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民族團結教育研究

時間:2022-02-10 09:26:23

導語:中學語文民族團結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民族團結教育研究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年。如今的中學生,出生在新中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對歷史文化、民族奮斗史的認知不足,缺乏對苦難和動蕩的認知,所以他們的愛國覺悟和民族團結精神也就相對薄弱。中學語文教學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不僅能實現教學創新,也能提高各民族學生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的自覺性,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中華民族凝聚力。

一、民族團結教育的四種方法

(一)激趣導入法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邊城》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先以一個猜想:“湘西地區歷來苗漢雜居,翠翠是苗族人還是漢族人?”啟發學生對不同民族性格及其成因的思考。漢族的“翠翠”擺脫了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壓制,大膽追求自己的權利和自由,越來越綻放出自己的光彩。苗族的“翠翠”在國家扶貧政策、民族政策等的大力支持下,走出大山,走出邊城,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樣的課堂導入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入學生心靈深處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

(二)結合背景法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為他所生活過的那片土地寫下的文字,這里世居著漢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等26個民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風情。在這里可以品嘗到遍布全城的民族特色美食,有正宗的過橋米線、炸洋芋、耙肉、餌絲及各類野生菌等,是身居外地的昆明人揮之不去的懷念,也是游人樂此不疲的美味向往。每一篇課文都有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和現實背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作品的背景與現實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相關背景,融入課文情境,體會課文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三)拓展延伸法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綜合性學習·以和為貴》提出:“以和為貴,可以治國,可以安邦。”對于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追求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可以說,沒有“和”的滋養,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沒有“和”的潤澤,就沒有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學的延伸,將課文的背景與現實相聯結,注重課文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在課文的引導下,形成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團結意識。

二、民族團結教育“四類型”組織形式

(一)單篇教學組織形式

歷史發展到現在,民族團結一直在發展、進步,各民族的文化一直在交流,彼此互相包容,共同進步。例如,《一滴水經過麗江》中的四方街,展現的是漢族、藏族、白族等各民族和諧相處的生態景觀和文化形態,也論證了各民族在歷史上就有和諧相處的形態。民族團結已成為中華文化支脈之一,源遠流長。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理解,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體會民族團結的內涵及民族團結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從而加強自身民族團結意識。

(二)大單元組織形式

大單元教學有助于思辨閱讀的開展,將民族團結教育引向縱深。例如,教師在教學《昆明的雨》《驛路梨花》等文章時,可以將同類型文章做大單元教學設計,將各地風俗、人情等內容融合,讓學生對不同民族、區域的文化有所了解,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驛路梨花》中的一間茅屋構建了民族一家親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縮影。大單元教學能夠讓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感悟課文的民族情結,從而深化學生對民族團結精神的認知。

(三)整本書閱讀組織形式

中學語文教學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也可以發生在整本書閱讀中。例如,《邊城》的教學可以先從風景、風俗、人情這“三美”入手,讓學生分析主人公翠翠性格養成的深層原因;然后結合沈從文的人生經歷,對翠翠的民族成分進行大膽猜想。在人民當家做主的今天,在黨和國家民族團結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緊密相連、共同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將民族團結教育的理念在教學中加以貫徹。

(四)主題拓展組織形式

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可以發生在主題拓展中,依據主題進行拓展可以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體驗民族文化,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念,促進學生民族團結意識的形成。例如,在教學《穆斯林的葬禮》時,在深度理解伊斯蘭文化和華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后,筆者依據學生學情,設計了“我為民族文化代言”的活動。學生盛裝打扮,穿上民族服裝,配齊民族首飾。多民族學生齊聚一堂,學生近距離觀察、感受不同民族的風情,能在對比中深入體驗各民族文化,有效拓寬了學生對民族團結的認識廣度和深度。這些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三、民族團結教育“三途徑”策略

(一)重視集體朗讀,升華民族團結之情

中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富含民族文化元素的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讀相關文章,與作者產生對話交流和情感共鳴。朗讀課文要做到口到心到,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朗讀時領悟作者情感,更能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主題。學生在集體朗誦時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聲音觸動靈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愛國與民族團結之情,增強課堂效果。

(二)設計情景表演,體驗民族團結精神

以《驛路梨花》為例,這篇課文以“我”和老宋的視角,講述了尋找哀牢山區的一座給沿途旅人提供食宿便利的竹篾泥墻小茅屋的真正主人的故事,贊美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淳樸熱情、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時空相對集中,適宜進行課本情景劇表演。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將課文改編成既忠于原著又頗有新意的情景劇,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進行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設計,并組織課堂表演。學生在改編與表演的過程中能逐漸深入體會文章情感,把握人物性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團結教育的熏陶,形成民族團結的意識。

(三)組織研學旅行,增強文化認同

教師還可以在課文講解結束后,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的研學旅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民族團結精神,增強文化認同。學生在自我旅行或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過程中能領略民族風情之美,感受民族文化之博,體悟民族團結之珍。學校設計研學旅行時,要將民族團結精神熔鑄于主題中,選取民族特色鮮明的研學線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民族文化學習素材。在研學成果形成階段,學校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民族團結主題,創作相關研學報告、制作民族風情作品等,加深學生印象。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快對少數民族自治政策的推進,同時加快對新課程改革、青少年素養教育、人本化教育等政策的協同改革。在這一過程中,民族團結教育也引起了極大的重視。本文是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民族團結教育的策略總結,以期提高廣大中學師生的愛國精神及民族團結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張磊.構建特色課程,推進民族團結教育[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7):96-97.

[2]包偉.新時代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7):165-168.

作者:劉文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