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的機遇和挑戰

時間:2022-10-23 10:06:40

導語:中國當代藝術的機遇和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當代藝術的機遇和挑戰

摘要:中國當代藝術作為一種與世界接軌的中國藝術,代表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藝術必然與世界藝術發生聯系,其聯系的紐帶就是符號。目前,全球化發展使得中國當代藝術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其機遇反映在官方的認可和藝術市場的繁榮,而西方話語權和政治象征符號的過度使用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必須面對的挑戰。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藝術家對于當代藝術概念的理解失誤,另一方面是唯市場論現象的結果。解決問題的關鍵還需要藝術家在藝術發展的規律中探尋原因,繼承和發展乃是解決之道。

關鍵詞:當代藝術;當代藝術符號;藝術話語權

一、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當代藝術

不同的學者對當代藝術的定義有不同的概念。從廣義上講,當代藝術是一種時間的概念。以中國發展進程看,我們可以說是改革開放后到今天的藝術,都是“當代形態下的藝術”或者“當下時代的藝術”。“從狹義看,是指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注重藝術語言形式,包括觀念藝術和藝術主題探索的部分藝術現象”[1]。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從“星星美展”算起已經有30多年了,逐漸發展成熟,這種成熟表現在藝術生產階段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也反映在藝術消費階段的藝術欣賞者、藝術市場和藝術批評層面。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啟蒙階段,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西方藝術形態如潮水般的涌入,一部分不滿足于傳統寫實繪畫和學院派藝術的藝術家找到了個人藝術語言的突破,在擺脫繪畫敘事性上找到了個人藝術存在的價值。“星星畫派”和85中國現代藝術展為他們提供了展示個人繪畫實驗的舞臺。當然我們今天在談到他們時或多或少會定性他們當時的藝術語言和觀念主要是以西方現代藝術或后現代藝術為模板的模仿和參照,其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的存在為后來中國當代藝術的喜憂參半埋下了伏筆。當下,中國當代藝術一直受到藝術批評家的關注、討論和評價。之所以當代藝術成為熱點議題,一方面是中國當代藝術積極介入生活,獲得了市場強烈反應,產生了一個又一個“高價”神話,塑造了一批“千萬俱樂部”成員,得到了藝術批評界和大眾的積極關注。另一方面無條件的緊跟西方流行樣式,將日常生活等同于藝術,將藝術與歷史、人文價值的聯系切斷,表現自我、咀嚼無聊、嘲笑嚴肅、調侃一切成為當代藝術作品的常態,藝術家向金錢看齊,藝術作品的內涵及深度在大眾娛樂化的沖擊下逐漸消退。

二、中國當代藝術的機遇挑戰

中國當代藝術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藝術主流地位,一種半官方的藝術現象。作為一種當下藝術,當代藝術和時代性緊密聯系,是中國藝術在全球化語境下自我發展的結果,它凝聚著中國藝術家集體審美意識的體現,面臨的機遇首先表現在展覽的推廣和收藏界的接納。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這幾屆的主題多為探討人類社會當下的現實問題,是中國當代藝術得到官方認可的標志。同時,私人藝術畫廊和企業家也在爭相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其次,200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當代藝術院”成立,著名油畫家羅中立擔任當代藝術院院長。該院聘請的創作人員都是著名當代藝術家,例如方力鈞、邱志杰、王廣義、張曉剛、曾梵志、周春芽等,可以認為中國當代藝術作為一種“體制外”藝術正逐漸被中國官方所接納和認可。第三,中國當代藝術的機遇體現在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和藝術區的迅速擴張上。當代藝術的特征就是市場性和商業性,在其大刀闊斧的攻城略地下,藝術市場的拍賣、畫廊、藝術經紀人、線上銷售也隨之蓬勃發展。例如,北京798、宋莊藝術園、上海M50藝術區、深圳大芬村、廈門集美、重慶坦克庫、成都的藍頂藝術區等藝術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中國大陸上,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交流、銷售、展示、討論和參觀的平臺。這些現象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在官方和民間都有著較好的認同趨勢。當然在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的窘境。中國當代藝術在創下高價神話后,2008年經歷了全球金融風暴,之后備受冷落,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沒有復蘇起來。2017年當代藝術家方力鈞在拍賣市場上只拍賣了一張作品,價格為207萬元。其中的原因與其作品在前幾年被過度消費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近幾年西方國家的經濟處于蕭條,一些西方收藏家賣掉了很多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并威脅要投資印度當代藝術。這種狀況說明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化的當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西方國家牽制,其實質是經濟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問題。表面上是經濟起作用,但主要還是背后的西方意識形態操縱。西方國家一直努力的把自己的藝術形態強加于東方國家,尤其是與西方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中國,試圖通過經濟利益為驅動,使中國當代藝術成為西方話語權的表現途徑,進而達到丑化和妖魔化中國的目的。王岳川在《當代藝術是西方文化危機的擴散》中對“玩世現實主義”提出“這樣的集體假笑造成的精神波害”,如方力鈞最初畫了一些政治高壓下癡呆的大頭像,百無聊賴的打著哈欠,擠眉弄眼的嬉笑,這種情緒表達上對20世紀90年代中國狀況有著某種程度的挑戰和回應,此種圖像不斷被西方誤讀和想象,并成功轉變為西方辨認中國意識形態的條碼”[2]。

三、問題的根源

中國當代藝術背后復雜性的原因是“全球”和“本土”機制之間形成的緊張關系。當下中國當代藝術作為一種與全球化接軌的中國藝術,既代表了中國藝術走向世界,也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其藝術意蘊作為一種符號在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之間起到溝通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使中國當代文化符號變為可閱讀的具有世界性中國文化形象語言,消除了中西方的閱讀障礙。然而,與此同時,中國本土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西方文化的侵入和強烈沖擊。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今天,一部分中國當代藝術的符號展現出的是西方人希望看到的符號或是西方符號的延續,如:天安門、、五角星、中山裝等政治符號就是對于西方渴望中國符號的呼應。這些符號雖然代表了中國一個時期的狀態,但不能代表改革開放后中國文化的進步和開放。這些符號是西方話語權和市場化作用下所形成的產物,也是中國部分藝術家價值觀的扭曲和對于當代藝術概念的不理解,以為當代藝術的批判精神就是批判社會,就是批判當下,批判中國文化和中國政治體制,以丑為美,而不是充滿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

四、中國符號與中國精神的全面建構

中國當代藝術的機遇和挑戰是時代所造成的必然結果,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需要藝術家在藝術發展的規律中探尋原因,繼承和發展乃是解決之道。當代藝術家應該有進步的思想和審美理想,正視藝術的商品化和全球化,注重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在當代藝術作品中應該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遞“真善美”。“真”是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提煉、加工,將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反映當代社會中的問題和人們的真實狀態。“善”是藝術家將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滲透到藝術作品中,化善為美,以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關懷人民。“美”是藝術美高于現實美,藝術家需要用創造性勞動將真、善、美凝結成藝術作品。在全球化語境下,藝術與政治、藝術與經濟在中國當代藝術中表現的格外明顯。西方社會意識形態的冷戰思維并沒有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當代藝術的走出去而消失,當代藝術家只有在創作中融東西方于一爐,才能使中國當代藝術真正成為世界性的藝術。

參考文獻:

[1]李倍雷,赫云.中國當代藝術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2]王岳川.“魔化中國”與當代藝術身份危機[J].美術觀察,2008,(04).

[3]浦捷.為什么是當代藝術[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

[4]栗憲庭.重要的不是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5]丁月華,紀丙滿.西方藏家關于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收藏的評估尺度分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3).

[6]魏于凡.略談中國當代藝術的傳統性和現代性———以書象藝術《天書》為例[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4).

作者:王超 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