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17:34: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生問題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生問題論文

民生問題研究論文

一、民生和民生問題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古人云:“為政之道,以厚民為本;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縱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凡百姓安居樂業,則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會動蕩。

民生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最主要表現在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這四大問題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民生問題就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是一脈相承的。解決民生問題就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關注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把發展的目的真正體現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只有始終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切實關注和解決他們關心的實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民生思想的分析

重視民生問題是馬克思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的哲學相比,它是最科學、最關注人的。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人道主義始終是資本主義的重要武器,是與唯心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之相對的,在馬克思主義之前的舊唯物主義忽視人、漠視人甚至敵視人,即便在自稱為人道主義者的費爾巴哈那里,所看到的也只是抽象的人,是理想化的愛與友情。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中,最關注的就是人的發展,最關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關心的就是人的利益。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必須能夠生活,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歷史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那種脫離了人的活動和社會歷史、與人無關的物或自然,是不存在的。與舊唯物主義不同的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不是從“抽象物質”出發,而是從人的存在方式——實踐出發,揭示人的社會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馬克思便把哲學的聚焦點從整個世界轉向人類世界,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狀態,從而使哲學主題發生了根本轉換。因此,馬克思哲學抓住了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實踐,并從這一根本出發,形成一個思維整體。

查看全文

媒體在解決民生問題論文

[論文關鍵詞]知情權;話語權;公共參與式新聞;民生新聞

[論文內容提要]民生同公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息息相關,媒體可嘗試以“公共參與式新聞”實現民生新聞的實質性突破,在解決民生問題中發揮告知與預警、質疑與監督、代言與反饋、參與與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創新公眾參與方式、搭建社會善治平臺。

高度關注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中發揮媒體作用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因為“傳媒的作用對于整個社會轉型的方向及轉型的質量都曾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亟需充分發揮媒體在解決民生問題中的積極作用,以創新公眾參與方式、搭建社會善治平臺,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和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一、民生與公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

民生事關民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其要件在于民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用孫中山先生的話來說,即“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198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曾經有力地證明:饑荒不可能在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度出現,因為饑荒并非食物總體上的缺乏所致,更主要的是由于貧窮地區的特困人群缺乏獲得食物的途徑,而言論自由可以將這些問題曝光。問題一旦曝光,輿論和公眾的壓力將迫使問題得到解決。我國“非典”前期SARS迅速蔓延并導致公眾恐慌,同媒體失語、公眾知情權遭到破壞密切相關。

(一)民生與知情權

查看全文

媒體民生問題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知情權;話語權;公共參與式新聞;民生新聞

[論文內容提要]民生同公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息息相關,媒體可嘗試以“公共參與式新聞”實現民生新聞的實質性突破,在解決民生問題中發揮告知與預警、質疑與監督、代言與反饋、參與與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創新公眾參與方式、搭建社會善治平臺。

高度關注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中發揮媒體作用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因為“傳媒的作用對于整個社會轉型的方向及轉型的質量都曾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亟需充分發揮媒體在解決民生問題中的積極作用,以創新公眾參與方式、搭建社會善治平臺,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和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一、民生與公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

民生事關民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其要件在于民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用孫中山先生的話來說,即“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198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曾經有力地證明:饑荒不可能在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度出現,因為饑荒并非食物總體上的缺乏所致,更主要的是由于貧窮地區的特困人群缺乏獲得食物的途徑,而言論自由可以將這些問題曝光。問題一旦曝光,輿論和公眾的壓力將迫使問題得到解決。我國“非典”前期SARS迅速蔓延并導致公眾恐慌,同媒體失語、公眾知情權遭到破壞密切相關。

(一)民生與知情權

查看全文

農村民生問題報道分析論文

一、觀念有更新報道有創新

首先,是端正對民生問題的態度。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受媒體多元化的沖擊,一些媒體為適應市場需求,在確立辦報導向時,認為報紙的市場在于城市與經濟商業部門,農村中看報紙的人比較少,廣告來源也很少,所以,對農村民生工程問題報道流于形式。因此,農村中民生問題的熱點、難點等都無法及時、準確地反映出來。

其次,是克服在農村民生報道上的誤區。有的媒體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圖解各級黨委有關民生問題的方針、政策,寫一些地方為農民修路、建房的經驗,就算達到預期目標了。報道中出現了“三多、三少”現象:會議的決議、指示多,農民的意見、聲音少;走過場與流通于形式的東西多,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少;單純的經驗多,反映特點的指導少等。出現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對農村民生工程問題報道的觀念、態度沒有確定好。第一線記者泡在農村采訪的也很少,即使跑在農村的也較少找準民生問題報道的主體到底在哪里。

如何及時、準確、深刻地報道黨和政府關于建設民生工程問題的重大方針、政策,這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應盡的重要責任。只有真正把目光投向最廣闊的農村、最廣大的農民。了解他們的困難、情緒、熱點、經驗和呼聲,結合實際解讀好、宣傳好黨對建設民生工程的政策,才能當好廣大農民的代言人和民生建設工程發展變化的記錄人。

海南日報在報道民生工程中,十分注意更新觀念,創新報道。不僅設立了相關的民生版面,又相對集中一段時間有針對性報道全省農村民生建設工程問題,這些“戰役性”的報道,主題各異,突破口也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握住了當時的“脈搏”,即克服了過去民生報道表面化、簡單化現象,把民生工程進一步融化到如何幫助農民發展特色產業,如何闖市場,如何實現增收等,反響很大。跑農村一線的記者,觀念更新,還就農村民生中涉及到農村中有關基層組織建設問題,分配不公問題、土地問題、村務公開問題、社區建設問題、發展后勁問題等納入民生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取得比較顯著的社會效果。

二、既要“熱臉面”又要“冷屁股”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研究論文

【摘要】今年的兩會,民生問題越來越得到全國城鄉居民的廣泛關注,老百姓對黨的政策更加關心,得到實惠的中國老百姓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加擁護。我們結合這次兩會的報道,開展了百姓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調查。

【關鍵詞】兩會民生調查

為了解我地區城鄉居民對全國十一大二次全會有關民生問題的關注程度,我們走訪了**、**、**、**、**等鄉鎮城區有關街道的40戶農戶和20戶城市居民。調查結果表明:今年的兩會精神深入人心,群眾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改善民生方面的問題關注度達到100.00%。

一、基本情況

被訪問的農戶,從性別上看,男性占71.67%,女性占28.33%;從年齡上看,18-29歲的占6.67%,30-40歲的占28.33%,41-50歲的占35.00%,51-60歲的占20.00%,61歲及以上的占10.00%;從文化程度上看,小學及以下占26.67%,初中占50.00%,高中占20.00%,大專及以上占3.33%;從職業看,農業占85.00%,非農業占15.00%;從家庭月總收入看,1000元以下的占45.00%,1000-2000元的占41.67%,2000元以上的占13.33%。因此,被調查對象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二、調查結果

查看全文

中國現代民生發展論文

[論文摘要]當代中國民生問題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整體上的密切相關性,二是具體問題上的層次漸進性。根據這兩個特點,在社會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必須改變原有的政策模式,注重政策的協同性、針對性、穩定性,并把政策切實落到實處。

[論文關鍵詞]民生;特點;政策;需求

當前,民生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說明改革開放近3O年來,中國社會在飛速發展中已認識到單純的經濟發展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讓老百姓共享改革帶來的成果是現階段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在社會政策方面,必須擯棄以往那種單一的思維方式,尋找新的系統方法,即在制定政策時注意政策的協同性、針對性、穩定性,并把政策落到實處。

一、當代中國民生問題的基本特點

當代中國的民生問題不是在普遍貧窮背景下出現的,而是在社會整體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因而它綜合了改革時期的多重矛盾,在整體上具有密切相關性,在具體問題上具有層次漸進性。

(一)在整體上具有密切相關性

查看全文

憲法學術傾向與問題論文

內容摘要:方法論的自覺與合理運用是憲法學發展的基礎與標志。隨著憲法實踐的發展,學者們以更開放的學術視野努力建立具有專業性、綜合性與多樣性的方法論。本文分析了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憲法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在學術反思的基礎上,展望了未來憲法學方法的走向。畢業論文

關鍵詞憲法學方法論憲法問題

一.2007年憲法學研究的基本情況畢業論文

(一)全國性學術會議畢業論文

2007年5月21日至22日,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和鄭州大學在鄭州大學共同主辦了“社會轉型時期憲政建設問題國際研討會”。會議就“轉型期國家的人權保障制度”、“違憲審查制度”及“社會轉型與憲政建設”三個主題進行了研討。2007年6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和《法學》雜志社在南京市共同主辦了第三屆“中國憲法學基本范疇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學者們關注了具體的憲法學范疇、概念與方法問題。2007年7月6日,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韓國比較公法學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聯合主辦“東亞公法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就“憲法基本權利”、行政法相關問題、“違憲審查制度”、憲法學研究方法等問題深入進行了學術探討和交流。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及學術研討會于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在廈門大學舉行。會議圍繞“憲法文本的變遷”、“憲法與民生問題”、“憲法與部門法問題”以及“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法治化”等問題,進行了學術探索。2007年10月26日至28日,山東大學法學院、日本九州大學法學院在日本福岡共同主辦了“第三屆(2007)中日公法學學術研討會”。兩國公法學學者就憲法學(人權論)、行政法學、憲法—行政法(公法學)的前沿問題等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畢業論文

(二)學術研究的基本特色畢業論文

查看全文

公務員考試申論整體分析

自從北京市公務員考試首次采用申論作為公務員考試的一個重要考試科目以來,截止到2014年,申論考試的命題思路以及題目要求沒有發生很大變化,基本上遵循“概括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提出對策”、“寫一篇論說文”的模式,重在考查解決問題的能力。2014年北京市申論考試無論是社會在職,還是應屆生或京外生源,在命題思路和題目要求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注重考核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轉變為注重考核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并重。這體現了命題者思維方式的變化,主觀題型客觀化時間題材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

20*年(社招)傳統文化問題抽象概括(不超過400字)分析題(不超過150字)概括(不超過150字)論說文(800-1000)

20*年(應屆)招商引資問題概述(不超過400字)提出對策(不少于600字)論說文(不少于800字)

20*年(社招)物權法問題概述(200字以內)提出對策(不少于200字)分析題(300字以內)論說文(800-1200)

20*年(應屆)聽證會制度問題概述(200字以內)提出對策(不少于200字)分析題(不超過300字)論說文(800-1200)

20*年(應屆)行業自律問題概述(200字以內)提出對策(不少于6300字)分析題(不超過400字)論說文(800-1200)

查看全文

民生行政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關注民生促進行政法學研究;關注民生定位行政訴訟中訴之利益;關注民生掏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構建以行政司法為核心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行政司法救濟中貫徹糾紛解決觀、行政訴訟原本就是一種專門解決行政糾紛的制度、隨著國家政策對民生的高度關注,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需依法維護的“訴的利益”也產生了重大變化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民生行政司法救濟

論文摘要:我國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些國家政策的調整為我國行政法學發展提供了寶貴契機。尤其是,改善民生的國家政策將推動行政訴訟研究,有序參與的民主政策促進行政司法救濟的研究,而利益統籌政策將促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對這一領域的熱切關注將直接影響我國行政法學的未來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行政法學在激烈的社會變遷中已成為一門充滿無限生機的學科。每一種行政法理論背后,皆蘊藏著一種國家理論。黨的十七大報告不但確立黨的綱領而且確立了國家的未來發展綱領,隨著我國的國家政策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對我國的行政法學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嶄新課題。

一關注民生促進行政法學研究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為當前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表明了執政黨及其政府力圖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的勇氣和決心,彰顯了對現代國家社會功能的嶄新認識。在轉型時期的當下中國,民生問題已非簡單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環境、社會保障、公共福利、收入分配等都與民生改善息息相關。在民生問題成為政府基本的施政目標之后,行政法學無疑應當更加關注社會性規制研究。從“十七大”報告的論述上看,發展民主政治將成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在行政過程中的公民有序參與將打破政府對公共事務的壟斷,然而,在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進行密切合作的背景下,行政法學的使命就遠非拘泥于對公共權力的馴服,它不僅要防范公權力作惡更要激發公權力行善。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因公權力的行使侵犯私權利而引發的行政爭議也日趨復雜,如何確定及依法保護行政訴訟中訴之利益已成為行政司法領域急需探討的問題。

查看全文

改革開放理論研討論文通知

各鄉鎮蘇木(辦事處)黨委(工委),旗委各部委辦,旗政府各委辦局、各企事業單位黨委(黨組、總支、支部),各群眾團體黨支部: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政研室、實踐雜志社、社科院、黨校、黨史研究室、自治區政府調研室、教育廳、新聞出版局、自治區社科聯決定于*年12月聯合舉辦“內蒙古自治區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根據赤黨宣通(*)10號《關于征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的通知》精神,旗委宣傳部決定,在全旗范圍內征集研討會論文。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選題范圍

1、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關于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的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3、關于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