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重點范文
時間:2023-04-01 16:4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解剖學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具有理論抽象、實踐性強、易懂難記等特點。如果沒有足夠的教學手段,易導致授課過程枯燥,學生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失去學習興趣。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普及,多媒體教育作為輔助教育技術進入了醫學教育領域,并日漸顯示其優越性。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也積極地將這項新技術、新手段引入了系統解剖學的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多媒體應用于解剖教學中的優勢
1.形象生動、易于理解。
多媒體教學除了傳統的板書、掛圖和教師的講課外,還增加了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信息載體,使原本抽象的內本文由收集整理容更加直觀化、形象化,便于理解,有助于記憶。例如,神經系統中,關于腦干內核團的學習。傳統的教學手段只能用標本、掛圖、模型來描述,細小的結構無法看到,教師費力耗時,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而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就可以做動態演示,把抽象的問題視覺化,微觀事物直觀化,復雜的過程簡單化,靜止的結構運動化。
2.可拓展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
多媒體網絡可以化解時間與空間、教師與學生的一些限制。例如,將名師授課錄像、精品課件、復習指導等內容放入教研室網站,把教學輕松地延伸到課堂以外,拓展優化教學內容。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課后復習、應付考試,還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自學能力、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3.可緩解學生多,教學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
當前高校普遍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而尸體資源嚴重缺乏,傳統教學手段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實驗教學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和理想的技術手段,它較好地解決和緩解了近年來迅速擴大教學規模所帶來的部分矛盾。
4.多媒體教學提高了教師和學生加強自身素質的積極性。
cai等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雖然在解剖教學中發揮了強大的優勢,把許多枯燥、無味的東西變得易于接受。但有一個前提就是教師首先要進一步學習計算機知識,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術,完成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之間的知識和角色轉換;多媒體教學也是對教師能力的一種挑戰,只有全面掌握新知識和新方法,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以滿足教學需要。同樣學生要接受每節大量的教學內容,必須提高記筆記的速度,并要集中精力緊跟授課教師的思路。
二 多媒體應用于解剖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毋庸置疑,多媒體技術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對解剖學教學而言,它也不是萬能的。
1.提高多媒體課件質量,因材施教。
多媒體課件應該圖文并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課件中可適當填加一些與專業相關或與臨床相關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對授課內容深入理解認真備課,并對授課內容融會貫通,講解時深入淺出,將所教內容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地表達出來,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引導學生掌握多媒體課件中的知識重難點。同時應根據學生反映,及時調整多媒體教學節奏。
2.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
多媒體固然有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他常規媒體的許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幻燈的實景放大功能、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是計算機所不能完全代替的。而且,教師講課的抑揚頓挫,思維的敏捷清晰,豐富的形體語言,也是計算機所不能代替的。
3.注重學生主動性及動手能力的培養。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其使用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不要“一刀切”、“一哄而上”。多媒體圖像雖然直觀形象,但畢竟是間接直觀,在多媒體中設計動畫模擬試驗來取代實驗操作,削弱了學生實驗研究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親手解剖標本和觀察標本,通過實踐進一步理解所學習的理論,豐富所學知識。
4.不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
篇2
【關鍵詞】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胃相關系膜;系膜間隙;解剖學特點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025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因其微創、安全、高效等優點成為胃癌治療的首選方法, 其主要是通過腹腔鏡定位對淋巴結、腫瘤進行清除, 具有可直視特點, 但腹腔鏡視角有限, 難以完全掌握操作平面, 加上胃屬于腹膜內位器官, 結構多且復雜, 若不了解胃相關系膜及系膜間隙解剖層次及形態特點, 術中游離血管、清掃淋巴結時可能影響操作, 造成嚴重后果。為此主治醫生不僅要手術操刀能力高超, 而且需熟悉胃及相關結構的解剖關系及特點。本研究就此對新鮮人體標本行模擬胃癌根治術, 全面觀察胃相關系膜及系膜間隙解剖學特點,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8具人體標本, 其中2具新鮮人體標本及6具固定陳舊人體標本為研究對象。男5例, 女3例, 年齡35~68歲, 平均年齡(40.2±6.5)歲。所有標本均用福爾馬林10%局部或全部防腐、冷藏, 且事先經由肝門靜脈灌注藍色乳膠。另外準備游標卡尺、一套解剖器械及水平斷面固定工具等。
1. 2 方法 將人體標本放平, 經由髂前上棘把腹前壁順腋前線切開, 腹壁全層打開后向上切開到膈肌、側腹壁附著位置, 適當切除一些肋骨及胸骨。先水平方向觀察系膜與韌帶的解剖形態及特點, 然后于斷層標本上行不同方向對比分析并拍照, 同時還要觀察、拍照腹后壁間隙層面、淋巴結分布、解剖形態等情況。
2 結果
2. 1 橫結腸系膜、胰腺前后筋膜、胰后融合筋膜 胰腺前后筋膜與橫結腸系膜融合點不固定且沒有明顯的融合界面, 且越接近胰腺下緣后筋膜越明顯, 同時橫結腸系膜的前后葉間隙越發不明顯, 因此容易出現游離失誤。該間隙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 向上可延續至胰尾后邊界。腹腔鏡下定位胃左血管根部及肝總動脈根部, 應以胃胰襞和肝胰襞為準, 均由胰腺前筋膜或被膜包繞血管形成。清掃胰腺后方淋巴結, 應該以Toldt筋膜為安全通道進一步切除淋巴結或胰尾等組織, 入刀處應固定為脾外緣側腹膜, 分離方向應沿Toldt間隙向右。胃脾韌帶的主要系膜組織則為胃背系膜, 且與脾腎韌帶相互結合。
2. 2 十二指腸系膜及其間隙 胰十二指腸筋膜主要為胰腺前筋膜延續并合并升結腸系膜形成, 游離該筋膜, 可以發現在其與胰腺固有筋膜之間, 存在大量的疏松結締組織。該間隙可輔助游離量筋膜至胰頭處。而右腎又與十二指腸后筋膜之間存在1個名為Treiz的間隙, 沿此間隙可以有效游離相關筋膜, 便于清掃淋巴結。
2. 3 胰腺筋膜間隙 胰腺筋膜主要通過前后筋膜等, 將各延伸入此區域的動脈及其分支包繞, 其中存在著解剖間隙有助于清掃幽門及動脈根部的淋巴結, 同時此間隙又與Treiz及Toldt間隙相連, 易于分離。
3 討論
腹腔鏡手術是根治胃癌的主要手術方案之一, 具有術野清晰、分離精確的特點, 主刀醫生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體解剖間隙相關知識, 從而選擇恰當的操作平面以盡量降低對患者造成的手術損傷, 提升手術效率[1, 2]。研究結果顯示, 胃背系膜廣泛連接著胃及周邊組織上的系膜及間隙是指導開展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有效操作平面[3], 本研究正是為明確相關系膜及系膜間隙的鏡下解剖學特點。
由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①在分離橫結腸系膜時往往會觀察到多個間隙, 因此常規手術下很難有效把握解剖層次, 但利用腹腔鏡手術的方案, 則能有效放大術野, 使主刀醫生明確橫結腸系膜與胰腺前后筋膜的分離平面;②脾的存在將胃背系膜劃分為胃脾韌帶和脾腎韌帶, 系膜間隙較為明顯, 可有效指導分離并清掃淋巴結, 但由于皮動脈可能穿行于胰腺, 因此分離時必須保證患者胰腺的安全。③胰腺前后筋膜與橫結腸系膜融合點不固定且沒有明顯的融合界面且越接近胰腺下緣后筋膜越明顯, 同時橫結腸系膜的前后葉間隙越發不明顯, 因此容易出現游離失誤[4]。腹腔鏡下定位胃左血管根部及肝總動脈根部, 應該以胃胰襞和肝胰襞為準, 均由胰腺前筋膜或被膜包繞血管形成。胰十二指腸筋膜主要為胰腺前筋膜延續并合并升結腸系膜形成, 游離該筋膜可以發現在其與胰腺固有筋膜之間存在著大量的疏松結締組織。該間隙可以輔助游離量筋膜至胰頭處。而右腎又與十二指腸后筋膜之間存在1個名為Treiz的間隙, 沿此間隙可以有效游離相關筋膜, 便于清掃淋巴結。
總之,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相較于傳統剖腹手術, 具有顯著的不同點, 主刀醫生必須有效地掌握相關系膜及系膜間隙的鏡下解剖特點, 以保證手術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況飛.胃周淋巴結的解剖定位與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淋巴清掃的相關性研究.南昌大學, 2013.
[2] 徐建, 劉忠誠, 張晨輝, 等.解剖定位標志在腹腔鏡遠端胃癌D2根治術中的應用體會.解剖與臨床, 2009, 14(5):313-315, 319.
[3] 徐建, 劉忠誠, 趙琪琴, 等.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淋巴結清掃相關解剖學的臨床應用研究.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09, 18(4):318-321.
篇3
目前醫學高職院校為使護理專業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能夠盡快適應崗位群的要求,在護理專業教學中注重和加大了實用性、技能性知識的學習和訓練。為此,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改革的出發點,除強調解剖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與其他醫學課程的緊密聯系外,還應有體現臨床護理診斷、操作、治療、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等需要有關的解剖學理論、操作技能的知識點。
二、圍繞護理專業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
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要體現護理專業的特點,首先應樹立為臨床護理課程服務的整體教學觀念,理論教學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具體表現在優化系統解剖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與護理專業緊密聯系的局部解剖學和臨床應用解剖學內容,形成一門內容充實、應用性更強的解剖學課程。該課程既體現解剖學知識的系統性,又體現護理專業的特點,同時重視了護理技術操作的解剖學應用。目的是利于基礎醫學知識向臨床知識的過渡,為后續的臨床護理學習做鋪墊。
1.綜合和刪減系統解剖學的內容
如運動系統中綜合講解各骨和關節的位置、形態、結構,略講肌肉的起止點,刪減頭頸、軀干、四肢遠端的細小肌肉等;內臟學中重點講解與護理專業有關器官的形態、結構和位置,與該專業關系較少的器官則簡要介紹;脈管學中要對部分血管的細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內容進行刪減,但臨床靜脈穿刺、輸液的常選部位,與介入治療有關的動脈走向、分支要深講、精講;感覺器官中刪減內耳的部分內容等;神經系統在明確基本概念后,扼要介紹腦和脊髓的形態結構和位置,刪減其內部結構中過多過深的內容,周圍神經系刪減細小的神經分支和分布等。通過刪減使護理專業系統解剖教學內容得到了優化。
2.把部分局部解剖學內容融入系統解剖學中
專科護理專業,由于受學制、學時的限制,課程設置中沒有開設局部解剖學,但局部解剖學中的部分內容又是護理專業在臨床工作中必須應用的基礎知識,為此需精選局部解剖學里與護理臨床應用關系密切的內容,與系統解剖學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后講解給學生,如表面解剖(重要的體表標志和體表投影);額、頂、枕區軟組織的層次結構;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層次結構與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頸部氣管、甲狀腺與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腹壁和腹股溝區的層次結構等。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系統解剖學內容的同時,又了解與護理操作技術相關的局部解剖知識。
3.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內容
從護理系實習學生和剛走上護理崗位的人員調查中發現,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在實際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究其原因是對護理操作技術密切相關的解剖結構不清楚。因此,在教學過程別應重視增加與護理技術密切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內容,包括:(1)與注射相關的解剖學知識;(2)與穿刺相關的解剖學知識;(3)與插管技術相關的解剖學知識;(4)與沖洗、各種用藥技術相關的解剖學知識;(5)與變化相關的解剖學知識。
增加應用解剖學內容一方面使學生對護理操作中必須掌握的解剖學要點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又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臨床護理診斷、治療技術操作方面有較強的實用性。為了突出學以致用的原則,必須調整解剖學實驗的教學內容,實驗內容以突出常用護理技術操作內容為重點。適當減少與護理操作技術無關的實驗內容。如體循環系實驗可以設計與靜脈輸液術、心內注射、深靜脈穿刺術相關的內容;內臟系實驗設計與導尿術、灌腸術、氣管切開術、氣管插管術相關的內容;運動系實驗設計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術、骨折固定術相關的內容。實驗中教師首先在實用解剖標本或示教人上講解、演示解剖層次結構、毗鄰關系和相關實驗內容,然后讓學生模擬臨床技術進行練習,教師對其練習的效果進行評價,最后歸納總結出操作練習中所應用的解剖知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篇4
關鍵詞:護理專業 解剖學 教學改革
高等護理專業培養目標可界定為“能適應社會發展和衛生保健需求的實用性技術型高級護理專門人才”[1]。我校是全國70多所護理專業緊缺人才培養基地之一,自2009年招收普通專科護理專業以來,解剖學教學內容一直是照搬臨床醫學專業(與臨床醫學專業共用同一種教材),很多內容相對護理專業“偏多、偏深、不實用”,與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差距很大[2],不能適應實用性技術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解剖學應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我校解剖教研室針對護理專業的特點,在試點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教學內容上的改革進行闡述。
一、以系統解剖學為基礎,刪去部分教學內容
人體解剖學教學要體現護理專業的特點,應樹立為臨床護理課服務的整體教學觀念,體現“必需”、“夠用”的原則,刪減和壓縮對護理工作來說不重要或運用較少的內容。為此我們對傳統的系統解剖學內容進行綜合和刪減,精選教學內容。如運動系統中簡明扼要介紹骨的位置和主要的形態結構,略講肌肉的起止點,刪減頭頸軀干、四肢遠端的細小肌肉等;內臟學中重點闡述與護理專業有關的器官形態、結構和位置,對于與該專業關系較少的器官則簡要介紹;脈管學中部分血管的細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內容等進行了刪減,但肘正中靜脈、大隱靜脈等靜脈是臨床靜脈穿刺、輸液的常選部位,肝門靜脈及屬支與諸多疾病密切聯系,與介入治療有關的動脈等等,護理人員必須掌握其走向、分支或屬支,才能對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為此作為重點內容應做到講“細”、“透”、“深”;感覺器官中刪減了內耳的部分內容等;神經系統中明確基本概念,扼要介紹腦和脊髓的形態結構和位置的同時,刪減其內部結構中過多過深的內容,周圍神經系刪減了細小的神經分支和分布等。通過刪減使系解內容得到了優化。
二、把部分局部解剖學內容融入系統解剖學中
普通專科護理專業,由于學制較短、學時的限制,我們沒有單獨開設局部解剖學,但局部解剖學中的部分內容又是護理專業必須應用的基礎知識,在系統解剖學的基礎上,我們把局部解剖學里與護理臨床應用密切的內容進行精選,實現系解與局解的融會貫通[3]。如表面解剖(重要的體表標志和體表投影);額、頂、枕區軟組織的層次結構;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層次結構與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頸部氣管、甲狀腺與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腹壁和腹股溝區的層次結構等。使學生在系統學習了解剖學內容的同時,又了解與護理操作技術相關器官所在區域的層次,有利于護理知識的掌握。
三、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臨床應用解剖學內容
從護理系實習學生和剛走上護理崗位的人員調查發現,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在實際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學知識不豐富,尤其是與護理操作技術密切相關的解剖結構、毗鄰關系不清楚,造成許多人員在操作中的盲目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特別重視與護理專業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內容[4],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內容,將應用解剖學知識和臨床護理操作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內容包括:(1)與注射相關的解剖學知識;(2)與穿刺相關的解剖學知識;(3)與插管技術相關的解剖學知識;(4)與沖洗用藥治療技術相關的解剖學知識;(5)與相關的解剖學知識。特別強調操作部位的選擇、結構層次、毗鄰關系,使學生對護理操作中的解剖學要點做到心中有數,減少盲目性和失誤。這樣突出了護理專業的解剖學特點,為培養具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術的高級護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四、增加護理技術操作的解剖實驗內容
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護理技術操作的實現是建立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突出學以致用的原則,為臨床護理專業課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依據增加或刪減的理論內容,在原來實驗課內容的基礎上,適當減少與護理操作技術無關的實驗內容,增加了常用護理技術操作實驗內容,依據解剖學知識精心設計實驗,如靜脈輸液術、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術、心內注射、導尿術、灌腸術、氣管切開術、氣管插管術、深靜脈穿刺術等,我們先讓學生在護理學實用解剖標本和護理示教人上觀察理解解剖層次結構及毗鄰關系,然后模擬臨床進行操作,對其操作的效果進行評價,最后歸納、總結操作中所應用的解剖知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體會
5.1在系統解剖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與護理專業緊密聯系的局部解剖學內容、臨床應用解剖學內容,形成一門內容充實、應用性更強的解剖學課程,該課程既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又體現了護理專業的解剖學特點,同時重視了護理技術操作的解剖學應用,這有利于基礎知識向臨床護理知識的過渡,為后續的臨床各科護理學習做鋪墊。
5.2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改革,調整了課程內容,優化了學時分配,解決了基礎脫離臨床、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縮短了解剖學和臨床護理的距離。學生通過學習,普遍反映提高了學習興趣,開發了智力,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應志國.對高職護理專業設置護理應用解剖學課程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1):41-61.
[2]米志堅.突出護理專業特色的解剖教學創新初探[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3,13(2):59-60.
篇5
1護理解剖學教學現狀
1.1教學模式滯后
我國的護理教育是在臨床醫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大多沿襲臨床醫學專業的模式,其解剖學教學也不例外,基本采取“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學生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夠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學生對接受的信息很難真正地理解,培養的基本上是單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代護理專業需要的是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護理人才,而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需求。
1.2教材、教學內容專業性不強
雖然護理教育發展迅速,但適用于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的教材一直滯后,教材基本上采用醫學專業解剖教材的縮板。雖然編寫了護理專業的解剖學教材,但根本上沒有擺脫臨床專業解剖學教材模式,只是在章節上有所增減或位置調整,教學仍然采取以系統解剖教學為主,局部解剖教學為輔,系統內容多而全,教材內容針對性不強,不能緊密結合和充分反映護理專業特點和需要,導致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脫節。
1.3教學師資缺乏專業特點
我校從事解剖學教學的教師都是畢業于各大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而非護理專業,沒有學過護理學,對護理專業知識及護理專業技能操作了解不多,對護理學教學大綱具體要求不甚清楚,也不了解護理學生在臨床上重點需要掌握哪些內容,而按傳統的臨床專業授課方式予以傳授解剖學知識,沒有針對性,涉及護理學操作技術的解剖學知識講授不到位,導致所學知識與臨床實際操作、護理技能脫節,不利于學生進入臨床后掌握護理操作技術。
1.4實驗室建設、實驗教學專業性不強
在傳統的實驗設計及實驗教學中,沒有適用護理專業的實物標本。實驗教學中以系統教學為主,局部解剖只是觀看部分局部標本。我校近年來添置了部分塑化標本,但針對臨床治療的較多,而適用于護理方面的標本不夠,忽略了護理專業這一特點。比如涉及穿刺技術、注射技術等的實物標本很少,而這些操作技術卻是護理學生必須要掌握的。
2建議與對策
2.1以護理專業特點為主線,優化課程設置
專科層次的護理專業學制是3年,3年既要學習公共基礎課、又學習醫學基礎課和護理專業課。護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授課課時上有矛盾,應緊密結合護理專業教學大綱,以“實用為先,夠用為度”為原則,優化課程設置,精簡教學內容。將正常人體結構與臨床護理操作技術有機結合起來。與臨床結合緊密的內容予以重點講授,關聯內容少講。如增設與臨床有關的穿刺術、插管術、注射技術、急救護理等解剖學知識,適當精簡運動系統、內臟學、中樞神經及斷層解剖學等內容。
2.2護理專業解剖學教材要突出護理專業特點
通過對返校生和已在臨床工作的學生的回訪調查,認為解剖學教材內容對護理專業的學生偏多、偏深、不實用。因此應以“理論適度、注重實踐、突出職業”為原則,參考國家《護士資格考試大綱》和護理解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護理專業特點編寫符合護理專業的解剖學教材。與護理操作技術相關的內容應重點予以規劃,使解剖與臨床護理有機的結合,為專業課提供必需的基礎知識,為臨床護理實際操作技術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3采取多形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滿堂灌”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采取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的“PBL”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要求老師結合臨床實際設計好每堂課教學內容,教會學生怎么查閱資料、收集以及整合信息。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精神,為以后的科學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也可輔以自學-輔導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其目的就是變學生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針對護理專業,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
由于從事解剖學教學的多數教師沒有學過護理學,對護理專業知識了解不多。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應組織老師學習護理基礎知識,到臨床一線學習,熟悉或掌握臨床護理基本理論和護理操作技術,將解剖知識和臨床護理有機結合起來。這種雙師型專業人才隊伍才能使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也可邀請有經驗的護理專業老師做解剖學兼職教師,以提高解剖學的教學質量。
2.5建立護理解剖實驗室,加強實驗教學
篇6
【摘要】: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構造的科學,隸屬于生物科學的形態學范疇。在醫學中是重要的基礎課程,又是一門比較難理解的課程,所以提高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的興趣是很重要的。本文以“感覺器”為例對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方法提出幾點意見。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感覺器
人體解剖學為其他醫學課程奠定了有利的人體結構知識,它的名詞繁多、內容枯燥、抽象、實踐性強。因此,要想提高人體解剖學的教學質量,就必須要提高學生積極性和自覺性,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增強學生的實踐。
一、 直觀教學的重要性
解剖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在教學中恰當的運用模型和標本等一些直觀性較強的教學工具,把一些抽象的問題直觀化,結合一些掛圖,增強學生對重要器官和復雜結構的認識。如在講解耳的結構時,結合耳的模型進行講解,讓學生互相觀察耳廓,用內耳模型觀察耳的內部結構,增加課堂的活躍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較差,尤其是理解能力的學生,老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用模型、標本、多媒體等資源,增強課堂上的直觀感,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聯想和思索,讓復雜變得簡單化,通俗的講解知識。使教材中不易理解的知識,在模型、標本的幫助下加深學生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記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加課外的實踐操作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實踐操作。與此同時,還可以適當增加局部解剖學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此外,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才施教。
二、 舉例教學
人體解剖學的記憶性內容較多,學生學起來會比較困難。適當運用一些例子不僅可以增強想要表達的效果,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講解中耳炎案例。中耳炎是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絕大多數為非特異性安排炎癥,兒童患者較多。可簡單地說明一下中耳炎的發病原因、癥狀、檢查以及它的治療方法,然后對學生提問:為什么兒童患者患中耳炎多于成人?患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
如講解鼻炎案例。鼻炎(Rhinitis)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組織的炎癥。表現為充血或者水腫,患者經常會出現鼻塞,流清水涕,鼻癢,喉部不適,咳嗽等癥狀。然后對學生提問:為什么鼻炎會引起這些癥狀?聯系人體解剖學內容講解,不但增加學生對解剖學記憶能力,還使學生記住臨床癥狀。
如青光眼案例。青光眼(glaucoma),是指眼內壓調整功能發生障礙使眼壓異常升高,因而出現視功能障礙,并伴有視網膜形態學變化的疾病。還會有頭痛、失眠近視等癥狀。根據所學知識對學生提問:為什么會引起這些癥狀?
通過臨床的實際案例,把需要記憶的知識內容與臨床案例相結合,把人體解剖學與臨床案例緊密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積極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與實際相結合
解剖學知識的學習不能僅限于書本材料上面,而是要真正落實到具體標本模型上。在教學過程中,每學到人體重要結構時,就要求學生在模型上找到相對應的位置,然后在自己或同學身上去加深體會,如:瞳孔的放大和縮小,學生可以體會到受到強光刺激瞳孔會縮小,黑暗環境下瞳孔會擴大,瞳孔的調節是內臟運動神經控制的而不受人的意識支配。結合親身體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體會到解剖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滿足學生的求知心理,讓師生之間產生教學的共鳴。
四、巧用方法幫助學生記憶知識
人體解剖學是分系統講解的,但人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老師在授課時需要進行歸納和總結,以便于學生課后的復習和理解。
(一)鞏固法。老師在講解某一器官時,經常會涉及到周圍相鄰的器官及神經等。如在講條件反射時,會涉及到一些反射神經和相關的器官,這就要求老師在講解時要把一些相關的知識都介紹出來,保證知識的完整性,防止發生學生邊學邊忘的現象。因此適當地講解相關系統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在教學上是必不可少的。
(二)總結法。在下課的前幾分鐘,對本堂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分清主次,說明哪些知識是需要掌握的,哪些知識需要記憶,哪些知識作為了解。這樣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也讓學生課后有重點復習對象。
五、 課后的預習和復習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課后通過自己的預習知道所學知識的重點是哪里,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標記或及時查閱相關的資料。通過老師講課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提問,使不懂的地方清晰化。老師可將知識點進行提煉后在傳授給學生,將一些零散的知識系統化,要求學生課后對重點知識進行歸納,加深記憶。這樣一直堅持下去,能提高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習其他醫學課程奠定好基礎。
總結:
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重要的是看方法是否得當,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老師要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解剖學的興趣,使解剖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高。教師要不斷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于晶.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方法改進[J] 齊魯護理雜志. 2011(24): 111-112.
[2] 付廷剛,張靜,孫蕾. 淺談民辦醫學高校人體解剖學教學[J]當代醫學. 2011(12): 162-163.
[3] 鄧世山,佘永華,李開華. 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幾種常用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J] 四川解剖學雜志. 2007(3): 61-63.
[4] 楊耀防. 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探索[J].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 2007(6): 62-64.
篇7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48-01
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中職中專院校醫學專業的任務是在完成基礎教育前提下培養出一批具有理論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為社會培養具有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較強的技術型專門人才。因此對于中職中專院校醫學專業,培養具有較強衛生技術能力的學生是最重要的任務。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它為其它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各門學科奠定了人體形態結構的最基本知識。因此,作為基礎課的解剖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解剖學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應承擔起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任務。而人體解剖學的許多章節是以理論教學為先導的,那么如何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效果,從而為學生的臨床課學習以及實踐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這方面,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直觀教學法
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教學中離不開直觀和實踐的手段。
直觀教學方法應用的好壞影響整堂課的效果。為了增強理論課的直觀力度,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具,如掛圖、投影、幻燈、電教錄象等,將抽象講解結合到人體器官或結構的繪圖上,增加了學生對器官的感性認識。如果教師能根據講解內容配合板書圖示,邊講邊畫,則效果更佳。因此在黑板上繪制器官的平面圖應該成為人體解剖學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另外再配合活體演示,如在自己身上示教器官的位置、某些血管、神經的走行,骨性和肌性標志等。通過實驗課讓學生能夠動手動腦細致地觀察分析每一個模型、標本,并充分利用活體。通過這些手段,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理解,加強記憶。同時可培養學生科學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1]。
二、舉例法
解剖學要求學生記憶的內容多,學生會感覺困難,而不愿意學。作為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舉些生動活潑的例子不但有助于加強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還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將一些復雜的事物或事理說得更具體明白,易于為人理解。教師在講授理論時,要善于利用實例聯系所講解的內容。如在講解大腦皮質的語言中樞時,舉些臨床實例,像失語癥、失讀癥等。還可聯系外語學習中的“四會”與語言中樞的關系。許多臨床實例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點與闌尾炎的觸診的聯系,右主支氣管的形態特征決定其易墜入異物等[2]。
三、歸納法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的入門課,要掌握的概念多,信息量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信息量與記憶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人體的結構十分復雜,解剖學名詞特別繁多,現代醫學中的名詞約1/3以上來源于解剖學,這就為初學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只要稍加留意通過對比總結和歸納就有很多規律可循。教師應注意引導,從中找出這些規律,分清異同,區別其特點。因此,我們在促進學生記憶方面下了工夫。將一些有位置關系或功能關系的結構,課前即設計在表格中,授課過程中首先利用較好的板書,將信息和功能項目設置在黑板得當的地方,然后在講解時,邊講邊填寫,逐漸在黑板上自然地展現出歸納表格,使學生們在記憶時盡量減少顧此失彼,又便于學生做筆記。
四、復習鞏固法
人體解剖學是分系統講解的,然而人是一個整體,各部分、各系統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當教師講述某一器官時,常常涉及到周圍毗鄰器官以及分布其中的血管神經等。當講述血管神經時,又涉及其支配器官,這就要求教師經常橫向或縱向聯系相關器官或結構講解,以求知識的完整。防止學生們學習后邊的忘前邊的現象發生[3]。因此適當地聯系相關系統講解也是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所不可缺少的。
五、總結法
在每堂課即將結束時,應抽出少量的時間進行當堂課內容的總結,理順一下主次關系,點明重點、要點、分清哪些知識需掌握,哪些知識該熟悉,哪些知識該了解。這樣做能使聽課學生思路清晰,掌握的知識完整、系統。也有利于學生課后有重點的復習。
六、注重預習和復習
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只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而學生自身的學習驅動力才是學習的關鍵力量。作為教師要能通過誘導、啟發使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通過預習在短時間內自己試著抓住重點,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對不懂的內容注上重點符號或去查閱相關的資料。然后通過講課使學生對重點知識盡可能的廣泛了解,將零散知識系統化,使模糊知識清晰化。課后要求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重點記憶。這樣長期的堅持下去,就可以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好其它學科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各種方法在理論上需靈活運用,有機銜接,在各種教學方法應用時應以直觀教學方法為主,其它教學法輔之,要舉例得當,歸納合理,聯系恰到好處,總結條理清晰。
參考文獻
[1]張波,解剖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 [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8,6(18).
篇8
關鍵詞: 人體解剖學 特點 學習方法
人體解剖學是闡述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一門科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偉大導師恩格斯說:“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精辟地論述了解剖學在醫學中的地位。因此掌握好人體形態結構的理論知識,對學習其他基礎和臨床醫學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但人體解剖學具有內容、名詞多,學習、記憶難的特點,不少學生感到難學、難記、難懂,從而導致學習勁頭不足,考試成績不理想。因此,為幫助廣大醫學生盡快學好該門課程,筆者根據解剖學界前輩們的經驗和多年的教學積累,結合解剖學的學習特點,談談學好人體解剖學的方法。
一、端正態度,培養對人體解剖學的濃厚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清代名醫王清任認為:“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意思是說,不了解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就無從談起對疾病的治療。因此,醫學生必須明白,人體解剖學不學不行。既然必須學,那么就要端正態度,逐漸培養對人體解剖學的濃厚興趣,有了濃厚的興趣,必將形成敏銳的觀察力、牢固的記憶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靈活的思考力,必將增強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內在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做到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觀看掛圖、標本和模型
心理學認為:人對新事物的認識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完善和提高,新知識只有歸到原有知識的體系中,對原有的體系加以更新才會牢固。因此,做好課前預習是提高聽課效率的關鍵,也是掌握學習主動權的重要措施之一。人體解剖學的預習方法應以閱讀教材為主,預習的目的并非一定將下次課的教學內容全部掌握,而是要通過預習知道下次課的主要內容與其以前的哪些知識相關;出現了哪些重要名詞;感知預習的內容哪些是比較重要的、不易懂和不易理解的,并在難于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在聽課時特別給予關注。
從神經心理學角度看,記憶行為與一些情緒和心理活動密切聯系,如對事物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對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與信心、對操作的愉快情緒與樂趣等,諸多因素均會影響神經內分泌激素的釋放與神經反應。[1]因此,上課專心聽講是學好人體解剖學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包括七個方面的要求:(1)認真聽教師講課,并注意觀察教師對標本的示教、板書內容、講課的動作與表情等,理解教師所講內容。(2)課堂上注意聽同學的發言,在同學回答提問時,要邊聽邊想,同學回答得對或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何處,試想如果是自己在回答問題,該如何回答才好。這樣通過關注別人的錯誤促進了自己的提高,而許多學生則往往忽視了這個學習機會。(3)專心聽教師對自己在預習時不太懂或難懂的問題的講解。(4)記下上課時仍不理解的問題,在課后予以解決。(5)注意記下課堂上教師對繁雜內容的歸納和總結。(6)重視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因為課后作業往往是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對課堂內容的提高和深化。(7)在直觀課上,認真看掛圖、標本和模型,尤其關注教師對標本的示教,充分利用好自身或同學這一活體標本,通過努力盡量做到“心中有其形,體中有其位”。[2]
三、做好課后復習
課后復習是掌握知識的有效方法,是加強記憶的必由之路,也是學好人體解剖學不可忽視的步驟。
(一)有針對性地及時對重點內容進行復習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進行研究發現,人們對學到的新知識,1小時后只能保持44.2%,1天后只留下33.7%,2天后只剩下27.8%,6天時剩下25.7%[3]。說明遺忘具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特點。因此,在課后及時進行復習是十分重要的,從而可見放棄課后復習只在考前突擊的做法,顯然是不科學的。課后復習的過程中,應按照人體解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對該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反復復習以達到牢固掌握、熟練描述、準確指認的程度。針對部分預習、聽課、復習后還未理解、搞清楚的內容,可以通過請教教師、同學或查閱相關資料等方法弄清楚、搞明白,力爭不留死角。千萬不可將其放在一邊,不聞不問,隨著不明白內容的積累,必然對人體解剖學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打擊學習、學好人體解剖學的自信心。
(二)使用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
1.嘗試回憶法
又稱過電影法,即在課后,利用課間、飯前、飯后、睡前等閑暇時間,將教師講過的知識點,按照上課時教師的板書提綱或教材的綱目結構,在頭腦中“再現”一遍。能再現的往往說明自己已經掌握,不能再現的往往說明沒有掌握,學生可以通過查看筆記、教材等方法及時給予復習強化。這種復習方法將使人體解剖學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文圖物結合法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科學,具有專業名詞多,形態描述繁雜,理論知識不好掌握的特點,若使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其效果將不盡如人意。為達到較快、較好掌握所學知識點的目的,在課后復習中應具體做到將文、圖、物三結合。所謂文是指教材的理論敘述,圖是教材插圖、解剖掛圖或解剖學圖譜,物是指解剖實驗室的標本或模型等。[4]在解剖學的課后復習中,學生應將三者結合起來,根據教材的文字描述來指導觀看標本或模型,辨認與理解標本結構在體內的位置、結構特點及各器官、結構間的位置關系。當遇到按照理論敘述在標本上難以確認的結構時,可對照插圖或解剖圖譜的標注加以確認,通過對圖、物所示結構的觀察,掌握其特征,進而加深對教材中理論敘述部分的理解和記憶。
3.根據復習內容恰當運用記憶方法
人體解剖學知識點多、內容、部分教學內容枯躁、抽象、難懂易忘,導致學生復習負擔重、記憶難度大。因此,根據復習內容的不同,恰當運用記憶方法,可將復習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變凌亂為有序、變枯燥為生動,進而起到優化復習內容,增強復習效果的作用。(1)歌訣記憶法是把記憶內容編成口訣或順口溜來記憶的方法。實踐證明,有節奏、有韻律的內容比雜亂不齊或零碎的內容易學易記。例如:8塊腕骨的名稱及排列次序按常規方法記憶起來較麻煩,若采用歌訣“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則記得牢且容易記。脊髓外形特點用歌訣記憶則為:“頸腰兩膨大,終止腰一下,表面六縱溝,錐絲馬尾巴。”(2)列表記憶法是為了防止混淆、便于比較,把一些內容繁多、性質相近或相對的內容,通過列出表格的形式來加深記憶的方法。例如肌學內容較多,起止點難記,作用復雜,但通過列表記憶法則一目了然,便于復習記憶。(3)比喻記憶法是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如:復習腎的三層被膜時可將其比喻為“棉襖”,由內向外,可把纖維膜比喻為“里子”,脂肪囊比喻為“棉花”,腎筋膜比喻為“面子”,腎上腺比作兩塊“墊肩”,使用這種方法記起來形象而簡單,一下子就記住了。此外,還有趣味記憶法、比較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歸類記憶法和數字記憶法等,根據復習內容的不同選擇恰當的記憶法,有助于提高人體解剖學的學習效果。
(三)做適量的習題
解剖學的相關習題,一般是將解剖學的重點、難點等內容設置為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等題型。借助習題進行課后復習可以使復習更加有針對性,也是對所學知識的強調和總結、提高和深化。同時,通過課后練習,學生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在人體解剖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端正學習態度,搞清人體解剖學在醫學中的重要性,才能進而激發學習熱情,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做到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課后認真復習。做到了這一步,學好人體解剖學的目的就一定能夠實現,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得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而這些必將為今后繼續學習其它醫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殿明.解剖學邏輯記憶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先雄斌,楊朝鮮,余崇林等.從學習的三個環節淺談如何學好人體解剖學[J].解剖學研究,2009,31,(1):71.
篇9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547-02
引言:闡述解剖學的學習目的。揭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指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筆者系五年制本科臨床專業在校學生,人體解剖學主要包括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這兩門學科都屬于人體解剖學范疇。就像恩格斯說過的,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這兩門學科是我們學習和研究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礎。所以,學好解剖學,對一個醫學生至關重要。
首先,明確兩門學科的學習目的才能更好的學習解剖學。筆者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對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進行了訪問,結果發現,部分同學并不明白兩門學科的學習目的與區別。這使得學習出現了盲目性。根據教學大綱,系統解剖學的任務在于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特征、位置毗鄰、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意義,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必要的形態學基礎。[1]而局部解剖學是在系統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闡述人體各局部區域結構和器官的位置、毗鄰以及層次關系,并適當聯系臨床應用的科學。醫學生學習局部解剖學的主要目的是在學習臨床課之前,通過實地解剖而牢固掌握解剖學基本知識,培養動手操作以及觀察分析的能力,為臨床主要課程內、外、婦、兒以及有關手術科室打下比較堅實的局部解剖學基礎。[2]兩者并不矛盾也不存在誰更重要之說。
其次,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課程,知識容量大且內容復雜。教材以大量的文字敘述著稱,學生即使能理解,也因為內容繁多而難以記憶。[3]要學好系統解剖學與局部解剖學,好的記憶方法必不可少。筆者通過與一些學習不錯的同學探討,向老師請教以及結合自身體會歸納出幾點記憶方法,如下陳述:
1.理解記憶,切忌死記硬背。這兩門解剖課程龐雜,只靠死記硬背,知識點易混淆。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以記憶加深理解。
2.多歸納,多聯系。在學習中遇到重點、難點和易混淆的知識點,要善于歸納總結來加強記憶,對照記憶。同時要多聯系活體與其他相關學科,如組織學等,聯合學習。
3.注重繪圖。解剖學具有極強的形象性。書上冗長而晦澀的描述常常讓人產生厭煩心理,而繪圖形象地體現了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與位置毗鄰。繪圖對加深理解記憶有著極大的作用。
最后,一定要多接觸標本,是學好解剖學的必經之路。如果說解剖學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那么標本就是最原始的小說。沒有標本,就沒有解剖。作為臨床專業的學生,就應該多接觸標本,了解標本。在學習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同學對標本有著一定的抵制心理,不喜歡接觸標本,只熱衷于對書上知識點的記憶,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標本恰恰是解剖學的“無言良師”,而“無言良師”所能教給學生的知識,需要學生去了解,去思考,去探究。更多的操作,能加深學生對人體各個部位的解剖層次結構的認識與記憶,同時,在操作中也為將來的臨床學科打下基礎。
篇10
【關鍵詞】解剖學;靜脈穿刺;應用
【中圖分類號】R322.12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147-01
在兒科臨床治療中,依靠靜脈輸液給藥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在臨床危重癥患者搶救中,常能遇到因病情特殊,周圍循環衰竭而導致外周淺靜脈穿刺困難,建立良好的靜脈通道是搶救危重病人成功的關鍵之一,但在實際操作中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學知識不豐富,尤其是與護理操作技術密切相關的解剖結構不清楚,造成許多人員在操作中的盲目性,為此我院兒科重癥監護室(NICU)特組織為期兩個月護理解剖學知識學習,選取6名護理業務能手,一點帶面,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方法
1.1 合理應用教材:使用丁自海主編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體解剖學,組織科護士長與參加培訓護士一起座談討論,提出兒科護理穿次工作中與解剖學相關的主題 ,根據提出的主題,找出局部解剖學相關的章節,確定學習內容。
1.2 運用多媒體制作局部解剖幻燈片,根據護理專業特點,在講課時精心設計,利用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1],增加了人體表面的標志,體表投影,與內部器官的位置,毗鄰組織血管之間關系圖片說明,重點講解解剖學理論,與兒科臨床實際操作中密切相關的內容。
2 護理特設的局部應用解剖學內容的選定
2.1 頭皮靜脈:頭皮靜脈分布于顱外軟組織內,數目多;在額部及顳區相互交通呈網狀分布,表淺易見。正逆方向都能穿刺,故特別適用于小兒靜脈穿刺。頭皮靜脈中的主要靜脈有:(1)滑車上靜脈為起自冠狀縫處的小缽脈,沿額部淺層下行,與眶上靜脈末端匯合,構成內毗靜脈;(2)眶上靜脈在內毗處構成內毗靜脈;(3)顳淺靜脈。
2.2 頸外靜脈: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頸外靜脈由前后兩根組成,前根為面后靜脈的后支,后根由枕靜脈與耳后靜脈匯合而成,在小兒病人常被選作穿刺抽血的靜脈,尤其在小兒病人拼哭時或壓迫該靜脈近心端時,靜脈怒張明顯,更易穿刺。
2.3 上肢淺靜脈:上肢常用作穿刺的淺靜脈主要有手背淺靜脈和前臂淺靜脈。手背淺靜脈較為發達,數目多。貴要靜脈起于手背靜脈網的尺側,在肘窩處接受肘正中靜脈與頭靜脈相交通,貴要靜脈本干則沿肱二頭肌內側緣繼續上行,最后注入腋靜脈。在前臂尺側、尺骨頭背側緣處用手指仔細觸摸有彈性感或溝痕感處,即可找到貴要靜脈。頭靜脈起始后向上繞過前臂撓側緣至前臂掌側面,在肘窩稍下方發出肘正中靜脈后;沿航二頭肌外側溝上升,予三角胸大肌間溝穿入深部,匯入鎖骨下靜脈或膠靜糠肘。目前貴要靜脈、頭靜脈、正中靜脈作為PICC穿刺的首選血管
2.4 下肢淺靜脈:下肢常用做穿刺的淺靜脈主要有足背靜脈和大隱靜脈起始段。足背淺靜脈多構成靜脈弓或網。弓的外側端延續為小隱靜脈。弓的內側端延續為大隱靜脈。
3 在技術操作中的應用
3.1 部位選擇:根據年齡及病情可選擇不同部位的靜脈。嬰幼兒多選用頭皮靜脈和頸外靜脈,其次選用手背靜脈和足背靜脈。成人常選用手背靜脈和足背靜脈。
3.2 穿經層次:雖選用的靜脈部位不同,但穿經的層次基本相同,即皮膚、皮下組織和靜脈壁。因年齡不同,靜脈壁的厚度、彈性及硬度有所不同。 做各種穿刺的穿經時注意穿次經層次、深度、角度;插管的深度、力度和方法。
4 討論
4.1 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護理技術操作的實現是建立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在廣度和深度上緊密結合和充分反映護理專業特點,在闡述解剖學內容的同時,密切聯系和有機結合護理操作技術[2]。根據護理專業的特點而設置,以解剖學引導,以臨床護理為使用目的,將解剖學識與護理專業的有關內容緊密結合。
4.2 護理應用解剖學隨著醫療、護理新業務、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出現,與之相關的解剖學問題又會不斷提出。如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頭皮針的替代產品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中心靜脈導管(picc) 置管技術操作簡單,保留時間長,可減少患者因反復穿刺和高濃度液體、化療藥物對血管刺激帶來的痛苦。但要求護士要掌握一定的護理解剖學知識,因此,解剖學教學對于護理臨床操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