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對銀行金融技術的展望
時間:2022-03-17 05:38:11
導語:互聯網金融對銀行金融技術的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國有商業銀行為考察對象,他們擁有實施銀行金融技術改革的人才條件、政策條件、資金條件。銀行金融技術改革方向包括:金融技術改革應滿足本土化要求、金融技術改革應遵循結構性變遷、金融技術改革應匹配組織內變革。具體的實施策略為:在銀行內部培育危機意識倒逼金融技術改革愿望、聚焦本土化金融服務特點完善存量金融技術改革、對標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突出金融技術的集成化、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壓縮組織架構匹配互聯網金融。
隨著2013年余額寶的問世,意味著我國已進入互聯網金融時代。在“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誓言下,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成為我國互聯網金融業的領導者。支付寶之所以能夠成為領導者,其不僅依賴于決策層的金融創新精神,也依賴于支付寶在長期運營中所建立起的技術優勢,以及阿里巴巴集團所形成的“云計算”技術優勢。從中不難知曉,我國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唯有夯實金融技術基礎,才能為自身金融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堅實的保障條件。以國有商業銀行為考察對象,他們擁有實施銀行金融技術改革的人才條件、政策條件、資金條件,但為何在近6年時間里仍是以跟隨者的姿態存在于互聯網金融環境之中呢。其中的原因很多,而未能在全員范圍內形成以金融技術改革去應對經營危機的意識則是關鍵。為此,本文將在對銀行金融技術改革展望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具體的實施策略。
1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銀行金融技術所面臨的挑戰
結合筆者的調研,可將挑戰歸納為以下三個主要方面。1.1銀行金融技術先發優勢逐步式微。早在21世紀初國有銀行已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出了網上銀行服務平臺,客戶通過在線下開通網上銀行賬戶便能在PC端辦理基本的金融業務。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迭展,以及金融技術創新主體的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最終使得國有銀行的金融技術先發優勢逐步式微。作為銀行主要挑戰者的各類第三方支付平臺,他們并不存有銀行在樹立先發優勢時所遺留下來的沉淀成本,而且以一種主要與移動端相嵌入的App金融軟件去為客戶提供理財投資服務,這就在替代效應下進一步促使銀行金融技術的先發優勢損失殆盡。可見,只有提升金融技術的安全性、便利性、移動性,才能迎合大眾的口味。1.2銀行金融技術后發優勢還未顯現。在余額寶問世之后的一段時間,我國銀行業充斥著斥責之聲。銀聯公司甚至上書決策層,試圖取締余額寶這種金融產品。然而,國家鼓勵創新的態度卻是堅定的,所以國有銀行在之后的近兩年里都是以負面和觀望的態度去對待互聯網金融模式。由于存在著態度上的遲疑,也由于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持續發力,導致了銀行金融技術的后發優勢還未顯現。第三方支付平臺本質承擔著電子商務平臺的功能,通過培育金融產品的供給方與需求方去實現極化效應,并在極化效應所建立起的規模效應下去完善和優化金融技術。由此,銀行單靠自身的金融產品類型和一己之力去實現后發優勢,這顯然是不現實的。1.3銀行金融技術的鎖定效應較明顯。上文已經提到了“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產生根源在于資產專用性損失。由于銀行率先利用互聯網技術開通了在線金融服務平臺,所以銀行也為此投入了大量的專用性資產。若是對標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金融技術發展方向,必然面臨著去除存量資產、引入增量資產的局面,前者將產生沉淀成本,后者這將產生會計成本。所以這些都決定了,銀行金融技術的鎖定效應較為明顯,所以需要走一條適合自己的金融技術改革之路。
2對銀行金融技術改革的展望
從以上的論述出發,本文從三個方面對銀行金融技術改革做出展望。2.1金融技術改革應滿足本土化要求。在銀行金融技術改革中需要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那就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當地社會公眾建立起了緊密的金融聯系,這種聯系又進一步樹立了銀行在本土的品牌號召力。因此,銀行金融改革應滿足本土化要求,即滿足當地社會公眾對日常金融服務的需求。將目光放置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中不難發現,它們盡管具有金融技術優勢,但這些金融技術優勢缺乏區域植根性,而且對于地處城鎮邊緣的居民戶而言,更難以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金融技術去解決日常生活所需。因此,這又從競爭者的競爭劣勢中映襯出了銀行實施本土化金融技術改革方向的合理性。2.2金融技術改革應遵循結構性變遷的改革方向。銀行在開展金融技術改革時需要重視對存量資源的消化問題,上文已經指出了銀行在金融技術改革中所面臨的挑戰,所以銀行必須在正視這些挑戰的基礎上去制訂合理的改革方向。本文建議,銀行金融技術改革應遵循結構性變遷的改革方向。所謂“結構性變遷”是指,以增量資源投入去開發新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產品,對于存量資源則以相對保守的姿態去強化本土化金融服務的能力,隨著增量資源規模和所帶來效益的不斷增長,再從戰略轉型中逐步壓縮過剩存量資源。而且,此時過剩存量資源也已處于固定資產折舊末期,所以會降低金融技術改革所帶來的沉淀成本。2.3金融技術改革應匹配組織內變革。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下可知,隨著銀行實施金融技術改革作為改革任務的一部分,銀行內部的技術組織架構也需進行變革。在變革技術組織架構時面臨著壓力集團所帶來的挑戰,壓力集團可以通過負面輿論、職務影響等方式阻撓金融技術改革的不斷深化。因此,金融技術改革應匹配組織內變革也構成了未來的改革方向。銀行金融技術改革屬于長期工程也屬于系統工程,所以在落地于實踐中去時還應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為此,下文將提出具體的實施策略。
3具體的實施策略
根據以上所述,具體的實施策略包括以下四個方面。3.1在銀行內部培育危機意識倒逼金融技術改革愿望。本文聚焦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技術改革問題,針對該銀行目前的組織生態環境,建議在銀行內部培育危機意識,以此去倒逼執行層實施金融技術改革的愿望。具體的實施策略為:(1)在銀行內部分層級開展互聯網金融知識培訓,并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在各執行層找差距、尋出路。(2)邀請互聯網金融專家為執行層開展專題講座,拓寬執行層的互聯網金融眼界,并消除“井底之蛙”對他們所造成的困擾。(3)銀行決策層制訂金融技術改革戰略,并在戰略目標管理下推動各執行層按計劃完成相應任務。實踐表明,通過建立開放式的危機意識培育模式,便能在銀行內部產生“鲇魚效應”去提振金融技術改革的愿望。3.2聚焦本土化金融服務特點完善存量金融技術改革。銀行在先發優勢式微,后發優勢還不具備的情況下,需要腳踏實地地去尋求金融技術改革的突破口,應防止全面使力和盲目使力。本文建議,當前首選應聚焦本土化金融服務特點,去完善存量金融技術改革工作。通過調研發現,本土金融服務的需求類型主要集中在:定期儲蓄項目、教育基金儲蓄項目、大額理財項目,以及與當地各職能部門合作提供的生活繳費項目等。上文已經指出,第三方支付平臺在這些領域存在著比較劣勢。因此,銀行應在便利化、移動化、線上線下同步化的理念下,對存量金融技術實施精細化改造。在改造過程中需要充分應納當地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以接地氣的方式去鞏固自己的互聯網金融優勢。3.3對標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突出金融技術的集成化。在增量金融技術資源的培育中,需對標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本文建議,隨著互聯網金融服務已從PC端逐步遷移至移動端,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移動端成為社會公眾尋求金融服務的主要平臺。因此,銀行需提出金融技術的集成化,即在App軟件中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完善的銀行金融服務。具體的實施策略為,銀行應在尋求第三方技術供應商的幫助下,積極組建自己的信息化技術研發團隊,該團隊由省級銀行分支機構分別組建,并服務于省級以下的分行。在App中應集合:轉賬服務、定期儲蓄服務、房貸服務、小微企業在線申請貸款服務,以及理財和投資類服務。這樣一來,就能進一步發揮銀行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優勢。3.4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壓縮組織架構匹配互聯網金融。目前,各大銀行已經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務能力。而且,國有商業銀行也逐步壓縮組織架構,特別取消了許多可以由客戶自助的金融業務窗口。隨著銀行結構性金融技術改革的發展,還需進一步壓縮組織架構使之與互聯網金融相匹配。本文建議,銀行應組建在線金融產品營銷團隊,配合線下常規營銷將銀行金融產品向域外推廣,逐步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金融產品服務相同步。而且,銀行也應與支付寶、微信在內的知名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推動自身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銷售。依靠這種模式,便可以使銀行金融技術改革更聚焦于自己的專長領域,并在開放式的合作關系下獲得“1+1>2”的經營局面。
4小結
我國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唯有夯實金融技術基礎,才能為自身金融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以國有商業銀行為考察對象,他們擁有實施銀行金融技術改革的人才條件、政策條件、資金條件,但為何在近6年時間里仍是以跟隨者的姿態存在于互聯網金融環境之中呢?其中的原因很多,而未能在全員范圍內形成以金融技術改革去應對經營危機的意識則是關鍵。本文從:金融技術改革應滿足本土化要求、金融技術改革應遵循結構性變遷、金融技術改革應匹配組織內變革三個方面對銀行金融技術改革進行了展望。本文建議,改革的實施策略在于:在銀行內部培育危機意識倒逼金融技術改革愿望、聚焦本土化金融服務特點完善存量金融技術改革、對標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突出金融技術的集成化、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壓縮組織架構匹配互聯網金融。
參考文獻
[1]劉戰國.實施龍頭帶動和集群化戰略著力打造“金融豫軍”十大集群[J].決策探索,2018(2):18-19.
[2]楊艷琳.試論金融產業鏈的構建與完善[J].金融與經濟,2015(4):14-17.
[3]呂清.試論“區塊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前景展望[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9(5):185.
[4]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3(5):86-88.
作者:王翔宇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黔東南州分行
- 上一篇:民辦學校融資機制創新研究
- 下一篇:如何達到錄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