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的教學體會
時間:2022-05-24 11:09:58
導語: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的教學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驗中醫學”課程是我校為培養中醫八年制學生科研創新素質與能力所增設的新課程。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課程,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是“實驗中醫學”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筆者近年來在“實驗中醫學”的教學過程中,多次承擔了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的理論教學工作。現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系統總結,供同行交流參考。
關鍵詞:解剖學;實驗中醫學;中醫八年制;教學
“實驗中醫學”是傳統中醫學與現代實驗科學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是培養學生中醫藥科學研究素質以及綜合創新能力的一門學科,是目前中醫院校人才體系培養的核心課程之一。[1,2]為深化中醫高等教育改革,我校于2014年率先在全國醫科院校中開辦本、碩、博貫通的中醫學專業八年制。[3]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是中醫專業八年制學生的培養要求之一,也是中醫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學生與中醫五年制本科學生的主要區別之一。為努力提高中醫八年制學生的科研素質與創新綜合能力,我校在中醫八年制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了“實驗中醫學”課程。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課程之一,其教學核心是人體各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和毗鄰關系,[4]現已是包含中醫專業在內的所有醫學生的基礎課程之一。考慮到解剖學的重要性,以及解剖學技術在中醫臨床研究、基礎研究中的應用情況,因此,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是目前“實驗中醫學”課程的必備內容。雖然解剖學目前是西醫學課程,但是中醫里也有解剖,中醫解剖學發展簡史是什么;中醫的“臟腑”與西醫解剖的“臟器”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解剖學技術很多,究竟應該向學生教授哪些實用的技術方法,這些都是值得在教學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5-7]筆者近年來在“實驗中醫學”課程中一直負責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部分的教學任務,現將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
1以需求為牽引,調整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
在現有的“實驗中醫學”教材中,關于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章節的主要內容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解剖學發展簡史;第二部分為解剖學常用方法,包含大體解剖、標本防腐固定、斷面解剖、血管灌注、淋巴管灌注、數字化“可視人”。[8,9]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內容雖然重點介紹了解剖學的常用技術與方法,但是這些技術主要為制作人體解剖標本中使用的方法,學生在今后從事臨床、基礎的中醫藥相關研究中較少使用。此外,解剖學發展簡史的主要DISCIPLINESEXPLORATION內容為西醫解剖學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這部分內容與學生在醫學基礎課程“解剖學”概述中的內容有一定重復。考慮到學生在既往的課程中很少系統地學習中醫解剖發展的簡史,且學生關于中醫理論中的“五臟六腑”與西醫解剖上的“臟器”“器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可能存在一定的誤解,再加上學生在今后進行中醫動物實驗、臨床課題過程中會使用到組織標本的取材、固定方法,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重新調整了教學目標,并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整理、優化,具體如下。教學目標:了解中醫解剖發展歷史、西醫解剖學的定義與內容;明確中醫臟腑理與西醫解剖的關系;掌握尸體解剖、標本固定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教學內容:(1)中醫解剖發展簡史,介紹《黃帝內經》《難經》《洗冤集錄》《針灸大成》《醫林改錯》等醫學著作對中醫解剖的作用,解釋中醫臟腑理論與西醫解剖的關系;(2)西醫解剖學的定義和分類,介紹解剖學的定義、按觀察對象和觀察層次如何分類、目前常用的大體解剖學和系統解剖學的作用;(3)解剖學的常用方法及其中醫藥研究中應用,重點介紹尸體解剖、組織固定的定義、作用以及在動物實驗中解剖的順序、組織固定的具體方法,簡要介紹斷面解剖、血管灌注、淋巴管灌注、數字化“可視人”的作用及應用。
2以教會為宗旨,靈活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鑒于調整后的教學內容既包含不少新知識點,又有部分內容與學過的知識存在交叉重疊,既有解剖學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又需要拓展到當前中醫藥的實際應用,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實驗中醫學”課程中掌握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部分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地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
2.1啟發提問法,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程一開始,我們向學生提問:你們已經學習了解剖學,且這門課程是西醫醫學中的基礎課程,那你們學過中醫解剖嗎?那你們認為中醫有解剖嗎?通過以上提問,啟迪學生思考,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可以跟隨教師思路,通過學習中醫解剖發展簡史,一起揭開“中醫有沒有解剖”的答案。由于學生在前期的課程已經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黃帝內經”等多門課程,對于中醫臟腑理論已經十分了解;且學生也學習了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等課程,明白了人體器官的位置、結構及功能。因此,我們向學生提問:中醫的五臟指的是肝、心、脾、肺、腎,在西醫解剖中也有肝、心、脾、肺、腎這五個器官,那么中醫里的“臟腑”是西醫里的“器官”嗎?他們之間的聯系是什么?區別是什么?借助這個提問,先讓學生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內容進行點評,然后向學生講解中醫理論中的“臟腑”與西醫解剖中的“器官”的關系。
2.2案例教學法,助推內容理解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程中的重點、難點,我們采用了案例教學法。例如在向學生闡釋中醫臟腑與西醫解剖的關系時,以“脾”為例子,首先帶領學生回顧中醫“脾”的功能、生理特點,西醫“脾”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指出二者之間的區別;接著系統介紹“脾”的解剖位置的歷代醫家觀點,尤其介紹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對于“脾”的位置糾正,強調中醫解剖革新發展;最后通過內容的總結,揭示中醫“臟腑”與西醫解剖的“器官”之間的聯系。此外,課程中涉及部分解剖學的常用技術和方法,如防腐固定、斷面解剖等,對于學生而言,屬于新的知識點,且“實驗中醫學”課程的教學目的也是輔助學生理解這些技術方法在現代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因此,我們以“腧穴解剖學”為教學案例,在介紹“腧穴解剖學”的課程意義、創立人等背景知識基礎上,向學生講解在對于某一個具體穴位的解剖定位時所采用的局部層次解剖法、斷面解剖法,并以睛明穴為例子,從解剖學知識的角度來向學生揭示針刺睛明穴時應該不捻轉、不提插,且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的原因。
2.3總結歸納法,掌握課程精華
在運用啟發提問法、案例教學法的基礎上,我們利用課程結束前的最后幾分鐘時間,運用總結歸納法將課程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需要掌握的考點進行系統梳理,歸納總結為“121”“12345”,旨在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的精華。其中,“121”分別代表1個觀點、2個“最早”、1位醫家,1個觀點為:中醫中的臟腑以西醫中的形態解剖為基礎,是形態和功能相結合的產物;2個“最早”為:《黃帝內經》最早提到“解剖”二字、宋慈撰寫的《洗冤集錄》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法醫專著”;1位醫家:勇于進行解剖實踐的醫學革新家——王清任。“12345”中的“1”指實驗動物處死后,第一時間立即取材;“2”指必須掌握的兩項解剖學技術分別為:尸體解剖技術、組織防腐固定技術;“3”指動物實驗中,根據后續實驗需要,將組織保存在三個地方,分別為:常溫、液氮、-80℃冰箱;“4”指實驗中常用的固定液為含4%甲醛(俗稱10%福爾馬林);“5”指解剖固定時,固定液體積必須大于組織的5倍以上。
3總結
綜上,筆者在“實驗中醫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科研需求為牽引,對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運用啟發提問法、案例教學法講解課程內容,并采用歸納總結法,通過簡單的數字高度概括課程的精華內容,確保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教學效果良好。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在向學生介紹知識理論的基礎上,追蹤解剖學的新技術、新方法,并結合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的前沿、熱點,向學生講解解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殷子斐 程彬彬 杜娟 翟笑楓 單位:海軍軍醫大學中醫系
- 上一篇:解剖學實驗教學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啟發
- 下一篇:民營企業刑事風險規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