”的模式,需要具備至少以下兩個要素:

首先是機構的選擇。離學校的遠近是一個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實際工作機構內有或潛在有總結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專業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機構或機構的主要領導有同海外打過交道的經歷。

其次是社工教師要有充當多種角色的準備,從而對自身的要求也很高。不僅是學校教師,更是倡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協調員和“開拓者”、“資源媒體”、“創新者”(黃新魯,1998),須要有“公關本領和人文技巧”等(夏學鑾,1994)。

“三方伙伴關系”的作用及意義:

第一,充分利用和開發潛在人力資源以彌補合格督導人員的不足。

目前資源有限,且比較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大量培養提高專業師資隊伍是有困難的。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機構里資深的工作人員并在專業方面給予一定的專業培訓。

第二,教師得到實務工作的培訓,可補上實際工作經驗和能力不足。

針對中國的國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學者都轉行于其它專業,基本上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專業知識的基礎并不扎實,加之,長期以來學者的學問大多是從“書齋”里作的,對實際工作部分具體實施欠缺了解和參與,在這種情況下去指導學生實習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和接納度。

促進社工在中國的發展,從基層工作起使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得以認可。

第四,使現有的實際工作規范化和管理科學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總結以往工作經驗,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教育。

筆者進行了初步理論和實踐的嘗試,提出通過政府,社會工作教育機構及海外有關機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結成三方合作關系,在政府的實際工作部門如一些社會福利機構內由國際非政府組織出資或出力給機構里的實際工作人員提供多方面培訓和指導(如:價值理念、專業社工理論、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導制等)。學校方面在參與培訓同時也介入機構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來了解和認識中國福利服務的實際狀況,并對其優秀的經驗型方法進行專業層面的思考和總結,使得社會工作在中國社會里扎根,以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筆者認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會福利機構作為一個社工實習基地,通過國際非政府機構在資源、理論和方法上提供培訓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會工作實習督導制有利于促進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專業化、本土化和標準化。對中國目前社會工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思斌、馬鳳芝《保證社會工作質量的途徑探索》(《社會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陸士楨《論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的培養》,(《中國社會》)1998年增刊

3.賈秀總《對大專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思路的探討》,《中國社會工作》1998年增刊

4.馬鳳芝《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學的模式與選擇-北京大學社會工作實習教學的經驗》(《發展探索本土化-華人社區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6。中國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學鑾《關于開展專業社會工作實習的設想》(《華人社會的社會工作教育:現狀及發展會議論文集》)1994,亞洲及太平洋區社會工作教育協會:香港。

6.黃新魯《當前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工作人員的角色》(《中國社會》)1998年增刊

7.史鐵爾《社會工作實習-方式與效果》(《中國社會》)1998年增刊

8.林孟秋《社會工作之實習教育:理論與現實》(《發展探索本土化-華人社區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6。中國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麥萍施《社會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顧與反思:從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的經驗說起》(《社聯導刊》)1996第十期

篇5

為構建預防和減少犯罪工作體系,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進一步夯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基礎,推進新一輪平安建設活動的深入開展,根據全市政法工作會議的部署和安排,結合我市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工作實際,決定在@@市、@@區試點工作基礎上,在全市推廣建立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和諧南通為目標,緊緊圍繞全面騰飛的大局,按照“政府推動、綜治牽頭、部門聯動、司法管理、資源整合、社工運作”的總體思路,以推進社區矯正、安置幫教、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反、禁毒工作為突破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探索新時期預防和減少犯罪新舉措,為建設全面小康的新南通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組織領導

加強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建設是一項面廣量大的社會工程,又是一項創新性的事業,必須堅持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整合社會資源,整體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市建立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指導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分管負責同志組織,由相關部門的領導同志組版權所有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社工中心建設的組織、指導、協調工作。辦公室設在市司法局,由司法局負責同志任辦公室主任。

縣(市)區統一按市模式建立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指導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

鄉鎮(街道)一級,,以縣城所在鎮、中心集鎮和治安情況比較復雜的鄉鎮(街道)為重點,建立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

村、居(社區)建立社工工作站。

三、基本原則

(一)政府推動、社工運作原則。建立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是對構建預防和減少犯罪工作體系的有益探索,是深化新一輪平安建設的新平臺、新抓手、新載體,是構建和諧南通的本質要求。建立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工作必須依靠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從人力財力上給予大力保障,依托基層司法所,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各項業務工作。

(二)部門聯動,分工負責原則。社區社工工作以及社會各方面,既有政府客觀的政策調控,又有具體部門微觀的業務指導,領導小組各成員必須通力協作,認真履行工作職責,行使法定職能,指導和幫助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開展工作。

(三)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原則。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工作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各地各單位要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要注重實際效果,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積極穩妥地推進,實現專門機關和專門力量的有機結合,確保對“高危人群”的管理抓出成效。

四、工作范圍

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的主要工作范圍和內容:

(一)社區矯正工作。

(二)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

(三)協助做好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

(四)協助做好反工作。

(五)協助做好禁毒工作。

五、社工工作職責

專業社工的主要任務是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指導下,開展面對面地矯正和教育活動,包括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咨詢等,幫助工作對象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負責組織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幫助協調解決困難對象的生產、生活等實際問題,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負責工作對象的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及時掌握思想動態,按時向有關職能部門反饋,并配合職能部門做好有關輔工作;負責對村、居(社區)社工人員及志愿者進行培訓工作,提高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

六、社工隊伍建設

(一)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要按照5萬人以上鎮配備3名以上專業社工,5萬人以下鎮配備2名以上專業社工的要求,配強配足專業社工,縣城所在鎮應加大專業社工的配備數量,專業社工由鄉鎮(街道)向社會公開招聘或內部調配。

具體條件:年齡在45周歲以下,大專(含)以上學歷,政治素質較好,懂管理,會做思想工作,身體健康的人員。在專業社工中,要注意優化年齡結構,做到老、中、青結合,同時要配備一定比例的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

(二)村、居(社區)社工工作站。工作站依托村、居(社區)委會建立,并明確1名專職人員擔任站長,與村、居(社區)警務室合署辦公,工作人員由志愿者組成。

(三)建立村、居(社區)社工志愿者隊伍。此項工作由各縣(市)區團委牽頭,具體由鄉鎮(街道)團委指導村、居(社區)落實。

七、運作模式

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在鄉鎮(街道)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開展工作。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主任由分管政法的領導擔任,綜治辦主任、派出所所長、司法所所長任副主任,司法所所長為常務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司法、公安、綜治辦、610在各自業務范圍內進行指導。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版權所有心根據設定的工作目標和業務范圍,依照法律、法規及章程規定自主開展教育培訓、公益勞動、法制宣傳、信息采集、人員管理、基礎防范等工作。專業社工在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集中辦公,分片負責和指導村、居(社區)工作站開展工作,每個社工都要明確崗位職責,使五項工作都有人做、有人負責。

從有利于指導工作出發,各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應與司法所相鄰辦公。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名稱統一為:××市××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村、居(社區)建立社工工作站,名稱統一為:××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村、居(社區)工作站。

八、工作制度

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應建立工作例會制度、聯席會議制度、請示報告制度、考核獎懲制度、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登統計制度、信息反饋制度、廉潔自律制度和責任倒查追究等制度。要明確社工工作職責、任務、工作流程、要求等規定。司法所負責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工作和專業社工進行統一考核。

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人員應嚴以律己,履職盡責,勤奮工作,高效廉潔;對因在工作中、工作懈怠而造成事故或不良影響的,將按照責任倒查制度追究相關責任。

九、保障措施

(一)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工作經費應列入財政預算。

(二)專業社工工資(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及失業保險)遵循低工資、高浮動原則,即工資與實績掛鉤,在確定基本工資后,其余費用結合工作考核發放,具體標準由各縣(市)區統一確定。

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工作經費和社工工資費用由縣(市)區、鄉鎮(街道)財政按比例分別承擔。

(三)村、居(社區)工作站配備的專職站長經濟待遇參照同級村干部待遇執行,適當增加通訊、交通補貼。

(四)鄉鎮(街道)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應有必要的辦公用房,配備電腦、傳真、電話等必要的辦公設施。

十、要求

(一)堅定信念,加快推進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建設

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并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要充分認識到社工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是市委、市政府為加強政法工作、夯實基層基礎所采取的新舉措;是全市政法工作的新的增長點,填補了政府管理職能上的空白;是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也是基層基礎工作的一個新探索;是平安創建工作的創新,是社會管理發展的新方向。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要正確對待這項工作,切實加強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的建設。

(二)總結經驗,不斷規范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

各縣(市)區要及時總結上報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建設情況,總結運行模式、工作成效,充分展示自身工作的特色和亮點。要在規范上做文章,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運作機制;要進一步推進專業社工的區域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方向;要把這項工作作為今年政法工作的一個新亮點,率先在全省出成果、出經驗。

篇6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三社互動”機制,推進政社分開,形成以“三社互動”為主體形式的基礎治理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格局,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社區服務創新、提高社區服務管理專業化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工作原則

(一)立足基層,面向社區、服務群眾;

(二)政府引導、社區主導、社工參與;

(三)資源共享、試點購買、全面建設。

三、工作目標

用3-5年時間,初步建成以社區管理服務需求為導向,以鄉鎮和社區為依托的社會組織培育、社工崗位開發及人才培養體系,全縣社區社會組織達到100個,每個城市社區至少擁有1名專業社工人員。通過實施“三社互動”,促進社區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和社區建設水平全面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機制,強化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配合,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要求,構建“三社互動”工作體制,形成合力,持續推進。民政局作為“三社互動”工作的牽頭單位,各鄉鎮及相關單位協調配合,社會組織、社工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有計劃、分步驟推進“三社互動”。

2.明確責任分工。以社區為單位,結合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社工組織作為第三方介入,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加強合作與互動,將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中的職能與作用進行科學劃分,明確職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政府主要承擔職能部門公共管理與服務的延伸,社區居委會承擔村居民自治職能,社工組織負責引導群眾參與自治,增強自立自助、大愛互助的意識與能力。

3.落實配套政策。一是全面貫徹落實社工人才培養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快我縣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步伐;二是將“三社互動”作為我縣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社工項目,以政府購買的方式規范實施;三是按照市相關要求,科學有效利用好財政資金、社(村)改資金,根據社區需求投入“三社互動”項目。

4.實行目標考核。將“三社互動”工作作為綜合目標考核,民政局制定具體措施,指導鄉鎮分階段、按步驟有序組織實施,力求推進“三社互動”工作效益最大化。

(二)分步實施,試點推進

1.試點布局:結合我縣實際,2015年4月底前,在鎮選擇3個條件較好的城市社區作為工作試點,分類實施“三社互動”,探索方法,積累經驗,樹立典型。

2.分步推廣:在總結經驗、學習先進做法的基礎上,用5年時間將“三社互動”工作方法在全縣社區進行推廣。

(三)突出特色,科學謀劃

1.“三社”一體、力求動中求進。充分發揮社區“兩委”組織作用,發動和組織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自治,鼓勵支持居民自發組建本土化的社區社會組織;發揮社會工作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務、社會化運作的專業優勢,不斷增強基層社會管理綜合效應的現實需要。同時,不斷優化整合公共資源,搭建服務平臺,推動“三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2.設置崗位、注重培養人才。一是設立社區社工服務站或社工服務中心,專業社工組織入駐,為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持續發展提供條件;二是加強社區社工服務需求評估分析,科學開設社區社工服務崗位,對網格化管理員和社區工作人員進行社會工作專業培訓,逐步達到社區“兩委”干部中至少有1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三是引導和鼓勵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設立社工崗位,吸納和使用社工人才。

篇7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壓力

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簡介:袁琳,(1974-),女,漢族,四川自貢人,重慶工商大學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講師, 碩士,主要從事社會工作研究。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急速發展,社會問題、社會矛盾不斷增多,社會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大。隨著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繼開辦了社會工作本科教育。據悉,截至2005年8月,我國大陸地區已有170所大學開辦社會工作本科教育,還有數十所學校開辦社會工作專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了解,廣州最早開設此專業的華南農業大學,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畢業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崗位轉了行。①據了解,2005年中山大學畢業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學生中,3名進了廣州市社會福利院等單位工作,成為“專業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碩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轉了行"。②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社會工作專業快速建設與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之間的巨大反差和錯位。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會的普遍現實

1.社會宣傳力度不夠,社會工作專業尚未得到社會大眾的了解、認識。對于一個新興的職業,需要社會廣泛地宣傳,而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當少。不僅僅是社會媒體的宣傳力度不夠,而我們社會工作者主體(學校、教師、工作人員、學生等) 自身的宣傳力度也很薄弱。現在像《社會工作》這樣的社會工作專業期刊寥寥無幾,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數的學術期刊才開辟了社會工作欄目,大眾媒體則更少涉及社會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區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而且社會工作者主體,如高校的社會工作教師很少寫有關社會工作的科普文章來普及社工理念,社會工作者開展的活動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務的社會效益不夠明顯,無法吸引媒體的注意,這些都影響了社會工作的宣傳。因此,社會工作這項職業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會成員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認為是一項職業。社會大眾不知道這個職業可以為他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對社會有什么樣的貢獻,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從字面上曲解社會工作,認為就是人們在本職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計報酬的其他為社會做的服務工作,只需要愛心,不需要專門知識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體應該加大對社會工作的宣傳,使人們了解這個行業,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為人們提供哪些服務等,充分利用這個行業為社會服務。除了外界進行宣傳外,還需要我們社會工作者自身宣傳,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服務來獲得社會的認可,樹立專業權威的形象。通過兩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和接納度,增強政府和公眾的全方位的認同。

2.社會工作職業化過程任重道遠。

2004年7月1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第九批國家職業標準,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標準正式公布。這完成了社會工作職業入口的規范建立,對社會工作的改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資格的認證到崗位的對接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雖然政府現在對這個職業給予了 承認,但沒有明確哪些工作崗位應由社會工作者從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長期以來,社會工作職業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門和準政府組織包辦代替,這些部門和組織很少意識到其工作應由具備專業知識的社會工作者來從事,同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仍然不愿交出理應社會工作者所承擔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絕社工人才的進入,這勢必阻礙了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發展。

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香港地區,社會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個職業群體,目前有兩萬從業人群。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和財政資助是香港社會服務工作得以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辦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和服務,在香港開展各項社會服務的主體是各類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隸屬于社會福利署的專業機構,另一類是非政府的社會工作機構,后者占機構總數的3/4以上。這與我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生存環境大相徑庭。我們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工作領域后,沒有相應的崗位編制、職稱序列和培訓機制保證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使得社會工作職業化過程缺乏必要的動力和體制保障。

因此,政府應該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業崗位、財政政策等方面給予社會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制定社會工作法規和條例、實行專業社會工作者注冊制度、考核評估各項社會工作服務質量等方面應擔負起宏觀管理和指導的責任。另外,政府還應大力培育和發展非政府的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對之提供必要的服務設施和財政資助。

二、 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建設與發展

1.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模式急需改進。目前我國高校在制訂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模式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對我國的社會問題、社會整體需要和發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國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間相互照搬,沒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需要而制訂出具有彈性的社會工作培養模式。社會工作一直為適應過渡期的社會問題所需要,而社會的變遷使得社會問題的性質一直在發展變化的,因此,社會工作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就要能經常提供適合問題需要的服務。那么,我們在設置社會工作教育的培養模式時,就應該考慮到社會有什么樣的需要,我們就應該設置什么樣的培養模式。

2.專業實踐環節薄弱。國際社會工作學校聯合會規定:所有學士學位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800小時的課外實習。但是我國高校社工專業由于人力、經費以及與實習機構的關系等問題限制了專業實踐教學,使其成為社會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有幾方面的原因:

(1)實習時間安排單一。多數高校除了第四學年集中安排統一實習外,在社工專業的其他學習時間內并未安排足夠的實習計劃,或僅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自發參加實習,其效果與期望值往往相去甚遠。

(2)實習單位本身的不合作。在當前的社工領域,因缺乏促使其向專業化方向轉變的有效機制,使得這些實習機構對實習生往往有諸多限制,實習過程中社工專業的學生不但無法施展專業知識,甚至不得不通過“變通”的形式來迎合實習單位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實習生的工作熱情和對社工價值的認同。

(3)實習過程中缺乏系統、科學的指導機制。大多數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均處于自發的實習工作狀態。由于社工專業涵蓋的面十分廣泛,學校派出的指導老師往往需要同時面對很多學生提出的專業性問題:如社會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機、青少年犯罪與預防、城市救助體系的完善與實施等,指導老師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其指導也就常常淺嘗輒止。另外一些機構的工作人員雖然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指導學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統的、科學的指導。

針對以上的現狀,各高校應制訂合理的實習時間,建立完善而豐富的實習檔案,加強對學生進行實習個案的分析與問題解決,同時嘗試建立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王思斌認為,要克服專業教學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的現象,可以借鑒醫學教育的體制,由學院直接建立附屬實務機構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教師與實務工作者應同一群人的兩個可以隨時轉換的角色,對學生來說,其學習過程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和實務教學中的經驗學習。③另外,云南大學的向榮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關系”的實習教育模式:④即通過政府,社會工作教育機構及海外有關機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結成三方合作關系,在政府的實際工作部門如一些社會福利機構內由國際非政府組織出資或出力給機構里的實際工作人員提供多方面培訓和指導。學校方面在參與培訓同時也介入機構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來了解和認識中國福利服務的實際狀況,并對其優秀的經驗型方法進行層面的思考和總結,使得社會工作在中國社會扎根,以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工作。這有助于加強和完善社會工作實習制度。

3.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嚴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專業院系中,教師的專業結構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教師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關專業的心理學、哲學、法學等背景的教師亦占少數,更多的是其他專業。王思斌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對569人社會工作教師的調查中,有“專業社會工作”背景的教師為“19.16%",有“社會學”背景的教師為“18.98%”,“其他”為“21.09%”。⑤教師隊伍專業結構的不合理,直接導致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數教師是“半路出家”、“自學成才”,在“書齋”里做學問的,本身很少從事過社會工作實務工作,對實際的社會工作的具體實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課只停留在教授理論知識,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而且對實踐環節也感到力不從心。這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

因此,我們應加大對社會工作教師隊伍的培訓,通過各種培訓途徑培養社會工作教師的專業理念、完善知識結構,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師資隊伍。其次通過多種方式促使教師積極融入社會工作實務。如教師到相關機構掛職鍛煉,以積累實際經驗,充實課堂內容。通過培訓和社工實務使社工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強的理論研究能力,又有豐富的實踐指導能力,逐步實現優秀的社工專業教師都是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者。此外,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自身專業認同度低。

社會工作專業大多數學生在報考大學時多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這個專業要學什么和將來要干什么,只抱著考上大學為目的,而對專業的認知相當缺乏。在一所大學本科院校社會工作專業三、四年級的140名學生中調查顯示:87.14%的學生在考取大學之前未聽說過社會工作這個專業,而且34.29%的學生不愿意畢業后從事這個職業。在不愿意從事這個職業的原因選擇中,58.33%的學生是因為“該職業缺乏社會知名度和認同感,社會地位低”。⑥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不認同本專業勢必會影響其掌握專業知識和技巧,影響其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社會工作者。因此,首先我們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增設社會工作專業大學招考面試制度,通過面試使學生明確今后學習和就業方面,選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質的學生,而淘汰出只是為了邁入大學,而不認同該專業的學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資源的浪費。其次,我們應加強對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理念的培養。教師在各門課程中都應滲透專業價值觀的教育,并且,教師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學生,樹立專業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導制度。社會工作學生一入校,教師就應對學生進行督導,從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進行督導,特別應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的指導。各高校的社工專業院系,應當在新生入學后迅速幫助他們確立發展目標,并在實踐中為幫助他們為實現目標而做出切實努力。社會工作者應當可以像醫生、律師、會計師、精算師等那樣獲得執照,單獨開業,這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方向。在校期間,社工專業的學生就應當像醫生、法律、會計等專業學生一樣,充分掌握本專業的各項知識和技能,并各有側重。

總之,要徹底改變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政府加大對社會工作相關政策的改變和調整,加大對社會認識的引導;需要社工服務領域加快向專業化的轉變,盡快建立一個完善的職業制度體系;需要高校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培養模式作出積極的調整,對專業師資建設加大投入,并自覺承擔起引導整個社工領域向專業化發展的責任和義務;需要社工專業學生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建立一種職業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社工價值與人生理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也許,這個過程很艱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及社會工作從業者之間達成高度共識,但是,這個目標實現,有助于社工專業的科學發展,有助于社會穩定,有助于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實現。

注釋:

①社工就業動態.內地找不到對口工作.廣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轉行〔DB/OL〕.(2005.03.19)〔2005-4-5〕.省略.

②梅志清.社區管理體制還存在缺陷.社工畢業生求職無門只得“轉行〔N〕".南方日報,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專業為何校內輝煌校外滄桑〔N〕.中國青年報, 2005.02.08.

④向榮.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模式再探索〔J〕. 云南高教研究,2000,(2)50-52.

篇8

【關鍵詞】福利院;家庭寄養;寄養家庭

Xining City Children's Welfare Institution Discussion on the family foster care project

QIU Yun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Yulin University,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In 2003,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made the social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requirements, the orphanage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launched a foster family, but different plac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situation and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on children in Xining city in Qinghai Province A focus on welfare, foster care from the hospital early because, foster care model, the family of the recruitment, selection and the purpose of foster care, and other aspects of an investigation, and introduced 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foster the development, noting that some of these issues and Inadequate and proposed solution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Orphanage, Family foster care, Foster families, child

家庭寄養是一種由集體供養轉變為家庭供養的方式,它是一種尊重孩子、以人為本、注重從孩子需求出發的一項工作。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家庭寄養項目在其建院之日起就產生了,到目前為止該院的家庭寄養項目已經初具規模,其最大的特點是將社工引入了家庭寄養項目,同時社工的理念在寄養項目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使得孩子的身心養育、康復跟進以及情緒疏導等方面的問題有了很大改善。但家庭家養項目中寄養家庭招募方式單一,家庭數量有限、質量不高以及家長培訓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以下就這些問題展開說明。

一、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家庭寄養工作的開展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初期的家庭寄養工作

1998年,西寧市民政局與香港基督教勵行會合辦興建了青海省第一所兒童福利院--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在此之前,由于經費和人員缺乏的問題,孩子們和老人同住在社會福利院。當時地方狹窄、條件簡陋,無法給孩子們創建一個良好的養育場所和養育條件,同時,對于照顧一些有特別需要的孩子(如唇腭裂、腦癱),由于當時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員,而且在早期干預以及后期康復工作上,也沒有專業人員可以提供跟進和訓練,對孩子的養育和發展極其不利,急需發展一種新的照顧模式來進行彌補和改善。面對這樣的情況,院領導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案,嘗試發動員工和自己的親戚尋找愿意照顧唇腭裂孩子的人員,但由于這樣的孩子喂養困難,照顧也比較復雜,沒有人愿意幫忙照顧。因此當時李院長就發動自己家一個有過幾個孩子養育經驗的親戚將這個孩子帶回家幫忙照顧,而實踐證明了這種新方式的優越性,被帶回家照顧的孩子受到了精心的照顧,各方面情況均在一個月后就有了明顯好轉,這種模式的益處也就由此而顯現了出來。

(二)初期家庭寄養項目中寄養家庭的招募

招募寄養家庭所需要的既是愿意接受孤殘兒童的家庭,同時更重要的是愿意而又有能力寄養孤殘兒童的家庭。一般來說,在國內招募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政府的招募、媒體的招募或親戚朋友、組織機構等的招募。而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招募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靠目前寄養家庭的介紹和宣傳以及本院職工的介紹和宣傳,而在媒體方面,盡管有很多新聞媒體報道兒童福利院的情況,但是對于寄養方面服務的報道卻是很少的。在政府方面,據西寧市兒童福利院李院長介紹,政府在這方面并沒有給與支持。而在國內,如北京和上海,由于政府的出面使得家庭寄養在群眾中有了它的威信,政府相當于給家庭寄養做了一個"擔保人",給寄養家庭吃了一顆"定心丸",所以在北京上海等很多地方,他們的寄養家庭的資源是很多的,而且質量和數量也有絕對的優勢。

(三)家庭寄養工作開展初期存在的問題

1.認識方面的不足

福利院的第一例寄養在以上我們介紹的情況下展開了,但當時對家庭寄養的認識還僅僅是停留在幫助院方對孩子進行養育,沒有從孩子身心的發展需要去考慮,并且在這其中還存在一些弊端,如寄養家庭的選擇面狹窄,知道及愿意從事家庭寄養的家庭少;對于寄養家庭的審核還沒有形成一個嚴格的體系和標準;沒有考慮到寄養家庭在康復、護理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需要;缺乏專業的寄養方面的人員去跟進孩子的情況;沒有專業人員處理孩子寄養前的情緒;沒有專業人員對孩子的康復進行跟進和指導。

2.招募寄養家庭方面的不足

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資源是很缺乏的,現在院內有47個在外寄養的兒童,而寄養家庭只有36個,所以也常常出現一個家庭里面要寄養幾個孩子的情況,或者孩子找不到合適的家庭的情況。同時在這其中,寄養家長的整體素質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數據顯示寄養家庭中的父母親大都是初、高中學歷),使得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在招募寄養家庭方面,家庭招募方式的單一,寄養項目的推廣力度不夠,以及家庭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

二、專業人員引進后家庭寄養項目的發展

隨著兒童福利院各項工作的發展和成熟,家庭寄養工作也日趨完善。2003年民政部在北京召開會議,了《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在2004年1月1日開始實行),明確闡述了家庭寄養工作的目標、管理、服務、標準及責任。同時也鼓勵各地的福利院積極開展家庭寄養項目。在此指導思想下,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寄養項目全面啟動,并在同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部門--寄養部,由一名護士擔任全職的寄養部主管,隨后,福利院參照廣西南寧的一些做法,在寄養家庭的申請、審核以及培訓方面都有了比較完善的制度。到目前為止,寄養部有3個工作人員負責此方面工作,除寄養部主管以外,其他的人員都是學習過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由于社工加入了寄養工作,他們也將社工的專業理念和技巧帶到了寄養工作,促進了家庭寄養工作的全面發展。

(一)日常探訪

除固定的每月家庭探訪外,社工還經常運用電話進行不定期的調查和訪談,以便隨時掌握寄養兒童的發展情況和需要以及寄養家庭在日常護理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等。在兒童方面,社工主要運用個案工作的一些技巧給孩子進行個案輔導。在家長方面,社工會給家長一些心靈上的支持,以及給家長培訓一些養育方面的知識。這樣,既提高了寄養兒童的生活質量,又保障了寄養家長對寄養工作的信心。

(二)康復和護理指導

由于寄養家長沒有專業的康復知識和技巧,所以為讓孩子享受到更多的康復、護理福利,為使家長掌握更多更好的康復護理技巧,家庭寄養在2007年開展了轉介系統,轉介專業的康復師,由她們對孩子進行專業的康復護理跟進,對家長進行康復手法指導。同時社工跟進康復過程中孩子的一些情緒問題、協調康復師、寄養家長、寄養兒童之間的關系,協調轉介系統所需的各種資源,并且社工會組織康復師、寄養家長定期開展分享會,讓轉介系統更好的運作。

(三)兒童發展指導

由于社工與福利院其他部門的人員所持的理念和所學的專業知識的不同,他們用不同的視角和手法去開展自己的工作,他們是替孩子傳遞自己意愿的橋梁,因此社工部加強了對寄養兒童發展需要的關注,跟進寄養兒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上學學習等情況,還增強了定期進行的學校探訪和個別輔導情況,幫助寄養家長更加理性、科學地教育和照顧寄養兒童,提高寄養兒童生活質量。在孩子進入寄養家庭之時,社工結合各專業建議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漸進地康復訓練、職前訓練讓孩子以及大家所作每一步努力都朝向同一個目標。

(四)寄養家長培訓

為了提高寄養家長在康復護理、認識兒童發展等方面的知識,福利院定期由寄養部、社工部給寄養家庭相關知識的培訓,這些培訓有關于兒童良好行為的培養、家庭意外的應對、家庭寄養管理法規、兒童情感養育方法等內容,去年累計280人次參加(此數據為福利院寄養工作人員提供)。

(五)寄養家長情緒疏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下成長對孩子很重要,所以寄養家長的教育對孩子很重要。家庭探訪時寄養工作人員不僅僅只是看看孩子的情況,他們還要留意家長的情緒,并進行安撫、疏導,組織系列小組活動堅定寄養家長的寄養決心。

(六)活動統籌

為使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寄養社工運用自己的專業小組工作的知識,定期地、有針對性地給寄養家庭的孩子以及家長組織活動,以促進寄養團隊團結發展,同時每個寄養家庭在周末也不乏會進行一些家庭活動。在去年,寄養社工就組織了以"親子游戲組"為主題的活動,目的是使家庭親子關系得到增強,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增強自身的各項功能。活動設計方面,他們依據每個家庭、每個孩子自己的特性,照顧到了孩子們的特殊情況。

三、目前寄養項目面臨的困難

(一)寄養點分散,家訪效率低

由于寄養家庭寄養點過于分散,并且距離兒童福利院較遠,使得工作員在家訪路途上要耗費很多時間,這樣也就降低了家訪效率。同時由于寄養兒童到兒童福利院體檢、接受免疫等,因距離遠為寄養父母帶來較大困難,如寄養點集中就可以協調社區資源為寄養兒童提供醫療服務,或者福利院定期進入寄養點為寄養兒童提供服務。

(二)缺乏成熟、優秀的寄養家庭

雖然隨著收養的加快,兒童福利院內輕殘、正常的兒童越來越少,但也不乏一些正常大齡的兒童中途進入福利院。這些孩子在進入福利院之前有過家庭生活的經歷,因此為這些孩子尋找一個合適的寄養家庭,對孩子今后良好的身心發展很有必要。這些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環境,但素質高、學歷高、家庭條件優秀的申請人極其缺乏,因為這些人群大多都有良好的工作,但這又不符合申請人無工作這一條件。

(三)因收養造成的兒童與寄養家庭的分離情緒問題

因涉外收養速度加快,寄養兒童在收養前回院與寄養家庭情緒分離頻率也加快,但寄養兒童回院無適合的安置地。寄養兒童回院后往往被安置在班組接受集體供養,這種供養方式的突然改變讓孩子很難適應,對孩子的情緒分離也帶來影響,并且照料者頻繁的更換讓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

(四)寄養家庭的家庭環境對孩子養育的局限性

由于福利院內正常/輕度殘疾的兒童被較快收養,寄養工作的重心,逐步轉移到院內患有中/重度殘疾的兒童,這些孩子在行動上有很大的限制,但現在很多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高樓里,這對孩子進出很不方便,并且局限的空間對孩子的康復訓練也會有一定影響。但是由于西寧郊區的環境和醫療條件有限,福利院兒童暫不能進入其中寄養。

(五)寄養家庭的選擇范圍小

隨著殘疾寄養兒童年齡的增加,寄養兒童在護理、康復、教育上都存在很大困難,因此為大齡殘疾兒童尋找寄養家庭也困難重重,這要求申請人要有良好的身體狀況,但較年輕者一般都會選擇工作,很少有人閑置在家。

(六)寄養家庭孩子康復所需物品缺乏

寄養兒童與正常兒童的身心發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異,為了讓寄養兒童在精細的照料下,盡快跟上正常的發展,需要為孩子們提供一些專業康復器材或特制物品。但由于福利院物質、資金有限,隨著寄養兒童數量的增加,這些物品無法滿足寄養兒童的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發展。

四、家庭寄養項目未來發展的建議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福利院寄養項目開展初期的一些不足和目前所面臨的困難,總結經驗和不足,現對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家庭寄養項目的開展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要加強家庭寄養項目的推廣。寄養家庭的尋找,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工作人員進入社區進行社區推廣和宣傳,在社區推廣方面,寄養工作人員可以與西寧市各大社區的負責人聯系,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充分利用社區工作員的作用帶動居民的積極參與,同時寄養工作的進步要體現在寄養家庭的質量上面,所以在推廣社區的選擇上面極其重要,最好是選擇居民文化素質都較高的社區,如教師家屬區等。除此而外,還要運用多元化的推廣模式,如: 從身邊的義工資源入手,合理發揮媒體的作用,大力倡導政府給予幫助,為我們尋找更多有愛心、有耐心的寄養家庭,甚至發展為一個基地,為不同程度的孤殘兒童提供不同的寄養服務。

(二)拓寬寄養家長的培訓含蓋面。在寄養工作的發展過程中"培訓"是不斷提升寄養團隊整體素質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堅持原有護理、養育方面培訓的同時,今后要拓寬培訓的方向,增加教育、康復、心里輔導、法律等方面的培訓,讓寄養家長更加科學更加理性的去照料孩子。與此同時,發掘

每個家長的特長給予針對性的培訓,發展每個家庭固定的照料自己擅長照料類型的孩子,創建西寧特有的照料"模式"。

(三)寄養工作人員分區域管理。由于寄養點的分散不利于工作人員的探訪,所以可以改現在的"分孩子探訪"的模式為"分區域"探訪,每個工作人員負責一個片區的探訪,這樣就可以節省探訪的時間和效率。同時,協調更多資源為寄養家庭服務。寄養工作需要社會的認同、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社區的幫助。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發揮社工的優勢,協調更多的資源為寄養工作、寄養家庭、寄養兒童謀求更多的福利。

(四)幫助寄養兒童學會獨立。隨著收養速度加快,越來越多大齡重殘兒童將會留在院中,因此當這部分孩子進入寄養家庭之后,要加強對這些孩子以及寄養家長的技能訓練,強調寄養家長對孩子的技能培訓,讓孩子們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做飯、洗衣、整理房間、照顧他人等。

參考文獻

[1] 朱孔芳.專業社會工作介入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探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Z].2003.民政部官方網站http://

[3] 吳魯平,韓小雷.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政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1)

篇9

關鍵詞:老齡化;社工專業;助老活動;志愿服務

一、引言

20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進入老齡化社會,80年代以后發展中國家也經歷了發達國家同樣的社會發展歷程。目前,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已經相當的高,而幫助老年人度過一個幸福舒適的晚年,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老年社會工作是一種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滿足其需求的實踐過程[1]。老年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實務主要領域之一。實務學習,不僅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性質和發展要求,也是推動我國社會良性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G社區空巢老人的現狀與需求

G社區位于城市的中心老城,居住環境安靜,多以老人為主,其中空巢老人占的比重較大。該社區空巢老人家庭產生的原因多為子女成家后離開老人居住、子女外出上班不經常在家、想自己住不給子女添麻煩。該社區屬于城市社區,所以空巢老人的收入方面,多是以退休金或養老金為主,通過實地調查,家庭貧困,享受低保的老人對專業服務的需求和意愿更大,服務需求集中在經濟、生活照顧、社交和精神慰藉等方面。

三、助老服務項目的開展過程

在實地調查和向社區工作人員詢問后,最終確定助老服務對象為G社區七位家庭貧困、享受低保的空巢老人,社工志愿者以兩到三人為一組,對應形成七個小組。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和社區居委會的幫助下服務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此次項目以家訪提供個案幫助和社區活動為主,為期三個月。每周星期五下午開展個案工作,要求社工志愿者本著“以人為本,滿足需求”原則,三到四個星期開展一次社區活動,在提供服務活動的同時宣傳社工專業,讓更多社區成員認識社會工作者,理解社工并自愿參與活動,擴大影響力。

(一)G社區空巢老人個案服務案例

案例1:初次見面,老人很熱情,社工志愿者開始了第一次家訪,起初交談很順利,后來變成問一句老人答一句的溝通方式,老人不想正面回答,于是社工志愿者看到老人陷入了沉默。

該案例中的社工志愿者是第一次接觸老人,還沒有建立起信任關系,老人對社工志愿者不熟悉,對于有些敏感問題,老人不知如何回答,思考過長便陷入沉默,社工志愿者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不知所措。第一次家訪應該以了解老人興趣愛好、生活現狀為主,營造良好的氛圍,讓老人輕松舒適。

案例2:個案服務開展到后期,與老人已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并每周固定時間開展個案。因為老人星期五下午有事情安排,所以經過協商把時間定在晚上七點到八點,這天,社工志愿者來到老人家中,當時房間點著一根蠟燭,得知小區停電了,詢問老人的服務意見,老人表示可以繼續,個案進行期間,老人告訴社工志愿者自己女婿下午去世,當時社工志愿者只能勸慰其放寬心。

社工志愿者與老人已建立良好的服務關系,老人愿意說出自己的家事,尋求心理情感支持。這時社工志愿者的角色意義重大,應該引導老人說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情感,釋放心里的不適。由于年齡小,社工志愿者生活經驗不足,勸老人不要去想太多,不要說消極態度的話,還不如耐心傾聽,讓老人把心中壓抑的情緒宣泄出來,表示接納,理解。

(二)社區活動的開展情況

助老活動進入社區時,活動設計就已經是開展時的藍圖了,但是不是強調照搬照做,而是建立在個案活動和需求評估的基礎上的,滿足老人的需求,不斷地完善活動。根據老人的身心情況,開展了學做手指操、貼鼻子、分享唱歌等活動。活動時間不宜設計過長,應多考慮到老人的身體情況,簡單有趣即好。隨著社區活動的開展,參與的人數每次都有所增加,說明社區活動正被越來越多的社區成員所認可和接受,項目活動產生了積極效果。

四、社工專業志愿者參與助老實踐的意義

志愿者是社會工作的重要的相關資源,是進行社會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力量[2]。作為社工專業的大學生走進社區充當志愿者,為有意愿的空巢老人提供專業服務,從專業性來說更是一種挑戰[3]。總的說來,社工專業志愿者參與助老實踐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學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需要社工志愿者走近服務對象,評估其需求提供服務,多實踐,才能提高自身實務能力。

(二)為社區服務注入新鮮血液,促進社區服務設施的完善。社工志愿者走進社區,為老人提供實際的幫助,為建設和諧、幸福的小區貢獻一份力量,是社工志愿者的實踐動力[4]。

(三)從新認識社會工作,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社工志愿者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問題解決后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理論與實務是社會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豐富理論和實務能有效的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

五、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開展社區助老項目活動時,社工志愿者運用到很多所學知識和技巧,但是服務過程中依然多次遇到困難,顯示出經驗的不足。此次服務活動中常見的問題有個案初期評估老人需求時敏感性不夠,中后期老人對社工志愿者產生移情現象,社區活動中因志愿者缺乏不能照料到每個老人和社工志愿者的倦怠等[5]。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也是服務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以下幾點是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獲得的經驗:

(一)走進社區,從多途徑了解老人,包括走訪社區工作人員、鄰居朋友等密切相關人士。收集信息的過程雖然漫長,但是有助于提高自己對老人的熟悉度,對需求的把握更全面,精確,當老人談及自身的情況時,社工志愿者能結合收集到的資料迅速反應,評估真實需求。

(二)隨著服務關系的進一步密切,老人對社工志愿者產生移情,過度依賴。為了處理移情問題,首先要分清依賴和移情的界限,然后要有正確看待移情現象的態度,最后應有技巧的把老人引到正常的服務關系中來,繼續讓其釋放內心的情感,慢慢得到緩解。

(三)社區活動的開展吸引了更多老人的參與,但是社工志愿者人數不足導致照顧不到位。為了讓老人感受到真誠和尊重,可以通過招募學生志愿者和社區成員志愿者的形式,為其提供暫時志愿服務。社區活動開展前可以讓專業老師和社工志愿者為招募到的志愿者提供短期的專業知識和方法培訓。

六、結語

社會的不斷發展加速了老齡化,老齡社會的到來使得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更為迫切,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便日益成為一種可行的養老模式,老年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為助老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助老項目進入社區,是一種發展趨勢,也為社會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發展舞臺。社工志愿者是重要的資源,應該好好加以運用,鼓勵多參與,多總結。(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朱眉華,文軍主編.社會工作實務手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P224-226

[2]劉羽.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專業化志愿服務研究[D].云南大學2013

[3]劉立波,于力.城市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吉林市200位居家養老老人的調查[J].知識經濟.2012(02)

篇10

[關鍵詞] 增權理論;社區康復;殘障人

【中圖分類號】 C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088-2

文中提到的北京某社工辦公室由社區居委會提供,活動地點在社區,社工在向服務對象提供時和社區保持很好的合作關系,而殘障人增能中心在這家所采訪機構的所有服務項目占有很大的比例,且連年來都拿到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殘障人社區康復”這個命題吸引筆者做進一步的探究,而這個名字機構所從事的“增能”工作上又凸顯了很強的“增權”的視角。

這家機構的殘障人服務主要是依托溫馨家園為成年心智障礙者提供社會融合服務,品牌項目有獨立生活能力、數字化生產能力、藝術康復與減壓、情感輔導、職業康復與支持性就業,已在和正在實施的項目有自我效能訓練營、展能預備營、展能之星、保障房地區融合之星、融合1+1、三社聯動助殘、機體康復、園藝治療。具體的有殘障人之間的融合活動、殘健融合書法班、殘健融合手工制作小組、殘健融合健身操隊、殘健融合象棋小組、才藝秀主題活動、殘疾人趣味運動會、社工服務超市進社區導尿等。

增權理論以優勢為視角,它不再將案主看成是問題的個體, 而是將目光聚集在案主的優點上,相信案主自身的能力和優勢,并且努力挖掘案主身上的潛力,培育、激勵、協助、支持、激發、釋放人們內在的優勢,通過案主自身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成為更加積極的社會工作實踐模式。殘障人常常被很多人戴著有色眼鏡審視,被認為無能,有很深的自卑感,增權理論聚集在殘障人的優點上,努力挖掘其潛能,開拓了這一領域的積極發展方向。事實也證明此社工事務所的“殘障增能中心”的成績斐然,80%的服務對象都積極參加,社工、家人及居委會相關人員反映殘疾人自信程度、家庭認同度、社交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如今內陸政府努力以和諧社區建設為契機,以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社區工作站、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民間服務組織為平臺,積極探索在社區建設中引入專業社會工作的方法和途徑, 研究設置社區社會工作崗位、吸納社會工作人才,建立規范的社區專業化服務體系,提高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水平,這必將進一步促進社區工作的發展。在解決殘障人康復的過程中,社區也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場所。對于殘障人的介入不能單純的從醫療康復的角度進行,更多的是把其放在一個社會系統,尤其他所在的社區中,為殘障人士提供更加類似于家庭生活的環境與服務,這有助于殘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地進行接觸家庭成員、社區的居民,有助于他們參與正常生活、重返社會。某事務所所有的工作在社區中進去,評估結果很好,也是社區康復的有成功案例。

社會工作者不同于傳統社區工作人員,隨著前者的日益職業化和專業化,在殘障人的社區康復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有:

1.合作者。在實踐中,將殘障人視為有潛力的人,是追求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個人,注重殘疾人的能動性和價值性,與殘障者一起而不是代替殘障人設計活動、參與活動,共同朝著能動、社會適應良好的方向努力。

2.咨詢者。殘障人在社區康復服務中獲得各種資源相當重要,社會工作者要作為資源咨詢者要幫助殘疾人尋找并得到醫療、教育、就業等各種資源,鏈接外部資源,以促進殘疾人的全面康復。

3.倡導者。在殘障人的社區康復實踐中,社會工作者會遇到并非由個人因素引發而是由制度或政策等因素造成的不利于殘障人康復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應將這些原因、工作總結反饋給政策制定者,如立法部門、衛生部門、教育部門等,以促進相關制度、政策的完善,為殘障人的康復提供很好的政策環境。

借鑒該社工事務所經驗,此類服務設定的服務目標一般從微觀個人到中觀家庭、社區再到宏觀的社會,從生理到心理再到教育、就業培訓的發展層面進行設計:

1.做基本的康復訓練,保證服務對象身體維持或改善比較好的狀態;

2.釋放殘障人的負面情緒,形成正面積極的心態;

3.營造支持、肯定殘障人的家庭環境和社交網絡,促進殘障人家庭和社區的融合;

4.提供教育培訓和就業機會,保障服務對象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

5.和社區居委會一道,探索適合區域特色的殘障人管理與服務之道。

本文認為社工在介入殘障人的社區康復中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點:

1.醫學康復。依靠社區的力量在家庭和社區康復對案主開展必要的、可行的功能訓練,例如生活自理訓練、聽力恢復訓練、與人溝通訓練等等。針對案主具體情況而言,做好資源鏈接,社區醫院可以為其提供一些專業的聽力恢復訓練,發音矯正訓練等;同時,醫院也可以為病情較為嚴重的案主進提供簡單的專業培訓。

2.心理康復。通過社區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專業人員介入,定期性地為案主提供心理疏導,使其正確面對自己,面對他人,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配合有關人員彌補自身的不足,改變生活現狀。

3.獨立生活指導。依靠社區的力量,協助社區內的殘障人組織起“獨立生活互助中心”,提供有關殘障人獨立生活的咨詢和服務,社會工作者也可以通過開展小組活動(例如自助小組)將他們團結起來,互相支持和幫助。

4.教育康復。此項康復也是在社區層面上進行的,為案主,尤其是智障的適齡兒童聯系社區小學,若學校不同意接收,我們可以考慮輸入志愿者,比如說社區內正在上學且對案主態度比較好的同學,可以在利用一些時間為案主補習功課,教授案主知識。社區也可以幫助案主聯系學校退休老師或者學校的老師做志愿者,為案主提供課業輔導,社區工作者和案主家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補貼和報酬。

5.職業康復。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幫助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案主在社區內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說社區保潔員、電梯工等,既能保證一定的經濟來源,也能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時間照看自己的孩子。

6.社會康復。第一,要鼓勵案主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第二,通過開展相關講座(例如關愛身邊的他)對社區內的群眾、殘障人及其家屬進行宣傳教育,使其能正確地對待殘障和殘障人,為案主重返社會創造條件;第三,動員社會力量,組織案主參與社會活動,與學校、社區內的同齡孩子一起進行文體活動,改變他們對案主的看法,盡可能融入社區,融入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事務所所長在訪談中也提到了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倫理困境問題,尤其是居委會出于種種考慮,社工組織的一系列無法如期進行,但這也證明在進行社區康復中,所長強調的和社區居委會建立良好關系是開展服務的基礎,在社會工作扎根社區,進行嵌入式發展過程中,社工要明白信任并不是平白無故地產生,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與居民建立關系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深入社區主動了解區域居民的需求,使得居民對社工的信任加強,逐漸作應變被動為主動。在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進行活動時,社工不要過于強調自己的專業性,對社區人員指手畫腳、妄加評論,而是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不僅尊重服務對象,還要尊重合作者,切實朝著有利于服務對象的境況的改善方向發展。

殘障人的社區康復是一個復雜的工作,需要家人的耐心照料、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服務和社區的包容理解。增權理論著眼于案主的潛能,將更有效地解決這一群體的發展問題,而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場所,在社區中用增權理論解決殘障人的康復問題有更多的優勢。某社工事務所多年里扎根社區,踏踏實實地為殘障人群做服務,這種沉穩的做事風格正是每一個社工事務所需要的,也是我們作為社工學生要努力追求的。

參考文獻:

[1]周會敏.增權理論與傳統社會工作理論之比較與反思[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甄炳亮.中國內地社會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制度建設[J].中國社會工作,2008,(4).

[3]鄧猛.社區融合理念下的殘疾人康復服務模式探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