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費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2:14: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能源消費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能源消費論文

能源消費論文:家庭能源消費形勢與舉措詮釋

本文作者:劉穎奇鄢軍工作單位: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鎮江市家庭能源平均消費趨勢

家庭能源消費是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住房條件的改善和私人汽車普及等高檔消費品的增加,不僅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增長,也改變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結構。家庭能源消費(DomesticEnergyConsumption,DEC),又稱用能源消費或生活能源消費,主要包括房屋采暖、家用電器、照明、炊事熱水等方面的能源消費(姚建平,2009)。以鎮江市2005年為例:全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費量為814.5萬t標準煤(不含工業用,僅僅是居民使用情況),比1990年增長1.2倍,人均生活用能由1990年的343.3kg標準煤上升到2005年的537.4kg標準煤。同時,能源消費結構也由以煤為主逐步演變為以電、油、氣為主。1990年到2008年,鎮江市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由87.9kw•H上升到586.7kw•H,提高了5.8倍;人均生活用天然氣由1.2m3上升到37m3,提高了32.1倍;人均生活用煤由370.4kg下降到154.1kg。從發展趨勢上來看:人們生活方式變得方便、快捷、干凈;能源所需增長太快,而這一切,鎮江市城鎮化率僅僅是百分之五十七,而全國城鎮化率僅僅是百分之五十。城鎮化率在發展過程中肯定要提高,能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十分突出。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總能源消費分配比例是,居民用能與工業用能、交通用能已形成明顯的三足鼎立之勢。我國目前民用能源已經成為僅次于工業用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部門(占10.3l%)。通過對生活消費的分析,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消費中能源的消費在不斷增加。例如,工業對能源需求的比重較大,同時在工業生產出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工業產品并融入社會后,最終用于人們的日常消耗。因此,家庭能源消費需要進行合理化的改善,通過盡可能地減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緩解能源供給不足的狀況。

鎮江家庭能源合理化的對策

(一)倡導自愿節約能源意識,逐步形成合理化的生活行為能源的節約利用以及家庭能源的選擇,離不開城鎮居民的個人消費心理。加強對自身消費心理的引導,不可或缺。減少能源消耗,更多的在于居民自身意識的不斷提高,如自行車作為近程代步工具即節約了能源又對居民身體素質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又如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而個人的心理活動,受到社會環境、教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自我節約的意識,更能減少對能源的浪費。(二)對家庭能源消費分布進行相應引導,減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費在能源的使用環節上或多或少的存在能量流失的情況,我國對節能技術的普遍推廣與應用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從高能耗的產品向低能耗產品的轉換。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壯大,需要政府不斷地扶持和引導:如分時電價的實施、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照明、無縫公交等。(三)加大對節能技術的開發,使更多的節能創意融入日常生活科技進步的作用在于優化人們的生活。因此,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僅僅在于對大型能源產業的結構優化,還需要對家庭基礎設施的能源消耗進行調整和改善,逐步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國外不斷興起的創意設計理念,都是以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為主。在家庭住宅的設計中,一方面注重對原有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也注重對環保材料的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沼氣化處理等對鎮江居民節能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如節能燈的使用,變頻空調的使用,碳纖維自行車的使用,LED照明燈的使用等等。

查看全文

能源消費碳排放論文

1引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國際氣候會議上對全世界作出鄭重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我國的碳減排目標任重而道遠.當前,全球都在積極推行“低碳經濟”,各國都在努力實現“綠色生產”,力求減少碳排放量.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節能減排的約束性目標,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要求減少8%到10%,同時把該目標進一步分解到全國各地區,要求各地區務必堅持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理念,把節能減排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出發點,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消費模式,進而增強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直以來,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作為全球變暖背景下的一個新標識,是國內外眾多學者密切關注的重點.由于我國存在嚴重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地區資源稟賦差異,中國各省市地區的碳排放也存在顯著差異.要想制定出科學合理且有針對性的節能減排政策,就必須很好地把握中國各省市的碳排放情況,因此有必要對各省市碳排放量進行全面系統的測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還是省級層面都沒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統計數據,國內外學者的測算研究都是基于對能源消費量的測算.那么,我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對二氧化碳的排放產生影響?這些相關影響因素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程度又是如何呢?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關系到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制定的科學與否,也關系到低碳戰略實施成效的顯著與否.節能減排工作的順利開展,是我國經濟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參照IPCC(2006)以及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3]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運用相關方法對各省市地區的碳排放量數據進行估算,比較詳細估算了我國30個省市(直轄市、自治區)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各地區碳排放量的測算

考慮到二氧化碳排放的來源比較廣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燒外,在水泥、石灰、電石、鋼鐵等工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學反應的發生,也會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約占56.8%,石灰大約占33.7%,而電石、鋼鐵生產所占不足10%.為了進一步增強估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本文不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也估算了水泥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為精確起見,本文進一步將化石能源消費細分為煤炭消費、焦炭消費、石油消費、天然氣消費,其中石油消費則更進一步細分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類.所有化石能源消費數據都來自于歷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水泥生產數據來自于國泰安金融數據庫.水泥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體計算公式如下:CC=Q×EFcement.(2)其中CC表示水泥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Q表示水泥生產總量,而EFcement則是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本文估算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僅僅計算了化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沒有包含水泥生產過程中燃燒化石燃料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1列出了各類排放源的CO2排放系數.經過一系列準確計算,可以得到我國30個省市地區1997—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計值.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國各省市地區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現上升趨勢,地區差異比較明顯.為了更好的體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區差異性,將我國30個省(市、區)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劃分為三大區域,包括東部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具體來講,東部地區包括北京、河北、天津、遼寧、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這11個省(市);中部地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這8個省份;西部地區則包括內蒙古、廣西、云南、貴州、四川、陜西、重慶、青海、寧夏、新疆、甘肅、西藏(由于缺乏數據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這12個省(市、區).表3顯示我國三大區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數據反映了我國及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碳排放量情況.從總體上來看,1997—2011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從1997年的336565.69萬噸增長至2011年的1066359.01萬噸,增長幅度達到729793.32萬噸,短短15年間排放量大約增長了2.17倍.由圖1可以明顯看出,在1997—2002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緩慢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為3.48%.這個階段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縮減,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從2003年起,亞洲各國陸續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我國經濟發展加速,但由于我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得我國這一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快速增長期,2003—2007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達到13.70%.之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為9.37%.雖然增長率依舊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還是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意識到能源環境的重要性,開始探尋低碳經濟路徑,為實現綠色生產付出努力.特別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國公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白皮書,鄭重聲明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積極態度和相關行動,更是明晰了我國未來低碳發展路徑.從表3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碳排放量情況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的碳排放區域差異性是比較顯著的.總體來講,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由東到西依次遞減的規律,東部地區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碳排放量最少.東部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絕對量上大大超過中西兩大區域.從圖2可以看到,這三大區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且其增長規律均與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1997—2002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總體來說處于緩慢增長階段;從2003—2007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整體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從2008—2011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增速下降階段.圖2是我國1997—2011年30個省市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圖.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國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區有:山東、河北、江西、江蘇、河南、廣東、遼寧、內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個省份是山東、河北、江西、江蘇和河南,分別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國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為傳統工業,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天津、甘肅、寧夏、青海和海南,分別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圖3是我國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長率的降序排列圖.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寧夏、內蒙古、海南、福建和山東,其中寧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5.36%.寧夏出現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與其快速的經濟增長密切相關,1997年寧夏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10.92億元,2011年為2102.21億元,增幅達到1891.29,增長了8.97倍.第二產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長到了2011年的50.2%,增長了8.6個百分點.快速的經濟發展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陜西、廣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長率也均超過了10%,高于全國8.59%的平均增長水平.排名靠后的五個省份為遼寧、山西、黑龍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以1.95%位居全國最低.

3我國各省區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產權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對外開放程度、投資水平、制度環境、城市化水平、能源價格等[5-8].考慮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考慮數據可得性基礎上,本文構建面板數據模型研究產業結構、出口貿易、能源消費結構、城市化水平、國內生產總值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本文選擇的面板數據模型如下:yit=α+Zitβ+ηi+εit.(3)其中,yit是第i個省份第t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α是常數項,β是回歸系數;ηi是個體效應,主要用來控制各省份自有的特殊性質,εit是外生解釋變量,主要包含國內生產總值(用gdp表示)、能源消費結構、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及出口貿易等因素.其中,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度量(用energe表示),城市化水平以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度量(用city表示),出口貿易以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度量(用export表示),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度量(用industry表示),同時對所有變量進行了取對數處理.結果顯示,該面板回歸模型擬合地較好,回歸系數具有較高的顯著性,其符號方向與現實情況較為符合.產業結構及國內生產總值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彈性系數較高,說明二氧化碳對產業結構及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比較敏感.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會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4%,這說明第二產業與碳排放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第二產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因素.經濟每增長1%,二氧化碳排放量則會增加0.5812%,這說明經濟增長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個重要因素,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能源消費結構與出口貿易與碳排放量的彈性系數在1%水平上不顯著.

查看全文

能源消費科技進步分析論文

【關鍵詞】:能源能源危機節能

【摘要】:在國際油價進入超高價區、世界對能源安全擔憂加劇的背景下,我國也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所以我們必須分析清楚能源消費與科技進步的關系,大力發展新型能源、清潔能源,把節能放在一個重要的戰略地位對待。最終,更好的協調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使我國可以更好、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能源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能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不亞于人類對糧食、空氣、水的依賴程度。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于能源供給趕不上需求的矛盾,在世界范圍內第三次爆發了以石油、煤炭為主的“能源危機”,從而引起世界各國對能源(危機)的高度關注。我國既是世界能源生產大國同時也是能源消費大國,世界范圍內發生的能源危機不可能不影響我國。在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閉幕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在分析中國經濟形勢時,第一次將石油提高到了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高度,并積極開展石油外交,先后幾度出訪,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簽訂了石油供需計劃。由此,能源之重要性可見一般。因此,如何避免能源危機、保障我國能源之安全,如何正確處理能源消費與科技進步的關系,就成為我們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1、我國能源經濟形勢現狀

我國能源經濟形勢現狀我國經濟現在處于快速持續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增加較快,盡管我國能源生產總量能夠隨著需求增長而增長,但是需求的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差異卻隨著需求的增長而越來越大。由于受資源限制,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能源工業和高耗能的重化工業仍為投資建設重點:在能源價格上漲趨勢下,能源工業快速發展,同時帶動了高耗能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眾多能源企業和高耗能企業屬于低水平的由于粗放式的規模擴張,生產技術水平低,在降低耗能、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缺乏技術支持,致使節能降耗實施遭遇困境。

2、科學進步給能源消費帶來的影響

查看全文

我國能源消費問題論文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為0.4,就是說,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就增長0.4個百分點。據此,中國在考慮長期發展戰略的時候,曾設想到2020年以前能源彈性系數為0.5,但由于近年來能源消費增長率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彈性系數已經分別上升到1.32和1.6。這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標志。

一、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呈逆轉趨勢

90年代初,在工業產出中,輕重工業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業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個月又進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業單位產出的能耗是輕工業的4倍,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必然會帶來能源消耗強度的上升。這一點與其他工業先行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消費特點沒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在各國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后,從能源消費結構看,都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由于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清潔能源”,熱值高而有害氣體排放少,雖然在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后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會加速,但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卻不會隨著能耗的上升而顯著增強。

反觀中國今年來的情況,進入重工業階段后卻沒有出現能源結構的轉換,從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看,1999年為24.6%2004年卻下降到22.7%。雖然從2000年以來原油進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長,到去年以超過1.2億噸,但由于同期國內原油產量的增速明顯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費結構的這種逆轉,是暫時的還是反映了一個長期趨勢呢?我認為是個長期趨勢。因為,主要有兩個因素將長期限制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

首先是世界資源的不可能性,中國是一個石油資源稀缺國家,根據目前預測,中國在未來石油的最大年產量只能在2億噸左右。從國際比較看,在工業化完成階段,按桶計算的石油消費量,美國為人均28桶,日本和韓國為人均17桶,中國目前只有1.7桶,僅相當于美國的1/16,日本和韓國的1/10。

查看全文

能源消費下的碳排放論文2篇

第一篇

1陜西省能源利用現狀

陜西省是能源大省,其能源消費主要為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水電。據《陜西統計年鑒》,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分別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1.3%、23.3%、3.1%、2.3%。2011年的能源消費總量為10128.41萬噸標準煤(當量值),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分別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4.66%、16.06%、8.21%、1.07%。陜西省2000~2011年能源消費總量保持年均13.09%的增長之勢。因陜西省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儲量居全國第四,2000~2011年間煤炭占陜西省能源消費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左右,石油消費比例略有下降,天然氣的消費比例有所上升,電力消費比例一直在1%~3%之間。可見,目前乃至今后的很長時間里煤炭仍將是陜西省能源消費的主體,由煤炭消費帶來的碳排放量增加的局勢在短期內亦不會改變。因此,將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進行因素分解研究對減少陜西省碳排放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基于擴展的Kaya恒等式

Kaya恒等式由日本教授YoichiKaya于IPCC的一次研討會上首次提出,Kaya恒等式建立起經濟、政策和人口等因素與人類活動產生CO2之間的聯系[1]。該恒等式結構簡單,易于操作,但因其考察的變量數目有限,所能得到的研究結果基本僅限于CO2排放與能源、經濟及人口在宏觀上的量化關系[1]。因此本文借鑒了朱勤等[1]的擴展恒等式,其恒等式將能夠代表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及能源效率的變量引入Kaya恒等式對其進行了擴展,擴展后的恒等式能更全面地分析碳排放的影響因素。

查看全文

區域消費論文:區域能源消費的公平性透析

本文作者:盧俊宇黃賢金戴靚陳志剛李月工作單位:南京大學

數據來源與理論模型

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計算方法能源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做功的物質的統稱。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計算能源消費碳排放時,為避免直接利用一次能源時產生較大誤差,而采用《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各省能源平衡表中的終端能源消費量數據,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爐煤氣、其他煤氣、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煉廠干氣、天然氣等18項化石能源消費數據計算傳統能源所造成的碳排放。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計算公式如下:C=∑18i=1Qpi×u×NCVi×(Cfi×VCO2+Mfi×VCH4)(1)其中:C為化石能源消費造成的碳排放總量,單位為104t;Qpi為第i種能源的終端消費量,單位為104t;u為單位轉化系數,將t轉化為Gg,為10-3;NCVi為能源凈發熱值,單位為TJ/Gg;Cfi為缺省CO2排放因子,單位為t/TJ;Mfi為缺省CH4排放因子,單位為t/TJ;NCVi、Cfi、Mfi均采用IPCC指南2007[29]的給定值;VCO2為CO2所含碳量,為12/44;VCH4為CH4所含碳量,為12/16。區域碳匯能力的計算方法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土地碳匯主要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和化石燃料沉積等過程,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固定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在此,僅考慮植物的光合作用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和草地為主要碳匯(碳的吸收源),根據林地和草地的碳吸收系數,可以將林地和草地的面積轉化為碳的吸收量[3]。在此,將林地和草地的碳吸收量近似看作陸地生態系統中碳的生態容量。區域碳匯能力的計算公式如下:CA=∑ni=1Ti×si(2)其中:CA為區域碳匯能力;Ti為第i種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積,包括林地和草地面積;si為第i種土地利用方式的碳的吸收系數,林地和草地的碳匯系數來源于方精云等[2]的研究成果。2.4碳排放公平性評價模型的構建本文結合能源消費碳排放的特征,以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由于缺乏西藏、臺灣、圖1碳排放洛倫茲曲線Fig.1CarbonemissionLorenzeCurve香港和澳門的部分統計數據,故本文的計算和分析不包括上述地區)為評價單元,定義洛倫茲曲線為不同單元能源消費碳排放曲線,為碳排放實際分配曲線,連接45°對角線為能源消費碳排放的絕對公平曲線,如圖1所示,據此構建省級區域碳排放公平性評價模型。設實際碳排放分配曲線與絕對公平碳排放分配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碳排放分配曲線與OX軸之間的面積為B,那么碳排放基尼系數=A/(A+B),碳排放基尼系數反映的是依據不同的參考因子,碳排放分配的公平程度。A面積越小,基尼系數越小,碳排放分配越公平,反之,A越大,基尼系數越大,碳排放分配越不公平。當碳排放基尼系數為0時,實際碳排放分配曲線也就與絕對公平碳排放分配曲線重合,表示碳排放分配絕對公平。當基尼系數為1時,B為0,表示碳排放分配完全不公平。在用基尼系數測度碳排放分配的公平程度時,采用國際慣例,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碳排放分配“高度平均或絕對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0.4~0.5為“差距偏大”;0.5以上為“高度不平均”。通常以0.4作為分配差距的“警戒線”。采用梯形法求取碳排放基尼系數:基尼系數=1-∑ni=1(Xi-Xi-1)(Yi+Yi-1)(3)其中:Xi為參考因子的累積百分比,Yi為碳排放的累積百分比。當i=1時,Xi-1、Yi-1均視為0。碳排放生態壓力模型碳排放生態壓力模型以縱軸OY表示各個行政單元碳排放量占全國的累積百分比,橫軸OX表示各個行政單元的主要碳匯對碳的吸收量的累積百分比。其構建意義在于以各個行政單元主要碳匯對碳的吸收量為參照,基于排放一定比例的碳需要貢獻相應比例的碳吸收量,則從生態角度來說在假設碳排放絕對平均的基礎上,若某一區域碳排放的比例大于主要碳匯對碳吸收量的貢獻率,則其侵害了其他區域的利益,使其他區域為其承擔了過量碳排放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反之,則有相對較高的生態容量,而相對較低的碳排放量,對減輕碳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有重要貢獻。為此,這里提出生態承載系數用于衡量各區域碳生態容量貢獻的公平性。生態承載系數(EcologicalSupportCoefficient,ESC)=主要碳匯對碳吸收量的比例/碳排放比例:ESC=CAiCACiC(4)其中:CAi、CA為各區域和全國主要碳匯對碳的吸收量;Ci、C為各區域和全國的碳排放量。由以上分析可知,若ESC>1,則表明某一區域主要碳匯對碳的吸收的貢獻率大于碳排放的貢獻率,說明其具有相對較高的碳的生態容量,對其他區域有貢獻;反之,若ESC<1,則表明某一區域主要碳匯對碳的吸收的貢獻率小于碳排放的貢獻率,說明其具有相對較低的碳的生態容量,由于碳排放帶來溫室效應具有外部性的特征,碳排放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需要其他區域共同承擔,侵害了其他區域的利益。碳排放經濟效率模型碳排放經濟效率模型以縱軸OY表示各個行政單元碳排放量占全國的累積百分比,橫軸OX表示各個行政單元的GDP累積百分比。其構建意義在于以各個行政單元的GDP為參照,基于排放一定比例的碳需要貢獻相應比例的GDP,則從經濟角度來說在假設碳排放絕對平均的基礎上,若某一區域碳排放的比例大于GDP的貢獻率,則屬于經濟效率較為低下,對碳的排放侵占了其他區域的利益;反之,則經濟效率較高,對其他區域有貢獻。為此,這里提出經濟貢獻系數用于衡量各區域間碳排放經濟貢獻的公平性。經濟貢獻系數(EconomyContributiveCoefficient,ECC)=經濟貢獻率/碳排放占全國的比例ECC=GiGCiC(5)其中:Gi、G為各區域和全國的GDP;Ci、C為各區域和全國的碳排放量。由以上分析可知,若ECC>1,則表明某一區域經濟貢獻率大于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貢獻率,說明其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反之,若ECC<1,則表明某一區域經濟貢獻率小于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貢獻率,說明其具有相對較低的經濟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侵害了其他區域的利益。

我國能源消費碳排放時序演變分析

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變化趨勢分析從計算得到的碳排放量變化趨勢線可以看出,從1996年到2008年我國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呈現明顯的上漲趨勢。分析碳排放的年變化量可知,從1996年到1999年期間,從總的趨勢上來看呈上漲趨勢,但呈現波動變化,在1999年出現了一次負增長;從2000年到2002年期間,上漲趨勢較為平緩;從2003年到2007年期間,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旺盛,碳排放上漲趨勢尤為明顯,年均漲幅遠遠高于前一時段,是前一時段的7倍左右,呈現急劇上漲趨勢;2008年的上漲幅度出現了急劇下降,年漲幅僅為前一時段年均漲幅的1/3,暫不將其歸入前一時段。因此,根據碳排放年均變化量,可將我國1996—2007年的碳排放趨勢大致分為3個時期:1996—1999年,波動增長期;2000—2002年,緩慢增長期;2003—2007年,高速增長期。隨著碳減排力度加大和科技進步,可以預見,我國未來的碳排放增長將趨于平緩,甚至將呈現下降趨勢。

Fig.2ThetimesequencecurveofcarbonemissionandGDPinChinafrom1996to20083.2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為分析我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與我國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選用能源消費碳排放彈性系數和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兩個指標。彈性系數通常用于衡量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變量的增長幅度對另一個經濟變量的增長幅度的依存關系。根據彈性系數的內涵,提出能源消費碳排放彈性系數的概念,即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變化率與經濟生產總值變化率之比,表明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會導致碳排放量增加多少個百分點,其計算公式如下:E=ΔC(i,i-1)/Ci-1ΔY(i,i-1)/Yi-1(6)其中:E為能源消費碳排放彈性系數;ΔC(i,i-1)為第i-1年到第i年碳排放量的變化量;Ci-1為第i-1年的碳排放量;ΔY(i,i-1)為第i-1年到第i年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量;Yi-1為第i-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綜合反映了一個區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等,是衡量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D=CY(7)其中:D為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C為區域碳排放量;Y為區域地區實際生產總值。計算得到我國從1996—2008年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和彈性系數曲線,如圖3所示。從1996年到2002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呈明顯下降趨勢,從總體趨勢上看,除2003年到2005年略微上升外,1996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呈顯著下降趨勢,綜合反映出13a來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由碳排放彈性系數曲線可知,從2003年到2005年,碳排放量快速上漲,彈性系數大于1,即每增加1個單位的GDP,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大于1個單位;其余年份彈性系數均小于1,即每增加1個單位的GDP,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均小于1個單位。從1996年到2001年,除部分年份波動外,我國的碳排放彈性系數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02年到2004年,彈性系數呈上漲趨勢,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急速提高,經濟發展速度過快,邊際能源消費量偏高,呈現非理性發展;從2005年到2008年,彈性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其中,2008年的碳排放彈性系數僅為0.2813,說明我國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后,依靠科學技術進步,邊際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逐漸降低。

查看全文

中國能源消費與節約型社會思路探討論文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為0.4,就是說,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就增長0.4個百分點。據此,中國在考慮長期發展戰略的時候,曾設想到2020年以前能源彈性系數為0.5,但由于近年來能源消費增長率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彈性系數已經分別上升到1.32和1.6。這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標志。

一、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呈逆轉趨勢

90年代初,在工業產出中,輕重工業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業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個月又進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業單位產出的能耗是輕工業的4倍,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必然會帶來能源消耗強度的上升。這一點與其他工業先行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消費特點沒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在各國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后,從能源消費結構看,都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由于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清潔能源”,熱值高而有害氣體排放少,雖然在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后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會加速,但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卻不會隨著能耗的上升而顯著增強。

反觀中國今年來的情況,進入重工業階段后卻沒有出現能源結構的轉換,從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看,1999年為24.6%2004年卻下降到22.7%。雖然從2000年以來原油進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長,到去年以超過1.2億噸,但由于同期國內原油產量的增速明顯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費結構的這種逆轉,是暫時的還是反映了一個長期趨勢呢?我認為是個長期趨勢。因為,主要有兩個因素將長期限制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

首先是世界資源的不可能性,中國是一個石油資源稀缺國家,根據目前預測,中國在未來石油的最大年產量只能在2億噸左右。從國際比較看,在工業化完成階段,按桶計算的石油消費量,美國為人均28桶,日本和韓國為人均17桶,中國目前只有1.7桶,僅相當于美國的1/16,日本和韓國的1/10。

查看全文

能源消費率超經濟增長標志重化工業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呈逆轉趨勢;未來10年中國環境將持續惡化;建設節約型社會重在生產而不在消費;生產節約的重點是“增量”節約;最應節約的是土地和水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90年代初,在工業產出中,輕重工業基本上各占一半、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進入重工業階段后卻沒有出現能源結構的轉換、世界資源的不可能性、日本和韓國也沒有什么石油資源、中國的工業化將很難實現與其他工業化國家同樣的能源結構轉換、中國進入重工業階段的原因是由于在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中國北方水資源不足等,具體請詳見。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為0.4,就是說,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就增長0.4個百分點。據此,中國在考慮長期發展戰略的時候,曾設想到2020年以前能源彈性系數為0.5,但由于近年來能源消費增長率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彈性系數已經分別上升到1.32和1.6。這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標志。

一、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呈逆轉趨勢

90年代初,在工業產出中,輕重工業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業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個月又進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業單位產出的能耗是輕工業的4倍,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必然會帶來能源消耗強度的上升。這一點與其他工業先行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消費特點沒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在各國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后,從能源消費結構看,都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由于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清潔能源”,熱值高而有害氣體排放少,雖然在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后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會加速,但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卻不會隨著能耗的上升而顯著增強。

反觀中國今年來的情況,進入重工業階段后卻沒有出現能源結構的轉換,從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看,1999年為24.6%2004年卻下降到22.7%。雖然從2000年以來原油進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長,到去年以超過1.2億噸,但由于同期國內原油產量的增速明顯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費結構的這種逆轉,是暫時的還是反映了一個長期趨勢呢?我認為是個長期趨勢。因為,主要有兩個因素將長期限制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發展新措施論文

摘要:這是一篇低碳經濟論文范文,此篇低碳經濟論文主要闡述了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及發展低碳經濟在全球已經形成共識。我國在經濟建設快速增長中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急需通過發展方式轉變和能源結構調整等手段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走低碳經濟之路;同時,我們應當通過增加財政投入、改進投入方式、完善稅收體系、推進能源價改等手段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此外,國際問的相互合作也是中國低碳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本低碳經濟論文全文如下:

關鍵詞:低碳經濟;節能減排;能源結構;財政投入

一、我國走低碳經濟之路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低碳經濟的核心思想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能源結構,改變現有的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

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論文的基本保證,其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促進產品低碳開發,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有資料顯示,我國l億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萬噸標準煤,大約是日本的7.20倍、德國的5.62倍、美國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能源消費總量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0%。能耗過高不僅給我國帶來日趨緊張的資源危機,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得當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

(一)走低碳經濟之路是維護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連續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統計數據表明,2001~2006年間,我國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費比重均在90%以上,而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主要有:煤炭的生產和消費比重偏高;石油生產量低,消費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賴進口石油滿足;新能源利用率低,發展潛力大。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其對能源需求始終保持強勁增長的態勢,但是我國的煤炭產量已經接近極限,對于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從近期看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從長遠看可能會帶來相當大的能源安全隱患。走低碳經濟之路可以有效緩解我國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的約束狀況。我國的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源等低碳或無碳能源蘊藏豐富,但利用率一直很低,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走低碳經濟之路就是要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型能源的消費比重,在能源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改變當前我國能源結構性缺陷,提高我國能源供應的安全性。

查看全文

剖析低碳經濟的未來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低碳經濟;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

論文內容摘要:文章在分析低碳經濟深層內涵的基礎上,提出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政策框架,為加快建立我國低碳經濟體系提供參考。當前,碳能源大量消耗使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日俱增。同時,對資源過度開采也導致生態環境劇烈惡化,迫使人類尋求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應運而生。

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概念首先由英國政府于2003年在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中提出。就其內涵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轉變現有能源消費、經濟發展及人類生活方式

首先,現在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能源消費方式為一次能源占絕大比重,而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使用率比較低,這樣的能源消費方式加速了環境惡化,同時也帶來激烈的一次性能源爭奪。低碳經濟推行的途徑就是在原有一次能源得到高效利用的基礎上,大力開發清潔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海洋能,并同改善環境相結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