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育專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00:1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教育專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教育專業

農業工程專業創新教育探討

摘要:農業工程專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有機結合。農業工程專業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的基礎知識,還應達到靈活運用的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于改革創新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創新教育過程中繼承和發揚“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辦學傳統,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教育創新,初步建立起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由課程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教育平臺、創新教育管理和運行機制等系列改革內容構成的教學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農業工程專業;創新;改革;探索

建設創新型國家,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國際一流的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創新教育是時展和培養綜合型人才的內在要求,作為綜合性學科的農業工程專業,應該培養綜合型和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1]。如何使農業工程專業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和訓練,已成為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和重要研究課題。

1農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1農業工程教育的不足

傳統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較為模糊,培養內容相對滯后,培養過程形式單一,具體表現有“填鴨式”滿堂灌和“封閉式”循環,過程形式化明顯,沒有正確認識農業工程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較為普及和大眾化,一般農業工程類院校存在擴招任務較重、各高校生源學習能力差異較大、綜合素質出現下降趨勢等問題,使農業工程院校對教育的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2]。

1.2農業工程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薄弱

查看全文

農業院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育研究

摘要:在新一輪的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發展的推動下,如何改變涉農高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辦學特色不突出、社會適應性低、人才培養創新能力不足、與工程技術發展脫節等存在問題。更新教學理念,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提高農業工程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滿足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求。

關鍵詞:創新創業;機械電子工程;農業機械

農業裝備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近年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預計2025年農業裝備總產值將達到8000億元。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已經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快速推進,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老齡化矛盾日漸突出,農業生產對智能化的要求不斷提高?!吨袊圃?025》明確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助力我國的經濟轉型,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快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關鍵在教育。提高農業院校的辦學質量,需要重新確立傳統農業院校機械工程類專業辦學定位。更新教學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中心,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滿足農業現代化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是高校特別是農業院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機械電子工程是在機械制造、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能力,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養中,強化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能力需求。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其解決實際問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滿足農業現代化的人才需求。

1存在問題

目前,農業院校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培養模式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專業人才需求,不能完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存在以下問題。

1.1人才培養理念落后

查看全文

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思路

一、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職業學校辦學定位不明確

農業職業學校對于自身定位相對模糊,沒有明確的進行科學定位。首先,對于農業職業學校自身在辦學過程中,對于自身定位不明確,與其他職業學校無明顯差異,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擴大招生規模等,不顧及自身特點,追求開設社會“熱門”專業,逐漸失去了農科職業學校的自身特點。其次,辦學方向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盲目的追求職業學生的升格升級,近些年很多農業職業學校與其他院校進行合并或升級為高等職業院校。其次,服務方向和人才培養上缺乏明確的定位。農業職業技術學校應該是根據學校所在區域為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地方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技工性的人才。

(二)專業設置相對滯后

農業職業學校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影響,在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同時,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專業設置相對滯后。絕大多數的農業職業學校,由于農業類學生的招生較為困難,學生招收較難,因此絕大部分的農業職業學校并沒有立足農科類自身的專業建設,而是轉向了其他社會熱點專業,因此農業職業學校的專業還是以傳統的園林、種植、果蔬等傳統專業為主,而對于新興的農產品經營營銷和農產品運輸和倉儲等專業的設立相對較少,無法適應現代化農業的要求。主要是是現代化農業對于農業職業技術院校提出的人才專業培養的新要求與農業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相對落后的矛盾。

(三)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有待加強

查看全文

中職大力發展農業職教論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業職業教育擺到了事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因此,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現代農業職業素養,成為了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所在。

一、中等職業教育中農業職業教育現狀

以某地級市為例:據該市教育局統計,到2010年為止,該市中等職業學校共41所,在校學生11萬人,29個專業,畜牧獸醫專業是學校15個招生專業中唯一涉農的專業,且招生情況不理想。據調查,該市其它40所中職學校中都沒有涉農專業。一個擁有土地總面積140.93萬公頃,農業用地為72.77萬公頃,總人口645.73萬,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35.7億元的農業大市,只有一所學校、一個涉農專業、幾十個學生,其它省市情況也相差不大,現狀堪憂。從了解到的相關情況來看,目前中等職業教育中關于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是:一是學習涉農專業學生方面:首先是報讀涉農專業學生少。適齡青少年都不愿學農,作為一輩子從事農業的父輩來講,讓子女繼續選擇農業一般是無奈的、沒有面子的選擇,只要有可能,就會讓子女跳“農門”;其次是涉農專業的畢業生轉行比較多。學農卻不愿意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比較而言,農村的生活條件、工作環境、待遇回報等不盡如人意,讓有志于農業的學生望而止步;再是涉農專業畢業生即使到農村就業,也沒有專門的、專業對口的、相對合適的就業崗位,創業條件不足。涉農專業畢業生回到農村后,在資金上、土地上、政策上、經驗上,都有很多很現實的困難,大多回到農村熬上幾年,不是返回城市務工,就是在農村默默支撐或另謀生計。實際選擇涉農專業的學生,最后大多數發展總是不如其他專業的學生,這樣就產生了“學生少———就業前景不樂觀———招生更難———學生更少”的惡性循環,農業職業教育怎么發展?二是涉農專業的學校方面:首先是開設涉農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比較少,專門從事涉農專業教育的中職學校更少,專業也少,師資力量缺乏,實踐、實習基地投入少;其次是中等職業教育滿足農業的需求十分欠缺。大都是滿足于非農領域的就業需求,大多中職學校的主要專業和主要精力是培養大量城市產業工人,對涉農專業以及農業從業人員培養十分欠缺,農業職業教育誰來發展?從以上分析來看,目前,各級政府、農業部門、教育部門、農技科技部門、中職學校等,沒有給予農業職業教育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農業職業教育如何才能發展?

二、中等職業教育中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的對策思考

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特別是辦好涉農專業,可以直接提高種養殖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品質和效益,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根據當前中等職業教育中農業職業教育方面存在專業少,學生少,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和能力欠缺,就業難等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專業設置市場化

查看全文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論文

一、日本的農民教育模式

日本是東亞模式的代表國家。東亞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難形成較大的土地經營規模的農業生產特點,以政府為主導,以國家立法為保障,以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培訓主體對農民進行多層次、多方位、多目標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

(一)開設農業高中

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日本專門設立農業高中,培養農業勞動力,普及農業知識和技術教育。日本農業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包括自營農以及從事有關農業產業的技術人員,并十分重視兩者的兼顧。1994年日本農業年鑒統計顯示,在日本各都道府縣中設有農業高中378所。在日本各都道府縣中,設立農業高中最多的是北海道,有32所;其次是千葉縣、福岡縣、宮城縣、福島縣、長野縣等。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提倡全民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因此,不管從事哪個行業的人,都面臨一個如何不斷學習和不斷提高的問題,農民也不例外。在日本,為農民提供繼續教育和深造機會的機構主要有農業者大學校、農業大學校,民間團體設置的進修設施以及實施國內外留學制度。

(二)國內外留學制度

為使務農青年學到廣博的知識和科學的經營方法,開闊視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國內外先進農家或團體去進修的做法。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團法人全國農村青少年教育振興會和社團法人國際農業者交流協會負責。該團體開展這項事業的經費由政府補助。

查看全文

農村職教的前景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加快推進產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需要農村職業教育為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最近幾年,農村職業教育雖然在規模、數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適應新形勢的地方,使農村職業教育成了“離農”教育。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首先是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下,農村職業學校把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從“主要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基本上轉成為城市輸送勞動力的“就業教育”。農村職業學校的涉農專業逐漸萎縮、甚至停辦,改辦面向城市用工的機械、電子等專業。為城市輸送勞動力成了農村職業學校辦學的一項主要目標。二是在片面追求升學率前提下,農村職業學校為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增加招生吸引力。他們把對口升學視為重中之重,并作為學校的日常主要工作任務來抓。致使很多專業設置只考慮到能否有利于升學,而忽視了為農服務的作用。三是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需求增加,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壓力增大。四是由于我國農村提升和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的工業化和專業化進程較慢,一個較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服務體系還未形成,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和消化的需求和容量還不大。因此,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服務”功能萎縮的趨勢,在一段時期內還不能得到根本扭轉。五是職業教育長期投入不足,使得學校實訓條件欠缺,一些專業沒有校內實訓場所和校外實習基地。很多職業學校還停留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養殖的階段。而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養殖,這樣的低水平農村職業教育怎能為“三農”服務呢?

那么,農村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呢?前景如何呢?筆者通過收看“兩會”專題,看到我們國家正在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下大力度要把農村的職業教育做到真正為“三農”服務上來。

第一,調整為農服務的思路

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羅富和說:目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農民致富的一個重要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農村職業教育必須要承擔起高素質產業工人和新農村建設者這兩個戰略任務。因此,當前農村職業教育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思路,變以向大城市轉移勞動力為主動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即農村職業教育要調整為農服務的思路,與當地現代農業企業和專業大戶連成一體,以現代農業基地為依托,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主動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的人才與技術支撐。

第二,大力加強對農民的非農技能培訓

由于我國農村提升和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的工業化和專業化進程較慢,一個較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服務體系還未形成,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和消化的需求和容量還不大。因此,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服務”功能萎縮的趨勢,在一段時期內還不能得到根本扭轉。但現代的農業已不是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而是“農、工、貿”結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并舉協調的大農業。農村職業教育在培養農業科技人才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人才的同時,應該看到必須充分考慮到農民兼業性的特點,大力加強對農民的非農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擴大非農收入份額,拓寬就業致富途徑。

查看全文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策略

1影響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要素

我國“三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資源承載量過重,超負荷運行;二是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壓力大,自然災害嚴重;三是農業投入不足,農業經濟投入產出效益不高;四是人口壓力不斷加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比較低,農民收入幅度逐漸減少;五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業生產條件差.如果我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主要影響因素是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經濟社會、人口增減及其素質等,其中,“三農”是關鍵的瓶頸因素.如何減輕農業資源承載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效抵御自然災害、提升農業經濟投入產出比、增加農民純收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業科技人才不足,怎樣保證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從“入口”到“出口”順暢(如無特殊說明的話,實質上應是整個農業高等教育,下同),有效服務農業經濟建設,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任務,農業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因此,需要進一步對高等農業職業教育進行全方位改革研究,如果把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看做一個系統,那么系統內部主要涉及到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改革、課程改革、教學團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關鍵要素,系統外部主要涉及到招生政策、就業政策、財政投入改革等關鍵要素.就系統內部要素方面,左家哺、王松山、楊棣、劉友貴、夏金星、張大勇、蔣高明、于偉等人做了許多探索與研究、取得了一些實效;就系統外部要素方面,研究報道不多,如李友華作了一些嘗試,這些研究主要基于就業的“教學環境”角度,而未從就業的“社會環境”因素來考察,由于這些研究成果自身的局限性而導致無法取得實質性推廣效果.我們認為,系統外部關鍵要素仍然是阻礙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只有從根本上解決招生政策、就業政策和財政投入等系統外部關鍵要素問題,方可出現“有人報考農業、有人想學農業、有人愿學農業、學農業有出頭、始終服務農業”局面,農業高等職業教育才能走出窘境,最終為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目標服務.

2借鑒國際農業及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經驗

通過發達國家及地區與我國農業高等職業教育比較研究發現,中等發達以上國家或者地區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均有優惠政策,在生產資料方面政府給予補貼式銷售,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較低,而農產品則又采取政策性補貼.因此,農民比產業工人生活狀況和生活質量好,農民是一種從事無污染或者低污染的、高尚的生態職業,學習農業類專業并不覺得低人一等.這樣一來,發達國家及地區的農業高等教育是按照農業科學與教育科學發展規律、不斷地循序漸進在改革,農業高等職業教育也實現了持續健康地發展.相反,我國農業高等教育機構希望去除“農字”牌子,或者將農業類專業改成了類似工科類、商貿類專業,基本沒有保持各自的農業特色,農業高等職業教育也不例外.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社會對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偏見,認為學農業類專業沒有出息,技術含量不高;其次,農業政策多、實惠少,農產品廉價導致農民增收極其緩慢,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投入比工科類少,如中央財政支持職業教育重點實習實訓基地投資,農業類基地只有工科類的70.8%,其實農業類基地占地面積比工科類大,土地成本投入、土地生產力沒有計入建設經費之中,不利于農業類基地高質量建設與發展;第三,農業生產自然風險大且琢磨不定、變化無常,各類保險公司推出的農業保險品種少之又少,而且幾乎不愿意承接農業保險,傷害了畢業生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反過來也影響了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3改革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政策與就業政策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普遍存在輕農、鄙農、厭農心態,從事制造、加工、紡織、建筑等工作,如若城鎮戶口者則稱為“工人”,而農村戶口者則被貶低為“農民工”,這可謂是一個典型的社會現象.在接受高等教育時,導致人們也不愿意接受農業高等教育,專科層次的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就更加突出.農業高等教育沒有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尊重,各類農業高等院校只有使出花招“脫離農、林、牧、副、漁”,涉農涉林等農業類高校想盡辦法去并入綜合性大學,教學院(系)名稱紛紛改名,改為工程、科學、技術之類.這些名稱已經失去了它的科學內涵和實際意義,嚴重影響了涉農涉林等農業類科技人才的培養,對于屬于專科層次的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可謂佛頭著糞.目前,農、林、牧、副、漁類專業招生政策雖可以享受降分錄取待遇,但由于涉農涉林等專業壓根不是考生及其家長心中的期待志愿,填報考生基本不多,新生到校情況更是郁郁寡歡,實際報到率比工科類、文科類低,以湖南省2010~2013年涉農類專業為例,農業類專業比工科類、文科類專業到校率低20%~40%.除了社會普遍存在輕農、鄙農、厭農心理心態外,造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以下6個方面:一是公務員考試內容有利于法律、財經和管理等人文社科類專業畢業生,不利于涉農涉林等農業類專業畢業生.二是我國農場、林場及其加工企業經濟效益一直比較低,大多數處于半倒閉甚至倒閉狀態,由于啟用專業技術人員人力資源成本比打工者高,需要專業技術人才不多.三是農業類事業單位相對其他行業而言比較少,這些單位大多數是為解決行政管理部門超編人員而設立,或者其錄用人才也要參考行政單位招考公務員模式.四是村級基層組織全部為民主選舉,不能直接任命村干部,也不能在村級基層組織直接任命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使涉農涉林等農業類專業畢業生又缺少了一個平臺.五是我國沒有采取類似國外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之際會預留、空出很多就業崗位以便補充專業類人才的策略,尤其公益性質的農業類行政單位、事業單位、企業單位更加有政策性預留保障,這也直接影響了涉農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六是出臺的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政治和生活等優惠待遇,與十分艱苦的基層工作、生活、學習實際條件相比,影響力顯得微不足道,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總之,歸根結底是就業影響了招生,進而影響了整個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程.由此一來,研究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政策與就業政策十分必要,其中,首要的是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就業政策改革.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建議: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含農業高等教育)的學生從事本專業相近工作以及報考農業高等職業教育時,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必須盡開綠燈,如招聘資格不得隨意提高學歷要求,農業行政招收公務員以及參照行政單位的事業單位招聘專業技術人員,考試總分的50%甚至更大比例用于農業類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考試內容,國有企業招聘技術人員總分全部或者80%以上用于農業類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考試內容,私有企業招聘農業類專業畢業生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建議前10年每年給予1~2萬元財政補貼);對涉農類專業學生從事農業生產行業者國家助學貸款給予免除,農業類院校招收涉農類專業學生政府給予減免學雜費甚至完全免除學雜費(如學費、住宿費、其他代收費用,下同),對涉農類專業學生政府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

查看全文

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對策

摘要: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教育部拔尖創新型卓越人才培養試點,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探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著導師制形同虛設,學生對專業認同感不強及實踐教學相對落后等問題。因此應從師資配備、導師制、經費保障及人才質量控制方面進一步推動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

關鍵詞:人才培養;卓越人才;拔尖創新人才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制定了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加快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和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針對黑龍江省“大農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2013年黑龍江省啟動了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重點支持農、林、牧、副、漁、水利、糧食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涉農專業改革建設,將著力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業能力、管理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能在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解決重要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問題的高級人才。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13年被黑龍江省確定為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試點專業,2014年被國家遴選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試點。

一、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及目標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卓越農林人才”試點專業招生實行計劃單列,按照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單獨編班進行培養,各省均在重點本科(一表)批次招生,只招收當地考入我校高考分數在前10%的學生進入拔尖班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拔尖人才培養班自2011年開始招生,目前本專業在校生94人。其人才培養以“知識為基礎,能力為核心,素質為目標”,秉承“多元化人才培養”“實踐為先”“自主學習”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理念。針對行業產業的人才需求、構建以“能力+素質”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體現“立足龍江,面向全國”的理念,服務于黑龍江省建設農業強省的需要,服務于“三農”的人才培養需要,服務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具體來說本專業培養具有系統、寬厚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業科學知識,熟練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經濟發展規律和宏觀經濟政策,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各級政府部門、各類農業企業、農墾系統、教育科研單位從事政策研究、科學研究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拔尖創新型人才。

二、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措施

查看全文

農業經濟的轉變與發展

本文作者:贠小波王向華楊飛劉俊杰工作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金密集型轉變是整個國民經濟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農業發展,目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轉變階段,既面臨著乘勢而上、加快發展的大好機遇,也面臨著要素制約加大、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等困難和挑戰。因此,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提高農民素質,而要提高農民素質必須發展農村職教。

一、目前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思想認識方面存在偏差。認識上的偏差,一方面導致各級各部門對職業技術教育扶持力度不夠,客觀上制約了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另一方面學生不愿報考職高,直接影響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生源和發展,同時也制約了經濟發展。第二,教師素質普遍偏低。大部分教師原為文化課教師,缺乏專業知識,同時,學校師資培訓、實驗實習條件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難以滿足現代職教的發展要求。另外,受高收入和良好工作條件的驅使,一些高學歷人才往往選擇流向大城市,導致農村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隊伍學歷偏低,職稱結構不合理。第三,學校經費緊缺,辦學條件差?!胺旨壒芾?,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術教育管理體制,決定了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投資經費體制只能以縣(鄉)為主。中央財政對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轉移支付和政策不夠明確,執行也不到位。分撥到各單位的行政經費,特別是農村職業技術學校的行政經費連教師的工資都難以得到保證,就更不要說新增教師工資、學校基本建設和教學儀器設備的添置等關系到農村職業技術學校未來發展的項目了。為了自我發展,農村職業技術學校采取教職工集資、建筑商墊資的方法建設校舍,導致債臺高筑。要實現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改變這一現狀,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迅速提高農民素質。要使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則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

二、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農村職教的影響

(一)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農村職教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第一,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農村職教的發展提供了大舞臺。近年來,農村職教特別是“農”字頭的專業面臨著生存危機,學生招不進,招進留不住,留住就業難,這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嚴峻現實。究其原因,除了職業教育自身努力不夠以外,更主要的是農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薄弱地位所帶來的嚴重影響。盡管做了很大努力,在農科專業上采取了政策性傾斜,但是收效甚微,因為教育是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只有改變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薄弱地位,農村職教才有可能得到發展。如今這一大環境已經開始形成,農業滯后的問題已經引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的重視,近兩年來,國務院連續出臺農村工作條例,實行減免農業稅、農村子女受教育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對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圍繞扶持農業,保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積極性等問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第二,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農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發展市場經濟就意味著競爭,競爭不僅要靠規模而且要靠質量,農業要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發展,不僅需要高產,而且要達到優質、低耗、高效。這種“兩高一優”農業,必須實行集約型經營才能實現,而要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民素質必須跟上,否則將是一句空話。提高農民素質要多方努力,而職業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市場經濟發展與轉型都是促使農村職教大發展的有利因素。

查看全文

農業以農為本思想意義

一、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農業合作化完成以后,為了使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三方面緊密結合,國務院將高等農業學校交由農業部領導,劉瑞龍作為當時主管農業的副部長,他的“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突出地體現了農業教育的職業性,具有農業職業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標彰顯“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早在20世紀50年代,劉瑞龍在高等農業學校轉移領導關系會議上的發言中就指出:“隨著農業合作化的完成,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發展,迫切要求把培養干部的工作同生產指導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以便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力量,進一步提高農業教育工作,開展科學研究,加速農業生產發展?!痹诋敃r,我國培養農業干部的工作主要在于農業院校,而農業干部的培養最終是為了服務農村經濟的發展。隨后,劉瑞龍又進一步指出:“今后從高等農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應首先分配到農業生產合作社、國營農場等基層生產單位參加生產勞動,使他們在勞動中鍛煉自己,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增強勞動觀念”。在這里,劉瑞龍對于農業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作了明確的界定,即:培養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合格的農業人才,這充分凸顯了農業教育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彰顯了人才培養目標“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2.專業設置、教師配備遵循“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在劉瑞龍的農業教育思想中,始終貫徹專業設置必須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在20世紀50年代后半期,對院系和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將原有的43個單位(包括林學院)調整為30多個院校,將原有的182個系科調整為23種137個專業?!苯涍^調整后的院系和專業,基本上體現了服務當地農村經濟,照顧了農業的地區性,專業設置更好的體現了服務地區農業經濟的基本思路。在教師的配備方面,劉瑞龍特別注重從事農業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兼任教師的重要性,他認為,“高等農業學校和農業生產部門、農業科學研究部門密切配合,可以適當吸收生產部門和科學研究部門的人員兼任教學工作,利用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的實際材料,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在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吸收具有農業生產經驗的人員兼任教師,以此充實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劉瑞龍“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在我國農業合作化完成之后,對于當時迫切要求進一步提高農業教育,開展科學研究和很好地培養干部,提高干部質量,加速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