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論文

時間:2022-01-27 11:31:48

導語: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論文

一、地方民俗民間藝術的高校德育價值

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著很強的地域親和力和民眾認可度,并深深地融入民族文化基因當中。它們展現的藝術內容和藝術形象是豐富多彩的,經??梢园淹凰枷胫黝}用多種藝術形象或藝術形式表現。比方說“孝親”思想是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的常見表現主題,以它為題材進行創作的民間藝術,既有年畫、泥塑、面塑、石雕、木雕、壁畫、磚雕等造型藝術,又有越劇、京劇、黃梅戲、目連戲等民間戲劇,還有藤編、草編、漆藝等民間工藝或評書、彈詞、蓮花等說唱藝術。同樣,對于地方民俗來說,“孝親”思想既可以融入婚喪嫁娶、生辰壽誕等人生禮儀當中,又是清明祭祖、中秋團圓、重陽敬老、新春慶賀等歲時節慶的重要內容。并且,同一個藝術形象也有多種形式的藝術表現手段,以“董永”為例,你就會發現既有漢代武梁祠的畫像石和三國魏時石棺線畫中的民間石刻“董永”的孝子形象,又有《董永遇仙傳》《永與七仙女傳說》等多種說唱話本,還有懷梆《七姐下凡》《織皇綾》《槐蔭送子》,晉劇《槐蔭記》,楚劇《百日緣》,黃梅戲《天仙配》等多種民間曲藝形式,還有諸多相關的民俗活動如河南武陟的孝子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資源是相當豐富,其中的藝術題材、藝術形式、藝術形象都可以作為高校學生進行相關主題教育的優秀素材。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對高校德育的價值還在于它寓教于樂的藝術形式,其顯著特征就是將審美娛樂功能和道德教化功用結合起來。它既可以借助于面具、木偶、臉譜等富有藝術感染力的造型道具,又可以借助于彈詞、評書的詼諧幽默說唱語言,也可以借助于民間傳說、故事、神話當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實際展現的是地方民眾共有的心理特征和審美追求,以特有的藝術方式寓樂寓教于其中。所以在高校德育過程融入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的相關內容可以改善原有內容空洞乏味、形式僵化生硬的高校德育教育現狀。并且,很多民俗活動或民間藝術簡單易上手,趣味性、參與性比較強,可以在德育過程中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改變原來灌輸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和融入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思想的錘煉。

二、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在高校德育中應用

(一)選擇適合高校德育教育的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形式和內容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受到封建倫理和小農思想影響,其中有些內容和思想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需要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要求。所以,要把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資源應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首先要甄別它所表現得思想內容和價值取向是否符合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規及社會的公序良俗,比如那些宣揚封建倫理、封建迷信、惡俗趣味、陳規陋習的民俗和民間藝術就不能用來進行高校德育教育。還有些如民間家具、農具、炊具之類的民間生活用具,也不適合用來進行高校德育教育。所以應當選取一些審美趣味性強、可參與性強、容易上手、便于教學的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用于高校德育教育。民間曲藝、民間文學故事、民間說唱、民間手工藝、節慶民俗當中都有相應的優秀的題材和內容可以用于高校德育教育。

(二)發掘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資源,創新思政課堂教育現在高校的德育課堂教學主要借助于思想政治類課程的教學平臺,它們在教育內容上,政治教育內容較多,公民道德倫理教育內容較少,同時教育方式上以課堂灌輸和道德說教為主,學生互動參與較少,教學不夠生動。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可以為德育課堂提供更為生動的教育內容和更加多樣的教育手段,不同門類的藝術可以采用不同德育教育形式。對于民間故事、口頭文學來說,本身就有一些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作品和題材直接可以作為教學內容在課堂上作出講解和正面引導。對于民間曲藝和民間工藝來說,應該課堂藝術欣賞為主,引導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美德的感染和熏陶。對于民俗活動來說,既要鼓勵學生參加健康正常的民俗活動,又要講解民俗活動由來,使得學生了解這些民俗活動的產生的原因和原來初衷,發揮它們原來移風易俗的道德教育功用。

(三)利用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資源,開辟高校德育第二課堂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還在于可以把德育過程融合在游戲娛玩、展演操作的藝術體驗中,這為德育第二課堂創造了有利條件,有些民間藝術如民間玩具、面具、臉譜、木偶、皮影就可以在學生課外的娛樂玩耍中,完成認知、啟蒙、教化的德育教育過程。有些簡單易上手的傳統手工藝如剪紙、編織、風箏之類就可以舉辦德育內容為主題的競賽活動。有些藝術性較強,需要長時間的技能訓練的表演類民間藝術如蓮花落、越劇、目連戲、小品、相聲之類就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社團的形式展開。有些民俗活動如社火、舞龍舞獅、賽龍舟之類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融入當地社區和村鎮,從而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結語

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對于德育教育的價值首先在于它們的美育價值,它們可以通過更隱性的道德教育方式實現目的,因為“審美與藝術具有獨特的溝通道德與知識、功利與非功利的功能”[5]。所以把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作為一個整體融入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能增強德育教學的審美性,使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的陶冶。并且,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整個國家比較缺乏文化教育和娛樂休閑資源,“禮樂教化”的實現主要依賴于地方民俗與民間藝術。民間風俗習慣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中,對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起著不可或缺的教育和模塑作用[6]。民間藝術可以讓民眾在欣賞、使用、操作過程中能夠接受歷史、人文、倫理的教化。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使得中華文明能夠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所以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地方民俗和民間藝術,既有利于傳統文化資源的德育價值的發掘利用,又有利于地方民俗和民間藝術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作者:惠國夫單位: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