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讀教學提升綜合素質

時間:2022-09-08 03:57:18

導語:注重朗讀教學提升綜合素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注重朗讀教學提升綜合素質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現在,有人認為有大量的影音輔助教學,朗讀就不太重要了。于是,在語文課堂上就很少聽到瑯瑯的讀書聲,更多的時間被用來進行“問題探究”、“討論交流”這樣的教學環節。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始終是要重視朗讀的,特別是在職業中專的語文課堂上,更應該有足夠的時間來朗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古人云:讀能通神。意思是說,朗讀可以使人領會文章的精髓。朗讀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朗讀訓練,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能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推薦自己,提升自己,都有幫助。重視職業中專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筆者建議可以嘗試著從以下幾點著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1提高自身語音面貌,持標準的普通話,為學生朗讀做一個好的示范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說:“語文教師自身的修養,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起決定作用的,自身修養不夠,教學方法再講究,效果也有限;反之,教起來會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朗讀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師標準的、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所展現的意境。現在有許多名家朗讀的影音,這些作為輔助教學很好,但這比不上教師親自為學生朗讀來的親近,來的有魅力。優質的朗讀示范要求教師要充分備課,模仿名家的誦讀,在模仿中糾正自身讀音的不足,在學習中也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在課堂上感染學生。外聯社出版的職教語文課本中,《匆匆》是一篇值得朗讀的文章。備課中,教師要把握文章惆悵的基調,把握朱自清當時追尋時間匆匆流逝,徘徊卻又執著的追求這樣一種心理,通過朗讀教師要把這些情感表達出來。例如:“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一句,朗讀時要注意斷句,緩緩的,讓學生體會時間的飛逝,從而在教師的朗讀中思考文章憂傷、惆悵的源頭,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此類能觸動心靈的句子很多,備課時,教師要自己先融入其中。優質地示范朗讀,旨在拋磚引玉,鼓勵學生多讀多體會。學生朗讀到妙處,及時表揚,以提高學生積極性。總之,教師要通過示范朗讀,來感染學生,熱愛朗讀,感知文章傳達出的情感。

2巧問文章中的問題,深刻理解課文,引導學生把握朗讀的基調和朗讀的節奏在朗讀訓練中,教師針對朗讀,巧問問題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生能真正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和朗讀節奏,就能達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提些關鍵的問題,能讓學生邊朗讀邊思考,思考后朗讀,就更能理解文章,最終使學生將作者的情感深層次的牢記于內心,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本質目的。例如在《匆匆》中,教師示范朗讀后,可以問學生聽出文中表達了什么情感。不同的學生聽出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有悲傷,有無奈,有惆悵,有遺憾。接下來可以讓學生歸納出這些情感的基調,都是沉重的。這樣,學生在朗讀時就心里有數了。再如,讀到“頭涔涔而淚潸潸”時,可以問為什么會這樣。學生找出的原因是:緊張,還帶點無奈,所以朗讀節奏就需要緩慢一點。而讀到“時間在我們身邊溜走”那一段的時候,可以問學生哪些是描寫時間的動詞。學生歸納出:“過去”、“跨過”、“飛去”、“溜走”、“閃過”,其共同的特點是“快”,所以讀時節奏要稍快些,以體現時間流逝之快。學生掌握朗讀節奏,能感悟到語言的韻律美,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真正理解了文章。關鍵問題的設置,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技能,又提高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3積極創設課堂情境,為朗讀創造氛圍,引導學生朗讀,以陶冶情操有些文章內容離學生的時代較遠,學生在朗讀時很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更不用說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朗讀情境,再現作品中的場景、事物,展現文章當時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和作者有所共鳴,從而“讀”出文章本來的味道。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用圖畫再現場景,用音樂渲染背景,用語言描述情景等,讓學生回到文章所在的時代。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的《荷塘月色》,就能通過創設情境,為朗讀服務。由于寫作時間離現代較遠,學生把握“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種感情,有難度。朗讀前,可以播放反映當時時代背景的記錄片,讓學生置身于歷史,體會“白色恐怖”的殘酷。這讓學生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的原因,就能真正在朗讀時表達出來。而展現“淡淡的喜悅”之情,特別是“淡淡的”很難把握。我們可以播放有關月下荷塘的flash畫面,并伴有淡雅的,寧靜的樂曲,渲染氣氛。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朗讀時就能身臨其境,不知不覺中融入作者的情感之中。文中所描寫的“荷塘上的月光”、“月光下的荷塘”這兩段文字,更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創設情境,感染學生,讓學生在寧靜淡雅的氛圍中朗讀,真正體會“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種復雜的心情。象《故都的秋》、《胡同文化》這樣的文章,都適合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朗讀。在創設好的符合文章內容的情境中朗讀,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整體上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4合理分配角色,指導學生定位朗讀,以深入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朗讀教學并不局限于朗讀散文、詩歌,也可以朗讀小說、戲劇中的語段。這樣的朗讀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如《項鏈》一文,就可以讓學生朗讀描寫主人公馬蒂爾德心理的語段,讀出主人公對自己現狀的不滿,對奢華生活的向往,以及虛榮心得到滿足時的感受。不滿時要讀得低沉,向往奢華生活時要有羨慕、渴望之情,而舞會上虛榮心滿足時,得意之感更是可以通過朗讀展現出來。這樣在學生心里就活靈活現的出現了一個貪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的形象。《雷雨》是一部經典的話劇,人物性格鮮明,人物形象豐富。教師可根據作品中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身份地位等因素,鼓勵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在朗讀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劇本中的人物角色充分了解,比如周樸園的冷酷無情,奸詐狡猾,魯侍萍的善良、堅忍、有骨氣,這些都要學生細細品味后通過誦讀很好地展現出來。朗讀時要“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努力“扮演”好角色,融入進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朗讀,這個目標不是一下就能達到的,所以要不斷指導學生。學生若能真正將人物角色讀的活靈活現,那就說明學生真正了解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這樣訓練,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更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也把課堂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發揮自己語言表達的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

5采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堅持朗讀,養成習慣,及時反饋朗讀情況,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朗讀教學中,堅持朗讀,養成朗讀的習慣,并能及時反饋,這一點十分重要。鼓勵學生大聲朗讀,這能使學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體悟文章的韻味。每一遍朗讀后,教師都要及時地對朗讀情況進行評價。教師要把學生的朗讀情況和訓練目標進行比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并及時指導學生改進朗讀方法,以提高朗讀效果。朗讀教學中教師的智慧是實現朗讀效果的一個重要步驟。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能將朗讀堅持下去,教師可以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帶動學生。如開展課前三分鐘的新聞播報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每節課前留出三分鐘,讓值日的學生就當天的新聞高聲朗讀,要求咬字清晰,聲音洪亮。講臺是學生鍛煉膽量的好地方,完成后都要做適當的點評,以肯定為主,以便讓學生在第二次播報新聞時,能更有信心。還可以每隔一個月開展一次經典詩歌朗誦比賽,比賽在各小組之間進行,以促進小組之間的互相學習。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學生持之以恒,保持朗讀的熱情,并在堅持中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從而潛移默化的地培養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筆者認為職業中專的語文教師必須重視朗讀教學,鼓勵學生有感情朗讀,這特別重要。葉圣陶說過:“吟詠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境界”。因此不論時代如何變化,多媒體影音多么發達,朗讀教學這個傳統的方法始終是不過時的,它是圖片和多媒體影音所不能比擬的。圖片和多媒體影音是經過他人理解后加工而成的,是他人對文章的再創作,而自己朗讀文章,能更好地展開想象,領會文章精髓,擁有自己對文章的感悟。在朗讀中,學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對于以后步入社會終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一定會起到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