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諷刺藝術透析

時間:2022-05-21 11:23:00

導語:魯迅諷刺藝術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魯迅諷刺藝術透析

我們認識魯迅,了解魯迅,主要是我們學過他很多富有藝術表現力的文章,有小說、散文和雜文等。這些作品中最搶眼的當數魯迅先生作品的語言,尤其是他語言的諷刺手法,從中看出魯迅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出語之機智,修辭之巧妙,文筆之簡潔,真可謂別具一格。魯迅并不簡單的把自己所處的社會看成“垃圾桶”,而認為它是“一間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里面有許多人,熟睡的,較為清醒的,魯迅對他們進行了諷刺。諷刺是魯迅最為得心應手的鋒利無比的解剖刀,不過,他所解剖的不是人們的肉體,而是一切惡勢力及其所統治的罪惡社會,以及那些被傳統心理扭曲了的病態靈魂。不管被諷刺者如何痛楚躲閃,他只是冷靜舉刀徑刺,讓社會的血淋淋暴露無疑。魯迅的諷刺不僅滿懷沖破“鐵屋子”渴望,而且飽含醫治的熱情和療救的希望,從中我們看到了魯迅對祖國和人民傾注的全部熱情與對惡勢力的全部的憎恨。魯迅先生得心應手的使用了諷刺庫中的種種武器,或冷峻辛辣,或調侃戲謔。總之,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突顯了魯迅先生文學大師的風采。從藝術方法看,魯迅的諷刺手法可分為三類:

一、白描式的諷刺

這類諷刺并不通過人物形象或故事情節的具體描繪,有時也不借助抒情議論,只是運用平白、樸實的語言,特別是使用精當的動詞、形容詞,極省儉而又極準確地突現最本質的矛盾,聊聊數語,看似信手拈來,其實一字千金,一語中的,極耐咀嚼,這是魯迅慣使的白描手法在諷刺中的獨到運用。例如,“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愿,自然都歡天喜地的發出一種嗚嗚咽咽的笑聲。”(《狂人日記》)吃人者“歡天喜地地”,卻又“嗚嗚咽咽”,是笑,還是哭呢?魯迅將兩個具有矛盾性對比色彩的詞語放在一起,淋漓盡致的剝去了丑陋者虛掩的莊嚴、神圣的外衣,把吃人者的兇殘本質、虛偽心態、卑劣手段,一下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所以回家之后不幾天,也就裝在了花轎里抬去了。”“……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抬到男家……”(《祝福》)對于祥林嫂的悲慘遭遇,魯鎮的人們是把它當“故事”來鑒賞咀嚼的,男人們聽了“沒趣”的走開了。這些老女人“特意”來“尋”“滿足”,待到祥林嫂動情的嗚咽了,他們才“陪”出眼淚來,并且“評論”著。把祥林嫂的悲慘故事,當成了笑料“咀嚼鑒賞”,在當時社會是故事發展的必然邏輯。逼迫祥林嫂改嫁是“裝“”塞”。魯迅用這些帶有眼淚的形容詞、動詞等,刻畫了“鐵屋子”里“熟睡”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針對的就是這些愚昧的國民。在這里,作者沒有大段的具體描繪或議論抒情,只極經濟的用幾個飽含諷刺意味的詞句,就如此準確寫到了“熟睡”人們病態心理的深層。我們掩卷深思,會在含淚的痛苦的笑聲里,深味出被封建傳統文化氛圍所禁錮而造成的巨大精神內傷,從而深刻體會到作者“必須改變他們的精神”,改造國民素質的偉大思想。這就是魯迅用白描式手法批判麻木國民的鮮活例證。

二、謾罵式的諷刺

中外反動派的倒行逆施使人忍無可忍,白色恐怖的濃重窒息使人喘不過氣來。面對這樣的現實,魯迅不避艱險,怒向刀叢,采用了怒罵式的諷刺,把久郁心中的無比憤慨化為投槍、匕首,向敵人刺去,這是戰斗日益激化的反映,是魯迅在極端困難的環境里愈戰愈勇的見證,從而起到了強烈的諷刺作用。例如,“好個國民黨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了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友邦驚詫論》)讀這段話,我們仿佛看到怒火中燒、怒不可遏的作者在指鼻怒罵敵人,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敵人的憎惡和輕蔑,這就是魯迅怒罵式諷刺獨特的戰斗風格,句中連用反復、排比,猶如連續刺去的一把刺刀,剖開“友邦人士”的險惡用心,撕去洋主子的偽善面紗,戳穿“黨國”的奴才嘴臉,而在一連串具有濃郁色彩的抒情句中,大量溶入反語,這就是魯迅怒罵也成了文章的諷刺手法,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戰斗力和諷刺效果。

三、嬉笑式的諷刺

這種諷刺通過人物形象的描繪或故事情節的鋪敘,或用變形的獨特夸張,或進行漫畫式的勾勒,或以人物的矛盾言行進行對比,或用人物高尚的表白反襯其丑惡的心靈,或表現人物違反正常生活邏輯的心態,來造成戲劇性的諷刺效果。這種手法多見于魯迅的小說和記敘性的散文中。讀者需在了解全文或相對完整的篇章之后,才比較容易體會到其中強烈的諷刺意味。怒罵成了文章,嬉笑也成了文章。例如“,你還不配……這時候,又仿佛在他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癩頭瘡,并非平常的癩頭瘡了。“”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阿Q正傳》)乍一看阿Q的形象,讓人大笑不已,再一看笑意頓失,你怎么能笑的出來呢!文章記敘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在現實中無法取得勝利,就通過自己的語言在精神上得到安慰,這是自欺欺人、自輕自賤的一種表現,是舊社會愚昧無知的一種反應。阿Q正是魯迅先生所描寫的麻木的國民,這種諷刺語言更能彰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和不成功。

這種手法真是亦莊亦諧,看似平淡無奇,其實妙不可言,在你可笑之余,也認識到了舊中國國民的無知,也體會到了舊社會下層百姓的苦難生活,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魯迅所諷刺的那個可詛咒的時代和惡勢力,今天已不存在了。但是他那博大精深的諷刺藝術,卻并沒有時過境遷,而失去光彩,它成了一份永恒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