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可讀性論文

時間:2022-09-30 06:33:00

導語: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可讀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可讀性論文

摘要新聞故事化是記者在新聞采寫中運用得越來越多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增強了新聞報道客觀性可讀性,使新聞報道充滿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為新聞寫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式。

關鍵詞新聞故事化特征技法

“新聞故事化”是“采用對話、描寫和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突現事件中隱含的故事。”(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富蘭克林語)新聞故事化符合受眾的閱聽習慣,貼近受眾,滿足了受眾愛聽故事、愛講故事的心理要求;在嚴格意義上的獨家新聞消失的今天,如何將新聞故事講得生動鮮活,成為媒介競相經營的重點。新聞故事化傾向已成為媒介生存的一種手段,將新聞選擇與制作中新聞價值的判斷權完全交到受眾手中,在內容的選擇上選擇那些受眾感興趣的新聞,市場理念下的受眾導向已成為新聞選擇與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學地運用故事講述新聞?在這種講述的基礎上,融入新聞報道的基本特征的敘事和描寫?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我們以《榮辱觀的生活解讀》為例,來看新聞故事的構成特征和寫作技法。

一、在新近發生的事實基礎上的挖掘升華

敘述性寫作的起點和基礎就是講故事。新聞故事的前提是新聞,因此,新聞的兩個基本要素——真實性和時效性是新聞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發生的事實,在這前提下,作者(記者)作適度挖掘,尋找新聞的故事性和真實性的結合點。在《湖北日報》推出的系列報道《榮辱觀的生活解讀》中,記者們按照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思路,采寫了9篇以身邊人說身邊理,以生活觀折射榮辱觀的新聞報道,意在對"八榮八恥"作更為大眾化、喜聞樂見的解讀。文中,記者以疏撈工劉玉梅、女司機王靜、蔬菜大王蘭貴娥等9位普通群眾的平凡故事為典型報道,彰顯了人物命運與社會體系的關系。例如,疏撈工劉玉梅,在“剛當上疏撈工那陣,覺得丟人,干活時總是壓低草帽遮住臉;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糞池中,她帶領伙伴們清理污穢,疏通城市"經脈",大方而自豪。”我們看到了,在介紹她這些情感變化的原因時,記者發掘了劉玉梅身邊的一個個故事,從下井排污,到群眾對于他們的認知與感謝,處處真實,個個感人,記者把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勾勒出一個知榮明恥、去濁取清的清晰輪廓。這些故事不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實,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種背景的真實。

二、情節的起伏跌宕

陳述故事與一般報道的區別在于,一般報道著重展開事件的全過程,即新聞的五個W,新聞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沖突,尤其是戲劇性矛盾沖突中。新聞報道作品中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來自生活本身,人物是個體生命的體現,是需要講述的。在《榮辱觀的生活解讀》系列報道中,我們看到,記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無須刻意體現,各種矛盾已經就顯而易見。還說“疏撈工劉玉梅”這篇報道,女性的潔凈與化糞池的污濁,愛面子的心態與世俗的偏見,渾身異味的工作和群眾對他們的尊重,這些矛盾真實而普遍,而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生動。在展示這些矛盾情節過程中,記者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解讀。所以,只要注意觀察不難發現,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無須刻意營造。“戲劇性矛盾沖突”的原型來自生活,只要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

三、注意懸念和細節

構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懸念和細節。懸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眾的胃口,使之非看個結果來。《榮辱觀的生活解讀》中,對女司機王靜的報道,就始終抓住了一個懸念。8年間,這個愛車像愛自己女兒一樣的女司機安全行車51萬公里,點點滴滴節油4萬余升,成為聞名遐邇的江城"節油王"。可是,這個女司機不但沒有另謀高就,而且主動開虧油車,這種看起來吃虧的選擇究竟是不是值?記者選擇王靜工作生活的幾個細節,巧妙地通過與乘客、與家人關系中的幾個小故事,層層剝繭,環環相扣,漸釋懸念,揭示主題。

細節展現著人物的行為和事態的進程,用細節展現的新聞報道才能夠再現新聞事實本身的生動性、獨特性、豐富性和深刻性,從而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聞報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動的細節,好的細節不僅增加了新聞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現場感和畫面感。充分的描寫能使讀者讀起報道來有強烈的現場感。細節的表述絕不是為了細節而細節,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細節、所有的表達形式,應該是為描述與解釋事實本質服務,這樣才能使新聞報道文本簡潔、流暢直擊人心。

來看《疏撈工劉玉梅》這篇報道:

一次,她在魯磨路疏通明溝,突遇暴雨,渾身淋得透濕,一位大嫂拿出家里的棉衣棉褲幫她換上。

一次,清理完路邊的化糞池,一位老大媽特意從家里牽出水管,為她沖手洗臉,并用毛巾替她拭去衣服上的污物。

點滴積聚的溫暖,消融著胸中的塊壘,升華著精神境界,產生了對職業的認同。她留在了疏撈班。8000多個日夜里,她和同事們一起,累計清理地下垃圾8000多噸,疏通地下涵管1.5萬公里,從一普通女工,成長為共產黨員、班長、武漢十大女杰、湖北省勞動模范。

再看《勞動光榮生活美麗——女司機王靜的人生感悟》這篇報道:

首義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橫在眼前。“坐好啦!”王靜回頭提醒乘客,當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時,車子只輕輕起伏了幾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

一個來回,80分鐘,進出數十個站點和紅綠燈,200多次起步,王靜沒踩一個急剎,精心按著自己摸索出來的“慢起步、柔進擋、中速行、緩進站”的節油秘訣做。

這是個難得的涼爽天氣,車子以35公里的時速平穩行駛著,好幾位乘客在車上打起了盹。伴隨拂過的清風,在后視鏡里看到睡著的乘客,她滿足地笑了。公務員之家

在系列報道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一個職業記者是怎樣運用細節描述新聞,去展示新聞產生的環境,去剖析新聞的意義的。你看不到記者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議論,但是你能夠被他引向他設定的方向,你會隨著他的引導而興奮,而激動,也會在他的引導下而感嘆,而沉思。這一切的力量,就來自對事實細節的精確的描述與展示。

四、報道角度的平視角

敘事角度是講述者的觀察點,據奈特和米克·巴爾的劃分,敘事角度分為零聚焦敘事、內聚焦敘事和外聚焦敘事三類。零聚焦即無所不知的敘事者敘事,虛實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內聚焦是透過故事中人物來確定故事焦點,敘述者是講述他所知道的事,敘事者所知=故事中人物所知;外聚焦從見證人角度講述故事,僅陳述他看到的、聽到的,不做主觀評價、心理描述,敘事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在以故事化手法展示新聞價值的過程中,記者不能以高視角去分配新聞素材,做到零聚焦敘事或者內聚焦敘事。作為記者,他必須要站在受眾角度,引領受眾去發現、挖掘與主題相關的人物經歷和真實細節。《榮辱觀的生活解讀》中,在挖掘蔬菜大王"蘭貴娥的價值取向時,記者并沒有涉及蘭貴娥情操境界的全部,而是帶領讀者去感受她誠信經營、善待他人,幫扶菜農等一個個小故事,從而讓讀者以平等的地位發現人物,感悟自己。

新聞故事更注重從人物的命運來折射社會背景變化的新聞價值取向。常規新聞報道注重新聞價值的重要性,新聞故事注重新聞價值的接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新聞的價值取向類似民事新聞,以平民視角,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從平凡生活中挖掘有新聞價值的素材。“報道強調實錄和客觀,盡量減少主觀性成分”,參與性的表現;“講述”注重人情事理,對故事中的人物和行動做出一定的分析評價,評價性的表現;根據講述者的風格采用較自由的陳述方式,口述性。《榮辱觀的生活解讀》中,劉玉梅,這個普通的女子,能執守23年疏撈生涯,在最"低微"處干出一番事業,源于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一身臟換來萬家凈,值得!辛勤勞動,光榮!我們身邊這美麗的世界,不都是勞動的結晶嗎?不能再平凡了的崗位,不能再普通了的日子,王靜快樂而充實。快樂源于她深刻理解勞動的意義,源于她實踐著質樸的榮辱觀。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蘭貴娥堅守著誠實和善良,利及他人,也成就了自我,折射出這個社會人心向善的主流。