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辦學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6 23:2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聯合辦學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聯合辦學調研報告

篇1

通過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省委七界五次會議精神,圍繞全會的主題,著眼于我們的工作實際,做為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的校長,我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思考,依據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以及各式各類的針對教職員工、學生、學員的問卷調查結果,我分條理析,甄別篩選,本著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合乎現狀的基本原則,本著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寫出調研報告,核心性質的問題是三個方面,一是學以致用,一是精細管理,一是硬件建設。

眼下,我區的職業教育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今年暑假,實現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合并,唐山工貿中專與古冶職教中心合并,實現了強強聯合,這在教育管理、師資配備、教學資源的合理運用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新情況會有新問題,我們更需要依據現實情況,調查研究,鞏固成績,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以往的職業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職業學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學,專業變化大,教師配備變化大,很難做到管理上的精細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導致學生所學技術不過細、不過硬。兩校合并后,專業更多,教師類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細化管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如何做到精細化管理,打造職業名校,創辦拳頭專業,培養技術過硬的優秀人才,我們曾進行過深入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從科學的角度去考慮,去分析,針對這一問題,我校確立了立校、強校的精細化管理方案,確立了總體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為工作思路?!?、2、3、4工程”就是貫徹一個體系,突出兩條主線,抓好三個重點,強調四個建設。

貫徹一個體系:貫徹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努力實現認證。

突出兩條主線:一是招生就業工作;二是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

抓好三個重點:其一是安全問題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評估督導以及省教育質量驗收;其三是焊接實訓樓的基建工程。

強調四個建設:一是隊伍建設;二是專業建設;三是文化建設;四是功能建設。

隨著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實施,必將逐步規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細化、科學化。使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在波瀾不驚中得到升華。

學以致用的問題,也是長年困擾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校所學技術知識,步入社會后無用武之地。學非所用,做為學校徒勞無功。做為社會技術人員匱乏。那么,職業學校服務社會的技術平臺作用就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一問題是我們長期關注的問題,因為,它關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關系到我校的繁榮發展。

針對這一問題,根據對我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考察調研,我們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并開辟途徑、尋找渠道,開動腦經想辦法,我們的具體做法是,以大企業作為依托,努力實現定向培養,以名校作為依托,努力實現聯合辦學,自XX年與首鋼技校聯合辦學以來,聯辦校已達5家。我們與山海關橋梁廠高級技工學校簽署了聯合辦學協議,得到了市區領導的高度重視,政府副區長王俊合同志曾親自到會并講話。我們主辦了聯辦學校研討會,使“聯合辦學互利雙贏”更具規范化、長效化,為我區學生就業開辟了新領域。

在教學上,學校組織骨干教師分別到南廠技校、機械技校和山海關橋梁廠高級技校進行參觀、學習、交流。通過走出去使大家不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時也發覺了自身的優勢。在吸收消化的同時努力做到揚長避短,逐步縮短與名校的差距。從學校的長遠發展出發,積極支持鼓勵老師進修學習,學校努力爭取名額派老師外出學習、交流,先后有教師到石家莊、天津、遼寧、寧夏、江蘇等地學習。我校王海棠老師09年9月到11月在德國進行為期6周的學習交流,成為我市職業學校教師赴德學習第一人。還聘請了20余位企業高級技術人員來校做兼職教師,這樣,我校的師資隊伍得到進一步優化,我們的教學活動與企業需求就更加貼近,逐步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

對于我校在學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與理想狀態還有距離,我們必將揚長避短,將學以致用做為教學的主體要求力爭達到完美境地。

篇2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一、研究背景

1.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校企合作”是很多學者關注的話題,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對校企合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國外學者對于校企合作組織機構的研究主要表現在理論研究及組織模式研究兩方面。校企合作是國家行為,這種行為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表現出巨大的作用;它不僅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本質特征,而且明確了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這對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從1985年起開始對校企合作進行相關的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多問題,難以達成共識,還處于各抒己見的狀態。國內多數文獻大多介紹校企合作的組織形式,將科研機構納入其中,誕生了“產學研合作”新說法,在實際應用上與校企合作是一致的。

2.研究的主要問題

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高職院校體制改革的持續進行,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職業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傳統辦學模式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探索出一套內容全新的、代表時代特征的、行之有效的辦學模式,成為高職院校教育人士研究的主要話題。

在傳統教學中,企業只是起輔助作用,這就導致專業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目標不一致,這就形成高職院校在建設過程中的瓶頸(招生難、實習難、就業難)。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帶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應運而生,很多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這已成為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選擇。黑龍江職業學院通過近幾年的高職教育發展和實踐,順應市場辦教育,結合企業搞實訓,積極摸索校企合作辦學的新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3.研究的目的與任務

雖然,現存的有關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這其中,基于理論框架闡述的很多,基于現實環境提出建議和對策的很少,缺乏對現實問題的可行性分析和探討。筆者試圖從我院的辦學模式入手,從實際出發,在國內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將我院實施的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運行情況做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探討,深入闡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類型、特點、發展對策,并為我院更好地實施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提供可操作性建議。

二、研究內容

1.研究的理論基礎與事實依據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也應運而生。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種創新型的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模式是解決同類問題的一種方法,把實踐中解決同類問題的方法上升到理論高度,那就是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種利用校企兩種不同的資源與環境,培養適合行業、企業、用人單位需要的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模式,在產業和教育之間、實際生產過程和教育活動過程之間建立非常密切的聯系,利用學院、產業、行業、企業等單位各自優勢,把以間接知識(課堂傳授)為主的環境和直接知識(現場實踐)為主的環境有機結合在一起。

產學結合,是指在政府的協調和資助下,學校與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開發、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過程中相互配合、共同發展。學校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和要求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研究專業、制定計劃、教學大綱和開發課程,為企業培養合乎企業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校企雙方互聘教師,學校聘任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傳授學生更加實用、技能的知識。行業企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優先錄用學校優秀畢業生,利用學校優良的教學環境、強大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校企雙方共同開發項目、研究課題,解決實際生產中的難題和技術攻關科研課題,真正達到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目標。校企合作模式是高等職業院校采用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不但為行業企業培養合格的熟練工人,而且積極開展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等單位的合作,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實際操作、實踐訓練緊密結合在一起,提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畢業生的文化素質,并增強行業企業與畢業生之間雙向選擇性,最終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研究的價值

1)創新點 校企合作雙方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為基準,采取多渠道、多類型、多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1)訂單式培養的校企結合;(2)專業方向設置與教學內容設計的校企結合;(3)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校企結合;(4)校內外師資隊伍建設的校企結合;(5)校內外實訓條件不斷完善的校企結合。

其最終能夠達到校企合作推進基地建設,基地建設落實頂崗實習,頂崗實習促進訂單培養的目的。

2)理論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加快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己成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技能型專門人才,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要更加貼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對于身處于經濟社會體制機制改革的轉型期,且處于不斷探索和實踐階段的高等職業教育,堅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并已成為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選擇。

3)應用價值 實施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相關政策的貫徹實施;能充分發揮校企雙方各自的優勢;實現校企雙方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有利于我國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增強,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改善我國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措施。

3.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思路、框架:結合我國當今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提出問題,闡述我國高職院校為什么要落實并執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充分分析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確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特征、意義等;根據現有的國內外研究理論,對我院現有的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進行充分的調研、分析和研究,闡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主要類型;最后,找出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

4.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主要工作是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研究。

1)通過對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進行調研,找到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制定完善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可行性報告做準備。

其中包括:

(1)現行的法律對于行業企業和高等職業院校聯合辦學的規定處于盲點;(2)現行教育管理體制不利于校企聯合辦學發展;(3)學校自身實力不足制約了校企聯合辦學的開展;(4)經濟社會發展對校企合作辦學的內在拉力不足,還未真正體現市場的引導作用。

2)在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在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后,逐條論證,形成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其中包括:

(1)完善政府的行政職能

①加強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宏觀調控作用,創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社會氛圍;②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順暢發展;③政府部門對職業教育學生嚴格把關,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

(2)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①協調和鞏固學校、企業、學生三方之間的利益;②培養“雙師型”教師。

(3)挖掘校企雙方的管理資源優勢

①學校的管理資源優勢;②企業的管理資源優勢。

將以上的研究過程將被應用于我院相關專業,并通過與其他未實行的專業進行對比研究,以驗證該方案的可執行性。并總結出一整套適合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研究方案。

5.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運用文獻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等研究方法,借鑒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的成果,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探討,研究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1)文獻法:通過查閱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確定本課題的研究方向和意義。

(2)調查研究法:本課題以各種形式(如:書信交往、電話聯系、發電子郵件、網上調查等方式)向合作企業進行封閉式或開放式調查,通過社會問卷調查、市場調查、企業走訪等方式,了解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情況,做一份詳細的調研報告,以便于進一步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

(3)分析比較法: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和研究機構專家作專題學術報告或舉辦座談,使課題組成員的掌握全面的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相關知識和有關管理經驗,對各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情況進一步進行分析,并利用文獻法和調研法的成果,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方案。

最后,將此方案應用到試點計算機不同專業的不同年級,通過比較來驗證本課題的可行性。

篇3

關鍵詞:中職;教育;學生;國際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以及現代化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亞洲地區也加快了貿易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具有獨特區位優勢的廣西,迅速成為中國進入中南半島的“橋頭堡”和境外貿易集團進入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國際通道,伴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重點課題進一步的開放開發與打造,廣西與東盟各國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廣西正在成為與東盟各國經貿往來的重要中心之一。近年來,企業用人需求反饋急需大批既掌握東盟各國語言、又熟悉國際貿易知識的國際化人才,一些崗位如:收銀員、導購人員、會展人員、外貿業務員、跟單員等出現了不小的人才缺口。

目前廣西中職學校推行的是三年制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校學習兩年,最后一年到相關企業去頂崗實習的“2+1”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充分學習了理論知識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然而這種“2+1”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在東盟國家與我國交流日益深入的狀況下,已經不能滿足日益繁榮的東盟國際貿易的人才需求,企業需要既懂得東盟語言文化又通曉國際貿易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們借鑒國內諸多高等學校與國外聯合辦學的成功經驗,提出中職教育國際化課題的研究。

一、中職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國內的中職院校通過與國際上的教育機構、大型企業和社會團體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逐步適應國家交往和發展的需要,努力培養具有國際發展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1.中職教育國際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加速中職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中職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是提高教育質量、教育水平,提高我國人才競爭力的要求,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我國中職教育未來面臨著國際化競爭的選擇與淘汰,必須用國際標準要求自己。競爭速度的加快和競爭范圍的擴大,也將為中職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充分的內動力。

2.中職教育國際化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更為重要的是,發展國際化中等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中等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建設的基礎,是提高勞動者能力和素質的根本途徑,也是創造公平教育、增加就業和收入的最佳途徑,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中職教育國際化是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

與其它類別的教育院校相比,目前我國的中職教育部分受到冷落。學生讀完中職后一般還要繼續深造,進入高職、大專院校再進修幾年,否則就業方向和前景不容樂觀。如果能將就業、創業、升學和留學四條發展渠道全部疏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制約中職教育的發展瓶頸。推動中職教育的國際化,在培養學生掌握具體工作技能的同時,使之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擁有國際化視野,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完善和升級他們的知識結構。

二、中職教育國際化的局限

1.傳統職業教育的束縛

傳統的職業教育,還是從就業的角度來制定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讓中職院校的畢業生掌握一門具體技能。當今世界發展之迅速,技能型人才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同時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國外發達國家的中職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工作技能,更能突出地發展自我,提高開發創新能力,增強工作責任感。我國的中職教育應更多地培養跨文化、跨學科全面發展型人才,以期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

2.落后觀念與機制的制約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中職院校的教學模式還未能與社會需求一致,現有教學體制對中職教育國際化還有相當大的限制。脫離社會實際情況的指令容易造成中職教育的形式化和不實用,加之分配機制的不完善、不合理,使技能型人才失去了應有的位置,致使中職教育受到冷落。

3.其他類型教育機構的沖擊

近年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外國教育機構的沖擊,相比之下,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教學理念更為社會所認可。目前,我國的中職教育仍然較為保守,辦學規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和收費標準基本沒有脫離傳統的約束,與其他類型的教育機構相比體現不出創新和差異化,缺乏核心競爭力,常常在同行業競爭中被邊緣化。

三、推進我國中職教育國際化的舉措

增強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國際教育市場,在教育內容、方法上適應國際交往和發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走出一條中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之路。

1.師資隊伍國際化

要適應中職教育的這種國際化趨勢,就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體系和教學方式,加快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速度。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支撐。中職學校只有不斷吸納優秀的外語人才,適時選派本校教師赴國外研修,才能逐步使學校的教學理念與國際接軌。通過國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積累,國內外院校合作辦學,不斷開發出國實習與留學通道,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發展選擇。

2.教學理念國際化

開展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適應國際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我國的職業教育應致力于為學生擴大國際生存空間,讓學生畢業后適應國際勞動力市場需要。課程的開設應是適應國際市場通用課程,加快參與國際互聯網上的職業教育活動,為學生的國際化教育活動增加機會;在課程的設置中,加強國外知識、語言和文化的含量,促進教師和學生熟悉相關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建立校企合作制度,開展學生、教師互換交流和實習活動。

3.人才評價標準國際化

建立與國際接軌又體現自身特色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與國際教育機構學歷互認和教育質量認證制度。積極引進國際各類職業技能考核體系,形成開放靈活的辦學體系,實現人才規格設計的國際化。教育不再是封閉的、孤立的和終結性的,學校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限將被打破,整個中等職業教育統一在全球化的終身教育體系中。

四、中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步驟

1.調研東盟國家和國內企業人才需求,形成調研報告

調研東盟國家及國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傳統的“2+1”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繁榮的東盟國際貿易的人才需求。形成調研報告.探索中職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2.制定中職教育國際化職人才培養模式

中職教育國際化職人才培養模式從東盟國家人才培養定位、培養目標、職業崗位分析、課程建設、

辦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采取學生兩年國內學校學習東盟語言和專業知識,一年出國留學模式。學生經過考核合格后,第三年到東盟國家(越南、泰國)大學留學學習語言,深入學習東盟國家的文化習俗,安排學生在當地的企業進行實訓。優秀的學生在東盟國家(越南、泰國)就業,拓寬中職學生的就業之路。

3.改革傳統課程模式,編寫東盟特色校本教材

調研東盟國家對中職學校人才的崗位能力要求,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實施面向東盟國家的中職教育國際化。與東盟國家人才需求接軌,學校在商務越南語、泰語等東盟小語種專業課程開設基礎上,以選修課的形式,增設《國際貿易基礎》、《秘書基礎》、《會計基礎》等商務技能課程;國際商務專業、電子商務專業增設《泰語口語200句》《越南語200句口語》等東盟語言課程,讓學生實現專業能力互補;同時編寫《東盟十國風情》等校本教材,增加泰國、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十國人文、經濟和社會等相關知識的介紹和學習,進而提高學生國際化職業素養,拓寬學生實習就業渠道。

4.與東盟合作院校簽訂合作協議,建立中職教育國際化長效合作機制

與越南、泰國等合作院校簽訂合作協議,積極探索面向中職教育國際化培養模式,規范對學生國外留學的管理和跟蹤,制定《廣西華僑學校學生國外留學管理辦法》、《廣西華僑學校學生國外頂崗實習管理辦法》,中外學校共同組織教學,共同開展東盟文化教育,共同進行學生考評,助推學生全面成長。

5.總結交流

以論文的形式總結交流中職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體會,為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蘇雄才,王素群.《拓展辦學思路促進中職教育國際化》.世界教育信息,2012(10)

[2]王鋒.《廣西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廣西大學,2012(6)

[3]魏慧敏.《中等職業教育服務質量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3(5)

篇4

一、黑龍江省MPAcc培養模式的框架構建

(一)黑龍江省MPAcc培養模式的目標設計

目前黑龍江省具備MPAcc培養資格的高校只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五所院校。其中東北農業大學也是剛剛在2012年才得到MPAcc培養資格,其他四所均是2011年開始招收第一批MPAcc學員。通過對這五所學校發放的MPAcc培養模式調查問卷發現,辦學時間短,經驗不足,成為構建培養模式的制約因素。當前階段,各培養單位對于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級會計人才,仍處于積極探索階段,處于邊學習、邊研究,邊培養,邊校正,邊優化的狀態。尚未制定出符合學校定位、學生發展、市場需求的MPAcc培養模式。MPAcc的培養旨在為社會提供系統掌握高級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知識和技能,對實務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較高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具備會計工作領導潛質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以滿足市場對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設立MPAcc培養模式時,立足市場需求、以學生的職業規劃為導向;以實踐指導理論,理論再反作用于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自己的知識漏洞、技能缺陷,有目的性的進行系統性理論知識學習;而后重新確立真正適合自己的崗位,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充分融合,力求培養出“理論提升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研究能力”的高級應用型會計人才。

(二)黑龍江省MPAcc培養模式的框架構建

通過調查發現,黑龍江省當前的MPAcc培養目標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學術型會計碩士和專業型會計碩士在培養過程中沒有進行明確的區分,而是大部分學校對于MPAcc的培養還延續著學術型會計碩士的培養模式。在教學方式上,依舊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雖然也加入了一些案例教學,但案例的選擇多是一些經典的國外案例,從時間和空間上與中國國情及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從師資隊伍及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各學校的MPAcc指導教師90%以上從事學術研究的理論教師,同時負責學術型和專業型會計研究生教學工作,對于實務的指導甚少,難以擺脫學術型的影子;對于學生實踐教學這塊,多采取放任式教學,自己選擇實習單位,實踐導師近乎形同虛設,沒有很好的起到輔導督促的作用。而部分學校的兩年制速成式培養,致使研一就必須完成30學分的課程,繁重的課程除了量的積累外,卻很少有質的飛躍,研二則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術論文及畢業論文的撰寫上,忽視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導致理論、實踐、研究斷層,更難以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二、產學研相結合的三年制MPAcc培養模式

為此,我們提出產學研相結合的三年制MPAcc培養模式,該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學生的職業規劃,突出實踐指引教學,實踐指導理論,理論反作用于實踐,研究貫穿始終?!坝弥袑W,學會用”最終達到具備“理論提升、實踐創新和綜合研究”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該培養模式共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錄取階段、理論學習階段、實踐階段和課題研究階段,如圖1。

(一)錄取階段

針對全日制MPAcc的薄弱環節進行考核,以彌補在理論與實踐環節的缺陷。對于全日制MPAcc本專業考生,要在筆試結束至復試開始這段時間進行至少三個月的專業崗位實習,由實習單位出具可認證的實習證明,同時聘請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校外導師以面試的形式進行考核,以檢驗實習的效果。對于總成績(全國聯考成績和復試成績之和)優異者,按排名次序,給予獎學金獎勵,如第一名全額獎學金,第二名學費減半,第三名部分減免學費。

(二)理論學習階段

根據MPAcc學員的實習工作崗位和就業意向確定培養方向。根據學校辦學條件及學員資質,將培養方向定位CPA(審計方向)、CFO(財務方向)。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核心課程依舊按照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參考性培養方案》中指定的政治課、外國語、管理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等課程外,還要及時的將新理論、新法規,以及當前企業中發生的真實的典型案例引入課堂教學之中,確保知識的前沿性、實用性。而在方向課的設置上,則依照培養方向設置相應的課程。針對CPA審計方向,增設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專題、IT審計、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專題、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專題、財務舞弊與識別專題、IPO財務與審計專題、注冊會計師應用文寫作、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中國稅制與企業納稅籌劃、管理溝通、Excel在審計中的應用等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學習,可使MPAcc學員加深對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的認知,具備注冊會計師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將各課程指導教師整合為一個CPA審計方向導師組,共同對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指導,同時聘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里的資深注冊會計師進行相應的實務專題講座,定期將校內導師派到相關單位調研學習。針對CFO財務方向,采取相似的策略進行課程設置及師資配備。在教學過程中,讓學員確立論文的研究方向。期末考核的形式多樣化,強調全程式考核,除了試卷的形式外,還將課堂作業、課上討論、案例分析、撰寫專題報告等按一定的比例構成總成績。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持續學習的習慣。期末按學習成績與導師組綜合評定,評出2—3名學習標兵,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獎學金,以資鼓勵。而對于默默付出的導師,由全體學員進行投票選舉,按照教學態度、質量、對學生的幫助等方面評出優秀導師,樹立教學模范。

(三)實踐階段

作為培養單位要積極與所在區域的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政府與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平臺,搭建實習基地,同時國家也為提供實習的單位制定出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等以鼓勵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研二的上學期(9月—次年3月),將MPAcc學員派遣到實習基地,進行為期半年的實習。CPA審計方向的學員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實習,CFO財務方向的學員則進入政府企事業單位實習。這時的校外實踐導師將充分發揮作用,不但要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如何做,更要全面的指出學員的技能弱點、綜合能力的不足之處。實習結束,學員要整理出一份詳實的實習報告,實踐導師也應做出一份客觀的實習評價。整個實習訓練,學員不但在實務技能上得到提升,同時也為論文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研究素材。根據校外導師評價,對于在實習中表現優秀的學員,評為實踐之星;對于實習基地的大力支持,也可以給予獎勵,建立優秀人才培養單位。研二下學期,則是一個將實踐與理論重新整合的過程,對于實習中發現的問題與不足,與校內的專業導師進行交流探討,以研促學,定期舉行師生論壇、匯報演講。在探討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表達能力、增強團隊意識。將知識與實踐凝練成學術論文,增強邏輯思維能力與分析寫作能力。最終以發表的學術論文質量與數量、匯報演講的效果等來評定學員的學術能力,對于在學術上有突破的學員優先授予創新科研課題,根據教師對學生學術指導的成果來評選優秀導師,激發起積極向上的學術研究氛圍,讓老師和學生在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之余更有成就感。

(四)課題研究階段

篇5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高專;金融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現況對金融人才的需求趨勢

金融業是現代社會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標志性產業,該行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金融日益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此同時,金融業的蓬勃發展也對金融工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行業發展變化快,催生新的金融人才需求

金融行業發展變化快,新型金融業態出現、發展迅速。培養金融專業人才時,我們除了

考慮傳統金融機構對于人才的需求之外,我們還要考慮新型金融業態對于人才的需求。有分析文章指出,全球經濟迎來消費經濟時代,虛擬的金融服務非常適合在互聯網發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業務,消費金融也成為近兩年來各路機構競逐的領域,行業人才稀缺。

2.金融業綜合化經營,需要綜合經營的復合型人才

我國金融業態已發生巨大變化。從最初的完全混業,經過分業經營,目前已經通過金融

控股公司和相互參股方式,以及局部業務和產品的交叉經營,實質上形成了和英美類似的綜合經營,但程度上低于英美等國。我國金融機構除了在經營管理水平、風險監控體系、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之外,還缺乏綜合經營的人才。金融綜合經營既需要復合型人才,更需要投資理財等專業能手,否則綜合經營難現活力。目前我國金融業雖吸納了大量專業人才,但還很難適應金融綜合經營和監管的需要。實現金融綜合經營應建立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提高經營和監管能力,為綜合經營提供發展源泉。

3.金融體系國際化,要求金融人才“多元化”

所謂“多元化”就是懂得要多,要廣,不僅僅是銀行、金融、保險,還包括政治、經濟等等,還要有國際的視野,以適應現在全球化以及同國際接軌的信息時代。金融業人才須具備淵博的經濟、法律知識,全面了解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相關知識,也要求金融業人才擁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具有優良職業操守、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能力。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持續快速發展,能否培養出適應國際競爭的高素質金融人才,已成為我國金融業應對激烈國際競爭的關鍵。

二、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高專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也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最大區別。產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歷練、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于一體,不僅能促進高素質勞動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還能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因此,深化產教融合,對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在金融行業對中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情況下,高職高專對金融人才的培養又該盡到哪些責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公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的內容是面向實際的,是分具體職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完成這一級學業的學生,一般具備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能力與資格?!痹诋a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高專對于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三、明確自身定位,打好基礎

作為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金融人才屬于熟悉金融業務基本流程、金融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懂英語、會計算機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根據調研報告,企業更喜歡畢業生具備一些實際的操作技能。例如,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時代,金融人才不但要掌握計算機及網絡的基礎應用,還要不斷學習其他計算機相關知識的應用。高職院校應鼓勵學生多參與由知名金融組織、機構舉辦的各類比賽。一方面,學生可以在比賽過程中加強對于金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與其他院校學生的交流,還可以使得金融機構能夠發現人才,增加學生展示自我,獲取就業崗位的機會。

四、關注企業需求,做好對接

產教融合要實現“五個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通過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關注政府、行業、企業對于人才規格、層次、能力、素質的需求,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合格人才。此外,特別要強調的是“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也就是要建立職業教育體系的開放性機制,使人們能夠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根據個體需要靈活選擇合適的教育和培訓。學生離校后,不一定就完全脫離和學校的關系,他們依然可以通過學校的網絡課程平臺,繼續獲得學習的資源,讓學生在畢業后依然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能夠幫助其向著中高級專業人才、中高級管理人才發展。當然,這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增強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

五、關注國內發展,放眼國際

在金融體系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下,我們應當培養具有寬廣知識面和和國際化視野的人才。要達到這個培養目標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強與國外同層次院校的交流與合作,例如師生互換、夏令營、冬令營交流學習活動、學者互訪、聯合辦學等。此外互聯網+教育的興起,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外現已開放的金融課程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外語傳授的金融專業知識,掌握國內外金融行業知識最新的發展動態。

六、結語

教育界和產業界加深產教融合,在“共建、共贏、共榮”方面下功夫。高職高專院校重視具備專業素養、具有良好扎實的金融基礎知識、業務知識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尊重個體的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的規律,重視創新能力的提升教育,并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這樣才能將產教融合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中國制造2025 高職教育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17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hina Made 2025" program,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market timely, 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Yangzhou area,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related enterprises in the talent demand for research.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find out the loc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summed up the enterprise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provide the basis and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subsequent training program specified.

Keywords China Made 2025;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lectr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結合了多個學科和技術,專業口徑較寬,適用范圍廣泛,就業方向靈活。為了明確企業對于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情況,找準定位,確定目標,真正體現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辦學方針,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有針對性的對江蘇揚州及周邊地區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

1 專業人才培養的社會背景

《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制定了走向制造強國的行動綱領,而人才培養是實現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前提,《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了“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這就給高等職業教育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與此同時,《中國制造2025》也提出要堅持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也應當堅持以企業、市場、社會乃至國家的需求為標桿。只有以《中國制造2025》為綱領,以崗位、企業和社會的需求為準繩,進一步推動改革,深化落實,全方位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社會認可、國家滿意的具有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背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2 專業人才培養的區域與行業背景

隨著揚州市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導體照明、綠色新能源、智能電網、數控金屬板材加工設備、汽車及零部件共5個國家特色產業基地??偼顿Y80億元產能為30萬輛的上海大眾汽車第三大生產基地落戶揚州儀征,濰柴集團亞星客車有限公司、揚州江淮汽車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國企民企也紛紛搶灘揚州沿江區域。與此同時,擴大至整個江浙地區,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電子通信和交通設備制造業等均為該兩省的支柱產業?!吨袊圃?025》提出的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共十大領域,其中大部分領域均涉及到了各種電氣類裝備制造。由此可知,揚州地區乃至整個江浙地區的支柱產業與《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重點發展領域是高度統一的。因此,未來幾十年內,在揚州乃至整個江浙地區,企業、市場和社會對電氣類人才需求量將與日俱增且有增無減。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畢業生可就業于各類工礦企業,如制造、石油、化工、電力、紡織、制藥、食品、輕工等行業,從事電氣自動化系統及設備的操作監控、安裝調試、運行維護、技術升級改造、故障搶修等工作,或從事工廠供配電設備管理、維護、操作等工作,或在技術服務型公司,從事技術合作項目的安裝、調試和后期技術服務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動化產品營銷等部門工作。

由此可見,具有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背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具有廣闊的就業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3 企業對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建議

我們對江蘇揚農化工集團、江蘇牧羊集團、揚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蘇縱橫蘇天網絡發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揚州及周邊城市的30家企業進行走訪調研,調研結果表明,企業對具有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背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時,企業還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

3.1 人才培養模式有待調整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必須與行業的實際保持緊密聯系,以及時滿足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培養模式必須形成有機的、統一的整體,讓學生抱著濃厚的興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最大程度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讓學生可以將所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熟練的實踐動手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當大力開展各類校企合作項目,推進聯合辦學,進一步與企業維持一種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統性的共贏合作,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主動發現,仔細分析,準確解決未來實際工作崗位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實現知識技能的融會貫通,將內化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造福企業乃至社會。

3.2 專業課程設置有待改進

電氣自動化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的概念和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自動控制技術、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等多門學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業對具備以上綜合知識技能的復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課程設置要進一步拓寬,要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設備制造與加工、機械與電力傳動及的基礎知識,并且盡可能多的介紹各類控制對象和控制方法。與此同時,還應當讓學生了解最前沿的電氣自動化新技術,以此達到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意識的目的。

3.3 非智力因素培養有待加強

企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備的專業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外,還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擁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協作共贏的團隊意識和經濟安全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具備較強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并能夠及時快速的適應新環境、接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達、溝通協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除了傳授科學知識和鍛煉專業技能,還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實踐措施

4.1 以行業為標桿,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機制應當以企業需求為準繩,以實用為根本,以就業為目標。該專業定期組織教師和專家深入相關企業,進行崗位需求與知識、能力等其他素質方面要求的相關調研,根據企業的具體崗位需求和相關基本素質要求,有針對性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動態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從而保證以此為依據培養出的學生符合行業要求和企業需求。

該專業創新性的提出并實踐了“1+1+1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該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專任教師的導學、導能和導業的作用,積極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為每一位同學配備一個專業背景的班級導師和企業導師,企業導師定期進課堂、辦講座,既傳授了基本的科學理論知識,又鍛煉了企業實際需要的動手實踐的操作能力,從而為其畢業后的順利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依據。借此人才培養模式,將專業教師的傳授和企業導師的指點充分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能夠及時有效的根據企業的動態需求實時進行調整和改革,充分發揮行業需求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引領作用。

4.2 以實踐為宗旨,調整課程體系建設

本專業以企業崗位素質要求為標準,以培養專業技能為主要目的,以實際工程項目為中心,以具體教學情境為載體,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課程體系,加強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相互滲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重點選擇具有較強實踐性和實用性的課程。

4.3 以項目為導向,大力推進理實一體

為了滿足國家對于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實踐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該專業教師基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結合來自相關合作企業的反饋和建議,與企業工程師合作,從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出發,以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案例為載體,以具體實踐項目為依托,針對主干課程編寫了相應的項目化教材。截至目前櫓梗該專業教師已主編與參編了《生產過程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運行維護》、《先進組態控制技術及應用》、《傳感器檢測與應用》、《PLC應用技術圖解項目化教程》等共18部適用于高職高專教學的項目化教材??茖W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緊密融合貫穿于每個具有實際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點難點,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際動手操作鞏固對理論知識的認識理解并鍛煉其實踐操作的能力。有利于畢業生更快的適應具體崗位的實際工作,鍛煉培養了其利用學校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去發現、分析并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能力。

4.4 以素質為終極,加強非智力因素培養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以創新為驅動,要提高國家制造業的創新能力,這就為該專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本專業成立若干導師工作室,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組,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積極性,讓學生在專任教師的引導和帶領下,基于理論知識基礎和熟練的實踐動手能力,自主設計研發,制作專業創新作品,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申請創新發明專利。通過組建學生科技創新社團和創新創業中心,鼓勵學生基于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勇于創新,自主創業,借此加強學生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敏感度和開發新市場的敏銳度,為其未來的發展開辟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業的新領域。

5 結論

在《中國制造2025》的社會背景下,根據企業與社會的要求,相應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和完善已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總結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建議后,應當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應當以行業為標桿,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以實踐為宗旨,調整課程體系建設,以項目為導向,大力推進理實一體,以素質為終極,加強非智力因素培養。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只有始終堅持以《中國制造2025》為綱領,以滿足企業需求為目標,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積極采取應對的實踐措施,才能培養出基本知識功底扎實,實踐動手技能高超,同時具有卓越的科技創新思維和突出的職業能力素質,廣受企業的好評并深受社會的認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陶濤,花良浩,高寧.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導刊,2015(12):55-56.

[2] 李俊秀,馬應魁,王瑾.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1):60-64.

[3] 周奎,成建生,高文忠.“雙主體” 視角下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3(17):16-18.

[4] 陳亞娜.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14-216.

篇7

計算機網絡 中職學校 實訓基地

一、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實訓基地建設現狀

2005年7月,教育部部長周濟在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職教騰飛,實訓先行”的建議。而目前實訓基地建設仍然是我國職業教育的薄弱環節??陀^地說,要想辦好職業教育,就要充分認識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只有切實做好實訓基地建設工作,才能更好地發揮實訓基地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的提升中職學生的就業能力。

現代企業中信息技術與管理結合,計算機與網絡是信息處理的重要工具,計算機與網絡應用技術是現代企業人才必備的技能,也是職業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然而,大部分中職學生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十分薄弱。其主要表現是:不會計算機系統軟件的安裝與維護,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技術未掌握,局域網絡連接與組網絡技術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實訓的機會不多甚至有的學生連簡單的網線都不會。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的資金不足,對新開設專業的投入無能為力,有網絡設備也是老型號且數量不足。其結果是:學生只會說、不會做。這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工作不能迅速上手,這對于目前用人單位的“上崗即可用”的要求相差甚遠,學生一旦進入企業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才能勝任工作,所以,這又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這也是中等職業學校網絡專業學生畢業時就業質量差或是找不到對口工作的主要原因。通過對職業崗位能力、職業素質分析與調研,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完成人才需調研報告;系統設計、制定計算機平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綜合素質養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進一步明確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職業崗位培訓目標,以職業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增加職業崗位的技術含量,使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更有針對性,提高畢業生從業上崗的適應能力。

二、計算機網絡“仿真―生產”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的目的

建設計算機網絡“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即建成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技能大賽、生產、技術服務、職業素質訓導于一體的共享型計算機網絡“仿真―生產”一體化實訓基地。

1.實訓基地為實踐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和實際操作的平臺,使畢業生走出校門就能達到用人單位的技術要求,為成功就業提供保障。

2.計算機網絡“仿真―生產”一體化實訓基地,必提高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實現中職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技術貼近計算機網絡企業的需要。

3.實現為社會服務的功能。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短期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

建立計算機網絡實訓基地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本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畢業后在就業市場競爭增添關鍵的砝碼。

三、計算機網絡“仿真―生產”一體化實訓基地的基本內容

基本內容有:交換機實驗,其中包括兩層交換和三層交換;路由器實驗;服務器實驗;無線局域網絡實驗;網絡防火墻實驗;國際互聯網接入實驗。

四、計算機網絡“仿真―生產”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的硬件設備

校內網絡實訓基地建設需要的硬件設備有:設備管理控制器RG-RCMS-8、路由器RSR20-04、模塊SIC-1HS線纜CAB-V.35DTE-V.35DCE/POS26-POS26/1m、交換機RG-S3760E-24、交換機RG-S2628G-I、防火墻RG-WALL1600-CC、無線APRG-AP220-SE、無線控制器RG-WS3302、無線網卡、適配器RG-E-130、交換機柜、實驗臺、控制臺、投影機或大屏幕液晶電視機、實驗座椅。

五、計算機網絡“仿真―生產”一體化實訓基地的功能

校內網絡實訓基地既可以是仿真實訓基地,可以模擬企業工作環境,又可以是“仿真―生產”一體化實訓基地,它的功能既可以確保學生就業上崗之前在校模擬企業工作環境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又能為合作企業“生產產品”。學生不僅在實際操作水平上能實現質的飛躍,更能確保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在畢業前就能練就一套過硬的本領,符合企業“上崗即可用”的用人要求,畢業能到企業順利工作。這不僅能順利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而且確保了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在今后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而現有校內實訓基地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實現校企雙贏局面。聘請行業專家做兼職教師,承擔專業實踐教學、參與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參與實訓室建設、參與計算機專業優質核心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企業兼職教師指導學生實訓,創建由學校、企業、行業共同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校企聯合制定《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標準》《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制度》《指導教師管理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等。積極探索和實踐學校、企業共同管理、共同評價的校企聯合辦學共享機制。

校企合作模式一:“項目引領,引企入校”。將企業引進學校,也就是將企業的一部分“生產線”建在校園內,建立生產型實訓基地,創建真實的職業環境。這樣就可以在校內實現“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是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

校企合作模式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創建企業工作環境。

可以采用“下企業頂崗實習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的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大致要采取如下三種:

第一,學生在第二學期開始到校企合作單位實習兩至三周,親身體驗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這已成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實習后,學生回到學校,學習目的會更加明確,學習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第二,工讀輪換制。把同專業同年級的學生分為兩半,一半在學校上課,一半去企業頂崗實習,按學期或學季輪換。

第三,全日勞動、工余上課制。學生在企業被全日雇傭,頂班勞動,工余學習,通過講課、討論等方式實現理實一體化學習。

總之,中職計算機網絡“仿真―生產”一體化實訓基地的建設勢在必行,這也是中職教育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是實現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的操作能力提高的一個良好途徑,也適應了企業“上崗即用”的用人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6\]15號).

篇8

Abstract: "Alternation of study and work"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student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issues, if it does not get a reasonable solution, it will influence the alternation of study and work. Based on the working experience of autho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management of student, enterprise, and school, and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關鍵詞: 工學交替;學生管理;問題;探討

Key words: alternation of study and work;student management;issue;discussion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6-0206-02

0 引言

2005年11月7日,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學生可以一面在學校學習,一面在企業工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這既可減輕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畢業后也容易找到工作?!盵1]

工學交替,就是把學校學習和生產崗位做工交替進行的培養模式。即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學校學習和企業工作兩個過程并交替進行?!肮W交替”是在校企雙方聯合辦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實質是產學合作、聯合育人,利用學校與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

1 “工學交替”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2-3]

筆者所在學院2006年開始先后與廣東的多家企業簽定校企聯合培養協議,實行“工學交替”培養模式。根據企業生產周期,采用學期交替制的辦法培養接近企業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多批次的試點學生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效果并得到了企業方的充分肯定。然而在此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也是相當嚴峻,尤其是學生管理上的問題。

1.1 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分析 ①學生自身對頂崗實習主觀認識不到位,頂崗實習目標不明確 根據調查,很多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都屬于隨大流的情況,學校動員學生參加“工學交替”時,很多厭倦學校學習的學生報名參加,因此很多的學生對”工學交替”模式很不是了解,只是盲目的參加,沒有自己的目的性,不能對自己頂崗實習進行很好的規劃。②學生心理素質較差,不能很好的面對困難。現在高職學生大多數是上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通過調查約有70%以上屬于獨生子,在家享受慣了父母所提供的優越物質生活條件,甚至在學校也幾乎做到飯來伸口,衣來伸手的地步。一旦進入所實習的企業,環境隨之發生了變化,突然之間什么事情都要他自己去做,很難適應;在工作過程中,如遇到企業組長或班長批評時,很難接受,導致一系列的不良事情發生,這也是造成“逃崗”原因。③學生的專業技能不強,很難適應企業。出去“工學交替”的學生,大多都在二年級第一學期或三年級上學期的時間,因此很多的專業技能課程還未學習,直接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就造成學生企業技能上的空白,很難跟上企業的節奏,造成很難拿到所期望的薪資,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從而很難適應企業。

1.2 企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①很多企業的重視不足,培訓力度不足 很多參與“工學交替”的企業屬于人情企業,和學校都建立了良好的交流關系,因此企業會認為學生進行“工學交替”只是形式上的需要,不會真正的做些什么。②很多企業追求效益,忽略對學生的培養 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很多的企業往往把學生當作正式員工看待,從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身份,加班、加點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從而造成學生身心疲憊,怨言四起,直接影響“工學交替”的真實效果。③企業和學校溝通較少,校企信息不通暢 在很多的時候,學校把學生往企業一放,認為學生在企業中應該是企業的事情,學生的一切事物都應該由企業來解決,學校的教學管理處于真空狀態。而實習結束后,學生回到學校,企業也完全退出,完全處于學校的管理狀態。這樣的交替階段,學校和企業分別處于管理的兩個過程,互不聯系,這樣極其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快速成長。

1.3 學校存在的問題 很多學校的教學標準沒有跟上”“工學交替”的模式。目前,很多高職學院紛紛舉辦各種形式的“工學交替”班,但是很多學院沒有進行很好的市場調研,沒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標準,往往很多的時候根據企業的生產周期而制定教學計劃,企業生產任務緊時,需要增加人手時,學生企業實習,反之回學校讀書,極其不利于學生的的培養。在學校學習時,輔導員老師會經常召開對學生思想、身心有益的主題班會,而外出實習時就很難進行主題班會的召開,極大的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2 “工學交替”模式學生管理問題的對策[4-5]

“工學交替”模式學生管理出現的問題是較多的,況且問題也是多樣的,既有學生本身的問題,也有企業和學校兩面的責任,因此問題的解決方法也要從這三者本身尋找措施。

2.1 參與“工學交替”的學校,首先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第一,強調到企業工學交替實習對學生就業的重要意義,明確實習的目的,調整好心態,找準自我的定位;同時教育和引導學生做好角色的轉換,讓其明確到企業后,應該迅速轉換自己的身份,盡快適應實習的崗位工作。第二,要全面詳細的介紹企業的情況、工學交替校企合作實習協議、工學交替中學生的權利和義務,使學生對工學交替實習的相關情況有全面的認識。第三,應該讓學生充分了解與認識即將實習的行業的狀況、企業發展動態、企業對員工及管理人員有哪些方面的素質要求、崗位需求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理性的面對實習工作,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準備。第四,為了實習更好的進行下去,學校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例如學生的企業成績考核形式、企業日常管理制度、獎學金評定制度等各種制度措施。

2.2 要建立通暢的校企信息通道?!肮W交替”培養模式的開展需要學校和企業兩方面的協作,因此要建立通暢的信息通道,加強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校企長期合作機制,通過建立校企長期合作機制讓企業參與到培養方案的制訂中來并從中獲益,這樣企業提供的實習崗位才可能和相應的教學大綱相適應,企業才能根據學校的教學進度安排相應的實習崗位,相反的學校才能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教學安排,這樣才能校企雙方產生“雙贏”。

2.3 對于參與“工學交替”的學生,作為這種教學模式的主題,為了更好的適應這種教學培養模式,自身也要做好幾件事情:第一、要擺正自己的實習動機。第二、要有足夠的心理來承受環境的變化。第三、要提前分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工學交替的一個特征就是學生“提前”參與社會工作。這是由于這個“提前”使學生認識到了社會,“提前”認識了企業,長時間的加班和較強的勞動強度讓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失落感,這與學生所想象的美好社會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本身要認清這種差距,并且要能理解這種差距,避免出現“天上地下”的反差。

3 結束語

通過多年的實施,“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給職業教育帶來的生機和活力,極大的促進了學生技能和就業的提高,雖然給學生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例如學生的住宿問題、主題班會的舉行以及黨建問題等一系列的困難,但是我們只要采取合理的辦法,探索行之有效的學生管理辦法,不斷改革,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相信通過”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會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高曉東.職業院?!肮W交替”現狀的調研報告[J].考試周刊,2011(72):197-199.

[2]楊開勇.工學交替期間學生管理問題研究[J].世紀橋,2012(9):78-80.

[3]王春蘭.高職院校加強實習期間學生管理的思考[J].對外經貿,2012(3):146-147.

篇9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后,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注明來源和出處。

高等職業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

摘要:為了響應《中國制造2025》綱領的號召,及時了解并適應市場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合理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揚州地區電氣類相關企業進行了人才需求情況調研。通過調研,找準了高等職業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的定位,總結了企業對于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建議,為后續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保障。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高職教育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結合了多個學科和技術,專業口徑較寬,適用范圍廣泛,就業方向靈活。為了明確企業對于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情況,找準定位,確定目標,真正體現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辦學方針,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有針對性的對江蘇揚州及周邊地區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

1專業人才培養的社會背景

《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制定了走向制造強國的行動綱領,而人才培養是實現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前提,《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了“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這就給高等職業教育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與此同時,《中國制造2025》也提出要堅持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也應當堅持以企業、市場、社會乃至國家的需求為標桿。只有以《中國制造2025》為綱領,以崗位、企業和社會的需求為準繩,進一步推動改革,深化落實,全方位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社會認可、國家滿意的具有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背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2專業人才培養的區域與行業背景

隨著揚州市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導體照明、綠色新能源、智能電網、數控金屬板材加工設備、汽車及零部件共5個國家特色產業基地??偼顿Y80億元產能為30萬輛的上海大眾汽車第三大生產基地落戶揚州儀征,濰柴集團亞星客車有限公司、揚州江淮汽車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國企民企也紛紛搶灘揚州沿江區域。與此同時,擴大至整個江浙地區,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電子通信和交通設備制造業等均為該兩省的支柱產業。《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共十大領域,其中大部分領域均涉及到了各種電氣類裝備制造。由此可知,揚州地區乃至整個江浙地區的支柱產業與《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重點發展領域是高度統一的。因此,未來幾十年內,在揚州乃至整個江浙地區,企業、市場和社會對電氣類人才需求量將與日俱增且有增無減。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畢業生可就業于各類工礦企業,如制造、石油、化工、電力、紡織、制藥、食品、輕工等行業,從事電氣自動化系統及設備的操作監控、安裝調試、運行維護、技術升級改造、故障搶修等工作,或從事工廠供配電設備管理、維護、操作等工作,或在技術服務型公司,從事技術合作項目的安裝、調試和后期技術服務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動化產品營銷等部門工作。

由此可見,具有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背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具有廣闊的就業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3企業對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建議

我們對江蘇揚農化工集團、江蘇牧羊集團、揚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蘇縱橫蘇天網絡發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揚州及周邊城市的30家企業進行走訪調研,調研結果表明,企業對具有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背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時,企業還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

3.1人才培養模式有待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必須與行業的實際保持緊密聯系,以及時滿足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培養模式必須形成有機的、統一的整體,讓學生抱著濃厚的興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最大程度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讓學生可以將所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熟練的實踐動手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當大力開展各類校企合作項目,推進聯合辦學,進一步與企業維持一種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統性的共贏合作,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主動發現,仔細分析,準確解決未來實際工作崗位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實現知識技能的融會貫通,將內化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造福企業乃至社會。

3.2專業課程設置有待改進電氣自動化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的概念和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自動控制技術、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等多門學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業對具備以上綜合知識技能的復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課程設置要進一步拓寬,要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設備制造與加工、機械與電力傳動及的基礎知識,并且盡可能多的介紹各類控制對象和控制方法。與此同時,還應當讓學生了解最前沿的電氣自動化新技術,以此達到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意識的目的。

3.3非智力因素培養有待加強企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備的專業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外,還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擁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協作共贏的團隊意識和經濟安全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具備較強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并能夠及時快速的適應新環境、接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達、溝通協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除了傳授科學知識和鍛煉專業技能,還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實踐措施

4.1以行業為標桿,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機制應當以企業需求為準繩,以實用為根本,以就業為目標。該專業定期組織教師和專家深入相關企業,進行崗位需求與知識、能力等其他素質方面要求的相關調研,根據企業的具體崗位需求和相關基本素質要求,有針對性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動態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從而保證以此為依據培養出的學生符合行業要求和企業需求。

該專業創新性的提出并實踐了“1+1+1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該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專任教師的導學、導能和導業的作用,積極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為每一位同學配備一個專業背景的班級導師和企業導師,企業導師定期進課堂、辦講座,既傳授了基本的科學理論知識,又鍛煉了企業實際需要的動手實踐的操作能力,從而為其畢業后的順利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依據。借此人才培養模式,將專業教師的傳授和企業導師的指點充分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能夠及時有效的根據企業的動態需求實時進行調整和改革,充分發揮行業需求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引領作用。

4.2以實踐為宗旨,調整課程體系建設本專業以企業崗位素質要求為標準,以培養專業技能為主要目的,以實際工程項目為中心,以具體教學情境為載體,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課程體系,加強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相互滲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重點選擇具有較強實踐性和實用性的課程。

4.3以項目為導向,大力推進理實一體為了滿足國家對于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實踐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該專業教師基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結合來自相關合作企業的反饋和建議,與企業工程師合作,從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出發,以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案例為載體,以具體實踐項目為依托,針對主干課程編寫了相應的項目化教材。截至目前為止,該專業教師已主編與參編了《生產過程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運行維護》、《先進組態控制技術及應用》、《傳感器檢測與應用》、《PLC應用技術圖解項目化教程》等共18部適用于高職高專教學的項目化教材??茖W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緊密融合貫穿于每個具有實際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點難點,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際動手操作鞏固對理論知識的認識理解并鍛煉其實踐操作的能力。有利于畢業生更快的適應具體崗位的實際工作,鍛煉培養了其利用學校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去發現、分析并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能力。

4.4以素質為終極,加強非智力因素培養《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以創新為驅動,要提高國家制造業的創新能力,這就為該專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本專業成立若干導師工作室,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組,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積極性,讓學生在專任教師的引導和帶領下,基于理論知識基礎和熟練的實踐動手能力,自主設計研發,制作專業創新作品,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申請創新發明專利。通過組建學生科技創新社團和創新創業中心,鼓勵學生基于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勇于創新,自主創業,借此加強學生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敏感度和開發新市場的敏銳度,為其未來的發展開辟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業的新領域。

5結論

在《中國制造2025》的社會背景下,根據企業與社會的要求,相應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和完善已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總結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建議后,應當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應當以行業為標桿,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以實踐為宗旨,調整課程體系建設,以項目為導向,大力推進理實一體,以素質為終極,加強非智力因素培養。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只有始終堅持以《中國制造2025》為綱領,以滿足企業需求為目標,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積極采取應對的實踐措施,才能培養出基本知識功底扎實,實踐動手技能高超,同時具有卓越的科技創新思維和突出的職業能力素質,廣受企業的好評并深受社會的認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陶濤,花良浩,高寧.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導刊,2015(12).

[2]李俊秀,馬應魁,王瑾.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1).

[3]周奎,成建生,高文忠.“雙主體”視角下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3(17).

[4]陳亞娜.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6).

篇10

一、人才資源的基本情況

截止**年8月,皇明集團有員工4012人,人才隊伍總量為2305人,占集團員工總數的57.5%,其中女性722人,占人才總數的31.3%。在人才構成方面,經營管理人才144人,占人才總數的6.3%;專業技術人才284人,占人才總數的12.3%,技能型人才1877人,占人才總數的81.4%。

1、年齡結構。2305名人才中,35歲以下的988人,占人才總量的42.9%,其中,在經營管理崗位的67人,占2.9%,在專業技術崗位的121人,占5.3%,技能型人才800人,占34.7%;36—45歲的994人,占43.1%,其中,在經營管理崗位的54人,占2.3%,在專業技術崗位的102人,占4.5%,技能型人才838人,占36.4%;46—55歲的291人,占12.6%,其中,在經營管理崗位的22人,占1%,在專業技術崗位的49人,占2%,技能型人才220人,占9.5%;56—60歲的30人,占1.3%,其中,在經營管理崗位的1人,占0.04%;在專業技術崗位的12人,占0.5%,技能型人才17人,占0.7%;61歲以上的2人,占0.1%,全部為技能型人才。

2、學歷結構。2305名人才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1人,占0.04%,在經營管理崗位工作;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9人,占0.4%,在經營管理崗位的3人,在專業技術崗位的6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240人,占10.4%,在經營管理崗位的85人,在專業技術崗位的155人;具有大學專科學歷的350人,占15.2%,在經營管理崗位的31人,在專業技術崗位的108人,技能型人才211人;具有中專學歷的862人,占37.4%,在經營管理崗位的22人,在專業技術崗位的15人,技能型人才825人;具有高中學歷的499人,占21.6%,在經營管理崗位的2人,技能型人才497人;初中及以下學歷有344人,全部為技能型人才,占14.9%。

3、專業結構。428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中,機械類235人,占人才總量的10.2%;電子類49人,占2.1%;化學類8人,占0.4%;能源類1人,占0.04%;財會類54人,占2.3%;建筑類4人,占0.2%;經濟管理類46人,占2%;其他專業31人,占1.3%。

1877名技能型人才中,行政管理361人,占人才總量的15.7%;營銷230人,占9.9%;制造775人,占33.6%;技術267人,占11.6%;會計統計113人,占4.9%;品質管理126人,占5.5%;采購5人,占0.2%。

4、職稱結構。428名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初級職稱160人,占人才總數的6.9%;中級職稱90人,占3.9%;副高級職稱23人,占1%;正高級職稱11人,占0.5%。高、中、初級職稱的比例為1:3:5.3?,F有1877名技能型人才中,具有初級職業資格人員650人,占人才總數的28.2%;中級職業資格860人,占37.3%;高級職業資格350人,占15.2%;技師16人,占0.7%;高級技師1人,占0.04%。

二、皇明集團人才資源的總體評價

(一)人才優勢

1、人才總量多,高學歷人才比重大?,F有人才總量為2305人,占集團員工總數的57.5%?,F有人才中,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250人,占人才總量的10.8%,占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58.4%,其中有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9人。在我市企業中,無論是人才占有率、還是高學歷人才絕對值,都名列前茅。

2、人才專業分布集中,太陽能及相關專業人才豐富?,F有人才中,專業技術人員284人,占人才總量的12.3%,技能型人才1877人,占81.4%,93.7%的人才集中在科研、生產經營和銷售服務一線。專業技術人才中,又大都集中在機械、財會、電子、經管四大類。其中機械類235人,占人才總量的10.2%,占經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54.9%;財會類54人,占人才總量的2.3%,占經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12.6%;電子類49人,占人才總量的2.1%,占經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11.4%;經濟管理類46人,占人才總量的2%,占經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10.7%。技能型人才中,大都集中在制造、行政管理、技術和營銷崗位。其中制造崗位775人,占人才總量的33.6%,占技能型人才的41.3%;行政管理崗位361人,占人才總量的15.7%,占技能型人才的19.2%;技術崗位267人,占人才總量的11.6%,占技能型人才的14.2%;營銷崗位230人,占人才總量的9.9%,占技能型人才的12.3%。豐富的人才資源,為皇明集團的快速發展、膨脹我市太陽能產業、創建中國太陽城,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證和支撐。

3、人才來源廣泛,隊伍成長迅速?,F有人才隊伍中,既有經驗豐富、協調能力強的原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又有具有一技之長、身體健康的離退休、下崗人員;既有全國各地太陽能及相關領域的高、中級專門人才和國外專家,又有各類大中專院校、技校畢業生。人才隊伍成長迅速,**年,引進人才656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5人,具有中級職稱的22人,具有初級職稱的46人;具有碩士學位的1人,具有本科學歷的60人,具有大專(高職)學歷的150人,具有中專(技校)學歷的280人,其它92人;**年,引進人才73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2人,具有中級職稱的25人,具有初級職稱的6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2人,具有本科學歷的90人,具有大專(高職)學歷的120人,具有中專(技校)學歷的320人,其它95人;**年,引進人才712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28人,具有初級職稱的4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4人,具有本科學歷的90人,具有大專(高職)學歷的150人,具有中專(技校)學歷的280人,其它102人;**年1月至8月,引進人才72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42人,具有初級職稱的5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2人,具有本科學歷的80人,具有大專(高職)學歷的180人,具有中專(技校)學歷的260人,其它88人。

4、人才隊伍年富力強,企業發展后勁足。現有人才中,35歲以下有988人,占42.9%,36—45歲有994人,占43.1%,這兩個年齡段的人才占到人才總數的86%,形成了以朝氣蓬勃、思想活躍、求知欲進取心強的青年人才為主體,以具有一定實踐經驗,掌握一定先進技術,充滿生機和活力,出成績、出成果的中年人才為中堅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5、科研經費投入大,成果多。**年至**年,科研經費投入分別為1000萬元、1200萬元、1500萬元、2000萬元。截止目前,企業共獲專利近200項,承擔國家863項目4項,有些成果獲得了國家火炬計劃。在光電、溫屏玻璃、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等領域都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二)優勢原因分析

集團成立于**年,從一個十幾人的小作坊,成長為中國太陽能行業第一品牌和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企業的迅速膨脹,主要得益于人才隊伍的迅速壯大,得益于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開發、轉化和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堅持正確的人才觀,不拘一格用人才。堅持以人為本,視人才為企業最寶貴的財富。提出了“凡適合企業需要的就是好人才”的用人觀,推行“賽馬機制”,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退”的競爭模式,不唯學歷、年齡和職稱,許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集團大區經理楊中興,僅為高中學歷,**年入廠后,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現,他從一名普通工人,被提拔為組長,后到班長、主任、科長、廠長,一步一個腳印,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空間。**年,他又從生產崗位轉為營銷崗位,被提拔為大區經理。在盤活本地人才的同時,還廣泛延攬引進外地人才。畢業于山東輕工學院的范建厚,在外企工作五年,后被皇明集團任人唯賢的用人機制所吸引,到皇明擔任真空管廠廠長。根據在外企掌握的管理經驗,結合集團實際,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用人機制和設備、生產、現場管理體系,使真空管廠產值、利潤月月翻新?,F在他已成長為集團的常務副總,**年,他帶領營銷隊伍建立5S店,進行全面招商,建立密集的營銷網絡。今年又推行三倍網絡三個模式,新思路推動部門不斷向前發展。

2、重視科技創新,不惜重金引人才。科技為先導是集團多年來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多年來,集團堅持科技興企方針,每年科研經費的投入均占企業當年銷售收入的2%以上。集團成立了皇明中央研究院,并與中科院及國內外多所大學聯合建立科研機構,從事太陽能方面的研究。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每年都參加市里組織的人才招聘活動,**年至**年,引進人才數量分別為656人、730人、712人、720人。不惜重金千方百計引進高層次人才。**年以前,企業還沒有一名研究生學歷人員,到目前,已擁有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9人、本科生240人。**年,聘請世界鍍膜王章其初博士擔任皇明首席科學家,并在科研經費投入、人才配備、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優惠待遇。近幾年來,先后聘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外太陽能方面的專家6人次,來公司進行玻璃鍍膜、光電轉換等先進技術的指導,進一步提高了皇明集團的技術水平。堅實的人才支撐,使皇明集團在科學研究、技術轉化方面始終引領著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潮流。

3、拓寬培訓渠道,校企聯姻育人才。定向培養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操作技能的優秀人才是集團培養人才的一條重要渠道。創業之初,企業就與德州電大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年,企業與德州學院聯合開辦大專班及本科班,為具備學習條件的員工提供深造的機會,儲備了大量人才資源。**年,企業與華宇學院簽訂了定向培養人才協議,為企業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同時,企業還在山東大學等高校建立科研機構,為科研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校企共同合作,實現了為企業培養人才的目的。**年,定向培養210人,**年,定向培養400人,**年,定向培養260人,業務培訓2000多人次,職業資格培訓140余人次,崗位培訓和適應性培訓3000人次。

4、建設企業文化,優化環境留人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是集團的第二條生產線,是企業快速發展的精神動力,是人才扎根企業、不斷創新的力量源泉。為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皇明集團投巨資建立了現代化的視頻工作室、電視臺、文化中心、廣播室、圖書室和員工俱樂部。先后創辦了《皇明人》、《綠領》、《皇明周報》、《皇明文藝》、《皇明商道》等刊物。每年開展千名皇明人綠色環保等活動,緊扣環保節能、“經濟創新”牌,大力傳播綠色環保文化。豐富多彩的皇明綠色企業文化傳播著皇明品牌美譽,也使皇明人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為塑造皇明品牌形象奠定了濃厚的文化底蘊。

(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缺乏系統的人才發展規劃。沒有與發展“中國太陽城”、“中國太陽谷”相匹配的人才發展規劃;對人才需求的預測不夠準確,也沒有相應的措施和辦法。

2、缺乏應用技術領域專業人才。目前,只有章其初等少數幾位專家從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相關研究,人才培養落后于產業生產,專業人才隊伍中的研發人才嚴重不足。

3、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人才鏈。人才大都集中在科研、生產經營和銷售服務一線,而公共關系、資本運營、建筑設計、后勤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嚴重不足。

4、人才隊伍流失嚴重。**年,人才流失145人,**年,人才流失191人,**年,人才流失180人,**年1至8月份人才流失127人,分別占當年人才引進的22%、

5、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管理隊伍年紀輕、經驗不足、穩定性差,與市直有關部門溝通少,人才信息不暢通。

三、圍繞建設“中國太陽城”,加快人才資源開發的對策與建議

建設“中國太陽城”和“中國太陽谷”,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我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支撐這項工程的關鍵在人才,人才作為科學技術的載體,已成為“中國太陽城”、“中國太陽谷”的活力源泉。打造世界一流的太陽城,就必須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術為保證。

(一)建立人才工作機構,為建設“中國太陽城”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務平臺。在市“中國太陽城”推進委員會設立人才服務組,由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會同市委組織部、市民經委、市人事局、市勞動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部門,具體負責建設“中國太陽城”相關人才規劃和政策的制定,搞好人才引進、培養、激勵、評價等具體措施的實施,為太陽能產業的快速高水平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二)制訂“中國太陽城”人才規劃,全力做好人才工作。根據德州市“十一五”人才規劃,結合“中國太陽城”建設的目標任務,制定“2006—2010年‘中國太陽城’人才開發規劃”。在全面分析我市太陽能及相關專業現有人才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建設“中國太陽城”各個發展階段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任務目標和發展重點,制定實現任務目標的措施辦法。在發展目標上,以提高人才素質、擴大人才總量、調整人才結構、加強人才培養、優化人才環境為重點,根據建設中國太陽城的需要,提出人才總量、專業配置、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及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發展目標。在主要措施上,突出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人才智力及國外智力的引進,人才開發機制和體制的建立,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開發以及博士后建站方面工作。

(三)整合人才資源,建立“中國太陽城”人才資源儲備庫和專家群。根據建設中國太陽城的整體部署,充分調動全市現有人才的積極性,積極參與“中國太陽城”的創建工作。一是要盡快建立“中國太陽城”人才資源儲備庫。在我市人才隊伍特別是公務員隊伍中,有一批皇明集團所需的公共關系、資本運營、建筑設計、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但由于公務員不得到企業兼職等方面的限制,現有人才很難直接為“中國太陽城”建設服務??刹扇挝煌扑],個人自薦等方式,將我市現有“中國太陽城”建設所需人才情況進行摸底,建立“中國太陽城”人才資源儲備庫,由市“中國太陽城”推進委員會人才服務組統一安排和調度,使其成為中國太陽城建設的主力軍。二是要進一步做好“中國太陽城”專家群的建設工作。對我市太陽能行業中符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選拔管理辦法》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及時呈報到省人事廳參加評審,對符合我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選拔條件的,及時提交專家評委會。廣泛搜集國內外太陽能行業及相關專業的優秀專家學者,加強與他們的聯系和溝通,并通過適當的方式聘請他們為“中國太陽城”建設服務。三是建立德州專家協會太陽能行業分會。建議盡快成立德州專家協會,并同時設立太陽能行業分會。積極發揮德州專家協會和太陽能行業分會的作用,圍繞“中國太陽城”建設方面的有關課題,通過舉辦各種高層次論壇、學術沙龍、專家會診等活動,拓寬各類人才的視野,為他們之間相互交流經驗,實現人才資源共享,提供良好的平臺。

(四)加強人才智力引進工作,不斷壯大人才隊伍總量。要實現“中國太陽城”建設的各項任務目標,人才保證是關鍵。為此,第一要抓緊建立緊缺急需人才信息庫。將人才需求情況通過網絡媒體對外公布,并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人才的認同感,在穩定現有人才隊伍的同時,提高人才引進工作的質量。第二,要抓緊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各項政策措施。制定出臺德州籍大中專畢業生、全國各地應屆畢業生、高新技術人才參加“中國太陽城”建設的優惠政策,在工資福利待遇、養老醫療保險、住房補助、家屬子女就業上學等方面給予明確規定,切實解決好引進人才的后顧之憂。第三,認真開展好人才的“軟引進”工作。通過聘請、兼職、咨詢、講學、技術合作等多種形式,廣泛吸引全國各地太陽能及相關專業高層次人才到我市開展技術指導和智力服務。充分發掘國外專家資源,積極引進德國、荷蘭、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太陽能技術、光電技術專家,提高我市太陽能行業的研發能力。四是努力辦好各類人才市場。充分發揮人才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根據“中國太陽城”建設對人才的不同需求,開辦不同層次、不同范圍的人才招聘活動,如設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中國太陽城”建設人才專場,組織好每年的應屆畢業生招聘會,組織企業走出去,到發達地區的著名高校和對口高校舉辦招聘活動等等,切實開展好人才引進工作。辦好網上人才勞務市場,利用德州人才信息網,“中國太陽城”建設人才需求信息,開辟人才政策、信息、服務專欄,擴大人才供求信息量,架起人才與企業溝通的橋梁。加快我市人才中介機構建設、規范、管理和提高,運用市場機制,開展專業服務,合理配置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