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8:4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解剖生理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長期以來,國內大部分院??谇会t學技術專業使用的《口腔解剖生理學》課程標準,其制定和崗位需求脫軌,沒有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選取不合理,在教學中不能按照工作任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理論課比例大,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學生操作少,動手能力弱。這些因素導致了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普遍厭煩牙體形態的枯燥理論知識,所接受的牙體雕刻訓練又較少,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弱,這與現代口腔專業的需求差距較大。
2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2.1創新教學模式
作為培養口腔工藝技術學生基本技能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在設計上注意學習任務與崗位實際需求一致,與后續專業課程緊密銜接,設計融學習過程于工作過程中的職業情境,模擬義齒制作的工作任務,針對性地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學交替、課堂與校內外實訓基地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該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打破傳統以單純模仿雕牙教學為主,教學場地主要在實驗室進行的固有模式,把實踐教學放在校內仿真工作場景的實訓室和校外全真工作場景的實訓基地,讓師生都以職業人員身份開展教與學,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組織形式,改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現象,把做的過程與學的過程有機事整合,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2.2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必要的牙體形態雕刻訓練,可以逐漸熟悉與掌握牙體的解剖形態與特征,對每一顆牙達到理解并詮釋其特征的程度,牙體雕刻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從對牙體形態的基本認識,到再現每顆牙齒的細微結構都來源于熟練的牙體雕刻技術。通過反復訓練,將牙體解剖形態雕塑作為實訓課程是實現培養合格口腔工藝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教學中單純的理論講解,學生接受的慢,理解有困難,而且學生厭學枯燥的牙體解剖知識。這就需要在實驗課上把學生沒有理解吸收的理論知識彌補回來。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簡單的書本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迫切需要的是適應崗位的能力知識。所以實踐教學不能簡單的就是讓學生去模仿雕刻一顆牙,而是鍛煉學生對牙體形態的應用能力、對事物的明銳觀察力,對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除了培養學生的智商,還要兼顧學生情商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團隊之間協作能力的培養。
2.2.1以項目導向、以工作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為內容
實踐教學中以項目導向、以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為內容,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完全對接,融“教、學、做”為一體,采用注重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項目教學法,突出教口腔解剖生理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鄭曉梅(白城醫學高等??茖W校吉林白城137000)摘要:口腔解剖生理學是高職院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學好本門課程對畢業后的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中讓學生學到最有價值的實踐技能技巧知識呢?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工作的經驗積累,在分析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本文僅從創新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教學中以校內實訓課堂為主場,解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輔以知識講授課堂解決學生必備的職業理論知識。以競賽課堂為延伸,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不斷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學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關鍵詞:口腔解剖生理學實踐教學教學改革教學建設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a)-0137-02學過程的可操作性。在項目教學法中充分體現工學結合,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該課程應采用以項目導向、以專業人員的實際工作任務為線索,融“教、學、做”為一體,注重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項目教學法。在理論課教學方面,要讓學生掌握牢固而扎實的牙體解剖學及相關理論及知識。課堂講課中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工具,包括多媒體幻燈片、錄像、動畫及像片、投影、實物教具和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型,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并易于理解和掌握,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上突破傳統的單純教師講授的模式,采用融“教、學、做”為一體,注重學生技能的訓練,并按教學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先教會學生怎么操作,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學會操作,再要求學生在學會做的基礎上積極創新。
2.2.2積極改善實踐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要積極改善口腔解剖生理的實踐教學手段。制作教學課件、教學錄像、VCD光盤等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配有現代化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刻錄機、投影儀、數碼相機等先進的電化教學設備。適應時代的要求,保障學生隨時隨地學習。
2.2.3教學中采用啟發引導法
教師示教只是教會了學生雕刻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及雕牙的方法步驟,起到了啟發引導的作用。而雕牙過程中很多技巧,鼓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與總結。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教學中要注意循序漸進。以右上頜中切牙的牙體形態練習為例,我們的實踐教學是這樣開展的:先從視覺上使學生知道這顆牙的大體形態:觀察牙體模型,之后理解牙體形態,在紙上描繪三倍大牙體形態,進而縮小描繪二倍大、一倍大的牙體形態;如果有學生繪畫基礎較差,可描繪5倍大甚至更大的牙體形態,直至描繪標準為止;為便于學生的操作,先進行放大三倍的牙體雕刻,再縮小進行一倍大的牙體練習;最后在石膏牙列上進行滴蠟塑形的練習。由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層次不同,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的雕刻進度參差不齊,雕刻作品的質量有高有低。對此,我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選擇一名雕刻技術好的同學為組長,幫助、指導本組成員共同進步。這種互幫互助的助教小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有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2.2.4開放實驗室,設置競賽課堂
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而課堂時間有限。為便于學生的練習操作,在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練習雕牙;實驗室隨時開放,確保學生有地方練習雕牙。對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他們學校生活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和今后的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是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態度和感受,生命價值的體現和專業水平的發展?,F代課堂教學應該處處閃耀人性的光輝,對學生是如此,對教師也是如此,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價值所在。如何使課堂教學更加富有激情和活力,讓師生共同來體驗和享受這種學習活動的快樂,保持和堅定學習的信念和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答案是比賽。比賽能最大程度的調動人的積極性和潛能。在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實踐教學中設置競賽課堂,可大大激勵學生練習和操作的積極性,營造學生競相練習的氛圍。每月舉辦的牙體雕刻技能大賽,精神抖擻的、激動人心的競賽場景,使學生都會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以極大的熱情參與競爭,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每年舉辦的省級比賽、國家級牙體雕刻比賽都吸引了大批學生的參與,學生在積極練習的過程中,早已超越了參加比賽的境界,而是轉化為腳踏實地的練技能。競賽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團結協助、朝氣蓬勃、公平競爭的學習環境。能鼓勵他們滿懷信心掃除障礙、解決困難并且提高自我解惑能力。
2.2.5與時俱進,信息網絡必不可少
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運用信息網絡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加大信息量傳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教學過程的各環節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實驗課同樣離不開網絡。該校已建立校園網,各教室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以供教師和學生隨時使用。校內電子閱覽室方便學生課余上網查閱各種信息資料,本課程實踐教學相關教學資源已在學校網站運行多年,網上開通良好,教學資源豐富。利用網絡技術,我們還將建立課程網絡,把課件、雕牙視頻、參考資料、習題集等教學相關材料掛在網上,開設學習互動平臺,學生可以在上面進行交流,形成一個很好的網絡互動平臺。
2.3建立多元實踐考核方法,引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
篇2
一、當前臨床醫學本科五年課程設置情況
當前,臨床醫學本科五年一般要學習如下課程:系統解剖、局部解剖、生理、生物化學、藥理、心理、病理生理、病理、預防醫學、微生物、免疫、診斷、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傳染病、神經病、精神病、統計學等。基本上分為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菊n程包括解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人體寄生蟲、醫學免疫學、組織胚胎學、醫學微生物學等。后兩年以臨床課程為主,主要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藥理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等。最后1年以臨床實習為主。
二、當前臨床醫學本科五年課程設置優缺點分析
(一)優點
這種課程設置方法確有很多的優點,實踐證明足以把學生培養成材。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畢業的學生多數都能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能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能掌握人類疾病病因、病理分類鑒別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夠處理本專業多發病和常見病以及危急病癥,有一定的預防知識,具備一定的從事本專業業務工作的能力和適應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二)缺點
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可以發現這種課程設置方法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一些學生針對課程設置在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值得我們重視。
下面僅對學生吐槽最多的一點進行分析,這也是我們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課程改革尤其需要注意進行優化的地方。
學生反映最多的是不同課程之間知識點重復嚴重的問題。很多學生戲言,這可以使得他們掌握的知識點非常扎實、牢靠,比八年制本碩博連讀的學生學習更為深入。
下面以基礎課程里的病理學、系統解剖學和生理學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病理學的研究對象分為人體病理學和實驗病理學。其中人體病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尸體剖檢、活體組織檢查、細胞學檢查;實驗病理學的研究對象:動物實驗、組織和細胞培養。
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器官功能系統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學。其任務使學生掌握人體各器官配布、形態結構和重要毗鄰關系的知識和解剖基本技能,要求一方面牢固而熟練的掌握系統解剖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技能,正確認識各器官、結構的正常位置與形態,正確應用解剖學術語描述之。
生理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構成人體各系統的器官和細胞所表現的各種生命活動過程、功能表現的內部機制及其規律。掌握和利用這些機制、規律,可以為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研究提供理論基礎,使醫學生掌握正常人體功能活動的基本規律。
在以上三門課程里,均講到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心血管系統、淋巴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然而其中知識點顯而易見有所重復。一旦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溝通不暢,對學生的要求就會出現重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厭煩的情緒。
三、解決方案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當然我們可以從教材選擇,教師要求等方面著手,既能讓學生系統全面的學習到相關知識,而不出現各種重復的知識點學習,從而提高效率,加強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國內臨床八年制醫學本碩博連讀在本科四年的一些專業課設置方法我們也可以進行借鑒。
我國臨床八年制醫學本碩博連讀實行八年一貫制的教學安排。包括公共基礎課程(通識教育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臨床醫學課程(專業課)、臨床通科實習、臨床二級學科實習、科研訓練、論文答辯等。各個院校對各階段的學習時間安排均有所不同。
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八年課程設置分為人文社會科學、公共基礎、人體疾病與健康基礎、系統整合、基礎實驗、臨床醫學等。其中第二學年主要開設人體疾病與健康基礎,包括人體構造、分子細胞與組織、代謝、遺傳等課程。第三學年主要開設系統整合,基礎實驗等課程,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心血管系統、淋巴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課程。第四學年主要開設臨床醫學等,如外科、內科、婦產科等。
這種專業設置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各科間知識點重復的問題。使學生更能高效率的系統深入的學習醫學知識,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篇3
【專業解析】口腔醫學是由牙科學發展而來的一門研究人體牙及牙列、口腔軟硬組織和頜面、頸部等各類疾病的綜合性學科。本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口腔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口腔及頜面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訓練,具有口腔常見病與多發病的診療、修復和預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專業課程】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口腔頜面局部解剖學、統計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寄生蟲學、醫學遺傳學、實驗動物學、科技論文寫作、文獻檢索、電鏡技術、檢體診斷、實驗診斷、醫學影像學、外科總論、中醫學、眼科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口腔組織病理學、牙體解剖生理學、牙合學、口腔材料學、口腔生理學、口腔生物化學、口腔微生物學、核醫學、醫學心理學、急救醫學、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預防口腔醫學、口腔修復學、口腔頜面外科學、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兒童口腔醫學、腔黏膜病學、口腔正畸學、口腔種植學、口腔專業外語……好吧,其實我就是想跟你說:課程真的很多!
【報考須知】1.口腔醫學是非常注重手部操作技巧的學科,對手指力量和手指靈活性要求特別高。除了理論學習,還經常會幾個人為一組進行雕刻蠟牙,在仿頭模上練習鉆牙洞、制作假牙等具有口腔醫學專業特色的訓練。想想把0.7毫米的鋼絲彎成小指甲殼大的扭曲的形狀,再想想用蠟塊雕刻復雜的牙齒的形狀,很小的突起都要還原……好多男生不得不通過刺繡來訓練手部的靈活性。如果從小就笨手笨腳的同學,建議謹慎選擇。
2.口腔醫學在所有醫學類專業中,算是最清潔干凈的,相對沒有那么多的醫療類污染。工作雖然相對辛苦,但除了外科,其他科室都沒有夜班,這對醫生來說,簡直是太美妙了!對動手能力強、喜歡實踐、喜歡與人交往的同學來說,口腔醫學是很不錯的選擇。
3.口腔醫學可能沒有臨床醫學那么“恐怖”,但還是要做頭顱面的解剖實驗,動物實驗也是要做的,膽小者慎入。
【就業前景】1.口腔醫學一直都是一個比較“吃香”的專業,可以說你只要考上了這個專業,只要你不是天天抱著電腦打游戲的主兒,基本畢業出來都不會出現找不到工作的情況。當然,前提是你不介意整天在別人嘴里倒騰。
2.口腔科醫生的就業領域較寬,既可在大醫院從事口腔科工作,也可開設私人診所,還能在美容院從事相關的面部整容、美容工作。口腔醫學是醫學專業中最容易自主創業的專業,開個牙科診所什么的,還是比較滋潤的。
3.綜合來講,口腔醫學是一個穩定長久的專業,且收入將伴隨著技術的熟練而上升??傊?,這是越來越吃香的職業,無論是工作還是工資。
【院校推薦】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前身是華西醫科大學,是我國現代口腔醫學高等教育發源地。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臨床醫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口腔內科學、口腔正畸學為省重點學科,口腔修復學、口腔內科學是國家級精品課程。
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前身是湖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始建于1960年,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個口腔系??谇会t學院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成為一所集教學、科研和醫療于一體的高等醫學院校,擁有口腔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口腔醫學博士后流動站設站單位,設有教育部口腔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口腔臨床醫學為教育部重點學科,口腔基礎醫學為教育部重點培育學科,擁有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上海市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和六個國家臨床重點??疲ǚ謩e是口腔頜面外科、口腔修復科、牙體牙髓病科、牙周病科、口腔正畸科和口腔黏膜病科)。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始建于1941年,長期以來承擔著向社會提供口腔醫療保健服務和口腔教學、醫學研究的重任。擁有諸多國內外著名的口腔醫學專家,為我國口腔界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高層次的專業人才,成為我國重要的口腔醫學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國口腔醫學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學院擁有國際一流的教學平臺,率先引進國外先進教學設備,建設了多媒體仿頭模實驗室,并在省內建成11個口腔醫學臨床實習基地??谇活M面外科為亞洲口腔頜面外科專科醫師培養試點基地、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漆t師培訓基地。
鏈接:有趣的牙科歷史
看《紅樓夢》時,我發現林妹妹居然是用鹽水漱口的,這真是個不幸的發現。查了一下,牙膏裝在金屬軟管內作為商品出售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事。那么,在此之前的人們,是用什么清潔口腔的呢?
篇4
關鍵詞: 《內科護理學》 常見問題 對策
《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著重培養護生臨床工作能力的課程。通?!秲瓤谱o理學》都安排在學生臨床實習的前一學年學習。作為一名內科護理學教師,應該盡力克服難題,努力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在和諧、自然、貼近臨床工作實際的良好教育氣氛中進行,以有利于學生充實專業知識,發展職業能力。
1.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1.1教學設計難。
內科護理學涉及范圍廣,基礎知識多,幾乎涉及所有的醫學基礎課,主要有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如肝性腦病病人的護理一節,是在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礎課之后研究疾病過程中功能和代謝的動態變化,從而揭示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為臨床課學習提供理論基礎。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已學過的生理、生化及病理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研究疾病狀態下的機體功能和代謝的改變。同時,根據目標化教學要求,準確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最終使學生既能熟悉和了解疾病,又能正確運用護理程序實施該病的護理(包括正確的護理評估,準確的護理診斷,確切的護理目標及相應的護理措施)。這就給教案的書寫和課程內容的設計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1.2知識講授難。
患病機體表現出的功能和代謝的變化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分別用解剖、生理或生化分散的知識來認識疾病,而必須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內科疾病本身臨床表現的直觀性強,教師并非能通過語言、動作形象生動地把各種癥狀和體征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就要求教師牢固掌握多學科的知識,在講授中抓住側重點,運用各種講課技巧正確地引導學生,把各科知識靈活地結合起來。
1.3學生理解難。
內科護理學主要從理論上分析病因、發病機理和臨床病理,內容較抽象,再加上部分學生對第一年學過的基礎醫學課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已經淡忘,對臨床醫學及今后工作上的密切關系缺乏認識,使所學的知識出現脫節現象,對于疾病也不能做到全面透徹的了解。例如在講心力衰竭病人的護理一章時,講述到血液動力學改變的問題,涉及解剖學的心臟各腔、各瓣膜的正常形態和心臟的血液循環、生理學的心動周期和正常心臟泵血過程,內容多且抽象,從而形成學生理解難的問題,因而降低學習興趣。
2.對策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以上問題,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我嘗試了以下解決方法,使學生學習內科護理學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2.1做好課前準備。
首先,熟悉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教學中的指導性文件,課本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所以在講授內科護理學前要重點精讀并熟悉教材中的重點掌握內容。其次,認真書寫教案,精心制作課件。對每節課的不同內容都應遵循大綱的要求,作出詳細的教學設計,抓住教材內容和教學中的關鍵問題,尋找出重點和難點。同時結合難點的講授內容,對涉及的其它學科的內容進行充分備課,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如講“循環系統疾病護理”中要求描述本系統常見疾病的癥狀及護理,在講授前,首先應與學生一起回顧與本課有聯系的解剖生理等有關內容,通過教學課件中一些生動的解剖圖片、簡易的機制圖體現出來,再進行教學目標的分解,如常見癥狀心源性呼吸困難的常見病因是左心衰竭及右心衰竭,從生理、病理及臨床表現具體分析,把癥狀的護理作為重點詳細講授,注重與臨床緊密聯系,為以后循環系統各個疾病的護理打好基礎。
2.2把握學生程度。
從實際教學出發,了解學生,掌握實際情況,做到有的放矢,是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我們護校的學生既有單招錄取的學生,又有高中畢業的學生,前者僅接受過中專教育,人文知識基礎較差,但是她們在中專階段曾系統地學習過《內科護理學》,后者接受過高中教育,人文知識有一定底子,但對專業知識的了解不如前者。因此,在開課前,教師首先要了解所教學生的文化程度及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必要時進行一次醫學基礎知識摸底考試。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人施教。通過教學實踐,各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能觸類旁通,從而激其情,發其智,增其識,會其能。
2.3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2.1病例引導式教學:在每個系統疾病的講解中,都由一個病例引入,教學內容包括疾病概要、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等,先導入病例,再設置問題,使學生如同面對病人,談其診斷、治療,追其病因、誘因,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和健康教育指導,例如,講授“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護理”一節時,先介紹實例:患者,男,45歲,原有慢性、反復發作性、節律性腹部疼痛的病史,發作與飲食、季節有明顯的關系。某次出差途中飲啤酒后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腹肌緊張等表現,引導學生思考該患者是什么情況?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出所需講授的消化性潰瘍的內容。使學生從觀眾、聽眾的角度,轉變到了責任護士的角度,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2.2.2角色扮演式教學:由于現行的教育體制及實際存在的困難,《內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在每次理論課后都有臨床實踐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應用角色扮演能有效彌補這一缺憾。在教學中,對于患者資料的收集、操作的解釋、健康教育等,都可以設計特定的場所,為學生創設臨床護理工作的情境,兩人一組,分別表演護士和病人,進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講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時,創設慢阻肺患者因咳嗽、呼吸困難就診的情境,在表演中不僅使學生聯系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知識和護理要點,還增加了學生的教學參與率,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拉近了與臨床的距離,無形中進行了職業素質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貼近臨床護理工作,避免學生進入臨床時的“純理論狀態”,以盡快適應醫院工作。
2.2.3總結歸納式教學:要善于總結歸納,運用有利于學生記憶的方法講授,把容易混淆的、難以記憶的內容,按發展先后或內在聯系串聯起來。例如,在講到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措施時,可將“促進排痰”的措施總結為“咳、拍、濕、引、吸”五個字,學生將這五個字記住了,就能說出完整的措施:有效咳嗽、拍背與胸壁震蕩、濕化呼吸道、引流、機械吸痰。肝硬化腹水的護理可以用口訣的方式讓學生記憶,“半臥位限水鈉、定期測量腹圍和體重,利尿注意電解質,穿刺放液輸蛋白,速度和量要控制”。簡單明了,便于學生記憶。
2.2.4簡易繪圖式教學:在板書中加入一些簡易圖,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直觀化、清晰化。如在講解“感覺障礙的六種類型”時,分別畫六個人形圖案,將每種類型對應的感覺障礙的部位涂黑,學生就可一目了然地了解不同類型感覺障礙分布范圍的特征。在講解“引流護理”時,通過患者示意圖,學生能明確引流的目的與方法。
2.2.5情感激勵式教學:為了激發課堂教學活力,使學生自愿學習、樂于參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采取一些情感激勵,對學生表示肯定與贊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當一名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時,有些緊張,結束后,我點評道:“這名責任護士很稱職,為患者講解得既詳細又明白,其他責任護士要爭取做得更好啊!”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秲瓤谱o理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它的教學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日后的臨床實習和就業。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善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貼近臨床實際,促進知識遷移。
參考文獻:
[1]施麗華.評判性思維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5,(12):1743.
[2]賈小瑩.淺析《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方法.北京衛生學校護理學科(100053).
[3]江景芝.內科護理學授課中的“三難”與“三熟悉.山西護理雜志,2000,(2),第14卷.
篇5
關鍵詞: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7-0255-02
動物生理學是從整體、器官、組織和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統研究健康動物機體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是生命科學中的主干基礎,也是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水產養殖、水族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占重要地位。在動物生理學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學科特點及行業發展,將基礎理論與水產養殖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對動物生理學教學進行改革,對培養適應當前水產養殖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1]。動物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動物生理學實驗是動物生理學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本科生生命科學基礎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對于學生理解與掌握理論知識、鍛煉思考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態度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動手意識的形成,有著非常實際的意義。因此,在探索和改革動物生理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我們將動物生理學實驗單獨設課,這既有利于考查理論教學效果,又可以促進實驗課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上海海洋大學在水產養殖、生物學等學科的特色及優勢,基于水產養殖、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等行業的發展,將實驗內容與不同學科有效協同,在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運用知識和科研創新的能力,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水平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缺失是影響教學的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既是提高高等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2]。上海海洋大學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團隊主要由中青年教師組成,其中青年教師是教學的主力。這有利有弊。一方面,青年教師思維活躍,易于接收新事物,同時也易與學生溝通。另一方面,大多數青年教師存在實際教學經驗欠缺,對課堂的教學環節掌控不足等問題。教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自身需要有一桶水。與理論課的教學相比,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青年教師除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還需要對實驗項目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對重點和難點進行解析,使實驗教學過程靈活、深刻。因此,加強青年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水平,是動物生理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青年教師通過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參加網絡課程培訓等方式,學習各類教學方式方法,并結合自身的實驗課教學實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特別是掌控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及課后實驗報告的批閱等各個教學環節的能力。首先,在課前準備過程中,青年教師必須熟悉和掌握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每一位青年教師在進入實驗課課堂之前,認真做好預實驗,這既可以熟悉每個實驗過程中的具體操作步驟及可能出現的問題,也可以對闡述實驗現象涉及的理論進行充分準備。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青年教師需切合實際,因才施教。如,與醫學專業的學生相比,水產養殖、動物科學等專業的學生解剖學知識相對薄弱。為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蛙類坐骨神經-腓腸肌的標本”這一經典實驗中,在剪除蟾蜍軀干上部、皮膚及內臟時,未采用教材及視頻中示范的從背側直接剪斷脊柱,而是將蟾蜍固定于蛙板上從腹部進行解剖,便于學生對蛙類神經及腿部骨肉的識別,進而避免剪斷坐骨神經,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第三,重視實驗報告的批閱。批閱實驗報告是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教師的學的過程。教師在批閱學生的實驗報告后,可以認真了解學生進行實驗的情況,清晰地知道學生的想法和思路,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錯誤的加以糾正,正確、有新意的加以鼓勵和表揚。
二、結合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由于動物生理學實驗課程涉及專業廣,授課學生多,學生所需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各有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選擇教學內容難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因此,雖然是同一門課程,同一本教材,但授課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各有所側重。在兼顧專業培養要求的同時,堅持從簡單到復雜、從驗證到創新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優化。目前,動物生理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動物生理學實驗基本實驗方法及實驗技術介紹、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及設計性實驗。實驗項目包括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的制備、骨骼肌收縮特性觀察、反射弧的特性分析、離體小腸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分析、離體心臟灌流、魚類血細胞分析、環境因素對不同食性魚類消化酶活性測定等驗證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實驗動物分別為兩棲類(蟾蜍)、家兔、魚類(包括鯽魚、烏鱧、團頭魴等)。水產養殖與動物科學專業均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而動物生理學是一門偏向理論且實驗性很強的課程。動物生理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切身感受到動物生理學在水產養殖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針對水產動物飼料的研發中,開發優質價廉的水產動物飼料蛋白源,是水產養殖業擺脫困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課題[3]。對水產養殖、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開設了不同食性魚類水消化酶活性測定的綜合性實驗,并要求學生以“環境因素對不同食性魚類消化活性的影響”為主題進行實驗設計。上述教學內容不但能夠使學生掌握不同食性魚類消化生理的特性,也為其在后續的水產動物營養學、配合飼料學等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做到學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大學教學中,所教知識具有高深性、前沿性和探索性,教學與科研結合十分緊密,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學習已知與探索未知的統一[4]。在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向學生介紹著名的或經典的動物生理學實驗,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科研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綜合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一項最重要的軟性工具,決定著學生的參與程度和互動效果。教學方法包括傳統教學法和現代教學法,前者側重于教師的“教”,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后者包括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度。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如何將傳統教學方法與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等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之一。郭沫若曾說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很顯然,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實現這一目的。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內容包括驗證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三大類,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傳統和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等現代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驗證性實驗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綜合性實驗則把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即教師課前設置問題、學生預習、操作實驗、教師在課堂設問、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尋找答案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作用;設計性實驗則根據學生自愿和課程組教師負責指導的原則,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自主完成從選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實驗匯報等全過程。考核方法則在實驗技能、實驗報告的基礎上增加了實驗設計,進而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以“離體小腸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實驗”為例,實驗前先提出問題,即“環境及理化因素是否會影響小腸平滑肌的收縮特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實驗過程中,通過傳統教學方法即教師示范或觀看視頻使學生掌握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同時教師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結果并做好相關實驗記錄。通過實驗學生觀察到NaOH、HCl、腎上腺素、乙酰膽堿、CaCO3等因素均可引起平滑肌收縮發生改變的實驗現象,這解決了實驗前的問題。此時,教師提出“環境及理化因素是如何引起平滑肌收縮頻率及幅度的變化?”啟發學生開展相關的探究和討論。如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與預設結果不符的實驗現象,如NaOH和HCl既可引起平滑肌收縮肌增強,但也可能獲得與之相反的結果。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操作中是否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綜合所學理論知識,查閱相關文獻,對相關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針對學生討論出的結果,教師不是簡單的回答對與錯,而主要針對他們在分析思考問題時表現出的對概念和原理不清楚部分,簡要指出他們的錯誤,引導學生弄清楚問題的實質。通過上述方法,一方面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動物生理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動物生理學實驗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師資隊伍的建設需要持之以恒,教學內容需要隨著專業和學科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不同教學方法的合理綜合運用仍需不斷探索。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本,根據動物生理學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目標。
參考文獻:
篇6
這一階段的實驗主要是結合1~2年級的《家畜解剖學》、《家畜組織胚胎學》、《動物生物化學》、《動物生理學》、《獸醫病理學》和《獸醫藥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開展。老師應認真講解實驗的原理、方法、實驗步驟和過程,使學生熟悉實驗的基本方法、盡快入門,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實驗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學習知識的實際運用和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克服“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為下一階段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臨床診療實驗階段
經過第一階段學習的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知識基礎和一定的實踐能力,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將進入到《家畜內科學》、《獸醫外科學》、《獸醫產科學》、《獸醫傳染病》和《獸醫寄生蟲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當中,而這些課程與獸醫臨床聯系最為緊密。因此從實踐和臨床角度出發,分別構建相應的臨床診療模塊,使學生掌握扎實的臨床診療及預防技能。
2.1臨床診斷模塊動物疾病的臨床診斷模塊包含:臨床診斷的基本技術(問診、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一般檢查和系統檢查)、動物動物病理解剖技術、動物器官形態結構觀察技術、家畜的接近與保定技術等。
2.2實驗室診斷技術模塊動物疾病實驗室診斷模塊包含: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檢方法,血涂片的觀察,顯微鏡油鏡的選用及細菌形態結構觀察。細菌標本片制備及染色法,細菌的分離、移植和培養性狀的觀察,細菌的生化反應試驗,細菌的藥物敏感試驗,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檢查,常見寄生蟲檢查技術,常見疫病血清學診斷技術(快速診斷),超聲檢查技術,X線檢查技術,獸醫臨床常用生化檢驗技術。
2.3疾病治療技術模塊動物疾病治療技術模塊包含:藥物的配伍與治療、灌藥、肌肉注射、靜脈注射、腹腔注射、穿刺法、沖洗法、麻醉、技術、動物助產手術、疝及骨折外科處理等。
2.4疾病防控技術模塊動物疾病防控技術模塊包含:動物營養代謝病與中毒病的防控、動物畜舍消毒技術、病死動物尸體的無害化處理、動物免疫技術、抗原抗體水平檢測技術、動物隔離檢疫、產地檢疫、市場檢疫、屠宰檢疫等。
2.5臨床病例討論模塊根據臨床常發病及各門理論課程中涉及的內容尋找或制作經典的傳染病病例模型和普通病病例模型,病例討論課完全這些病例模型展開。根據每種疾病的特點,在疾病發展的每個特征階段,能夠利用“病理學、診斷、內科、外科、產科、寄生蟲、傳染病”等各科的理論知識以及各科所需要的化驗、檢查方法對動物進行全面的臨床檢查,給出階段性診斷結論,并根據所學所有專業課程知識和課程實驗知識對病例模型進行綜合分析,實施診斷和治療。通過系統的治療使學生將各種專業實驗中掌握的方法和理論有機融合,并與實踐接軌,真正提高學生的臨床治療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
不管是4年制還5年制獸醫專業的學生,在進入這一階段時,已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知識基礎和一定的臨床實踐能力,可根據個人的職業發展需要選擇生產實踐或研究型實驗作為自己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方向。有志于從事生產一線工作的學生,可選擇與臨床診療密切的實習工作,如豬場、牛場、寵物醫院等,通過自身的臨床實踐以病例報告或病例調查的形式完成畢業論文。而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學生,可將教師的部分科研課題或學生感興趣的科學問題作為實驗內容進行畢業實習,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實驗方案的構思與設計、儀器的選用與測試、試劑的配制與標定、材料的采集與處理、資料的收集與檢索、數據的記錄與整理、實驗結果的統計與分析等全過程,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完成畢業論文。
篇7
【關鍵詞】中職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實用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16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2)11-0078-021
中職護理學專業人體學課程設置及教學現狀
1.1現行教材情況: 為了滿足中等職業護理教育的教學要求,一門新型課程應運而生---《正常人體學》,這是一門涵蓋了人體解剖學、細胞學、組織學、生理學等多門學科的新課程,一般要求在第一學期內完成,教學任務136學時,一周為8學時。近幾年我們先后使用了于曉謨主編的《正常人體概論》、王之一和馮建疆主編的《正學人體學基礎》等相關教材,縱觀這些教材,雖然各部分學科的內容比傳統獨立教材是簡化了、簡單了,但是沒有突出“理論實用、夠用”的職業教育理念,牢牢貫徹傳統教材的“細胞—組織—系統”這一理論主線,沒有突出知識的應用性和實用性,課時分配不合理,實踐能力培養不夠。
1.2教學對象分析: 中職護理教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起點的中專生和高考落榜生,學生底子薄,學習能力不高,學習的主動性不強,面對《正常人體學》全面的多元知識體系,學生“茫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頭緒,感覺處處是重點,處處要掌握,要記的東西太多且抽象難記;一周8學時的教學進度,學生感覺進度太快,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加上學生自學能力不高,沒有及時去預習和復習,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1.3理論教學情況: 受傳統教材的影響,現行的中職護理《正常人體學》教材編寫和實際教學一般是圍繞“細胞—組織—系統”這一主線來開展的,理論教學內容偏多偏重,重難點突出不夠,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教而教,往往采取 “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其中細胞學、組織學都是顯微結構,對中職護理學生而言簡直是“天書“,聽不懂記不住也不實用。由于細胞學、組織學占用了太多課時,使教學重點---系統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課時不夠。
1.4實踐教學情況: 《正常人體學》的實踐分形態實驗和功能實驗,當前人體學實踐課開展的現狀是:由于實驗組織切片沒有很好地顯示組織的典型結構,學生實際觀察到的切片效果和教材插圖差別太大,感覺不同組織切片在顯微鏡下都很相似,導致組織實驗成了走馬觀花,效果不佳;大體標本實驗主要依靠教師畫圖、模型、掛圖、多媒體幻燈片,甚至完全依靠教材上的插圖,學生很難接少到尸體標本,感性直觀認識難以真正建立;功能實驗絕大多數是單純的驗證性項目,實驗方法以教師先示范、學生照著做為主,學生主觀性沒有發揮。另外,由于實驗師資不足,任課老師兼任實驗老師,師生比太大,實驗效果不理想;同時理論內容“太全面”“太繁重”而擠占了實驗課時,使得實踐課程開展很困難,這些因素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中職護理學專業《正常人體學》實用型教學改革思路
2.1構建新的實用型人體學教學體系: 為了解決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應對《正常人體學》的授課內容和授課順序作必要的調整、刪減和整合,構建新的實用型人體學教學體系。新的學科體系以培養護士生職業能力為目標,以系統解剖學和生理學為重點,圍繞“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調節”知識主線,注重和臨床護理操作對接,充分體現課程的實用性。主要變動有:(1)將運動系統編排在緒論后,首先幫助學生建立起人體的基本形態結構。(2)把人體的兩大調節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編排靠前,為以后學習器官功能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打下基礎。(3)將細胞學和組織學內容大幅度壓縮和調整作了解為主,編排到系統解剖學之后。(4)編寫教材時,以理論“實用、夠用”為原則,注重和臨床護理操作如注射、插管、穿刺對接,使學生提前進入護士角色,提高學習興趣。在闡述人體結構的同時聯系臨床護理技術,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教學,也有利于學生學習。
2.2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建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2.2.1重組實驗教學內容,構建人體學實驗體系: 針對中職護理教育要求,應對《正常人體學》實驗內容作整合、刪減和調整, 合理安排實驗。對基礎性實驗作保留使學生掌握人體的大體結構和微觀結構;積極開展綜合性實驗,將“形態-結構-功能-調節”這一主線緊密聯系起來,如將原開設的呼吸運動的調節和動脈血壓的神經體液調節兩組實驗重新組合為神經體液調節對動脈血壓和呼吸運動的調節.這樣既提高了動物的利用率,節約了經費,也提高了實驗的開設率,同時, 也強化了學生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的培養。
2.2.2開展多種實驗教學形式, 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實驗教學形式:對細胞學和組織學實驗,采用多媒體示教為主,使學生對組織結構有一定了解即可;對大體標本形態學實驗,在用多媒體或模型講解的基礎上,再用尸體標本展示,建立感性認識;對功能學實驗,可以采用“設疑法”,教師在實驗前設疑,如在“家兔尿生成的調節”實驗之前,首先讓學生思考下列常識問題: 大量飲清水、快速靜脈注射大量生理鹽水后尿量各有何變化?為什么? 然后進行實驗并提交實驗報告, 這樣不僅激勵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 加深對知識的掌握,還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2.3改革考試制度,建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改革創新考試形式,建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兼顧理論知識、實訓技能、行為素養三個方面。理論知識考核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實訓技能考核采用標本或模型考核、實訓報告考核、提問抽考等評價指標;行為考核方面包括紀律、態度等職業素養評價。這種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充分反應了重視學生學習態度,強化能力訓練與培養,打破以往的一考定論的模式,符合本職業教育的學生定位。
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水平: 教學師資隊伍是課程改革和實施課程教學的主力軍,教師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護理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又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如果教師只重視傳統人解剖體學理論教學,不重視實踐教學,不懂相關的護理技能,就難以滿足護理職業教育的要求。因此,應健全和完善教師培養機制,加大教師培養計劃的投入,創新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體系,不斷提高教師綜合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教法先進的教學團隊。
總之,根據 “理論夠用為度,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理念,我們應打破傳統“研究型”教學模式帶來的影響和束縛,與時俱進地對人體學進行教學改革,構建新的實用型學科體系;加大實驗教學的的投入和改革力度,建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更好的服務于中職護理教育。
參考文獻
[1]唐成和,常唐喜,楊留才,郝玲.護理實用人體學課程綜合化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2:33-34.
[2]徐平,王衛東.人體組織解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28):100-101.
篇8
【關鍵詞】 本科;教學;管理;水平
基礎醫學部是我院規模最大、人員最多、教學任務最重的教學部門,在整個學校的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學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獨特的復雜性、繁瑣性和重復性,是高校管理科學化的一個重要課題,關系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也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教學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為適應學院改革發展,近幾年來我們以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不斷研究和探索基礎醫學部管理新模式,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2005年,基礎醫學部正式將迎評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按迎評促建的要求,確定了基礎醫學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學院各專業,研究、實施、改革和創新基礎醫學教學。抓住一個契機,做到四個促進,即以評促建、深化改革、規范管理、提高質量、加快發展為有利契機,促進教學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促進教學改革、建設、管理、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學條件的改善,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精力向教學的投入。幾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強化教學中心地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基礎醫學部以“夯實醫學基礎,培養優秀醫學人才”為工作目標,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任務,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學基地建設,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達到此目標,我們加強了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
1.1 領導重視確保教學工作為中心 教學工作是基礎醫學部的中心工作,為確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領導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負責教學管理,并指導分管副主任做好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及實驗室建設,確保教學高效率高質量的順利運行[1]。近3年召開專題教學工作會48余次。每周召開部領導例會,研究、布置、總結近期工作。定期召開教學工作會議;每學期到教研室、實驗室調研;巡視考場,參加教學研討會。從思想到行動真正把教學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近幾年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1.2 制度健全強化管理 (1)為了保證管理水平上層次,首先確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隊伍。通過競聘上崗選聘了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等各級教學管理人員,其結構合理、學歷層次和整體素質高,服務意識強。分管教學的副主任為醫學博士,實驗中心主任為醫學碩士,均為高級職稱。通過舉辦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培訓班和經驗交流會,聘請有豐富管理經驗的高年資教研室主任介紹管理經驗,使教學管理隊伍更加明確自身的管理職責,提高了管理藝術和水平。(2)教學、科研、思政、學生管理各項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制定了詳細的科學合理的目標管理指標體系和獎懲措施。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聘、考核評優的主要依據,并實行教學事故一票否決。(3)健全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和監控機制。每學期進行教學檢查3次;期末領導巡視考場;實行各級聽課制度:部領導聽課>4次/每學期,專家組成員聽課>3次/每學期,教研室主任、教師相互聽課>3次/每學期;組織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各教研室之間交叉進行試卷評閱、成績錄入的全面檢查,確保差錯率低于1 %。
1.3 加強培養確保師資水平 (1)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承擔本科教學工作。教授和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年均90%,并保證授課質量。以教學評估對教師授課的要求,嚴格訓練教師的授課過程,以教學名師的觀摩教學帶動教學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種措施加強青年教師培養。集中培訓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每年基礎醫學部對新進青年教師舉辦崗前培訓班:進行專題講座,請相關專家教授分別開設專業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如何書寫規范的教案、如何備好課、如何講好課、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絡課程及網頁制作、醫學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等課程,安排觀摩教學等。各教研室對青年教師實行指導教師負責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資教師對其進行理論和實驗的專門培養。1~2年內主崗位在實驗室,兼顧專業的學習。定期進行專業理論閉卷考試、實驗技能考核。提供外出進修學習、培訓機會,并鼓勵報考博士、碩士研究生。鼓勵指導青年教師參加授課比賽、教案比賽等。要求青年教師盡快進入角色,適應教學崗位。近幾年青年教師獲國家課件比賽優秀獎2人,授課及課件比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4人、優秀獎3人,學院授課比賽一等獎5人、二等獎6 人、三等獎12人,學院教案比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5人。
2 加強課程體系改革與課程建設
2.1 學科重組調整與更名 多年以來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同在一個教研室,微生物學教學占優勢,而免疫學從教學時數到師資配備等各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然而,免疫學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各學科的交叉滲透學科,是新知識、新理論發展迅速的前沿學科,必須予以加強。另外,寄生蟲學從國內外的發展趨勢看則是相對萎縮學科。為此,2005年將微生物學、免疫學、寄生蟲學教研室進行調整,成立了免疫學教研室,由4名免疫學碩士組成,提高了免疫學師資力量,強化了學科特點,提高了教學水平。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教研室合并為病原生物學教研室。寄生蟲學教師兼任微生物學課程,彌補了課時不足,改變了教師資源閑置的現象。達到了優勢互補、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三個學科師資積極性的目的。為順應國際國內潮流及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2004年將生物化學學科更名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為加強實驗室管理,做到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礎醫學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特別是大型、較貴重儀器,成立了基礎醫學實驗中心,將原來附屬于各教研室的實驗室合并為5大實驗室,由實驗中心統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該中心被內蒙古教育廳評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2.2 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 積極進行課程建設并推進課程負責人制。2005年進行的首批精品課程評選,在上報的全部3門醫學課程中,基礎醫學部的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兩門課程入選;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病理解剖學三門課程入選自治區精品課程;人體解剖學為自治區示范課程。近三年基礎醫學部主編或參編各級各類教材、參考書83部,其中十一五規劃教材16部;基礎醫學部自己組織主編了實驗教材《基礎醫學實驗教程》和《基礎醫學課程雙語教材(選編)》,均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頭醫學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學科發展
基礎醫學部重視開展教學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區和學院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13項;發表教學研究及管理論文20余篇。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全區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包頭醫學院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共18項。
3.1 加強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 藥理學開展PBL、SGD教學法;病理生理學開展病例教學;生理學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組織了四屆生理學知識競賽,開設實驗設計等,其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課題在教育廳立項,并獲教學成果二等獎;病原生物學開展大學生蠕形螨感染調查、實驗技能競賽。多數教研室都開設了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
3.2 積極開展多媒體課件教學 基礎醫學部率先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并不斷總結經驗,舉辦課件制作培訓班,舉行課件教學研討會。現在基礎醫學部所有教師均有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并積極參加課件競賽。“生理學互動辭典式多媒體課件研發”課題在教育廳立項,獲首屆課件競賽一等獎,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并獲全國課件競賽優秀獎、教學成果一等獎,并上報教育部參加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
3.3 積極推進雙語教學 從2005年開始,在醫學主干課程部分章節中開展了雙語教學,共計開出12門課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開課數量和開課學時。召開了雙語教學研討會,總結利弊,取長補短。2008年組織編寫了《基礎醫學課程雙語教材(選編)》(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學中使用,由聽課組、學生反饋意見對雙語教學進行質量監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多數同學對雙語教學給予肯定,認為對他們學習專業外語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雙語授課和編寫教材,對授課教師外語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試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學連續兩年開展了無人監考考試,經過嚴密組織,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學生誠信考試的教育;生理學開展人機對話考試、口試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試作弊的惡習;其他學科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進教學
4.1 異常Hb篩查 生物化學血紅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國際、國內都有很大影響。為了將科研應用于教學,達到科研促教學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學教研室將異常血紅蛋白篩查的研究課題應用于本科生實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4例異常血紅蛋白,并正式編入本科實驗教材中。目前,學生實驗已篩查近2萬人次,檢出異常血紅蛋白 4例。該課題榮獲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
4.2 血栓形成儀的應用 由藥理教研室研發的血栓形成儀,199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88103071.6)。該儀器成為醫藥學領域研制止血藥、抗凝血藥及抗血栓藥必不可少的儀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專業藥理學實驗課中應用,開出了“藥物對實驗性體內血栓形成的影響”的實驗。已發表3篇論文;2004年正式編入本科實驗教材中;2005年度獲包頭醫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獲全區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3 開展創新性實驗 為了鼓勵各學科積極探索新實驗及學生參與科研實驗,基礎醫學部設立了“創新性實驗教學研究獎勵基金”,近三年有14項創新性實驗得到資助,學生參與4篇。
5 加強學風建設
采取教師評學、學生評學,教授、副教授碩導、博士聯系學生班級,成立學風檢查組,不定期深入課堂檢查學習情況。發出倡議書,開展簽定“誠信考試、杜絕作弊”承諾書,舉辦“無人監考”考試等各項措施,以加強學風建設,倡導優良學風。
篇9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W023 上海管理科學
X038 上海海事大學學報
H292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G330 上海護理
X006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H022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
G066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M021 上海金屬
G343 上海精神醫學
G283 上海口腔醫學
J031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
H282 上海農業學報
A043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69 上海醫學
G596 上海針灸雜志
G946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G389 上海中醫藥雜志
A515 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
G329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G070 神經解剖學雜志
G319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J052 沈陽工業大學學報
V011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24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G071 沈陽藥科大學學報
G202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F203 生理科學進展
F001 生理學報
F042 生命的化學
F215 生命科學
F046 生命科學研究
Z034 生態毒理學報
H784 生態環境學報
S784 生態經濟
Z014 生態學報
Z028 生態學雜志
Z023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F049 生物多樣性
F003 生物工程學報
G401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F016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F224 生物技術通訊
F204 生物加工過程
F012 生物物理學報
F213 生物學雜志
G006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G332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
G603 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
G624 生殖醫學雜志
G072 生殖與避孕
C033 聲學技術
C054 聲學學報
V043 施工技術
E302 濕地科學
E636 濕地科學與管理
A615 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T933 石化技術與應用
X042 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篇10
關鍵詞: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
隨著現代醫學教育應用型發展趨勢進行,基礎醫學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也逐漸體現出來,即傳統基礎醫學課程逐漸整合為“綜合型”大課程[1]。醫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內涵隨著醫學自身的快速發展,“生物醫學模式”己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療工作過程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患者為中心”,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的角色也由“診斷一治療”型轉為“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綜合型。這些都使醫學本科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緊迫,培養類型更趨于綜合性復合型。在知識體系的構建上,學生必須具備全面的綜合知識;在能力培養上,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復合能力,對醫學技術的實踐操作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素質培養方面,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為了適應現階段醫學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基礎醫學的教學模式中也在進行不停的探索改革。但是作為醫學教育中重點模塊的實驗教學卻大部分沿用傳統的以學科基礎為單位的教學方式,制約了綜合課程的教學效果[2]。以基礎學科為單位實驗教學形式上較為枯燥和內容單一重復,這些問題影響學生參與實驗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創造性無法發揮,創新思維受到阻滯,影響了基礎醫學應用型體質改革的發展速度。
為了適應現代應用型本科基礎醫學教學的要求,實驗體系相應的優化迫在眉睫,本課題主要研究在基礎醫學課程理論綜合的基礎上,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導,在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個層次,使學生全面綜合掌握與現代醫學實驗技術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初步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養成良好的團隊集體精神。
1 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必要性探討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過程是培養醫學生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較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實驗技能,訓練科學思維、創新意識有極大作用。實驗教學作為基礎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及培養積極科學創新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現有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等原因,基礎醫學實驗現階段仍舊是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影響了實驗培養在教學過中應發揮的作用,影響了醫學生對基礎醫學實驗的學習積極性,形成實驗教學人力物力投入多但學習成果不好的被動局面。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傳統教學模式中習慣性將實驗課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完全按照理論教學要求設置實驗環節,重視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學習,忽略實驗技能的培養; 著重強調實驗的結果,忽視實驗的設計、方法、步驟和過程[3,4]。第二,以往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教材往往是根據獨立課程編寫,沒有綜合性實驗指導材料,影響了綜合性基礎醫學實踐能力的發展。第三,實驗內容缺乏系統性,沒有仔細認真的對基礎操作進行訓練[5]。第四,實驗課成績評定方式較為單一,以往主要采用實驗報告打分的方式來評定學生實驗水平,無法做到真正客觀地評價學生操作技能、實踐能力。第五,以往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師是根據獨立對應基礎醫學學科配套教學的,沒有適應現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實驗教學能力。第六,傳統醫學基礎實驗的學習過程,以單人或2到3人為單位,沒有小組教學和考核的設定,不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過程
2.1 加強基礎醫學基本實驗技能的培訓練習。主要包括基本實驗物品的認識及操作使用;常用實驗儀器的使用;實驗基本操作訓練。如動物手術器械的使用;動物的基本抓持方法;顯微鏡的使用;標本的切片制作;高壓滅菌鍋的使用;無菌箱離心機分光光度計電泳器的使用;基本溶液的配置;動物實驗基本操作等等。通過這些有目的性的項目的篩選引導學習,使學生在基礎醫學實驗初始階段就可以實現規范熟練掌握實驗用品操作實驗基本操作方法的效果,為以后順利完成實驗,保證實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較高的基礎和保障。
2.2從醫學和護理學專業從業的角度出發,將基礎醫學獨立學科實驗分設成形態實驗學、機能實驗學、和病原生物實驗學幾個體系的實驗課程。形態實驗學以組織學和器官系統為中心,融合進組織胚胎學和病理學對應內容,培養學生對正常異常形態觀察識別能力。機能學實驗以整體和器官功能為主線,綜合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藥理學的對應實驗內容,培養學生掌握認識功能機制的方法,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病原生物學實驗則以尋找和識別病原為著重點,綜合微生物寄生蟲學基礎實驗,主要培養學生識別和鑒定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上述的課程化模式是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核心,以此來制訂對應的實驗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并組織實施。
2.3編寫相應的綜合性實驗教材及輔導材料。實驗教材以系統為單位將基礎醫學獨立學科實驗分設成形態學實驗、機能學實驗、和病原生物學實驗幾個體系的實驗課程體系,并編寫了相應的與專業相關的設計行實驗內容,讓學生在進行綜合性實驗的同時有依據可循,并逐步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加了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興趣。
2.4實驗教師的選擇及綜合訓練?;A醫學實驗教學內容的綜合對于實驗教師的選擇和業務能力提出更高的標準要求[6],需要實驗教學人員的準確把控才能按照要求順利完成綜合性實驗教學任務。因此,基礎醫學教研室對承擔基礎醫學實驗整合教學內容的實驗老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主要是從形態學實驗、機能學實驗、和病原生物學實驗幾個體系進行訓練,形態學實驗教師可以完成解剖學和病理學大體結構和微細結構觀察的教學任務,并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正確解答; 機能學實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基本動物實驗操作方法訓練,并熟練使用模擬實驗系統組織各項生理活動測試工作。在綜合實驗教學授課過程中,對相應的任課教師進行合理分組,盡可能地安排理論課教學老師共同參與實驗教學活動。
2.5通過改革傳統的實驗報告培養學生能力。以往傳統實驗報告的內容主要強調對實驗結果的描述, 不重視對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分析[7,8,9]。實驗課在整個基礎醫學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得不到較好的發揮。針對目前這種情況, 努力發揮實驗課在基礎醫學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我們要求學生在實驗前必須按照要求完成實驗預習匯報。在預習匯報中要求學生首先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的使用儀器及基本原理、操作步驟、實驗注意事項等等, 并按照理論課程中講述對實驗結果進行初步預測和分析,減少學生在實驗操作和結果觀察過程中的盲目性, 提高實驗的針對性和成功率。傳統的實驗報告仍然保留,但是在實驗報告的完成過程中, 我們重點除了對實驗結果的客觀描述之外還要進行結果原因的準確分析, 要求學生加強對實驗結果觀察, 在傳統的對實驗結果的文字描述的基礎上, 要求有準確的數據測定。與此同時, 我們還要求學生在實驗報告結論后面附有相應的參考文獻, 以求達到拓展學生的視野目的。通過實驗報告的完成, 一方面要求使學生客觀地明確實驗結果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對理論課程中學到的相應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促進了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學習的聯系, 培養了學生小論文的初步寫作能力, 為將來的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打下一定的基礎。通過實驗報告和實驗預習匯報的改革, 學生實驗報告的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在基礎醫學實驗過程中的目的性成功率明顯高于沒有實施前,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效果。在隨后的學生的調查反饋意見中, 有82.23%的學生認為在實驗前書寫預習報告的效果很好。93%的學生覺得通過實驗報告的書寫, 能明顯明確分析問題的目的性對實驗的完成有很大幫助。
2.6增強實驗過程中集體意識及團隊配合意識。傳統的基礎醫學實驗模式基本是一單人或者2到3人為單位進行,實驗結果獨立匯報,不利于團隊及集體意識的訓練。在新一輪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的過程中,加入了集體團隊配合模式。如在基礎醫學實驗開設之初,預先設定分組,每組約6到8人,以此為單位進行進一步預習資料整合實驗操作及結果分析討論。6到8人小組在實驗開始前需要整理關于實驗材料實驗原理及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等信息,以小組實驗預習匯報的形式呈現,由實驗指導教師給予小組實驗預習匯報成績,參與大組內每位成員的最終實驗成績評定。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結果原因分析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生以大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究,將最終的實驗結果分析以實驗報告的形式獨立呈現。通過這種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大組成員之間互相協作配合的團隊意識,在基礎醫學實驗過程中更好的呈現出集體向心力對于學習的促進作用。
2.7改革學生實驗考核成績模式。基礎醫學實驗的最終成績評定逐步由重知識理論向重能力培養、重實踐操作方向轉變[10]。改革后的實驗課的成績主要包括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預習成績,主要是大組成員查閱整理實驗相關資料形成統一實驗預習匯報形成; 第二部分是實驗操作成績,主要是通過實驗過程操作細節評定獲得,考察的重點主要包括實驗態度、實驗操作技能、團隊溝通合作能力等; 第三部分是實驗報告成績,主要是通過完成實驗報告獲得,打分比例著重于考查實驗結果分析討論部分。
3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實施案例及效果評定
3.1教學對象
選擇山東英才學院2014級護理學專業本科生2個班共106人。這些學生均已經學習過大部分基礎醫學理論課程,具備開設基礎醫學綜合性實驗改革的理論基礎。學生共分成13大組,每組8到9人。
3.2先期準備
組織解剖學、生理學、組織學、病理生理學和病理學理論教師教師團隊,對基礎醫學本科生實驗項目從頭進行認真梳理,歸納整理,刪減與專業關系較小的傳統實驗內容,整合各學科之間相互承接的實驗內容,以及部分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增加與護理學專業就業相關性較大的人體實驗內容,編輯整理相關改革實驗大綱,制作實驗指導材料及指導書。培訓實驗教師適應新大綱改革要求,從形態學實驗、機能學實驗、和病原生物學實驗三個方面進行培訓,要求實驗教師可以完成解剖學和病理學大體結構和微細結構觀察的教學任務,并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基本動物實驗操作方法訓練,并熟練使用模擬實驗系統組織各項生理活動測試工作。將學生以大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前預習,通過復習相關理論知識查閱資料等方式整理形成實驗預習匯報,熟悉實驗使用器械及儀器,熟悉實驗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3. 3 具體組織實施
設置綜合解剖生理病理學等各學科的綜合性實驗。如以家兔的實驗性肺水腫為例[11],首先由實驗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制作肺水腫動物模型,使學生熟練掌握家兔的相關解剖結構并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包括解、靜脈插管、藥物注射和輸液等操作; 通過BL-420生物機能信息采集系統、壓力換能器等設備的使用,觀察家兔肺水腫時變化的呼吸、心率典型體征,復習相應生理學知識,并對病理生理學中所講述的人體肺水腫機制有進一步理解。然后,學生采集相關組織并完成肺組織切片制作,觀察并按照大組討論病變標本及光鏡下的病理改變情況。最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復習理論知識后進行小組討論,完成最后的實驗報告及結果分析。
3.4實驗考核
最終實驗成績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預習報告成績,主由實驗指導老師審閱實驗匯報打分; 第二部分是實驗操作成績,實驗老師通過觀察學生在實驗過程操作細節及團隊配合能力評定打分; 第三部分是實驗報告成績,教師審閱上交實驗報告打分獲得,實驗報告分數側重于實驗結果分析項。這三部分的權重比例分別為20%、40%、40%。
4 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總結與反思
本研究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平臺,將各基礎醫學學科實驗總和起來,刪減多余重復的內容,利用已有的實驗條件,完成各個階段的實驗操作,提高了實驗室及實驗儀器的利用率,減少了實驗動物消耗。通過實驗大綱及對應教材的綜合整理,實現了教學內容的重組,著重強調學生的綜合實踐操作能力,更為適用于現階段專業人才的應用性培養。同時在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實驗課程調整內容直接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12]。從學生最終綜合實驗成績和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這種以學生為本著重搶到應用性教育的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歡,教學效果也較好。事實證明,以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既可以將原有分散獨立的基礎醫學知識串聯起來,實現了鍛煉學生靈活掌握綜合各學科知識、實驗操作技能和培養創新性科研素質的目的,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集體意識,不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還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思路。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如大學生學習的惰性使部分學生實驗前預習的主動性不高,實驗操作過程的小組化使部分同學過于依賴同組隊員,出現了只看不動手的情況,另外,學科綜合性實驗開設對實驗教師的要求較高,在初期培訓準備階段需要投入較高的人力物力。因此,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還亟待進一步研究探索,以形成更好更成熟模式。
[參考文獻]
[1] 柯海萍,李偉東,章皓,等. 基于專業群構建基礎醫學平臺課程的實踐及思考[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 6) : 75 - 76.
[2] 馮潔. 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實驗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 4) : 102 - 104.
[3] 邵紅英. 大膽探索改革生化實驗教學[J]. 衛生職業教育,2007,25( 17) : 93 - 94.
[4] 張超. 論醫學專業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目的[J]. 中國基層醫藥,2010,17( 22) : 3151- 3155.
[5] 白永濤,劉革力,左渝萍,等.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 ( 2):200-202.
[6] 劉利兵,劉芳娥,陳健康,等. 開展綜合型醫學實驗課程的初步實踐[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基礎醫學教育版) ,2000,2( 2) :101 - 103.
[7] 吳偉建, 馬劍茵. 對醫學高職教育基礎醫學功能學科實驗教學的再思考[J]. 衛生職業教育, 2004, 22(12): 14.
[8] 謝勇恩. 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素質教育的探討[J]. 山西醫科大學大學學報: 基礎醫學教育版, 2005, 7(3): 293.
[9] 陸 源, 歷旭云, 夏 強, 等. 基礎醫學研究性課程的開設和實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3( 2) : 51.
[10] 劉智,蘇穎,王志宏,等. 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整合研究與實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 2) : 51 - 52.
[11]郭穎,張立民,任君旭等.基礎醫學綜合性實驗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2015,35(10):1424-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