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作文評價的各種方式和創新

時間:2022-04-28 04:22:00

導語:透析作文評價的各種方式和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作文評價的各種方式和創新

一、作文“后批改”背景

1.語文課程改革的趨勢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批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提出“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第三學段要求“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等,特別關注學生寫作中的修改過程,一篇好的文章,不僅是寫出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改出來的。

2.作文教學的瓶頸

作文評價是語文作文教學中實施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成了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作文評改教學又是制約語文教學發展的瓶頸。教師的評改往往耗費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發下去后,學生只關注幾句評語。評語如不講求技巧,不是平等地和學生溝通,學生往往心灰意冷,作文評改就會收效甚微。有的教師把個人思維方式強加給學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章形式、語言特點來評判成績不等、水平差異、閱歷各異、愛好迥異的各位學生,培養一段時間后,把學生活躍的思維禁錮成“思維八股”,文章變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學生的個性、創造力逐步萎縮;有的教師按成人化的要求來拔高評改作文,結果滿篇成了教師的改動文章,嚴重挫傷了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使學生從作文中收獲甚微,沒有真正起到激勵和指導作用。這樣學生就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認為作文批改就應是教師的活動,是教師的職責權力。這種無視學生作文評改的主動作用,缺乏學生參與意識培養的“少、慢、差、費”的評改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為了順應教學改革的趨勢,也為了解決前文所說的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批閱作文方面,我和學生們嘗試了“后批改”的批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謂的作文后批改,就是使評價者和被評價對象之間不斷交互作用從而達到寫作能力提高的一種作文評價方式。作文后批改體現了評價的開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創造性,讓作文評價的形式更加豐富,更具操作性、人文性。

二、作文“后批改”的前期訓練指導

作文“后批改”的前期訓練首先要重在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鼓勵學生能自主地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所以寫作興趣的激發,應該把著力點放在開闊學生作文思路和啟發學生自由表達上。要開闊學生的作文思路,引導其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要啟發學生自由表達,讓學生自主選擇表達內容,寫真話,說實話,抒真情;要讓學生根據表達的需要,自主選擇表達的方式,或記敘、或說明、或抒情,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思維與寫作環境,減輕學生對作文的心理負擔。當然這樣做也不是信馬由韁,毫無目標,所以要指導學生明確以下要求:

1.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情感態度方面:能考慮不同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的理性精神。

3.能力要求:高中階段重點是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避免表達上的單一性和平面性,以盡力追求思維的深刻性和情感的豐富性。這正是新課標對學生寫作目標的培養要求。從這個目標的培養要求中可以知道,寫作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生命狀態,一種樸實的生活行為,其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用真實的生命去擁抱作文,讓心靈與作文親密無間!表達自己生命的真情實感,這是作文教學的新境界!激發情趣事事皆可成文,張揚個性人人能作妙章第二步著重加強作文技巧的指導,此時學生的寫作興趣形成后,希望自己的作文在謀篇布局、結構安排、文字運用諸方面更上一個臺階,教師要細心指導,雪中送炭。選擇優秀作文的標準,從十個方面入手:一看格式是否正確;二看文面是否整潔;三看有無錯別字;四看有無病句;五看標點有無明顯錯誤;六看文章中心是否鮮明集中;七看選材是否圍繞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實際,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結構層次段落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九看表達方式是否恰當;十看語言是否簡練準確生動形象。

三、作文“后批改”的類型及其達成度

“后批改”是師生間交互的對評價的叩問、質疑、充實和延伸,用巴赫金的話來說就是構成“同意或反對關系,肯定和補充關系,問和答的關系”,是從“所知”上升為“所有”,進而變成他在說、寫活動中所運用的出之于他本人之口、之手的言語。“后批改”在具體的實踐中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爭鳴:標新立異無論是作者的感知、體驗,還是批改者的理解、領悟,都是從個體本身出發,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因而在此基礎上的后批改,也打上了鮮明的個人化印記。這種后批改的形式就是爭鳴。如學生習作《母親的哈欠》:我評:此細節描寫生動,能讓人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的愛。但選母親打哈欠這一細節值得推敲!她的同桌后批:我不同意老師的意見!與之相反,令我感動的是,作者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致的感受力,一個普普通通的呵欠,作者并沒有輕易地放過,而是將它放大、放大、再放大,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間對母親的愛……通過對母親這樣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動作來盡情展示,從而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學生的后批改沒有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好與更好的問題。學生對母親陪讀時的滿口哈欠,并沒有只看到俗的表面,也沒有簡單地責怪母親對自己的學習毫無幫助,而是很深刻地理解了母親的拳拳的愛子之心。她的同桌的后批改也從這個細節中感受到了這份濃厚的親情。在這評價和被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何嘗不是在接受親情的教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給學生以信任和尊重,把思考、發現、批評的權力還給學生,用心呵護學生敞亮的內心世界,讓他們沉浸于和諧、純潔、開朗的氛圍中,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練就質疑批判的膽量,萌發異想天開的創意,提出標新立異的觀點。

2.補充:撞擊心靈所謂補充就是對教師在學生作文中發現的問題或發現的優點,學生經過再讀作文后進行補充評價。將批改過程中的薄弱環節予以充實,將膚淺的地方予以深化,將屬于過分偏愛而評價過高的部分與經不起推敲的尚待重估的成分進行區分。如學生在老師或同學的評價后后批:“這篇作文中細節描寫,還有……”“老師,我覺得我這個地方的景物描寫尤其能烘托人物的心理,……”學生就在后批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文,并補充了老師或同學在評價寫作方法時不充分的地方。這其實也是寫作水平提高的一個機會。也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進行補充的:如學生習作《面對人生的三種態度》。我評:積極的生活,似乎能迎來無數的美好,但人生之路畢竟崎嶇不平,如果讓我說該如何坦然面對生活,我會說:有苦有樂,朝著心靈深處的方向前進。學生讀后后批:我不知道命運是否被安排著,我只明白我不喜歡放棄,我不服從命運的安排,也許命運有一天會將我放逐,可我不會投降,生活已經變得復雜了,只有沖著拼出一條路來,才能沒有遺憾!老師的批改更趨向于成年人的淡定的執著,而學生的思想也是充滿智慧的,他們更多的是一種激進和勇敢。這種心靈的撞擊無疑是對學生進行了一場人生觀的教育。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學生的思想是睿智的,他們往往能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情感去發現他人與自我,在發現和理解中,心與心有了撞擊,他們也開始體驗到了后批改的樂趣,視野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思想也得到了升華。

3.質疑:聯會切磋所謂質疑就是當學生對老師的評判不理解或不明白時,學生可以進行提問,批改者再進行解釋。如我對一位學生所寫的議論片斷評道:此處妙,可謂“春秋筆法”也!生不解,后批:老師,什么是春秋筆法?我再批:因史書《春秋》文字簡潔精辟,多含議論褒貶,寫作技巧被后世稱為“春秋筆法”。學生理解此寫作方法后,成就感大增。唐彪說:“文不聯會切磋,群相鼓舞,則必因循過日,懶于作文,欲所學不荒難矣”,可以避免“文藝不進”。此言可以說是契合了“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群相鼓舞”,以充分調動學生“后批改”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后批改,質疑問難,讓學生盡可能理解批者的愿意,發揮評改應有的作用。

4.共鳴:高山流水共鳴,是指老師與學生為文章里的藝術形象或寫作特色所打動,產生了一定的認同與共鳴,達到了主客體之間的契合一致與交流的對話,特別是情感上的蕩氣回腸,休戚與共。如有位學生習作《變色龍》寫自己在環境的影響下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品性,流露出絲絲的憂傷。我批:讀著你的文章,我總是有一股沖動,一陣感動,總有一股想哭的感動,從前一段段憂愁又甜美的回憶不斷重現在我的腦海,我的心田!讀你的文章我有一種知己的感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許你我有著不同的閱歷與體驗,但我們都有著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感悟……生后批:知我心者,老師您也!感動著你的批語,感動著你的心……隨著對文章的深入感知、體驗,后批改者就會深受藝術形象的感染而產生比較強烈的情感反應,心潮澎湃,興會淋漓,不知不覺地進入化境。與人物血脈相通,與花鳥一往情深,師生與作品同聲同應,同氣相求,達到了身心俱忘,你我不分,情投意合的境界。后批改主客體間生命體驗、倫理情感、人生理想、寫作手法等方面達到了高度的協同一致、息息相通,而產生了一種共鳴狀態。這讓學生增加了克服一些消極情緒的力量,心靈上自覺地走出陰霾,走向陽光。

5.提高:出乎其外后批改活動并不是批改后就此結束,還會進入一種持續的反芻狀態。所謂反芻,顧名思義,就是回過頭來再玩味,再體會,再品賞,就是對業已完成的評判的一種回溯,對感知、體驗、意會、領悟的一種強化。不僅如此,反芻也是一種提升。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中的道理也完全適用于我們的這里所說的作文后批改。如一個學生在習作《距離》中,列舉了三種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1)同處一個城市的母親,因為拋夫棄子,傷害了孩子,學生寫道:同處一個城市,我不想縮短它的距離。

(2)由于誤會,好朋友“反目成仇”,學生寫道:我們站在冷漠的冰河的兩岸,我不知道該怎樣拉近它的距離。

(3)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男孩,給了她溫暖和關懷的同學,現在已經遙隔大洋兩岸,從開始的頻繁傳遞思念到現在的杳無音信,她深感絕望,寫道:無邊無際的太平洋兩岸,我無法拉近它的距離。我批:血濃于水,用愛鋪成一條親情之路。用真誠和寬容架起一座友情的橋梁。別忘了,每一個人都只是別人的過客,朋友只能陪你走一程。生后批:老師,我知道該如何理解和面對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了。并不是所有的距離都是錯,有時遙隔兩岸也能成為一道風景!不久,這位學生重新寫了一篇《距離》的文章,是同樣的材料,可情感基調、思想深度完全不同,從她的文章結尾可見一斑,“朋友啊,朋友,如果你有新的彼岸,請你離開我”,此言一改先前的怨恨和憂傷,變得陽光,變得灑脫,變得大氣。如果說前四種后批改類型意味著進入作品及評判,進行微觀的把握和品味,那么反芻就意味著跳出作品和評判,進行宏觀的審視和回味。通過反芻,不僅對作者,還是對后批改者,甚至對教師都是一個有效的促進提升。

四、結語:作文“后批改”的期待

專家早言:作文就是縮短口與手的距離。作文評價亦然。作文“后批改”摒棄了過去教師“一把筆、一言堂”衡量的觀念,樹立“言之有理即可”的思想,甚至樹立向學生學習的思想。由于評判作文時難免會有缺漏或錯誤,所以可以讓師生在批改后進行后批改,在師生與生生的互動批改中,缺漏可以得到彌補,錯誤可以得到糾正。不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深刻,老師也能與學生教學相長。這樣學生更能大膽的探究、無忌的表達,使作文教學能夠真正取得實效。

“后批改”評改方式靈活實用,針對性強,有力地克服了評改的單一性,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體現了作文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既給學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學習機會,又可以創造一種民主的教學氛圍。當然,后批改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課時問題,作文水平差的學生的幫扶問題。

但只要直面、溝通、引導,就能解決。作文后批改體現評價了的開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創造性等,證明其是可行的、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