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化療后麻風反應論文

時間:2022-07-24 08:01:00

導語:聯合化療后麻風反應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聯合化療后麻風反應論文

【關鍵詞】聯合化療

1病例資料

患者,女,47歲,農民,因手足麻木,面部水腫,背部生瘡,于2004年1月31日到我科就診。查體見:雙眉稀脫,面部中度浸潤,全身胸部及四肢中度浸潤并伴散在性麻風結節,以四肢為重,色澤桔黃至暗紅,個別有色素沉著斑,黃豆大小,質硬,個別較軟。雙側耳大神經輕度腫脹,質軟;右側尺神經、腓總神經輕度腫脹;左側尺神經、腓總神經中度腫脹,無明顯壓痛,雙足踝以下觸覺明顯減退。實驗室檢查:細菌指數(B.I)3.33。確診為瘤型麻風(LL型)[1],于2004年3月9日實施聯合化療(M.D.T),多菌型(M.B)治療方案[2]。經服藥12個月后,上述癥狀完全消退,服藥24個月后體檢,全身皮膚深度著色,無麻風性皮損。雙側耳大神經,雙側尺神經,雙側腓總神經無腫大,無壓痛。實驗室檢查:細菌指數(B.I)1.66。療效判定:顯著進步,符合聯合化療停藥標準[2],給予停藥。整個療程中無麻風反應和藥物嚴重毒副作用出現。

2006年9月13日,患者已完成聯合化療后半年,感覺手足關節疼痛,面部輕度水腫,在當地衛生院治療(用藥不詳),效果不佳。后又到會東縣人民醫院求治,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給予抗風濕治療,仍無效果。于10月18日到本中心慢病科檢查。經查體見面部,右手,左腳輕度水腫,全身無麻風皮損。雙側耳大神經,雙側尺神經,雙側腓總神經輕度腫大,質軟,有輕微壓痛。診斷為化療后輕度I型麻風反應。給予常規強的松口服,以及復合維生素B等對癥處理,并到門診隨診,疼痛有所減輕。后因路途遠,自2006年10月~2007年6月,病員自購強的松不規則治療,2007年6月下旬,病員出現關節疼痛,面部、手足水腫加重,四肢酸痛,發熱,即到當地衛生院就醫,按感冒治療,效果不佳,繼之出現畏寒、乏力、不思飲食,面部、胸部、背部、四肢等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疼痛性結節,觸痛、微硬。在當地按皮膚過敏治療無效。于7月15日到縣醫院檢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85%,血沉增快46mm/h,尿檢:蛋白(++),白細胞少許。診斷為腎炎,風濕熱。建議住院治療。患者未住院,隨即來我科咨詢求醫。

經詳細詢問病史,疼痛性結節反復發生已20天左右,并伴視物模糊,四肢關節疼痛加重。查體:面部輕度水腫,潮紅,四肢遠端腫脹,面部有7~8個蠶豆大小皮上,皮下結節,半球形,色澤淺紅,棕紅,還有2~3個棕褐色色素沉著癍。胸、腹、背、殿及四肢等部位,有數十個鮮紅、暗紅、褐色蠶豆大結節,觸痛,質地較硬。以小腹部、臀部、大腿兩側為重。雙側耳大神經;雙側腓總神經均輕度腫脹,質軟,無明顯壓痛。雙側尺神經中度腫脹,質硬,有明顯壓痛,全身無麻風皮損。眼結膜充血,流淚,心肺聽診(--),肝脾不腫大,皮膚涂片查菌陰性。診斷為瘤型麻風聯合化療后II型麻風反應(表現為結節性紅斑)[1]。

治療:口服反應停400mg/d,頓服;強的松40mm/d,頓服;因患者長期服用激素,同時加用聯合化療(M.D.T)多菌型方案(M.B)藥物,服用時間與激素治療同步[3]。同時給予補充維生素C、B1、B6等輔助用藥,用抗生素可地松眼液滴眼,1~2滴,每天3~5次。注意休息,加強營養,不做重活,低鹽飲食。

服藥8天后,全身癥狀,關節疼痛明顯減輕,結節疼痛消失,結節逐漸消退。服藥18天后,關節已無疼痛,面部、四肢水腫明顯消退,眼結膜充血消退。服藥30天后,所有反應癥狀控制。服藥40天后開始給反應停、強的松減量。反應停減50mg,連服20天后又減50mg,連服20天后又減50mg,直至減完;強的松減5mg,連服20天后又減5mg,連服20天后又減5mg,直至減完。患者連續服藥半年后基本痊愈。

2討論

筆者從事麻防工作數十年,經治麻風病人數百例,雖然有70%左右的麻風患者治療前和治療期間均有不同程度的麻風反應,但象本例治愈后半年產生I型麻風反應,后又因治療不規范發展成非常典型的麻風II型反應,還比較少見,經規范治療后很快治愈。這提示我們在麻風病防治工作中,要加強對麻風反應的重視,加強對麻風病人的管理,加強對麻風反應的規范治療,減輕麻風病人的痛苦,更好地為麻風病人服務。

【參考文獻】

1劉輔仁,張志禮,鄧云山,等.實用皮膚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165-166;168-169.

2馬海德,張義芳,葉干運,等.麻風防治手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257-258;267-268.

3李好宗.誤診II型麻風1例.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1,17(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