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的文獻研究方法論文
時間:2022-10-13 02:52:00
導語:內經的文獻研究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也是迄今為止地位最高的中醫理論經典巨著,自其成書以來,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獻研究方法。歷代醫家運用了文獻追溯法、校勘研究法、注釋研究法、分類整理研究法、校注譯析綜合研究法、縱橫聯系研究法、語言文字學研究法、臨床實證反觀研究法、目錄索引研究法等對《內經》進行文獻整理研究,去偽存真,補其闕漏,考鏡源流,敷暢玄言,這對弘揚《內經》理論,使其更有效地服務于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內經》;文獻研究方法;理論探討
《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也是迄今為止地位最高的中醫理論經典巨著,自其問世之日起即被尊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素問》王冰序)。正因為《內經》具有如此重要的學術地位,所以自其成書以來,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獻研究方法。因為《內經》成書久遠,“文義高古淵微”(明張介賓《類經·序》),加之流傳轉抄過程中造成的錯訛脫衍等問題,所以歷代醫家、學者借用古代校讎學家的方法、經驗和成就,發掘、搜集、整理、研究《內經》,去偽存真,補其闕漏,考鏡源流,力求保持、恢復(或接近)其原貌,使之為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專業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歸納起來,對于《內經》的文獻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文獻追溯法
所謂文獻追溯法,即是循著文字語言所展現的思路,對《內經》理論產生時的醫學、哲學、思維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背景的逆向尋找,亦即探求《內經》理論的原生態。
《內經》是一部以生命科學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展進程中里程碑式的巨典,奠定了中醫學科的堅實理論基礎,全面、廣泛、真實地將秦、漢及其以前的天文、歷法、地理、氣象、醫藥,甚至社會科學、哲學、思維科學、語言學、文字學等各相關學科研究的成果巧妙地引入到醫學領域,并將這些相關的文化知識與生命科學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用以解釋人體生命科學的具體問題。
文獻追溯法就是要求研究者回歸到《內經》的立場上,求索其當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長期醫藥知識積累背景下構建其理論體系時是如何思考的,從而對其中所傳載的豐富生命科學知識進行深刻的文化解讀和醫學理論知識的系統剖析。通過這一研究方法的運用,可以使研習者更好地了解《內經》理論形成的背景,從源頭上體悟其蘊涵的深層醫理,這對進一步弘揚拓展《內經》理論,使其不斷地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更有效地服務于今日的臨床實踐,使中醫學事業發揚光大,具有重大的意義。
2校勘研究法
校勘,簡單地說就是改錯,是把古籍傳抄、翻刻過程中出現的文字上的脫、衍、誤、倒、錯簡等等糾正過來。中醫藥古籍由于年代久遠,版本不一,傳抄刻寫之誤實所難免。要保持典籍的原貌,使之對現代臨床及科研發揮作用,適當的校勘是必須的。真正對《內經》進行校勘工作,是從唐王冰開始的。校勘成績最突出的當推北宋林億、高保衡之《新校正》。此外清代的俞樾、胡澍、孫詒讓、日本丹波元簡等,亦都對《內經》進行了一些校勘,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新的見解。
縱觀這些醫家的校勘工作,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校勘的內容,涉及誤字(在傳寫和翻刻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或因后人妄改而致誤)、脫文(即原書有的文字,在傳抄過程中脫失)、異文(同一原文在其不同篇次、傳本、刊本或著作中有所差異,雖尚未能確定孰是孰非,但可資參考對照者)、衍文(指原書本來沒有的某些內容,在今本正文中出現,或文義上下不屬,或前后文字重出,或者是后人妄加的文字等)、疑文(指原書中某些文字似是而非,不能肯定)等多個方面,運用的方法主要有本校、對校、他校、理校和綜合校等多種。
2.1本校法
是指以本書前后不同卷、篇相同或相近的內容,進行前后互校。此法要求校勘者胸中有全書,熟悉全文,否則不可為也。《內經》雖文出多人之手,又非成書于一時,但其中的文句、語法、用韻等,有諸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因此醫家充分利用《內經》文義相關、結構相對及文辭押韻等特點,參考本書前后內容勘定正文。
2.2對校法
即版本校,是指運用同書之祖本或別本進行互校的方法。針對不同之處,校而正之,并注于旁,是最基本的一種校勘方法。此法通過各本對校,發現版本間存在的異文,并標明之,給后人研究學習《內經》,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2.3他校法
是指運用與校本學術體系相近、或內容相同的別種文獻予以校勘的方法。通過他書互校,既可以使研讀者對《內經》相關學術體系有系統地了解,又保存了許多古醫書的佚文,為后人了解和進一步探討研究古醫籍提供了客觀依據,奠定了基礎。
2.4理校法
是在無別本或他書可校的情況下,或數本互異而無所適從時,運用推理的手段進行校勘的方法。應用這一方法,比其他任何一種方法進行校勘的難度都大,要求校書者必須具備相當高深的相關知識,對所校之書在醫理與文理及書中所涉及的各種內容,具有較全面與深刻的理解,方有可能對諸多異文之是非,作出準確或比較準確的判斷;方有可能在無別本或無別書可循時,發現書中存在的問題。
2.5綜合校
就是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校勘方法強化論證的依據,進行校正,使其校正更具有說服力。
綜上所述,校勘是讀古籍必須隨時應用的方法,也是讀通《內經》必不可少的功夫。通過校勘的文獻研究方法,既可存真復原,保留《內經》古籍原貌,又可有助于后學,也更加彰顯了《內經》的理論和臨床實踐意義。
3注釋研究法
注釋,即解釋語言文字的含義。《內經》專業性強,語言文字的時代特征濃郁,不注不釋,后人難以讀懂,不懂不通則無從談及研究應用,所以注釋法又成為研究《內經》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內經》成書不久,西晉皇甫謐在其所著的《黃帝針灸甲乙經》中就首開注釋法研究之先河,此后(梁)全元起、(隋)楊上善、(唐)王冰、(北宋)林億、)明——馬蒔、吳菎、張介賓、(清)張志聰、高士宗、姚止庵等,都對《內經》篇名、字詞、文句、音義等作了各具特色的注釋。縱觀他們運用的注釋方法,又主要有以下幾種:
3.1運用不同篇章經文互釋是《內經》注家常采用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通過運用《內經》不同篇章的經文互引注釋,不僅加強了《內經》各篇內容之間的聯系,使研讀者能夠融會貫通全書,有渾然一體如線貫珠之感,也使其所注內容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可信度。
3.2引用前人舊注作注主要是通過引用前人注文中一些精辟的觀點來注釋《內經》理論的一種方法。《內經》理論,不僅因文義懸隔給研讀者造成困難,而且還因其思維方法與表述方式的古今差異,抑或學理深奧,常使人們在醫理上也難以深入,所以歷代注家很多,自古就形成了閱讀與參考歷代注家注釋,來研讀注釋《內經》的傳統。如林億新校正中較多地運用了此注釋方法。常常引用其前的全元起、楊上善、皇甫謐、巢元方、孫思邈、呂廣、越人之說,從多角度來闡釋《內經》理論,以資后人參考學習。
3.3用文史書證作注即引用文史書籍來注釋《內經》理論的一種方法。如王冰注釋《素問》時就證引了《老子》《尚書》《周易》等文史書目達四十余種。這種證引古文獻作為注釋語證,可使所注內容更加明晰而深刻[1]。
3.4證引醫學典籍作注即在注釋《內經》時,引用相關的醫學典籍文獻對原文進行闡釋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既可以使《內經》的理論更加明晰透徹,也反映了注釋者所讀醫學書籍之廣,理解研究之深,注疏證引令人嘆為觀止。
3.5以理釋義即運用醫理注釋經義的一種方法。《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其全部內容都是圍繞著醫理這一核心命題,所以醫家在注釋《內經》時,常常運用他們淵博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深刻而詳細的醫理分析。這就使經文內容與臨床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醫理來明文理,也為后世醫家從臨床實踐的角度研究《內經》做出了示范。
正是通過上述各具特色的注釋方法的運用,才使《內經》抽象的理論變得簡捷明白,這對弘揚《內經》理論,使其更有效地服務于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
4分類整理研究法
分類整理研究法,即是按照一定原則,對《內經》中相關理論進行歸類整理研究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把《內經》按理論觀點、學術內容等進行歸類,可以使學習者按其理論體系和學術內容進行研讀,因此也是研究《內經》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文獻方法。隋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即是用“以類相從”的方法,將《內經》的內容分為攝生、陰陽、人合、藏府、經脈等一十九類,每類之中又分為若干子目,并在原文之下系以注釋,為后世分類研究《內經》開辟了先河。明張介賓遠紹其業,撰有《類經》三部,可謂是對《內經》進行分類研究最有成就、最完整的著作。其中將原文共分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等十二類,各類之下又分360多節,分別摘引了《內經》原文,按節歸類,然后詳加注解,不僅征引、解釋并評論了前人的說法,而且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見解。該書綱目清楚,條分縷析,多從易理、五運六氣、臟腑陰陽氣血理論等角度闡發經文蘊義,頗能啟迪后學。
這種分類整理研究法,通過梳理《內經》原文,使之按理論觀點、學術內容歸類,便于讀者研讀,因此亦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5校注譯析綜合研究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中央政府對中醫事業的重視,使《內經》的文獻研究方法也開始由單一走向綜合,大量頗具功力的校注譯析綜合研究成果面世。如陜西中醫學院張登本教授主編的《黃帝內經素問析義》及《黃帝內經靈樞經析義》,一改歷代研究《內經》諸種專著之舊,采用了“注釋為主,校勘為從”,以及“疑義相予析”的研究方法,在全面、詳盡注釋的基礎上,對經文的宏旨大義進行了分節、逐條剖解分析,因而“原文分析”是該書的突出特點,也是研究的重點,意在剖解經旨,闡發奧義。在解析經文時完全遵循原文的內在規律,進行了逐層地分析,若遇內容繁難的原文,則運用圖表予以表達,使讀者一目了然。兩本“析義”的又一特征是“討論”,凡是對中醫理論的發展有重要啟迪作用,或對臨床治療有直接指導作用,或歷代有爭議而未能決斷的原文,在“疑義相予析”的工作原則指導下,采用“縱橫聯系”“結合臨床實踐”的方法,予以深刻剖析。這種“原文分析”和對相關內容進行“討論”的研究體例,在全國該領域的研究中獨樹一幟。
這一校注譯析綜合研究法的運用,使《內經》以嶄新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成為《內經》文獻研究方法向更高層次發展的起點。通過這一綜合方法的運用,使研讀者更好地洞悉《內經》相關原文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使其不但能讀通原文、理解經義,更重要的是能引導讀者如何應用經旨服務于臨床實踐,在國內同行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6縱橫聯系研究法
所謂縱橫聯系研究,即在對《內經》進行文獻研究時要進行“縱橫聯系”,廣泛聯想[2]。其包括了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所謂橫向聯系,局限一點講,就是要把所研究的原文,放置于全篇或全書相關原文中去理解。如此才能深入透徹地領會其基本精神。如《素問·湯液醪醴論》之“去宛陳莝”,如果我們聯系《靈樞·九針十二原》“宛陳則除之”,《靈樞·小針解》“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以及《素問·針解》“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等條文,可以發現《內經》所言“宛陳”是一連詞,指的是淤血。所謂“去宛陳莝”,即是針對臨床上水腫病日久而致血淤者,去除淤血的治療方法而言的。這樣理解就既符合《內經》經旨,又切合臨床實際。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運用活血化淤法來利水,治療各種水腫病取得成功,既是《內經》理論的發展,也反過來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其理論內涵。
所謂縱向聯系,就是要進行古今聯系,將歷代研究《內經》原文的著名醫家、醫著以及著名論點加以聯系。通過縱向聯系,既使一些重要醫學理論源遠流長;又可以加深對相關學術觀點沿革過程的認識。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之論,后世明代張介賓的“大寶論”就是宗此而加以發揮,并創溫補之法,自成一派。再如《內經》提出的病因三部分類法,為后世醫家認識病因奠定了基礎。東漢張仲景的內所因、外皮膚所中、其他三類病因分法以及宋代陳無擇著名的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的“三因學說”,都是在《內經》對病因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只有縱橫聯系,才能深刻而系統地理解《內經》重要學術觀點的完整性。
7語言文字學研究法
文字是傳播思想的工具。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研究《內經》,雖是經學研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的借用,但對于這部雖屬醫書、亦屬經典的巨著來說,同樣是最基礎、最切實、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為語言文字之學乃是“通經(此處并指醫經)致用”的根基和橋梁。因此,要通曉《內經》,首當通其語言文字。以此方法來研究《內經》,可謂發端很早。從某種意義上講,皇甫謐、全元起、楊上善、王冰等人早已步入這一領域。不過,專精研究《內經》中的語言文字問題,尤其是音韻問題者,始于明末清初。其中又以顧炎武的《音學五書》、胡澍的《素問校義》、俞樾的《春在堂文集》為著名。今人潛心于這一領域并取得卓然成就者,有錢超塵先生所撰的《內經語言研究》一書,該書從音韻、語法、詞義(訓詁)三方面對《內經》作了全面研究和分析,資料豐富,條理清晰,語言流暢,研討深入,其中多發前人之未發,是研討《內經》的必讀之作。
因此,語言文字學研究方法也是對《內經》進行文獻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是了解和掌握《內經》理論,讀懂其文義的第一步。
8臨床實證反觀研究法
臨床實證反觀研究法,即是通過對汗牛充棟的古今文獻醫案、醫家臨床驗案等的研究,反觀與體悟《內經》之理。實踐是人類有目的的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行為。實踐方法是所有學科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手段。同樣,實踐也是《內經》醫學理論發生的起點,實踐貫穿于《內經》醫學理論發生、發展全過程的各個層面,實踐也是《內經》醫學理論的必然指歸。縱觀歷代醫學大家,他們或在理論上獨具見解,或在防治疾病上效驗如神,但究其成功之路,都是以研習《內經》為其成功之路[3]。《內經》指導著他們的臨床實踐,反過來,他們臨床實踐的有效性又不斷驗證著《內經》理論。正因為《內經》醫學理論的發生、發展全過程及其指歸都是建立在實踐這個堅固牢實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學習、研究《內經》醫學理論時必須運用臨床實證反觀的研究方法,以實踐作為切入點,把《內經》所論述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更好地理解《內經》蘊含的深層次義理,否則,非但不能深刻地理解《內經》所論述的相關理論,也不能使所學的相關知識落在實處,同時也會使所學習的《內經》相關知識失去必要的價值[4]。
9目錄索引研究法
目錄索引研究法,即是通過對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介紹如何編撰、利用中醫文獻目錄索引的一種方法。其主要是對中醫文獻中所論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合,用一定的方法排列次序,編成目錄,并表明它們在文獻中所在的位置,為后人研讀查閱提供方便。這一研究方法,由來已久。早在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編著《七略》,即開創了中國目錄學研究的歷史,是中國“目錄學”的濫觴。對于《內經》的目錄索引研究,也一直是歷代醫家研究的重點。在浩瀚的中醫文獻里,《內經》原文曾無數次地被引用,當前的中醫文獻整理、教學、臨床以及中醫理論的現代研究等方面,都要經常查核《內經》原文。但由于《內經》篇帙浩繁,內容龐雜,各篇所論錯互非一,學者每每為了查找一句原文,而望洋興嘆。這既限制了《內經》作用的發揮,又消耗掉許多寶貴的時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鑒于此,許多醫家致力于《內經》目錄索引的研究,其中又以任應秋先生編著的《黃帝內經章句索引》(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出版發行)以及宗全和主編的《黃帝內經文句索引》(河北醫學院,1983年10月出版發行)為代表。
這些目錄索引,均具有匯編性、分類性和檢索性等特點,查閱方便,為人們更好地運用《內經》提供了一個初步的工具和一條簡便的捷徑。因此,對《內經》進行目錄索引研究,也是其文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
綜上所述,古今學者對《內經》進行了深入的文獻研究,這些研究方法,對我們進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內經》中所蘊含的醫學理論知識,指導臨床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登本,孫理軍.王冰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715.
[2]張登本.學習《內經》的方法與境界[J].陜西中醫函授,2001,5:1.
[3]王洪圖.黃帝內經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
[4]張登本.《內經》的思考[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45.
- 上一篇:縣工商局機關效能意見落實情況小結
- 下一篇:工商風險預警機制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