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特征分析
時間:2022-08-23 10:31:19
導語: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對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患者的睡眠認知特征進行了解,對其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分析。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患者60例作為A組,選取同期治療的原發性失眠患者60例作為B組,選取同時期的60例睡眠正常者作為C組,對于3組患者以及健康檢查者的睡眠認知特征進行評估,從而對引發失眠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結果:A組患者的PSQI日間功能因子分數為(1.82±0.96)分,B組患者的PSQI日間功能因子分數為(1.31±0.95)分,B組患者的入睡時間因子分數為(2.51±0.73)分,A組患者為(2.06±0.93)分,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的DBAS評分為(81.34±10.68)分,A組患者的DBAS評分為(69.26±11.64)分,B組患者的DBAS評分為(65.43±11.28)分,各組間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患者和原發性失眠患者對于睡眠認知的錯誤率更高,錯誤信念會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臨床中需要對其錯誤的認知進行改變,從而將其睡眠質量進行提高。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睡眠認知特征、相關因素
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常會產生多種多樣的睡眠障礙情況,臨床統計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失眠率高達80%,與其認知損害程度以及生命質量息息相關。臨床中可以將失眠作為精神分裂癥復發的早期標志,如果患者的失眠情況特別嚴重,需要去醫院看精神科醫生,診斷患者的精神以及軀體疾病[1],還能夠診斷失眠癥,臨床中治療失眠的主要意義就是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改善,需要對精神病性體驗進行減輕,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發現更多的治療方式。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失眠,臨床中的主要治療方式就是通過鎮靜催眠藥物或者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但是,通過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以對急性失眠患者產生較優良的治療效果,如果對于慢性失眠患者,就會使患者發生藥物依賴性,對患者的康復以及治療不利[2],本研究對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患者對睡眠的認知進行了解,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患者60例作為A組,選取同期治療的原發性失眠患者60例作為B組,選取同時期的60例睡眠正常者作為C組,A組患者年齡28~53歲,平均年齡(38.16±6.46)歲,B組患者年齡26~57歲,平均年齡(40.21±7.51)歲,C組健康檢查者年齡27~54歲,平均年齡(39.58±6.89)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以及健康檢查者需要在同意書上簽署姓名,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之后,開展本研究。1.2納入標準符合DSM-Ⅳ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患者的睡眠節律沒有發生異常情況,沒有出現嗜睡情況,沒有發生睡眠呼吸阻塞綜合征等其他睡眠障礙疾病。1.3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和認識障礙;合并急慢性疼痛;依從性差,無法堅持配合研究和隨訪工作。1.4研究方法通過睡眠失調信念和態度量表對患者的睡眠認知情況進行調查,其中包含了24個條目,分成5個因子,患者的得分越低,則表明患者對失眠的認知度越嚴重,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對患者的睡眠情況進行了解,其中分為7個因子,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的失眠情況越嚴重。1.5觀察指標對于3組患者以及健康檢查者的睡眠認知特征進行評估,從而對引發失眠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組患者的PSQI日間功能因子分數為(1.82±0.96)分,B組患者的PSQI日間功能因子分數為(1.31±0.95)分,B組患者的入睡時間因子分數為(2.51±0.73)分,A組患者為(2.06±0.93)分,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的DBAS評分為(81.34±10.68)分,A組患者的DBAS評分為(69.26±11.64)分,B組患者的DBAS評分為(65.43±11.28)分,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失眠患者的睡眠認知包括:1)思維反芻、睡前的想法過多,2)選擇性注意以及監控,3)功能失調性信念和態度。認知度不足,會導致不安全行為的發生,認知療法策略的主要目標,是將擔憂次數降低,將日間的認知喚醒減少,行為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睡眠衛生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的行為進行干預,通過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患者的睡前認知活動較為頻繁,過多擔心[3]。改善失眠的主要方法為:改變擔憂次數、降低負面情緒,從而促進睡眠,筆者和患者進行了多次訪談,并查閱其他研究文獻得知,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會將失眠情況的引發原因歸根在患者的認知不足以及不良睡眠習慣方面[4],實際上,睡眠習慣比較容易改善,但是對于認知度情況,卻難以達到,所以,就應該通過認知重建技術,讓患者主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因素對于失眠的影響,通過行為實驗讓患者的不合理睡眠理念改善,將過度擔憂次數以及思維反芻減少,從而將睡眠質量提高[5]。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患者對睡眠認知不良,需要進行認知重建,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眠狀況。
參考文獻
[1]劉奕姝,于悅,譚慧文,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失眠共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20,49(3):326-328.
[2]張淑芬,蘭光華.精神分裂癥共病糖尿病認知功能研究進展[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7,23(6):154-158.
[3]張淑芬,潘繼英,陸艷,等.精神分裂癥與糖尿病共病患者執行功能的對照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8,28(5):351.
[4]張淑芬,潘繼英,陸艷,等.精神分裂癥與糖尿病共病患者執行功能的對照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8,28(5):351.
[5]楊麗娟,李占江,曾妍妍,等.精神分裂癥共病失眠患者睡眠認知特征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8,13(5):400-404.
作者:張輝祥 譚光鑫 單位: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
- 上一篇: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
- 下一篇: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治療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