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城市文脈傳承研究

時間:2022-04-26 08:42:05

導語:公共藝術城市文脈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城市文脈傳承研究

在古今大量的山水畫創作大家中,清代龔賢的山水畫更顯獨具工業革命的到來,為傳統建筑的建造方式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往日熟悉的城市變得面目全非,出現了城市趨同化、城市歸屬感降低、公眾對城市記憶喪失等一系列負面影響。而在城市延續和發展的過程中,公共藝術起到了傳承文化歷史、塑造地域特色、表達公眾情感等作用。本文從公共藝術的角度出發,找尋分析公共藝術與城市文脈的關系,力求對我國現階段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帶來些許啟示。

1公共藝術與城市文脈的關系

1.1公共藝術的概念。“公共藝術”概念主要來自西方,其英文翻譯是“PublicArt”,意為公共的、公眾的、公開的藝術,并以藝術的手段關注社會問題和歷史文化脈絡,從而引起公眾的思考,產生新的文化價值。這一概念最初被引入我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一開始便具有在城市空間中,以人的交往需求為主要核心而展開的對空間的體驗、對審美的獲取,包括對形態、意象的親歷和審美活動之意”[1]。公共藝術不僅僅局限于藝術領域中的研究,其中還涉及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只言片語就能闡述清楚的。所以,本文側重研究的是公共藝術設置的場所地點。“公共藝術”是指在公共環境中的藝術,公共空間是公共藝術產生創作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公眾行為發生的重要空間場地,在這中間發生的藝術行為具有公共性。1.2城市文脈的產生。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包含著諸多歷史事件的發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與變革。這些大小事件,使得每一座城市蘊含著它獨有的記憶與精神,反映了當地的地域風俗、文化特色、風土人情等,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了“城市文脈”。“文脈”一詞最早出現于語言學中,其英文翻譯為“Context”,意為上下文、來龍去脈[2]。而后擴展為文章中,語句段落互相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些解釋都證明“文脈”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各個元素之間需要通過相同事件之間的串聯,結合上下文才能將意思表達清楚[3]。后來建筑學借用文脈一詞,意為建筑與周圍環境互相協調,并在時間和空間上保持連續性與和諧性。文脈主義由以羅伯特•文丘里為代表的建筑師們倡導提出,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之上,將研究的重點轉向重視歷史文化內涵,并與建筑環境緊密相連,之后又提出了“物質文脈”和“精神文脈”的概念[4]。1.3公共藝術與城市文脈兩者間的關聯。公共藝術傳承著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從而增加公眾的共同記憶。由于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責任性,使它能迅速關注到城市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批判的眼光和建構精神看待公共空間中出現的事物,最終再以公共藝術的形式呈現,延續城市的文脈。在文脈延續的過程中,物質文脈可以通過有形的、短暫的公共藝術表達形式進行展現,而精神文脈則通過無形長期的形式傳遞給公眾。

2公共藝術在城市文脈傳承中的作用

在城市空間中,對于文脈的挖掘,是公共藝術設計的基礎,而公共藝術作品的出現,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符號意義,讓空間中的精神意義得到豐富或蛻變,并且在此基礎之上產生新的文脈。“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使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文化趨同的問題。許多發展中地區,為了向發達地區靠近,一味追求形式先進的高層建筑,卻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價值和文脈傳承。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不應將物體毫無尺度地放大或縮小[5]。公共藝術是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作品應是立足于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以此產生一定程度的思考,160并將思考所得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例如,中央美術學院的王中教授所創作的《拆遷系列》(圖1),就是和他從小生活的城市的記憶有關。王中教授生長在老北京,小時候住在大柵欄大江胡同。后來,隨著城市規劃的需要,老北京許多地方都進行了拆遷,在這過程中王中教授感觸頗深,于是他的作品便定格在了這樣的一個歷史瞬間: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拄著拐杖尋找他從前的家園,但是身后是一片斷壁頹垣。在城市文脈傳承的過程中,公共藝術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歷史的見證。公共藝術作品創作的最終目的,是喚起公眾的認同感、找尋歸屬感、增添記憶感。

3案例解讀——以河南省睢縣公共藝術規劃設計為例

城市中的公共藝術作品,不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每件作品之間應是相互關聯,使公眾每到一處能更好地感受這座城市獨有的故事。在確定公共藝術作品落地之前,公共藝術規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展現出城市的文脈。3.1潺潺善水,睢睢彩鳳——河南睢縣公共藝術規劃設計。睢縣是商丘市下轄縣,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因始皇夢鳳便有“鳳凰城”之稱。“睢睢”有鳳凰抬頭之意;加之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而得出“潺潺善水,睢睢彩鳳”的公共藝術規劃理念。通過對睢縣古文化的梳理和設計規劃理念的確立,提取了鳳凰的元素,把鳳凰的姿態抽象成連接城市重要節點的脈絡,并以此作為整體規劃的形態基礎(圖2)。對睢縣的城市文脈進行了再次挖掘,整理出了古城文化和當代文化兩大塊;并且根據城市水域的分布,將公共藝術規劃分區確定三個主題:禪水養生、水源生態、融古通今。“水源生態”區域中的北湖,位于城市中心地帶,是聯系南部老城中心和北部新城中心的重要紐帶,是城市的核心區域。所以,在公共藝術規劃初期,將北湖區域定為重點規劃對象。在對重點區域空間進行區位分析和視野分析后(圖3),確定了北湖區域中主要的公共空間、交通流線和人流密集區。這個階段在之后的公共藝術設計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對現狀區域和公眾視覺體驗進行充分分析后,才能因地制宜地設計出更適合的公共藝術作品,增加公眾的體驗感,提高參與度。結合現狀分析,筆者發現北湖區域雖然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不少,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問題。這些公共藝術品不僅沒有恰到好處地展現睢縣的特點,而且還形式單一呆板,缺乏與公眾的互動性。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對睢縣的城市文脈梳理,提出了相對應的公共藝術規劃對策。公共藝術規劃的提出,最后還將通過短期和長期的公共藝術設計手段得以實現。短期公共藝術品注重公眾的參與、交流、體驗,豐富公眾的視覺體驗;長期公共藝術品側重傳播古城文化與當代文化的文化精神,塑造城市新形象。3.2公共藝術創作的本土化方法。西方文明起源于城邦國家的出現,城市體系發展至今,相對較為完善。所以,西方公共藝術研究的立足點主要圍繞城市展開。中國歷史久遠,古代城市主要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政治、經濟中心也在北方城市較為集中。而后因為戰爭等社會因素,引起了人口大量南遷,南方城市得以迅速發展。進入近現代社會后,由于工業革命的爆發,給我國資本主義帶來了發展,使得中國由原來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現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雖然我國城市地區所占比例在不斷增加,但往前倒回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皆是由農村發展而來。因此,中國在公共藝術方面的創作研究,需要從農村—城市的結構變化中尋求答案,追溯文脈,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國外已用的公共藝術形式。公共藝術應體現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成為城市的新引擎。

公共藝術的創作始于對城市文化、現象問題的反思,呈現了許多當代的文化精神,成為當代文化現象的代言人,最終又以藝術的形式回歸于生活,為城市注入新的文脈,引發新動力。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建設和城市文脈保護傳承之間依然存在著許多矛盾,很多城市建設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文化傷痕,需要公共藝術的不斷介入來進行修復。因此,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體現了城市精神與內涵,豐富了公眾的文化與審美層次,為營造高品質、高質量的城市公共空間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第二版:22.

[2]高雨辰.城市文脈保護視野下的公共藝術設計研究[D].天津大學,2016.

[3]孫俊橋.走向新文脈主義[D].重慶大學,2010.

[4]劉文沛.城市公共藝術與文脈主義[J].藝術探索,2011,25(06):118-119.

[5]任超.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文脈的傳承[D].中央美術學院,2018.

作者:賈圓潔 梁 勇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